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于疫情的感想

对于疫情的感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疫情的感想

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不孕不育;抑郁;护理干预;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37-02

不孕不育患者在长期的精神压力下会产生严重的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治疗具有必要性。我院选取148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就个性化的护理干预进行了效果分析与总结,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到2011年9月收治的148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不孕不育诊断标准,该组患者无严重的器官障碍疾病、精神疾病,且依从性较强。148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3-45岁,平均年龄为(31.4±4.6)岁,婚龄为1.5-13年,平均婚龄为(4.3±2.5)年。148例不孕不育患者中有体力劳动者患者79例,脑力劳动患者69例,继发性不孕患者70例,原发性不孕患者7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45例,因输卵管影响而不孕患者86例,中排卵障碍患者17例;另外接受过人工受精的患者有115例,尝试过试管婴儿的患者43例。随机将148例不孕患者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护理组实施专业护理的同时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患者则是实施单纯的专业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因、治疗史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专业护理环节仅是采取常规的妇科护理干预项目与流程。护理组在专业护理基础上联合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面,护理前护理组患者均进行了不良情绪调查与分析,进而对每位患者制定了科学化的心理干预方案与方法,在该心理干预方案制定过程中,方案核心是患者性格特征,根据患者性格特征制订了多元化的干预方案。其中针对内向型性格的患者护理包括:多与患者进行共同、交流,进而了解到患者想法(紧张、抑郁、恐惧等),并通过沟通纾解患者的内心顾虑,后再帮助患者了解疾病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外向型性格的患者要注重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1]。不孕不育患者精神一般处于高度紧张、抑郁状态,这种精神障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进而转化成严重的生育障碍[2],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进而也会阻碍临床治疗。内向型性格的患者应该注重患者心理压力的纾解,进而传授予患者基本的临床知识,引导患者树立信心。

1.3护理效果评价标准护理干预治疗完成后,我院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抑郁自评表均对两组患者进行了护理后抑郁水平测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并用χ2进行了检验,用P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治疗后经汉密尔顿抑郁量测定,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均有所下降,但是护理组的抑郁下降情况更加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3讨论

不孕不育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具有多发性。女性卵巢疾病是导致不孕不育症的主要原因[3],卵巢方面的疾病会导致激素异常,严重的还会导致生殖器官功能及形态异常,直接导致不孕不育,影响女性的生命健康,因此不孕不育治疗已经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的研究中显示,不孕不育症患者伴随着严重的抑郁心理,且抑郁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着临床治疗的开展。基于此种现状,为了缓解不孕不育患者的抑郁情绪,并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院选取148例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心理干预在不孕不育患者治疗方面的效果。

我院进行的148例心理护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单纯的专业护理的同时添加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不孕不育临床治疗中应该着重添加心理护理干预环节,基于患者的性格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综合强化不孕不育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罗菊周,李国芸.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27):57-57.

[2]李晖,晏春丽,朱姝娟等.不孕症女性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负性情绪的关系[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6(2):138-142.

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老年人;抑郁;军队干休所

老年抑郁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1],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抑郁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预防、干预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和医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RET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事件(A),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B),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信念,通过改变认知、信念进而改变情绪(C),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2]。2015年3~5月,我们运用RET的心理咨询对我所抑郁状态筛查阳性的64例老年人进行了为期8周的干预研究,以探讨RET对于改善老年抑郁情绪的效果,以期为军队干休所及社区制定采取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所老年人,同时符合以下入选标准:年龄80~88岁,采用GDS[3]测评老年人抑郁情绪。该问卷共30题,主要内容涉及: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动、退缩、以及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消极评价,每题1分,总计30分。10分以下为正常;11~20分为轻度抑郁;21~25分为中度抑郁;26~30分为重度抑郁,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完成。如老年人因躯体原因、文化水平限制,无法自行填写,调查人员可以用统一方式向其问询和填写,评分11~25分者;用简易认知筛查量表筛选,排除认知障碍者;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器质性精神疾病;未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自愿参与治疗。入选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32人,其中干预组,男14例、女18例,平均年龄(85.25±1.95)岁;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94±1.95)岁。两组性别、年龄及G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正常生活,干预组接受持续8 w的RET的心理咨询干预[4],由我所@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4名医护人员完成,干预1次/w,45~60 min/次,每次布置家庭作业。第1~2 w,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患者明确自己的ABC,领悟和深信RET的原理;第3~6 w,紧紧围绕着患者的非理性的成分,如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及糟糕至极的观念,进行针锋相对辩论和驳斥,使其感到为自己信念的辩护变得理屈词尽;指导或引导他对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促使他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深有感触,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非理性信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认识到即使某些不希望发生的事真的发生了,他也能以合理信念来面对现实。第7~8 w,继续使用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技术帮助他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模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应对今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干预8 w后,两组重新采用GDS测评老年人抑郁情绪。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进行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α值取0.05作为检验水准,P值均为双侧概率。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GDS评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接受8 w的RET的心理咨询后,GDS评分均值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干预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RET的心理咨询对老年患者抑郁症状改善的近期疗效显著,也可以说RET能明显改善老年人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容易患抑郁症病因有:①老年人一般会出现交际圈变窄、人际之间互动变少、缺乏家庭与社会情感上的支持等现象,这样不仅会促使老年抑郁症的产生,同时还会加重老年抑郁患者的病情。②一些负面的生活事件,比如:人员纠纷、亲人和战友逝世,更为常见和严重是自己生病住院,加之遇到同室有植物人患者等,不能正确对待,更易发生不良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动、退缩,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消极评价以及莫可名状的躯体不适更为突出。老年抑郁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的认知结构和非理性信念,对自我的看法严重歪曲,自我评价过低,过分自责,致情绪低落,对自我环境及未来的歪曲认识,导致适用不良[5]。RET的心理咨询能帮助老年抑郁患者从靠自身力量难以自拔的各种不良情绪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RET是一种着重认知取向方法,对文化水平较高、领悟力较强老年患者更有效果,能纠正老年抑郁患者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改变患者的低落情绪和适应不良,进而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RET假定人有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需要人用毕生的努力去减少或克服的,对于那些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障碍者,虽有减少他们情绪困扰,但不会达到不再有不合理信念的程度,还必须结合药物、康复、家庭与社会情感上的支持等综合治疗。RET也要求咨询师不断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尽量减少自身的非理性成分,才能取得好的咨询效果。

我们建议,RET的心理咨询对老年抑郁症状的改善,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易行,值得在军队干休所、养老机构及社区推广,建议军队干休所、团队、及社区应该多培养至少有三级心理咨询师,为做好心理咨询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庄伟强,张芬,周宁.广州市部分社区老年抑郁症状发生率调查及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5):286-288.

[2]郭念锋.国家职业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32-151.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9:185-186.

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ICU;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163-02

ICU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故室内的清醒患者是最能客观、公正评价ICU护理质量的重要监督群体,是影响ICU护理质量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但ICU医护人员长期只注重病情的监护,而忽视该部分患者的个体存在及特殊性。针对我院ICU护理质量的投诉有80%来自于清醒患者,我科于2007年制定了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后,有效提高了该部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护理质量投诉的次数,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06年3月~2007年10月发放的ICU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病人部分)共165份,均为意识清楚患者,平均哥拉斯评分为12分。并收集同期ICU护理质量投诉数。1.2方法

统计2006年3月~2007年12月间ICU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病人部分)80份为对照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2007年2月~2007年11月发放ICU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病人部分)85份为实验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服务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投诉率。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住院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调查方法采用我院ICU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病人部分),该表由服务态度、护理质量、满足需求、安全隐私四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设有3个选项:好、一般、差,病人在离开ICU之前,由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均由护士念给病人听,病人做出判断,护士代为填写,问卷当场收回。护理质量投诉以清醒患者口头或书面形式反馈到护士长、护理部、院质控科的统计数为准。

1.2.2护理干预措施

1.2.2.1自制“清醒”标识牌。凡是清醒患者无论有否语言沟通能力,均在床头悬挂“清醒”标识牌,以与昏迷患者区别,提醒医护人员特别重视该病人,加强言行的自我约束,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维护人格尊严及隐私权的保护。

1.2.2.2制做并应用图文并茂的“需求示意图”。示意图分为两部分,左边为患者日常表达频率最高的20个需求文字,如饮水、大便、疼痛、冷、热等,将每个文字加粗、加大,文字的右边配以形象的图画,也方便了不识字患者的辩认。当患者有需要时,先让其指认需求示意图表达;若患者无能力,则由护士按“需求示意图”逐一询问,患者用点头或眨眼表示肯定。对“需求示意图”不能代表患者的需要时,我们鼓励有能力的患者手写。同时从商场买回能手捏发声的橡皮玩具,放在病人手旁代替呼叫器,患者只需挤捏发声的玩具就可呼叫护士的帮助。

1.2.2.3制定“ICU护理言行十不准”要求医务人员。不准在患者床前交接及谈论病情、不准嘲笑病人生理上的缺陷、不议论病人的隐私、不批评他人或他科的工作、不泄露个人身体的不适或情绪的不稳定、不谈论个人的家庭、收入等,在全科严格执行,并纳入新护士入科培训必学内容。

1.2.2.4改革护士交接班流程。针对清醒患者,改变以前床边交接为主、口头交接为辅的模式,要求先在护理站完成重点病情的交接,辅以床边交接(检查各种管道及监护仪器等),严禁在床边口头交接及谈论患者病情,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1.2.2.5取消床号尾数为“4”的床号。鼓励家属带入MP3、短信便条、报刊杂志等;对有宗教信养的患者我们鼓励家属带入圣经或佛音,护士定时为其朗读圣经或播放佛音,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需求,每日下午由责任护士为病人讲解当日的治疗及有关的医学知识。

1.2.2.6对患者一律穿好病人服。除做好基础护理外,每日在做完口腔护理后均为患者涂润唇膏或石腊油,为其梳头,头发长的女性患者为其扎辫,男性患者每日为其剃须。

1.2.3 统计学方法对所获数据以SPSS10.0进行统计学处理,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α=0.05为差异显著性水准。

2结果

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有调查显示,50%的ICU患者认为医护人员更关心他们身旁的仪器,而不是病人本身[1]。ICU内气氛严肃,医护人员工作繁忙,护士常只高度关注病情及各项监护仪器,在急救工作中,只注重操作,忽视了病人本身的存在;且ICU大多数为昏迷患者,护士长期与病人缺乏有效沟通,易产生固定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认为患者都是“无声、无情感的”,而忽视了清醒患者的特殊性,及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情感需求,导致在思想上麻弊不重视,言行上随意不警慎。表1显示,我们通过“清醒牌”等措施,达到警醒医务人员,高度重视清醒病人的护理需求,加强医务人员的自律性,在观察组中患者的投诉率明显下降。

患者入住ICU后,因紧张的抢救气氛、同病室病人的、复杂的治疗技术和监护仪器,以及对自身疾病的担忧,均会使清醒患者的情感变的异常敏感与脆弱;加之,对ICU监护水平过高的期望,更加容易对医护人员无意间的言行产生猜疑与误解,加重负面影响和病人的心理负担。我们通过制定并认真落实“ICU护理言行十不准”、改革护士交接班流程,加强了对医务人员言行的约束,大大减少了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刺激和心理负担,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治疗的依从性。

有效的沟通能够减少患者的焦虑,并从情感上激发患者[2]。恰当的沟通是护士了解病人需求、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的前提。ICU患者病情危重、体力差,且大部分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不能准确、有效地表达需求。我们制做的“需求示意图”,具有字体大、图片形象、易辨认、表达准确等特点,对不同认知程度的患者均有较好的通用性。也避免了护患之间沟通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增加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另外,由于正确及时地了解病人的需求,使护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护理效果更好。表2中,观察组病人的需求满足感及对护士服务态度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家属是病人医治疾病的主要精神支柱,家属的参与可稳定患者的情绪。我们通过对家属的指引,使患者增加满足感和安全感,减少对ICU的抵触情结与恐惧心理。同时通过满足患者的,给予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寄托,达到内心的平稳。每日为患者讲解一定的医学知识,可帮助患者客观地看待自已的病情,明白各种监护治疗的意义,自然地减轻心理压力。表2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清醒病人入住ICU后,其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对此我们尽量按照患者日常的生活习惯,减少差异,为患者营造生活氛围,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维持良好的外在形象,从而提升内在的自信心。

ICU是一个集中了全院各科室、各专业的危重病人之地,室内各种仪器的报警声和医护人员紧张面严肃的表情等多种因素,均加重了清醒患者的恐惧感,导致紧张综合征、ICU综合征、人格丧失[3,4]等问题,但只要医护人员在思想上重视患者的个体存在,加强人性化护理措施,不仅可提高ICU患者满意度、降低护理投诉率,也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以上综合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苑云,陈香娟.ICU对病人的心理伤害及护理对策[J].河南医药信息2001,17(9):54-55.

[2]季爱琴,徐玲芳,谢波,等.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对ICU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 ,4(21) :909-911.

[3]张倩.ICU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57-58.

[4]魏树均,魏树森.ICU综合征[J].北京医学,1995,17(4):226-227.

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第4篇

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竞争及压力越来越大,发生情绪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病例也越发增多,抑郁症是一种慢性易反复发作的精神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精神健康,生活质量跟着大受影响,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来进行治疗,但患者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疾病认知能力仍有欠缺,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效果,因此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有着很大地必要性。本文旨在分析护理干预对门诊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特收集我院门诊部2016年01月-2017年5月期g诊治的9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门诊部2016年01月-2017年1月期间诊治的90例抑郁症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47例,年龄27~64岁,平均年龄(45.5±5.6)岁;有家族遗传史患者11例、无遗传史患者79例;婚姻状况:已婚69例、未婚21例;学历分布:初中及其以下学历患者15例、高中45例、大专20例、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患者10例。所有纳入对象均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都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到研究之中。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口服舍曲林,初始计量为每天25mg,随后可根据病情需要调整到每天25-75mg。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前对每位病人均进行抑郁和焦虑评分,干预后对两项指标进行再监测,对比两组数据分析护理干预对门诊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其中护理干预要点如下:

(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治疗第一天就开始进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热情地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院内环境、治疗期间注意事项、院内规章制度等,是患者对医院有初步了解,逐渐缓解内心陌生感。次日再对其进行深入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知识、相关诱因、治疗方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对应护理对策等,提升其认知度的过程中逐渐缓解疾病恐惧程度,提升治疗依从性。另外还需着重进行用药指导说明,包括药物名、用药剂量、药(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理作用、饮食禁忌等,对于记忆力下降的特殊人群护理人员应反复多次耐心强调,必要时写成书面注意事项[1]。(2)心理干预,抑郁症患者本身不良情绪较为复杂,加上入院陌生环境和紧张的治疗气氛,更可能加重负面情绪程度,因此护理人员应用轻和的言语多和患者沟通,营造良好的护患沟通氛围,做好倾听者,帮助病人排除苦闷,摆正治疗心态,并实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多给予人情关怀和鼓励,从而提升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渐渐形成战胜抑郁的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3)舒适护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利于负面情绪的改善,因此行舒适护理十分必要,护理人员首先应保证病人出入、休息地方的清洁度,每日严格清扫消毒,保证通气透光,强化护士公共环境安全卫生意识,树立良好人文环境形象,保证病人所到之处干净卫生、舒适。(4)睡眠护理,精神不振、敏感多疑是抑郁症典型精神状态,因此该类患者多有失眠症,护理人员可指导病人入睡前先用温水泡脚,禁饮有兴奋效果的饮品,不进行刺激活动,不看画面刺激的电视节目等,夜间护士查房时应轻手轻脚,避免打扰患者睡眠。对难以入眠的患者可采用听轻音乐的方式促进入眠,必要时可给予安眠药物。(5)社会支持,抑郁症患者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差,更需足够的社会支持。护理人员应和患者家属、朋友取得联系,并建立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身心舒畅,安心住院治疗,入院后适当放宽亲朋探视时间,以满足病人心理需要[2]。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采用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

2.结果

护理干预前90例门诊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分别为(65.4±8.2)分、(65.9±8.5)分,通过常规药物治疗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后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分别降到了(45.3±9.4)分、(45.9±8.9)分,数据分析护理干预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显著改善(p

3.讨论

抑郁症属于精神范畴疾病,其治疗效果受精神状态影响极大,不利于患者康复,还降低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的过度抑郁、焦虑、压力不得释放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轻生念头,这将对病人造成不可估量的二次伤害。门诊抑郁症患者情况严重的需住院治疗,住院期间除了常规治疗,给予病人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同样重要,对不同患者精神状态进行分析,实施心理干预、社会支持、舒适护理、健康宣教、睡眠护理等措施,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进一步夯实了治疗效果,利于患者康复[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系列护理,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p

参考文献

[1]李丽娟,张海燕.护理干预对门诊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2,02(9):259.

对于疫情的感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家属参与;早期;心理干预;社区;偏瘫;抑郁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c)-0158-02

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越严重,越容易导致抑郁,同时抑郁的发生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顺利康复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所以对卒中后的抑郁患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1]。本研究主要探讨家属参与早期心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2008年1月~2012年6月进行家庭护理干预的脑卒中后出现抑郁情况的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49~87岁,平均(68.3±5.6)岁;脑梗死25例,脑出血18例,合并有高血压者29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者11例,初中以下者32例。

1.2 干预方法

首先在患者发病住院期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此为进行下一步操作的基础,在进行家属参与早期心理干预的时候社区医生应该具备良好乐观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的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并且要有极高的责任心,以更好地提高患者家属参与的积极性,社区医生要耐心启发,消除心理压力,深入了解患者病前家庭背景、工作环境、社会因素的同时,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心理评估,及早发现和评定脑卒中后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并给予及时、合理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2]。本研究有效地与患者的家属进行互动,其中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上,首先社区医生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并在患者在场的情况下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本病发生后的治疗康复过程以及抑郁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向患者家属解释患者发病后并不会一直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能力,许多改变是可以逆转的,并不会对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是需要家属及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改变怨天尤人的心态,积极主动地进行功能锻炼,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疼痛困扰,可以告知患者家属如何为患者改变,以缓解疼痛,并告知镇痛药物使用的方法和剂量,了解疼痛发生的机制和患者疼痛发病的规律,有效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对于长期疼痛的恐惧,有效制定应对预案;其次,在疼痛发作时,可采取放松、转移精力等应对方法来减轻应激反应;再次,可以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与支持,主要包括对患者的关怀及鼓励,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应对,以减轻疼痛对身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3]。鼓励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切忌嫌弃患者,提供细心的照料,并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鼓励患者进行宣泄,以更好地促使患者心情的平静和安定,调整患者的情绪。比较心理干预前后偏瘫肢体活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d指数和HAMD抑郁程度评分情况,具体评分标准详见逯传玲[4]的文献。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后Barthd指数和HAMD抑郁程度评分比较:干预后患者偏瘫肢体活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d指数)显著高于干预前(P < 0.05),且HAMD抑郁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 < 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的治疗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首先急性发病期需要在医院进行抢救性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则可以在家进行康复性治疗,在治疗时间上,后者远远长于前者,且对患者的预后具有决定性作用。康复治疗主要是在家属的监护下,由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必要的医学指导,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家属参与的家庭心理干预主要目的是减少患者抑郁情绪,避免发生抑郁障碍,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如出现情绪低落、易疲乏以及睡眠障碍、无缘无故的哭泣并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思维、认知功能等。进行家属参与的家庭心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并促进已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恢复,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运动能力,提高患者对生活的满意率,增加对生活的信心。

卒中早期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及家庭增加了不少负担,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干预在临床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体贴患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倾诉,及时给予必要的安慰、劝说、诱导和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健康教育,取得家人配合,帮助患者建立康复训练的信心,降低负性心理,为康复训练打下良好基础[5]。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通过社区心理干预对于减轻中、重度焦虑有一定效果,不良情绪不但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同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在家属参与的社区心理干预过程中重点把握患者家属的功能,并通过与患者家属及患者的积极沟通,得知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6]。

社区康复的主要任务是普及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的心理卫生常识,及时发现并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社区心理治疗,并调动和发挥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促使患者康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的发生,明显缓解脑卒中患者的敏感、疑虑心理,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防御方式,预防和减少并发症[7-9]。本研究重点把握患者家属在患者康复过程中心理干预的作用,因为患者家属每天均陪伴在患者身边,对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变化,虽然做不到专业人士的了解深度,但是其具有绝对的发言权是毋庸置疑的。本研究发现通过使用本组的心理干预方法后,患者偏瘫肢体活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d指数)显著高于干预前,且HAMD抑郁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过程,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正性社会支持,提高患者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受重视程度,通过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使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消除了患者被社会遗弃的心理。本研究认为:早期家属积极主动的配合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抑郁测定,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莉. 社区卒中患者抑郁症状转归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 内科杂志,2010,5(6):583-585.

[2] 刘爱珍. 中风后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康复护理[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3):180-181.

[3] 李新萍,汪莉,兰燕. 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对城市社区脑卒中病人心理状况的影响[J]. 护理饼究,2010,24(3):838-839.

[4] 逯传玲. 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9):1245-1247.

[5] 左满花. 健康教育应用于中风患者抑郁症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5):616-618.

[6] 唐小琴,邓亚平,郑红梅. 32例脑卒中偏瘫病人社区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2,20(5):100-101.

[7] 韩冰,冉春风,何扬子.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社区心理康复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2):177-178.

[8] 吕仲群. 认知心理干预在社区老人“空巢综合症”患者中应用[J]. 现代医院,2012,12(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