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乐不思蜀的典故

乐不思蜀的典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乐不思蜀的典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乐不思蜀的典故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国杀》;设计;游戏;运用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93-01

《三国杀》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04级游戏专业学生设计,我个人认为《三国杀》的游戏性质有些复杂:总体来说算桌游,卡牌游戏,但是又是角色扮演当然会有角色的任务。该游戏融合了西方类似游戏的特点,并融合中国三国时期背景,以身份为线索,以卡牌为形式,集合历史、文学、美术等元素于一身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在玩家面前。在《三国杀》游戏中,玩家将扮演一名三国时期的武将,结合本局身份,合纵连横,经过一轮一轮的谋略和动作获得最终的胜利。而我上大学这几年正是《三国杀》流行起来的狂潮期,游戏很棒所以我也很情愿的被卷入其中并且还拐带了不少同学。我的专业是设计,所以玩《三国杀》、羡慕他成功的同时,也在思考《三国杀》的设计以及他的成功给我们这些设计初学者的带来的一些灵感和启示。

新颖。在各色网络游戏,单机游戏,街机等现代化游戏充斥的年代。《三国杀》却好像没有搭上现代化这趟便车(当然后面于2009年6月底被移植至网游平台,这是后话),但是奇迹般的风靡起来。原因为何?我认为“新颖”两字恰到好处。新颖有三:1;上面提到的网游,单机游戏,街机充斥的年代人们似乎早已麻木,《三国杀》首先反其道而行之以纸牌的形式展现游戏。纸牌“扑克”自古就有,但是在扑克的基础上展示游戏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让人眼前一亮。会打扑克的人当然都会想尝试这个“新扑克”的玩法。2;较之我们习惯的扑克玩法,这种“新扑克”的玩法让人不可思议。3;而《三国杀》融合了西方类似游戏的特点,并结合中国三国时期背景,以身份为线索,以卡牌为形式,集合历史、文学、美术等元素于一身。

简而不单。首先;表现在游戏的载体――纸牌。毋庸置疑纸牌随处可见正因为它简单、制作成本低。而《三国杀》在纸牌上的图画以及一些文学典故让原本简单的纸牌变得丰富起来不再那么单薄。反而纸牌在手使得游戏更加真实,亲切。其次;表现在游戏的操作性,易学会,但成为“高玩”真的需要大量的积累,故“简而不单”。

如果说“新颖”让你一眼看上了《三国杀》、留住了你的目光,那么他的“简而不单”让你会情不自禁的去了解他、去体验他,而下面要说到的“内涵”会让你深深的为他着迷,你会发现他很有深度,并且你会为你的发现感到欣喜,因为你更了解他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三国杀》“钻了的空子”――成为聚会的理由和娱乐方式。

内涵。纸牌的设计,首先人物设计每个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国人在内心深处都是似曾相识。《三国杀》里每一名武将的技能都是从武将的生平履历或性格特点中而来。例如曹操的技能“奸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犯人。”其次是《三国杀》在游戏牌名称的设计上力求做到“语出必有典”,例如【乐不思蜀】牌下注明“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简单的几句话就讲述了乐不思蜀的典故。一张看似简单的【无中生有】,牌下的注释却是引自博大精深的《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文学经典使得《三国杀》一定程度上从游戏的角色转换成了文化的传承者。在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快餐文化弥漫,真正的内涵文化弥足珍贵。特别是中国现在逐渐意识到本土文化流失的今天。《三国杀》给我们的不是“打怪升级”、“魔法装备”、“血腥残酷”、“黄色暴力”等外来文化。而是一个国人自己熟知的历史,一个用国人独有的思维去参与游戏,使得每个崇尚民族文化的国人都会为之倾心。我们玩游戏玩的更是内涵。一个外国人就算会玩,不知道我们的历史也将必定玩的索然无味。

在有些冷漠和现实社会中,有共同的爱好多么难能可贵。情感诉求往往决定设计的成败。上面的“内涵”指的是大的方面,热爱民族文化,抵制快餐文化。能影响,打动玩家消费者,但是不能使他们真正参与。而《三国杀》真正击中消费者软肋的我认为正是他的“集会性”,他能成为聚会的理由和娱乐方式,他是一款大众娱乐游戏,低门槛,少则3分钟多则10分钟就能完成一局。重在参与,得到欢笑、友情。这正是大多数玩家、消费者购买、体验《三国杀》的初衷。

乐不思蜀的典故范文第2篇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味,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力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讲究语言艺术,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师教学和与学生沟通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语言艺术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教学语言水平高,语言正确精练,严谨流畅,幽默含蓄,会深深地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注意语音的快慢、强弱,音调的变化等。例如在讲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加强语气,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当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突然沉默或变换语调来提醒学生注意,强化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跟着老师的表情、跟着老师的步伐,跟着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走下去,提升他们的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引用名言、典故,强化学生的注意力

在政治教学中,利用名言警句、故事、典故等来说明某些基本知识点时,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在这个时候,我都能感觉到学生的眼睛会齐刷刷地看着我,注意力无疑全集中在我讲述的内容上。在教学“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时,我讲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蜀国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由学生体会对待挫折的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和作用。

四、创设教学情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所谓创设情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景,使学生处于特定情境之中,获得表象,从而自然感悟其中的情与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味的讲授说教,容易使学生厌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实现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思想目标的统一。例如,在教学法律常识时,让学生设立模拟法庭,学生兴趣很高,注意力高度调动起来,踊跃参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增强了法制观念。  五、理论联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并不是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而是纯粹的政治理论容易使学生厌倦,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选取材料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典型性、时代性强的材料,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促使其积极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时,联系到刚刚发生的5.12四川大地震,地震中虽然有不少学生遇难,但也有许多同学成功脱险,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紧接着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同学为什么能够脱险,主要原因是什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巧用突发事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乐不思蜀的典故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兴趣;积累运用;提高水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传承了中华5000年以来的悠久文明,而成语则是汉民族语言的结晶,是中国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它在写作和说话中所起的一语中的和画龙点睛作用,内涵丰富、言简意赅,更能让我们对中国的文字文化心悦诚服,所以教授学生学习成语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学生积累运用成语更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很大好处。

新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提高学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是学生通往知识殿堂、走向科学巅峰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根基。特别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以积累和运用汉语成语为抓手,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让他们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来,让他们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接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熏陶,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显得尤其重要。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有孕育中华几千年文明的儒家民本理念;以孝治天下的完善道德伦理体系;以善为本的睿智宗教思想;称之为世界瑰宝的辉煌文学艺术成就;散文、诗、赋、词、曲、戏剧等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包罗万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无一不在滋润着历代人民大众,在历史发展中融合而成了一个56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伊甸园,也结晶了汉语的精华,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读古人的书能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现代的书,能与同时代人做精神上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哺育”,而成语则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结晶。

一、成语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汉语成语富有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其构词方法灵活多样,词汇丰富,能够反映纷繁的社会现象和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巨大的文化,它们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通常四个字就可以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跟习用语、谚语相近,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明快的节奏感,这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引发他们巨大的兴趣,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处处留心,拓宽学习语言渠道

一般的成语都是由一些故事引经据典而来的,或者是历史事实,或者是人文典故,所以要讲解成语都会涉及到一些故事,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了解,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又会自然而然地锻炼到学生的想象力,因为他们需要在脑海里形成概念,之后区分,然后理解,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是给予与消化相结合的产物,而激发想象力则是对学生思维附带的一种益处,所以这种一举两得的行为一定要在教学中推广。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经常使用,并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一种结构比较稳固的短语。它结构紧密,文字简练,是汉语言中的精品,在汉语言的写作和交流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是学习语言、积累成语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而又有丰富的积累呢?我以为可依据成语的特点,进行归纳学习和积累。

(一)从课内语境中学习积累成语。小学十二册课本中的现代文,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标本,每篇课文都有运用得体的成语,老师只要注意引导,让学生留心积累,常读常记就能掌握,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课文语境中出现的成语就是运用成语的示范,在练习中模仿课文进行成语运用积累,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古诗文中学习成语。如学习《论学六则》,中的“温故知新”;《游山西村》中的“柳暗花明”;《木兰辞》中的“扑朔迷离”;《卖油翁》中的“熟能生巧”;《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晏子两则》中的“挥汗成雨”;《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卖柑者言》中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等,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就可以记住其中运用精当的成语。

(三)从讲成语故事中学习积累成语。在成语中有好多属于寓言、历史故事题目,让学生了解了这些故事,就可记住这些成语,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班门弄斧”、“惊弓之鸟”、“杯弓蛇影”、“悬梁刺股”、“纸上谈兵”、“完璧归赵”、“讳疾忌医”、“毛遂自荐”、“叶公好龙”、“黔驴技穷”、“指鹿为马”、“负荆请罪”、“望梅止渴”、“闻鸡起舞”、“卧薪尝胆”、等,由于这些成语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学生记忆就会自然根深蒂固。

(四)根据小学生普遍喜欢动物的特点,运用动物接龙的方式学习成语,是一种不错的积累成语的好方法。如:“贼眉鼠眼、抱头鼠窜、过街老鼠、对牛弹琴、九牛一毛、汗牛充栋、虎背熊腰、虎头虎脑、虎头蛇、守株待兔、兔死狗烹、动如脱兔、马到成功一马当先、老马识途、鸡鸣狗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学生在接龙游戏中即记住了成语,又增添了学习的乐趣,老师又何乐不为呢?

(五)读名著,积累成语,即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几大的丰富了学生语言,这不失为一举多得。如读《三国演义》,积累“三顾茅庐、乐不思蜀、万事俱备、只见东风、望梅止渴、、赔了夫人又折兵、身在曹营心在汉。”读《水浒传》,积累“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林冲上梁山――。”读《西游记》:倒打一耙、白骨精给唐僧送饭――虚情假意”等。

乐不思蜀的典故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圣经》原型;伊甸园;隐喻

在第81届奥斯卡获奖名单中,《机器人瓦力》一举摘得最佳动画长片奖。虽是一部动画片,但其主题却非常值得回味。当我们细细品味影片时,不难发现《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就是机器人瓦力和伊芙的原型。尽管影片开头二十几分钟基本上没有台词,却仍然让我们欲罢不能,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影片通过隐喻的手法折射了人类的现实生活和渴望重返伊甸园的情结。

一、失乐园中孤独的舞者

电影开篇,在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垃圾大楼之间,我们就看到在俨然失乐园的地球上只有瓦力孑然一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垃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一切都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被逐出伊甸园后每天辛苦劳作的亚当。同时,影片中机器人伊芙的名字表示地球外植物甄别器(Extra-terrestrial Vegetation Evaluator),这个由首字母缩写组成而又正好与夏娃的拼写相同的名字的诞生绝非偶然,正如影片导演安德鲁•斯坦顿所言:“伊芙的名字是按照《圣经》中夏娃的名字取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由她想起亚当。”而瓦力就是伊甸园中那个孤独的亚当。七百多年来,他孤独地守着这方为人类所抛弃的失乐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逃亡太空避难的人类。在《圣经》中,人类对保护地球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旧约》诗篇的第24章就写到:“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面对这个千疮百孔的地球,一个机器人都能七百年如一日,而本该责无旁贷的人类却仓皇而逃,鲜明的对比让人类在这个破旧不堪的机器人面前汗颜。

瓦力(WALL-E)这个名字是地球垃圾处理运输员(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s-Earth)的缩写。然而,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名字更深刻的含义,它是短语Wall of the Earth,即地球之墙的缩写。这不正是在嘲笑我们人类的目光短浅吗?我们一直如井底之蛙,在地球的“围城”中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甚至自谬为世界的主宰。可是看到瓦力喂食蟑螂的那一幕,让我们人类不能不自惭形秽。这哪里是喂一只小蟑螂啊,分明是喂神无所依托终日飘荡于宇宙之中空虚的人类啊!看到这样一个机器人抬头仰望头顶的星空,知道孤独之苦闷,向往眷侣之情怀,越发隐喻了人类的无知与渺小。在人类“高度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愈来愈多的垃圾导致环境恶化无法居住。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心中最后的圣地,即“最后的边疆”――外太空。然而,他们留在地球上的并非单纯的生活垃圾,而是人类自作孽的苦果。与其说人类失去了伊甸园,更不如说是人类亲手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失乐园。当人类意识到地球已经不能为我们提供庇护时,竟然逃往外太空一走了之,等待机器人做好清洁工作再回来坐享“复乐园”。然而,地球已被污染殆尽,人类也因此埋葬了自己长达700多年的命运。

二、诺亚方舟上真理的舞者

上帝造就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整体的人,人与人之间也互相关联,正如上帝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一样,这也是三位一体的意义所在。然而,飞船上的人们似乎已丧失了这些本质,他们逃避生活,即便彼此相邻,也只会通过面前的屏幕沟通。导演安德鲁•斯坦顿如是说道:“这是对真实生活绝佳的隐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有自己的例行公事,有自己的常规思维。然而,我们却有意无意地逃避生活,逃避收拾成山的垃圾,逃避与别人沟通,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选择拿起电话沟通而不愿意促膝交谈的原因。” 瓦力的出现将人们从狭隘的虚拟的存在中猛然抛回了现实生活中。

在“真理号”上,演绎的是我们所熟知的西方电影惯用的宗教母题,这艘飞船其实是一艘太空诺亚方舟,在茫茫宇宙中终日飘荡以等待归家和救赎的讯号――一株绿色的幼苗。同时,数字700年与诺亚方舟典故中的7天这一数字同样包含数字“7”的概念不谋而合。“真理号”隐喻了“人类总是向着虚无寻找真理”,而将我们实实在在的真理――“地球遗忘甚至毁灭”。700多年微重力状态的太空漂泊使人类终究因此“而导致骨质疏松日渐肥胖”。在虚拟视屏所隐喻的仿像文化和高度智能机器人的服务中,人类爱的能力和应有的智力也逐渐变得迟钝,麻木乃至操控未来的方向盘也被机器人僭越。

(一)爱的能力的缺失

人与机器人在飞船上的鲜明对比演绎得可谓淋漓尽致,人类已经完全被机器人所控制,丝毫没有自己的主见。初到飞船上的瓦力被映入眼帘的一幕幕情景惊呆了。在这里过着虚拟生活的人们似乎已经乐不思蜀了,已经渐渐丧失了自理能力和人所特有的创造力。当瓦力将摔倒的约翰扶起时,一种久违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那一瞬间忽然触动了约翰内心被冰封了很久的情感神经。这种触动也同样发生在瓦力突然中断了与玛丽的视频聊天时,这让玛丽也忽然意识到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似乎有些许不同。她已经忘记了应该在飞船上转转,甚至惊叹道:“我竟然不知道这里还有泳池呢!”因为她已经依赖于被安排的生活,丝毫没有自己的主见,不懂得热爱生活和生命。

与之相反,在几乎零生命力的地球上,每当看到录像带中人们热情舞蹈时,瓦力就无比渴望能有一个心仪的舞伴。当伊芙出现时,瓦力热情地带领她参观自己的“家”。在《你好,多莉!》的音乐中,他俩也随之起舞。此时的伊芙虽还不善舞,但是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他们之间一些淡淡的情愫。当好奇的伊芙打开打火机时,他们眼中都映出了跳跃的火苗,和着爱的音乐,瓦力涩涩地想牵起伊芙那双洁白如玉的手,仿佛亚当夏娃懂得了爱情之初一般,两个机器人也似乎开始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爱。此情此景,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暖暖的感动,更是一种友谊之光、希望之光和生命之光。

当伊芙找到植物后,她所有的程序戛然而止。这让一无所知的瓦力顿时手足无措,纵然如此,他还是带着伊芙晒太阳,为她遮风挡雨,甚至划着爱的小船去散心,还在心形的符号里写上“瓦力和伊芙”的甜蜜爱情宣言。这一切不正是飞船上的人们所缺失的真爱吗?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真爱,更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对上帝的爱,失去了获得救赎的机会。

(二) 人类的觉醒与回归

正如诺亚方舟上的人类不断寻找洪水过后的生命一样,船长也在不断地派机器人前往地球探测生命,希望能找到生命迹象重返地球,这也是人类与地球惟一的联系和人类对信仰最后的坚持。但是,船长的觉醒与回归也是在经历了和机器人助理“自动”之间一系列戏剧性的关系变化才发生的。船长职责就是保证飞船的稳定安全飞行,并且要在发现地球上的生命迹象后带领人类重返地球。然而,随着一位又一位船长的“前仆后继”,眼前的这位船长已经俨然是一位受制于“自动”的傀儡,他惟一的事情就是播报晨间新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动”这位隐形的船长。它形如控制方向的舵,是权力的表征,是人类命运掌握在一个机器人手上的表征。“自动”有时也唤作亚当,作为人类始祖的亚当,理应是极具人性的。现在却成了一个冷血专制的机器人,在某种意义上,它暗示着我们人类信仰和人性的缺失。伊芙在地球上找到生命迹象,如此顶级机密的事情,第一个得到消息的竟然不是船长,而是亚当,这便将人机矛盾一下推到了前台。

不过,从船长知道找到生命迹象的兴奋和看到地球上的事物的亲切之中,我们又能窥见人类内心渴望回归地球,回到那曾经的伊甸园。当船长看到总统在视频中非常遗憾地宣布:“我们不能再回地球了,我把驾驶权交给A113电脑,让它自动驾驶,掌管一切事物。”听罢,船长顿时幡然醒悟,看着墙上照片中历任船长身边形如眼球的亚当,正如一双可怕的眼睛冷眼旁观人类如何一步步走向堕落,一步步失去信仰,进而被上帝遗弃。他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形同虚设。他决定找回自己,做回真正的船长,他向亚当发出了宣战誓言:“我可不要这样的生存,我要享受生活!……我才是真正的船长。” 在与亚当的较量中,他靠着顽强的毅力从从未起来过的椅子上站了起来,成功地打开操作手册告诉伊芙和瓦力想办法把生命探测仪打开。最后,他还设计将其彻底关机,宣告了他对亚当的最终制服和他自己最后彻底的回归。

随着船长的回归,其他人也随之开始了回归。瓦力和伊芙在空中因为重逢,更是因为瓦力保住了那株植物而翩翩起舞时,船长命令电脑定义舞蹈,于是电脑在听觉上的阐述和机器人的舞蹈在视觉上的冲击,那妙不可言的美景瞬间成为真理最直白、最生动的宣告;飞船上最早从虚拟世界中觉醒过来的约翰和玛丽对窗外梦幻般的舞蹈叹为观止,而“双方不经意间的触碰所发现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一种觉醒,一种心灵上的沟通,这是人类在宇宙之中存在的真实,而对真实的追求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这奇妙的瞬间。人类坚定了归航的决心,终于从虚拟的生活中觉醒,不再因为沉浸在“虚拟的灾难”中而使自己的身体面临“真实的灾难”――这也正是导演的匠心所在。那一刻,船长、约翰和玛丽第一次看到了原本属于人类的快乐。而瓦力和伊芙则华丽转身为诺亚方舟上真理的舞者,因为他们曼妙的舞姿唤醒了世人,让人不禁联想到伊芙带着绿色的植物回到“真理号”上就像白鸽衔着绿色的橄榄枝回到诺亚方舟上,昭示着人类生命的再次起航。

人类生命的最终救赎当属在甲板上那一幕。那时,一个个婴儿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大人们纷纷竭尽全力保护好孩子,并且相继纷纷挣扎着站了起来。在人们传递幼苗时,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最可珍贵的人性开始回归,人们传递的不仅仅是一株幼苗,更传递着一种希望,一种爱,一种生命。看着瓦力和伊芙为了拯救地球和人类如此努力,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类又何以堪呢?一时间,不仅是船长、约翰和玛丽回归了,所有的人在那一刻都回归了。也只有心中有真爱,有虔诚的信仰,才能真正获得上帝的救赎。

三、复乐园中欢呼的舞者

最后,人类终于回到了阔别七百多年的地球上。一曲悠扬抒情的《我爱你,多莉!》,让我们见证了瓦力和伊芙的终成眷属,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因为地球又恢复了生机,一片片幼苗开始破土而出,最重要的是人类终于获得了救赎,人们欢呼雀跃,开始憧憬如何建设美好家园。此时此刻,大家只有发自内心的与地球拥抱,才足以表达重返伊甸园的激动之情。歌曲最后唱到:“让我们坠入爱河,一生一世!”这诉说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更是人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这就是精神的伊甸园,也是人类追求重返伊甸园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冯学勤.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动画艺术――以《机器人总动员》为例[J].电影艺术,2009(02).

[2] Some thoughts on watching films[OL]..uk/SoS_Shrek.pdf 2009-5-25.

相关期刊更多

乐府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自由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长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