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树林莫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讯作者:蒋伟
【摘要】 目的 探讨虹膜周边切除术对预防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39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对临床前期眼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术后进行半年~5年随访。结果 随访期间发现1例急性发作,小梁切除后眼压控制正常,4例眼压升高至25~27 mm Hg,但没有急性发作,用药后眼压控制正常,目前仍在随访中,有效率占96.40%。另有2例患者发作眼行滤过手术,另一眼因其他原因没作预防性手术,在住院期间急性发作后行虹膜周边切除手术,手术后眼压平稳。结论 虹膜周边切除术对预防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发作有效,且并发症少,但术前房角、眼底、视野详细检查对手术成功很关键。
【关键词】 虹膜周边切除;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临床前期; 眼压
眼部的解剖变异被公认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发病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厚度增加,前房变浅,瞳孔阻滞加重,青光眼发病率增高。青光眼一眼有急性发作后,另一眼只要具备前房浅、虹膜膨隆、房角狭窄等表现即可诊断为临床前期[1]。青光眼一旦急性发作,对视神经多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做好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预防工作很有临床意义。本研究对139例PACG(临床前期)的患者采用虹膜周边切除术,术后进行半年~5年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从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共139例,其中男46例,女93例,年龄45~79岁,手术前视力4.0~4.5有9例,4.5~4.8有87例,4.8~5.0有43例,手术前眼压都在正常范围(13~21 mm Hg)。
1.2 手术前准备 纳入标准:因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都为双侧性眼病,当一眼急性发作后,另外一只眼只要具备前房浅、房角狭窄,就可诊断为临床前期,本院手术前签定手术协议书时会详细告知并建议作预防性手术,常规在发作眼做过滤过手术后,另一只眼当时就做虹膜周边切除术。手术前都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和必要的全身检查,手术前一天术眼点1%匹罗卡品缩瞳药和预防用抗生素眼药水。发作眼都要降眼压、营养神经等综合处理,尽量把眼压控制好再手术。
1.3 手术方法 总共收治139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眼行滤过手术,其中有137例当时就对另一眼行虹膜周边切除术,余2例患者由于其他原因不愿当时手术,结果在住院期间就大发作,降眼压后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手术都在表麻下进行,手术前用Alcaine表麻3次,在鼻上方或颞上方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巩膜面止血,用刮胡子刀片作一以角膜缘为基底的1/2深的三角形巩膜瓣至半透明区,用刀头切穿角膜缘,用显微镊轻压巩膜后唇,虹膜根部突出,作虹膜根部切除,恢复虹膜,见根切孔明显,瞳孔圆,居中,用10/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一针,缝合结膜瓣一针,结膜囊上点典必舒眼膏,单眼包封,术毕。
2 结果
139例手术患者中有1例因虹膜没切透全层,后来行激光术后虹膜根部切孔明显,其他都成功。术后前房反应均轻微,只需局部点典必舒及预防用抗生素。
2.1 术后视力 术后视力4.0~4.5有11例,4.5~4.8有89例,4.8~5.0有39例,手术前后视力对比无明显变化,手术后2~4 d达到最佳视力。
2.2 术后眼压 随访观察期间有4例眼压升高至27 mm Hg和29 mm Hg,但无急性发作,目前尚用药物控制在正常范围,另有1例急性发作,控制眼压后,行小梁切除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其他患者长期观察眼压在14~20 mm Hg。对此本院将继续做好随访工作。
3 讨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症状明显,诊断不容易误诊,但是一旦发作,尽管经过手术后眼压得到控制,视力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预防青光眼发作显得很重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原因中瞳孔阻滞机制已被广泛接受,在美国50 岁以上的人群中,原发性房角关闭大约90% 是由于瞳孔阻滞引起[2]。中国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2.8%存在瞳孔阻滞因素[3]。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理论依据:使部分房水经由虹膜周边缺损旁路进入前房并导入滤帘,从而降低后房与前房压力差,减轻虹膜膨隆,解除瞳孔阻滞,达到治疗目的。该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效果确切,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前期和间歇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和混合期的首选术式[4]。本院常规在给发作眼做完手术后,再对侧眼作虹膜周边切除术,预防瞳孔阻滞。从近5年对139例手术临床效果来看,总有效率96.40%。其中有1例术后2年急性发作,控制眼压后加小梁切除,眼压控制正常。查术前房角记录为窄Ⅰ,但见色素沉着,桥样粘连,睫状体带部分可见,考虑失败原因是因为当时桥样粘连面积在增加,逐渐阻塞房角引起眼压升高致急性发作,小梁切除后眼压控制约13 mm Hg,考虑此患者为慢闭。另4例眼压升高至25~27 mm Hg,但是没有急性发作,考虑存在非瞳孔阻滞因素,急闭发作的原因除瞳孔阻滞外可能存在其他机制,如虹膜晶体阻滞、虹膜堆积[5]。其中有1例视神经颜色略淡,这4例患者不愿手术,目前尚用药物控制,临床密切观察,眼压长期在正常范围。国内曾有彭寿雄等报道此手术术后1~5年不用药而眼压不高的患者占85.4%。本院的有效率比较高,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回访率有关。作为基层医院,来本院就诊的患者大多为农村患者,文化程度大多不高,而且离医院较远,交通不便,患者做完手术一旦出院,以为就完事,有的不来随诊。所以笔者认为在基层医院预防手术显得更有必要,要尽量说服患者做预防性手术,不但能有效预防青光眼急性发作,而且又能避免二次手术带来的经济负担,但是手术前进行详细地病史询问及房角、裂隙灯、眼底、视野检查对手术的成功很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惠延年.眼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 Obert R,Brian MC,Jeffrey M.Angle closure in younger patients.Ophthalmology,2003,110(10):188021884.
[3] 王宁利,欧阳洁,周文炳.中国人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00,36:46251.
[4] 吴世信.混合性青光眼6 例报告.眼科研究,1994,12 (2):135.
不能否认的是,没了老谋子的镜头,莫言的那些文字,或许还躺在某处角落发酵着。
如果有10个人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奖,那么有5个读过他的小说,但至少有8个看过那部《红高粱》。一切的肇始,离不开1988年那部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
在某个下午,张艺谋前妻从图书馆的文学期刊翻出了莫言的小说,看完之后带回家给张艺谋瞧瞧。一瞧不打紧,老谋子如猎狗嗅到兔子的味道一样如获至宝,当即决定要找到文章的作者。
彼时的莫言居住在军区大院的筒子楼里,挨家挨户不知道要敲多少门,老谋子便如《有话好好说》里姜文雇来的人一样,在楼下仰着头喊“安红,额想你”。兴许,这个桥段也因此而来。
两人聊了没十分钟便拍板――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说,一个是比名不见经传还无名的准导演,就这样在莫言“拍好了是你张艺谋的光荣,拍砸了也不是我的耻辱”的心态中开始合作。
张艺谋将当时嫩芽般的巩俐带到莫言家,向后者展示自己对“我奶奶”这一角色的判定。只是莫言看着皱着眉头嫌饼上没鸡蛋不好吃的巩俐一阵担心:电影恐怕会砸在她手上。结果却是,《红高粱》的成片让他感到“很震惊”。
这部电影让莫言在那个时代小小地名利双收了一把,他总共拿到了2000元。当时张艺谋找来要改编小说的时候就觉得“要发一笔大财了”的莫言,果然拿到了在那个时代让他“兴奋得一宿没睡”的大红包。
从此,莫言的文学和影视的镜头开始了揪扯起来。
上世纪90年代,刚刚拍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老谋子又要和莫言谈合作,于是莫言创作了《白棉花》。但老谋子拒绝拍摄的理由是,作品过于考虑电影元素。五六年后,倒是台湾导演将之拾起,拍摄了一部连原作者都没看过的地下电影。
1994年,莫言和香港导演严浩的合作让他又一次蜚声中外。曾拍摄过《庐山恋》的张瑜从海外留学归来,自筹1000万拍摄了由莫言的《姑奶奶披红绸》改编的《太阳有耳》,一举拿下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3年后,张艺谋将莫言的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拍摄成《幸福时光》,却没有得到原作者的肯定,“这个时候我确实感觉到,张艺谋作为一个全世界有名的大导演,真是陷入了困境中。”
整个上世纪90年代,莫言创作过不少影视作品:《梦断情楼》、《红树林》、《良心作证》、《哥哥们的青春往事》等等,但似乎合作的过程并不愉快。“我觉得每写一部电视剧,人格上就好像受了极大的侮辱。每次你都会被低劣的电视剧导演横挑鼻子竖挑眼。”而之后与霍建起于2003年合作的电影《暖》,则让莫言重新回归舒适的自我状态。
“我认为一个电影导演与一个小说家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契合。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一个有自尊的小说家在开始创作一部小说时,不会也不应该去考虑改编电影的问题,否则就会破坏小说的纯洁性。这有点像恋爱,你最好不要脚踩两只船。”莫言接受采访时说。
余华们的文学出路:
影视是最优质的“女婿”吗?
1993年夏,莫言和余华、苏童、贾平凹等11位严肃文学作家联合创作了20集电视系列剧《中国模特》,算是携手跨出有意识有组织地与影视文化“亲密接触”的关键一步。
如此多的大腕,在中国文学史或电影史上是一个奇迹。不过,《中国模特》好像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
和莫言同一时期,或者稍稍晚点的作家,无一不是靠影视这块敲门砖叩开公众的大门。1994年,历时一年拍摄完成的《活着》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主演葛优拿到最佳男主角奖。这只一片两中的好果实在当时砸出巨大争议,“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头衔至今毋庸置疑。
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电影比原著表现得好。张艺谋的行片风格虽然张狂极端,但在这部《活着》中,却罕见地比原著更为低调。影片洗掉了余华的血腥写作,留下了对境遇的冷静呈示。没有强烈的色块,没有奇观性的构图,甚至看不到剪辑和表演的痕迹。
电影《活着》,再现又升华了原作《活着》,某种程度上,锦上添花了。
同时代的苏童也有多部作品被搬上银幕。最有名的当属由《妻妾成群》改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此外还有《红粉》和《米》;张平的《抉择》改编成《生死抉择》后,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票房最高纪录……小说嫁给影视,或许真的是最好的出路?
王朔应该是同时代作家“触电”最早的了,然而,虽然他亲任影视公司总经理,但仍然焦虑“要有可能,我一辈子都不干影视。‘码字儿’是我一个人的事,爱咋整就咋整;拍戏要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谁在哪差一点火候都不行。”
张抗抗对自己的小说《情爱画廊》被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就颇为不满:“我的原作与剧本改编有很大的分歧,他们改得太匆忙,没有和我认真磋商。当然改编可以丰富原有的情节,但要看是否符合原著精神……剧本与原小说完全不同,造成了与目前大多数影视作品的重复和趋同。”
只是,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让几百万、几千万的人共同关注,势必在宣传自己的文学作品上迅猛于让区区几万读者去埋头苦读。在泛阅读时代,想让读者乖乖就坐埋头苦读已是空谈,能吸引他们前来买书的最好途径,或许只能是改编成影视作品了。
从《山楂树之恋》到《致青春》:文学与电影的互哺时代
千禧年之后,另一种文学态度开始在影视作品中蔓延――青春、网络、玄幻在成为畅销文学的同时,也成为影视最爱提及的部分。
自徐静蕾自导自演的著名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改编的电影票房过亿后,大导演张艺谋也将艾米的畅销小说《山楂树之恋》挪上银幕。2011年,改编自畅销文学作品《失恋33天》的电影在“光棍节”期间成为票房黑马,以破3亿的奇迹票房成绩力挫斯皮尔伯格的《丁丁历险记》。同年,台湾网络起家的九把刀,将他的半自传小清新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电影化,这部纯爱电影居然在当年击败大手笔的《赛德克巴莱》,赢得4亿新台币的巨额票房,在台湾华语影史票房榜上位列第三。在市场环境的刺激下,一向以精准水平要求自己的陈凯歌也相中了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唯一一部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改编成电影《搜索》。
电影不是文学改编的唯一阵地。近两年热播的《甄传》、《步步惊心》、《美人心计》等都改编自畅销文学,甚至现代剧《裸婚时代》亦改编自网络连载小说《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
与曾经的文学和影视媾和不同,这些裹着青春、玄幻外衣的小说多是在网络积攒庞大人气之后才被导演圈中改编,如此文学作品与影视的关系,不再是单向受益,文学反哺影视,影视回馈作家成为新的动向。
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空前成功,令人气作家大胆触电成为一种潮流,郭敬明亲手动了他的《小时代》,鲍鲸鲸因改编自己的《失恋33天》而拿回一座金马奖,流潋紫参与《甄传》的编剧,热播剧《青瓷》《暗算》《悬崖》等作品均是原著作者亲自操刀做编剧,甚至还有作家在自己原著改编的影视剧中客串演出的,比如刘震云就在自己编剧的《我叫刘跃进》里奉上了最有趣的表演。
10月8日,英国和日本科学家共同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79岁的约翰·戈登爵士,50岁的山中伸弥,相差40多年时间,他们的工作共同发现“成熟细胞能够通过再编程而具有多能性”。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他们精彩的成果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发育的传统观念。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医学事业部主任甄二真告诉记者,两位科学家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能否让成熟的组织细胞,再逆分化成比较原始的,也就是不成熟的细胞。两位教授通过不同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的,并且再将这些不成熟的细胞,又诱导培育了不同的成熟细胞。戈登于上世纪50年代,将成熟的青蛙肠细胞,成功地诱导发育成不成熟的细胞,也就是说,让成熟的青蛙细胞逆转发育成一个蝌蚪。这使他成为这个领域的奠基人。
甄二真说,传统发育观念认为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是不可逆的过程,中国俗话对这个过程描述为“生老病死”,说的是这个过程谁也不能改变,不会发生“返老还童”的事情。而这两个科学家的研究,从细胞水平和基因水平证实生物是可以“逆生长”的,发育的程序控制是可以人为重新启动或改变的。从理论上说,这个成就证实,生物学意义上的“返老还童”在未来是可以实现的。
另外,研究还使器官捐献短缺的问题在理论上可能得到解决。当技术进步到可以利用逆转发育得来的多能干细胞,发育成完整的心脏,皮肤等器官的时候,器官移植所需的器官可以通过人为手段获得。
“不过,目前处于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早期阶段,进入医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并且实际应用于医学还尚需时日。”甄二真说。
约翰·戈登和山中伸弥的获奖可谓是众望所归,记者发现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2002年写的《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中就有二人的名字。“约翰·戈登是60年代第一个用成体细胞核成功克隆动物——蛙的科学家,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饶毅这样评价两位的贡献。
10月9日,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了获奖名单,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共同获得此项殊荣。诺奖评委之所以垂青他们,是因为他们提出了突破性的实验性方法,使捕获整个量子体系成为可能。
这两位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量子粒子”,这是个什么玩意儿?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昌璞告诉记者,在量子世界中,有两种基本粒子——光子和原子,光子形成光或电磁波,原子构成物质。在宏观的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连续的,而进入微观的量子世界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举个例子,一束光看上去好像是连续的,其实它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这些光子飘忽不定,且呈现出许多让人无法理解、不可思议的神奇特性。比如,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而光子就能做到这点;人也不可以穿墙而过,而量子世界中的粒子就可以做到。
在科幻电影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桥段:外星人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然后又在另外一个地方瞬间出现;或者机密文件放入某个特殊装置后突然消失,并瞬间出现在另一个特定装置中。目前,中国的量子研究人员取得突破,在没有光纤电缆或其他中介的情况下,成功用少量光子,将一个质子发送出去,使其穿越一个湖泊,到达近百公里之外的地方。这可能使“超时空穿越”的神奇场景变为现实。
不过,要想深入了解粒子的这些神奇特性,首先就要捕获单个粒子。以往科学家一直认为,单个粒子很难从周围环境中隔离观测,一旦它们与外界发生交互,通常会失去神秘的量子性质。“而两位科学家,正是在这个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孙昌璞说,他们各自设计的观测方法,在让粒子保留神奇特性的情况下,不仅能对其进行观察,而且还能操控它。
孙昌璞说,两位科学家的研究,看似离我们普通大众很遥远,但其实目前已应用到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科技上;研究还对我们未来研制超高精度的钟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也许能用于未来的星际旅行。
此外,两位科学家的研究还打开了量子计算机之门。与传统电脑相比,量子计算机的速度是令人咋舌的,传统电脑用100万年才能解决的事,量子计算机几分钟就能搞定。“传统电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量子计算机一旦研制成功,我们的生活将再次发生改变。” 孙昌璞说。
10月10日,两名美国科学家因进一步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在工作机制,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G蛋白偶联受体”是啥东东?诺奖评委专家这样解释,人们能看到咖啡、闻到咖啡的香味、品尝到咖啡的美味,是通过眼睛、鼻子、舌头这些感觉器官。感官细胞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一种分布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这被称作“G蛋白偶联受体”,而眼可视、鼻可嗅、舌可尝,都离不开这个受体的作用。
举个例子,我们是如何闻到香味的呢?专家解释,咖啡飘出香味,我们的嗅觉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收到了信号,并与气味分子相结合,经过一系列像变魔术似的生化过程,成功将信号传到大脑的中枢神经,告诉我们这就是香味,于是我们闻到了浓郁的咖啡香。
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科普网站果壳网做了一个贴切的比喻:“如果G蛋白偶联受体相当于锁,那么G蛋白相当于锁芯,配体相当于钥匙。钥匙得过诺贝尔奖,锁芯得过诺贝尔奖,现在锁也得了诺贝尔奖。”
一些跟医药有关的股票,均因G蛋白偶联受体这个“锁”得了诺奖,立刻大幅攀升甚至出现涨停,许多制药公司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专家解释,人类有很多的疾病,是由于G蛋白偶联受体“误传信号”造成的,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都跟G蛋白偶联受体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所吃的西药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给G蛋白偶联受体“吃”的。每一家制药公司都希望能分享两位诺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找到下一个可以大赚特赚的超级药物。
对于两位美国科学家获奖,饶毅调侃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的水平可能还不如中等偏上的研究生的水平,因为他们经常犯错误,不该给的他们给了、该给的他们没给,两种错误都犯过。
饶毅举例说,2003年,不应该奖水通道的发现,因为并不足够突出:不是第一个通道(是第几十个通道)、也无特殊性。2006年,化学家们只重视自己懂的,而忽略了同一科学领域中偏生物、但更重要的工作。基因转录领域,有两项工作的重要性毫无疑问高于解出转录因子的X线晶体结构:发现第一个转录因子(Mark Ptashne)、发现RNA多聚酶(Robert Roeder)。但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过分强调结构而忽略了转录领域中更重要的生物学工作。
“化学奖委员会水平有限,只知道跟踪生物的热点,钾通道解完后,立即受到大家重视,化学奖委员会就知道重视,而视杆蛋白那时没有热起来,所以化学奖委员会就不知道自己做功课了。”饶毅说。
同时,饶毅大胆预测,对于视杆蛋白/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几乎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2012年,一位来自山东的汉子,终于打破魔咒,圆了中国百年诺奖之梦。10月11日晚,我国著名作家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桂冠,这标志着中国的当代文学,开始闯进西方主流社会的视野。
鲁迅、老舍、林语堂、沈从文……我们曾经多次接近诺贝尔文学奖,但最终打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却是有“红色作家”之称的莫言。红色,指的是莫言作品的整体基调,仅标题中“红”就用了5次:《红蝗》、《红高粱》、《红树林》、《红耳》、《透明的红萝卜》,而在正文中对红的运用频率也非常高。
莫言为何喜欢用红色词?中国修辞学会会员、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潘峰曾撰文分析,这是基于红色的物理、生理属性、社会文化特性和作者个性三个要素共同形成的。
法国心理学家弗艾雷在试验中发现,红色的视觉冲击力也最强,容易给人的视觉神经以刺激并产生兴奋感。潘峰认为,红色这种属性正适应于莫言小说主观情绪的抒发,以红色为寄托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引起读者共鸣、增加作品的强烈感染力。
潘峰分析,红色是血与火之色。血代表着生命、勇武、战斗,火是活力、激情、力量的象征。在《透明的红萝卜》里,红孩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在继母的打骂中、饥饿和寒冷中长大,这种残缺的生命经历使他不同于其他儿童。而透明的红萝卜就寄托着小黑孩对爱的渴望, 寄托着对幸福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作品中的“红萝卜”是民族的生命、力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