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要善于概括
在对少年儿童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一般表现:大人一听、一看就懂,孩子一做就会。这种现象反映了成人的知识积累、概括性以及少年儿童善于模仿的直观性。反之,如果家长和孩子同时起步参加运动训练,并企图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孩子做教学示范,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掌握运动技巧方面儿童的进步较快,在同等的训练条件下会将家长远远地抛在后面。所以,家长只能发挥自己知识积累丰富、善于总结、概括的特长,将运动训练技巧方面对孩子的种种要求加以总结、概括,即可用以辅导孩子训练。
比如,“勤学苦练,熟能生巧”就是对学习方法的概括;“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对体育训练作用的概括。人们将运动训练归结为对“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五个方面的训练。“生命在于运动”说明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等等。以上总结均十分精辟,既简练、明晰,又便于记忆。再如,在排球教学时,对垫球的基本动作要领可以简化为“插、夹、挺”;铅球的最后用力可概括为“蹬-送-挺-转-推”等。我们是否可以以此为范,将少年儿童运动训练方面的种种技术规范加以概括,使之简单、明了,便于记忆,用以辅导孩子进行训练呢?我们不妨试试看。
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各项体育运动对他们能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引导孩子进行入门训练时,必须要注意练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千万不能一开始就进行艰苦、严格的训练和比赛。最好是通过一些娱乐性比赛,来使他们逐步建立兴趣、目标和自信。比如各种距离的赛跑、小游戏等。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儿童对各项技能的掌握比较快,但在辅导过程中,必须以多样性、全面性为准则。儿童的早期训练应以发展柔韧、协调性为主,带到他们进一步成熟,再引入力量、速度训练。在帮助儿童学习运动技能时,最好采用分解练习和整体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示范向他们展示完整动作之后,鼓励他们去尝试一下。在不同的训练阶段,通过多种训练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完成辅导任务,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做到三个“一”
“上好第一课”。同教练给运动员上课一样,辅导之前先将要学习的内容认真地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欠缺地地方。同时了解一下孩子是否做好了准备活动,身体、心理的兴奋程度如何,然后非常轻松地为孩子上好第一节辅导课。这比不假思索的辅导效果要好的多。
“做好第一个练习”。运动训练除了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外,许多技术动作要求都很内在,它像音乐中的器乐练习一样,属于意念性的感受较多,因而运动训练要求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并勤于思考、动脑筋。训练之前,须将老师教授的要点默思一下,在对技术要领完全清楚的情况下,极其自然地、有所感受地做好第一个练习。第一个练习质量的优劣,将对孩子今后的训练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反之,如果让孩子漫不经心、敷衍了事去练,会使孩子思想很难集中到训练上来。达不到训练要求的质量。
“练好每一个动作”。这是运动训练最基本的要求,作为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练习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和具体要求,从小培养孩子认真负责的品质。如果孩子对每一个动作都不假思索地去练习,不求质量、效果,久而久之,待孩子的练习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后再去纠正就更麻烦。
四、创造环境
中学生进行运动训练不同于文化课的学习。学习可以随便找地方学,但想找个合适运动训练的地方不容易,这就要求具备一定训练的条件,一般家庭不具备训练馆的条件,但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于运动训练环境和条件,十分必要。
五、学点知识
关键词:家庭,家长,小学生,英语成绩
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于青少年的未来和前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英语学习对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是为将来大学、研究生乃至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英语学习不仅对小学生,乃至当今的研究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得到事,如果我们能够在义务阶段帮助学生打下比较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那么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长才必将有着巨大的帮助。很多地区已把英语学习提前到一年级,随之而来的五花八门课外辅导班也层出不穷。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帮助孩子提高英语成绩是家长们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完善家庭学习环境,促使教养方式科学化是非常重要的。
一、完善家庭学习环境,创建“学习型家庭”
21世纪不仅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型家庭是适应学习社会的新型家庭形态。那么在日常的家庭环境下,有能力对学生的英语进行辅导的家长务必要抽出时间关心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有些家长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由于担心自己对知识的遗忘,怕给学生无意中灌输了不正确的知识,反而造成学生的误解。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是确实存在的,很多家长的英语语音语调很不标准,对字母的和单词的书写规律也不太清楚,从而造成了学生学到了很多不标准的英语知识,反而使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很长时间都改正不了个别错误,就是由于家长在家中的错误教导。对此,我给出的建议是,如果家长确实具有非常专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那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给予实际的指导。不仅可以给予指导,更要利用这种专业优势提高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参与程度,可以对带着学生一起看英文电影,学习英语歌曲,了解外国风土人情等,这样学生在课外也能受到专业的指导,接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家长也大大的提高了对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而对于大部分只是学过英语而没有专业能力的家长来说,需要做的是配合任课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任务,帮助和监督学生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即可。一般情况下,小学英语的家庭作业多是抄写单词、识记单词、听写单词或是课文,这时候家长的就要发挥监督作用,遇到学生不会读的单词和课文,可以跟学生一起拿出点读机或者课本配套的磁带或光盘,让学生认真反复的听读课文和单词,而不要自己盲目的去教,在听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听的更准,模仿的更像,从而掌握既准确又纯正的英语,这也是共同学习的宝贵经历,家长可以跟学生比一比谁模仿的更像,发音更标准。识记单词或课文的时候家长不仅要监督,更需要跟学生一起互动,看谁记的又快又准,这样既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又与学生一起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了亲子关系。一些完全不懂英语的家长总是说没办法辅导监督学生的学习,其实是推卸责任的行为。对于这些家长,我给出的家庭学习建议是,跟着学生学英语。一方面提高家长对于学习英语学习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小学生都是非常乐意当“小老师”的,家长的参与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增加了亲子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内涵,久而久之,学生就更乐意与家长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共同进步和提高。不管是对于什么类型的家长,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小学生的家庭作业都是需要家长的帮助和监督才能更顺利的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要只是当一个旁观者,更要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二、教养方式科学化,期望程度合理化
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中,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是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般来说,这是值得肯定和理解的。但是如果期望值偏高或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天资及其他主客观条件,再加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欠妥或有问题,良好的愿望就难以实现,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科学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英语成绩是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期望程度高对小学生的英语成绩也有同样的效果。
很多家长总是习惯性的忽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英语学习方面,很多家长借口不懂而全权推给老师,同时又对学生的英语成绩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旦学生的英语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就埋怨老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对小学生英语成绩的期望值都很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在给小学生设定期望值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英语学习的规律,不能盲目随意的提出很高的要求。建议家长在新学期开始跟老师沟通,了解这学期英语课程的重难点,然后听从老师的建议,结合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合理的给小学生制定这学期的英语成绩的总体目标。根据总体目标,再给小学生制定出各个阶段的小目标,比如每个模块要掌握多少单词和句型等,小目标越细致越好,家长与小学生共同来制定,由家长监督,一旦到达一个小目标立即给予适当的鼓励,并及时跟任课老师沟通,随时监督和调整各个英语学习目标的实现。调查中还发现绝不大部分的家长对小学生的教养方式都是较为合理科学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不能用一样的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孩子。家长之间沟通如何教育孩子,这本无可厚非,但要根据小学生本人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建议家长之间可以建立多种联系方式,定期互相交流家庭中如何更科学合理的辅导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专业英语基础的家长要及时积极的给予别的家长较为专业的意见,如买什么样的英语书籍、如何帮助孩子快速记单词等。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选出有英语专业基础的家长做为带头人,定期组织家长们进行交流,共同分享如何有效辅导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经验和方法。还可以互相推荐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等,带动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不断的去完善家庭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航.家庭教育学基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父母的离异使子女失去了爱的温暖,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教育是一种心灵、情感、人格的交流活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班主任,应该用怎样积极的态度去弥补、关心、关爱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呢?在自己这几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不同,对这些学生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尽量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情、人间的温暖,帮他们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
一、沟通情感,当好孩子和家长的知音
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一方面反映出家长的素质,另一方面也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和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学生更需要如此。
如我班单亲家庭中有个叫谭××的学生,四年级时我发现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不爱参加团体活动等。从侧面我了解到他的父母离了。离异后,他的父母还存在很大的误会和矛盾,父亲不准母亲到学校看他,不准母亲关心他等。而母亲又非常思念自己的儿子经常到学校看他、关心他。但父亲知道后,会把所有的怨恨和不满发泄到儿子身上。这位学生又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迫于父亲的压力而不敢去看母亲,不敢接受母亲给的钱和东西。这些使得这位学生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沉默寡言,无心读书。当我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分别找家长谈话、沟通,给他们指出:“我们大人的生活和误会不能强加于孩子,大人的矛盾和怨恨不能让孩子承受,孩子是无辜的,我们父母不论怎样都有权利和义务教育和关心自己的孩子。母子、父子之情是怎么也割不断的,而任何孩子都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和父母无私的爱。”后来,又经常与这位学生谈心,关心他、鼓励他,让他理解父母的选择,让他知道,这一切不是他的错。终于,这位学生逐渐走出了阴影,他的父亲也改变了很多。在多方帮助、努力下,他现已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最好调节剂
英国教育家罗索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在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过失、反复,切忌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们。相反,更应以宽容的心对待、接纳他们,更多地从生活、学习上去关心、鼓励他们,把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总之,与学生心灵沟通,让教育充满爱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
如我班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叫涂××,父母因种种原因而离异。离异后,母亲远在他方,父亲天天忙于上班又无暇顾及他,他就随奶奶一起生活,然而这位学生一度的消沉孤僻,经常迟到、旷课,经常和一些学困生结伙玩耍,无上进心。我了解这些情况后,经常找他谈心、沟通,在班上经常鼓励、表扬他;在编座位的时候,有意让他选择自己的座位,大胆让他去做一些在老师心目中只有成绩好的同学才能做的事。让他明白,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自己和别人一样。通过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和各位老师无私的爱,他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了除了父母的爱以外,这世界还有那么多爱。从此,这位学生的心理一步步走向了健康,学习也在一天天中进步了,成为又一个让我放心的学生。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是单亲家庭学生情感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环境能使学生保持优良的情绪状态,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而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恰好是情感教育良好环境的主持人,单亲家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他们中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这些优秀的单家家庭学生我认为最多的得益于良好环境,父母虽然离异了,但他们在对待教育子女的角度上是一致的,给子女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让这些单亲家庭的子女明白父母为什么离异,明白这不是他们小孩的错,离异后也让他们得到了同等的父爱和母爱,真正让子女理解父母的离异有他们的原因等。同时,这些单亲家庭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的教育和帮助下,也会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单亲家庭学生 案例分析 教育对策
1 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作为已成年的单亲家庭高职生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亲情残缺的困境和压力下,他们的心理阴影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因为在随着自我意识提高的同时,他们心理的敏感度也会随之增加,加上高职院校比较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极易形成以下几种心理特征:①自控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厌恶学习的偏激型;②自卑情结严重,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的消极型;③情绪不稳定,易怒,遇事易冲动的攻击型。
2 高职院校辅导员单亲家庭学生教育对策探讨
2.1 深入宿舍,逐一摸查,掌握信息,建立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宿舍是学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特征表现最明显的场所。深入宿舍,广泛与学生交流,辅导员就能很好的掌握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心理特征。在了解单亲家庭学生个人信息和心理特征的情况下,为他们建立心理辅导档案,这有助于辅导员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在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表现的基础上,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逐步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档案后,辅导员还要记录他们心理变化过程,为以后的反复教育及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2.2 营造关爱、宽容、理解的温馨环境氛围,引发单亲家庭学生愉悦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为单亲家庭学生营造充满温馨的环境氛围。①来自教师的关爱。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线老师。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辅导员也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向他们介绍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他们的个性特征,争取任课教师共同的关心和帮助。②来自同学的友爱。在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学生交往最多的就是同学。因此,来自同学的关爱,是引发单亲家庭学生愉悦心理的重要因素。辅导员要设法创造友爱的班风,营造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依靠班团干和学生党员,成立帮扶小组,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关爱行动。如第一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可由班级负责考勤的班干进行监督。督促其按时上课。在期末考试前,安排学习委员和班上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其复习。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关心下,这类学生的自控能力便会有较大的提高,旷课现象逐渐减少,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又如第三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情绪不稳定,遇事易冲动的现象,辅导员与其宿舍的其他成员,一起分析和商量帮扶对策。让大家以宽容、理解的心态给予其更多的爱心和关怀,主动与其谈心交流,一起外出参与活动,让真挚的友情感染他们。③来自家长的配合。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所以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态度的变化,是直接影响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辅导员在教育单亲家庭学生时应以家庭作为切入点,主动与家长联系,并结合单亲家庭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其家长一起分析家庭在教育上的误区,共同商量教育孩子的方法。根据单亲家庭的具体情况,选择家庭主要联系对象,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更可以引导家长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他们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家长态度的变化,能引发单亲家庭学生的愉悦心理。在愉悦心理的感召下,促进他们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励自己的进取心。
2.3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弱化消极行为,增强单亲家庭学生自信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单亲家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与他人交往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能极大的弱化他们的消极行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以主题班会活动的形式,突出教育的主题,强化针对性,易使单亲家庭学生理解和接受。为了促进新生之间的认识和熟悉,让每位同学走上讲台自我介绍,谈个人和家庭状况,谈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加深同学彼此间的了解。为了解决学生对专业学习迷惘的问题,邀请任课老师就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与学生开展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为了更好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以分析案例的方式,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心理,大胆说出自己的心声。让他们在倾听和被倾听过程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辅导员要善于发挥单亲家庭学生的特长,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成功信念。在系组织的心理情景剧表演比赛中,动员单亲家庭学生参加表演,让他们在表演中体验不良心理的危害性,同时感受与同学们合作的快乐。
总之,对待单亲家庭高职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辅导员除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外,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并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如学校心理咨询室、任课老师、家长、班团干及同宿舍的同学,共同协调配合,才能使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02(2).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及分类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由于受国情、省情、文化背景和高校的认定影响,学术界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标准也不一致。近年来,学术界更侧重于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概念。直到2007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文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为: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从上述概念的界定,我们不难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在校期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缴纳学费,而家庭所提供的每月生活费用低于当地最低的生活保障线,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用品的购置,并因此影响了其正常完成学业的能力。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可分为一般困难学生和特殊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学生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在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后,不足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国家规定的应该由学生缴纳的费用的学生。特殊困难学生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学校所在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学生。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显著的贫富差异,在“利益交往”等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冷漠,势力、虚伪等不和谐因素,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弱势心理。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城乡文化差异使他们觉得自己的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在与其他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自我评价不高的自卑心理。社会上的爱心资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有些爱心资助实施不当或者被人为扭曲,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接受别人的“施舍”,自尊心受挫。
(二)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大多数家长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差,父母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弱,社会评价和身体状况较差,这都会降低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一定影响。由于一些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孩子缺乏正面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这对学生早期的人格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父母的人格特征与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许多父母长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容易产生心态不平衡甚至变态心理,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间长了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自卑、消极的种子。
(三)学校因素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相对滞后,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学校软硬件设施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落后,缺乏个性化教育,使得这些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个性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进入高校后,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驱使这些学生想尽快融入校园主流文化生活中,但这种变化与差异,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找不到归属感、认同感,总感觉各方面比别人差,容易出现不自信、焦虑等负面情绪。
(四)学生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合理、非理想的认知方式,对自己的心理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家庭经济困难当成耻辱,还有一些学生自我认同和归因能力差,把家庭经济困难当成大家必须关心、照顾他们的理由,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时,心理就不痛快,负面情绪就随之产生。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人际交往中出现的自卑情绪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和融入社会的必备条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他们非常希望和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和谐相容的气氛中学习、生活。但大学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多或少会带来经济上的支出,比如班级组织出去游玩、聚餐,寝室同学过生日去饭店吃饭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难以支付这些开销时就会找借口躲避,当同学主动地为他们分担花销时,他们会因为自卑和强烈的自尊产生巨大的心理冲突,容易把同学的好意认为是对自己的“施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厚厚的屏障,开始变得孤僻、害怕交往,喜欢独来独往、自我封闭。一般来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源于自卑。自卑情绪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往往来自经济上的拮据,虽然学费的问题可以通过国家贷款帮助解决,但大多数同学拥有的手机、电子词典等随身之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还是奢侈品,同样,吃穿上的差异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在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和个人能力上都不如普通大学生,他们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时甚至完全否定自己,出现认知上的障碍,从而对自己丧失信心,自我认识消极,悲观失望、郁郁寡欢,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
(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焦虑情绪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其生理的成熟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时常伴有焦虑的情绪。焦虑是由于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丧失,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愧疚感,由此会引起紧张不安、担心、失望、焦虑、害怕、恐慌等负面情绪。他们有的是为父母焦虑,看到父母为昂贵的学费辛劳而自己却无法分担,为此感到难过和不安;有的是为学习焦虑,部分同学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学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压力很大,容易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有的是为待人接物能力焦虑,在人际交往、接受新鲜事物等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如一些城市学生,如何缩短这些差距常常令他们焦虑不安;有的是为将来就业焦虑,大学四年的各种花销已经让家里负债累累,想尽快毕业找到工作,解决家里的经济困难,但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又不具备城市学生的社会关系,自身综合素质还有欠缺,使他们认为毕业就等于失业,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三)资助救助中的心理依赖情绪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各种生活上的资助越来越多,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此竟有了一种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自己现在是弱者就应该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这种依赖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怨恨、报复心理。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一)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首先,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主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其次,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方法和技巧,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高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提高他们的情绪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磨炼意志,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其心理疾病的根本。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使之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他们把握自己的情绪,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做到正确地自我安慰,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这些都是对抗挫折、增强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美好事物,迫切想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作出价值判断。但是他们的情感尚不稳定,感情强烈而脆弱,知识经验积累不足,在认知上常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肤浅性。我们要因势利导,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关注自我和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不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不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同时,要注意缓解由于不满现实产生的过度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以避免他们对社会充满敌意,甚至厌世等不良态度和行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