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钢铁销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钢材市场;营销渠道;渠道组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钢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现在己经不是仅仅依靠高质量的产品就可以使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时期。营销方式的不断突破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发展。作为营销重要手段之一的市场营销渠道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更好的发挥营销渠道的作用,有必要对钢材市场的营销渠道进行组合研究。
1钢材市场现行市场营销渠道分析
1.1钢材市场现行市场营销渠道种类现行的钢材市场上有五种主要的销售方式:“一条龙”服务销售:钢材市场销售公司直接对客户服务,为的客户办理订货和发货。销售: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具有良好信誉、固定仓库的经营单位和生产单位签订“质押()销售”协议,根据协议和质押汇票的金额与质押用户合作,共担市场风险。专项产品:主要是钢材市场与中国铁路物质总公司的重轨专项。外埠销售:现在在全国的各地共有北京、天津、广州等17个销售网点。现货配送:主要负责到市场上购买量较少的客户的现货的购买。
1.2钢材市场营销渠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钢材市场的营销渠道构架明显地带有计划经济遗留的痕迹和处于钢铁市场转型变化时期的若干特征,典型的表现为:
(1)国内市场渠道与国际市场渠道分离,缺乏全球钢铁市场的整体营销观念和系统思维。在我国加入WTO以前的市场以国内为主,出口量较少,由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钢铁市场被分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符合钢材市场的实际状况的。但由于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将越来越弱,国内钢铁市场与国外钢铁市场之间将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国内市场将不再受保护,国际市场的大门也渐渐打开,因此我们既要维护现有的国内市场,同时还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2)渠道成员缺乏主动性。在对钢材销售公司的调查中发现,员工缺乏积极主动性,对于销售队伍成员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因此销售成员行为还停留在卖方市场时的水平,对于市场潜在的机会缺少意识。(3)市场营销渠道缺乏灵活性。根据钢材市场营销渠道调查发现,近几年钢材市场营销渠道没有明显的改进,钢材市场营销情况是随着钢材各品种的市场情况而波动,现有的市场营销渠道缺乏灵活性,没有针对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种种机遇有的放矢的发展部分渠道,同时对于一些市场上供过于求的产品没有适宜的渠道策略抢占市场。
(4)市场营销渠道缺乏持续性发展能力。目前随着中国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将网络作为信息平台,利用网络加快各项事业的进程和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电子商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钢铁事业发展电子商务是必然的趋势,一旦电子商务建立,将是任何其它市场营销渠道所无法比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市场营销渠道在商品流通中发生的作用也在变化,冶金企业又经历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巨大转变,同时中国加入WTO所引起的市场的变化都决定了钢材市场需要对市场营销渠道进行调整,市场营销渠道的优劣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影响企业的销售状况。
2.市场营销渠道的经济性分析经济性作为市场营销渠道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选择市场营销渠道的重要依据,运用最佳的渠道组合将各种产品送到客户并达到经济性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2.1成本分析产品到达用户手中的具体市场渠道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的这些渠道又可以简单的分为直销和间接销售两大类。而钢铁产品的间接销售又是以销售为主,因此,下面仅对直销和销售进行经济性分析。直销成本分析:作为市场营销渠道的最重要的经济性标准是决定是否选择此种渠道的关键因素,直销作为钢材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占据每年近70%的销售总量。直销当销售量比较小时,单位销售成本比较高,而达到一定的销售量时销售成本就趋于稳定。其销售成本的组成主要是:员工工资、销售网点支出、员工提成。根据钢铁交易行为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直销的普遍应用的原因,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由于直销的覆盖深度和广度的限制等局限性,因此还不能全部满足市场的需求。销售成本分析:尽管企业想控制整个渠道,但有时也近乎不可能或者并不经济,客户分布在全国甚至全球各地而且他们的购买习惯也不尽相同,因而一些中间商就在渠道的终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商业功能尤其是在对一些需求量小的客户有时作用更为突出。虽然随着目标市场的销售量的增加,对于厂商而言,销售的经济性指标无法与直销的经济性指标相比较,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不断增加和面对国外钢铁企业进一步威胁国内市场,仅仅依靠直销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销售总量,同时,由于商拥有自己的顾客群体或良好的关系网,可以与生产厂商分担风险、降低成本、覆盖更广阔的地域领域等。对于某些产品如:钢轨、石油套管等由于归国家的相关机构直接控制,销售将作为此类产品的主要市场营销渠道。新晨
2.2经济效益分析市场营销渠道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决定性作用,从钢材的经济效益的分析可以发现重点需要调整的部分渠道。对于市场上供过于求的产品尤其需要选择适宜的市场营销渠道来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钢材市场近几年销售额平均在8亿元以上的产品是重轨、无缝管、带钢、高线;销售额在5-8亿元的为方钢、线材、圆钢;销售额在5亿元以下的为槽钢、工字钢、焊管。从产品销售增长率和销售构成比来看,重轨、无缝管趋于稳定;带钢、焊管、圆钢、方钢、槽钢、工字钢受经济景气和市场影响波动幅度较为剧烈;线材销售增长率总体趋于负增长,构成比趋于减小;高线销售增长率则持续增大,构成比增长较快[1]。可以得出重轨、无缝管、高线具有稳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强,获利空间大,在钢材市场经济效益上占有重要地位;带钢、方钢、线材、圆钢、工字钢在销售额中却占有主导地位,也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其他产品由于市场、工艺技术等问题,销售额所占比例增长缓慢,经济效益随市场波动较大。总体来着,钢材市场钢铁产品的销售收入主要集中在重轨、无缝管、高线、带钢、线材及圆钢六类产品。国内进口量大、紧缺的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不高,其销售额易受国家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主导产品类型,影响了其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钢材市场正在建设的连铸连轧薄板厂,必然要使资源重新分配,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用,实现企业经济运行[2]。只有通过合理地配置资源,产品向经济效益好、有市场竞争能力、高附加值方向转化,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定价方法
定价方法,是指企业为了在目标市场上实现定价目标,而给产品制定一个基本价格或浮动范围的方法。影响价格的因素比较多,然而在制定价格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产品成本、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成本导向定价法成本导向定价法的共同特点是:以产品的成本为基础,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所不同的只是对利润的确定方法略有差异。它们的共同缺点是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情况。因此对于较小的钢铁厂,要通过加强其对成本的控制来进行定价。需求导向定价法这是一种以需求为中心,以顾客对商品价值的认识为依据的定价方法,主要分为认知价值定价和差别定价两种具体的方法。认知价值定价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关键因素,是顾客对商品价值的认知水平,而不是卖方的成本。因此,在定价时,先要估计和测量在营销组合中的非价格变量在顾客心目中建立起来的认知价值,然后根据顾客对商品的认知价值,制定出商品的价格。竞争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是指企业为了应付市场竞争的需要而采取的特殊的定价方法。比如:随行就市定价法,倾销定价法,垄断定价法,保本定价法,变动成本定价法,拍卖定价法等。对于那些非垄断的钢铁类型要进行竞争性的定价。
钢铁价格的制定
针对以上企业所需要达到的盈利目标和其所采用的定价方法,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基本条件,对钢铁的价格加以制定。以成本为依据成本是整个钢材成本的构成要素。但是一旦价格低于成本,在短期内钢厂可以承受这个策略带来的亏损,长此以往,钢厂就只有通过承受被迫降低产量或缩减生产规模来保持其效益。以市场为导向钢铁市场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较为规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出了部分高端钢材外,其绝大部分中低端钢材都逐步趋于同质化竞争,并且这种竞争随着钢厂的增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日趋激烈。因此遭针对不同的受众制定价格。以效益为指标在既定成本的情况下,价格的高低决定着其经营效益的好坏。因此这要求企业对于钢材的价格要谨慎的加以制定。并且要对钢材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判断其价格的底部和峰值。业务优惠就是在正常的销售过程中,给予用户一定额度的价格优惠,包括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等。比如对于一些长期的用户以及付款情况较好的企业按其购买量进行销售折让。在实际的付款与结算过程中,对于在额定天数内付款的企业给予现金的折让,使其可以冲减其管理费用。
关键词:钢铁企业;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
一、新产品的界定
莱钢新产品指集团公司范围内没有生产过的,其技术特性与常规产品有明显改善和提升,具有发展潜力或市场效益的产品。包括对原有产品的改良、执行新技术标准的产品,不包括新建生产线设计大纲范围内通过验收的产品。
销售中心根据集团公司《新产品管理办法》关于新产品的界定描述,暂定下列6类产品为新产品。
1.列入集团公司年度新产品研发计划的产品;
2.通过集团公司新产品项目验收转入正常生产,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市场垄断地位、国内同行未批量生产的产品;
3.通过集团公司新产品项目验收转入正常生产三年内的产品;
4.针对客户需要,在现有产品、工艺技术基础上,需要从钢号、规格、标准等方面有新的工艺技术开发,经技术中心下达质量计划后、实现批量供货二年内的产品。
5.新建生产线投产后,产品设计大纲范围外开发的新品种、新规格产品,统计新产品的时限参照前四种确定。
6.未涵盖以上五种情况的新产品,由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后认定、。
二、新产品开发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了做好新产品开发工作,规范新产品业务流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新产品开发模式,莱钢销售中心成立新产品管理委员会及新产品发展部。
新产品管理委员会职责:对新产品是否进行详细市场调研进行决策,对市场潜力及市场开发、订单交付的可行性进行审查,对是否提出立项研发进行审批。负责人:销售中心总经理。成员:新产品发展部、营销管理部、各品种部、储运部负责人员。新产品发展部负责新产品具体的市场开发与销售工作。
三、新产品开发流程
1.获取新产品市场机会。销售人员或技术研发人员积极获取新产品市场信息,对有开发价值的产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提出市场前景预调研建议。
2.发现市场机会的人员向新产品开发部提出市场前景预调研申请,经批准后成立产品研发项目预备组,进行市场前景预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提交中心产品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进行详细市场调研。
3.新产品管理委员会对市场前景调研进行会审。
4.新产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详细市场调研(销售、生产、研发、技术人员联合)。
5.详细市场调研报告提交产新产品管理委员会,新产品管理委员会对该报告进行讨论或会签,经新产品管理委员会批准后项目组对创新项目向公司提出立项申报。
6.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评审、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批、及具体研发实施等。
7.产品开发项目鉴定后,新产品发展部根据市场调研报告制定市场开发计划,进行市场开发,在开发合同规定的期限内达到或超过基本销售量,使研发成果尽快转变为经济效益。
8.新产品发展部进行新产品售后技术服务工作。
9.达到《新产品开发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新产品发展部向公司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转入销售中心品种部作为常规产品销售。
四、新产品销售业务流程
1.订单组织与评价。新产品市场开发以直供直销为主。新产品发展部通过与用户的沟通,接受客户的价格和需求咨询,取得客户订单,在向用户做出提品的承诺前,由新产品发展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订单评价。
2.制定销售计划。新产品发展部将评价通过后的用户订单汇总平衡,按照品种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听取生产、技术、财务部门的意见,进行综合平衡报品种部,品种部销售计划平衡实行新产品销售计划优先的原则。
3.签订销售合同。凡纳入公司月度品种生产入库计划的新产品产品,由被授权的委托人与客户签订商务合同(协议)、并收取货款,新产品原则上实行合同化销售:即先收款、后排产,合格产品生产后客户必须提走。
4.组织生产。生产计划中的新产品计划优先重点保证,总调度室负责组织新产品生产兑现。
5.新产品的交付。新产品按计划生产入库后,销售中心业务人员及时安排运输事宜。
6.销售服务。产品售后跟踪。技术研发部门、生产部门会同新产品开发部要定期走访客户,跟踪客户产品使用情况,针对客户提出的质量问题制定内部改进措施;通过与客户的技术交流,向客户提供技术指导。
7.客户关系管理。根据客户关系管理办法和客户价值评价实施细则,每月对新产品客户进行价值评价,与一般产品相比,评价时适当降低批量标准,新产品客户作为关键客户进行管理。
全面实施客户代表制,通过客户代表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发现市场机会,开发新产品。按照卓越绩效模式要求坚持实施客户满意度调查,并根据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督促责任单位整改。
参考文献:
[1]吕一林,营销渠道决策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汪涛,组织市场营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美)纳雷希・K・马尔霍特拉,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第三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美)凯文・莱恩・凯勒
内容摘要:钢铁产业存在两种主要的流通模式,即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欧美国家在钢铁流通方面具有一定共性,与日韩等国的钢铁流通不同,具有明显的自身发展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利于我国钢铁流通企业更好的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关键词:钢铁流通 欧美模式 销售渠道
欧洲钢铁流通状况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起源地,钢铁工业一直是其重要的传统工业。一战前,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敦刻尔克、鲁尔地区等地就是闻名遐迩的世界钢铁基地。20世纪60年代以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前苏联钢铁工业发展迅速,成为欧洲的又一钢铁强国。到20世纪90年代,欧盟逐步形成了卢森堡的Arbed集团、法国的Usinor集团、英国的Corus集团、德国的Thyssen-Krupp、意大利的RIVA集团、英国的LMN (Ispat)集团等国际大钢铁集团。1997年,欧洲的钢铁业发展达到了最高峰,在全世界十大钢铁企业中占据六席。据统计,2009年,欧盟粗钢产量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比例达到11.3%。近年来,从流通上来看,欧盟各国的钢铁流通主要为中南美洲各国,其次是欧盟内部各国间的销售,这一部分大约占到整个欧盟钢铁流通的三分之一。2008年以来欧美各国钢铁流通按照地区分类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美国钢铁流通状况
钢铁工业曾经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最早发端于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美国钢铁工业从1890年超过英国之后,经过大规模的收购和兼并活动,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领跑世界钢铁行业70余年,成为美国百年工业实力的象征和骄傲。1973年,美国钢铁工业年产钢达到1368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随着日本钢铁工业的崛起,美国钢铁工业逐步失去了竞争优势,进入了逐步衰退的发展过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入,美国的建筑业、汽车业、家电业等行业的钢材需求大幅下降,美国的钢铁量急剧萎缩,2008年底钢铁工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42.9%。2009年粗钢总产量下滑至5814.2万吨,同比下降36.4%。近年来,受美国政府诸多钢铁贸易保护措施的保护,美国钢铁工业呈现出了“衰而不退”的趋势。在钢铁流通方面,美国至少有1000家不同产品结构和规模的剪切配送中心。据统计,2008年美国的钢铁流通大约25%是通过钢铁剪切配送中心实现的。钢铁剪切配送中心在钢铁流通行业中起到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钢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另一方面它也是钢材的加工商。美国的钢铁流通企业数量上超过1万多家,但是相对比较分散,50个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50%。
欧美钢铁流通模式的特点
(一)注重客户价值的挖掘
欧美钢铁流通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客户价值方面十分注重挖掘。哈佛大学的西奥多•莱维特教授曾经指出建立商业模式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客户价值。客户价值主张是指你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不能替代的价值。欧美钢铁流通企业主要针对大量且分散的中小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钢铁加工服务,向价值链下游延伸,从而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增长。美国著名的钢铁流通企业Ryerson,作为独立的贸易商近年来的企业战略也积极强调向价值链的下游业务发展。Ryerson的销售经理Rudi Tanck指出,“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增值服务,我们在方方面面协助我们的客户,当我们为客户提供加工后的产品时,客户的库存就会大大降低。而且客户也不用在加工设备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在欧美的钢材流通中,单纯的买进钢材再原样卖出钢材的中间商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这种销售形式已被钢厂直销所取代,绝大部分流通企业都进行加工与其他服务。近年来欧美钢铁流通过程中,成品贸易和剪切加工服务各自所占的比例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欧美模式下增值服务占据了相当大的地位,是钢铁流通企业实现客户价值的关键业务。
(二)以钢厂直销为主且钢铁流通企业居次要地位
欧美模式的钢铁流通中,钢铁生产企业的直销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和地位,通过钢铁贸易商的分销渠道所销售的钢材占次要地位。钢铁生产企业和用钢大用户之间大宗的钢铁流通一般都是直接进行的,流通企业很难参加进去。欧美的钢铁生产企业集中度较高,钢铁产品的下游用户主要集中在汽车、造船、机械、建筑等行业,这些下游用户集中度很高,欧美国家的钢铁大部分实行直供或直销的方式,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上欧美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之间有良好的信用关系,因此,钢厂直供成为钢材流通的主流。欧美的钢铁流通中,钢铁企业占主导地位,流通企业起辅助和次要作用,其对象主要是中小分散的钢铁客户,所以流通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必须与之相适应,具有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化等特点。而在日本的钢铁流通中,由于商社在融资、信息、人才、规模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还控制着钢铁价值链前端最重要的铁矿石资源和煤炭资源,具备整合整个钢铁产业链的知识能力,所以,它逐步在日本的钢铁流通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欧美的钢铁流通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另辟蹊径,积累、培育和塑造专门的资源和能力,走不同于钢厂直销的商业模式。由于欧美的钢铁流通企业的市场主要定位在大量、分散的零散用户。这部分流通业务,需要流通企业做大量的组织工作,面向分散用户,提供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只有在商流和物流上具备很强的集散能力,流通企业才能占住这块市场。
(三)突出专业化分工且强化集群效应
无论是欧美模式或是日本模式,都十分注重关系网络建设。不同之处在于,欧美钢铁流通企业在网络关系构建上充分利用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技术、网络组织等形式,克服自身规模相对较小的劣势,形成点、网状密集的群体优势,从而为创造和实现客户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日本的钢铁流通企业在关系网络构建上凭借其尤为突出的资源、能力,充分发挥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商业传统文化,向上与钢铁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协作关系,向下与各级经销商建立共荣共损的密切关系。由于欧美的钢铁流通企业与钢铁生产企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比较分散,所以他们更加注重客户关系方面的建设。由于欧美的市场经济发达,社会分工先进,因此,普遍存在的价值链分工给钢铁流通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美钢铁流通企业普遍采用“第三方物流”,把钢材等原材料的采购、加工、配送等活动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得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发挥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优势,对钢材进行矫正、清理、剪切、冲压,加工客户所需的各种半成品或零部件,并通过其仓储、运输系统,及时提供给钢材用户,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周期,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和财富。欧美的钢铁流通企业借助于服务外包,就可以在自身规模不扩大的基础上,利用合作伙伴的力量和社会资源开展多样性的服务,这一做法无疑扩大了企业的边界,提高了流通效率。
(四)通过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增值服务盈利的模式
日本的钢铁流通企业在盈利模式上比较成熟,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式,主要依靠规模化下的低成本方式、佣金、加工费等方式实现盈利。日本的钢铁流通企业在盈利来源上的多元化使得日本的钢铁流通企业利润水平一直比较稳定,以日本著名的钢铁流通企业美达王为例,2006-2008年美达王公司的销售总利润分别为1340亿日元、1400亿日元和1500亿日元,无论是公司的经常利润还是合并后的纯利润变化幅度均不大,维持在一个十分稳定的波动区间,而且从长远的趋势来看,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相比之下,欧美钢铁流通企业的盈利模式相对比较简单。由于欧美的钢铁流通中很少有单纯的贸易式的简单流通,主要都是凭借加工配送和物流服务来实现,通过购销差价获取和实现企业盈利的部分极少,大多数是通过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增值服务来取得的。比如瑞森公司在钢铁流通方面通过向终端客户提供高效物流配送和加工等增值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求,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从而最终实现稳定的销售,创造企业价值。瑞森公司是北美最大的金属加工配送企业,年销售额22 亿美元,大型的加工配送网点超过80个,在一些重要的钢材消费市场,瑞森通常设有中心仓库和加工中心,流通覆盖半径两百多公里,能够及时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五)销售渠道以直销为主且流通渠道简洁
日本的流通渠道较宽,但是由于渠道控制的手段较为有效,所以取得了很好的销售表现。欧美的钢铁流通渠道以钢厂自销为主,通过其他渠道的实现的部分为次,而且渠道关系比较简洁,具有较高的流通效率。欧美的钢铁销售渠道主要是钢厂对钢材用户的直销或直接供货,直供的比例占绝大多数。其余的部分则通过钢铁流通企业的分销来实现。钢铁流通企业对销售渠道长度和宽度的合理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流通企业间的多赢和利润的稳定。钢材流通渠道的长度与宽度对于钢铁流通企业的利润有很大关系。美欧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很少限制进入钢铁流通环节的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资质,这一行业明显属于完全竞争的领域。但是,由于欧美钢铁行业长期发展的较为充分,在经历过上百年的市场磨练后日趋成熟,渠道关系非常明了。除了钢铁生产企业的直销外,还存在大量的流通企业销售。美国钢材流通企业分两类,一类是钢铁生产企业设立的销售中心,目前美国的这些属于钢铁企业的销售中心主要分布在底特律、匹兹堡、芝加哥、伯明翰、洛杉矶等地;另一类是专门的钢材流通企业。一般来说,欧美钢铁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数量不是很充足,这些销售人员平时主要针对钢铁大户进行服务,所以多数中小钢铁企业的产品需要通过钢铁流通企业的来出售。钢铁商的钢材资源不仅品种齐全,而且后期加工能力强、讲究信誉、交货时间有保证,所以欧美的广大中小钢材用户倾向于从商处直接订货,很少有散户直接向钢铁生产企业直接订货,如果那样会得不偿失。
启示
总的来看,欧美钢铁流通模式和日本钢铁流通模式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到底哪种商业模式值得推崇和借鉴,不能够简单的一概而论,毕竟两种不同的模式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过去,并且现在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国外两种不同的钢铁流通模式,应该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商业模式的成功不是某一个单一要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它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合力所共同实现的。因此,单纯的借鉴某一类型的商业模式、照抄照搬某一商业模式的个别之处未必能够确保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欧美钢铁流通企业发展轨迹表明,改变以传统贸易为主的钢铁商业模式,转向基于核心资源和能力以供应链管理、物流、加工增值服务为内容,以良好全面伙伴关系为网络的新型商业模式,无疑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钢铁流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必然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拥军.日本钢材流通中的物流与商流[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4)
2.李杰.国外商业模式研究的最新发展[J].江苏商论,2010(12)
关键词:寡头垄断;钢铁行业;市场结构;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5-0032-06
古典经济学理论表明,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相互之间对竞争对手的价格行为非常敏感,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寡头垄断的市场中,除了要分析市场供需,寡头生产者的定价决策也不能忽视竞争对手的行为。因此,寡头生产者常常面临下面两个价格难题:如何准确把握市场价格行情;如何有效地应对竞争者的价格竞争。
一、寡头垄断行业价格行为分析的一般框架
(一)行业市场结构
“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经济绩效”,这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行业市场结构是指在某一行业中,企业在数量、市场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业内部竞争和价格形成的市场组织特征。它反映行业内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与顾客之间的交易关系和地位,反映市场竞争与垄断程度。[1]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市场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3个主要因素。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竞争垄断程度的主要因素。最基本的集中度指标是绝对集中度,通常用规模处于行业前几位企业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或数额)占整个市场的生产、销售、资产、职工数量的比重来表示。美国的贝恩教授将集中类型分成6个等级(见表1)来分析集中度的发展趋势。
表1 贝恩对美国产业竞争和垄断类型的划分
2.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顾客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产品间替代不完全。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性在于对买者需求造成的影响,使顾客对某些企业或某些品牌产品产生偏好甚至愿意多支付钱,使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产品不可替代,带来了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寡占或垄断。
3.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衡量市场结构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指新进入者要克服的障碍。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的分析主要是侧重于行业内已有企业的数量和竞争强度。而进入壁垒的分析,则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市场关系,反映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强度。
(二)企业定价模式与价格竞争
“企业中,谁在做决策,谁在影响决策,决策的规则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企业定价模式要涉及的,而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要理解企业的定价导向是什么。Ong(2003)通过研究发现,寡头生产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市场价格的预测,同时也非常关注竞争对手的价格行为,寡头生产者的定价是战略性的。战略性的定价模式通常表现为3种:(1)具有战略意义的价格是企业创造或者维持竞争优势的方法,例如,通过价格来维持市场的稳定性等。遵循这个定价模式的市场领导者往往会主动给竞争对手发送信号,告诉竞争对手自己的意图,从而引起价格变化,并控制跟随者的行为。市场领导者的这种行为方式确保了行业的稳定性。友好地说,价格领导者的行为是在鼓励非价格竞争;那些进攻性的、价格驱动的竞争是被限制的,甚至是要受到惩罚的。在这种理念下,定价政策的成功由市场价格的稳定性和行业的长期绩效来衡量。(2)另一个战略性导向的定价理念是强调客户价值。该理念指导下的定价模式认为定价应该抓住客户价值,并对其做出及时的反应。企业定价管理的重点在于教育客户,从而增加客户对产品的感知价值。(3)第三种战略性的定价模式强调的是细分定价,即基于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价格,特别是对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根据他们支付的不同意愿来定价,也就是价格歧视的经济理论。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寡头垄断行业通常采用领导者-跟随者的价格竞争模式。例如,美国钢铁几十年来担当了钢铁行业的价格领导者。在软饮料行业,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定价行为也遵循了领导者-跟随者的定价模式,可口可乐是价格领导者,百事可乐是价格跟随者。价格领导是指行业中以某个企业作为价格变动的领导者,率先调整价格,而其他企业即“价格追随者”则根据其行为而确定自己的价格行为方式。价格领导行为一般分为两种:晴雨表型的价格领导方式,此时起价格领导作用的厂商并不是固定的企业,而是首先进行价格调整的企业;支配型价格领导方式,这种方式中领导者一般比较固定,它不但在时间上领先其他企业,也具有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价格领导方式比价格卡特尔更稳定,因为价格领导者调整价格后,其他厂商就会理性地决定是否跟从。而在价格卡特尔中,如果需求下降,那么卡特尔企业就会争先恐后地降价。
价格领导型企业的领导力可能来源于规模经济效应、成本低、比别的企业有优势的其他特征(如管理出色或对市场行情变化的准确把握)等方面。价格领导型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格行为特征有:价格政策比较稳定,即调价周期比较长;是行业中最先调价的企业,从调价时间上领先其他企业;价格高于行业内其他企业。
(三)寡头企业价格竞争的过程分析
与垄断和完全竞争相比,寡头垄断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对手之间具有战略上的相互依赖性。一般来说,行业中几个寡头企业之间的博弈是无限次重复的博弈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主要涉及寡头企业之间的协商、承诺和行动等持续、反复的阶段。寡头企业都在持续地评价其他企业的行为,从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寡头垄断企业在决策时可能要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两个来源,包括未来未知的事件以及其他寡头垄断企业对这些事件的反应。而这种种不确定性归根到底是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相互之间不信任、不理解。Lewicki和Bunker提出了3种形式的信任,即基于算计的、基于知识的以及基于认同的。在这3种形式的信任中,基于算计的信任是最初级的形式,而且非常脆弱。当相互之间的知识随着互动增加的时候,基于算计的信任可以转化成基于知识的信任。当基于知识的信任代表了各方构建共同身份的基础,那么就转化成基于认同的信任。后两种转化的信任在遇到破坏性事件时有较大的弹性,不容易被破坏。寡头企业间的相互作用越频繁,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的程度也会随之增加。
当然企业之间的信任并不是凭空建立的,而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沟通基础上的。沟通的目的在于向对方传递信号(真实信号或者虚假信号),试图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Hutt et al和Moore通过研究发现,正式的契约或者个体之间的私人关系都是较有效的沟通方式。另外,竞争性企业之间自发形成行业协会来降低外部不确定性,成千上万的行业协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活动,主要职责是收集信息,并传播给行业协会的成员。
二、我国钢铁行业价格行为及其分析
(一)我国钢铁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1.市场集中度分析。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与世界主要钢铁市场相比集中度偏低。2003年世界钢铁巨头阿塞勒(Arcelor)的钢产量占到全欧洲钢产量的21%,2001年韩国浦项钢铁公司(POSCO)一家企业的钢产量占了全国的64%,而2003年我国前8位的钢铁企业(宝钢、鞍钢、武钢、首钢、本钢、马钢、唐钢、攀钢)的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2%。下面以钢产量为例计算我国钢铁工业1992-2003年的集中度CR4(前4位企业市场占有率)、CR8(前8位企业市场占有率),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92~2003年全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1992--2003《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的数据计算所得。
在1992-2003年中,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由1992年的32%(CR4)、44%(CR8)逐年下降,到1999年、2000年有所提高,但接着继续下降到2003年的21%(CR4)、32%(CR8),分别降低了34.4%和27.3%。集中度下降是由于国家减少了对投资钢铁业的限制,大量民营及国外资本进入钢铁业,导致我国钢铁企业数量增多、单个企业生产规模减小。2003年全国具有炼钢能力的钢铁企业有260家,平均年产钢不到70万吨。将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与贝思的划分标准(表1)相对照,可以看出我国钢铁业处于低集中度的寡占状态。
2.产品差异化分析。产品差异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决定了市场集中度的水平。扩大企业间的产品差别,就会使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的产品减少了可替代性,也就意味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区别较为鲜明,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发挥了规模经济,获得可持续利润。产品差异化的来源主要有:(1)不同钢铁企业所生产的钢铁产品本身的差别,主要是钢铁品种的不同。如山东济钢主要是以中厚板为主导产品,莱钢以中小型材,H型钢为主导产品。(2)由于企业销售条件的不同所引起的产品差别。钢铁企业的产品在本企业附近的地理位置上和交通运输上所占有的优势,往往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封杀其他竞争者。据不完全统计,每增加百公里吨的钢材铁路运输将会增加成本4%。(3)品牌差异。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即企业的信誉问题,这是由于钢铁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所形成的人为差异。[2]
由于我国钢铁产品内在的质量差别很小,产品在市场上基本同质,消费者对其外观质量及包装都要求不高,钢铁企业的差别化程度比较低,因此企业之间不易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提高价格,排挤竞争对手。这也是企业能够大量进入该行业的原因之一。
3.进入壁垒分析。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有三个方面:(1)资金壁垒。投资钢铁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如土地购置费、厂房建设费、购买生产线及设备等费用,每一笔都非常大,成为阻挡新进入者的一大障碍。(2)技术壁垒。成品钢材出产要经过采矿、炼铁、成坯、炼钢、轧制、深加工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每一流程都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钢铁产品竞争越来越集中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上,这也势必要求企业的科研实力相应提高,对新进入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3)行政壁垒。钢铁行业一直都受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大影响。近几年我国对钢铁产业的调控政策要求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严厉控制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关停了一批不适合工业发展趋势的钢厂。如从2003年12月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限制钢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文件,并查处了一批违法钢铁建设项目,所以钢铁行业的行政约束和管制不但不会消除,而且会更高。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我国钢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尚处于低集中度的寡头垄断状态;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整体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新进入者面临很高的资金、技术及行政壁垒,具有垄断行业的典型特征。总体来说我国钢铁行业处于近似的寡头垄断状态。
(二)我国钢铁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1.定价过程。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影响企业行为,我国钢铁行业近似的寡头垄断结构也决定了寡头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这也决定了定价决策在钢铁企业中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在定价的时候主要考虑三个因素,次数由多到少排列分别是市场平均价格、竞争对手(主要是宝钢和武钢)、下游经销商的价格承受能力。我国钢铁企业的定价模式着重强调对外部市场环境的理解和判断,对市场大势的把握,同时盯着竞争对手的行为,从而制定恰当的价格策略。在这种定价模式指导下的定价流程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对市场平均价格的准确把握是钢铁企业定价的逻辑起点。例如,宝钢和武钢这两家大型钢铁企业为了准确预测市场平均价格,专门构建了一个市场行情监测及预测系统,并运用了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的定量方法。(2)对竞争对手价格信号的获得和正确理解是钢铁企业有效确定定价目标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判断自己价格在市场上定位的依据。例如,大多数钢铁企业都设有商情部门,主要负责收集竞争对手的信息,并定期进行分析,供定价决策时用。(3)在我国钢铁市场上,虽然下游经销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接受者,但是钢铁企业在确定价格定位时也充分考虑了下游经销商的价格承受能力,而且价格制定前也会与经销商进行及时的沟通。制定价格后,会召开价格的新闻会,与会者主要是各大经销商,内容不仅仅是告诉经销商本次的价格及相关政策,更重要的是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理解和分析与经销商分享,目的在于教育经销商,使得经销商与该企业保持一致的认识。(4)一旦确定了自己的定价策略和价格,企业会向其他寡头企业传递价格信号,这也是增强寡头企业之间合作、提高团体决策效率的重要方法。例如,被调查的一家钢铁企业在价格政策制定之后,很快就会将其内容放在钢铁行业的专业网站上,只要是该网站的会员单位都可以及时看到相关信息。[3]
2.价格行为。价格行为是市场行为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在低差别化,较低集中度和弱化的高进退障碍的市场结构中,相对于国际钢铁企业,我国钢铁业中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调节市场价格,没有能力确定一个垄断价格来获取垄断利润。钢铁价格基本是随着国际和国内能源的供求关系和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地波动起伏。
如图2所示,2004年2月,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09.69,比1月份上涨6.92点;3月末钢材价格指数为120.14点,比2月份上涨3.53点。但在4月份国务院对“铁本”事件的处理公布后,钢铁价格应声而落,在5月达到全年低谷,仅为108点,之后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钢铁工业协会在5月底召集主要钢铁企业召开“稳定国内钢材市场座谈会”,会后各厂家纷纷提价,钢铁价格开始回升,并持续到年底。这种价格的波动起伏加剧了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与此同时,国际价格除了在5月由于我国价格的影响小幅下挫外,全年比较稳定,保持在150点左右的高位。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高出近30%,这也表明了我国钢铁企业缺乏定价能力,没有垄断势力。
(三)我国钢铁行业的主要定价模式
目前钢铁企业主要的定价模式有:销售总部定价、外埠公司区域性定价、钢铁企业之间协商定价、钢铁企业与大的用户及经销商之间的协商定价。各类型定价模式源自于各个钢铁企业的营销模式,基本上是营销模式决定了定价模式。本文从营销的机理上来分析各种定价模式的优劣。
1.销售总部定价模式。多数钢铁企业执行的是销售总部定价模式。销售总部所的价格类型以出厂价为主,出厂价实质上就是客户从生产厂家的提货价,对于客户将产品发送到目的地所发生的各种费用由客户自己承担,钢铁企业只负责铁路运费的代收代付。出厂价的优点是产品价格的制订权由钢铁企业销售总部控制,权力相对集中,而且出厂价的表现形式简单明了,方便钢铁企业进行财务结算。
总部定价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很难适应区域性市场的差异性。钢铁产品中除螺线类建筑用长材具有很强的区域销售特征外,许多钢铁企业生产的板、管、大型材等产品基本上是面向全国销售的,而且全国各个钢铁市场依据其地理及市场消费等特征可划分为华东、华北、珠三角、西南等多个区域性市场,各个区域性市场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如客户群体的组成不同、产品消费的层次不同、市场容量不同、市场资金流量不同等,总部定价模式不利于钢铁企业对重点区域性进行掌控,而且规范统一的出厂价也难以同时满足各个区域性市场在客户需求上的差异性;同时不同的区域性市场中所面临的竞争对手也不同,对不同的竞争对手理应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总部定价模式显然难以适应这种要求。
总部定价模式强调价格决策权的集中,强调以一种统一的价格形式来满足区域市场、客户、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差异性,所以这就要求销售总部的市场决策人员拥有极高的综合素质,拥有广泛的市场信息来源,能够远距离地对各个区域性市场做到了如指掌,否则就难以顾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做到全面而准确地决策。但钢铁产品的销售伴随着用户需求的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必将向专业性销售方向发展,钢铁企业以价格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销售方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因而总部销售模式需要改进,需要变革。[4]
2.外埠公司区域性定价模式。一些钢铁企业在重点区域市场建立了本企业的销售子公司或分公司,由外埠公司对本区域内的产品实行统一定价,此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助于钢铁企业针对地区、客户、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差异性展开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目前世界上一些知名的钢铁公司基本上都采用这种销售模式,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定价模式。但此模式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钢铁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外埠公司运作机制,而且钢铁企业从销售总部定价模式向外埠公司定价模式转变,将涉及到销售总部与外埠公司权限、利益、考核等多个方面的重新调整,如外埠公司与销售总部的权限如何划分,销售总部如何对外埠公司进行管理、考核与监控,外埠公司的销售量应该占到本企业的销售量的多少,外埠公司能否对本企业在该区域所销售的所有产品具有决定权。这实际上已涉及到一个钢铁企业营销体制变革的问题,涉及到总部销售部门及个人与区域性销售部门及个人的权力调整与利益的重新划分,不言而喻,这种调整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钢铁企业对其外埠公司的职责、权限的赋予方式及内容并不一样,真正赋予外埠公司在其所在区域对本企业产品具有资源垄断权、价格决定权的钢铁企业尚为数不多。也有人认为,销售总部定价模式与外埠公司定价模式应该是相互结合,而不是相互对立,基于这种认识钢铁企业应搭建跨地区的计算机销售网络,即借助跨地区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由总部和各地的外埠公司共同进行资金、销售、库存等各个方面的整合和控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产品的区域性定价,使总部与各外埠公司共同分享市场信息,总部更侧重于指导性定价,而各外埠公司则基于总部的指导性定价进行灵活性定价。
3.钢铁企业间协商定价模式。目前钢铁企业间的协商定价模式只是在某一地区内与某一类产品相关的钢铁企业之间有所运用,从整个钢铁市场看其覆盖面不是很广,对整个市场的价格影响尚构不成主导力量。此种模式基本运用在价格调整幅度较大、调整频率较快的非正常时期,有助于稳定区域市场价格,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但从钢铁企业间协商的内容看,其更侧重于对某一地区各钢铁企业间同类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约束,而对市场资源供应量基本没有涉及,更谈不上约束。
钢铁企业间的协商定价是建立在合理的市场集中度、良好的市场秩序、相互诚信的基础之上,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合理的市场集中度,大型钢铁企业在市场中难以发挥市场资源控制的主导作用;缺乏良好的竞争秩序,只会使企业关注眼前利益,将价格看作是决定收入、利润的主导性因素,导致企业间围绕价格开展恶性竞争,其结果是全行业平均利润的下滑;没有诚信,大型钢铁企业间就难以进行有效合作,因为相互间充满了博弈,制定的规则可以以各种方式不去遵守,最终导致协作定价的失败。
钢铁企业间协商定价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在目前我国钢铁市场结构、市场规则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其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协商的内容有待于继续深化,即从单纯的价格协议逐步向市场资源控制、市场区域划分、产品层次划分等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之间基于合作与竞争的价格协商定价,实现钢铁市场理性、有序的竞争。
4.钢铁企业与大的用户及经销商之间协商定价模式。钢铁企业与大的用户及经销商之间的协商定价模式目前更多地体现为钢铁企业与大的经销商之间的协议定价,钢铁企业与大的用户间的协议定价事例并不是很多,而且多局限于某些特殊产品的用户上。此种定价模式有助于钢铁企业快速地销售产品,合理控制企业产品库存,同时有助于企业稳定骨干流通渠道,保证产品的基本销售数量与销售收入。
此种定价模式的不足是钢铁企业把对流通渠道及终端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及控制权转手让给了大的经销商,而且大的经销商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如果钢铁企业不能很好地协调这些大的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导致本企业产品在某一区域市场的恶性竞争。同时还要考虑到,如果钢铁企业推行外埠公司区域定价模式,那么销售总部与大的经销商之间的协商定价,往往会损害外埠公司的基本利益,因为这些经销商有可能与外埠公司存在着对有价值的终端用户资源进行争夺的矛盾。从实践中看,多数大的经销商更倾向从销售总部获取资源,因此销售总部如果想与大的经销商进行合作,那么必须要求该经销商在市场区域、客户资源等方面与外埠公司存在差异,否则将有损于钢铁企业的整体利益。
上述四种定价模式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实践中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钢铁企业完整的定价模式。至于一个钢铁企业以哪种定价模式为主,完全取决于钢铁企业的产品特性、渠道特征、企业营销实力、企业营销模式等多种因素。在现阶段的我国钢铁市场,总部定价模式还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但它会逐步向区域定价、钢铁企业协商定价、重点用户协商定价转变,这也标志着我国钢铁企业、钢铁市场的逐步成熟。
三、对我国钢铁行业价格行为的思考和建议
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价格对于钢铁企业的战略意义,也使得本文研究的主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钢铁行业是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效益明显,但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钢铁市场的市场结构还没起到最优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集中度不高,缺乏定价能力,直接导致在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与国际其他钢铁企业相比价格偏低。本文认为,在我国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钢铁业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高定价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第一,通过企业重组提高钢铁行业的集中度,进而提高钢铁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钢铁行业竞争激烈,具有近似的寡头垄断特征。虽然行业里有著名的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但由于大量的民营钢铁企业在政府放松管制过程中进入,使得行业的集中度相对较低。2004年国内钢产量大于500万吨的企业15家,钢产量占全国的45%,而2002年世界主要产钢国钢产量大于500万吨企业就占各自国家钢产量的50%-75%。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其在国际钢铁业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提高国内钢铁企业在世界钢铁界的竞争力,重组整合是我国钢铁业未来几年的必由之路,企业必须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产品成本和市场优势。除国家支持的大型国有企业外,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高、物流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钢铁企业应尽可能通过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出现若干个千万吨级生产规模的民营钢铁企业。[5]
第二,提高产品差异化,同时尽量形成一批钢铁企业,专注生产特定品种的产品。如大连金牛、抚顺特钢和北满特钢联合为辽宁特钢公司专注生产特种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在市场上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
第三,提高进入壁垒,同时构筑适度的退出机制。通过提高进入壁垒制约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钢铁行业健康有序协调地发展,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钢铁市场运作过程中,企业制度和机制没有转变,缺少开发市场的能力,企业效益低下,但由于较高的沉淀成本无法退出。同时大量的中小规模企业也必将退出该行业,而良好的退出机制会把现存于市场里的过剩生产能力或低效生产能力淘汰出局,减少资源浪费,促进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第四,建立有利于钢铁产业运行的经济环境。虽然政府已经明确了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思想政策,但不能以牺牲市场有效竞争为代价,过多地采取行政性的“关、停、并、转”措施,而应把重点放在健全市场机制和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上,依靠市场竞争本身的“优胜劣汰”机制,促进产业的集中化。政府可以利用钢铁行业存在的价格领导者与跟随者定位、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机制等,协助行业中的企业在价格上自律,从而求得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政府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间接地向企业传递政策信号,并帮助企业正确理解政府政策,从而做出恰当的决策。这些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政府防范企业共谋、抬高价格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书店,1992.
[2] 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 中国钢铁协会财务资产部,中国价格协会冶金价格分会,中国冶金价格信息中心课题组.试论钢铁行业价格调研与市场协调机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