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资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同质预期;相异预期;意见分歧
一、引言
成交量在金融资产交易中有着其独特的含义,近代有很多研究部认为心理状态其实是可以从成交量去观察的,成交量的大小能反映投资者对于前景的倾向。很多理论模型都指出,买卖交易是由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information)所带动,由意见分歧(divergeneeinopinion)所引发,而成交量则反映了买方群体和卖方群体对于该金融资产价值认知不一的程度,亦即是由他们心理质素的差异性来决定。
二、传统金融理论体系对成交量的忽视和所隐喻的成交量
JohnVonNeumannandOskarMorgenstern(冯纽曼和摩根斯坦)(1944)1在他们为合作博弈论奠基的著作《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了预期效用理论(ExpeetedUtilityTheory)的概念。他们从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设出发,发展出预期效用函数理论。在这个公理体系之上,经济学家们建立了大量的微观经济学模型而形成了传统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当中最主要包括Markowitz(马科维茨)(1952)2的投资组合理论,Sharpe(夏普)(1964)3、Lintner(林特纳)(1965)4和Mossin(莫辛)(1966)5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oss(罗斯)(1976)6的套利定价理论和Fama(法玛)(1970)7的有效市场假说。
传统金融学的基本观点包括(1)市场是有效的;(2)市场参与者皆为理性的且基本上存在同质预期,即是,他们都是用同样的理性对信息可以做出无偏的估计,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也是同样的客观和公正;(3)市场参与者一般都是风险厌恶的。在这样的基础下,资产的价值被假定为可客观地由该资产自身的属性所决定而不会受到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所影响。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市场均衡的问题时会对市场的众参与者采用了单一代表性人模型(representativeagentmodel)的假设。Lucas(卢卡斯)(1978)8在研究市场均衡的问题时说明,如市场上所有的个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则资产的交易数量在任何时候本质上都只会是零。
若在一个市场里所有的参与者皆能获得相同的信息、拥有相同的理性能力、能进行相同的分析而产生相同的认知和最后对资产的价值得到相同的结论时,他们之间的这一种同质性意味着无论他们是已持有还是未持有该种资产,他们的行为都会朝向同一个方向。即是,若该种资产被认定为应有更高的价值时,所有的参与者都希望持有,至使未拥有的去追购但已拥有的又不愿意卖掉,造成不能成交;又或是,若该种资产被认定为应只有更低的价值时,所有的参与者都希望抛售,至使已拥有的去求售但未拥有的又不愿意买日入,也是会造成不能成交。买卖双方参与者群体在这种同质性的情况下对资产的价格进行“同向性”的博弈,意味着他们并非是两个而是同一个局中人,亦即是等于没有博弈,也没有均衡。市场上的参与者必须是非同质的、参差的、有差异的,才能产生不同的局中人在市场上进行“异向性”的博弈,形成纳什均衡的价格。
三、买家为何会买?卖家为何会卖?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由于每一个人的认识偏见和心理波动的原因造成价值观上的差异,对同一件物品,不同人去购买所愿意付出的最高金额是有所不同的。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差异,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个人感观因素方面,主要是因为偏好和效用的差异。经济因素方面,则主要是考虑未来经济利益和现在付出的代价的比较。一件物品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根据个人对未来资金流的预期和个人对时间价值的判断而量化出来的。不同人的判断,会得出不同的预期经济利益,所以不同的人会愿意付出不同的代价。金融资产一般来说都不能满足持有者的感观偏好和效益,因此,对它们的价值判断主要是从经济因素方面考虑。诸等差异都会令到市场上的参与者出现判断上的分歧,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判断行事,有人急赶买入,有人急赶卖出,有人抱观望态度。因此,传统金融理论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设下同质预期的假设是不切实际的。
自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发表了后,同质预期的假设一直被受批评。有很多学者提出应以相异预期(heterogeneousex-pectation)取代同质预期的假设来进行研究。相异预期的概念就是要否定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认为所有投资者对资产的概率结构具有相同的判断和拥有相同的预期的假设。Miller(米勒)(1977)9指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世界里,是非常困难去作出预测的,鉴于不同的投资者会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素质,所以投资者是没有甚么可能在每一只股票中会拥有相同的回报和风险的意见,因此相异预期的假设比同质预期的假设来得更有力。由于成交量反映了买家和卖家对于该股票意见不一的程度,相异预期的假设将给予成交量在定价过程中一个新的定位,亦更能代表定价时的心理状态。市场上参与者之间存在差异和相异预期,一方面是因外在的信息环境不对称所影响,而另一方面是因参与者内在的心理状态、理解能力和理性程度所造成。
四、信息不对称造成投资者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分歧
如果市场的结构不完整,信号不能完全展示变量的真正价值时,持不同信息的投资者会有不同的回报预期。由于投资者拥有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他们对于金融资产回报率的预期亦有所不同,亦同时显示出他们相异的心理状态,成交量的多少正能反映出关于投资者行为的信息,而通过对这些关于人因素的认识,便能够更有效地去建立更准确的定价模型。JiangWang(王江)(1993)10指出金融资产价格的走势主要是取决于投资者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投资者之所以能完成买卖是因为他们并不相同,而成交量正是反映了投资者异质性的指标。
五、投资者心理状态的差异造成投资者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分歧
行为金融学引进了大量心理学研究的成果。KahnemanandTversky(尼曼和特维斯基)(1979)11发表主导行为金融理论的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对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行为给出了解释的模型。前景理论揭示了影响人类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因素,确实地把人类有限理性的本质建立起模型。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未来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人们的理性在经济行为中是有限的,而投资者的选择经常会受到个人偏好、社会规范、观念习惯的影响,因此未来的决策存在着不确定性。
市场上所有参与者之间存在相异预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各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心理状态的差异。Gilletteetal(吉列等人)(1999)12指出相异预期比同质预期更能代表投资者的心理状态,他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众买家之间的主观预期是存在分异性的。相异预期的假设比同质预期更能形容市场的状态,而且更显示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心理质素,并对价格有着不同的预期。
六、差异创造交替动力
在一个系统里,某种东西的交替动力表征为该种东西发生交替的频繁程度,它可以是该种东西发生交替的次数或该种东西发生交替的规模。从上述的讨论,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就是一种东西能产生交替动力的先决条件是系统内与这种东西相关的其中两类客体之间必须存在有利于这种东西交替的评价差异,差异越大,产生的交替动力就越大。从另一个角度看,交替动力可以理解成是清除相关客体之间差异的手段,越大的交替动力,便能清除越大的差异。
在自然界系统中,引力场里两个不同位置点之间若没有存在有利于一个物体进行运动的位能差异,物体便不会从高位能处走向低位能处而产生机械动力。同样地在电磁场里两个不同点之间若没有存在有利于电子流动的电荷差异,电子便不会从相对负电荷的位置走向相对正电荷的位置而产生电流。
在金融市场上,必须在各参与者之间存在着有利于金融资产交易的价值认知与评估差异,即参与者之间存在相异预期或意见分歧,金融资产才会从那些持相对低价值观点的已拥有者手上易手给那些持相对高价值观点的未拥有者去。若所有参与者都是持相同意见的时候,交易便不会产生。这种从两个持不同价值观点的市场参与者之间发生易手的交替动力就是该金融资产在市场上的成交量。该种金融资产的已拥有者对其价值认知越是低于该金融资产的未拥有者对其价值的认知,便会造成越大的成交量。成交后,原先的已拥有者变成未拥有者。而未拥有者变成已拥有者。假若他们对该种金融资产的价值认知与评估在成交前和成交后是一样的,则发生成交后,便清除了参与者之间原先存在有利于金融资产交易的价值认知与评估差异。这样,在发生新的成交前,必须要出现新的有利于金融资产交易的价值认知与评估差异,亦即是说市场上参与者的价值认知必须发生变化,令到出现新的已拥有者对该种金融资产的价值认知少于新的未拥有者对其价值认知的条件。Karpoff(卡波夫)(1986)13认为成交量并不只是由意见分歧来决定,还有取决于意见分歧的转变率。参与者的价值认知与评估发生变化,可能是由于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如市场上出现了新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不同人会接收到不同程度的信息造成市场非完美有效,而且亦因各人背景的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此外,亦可能是由于内在因素所造成的,如有一部份参与者自身的理性能力和判断受到限制,即是他们是完全非理性或有限理性,又或是他们在心理状态上存在差别。这意味着市场中有一些参与者的价值认知与评估偏离于完全理性参与者所判断的价值,而且他们各人的价值认知与评估并非各自固定在某一个偏离点上,而是可能随机无意识地不断改变。
七、成交量对金融资产定价模型的重要性
(1)初始计量属性都是公允价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时,计量属性都是公允价值,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以公允价值作为这两类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是为了反映该类金融资产相关市场变量变化对其价值的影响,把该类金融资产和市场紧密的结合。
(2)在取得金融资产的时候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或股息,都单独通过应收项目来核算。
在取得金融资产的过程中,如果初始取得价款中包含有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或股息,都要将这部分利息或股息单独通过“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来反映。
(3)金融资产持有过程中,确认的应收股利或利息都计入了当期的投资收益。
这两类金融资产,在持有的过程中,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确认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的,都要在当期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4)在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都要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
这两类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都要将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进行比较,如果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要根据公允价值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以便把金融资产更加紧密的和市场结合起来,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动。
(5)出售的时候,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取得价款之间的差额以及持有过程中累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都要计入当期损益。
2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不同点
(1)持有意图不同。
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意图明确,持有时间短,是为了短期之内进行交易,赚取交易差价的;相比之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和持有期限就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明确。
(2)初始取得时的交易费用的处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直接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则是计入了资产的初始确认成本。当然,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资产形式不同,计入的账户不同,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的,交易费用可直接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的,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照面值计量,所以交易费用应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均构成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
(3)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的过程中均以公允价值来计量,所以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则要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要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幅度较小或暂时性变化时,企业应当认为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正常范围的变动,应将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金融资产资产减值的处理不同。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3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同点的原因简析
(1)初始确认时交易费用处理方式不同的原因。
资产在初始确认时交易费用处理方式的不同是由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意图不同而造成的,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为了短期内进行交易,获取交易差价,因此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就是获取投资收益,因此该资产在取得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之外的交易费用,就是投资者为了取得投资而先付出的代价,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应该计入“投资收益”的借方;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和持有期间并不确定,因此,为了避免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利用交易费用调节利润,对于企业持有时间不确定或者是长期资产的交易费用一般是计入到资产的入账价值中的。
(2)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处理方式不同的原因。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是由它的持有意图决定的,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时间短,仅是为了赚取差价,因此短期内会处置,所以公允价值变动可以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持有意图不明确,持有期间不确定,为了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来人为调节利润,所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要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到处置的时候才可以转入当期损益。
(2)资产减值损失处理方面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分类;金融资产重分类
一、金融资产的定义
金融资产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资产的最大特征就是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得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
二、金融资产的分类
(一)按照计量方法的不同,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可以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新准则22条规定,以上分类一经确定,就不得随意变更。
1、第一类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它包括交易性的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其价值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并将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指定的,但是有条件的指定。这一类金融资产在期末,不存在计提减值准备的问题,因为他始终是按照现行市价来调整的,升值减值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第二类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主要是指到期投资,有明确的到期时间,有可以收回的固定的金额,有固定的利润。CAS22规定,企业不能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①在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②在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③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3、第三类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其中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和其它应收款。它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CAS22规定,企业不应当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①准备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这类非衍生金融资产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价;②初始确认时被认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③初始确认是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④因债务人信用恶化以外的原因,使持有方可能难以收回几乎所有初始投资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例如,企业所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或类似的基金等。
4、第四类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企业可以将其直接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同时不能划归前面三类金融资产里面的。例如,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如果企业没有将其划分为其他三类金融资产,则应将其作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处理。
第一类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到利润表。第二类和第三类金融资产是以它的摊余成本来计量。第四类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也是以公允价值来计量的,但它的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要计入所有者权益。
(二)按照是否是衍生的金融资产,可以划分为衍生性的金融资产和非衍生性的金融资产。
1、非衍生性的金融资产就是指传统的基本的金融工具,即股票、债权、现金、应收账款等。
2、非衍生性金融资产的基础上,又延伸出来一些,比如期货、期权、货币的互换等属于衍生性金融资产。
三、金融资产的重分类
谈到金融资产的分类就不得不提一下金融资产的重分类问题。金融资产的重分类是指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使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在这里笔者想重点论述金融资产重分类的限制问题及产生此种限制的原因。企业将某项金融资产进行初始分类后,通常不能对其分类在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将某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其他类金融资产也不能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企业在初始确认是将某项金融资产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后,不能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其他类金融资产也不能重新分类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3、企业因持有能力发生变化,使金融资产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部分出售或者重分类的金额较大,且出售或者重分类不属于企业无法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所引起的,也应当将该类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准则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调节利润,因为同一金融资产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企业的损益影响也是不同的。比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1]黄琛.对金融资产分类的比较分析[J].商业会计,2009(14).
摘 要:企业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泡沫”一直以来严重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由于考虑到我国现行会计实务中仍存在较多的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现象,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对已计提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情况也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尽管如此,但是金融资产减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本文通过对金融资产减值会计进行全面规范研究,分析了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 :金融资产 减值 会计 会计规范
一、资产减值会计概述
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它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这个定义解释了资产的真正内涵,强调资产的实质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而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
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是资产的会计学概念向经济学概念转移。在传统理论中,资产计价观是以成本为中心的,主要在于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体现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成为分配费用和计算损益的基础。
二、资产减值会计探讨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以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为基本特征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滚动,各种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使得金融市场变幻莫测,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平大大提高。金融资产的盈利能力起伏不定,时刻面临减值的可能。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资产的减值引起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我国对金融资产减值的规定来自于资产减值的相关规范, 尽管对金融资产减值规定的范围并没扩大,但也体现了在资产减值规定方面的进步。但是由于金融工具的兴起,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已不能规范所有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不能满足企业对金融资产处理的要求。
作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 2009年 11 月了 IFRS9《金融工具》、《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于 2010 年 5 月了《金融工具会计和衍生金融工具与套期会计的修订》的讨论稿,提出了新的金融资产减值方法。
鉴于此,本文拟围绕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减值的规定探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在理论和实务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对其相关的概念、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其次并对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做了一定的研究,分析了金融资产减值的原因,指出了我国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三、资产减值会计探讨的意义
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改变以往资产减值规定不具体、不明确的状况,建立既符合会计国际惯例又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趋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的需要。(2)能够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3)有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四、我国金融资产方面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比较
资产减值准则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完善,更加明确规范、更具操作性。于是将新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
(一)关于资产减值迹象。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够收回,就表明存在着资产减值。如何对可能存在导致企业资产减值的因素 , 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界定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尽管我国原有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也对此进行了规定,但《资产减值准则》则更加系统。
(二)关于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对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尽管原企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与《资产减值准则》均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计量模式,但对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后者更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原企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规定,可收回金额是企业资产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
(三)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关于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计入何种损益项目、资产减值确认后能否可以转回等资产减值损失处理问题,《资产减值准则》比原企业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更为完善。
原资产减值会计规范规定对于所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在企业经营环境发生有利变化,可收回金额等又恢复到原账面价值时,允许将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资产减值准则》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这样的规定比较武断,但这是鉴于前几年为数不少的企业利用这些资产项目计提的减值损失可以转回的规定,调节利润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新规定。
(四)关于按资产组计提减值。在实务中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往往是困难的,《资产减值准则》增加了资产组这种长期资产减值的确认基础,使一些资产减值的计提具有可操作性。
在原有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中,并没有资产组这一概念,规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按单项计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资产在账面上是按单项计价的,但并非独立使用。如果按照单项资产确认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确定其公允价值存在着困难,确定其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甚至不可能,资产减值的计提也就会失去可操作的规则。
五、运用信资产减值准则金融资产的问题
(一) 准备计提中存在的问题。资产减值的计量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了解外部信息,做出大量的职业判断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应确认减值准备,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当无法获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应当以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
从世界范围来看,公允价值正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会计准则所采用,因此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大势所趋,必将成为我国会计计量的一种趋势。
(二)财务人员水平的制约。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减值准备确认和计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执业能力参差不齐,必须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会计人员本人的努力,还需要企业的配合,企业应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上议程并认真贯彻实施。
(三)企业自身因素的制约。不少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法规中存在的漏洞,滥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他们提取资产减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达到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措施如下:
1、不提或少提减值准备,保持较高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吸引投资者投资。
2、计提巨额减值准备,掩盖利润,逃避税收。集中在某一年度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造成当年巨亏,减少利润总额,一方面逃避税收,另一方面可在来年轻装上阵,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3、当期计提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少确认成本费用来增加利润。适用于当期利润稳健,而以后期间的利润并不稳健的情况下。比如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账面价值减少,在折旧率、折旧方法、残值率不变的条件下,以后各期因折旧额减少而使各期的利润额增加。此种盈余管理并不需通过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就可实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四)外部监督力量的制约。应收款项的可收回金额、短期投资的市价、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等都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在很大方面依赖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业务技能,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其结果多样化。从而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可操作空间大,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注册会计师、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准备进行再确认时缺乏准确性和权威性。
六、健全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对策
(一)不断修订和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减少利润操纵、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实务就有必要建立符合国际会计惯例又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如:统一计量标准,减少人为判断和估计。在评估资产减值时,充分考虑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当已计提损失转回时要体现该资产的价值等。
(二)完善企业执行资产减值会计的内部条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防止并及时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从而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应在月、季、年度结账和决算前,就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价的差异及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准确而充分的评估,编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预案,经内部审计后报单位负责人批准。
结论
资产减值会计在金融资产方面只能超前,不能滞后,否则会给全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金融资产也是在不断的增多。在金融资产的管理上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市场经济将会越来越难管理。市场经济要想正常健康的运转下去就需要企业、政府、学界等的支持,需要社会各界都做出自己的努力,从各个方面来规范市场经济活动。金融资产减值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资产也在这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生着变化,在发生减值时,企业要根据相关规范来进行会计处理,规范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
参考文献
[1]缑晓剑.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研究.会计之友.
一、投资期限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目的是准备在近期内出售以赚取差价,不能重分类为其它类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限一般超过一年,持股比例10%以下,在活跃市场有报价,在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二、取得时手续费等相关交易费用会计处理不同
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记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企业取得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计量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例1]甲公司2008年5月20日以每股10元价格购入乙公司股票100万股,发生相关手续费、税金2万元,占乙公司股份的5%。
该股票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0
投资收益
20000
贷:银行存款
10020000
该股票若被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0020000
贷:银行存款
10020000
三、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时会计处理不同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人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时调整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人资本公积“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
[例2]接例1,2008年6月30日,该股票每股收盘价为9元。甲公司预计股票价格下跌是暂时性的。
该股票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0
若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2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20000
四、价格持续严重下跌时会计处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持续下跌时,不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处理与资产负债表日价格波动时相同。价格回升时作相反处理。
[例3]接例2,2008年12月31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乙公司股票价格严重下跌,该股票每股收盘价为5元。甲公司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0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持续严重下跌时,计提减值准备。在确认减值损失时,应将原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累计损失予以转出。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金额与当前公允价值的差额。减值损失金额与转出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累计损失之间的差额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例4]接例2,2008年12月31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乙公司股票价格严重下跌,每股收盘价为5元。至2009年6月30日宏观经济面好转,每股收盘价为11元。该投资被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008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发生减值,应计提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2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2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4000000
对于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计提减值后如果价值回升,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可以通过当期损益予以转回,增加当期利润;对于可供出售的权益工具,计提减值后如果价值回升,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只能增加资本公积。
2009年6月30日,每股收盘价为111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4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0000
五、处置时的会计处理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投资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取得的价款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投资收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也计入投资收益。
[例5]接例3,假设该交易性金融资产于2009年4月10日以每股12元价格出售。
借:银行存款
12000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0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0
[例6]接例4,假设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于2009ff-8~5 H以每股12元价格出售。
借:银行存款
12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02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0020000
投资收益
3000000
借:资本公积
4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