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档案学研究

档案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档案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档案学研究

档案学研究范文第1篇

1必修课

美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几乎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其中,必修课又包括两个方面:档案学必修课和学位必修课。例如,档案学教育设置在历史学系,必修课就可能包括历史学方面的知识。笔者对美国25所高校进行调研,结果有20所高校明确提出了必修课的要求。1)必修课的数量特征。美国各高校档案学教育必修课数量最多的高达11门,有4所高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所开设的必修课包括了各主办单位的核心课程。密歇根大学、西华盛顿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的必修课都明确规定了要进行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算学分。必修课门数最少的只有3门,有3所高校,它们都是将档案学的核心知识作为必修课。除去没有细分必修课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西华盛顿大学,共有12所高校设置了学位必修课,有16所高校都设置了档案学必修课,有6所高校只要求了档案学必修课而没有学位必修课,只有两所高校没有把档案学知识作为必修课。这一事实说明,尽管美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档案学专业,但是档案学的教育仍非常注重档案专业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同时也很注重培养其它相关专业的基础和核心技能。2)必修课内容特征。《大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包含了专业知识、职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和辅助课程,该课程设置对开设档案学高等教育的美国各高校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各高校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结构,笔者尝试将以上20所高校的必修课程按照《大纲》的分类进行汇总统计,所得结果见表2和图1。从《大纲》分类的角度来看,美国各高校更重视档案学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档案专业素养的培养,共有71门该类的课程。在专业知识方面,较之基础理论,各高校更加注重对档案管理各重要环节的深入讲解,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在实际的档案工作中能较好的应对;有些高校开设了一些课程,以帮助学生了解档案专业和职业的发展历史,让学生对该专业有更强的归宿感;背景类的相关知识在各高校的必修课中设置的较少,只有三门。《大纲》推荐的辅助课程,在各高校开设得很多,共83门。其中,开设得最多的是相关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除了保护学、人文与社会学方面的课程分别只有1门外,其它各类的课程都不少,说明各高校档案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受学科背景的影响挺大,也很重视与时俱进,开设了很多关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另外,也非常重视方法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和实践能力。

2选修课

选修课一般也有两种,档案方面的选修课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和跟导师商讨共同选择自己的选修课。美国各高校对档案学教育的选修课要求较之必修课的要求就没有那么明确,很多高校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有些高校只规定选修课的学分要求是多少,例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校区等,前者要求选修课学分要达到24个学分,后者要求至少修满9个学分;有些高校会给学生推荐具体的选修课课程,但不强制,例如,肯特州立大学、德雷塞尔大学等会列出推荐的具体课程;有些高校只提示推荐学生选修的课程范围或领域,例如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校区、西华盛顿大学等,前者要求学生在信息学系或者历史学系里选修课程,后者的选择范围包括历史学、档案学、文件管理方面的课程,想要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必须与自己的导师沟通选择;还有一些高校就指定了学生选修课的具体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几门修读,如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匹兹堡大学等。总之,美国开展档案学教育的高校对选修课的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严,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与导师沟通的结果进行修读,但是他们选修的课程范围主要是档案学方面的知识和档案教育属于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跟设置必修课的目的差不多都是重在培育学生的档案学素质和一些基本和核心技能。

3实践要求

美国高校在开展档案教育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会不同程度地要求档案学方向的学生进行实习。在25所开设全日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美国高校中,有19所高校都提出了实习要求,但对实习要求的程度都不一样:有些高校直接将实习设置到课程要求里,分别有81所和52所高校把实习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除了把实习作为必修课设置以后,还在选修课里设置实习,希望学生进行2次的实习;还有5所学校明确规定实习的学分是多少,其中西华盛顿大学的实习学分最高,每次实习算10个学分,需要两次实习,共计20个学分,而且这两次实习都属于必修课的范围;有78.95%的高校只要求实习一次,但也有4所高校要求实习两次,要求实习两次的高校有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德雷塞尔大学、西华盛顿大学、西蒙斯学院。总之,美国档案学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的同时也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学科背景与课程分布的关系

1学科背景对档案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影响巨大,尤其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对档案学课程设置的影响更加突出。

如图2和表3所示,对这四种类别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行统计发现,在美国,不管是在必修课的设置上,还是选修课的设置上,图书馆学情报学类的课程数量都是远远超过档案学类的课程,历史学类课程也占很大的比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与档案学学科发展历程有关。在美国,档案学并非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它仅是挂靠在历史学或图书情报学等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学科背景对其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影响巨大。

2院系隶属对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影响显著,美国档案学依旧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课程设置摆脱不了相关学科的束缚,不具独立性。

档案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iSchools;英美高校;档案学者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net research and database research, the paper picks archival scholars from 12 iSchools Anglo-American members, then analyzes their number distributi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professional title, number of issued documents and research subjects, trying to find active archival scholars and research hotspots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val science under th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

Keywords:iSchools;Anglo-American University;Archivists

2003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信息与图书馆学院召开了关于“信息学院运动”(Information Schools movement,简称“iSchool”运动)的讨论会。多所美国图书馆情报学院积极响应,并在2004年联合了19所美国LI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学院及LIS有关学院创建了iSchool项目(iSchool Project),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1]目前,约有30所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校加入了iSchools,中国的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也先后加入了iSchool项目。2007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美国最好的研究生院”中排名前十的LIS学校,全部都是iSchool项目的成员,因此,iSchools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美国乃至欧洲LIS学院的发展方向。[2]

本文通过对iSchools成员高校中的英美学校进行研究,从档案学者入手,了解国际上活跃的档案学者及他们的研究方向,探究LIS学院下的档案学科特点,以期为我国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iSchools成员高校档案学者

1.1 档案学者数量统计。通过iSchools主页(/)提供的成员列表,去除非英美国家,笔者筛选出了12所英美国家开设LIS学院的高校,其中,美国高校11所,英国高校1所。通过各高校的LIS学院主页中关于学者的信息,筛选出档案学方向的研究者或研究方向中与档案相关的学者共53人,按学者数量排列如表1所示。值得说明的是,除有的学院明确标明Archives专业以外,其他高校的学者筛选主要通过院系主页提供的研究方向、开设课程等信息进行筛选,因此,选择带有笔者一定的主观性。

从表1中不难看出,英美的LIS学院虽然在名称选择和规模上有所不同,但每个学院的学者中,都不乏档案学方向的研究者。其中,北加利福尼亚大学信息与图书馆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信息研究院、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以及英国的伦敦大学信息学系的档案学者均达到了5人及以上。这些学者大多在高校任教,或在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进行研究,下面,将对学者的学历、职称等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2 档案学者学历统计。在学者数量统计的基础上,笔者关注了档案学者的学历分布,统计了每位档案学者的最高学历以及所学专业,除去一名学历信息不详以外,其他52名学者均能提供学位背景信息。统计结果表明,高校档案学者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占到了总数的83%之多。部分甚至拥有2个以上博士学位,例如,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Patricia Galloway副教授就拥有比较文学和人类学两个博士学位。而在学科背景方面,档案学者表现出了更明显的复杂性。除了16名学者最高学位专业背景不详以外,其余37名档案学者中,有23位获得了图书馆和信息学专业学位,3位拥有计算机专业学位,2位拥有历史学专业学位,还有的学者来自社会学、文学、通信、传媒、物理、英语等不同专业,反映了档案学者学科背景的多样性,表现了档案学融合各种学科的特色。这一情况,与我国国内档案学者的多学科背景是相似的。

档案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档案学 课程建设 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24-03

一、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课程现状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前身为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档案学专业大专班,开启了内蒙古地区的档案学专业教育。8年间,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以下简称民院)探索出了适合民族地区档案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在此基础上,民院从2013年开始招收档案学专业本科班。这是档案学专业在民院逐步受到重视的表现。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档案学专业的特征如下:

(一)创建较晚,相对年轻

根据2011年的统计,全国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共有34所。相比中国人民大学与武汉大学这些顶尖的高校,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档案学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在规模、经验、学科层次、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相对不足,但是它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档案专业人才的重大任务。

(二)全国唯一采用蒙古语授课的档案专业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创建了内蒙古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唯一的蒙古语授课的档案学专业。其师资队伍和学生都是蒙古族。教科书大多是引用其他院校编著的汉文教材,极个别课程由本院专业教师编写蒙文教材。

民院的档案专业教育是适合内蒙古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展现民族院校特点的专业教学。但是,民院的档案专业教育起步晚,加上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和文化差异,与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档案专业相比差距很大,需要更新与完善。

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专业教育开始重视和突出信息化管理,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民院档案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

(一)师资力量欠缺

南京大学的《全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中显示,截至 2011年,我国设有档案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34 所,教师 311 名。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各院校的档案学专业教师平均11人。这个数字比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专业的教师平均数少得多。加之边远地区、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当地政府不重视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学校对档案学专业的认识不够,民院档案学专业教师出现巨大缺口。

首先,缺乏学习档案专业的教师。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教学人员几乎都不是出自档案学专业,只是通过自学教授档案学课程,这样“边学边教”达不到科研高度。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教师只能是“专门教师”,而不是有需求的“专业教师”。

其次,专门教师人数仍然不够。民院的档案专业教师共4名,相比前文提到的全国此专业平均的11人少很多。4个人的师资队伍,却要承担本科教育中多达40门的专业课,每个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都非常沉重。

总之,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教师不仅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人数、专业层次上也达不到标准,这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巨大挑战。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民院的档案学专业建设一直在摸索、更新、完善。由于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因人设课”的现象愈加明显,导致课程设置混乱。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不考虑档案学的专业特点、无视民族地区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完全照搬其他院校的课程。这些课程有的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也不符合民族院校的特点。因师资队伍较弱和信息化管理意识缺失,民院至今仍没有设置适应时代的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等课程。另外,课程安排不合理。专业课教师忙不过来,从档案机构聘请的教师时间又有限,只能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找出合适的人选开设课程,这就导致课程安排的连贯性和科学性较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因档案学专业特点和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目前高校档案学专业比较重视实践环节。但是因为资金不足、思想保守,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教学还停留在注重理论及原理的讲授上,基本没有辅的教学手段。实践性较强的档案整理和档案保护技术类课程,既没有校内的实验室,也没有校外的实习基地。在这种相对单一、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想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

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很多弊端,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加以克服,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同时发挥自身的优势。

三、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专业课程改进的建议

有学者指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完成根本任务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核心是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趋势是多向培养模式,教学手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目的是提高就业率,为社会需要服务。”借鉴该学者的观点,对民院的档案学专业课程的改进,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数量充足的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

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是实现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民院档案学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是相对年轻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相对较弱。所以加强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十分迫切。要建设高水平的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让现任档案学专业教师学习、深造、进修的机会。三是聘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档案工作者担任专业教师。这样能够提高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使他们成为高层次的教学、科研人员,为自治区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为高层次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课程体系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建构。时代在变化,不同用人单位对于人才有不同要求。信息时代的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有了较大的拓展,可以由原来单纯的档案馆辐射到社会各个行业。就业市场延展,对档案人才的要求提高。

现代化的档案馆不仅要做好传统纸质档案的保管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工作,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因此,需要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多元的知识结构,包括掌握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信息社会“无纸化”办公成为潮流,因此,在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室,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档案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需要精通专业业务、“一专多能”。在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建设成为主流。因此,档案学专业毕业生除了需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应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宏观管控、管理信息系统等能力。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满足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优化课程体系

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是为培养档案学专业人才建立的,通过课程的设计与配置,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全面的发展。档案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针对目前民院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可以尝试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体系大概由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毕业论文五大板块组成。以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的课程体系为例,包括了公共基础课(必修,占总学分的30%)、专业基础课(必修,占总学分的20%)、专业选修课(选修,占总学分的30%)、任意选修课(在全校跨学科选修,占总学分的10%)、实践课(必修,占总学分的8%)、毕业论文写作(必修,占总学分的2%)。这样的体系建设层次分明、重点明确,值得借鉴。民院可以选择性、批判性地应用以上课程内容,还可以根据当地的需求进行增减。需要注意的是重复的内容尽量省略,比如关于立卷归档的内容在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教材中都已详细介绍,可以先讲细致,后讲简略。

(四)加强实践教学

从档案学未来发展的趋势看,文档一体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档案、信息一体化是大势所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现代化通信设备、文印设备、光学设备等已进入办公场所和档案工作领域。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进行实践教学。

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先接受理论知识,然后进入实际工作,通过操作深入理解领会专业知识。关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潘玉民教授、玄月教授在《短学期制背景下的档案实践教学》中,以上海大学为例提出了校局馆联合办学模式、与社会联合办学等较具创新性的办学思路。

借鉴上海大学的思路,针对民院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善实践教学。一是与档案管理机构合作建设档案学专业。民院可以同内蒙古档案局(馆)或呼和浩特市档案局等机构签署共建档案学专业的协议,设立奖学金与学科建设基金,共同经营档案学专业。这可以减轻民院的资金投入,档案管理机构也可以通过教学培养更有针对性的人才。二是与档案管理机构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聘请内蒙古档案局(馆)或呼和浩特市档案局的专家为兼职教授,档案学专业的教师也可以积极参加档案局(馆)的教育培训、科研立项、学术研究等活动。专业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档案机构提供实践平台,符合民院的实际情况,能够加强实践教学。三是在档案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档案实践教学是长期性的,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程度和专业实践的动手能力,可以在档案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只有学生有了实际认知,才能达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与发展当地档案事业都有益处。

四、注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档案学专业的民族特色

民院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档案学专业强化优化的根本途径。民院的档案学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内蒙古本地就业,所以学科的建设必须彰显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一)建立民族档案系统的必要性

是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区域,蒙古族档案文献资料极其丰富,其内容涉及蒙古族文学、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字、艺术、医学、方志、谱牒、民俗等。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价值评估,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信息资源的发掘利用同时并进,充分发挥蒙古族档案在民族历史研究、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旅游文化开发、传统工艺发展等方面的利用价值,展现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这就需要建立具有鲜明民族地方特色的民族档案学专业。所以民院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应增加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外语、蒙古族文化历史等课程,也可以开设口述史课。这对于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快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就业率,拓宽档案学专业课程内容

档案专业教育的职能是培养各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民院的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档案专业教育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需求,增加文秘学、管理学、信息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内容。如今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高效已成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追求的共同目标。加上内蒙古地区普遍存在着文档合一,甚至文秘档合一或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实物档案综合管理的问题,从档案学未来发展的趋势看,文档一体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档案、信息一体化也是大势所趋。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毕业生的竞争能力,民院的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应该考虑培养多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使毕业生可以多方向就业。

(三)拓展培养目标

根据自身的优势,民院可以将蒙古族历史档案的特点和文化研究相结合,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所以,民院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分层次。首先应满足本地区需要,重点培养适合内蒙古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档案专业人才。这是民院档案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够满足蒙古语档案管理需求的少数特殊人才。因为元朝、清朝历史档案中有蒙文档案,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需要蒙汉兼通的档案专业人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很多满文历史档案,满文的起源与蒙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民院可以利用民族优势针对特殊需要培养专门人才。特殊培养的对象需要认真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各种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强,对民族档案有兴趣又能刻苦钻研的学生才能成为培养对象。这是民院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二个层次。第三是民院的培养目标应该面向世界。蒙古族无论对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有很大的影响,全世界有六十多个国家从多方面研究蒙古族历史,他们需要蒙古族历史档案资料。所以民院可以对英语基础好、历史学了解深入、档案专业扎实的具有特殊潜能的学生进行深化培养,从写作能力、科研能力、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信息加工、数据化处理、档案保护技术、外语等多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作为全国唯一以蒙古语教授档案学专业课程的院校,民院探索的民族档案教学特色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地区的民族类院校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 孟世恩.对档案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 档案学通讯, 2006,(4).

[2] 王向明,顾倩倩. 论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定位[J] . 档案学通讯, 2008,(4).

档案学研究范文第4篇

>>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探析 基于人才需求的会计教育改革研究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探讨 信息时代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发展之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加强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及启示 关于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与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基于大众化教育的会计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研究与分析 浅谈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改革 美国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及启示 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高等计算机教育改革实践 基于廊坊市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调查的网络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 中国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及高等教育反思 当前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趋势及启示 中美高等教育比较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以经济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Job Board[EB/OL].[2015-12-28] . .

[7][9]张斌.我国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分析[J].北京档案,2015(4):12-15.

档案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学生档案;问题;对策;信息化建设

学生档案管理整理、归档、保存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就业期间,用人单位对学生自身潜能发挥的考核与评价,甚至与日后学生工作的岗位设置、安排都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开展科学、规范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如何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全面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

传统的高校学生档案保存的主要介质是纸张,档案管理方式也是人工管理。由于学生档案具有涉及项目多、范围广、历史年限长、档案数据本身复杂等诸多因素,都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查询过程耗时较长,致使档案管理工作速度全面放缓,工作效率较低。另外,随着高校招生数目的逐年扩张,学生入学人数持续增加,而学生档案又具有数据更新频繁、学生流动量大、就业方式多元化、档案投递单位复杂化等特点,导致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摒弃落后的手工操作模式,全面推进学生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迫在眉睫。

二、制定现代化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1.强化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观念

首先,对于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许多高校档案管理者还存在一定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学生档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可能比高校的科研档案、教学档案更为重要。由于学生或者用人单位的粗心大意,导致学生个人重要的资料遗失,学生毕业若干年后,仍然会首先想到回到自己的母校寻找档案副本,因此全面推进学生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顺应时代需要,已经势在必行。档案工作者必须强化信息意识,重视学生档案的动态管理特性,而并不是将学生档案作为静态的历史封存。在学生档案保存的过程中,纸质档案对存储环境要求较高,既要防潮防霉又要防止火灾、水灾等意外,带来的档案灾难性损毁。因此,每年优化档案存储环境的费用相当高,纸质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往往缺乏备份,一旦数据损毁,不可恢复。虽然在学生毕业之后,学生的档案不轻易被翻阅,但是每次的翻查都会对纸张造成一些耗损。因此,提升档案管理者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意识,推进学生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已经刻不容缓。

2.加快学生档案信息化硬件建设

由于硬件条件的制约,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工作进程的推行。档案工作所需的计算机设备、数字存储设备、局域网构架、数据库、维护使用软件等都需要高校管理层投入较大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完成更新换代。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基础,有了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硬件支持,信息化平台才能够搭建成功。特别是对于光盘存储信息,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字记录信息,还包括图形、声像等多媒体信息模式。因此,构建完善的档案检索系统与档案资料库,其硬件支撑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条件。

3.实现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升级,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升级,并不是将档案管理工作从“零”开始,而是在原有的学生档案信息资源基础上,做出数字化转换,以满足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存储、搜索、使用的需要。学生档案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继承性,重视学生档案的连续性,确保各类学生档案信息不会出现空挡的情况,这是学生档案管理的资源基础。因此,档案部门要根据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将现有的学生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同时保存好纸质原件进行封存,对经过处理的电子文档进行重新的分类、编排、归档,按照数字化管理方式进行保存,确保学生档案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

4.提高档案工作人员技术水平

作为档案工作人员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也应当随着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变而转变,应当适应当前信息化操作的基本需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并能够对电子文档进行处理,能够驾驭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此外,作为信息资源丰富的现代社会,档案工作人员还需要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与鉴定、评估能力,能够提炼、加工档案信息。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的第一接触人与直接管理者,因此,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决定了档案工作服务学生与广大教职员工的基本职能。

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转变是为了向社会及用人单位提供更高效、优质的档案服务,同时能够对学生重要的历史资料、信息做好收集、保护、留存工作。在信息社会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将结合传统档案工作的经验与现代的信息化手段,形成更加完善的高校档案信息网络。

参考文献:

[1]柯志明.试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驱动机制[J].北京档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