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只有一个地球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培养并提高“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实生活中,日益恶化的环境,随意浪费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不论是课程要求还是现实生活状况,都需要从小“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培养环保高尚情操,形成环保积极行动。下面,我就结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主题单元,谈谈我是怎样培养并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
一、利用教材环保内容,感受环保重要意义
六年级上册“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主题单元,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编排了《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四篇课文,他们多角度、多层面的阐述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他们分别是:①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②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客观规律;③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情感;④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
教学中,每篇文章我都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他们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除此之外,针对每篇文章略有不同的环保侧重点,深化认识,培养环保理念。例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还有一个地球,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任意破坏、滥用资源呢?为什么?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中,他们达成共识: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再如《青山不老》,当学生了解了山野老农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一次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后,请学生找找、聊聊身边为环保做出贡献的可敬人们,使学生们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艰辛,知道约束自己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环保主题单元群文阅读,强化环保意义认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内容重在方法指导,价值初步体验,要真正实现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多角度体验,群文阅读才是较好的途径,特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这种以人文精神编排主题单元的形式,更利用价值和人文精神的集中深入体验。他通过多文本形成一个学习空间,可以让学生有效的参与进来,在参与过程中把我语文能力,把知识和自身的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能够多方面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拿本册“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主题单元来说,除了语文教材上的四篇文章,还配备同同步阅读教材的环抱主题单元的六篇文章,这些内容有的是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站在动植物的角度展示了环抱的重要作用,还有的用对比的形式展现了往昔和今日环境的不同,让人唏嘘不止。在环保这个人文内涵,我和学生深入研究:1、作者围绕环保,主要讲了哪方面的内容?2、读了这些文章,对于环保,你有哪些想法?3、结合语文教材内容,你对环保又有哪些新看法,新建议?通过简化教学程序的群文阅读,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环保的意义,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树立。
三、环保主题语文实践活动,深化环保重要性认识,根植环保意识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语文环保主题单元的学习和群文阅读只是从理论、从视野和思想上对学生有所触动,但毕竟他只是站在“观众”的角度看待事情的,与真实的世界是有一定距离的,还不足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地烙印。为了让环保意识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地印痕,深入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
首先,参观马祖工业园区“大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让他们在公司里倾听环保知识,参观公司是如何废品回收利用,如何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零件一个零件一一拆解,变废为宝的。回来后,好多孩子不由自主地写好了观后感:(现摘录其中一个孩子的一些感受:同学们,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关好水龙头,不乱丢垃圾、不乱吐痰这样的小事开始做起,去影响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呢?我相信,如果大家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和珍惜我们的地球妈妈,她定会重新洋溢着青春的美丽笑颜。)从他们稚嫩的文字中,我欣喜地看到,环保的种子已经在萌芽。
第二、趁热打铁,开展“我身边的环境”调查活动,让他们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当地人们生活做法,撰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关注身边的环境;通过他们的口,了解环境背后的原因;通过他们的笔,记录身边的环境;让他们知道,环保不是口号就在我们身边,增强了环保紧迫感;
第三、倾听环保讲座,详细了解环保从我做起的具体内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制作环保小报,收集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知识;
第五、设计环保宣传海报,写出环保倡议书,呼吁大家节能环保;
第六、编撰《愿望》环保童心作文集,多角度展现环保收获……
一系列的环保语文实践活动,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已经悄无声息地浸入他们的脑海,在近期的第二次单元和期中检测的作文中,好些同学均写入了环保的内容,而且是那么丰富多彩。
四、转变行为,践行环保认识所得
唐代著名大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虽然是做学问的经验,却也是做事和优秀品质形成的真理。
关键词:语文素养 精读课文 泛读课外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109-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该条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是要花大力气在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二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全面地抓,要落实到每个学生。
语文教学中,怎样抓好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靠长期大量的“读(阅读)”积累形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做好“精读课文”与“泛读课外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绝对重要。
“精读课文”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读好课文、多读课文。
多种形式读好课文、多读课文,通过朗读读懂课文(句、段、篇)所讲的内容,是理解文章(句、段、篇)主要内容的主要方法。例如教学《鲁本的秘密》这一课,鲁本的秘密是什么?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些问题不是很难,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多读几篇课文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多种形式读好课文、多读课文,通过朗读读出文章中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朗读课文关键句段,特别是多读几遍“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等关键句段,学生就能体会到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崇高品质,就能打心底里崇敬、爱戴,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自豪(而这正是作者在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泛读课外书”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让学生有目的地多读课外书。
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是某篇著作中节选的部分内容,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课外去读整篇著作,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更好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狱中联欢》这篇课文节选于小说《红岩》,课文“阅读提示”的最后一句是“如果有条件,课外读读《红岩》”。根据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红岩》。通过教学实践得知:学生课外阅读了《红岩》就能更详细地知道“狱中联欢”发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好课文内容;学生课外阅读了《红岩》就能更深切地领悟革命者在敌人的魔掌里为什么还那么欢乐,进而体会课文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文字 课堂练笔 写作
仿写训练是当前小学语文写作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课本上丰富的写作资源无疑为小学语文仿写提供了绝佳的材料,这是因为课本上选择的文章无论是从内容选择,还是从章节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来说都是极为讲究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于教材内容的深层次挖掘,从仿写入手加强课堂练笔,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写作迁移思维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以读促写,以写作巩固阅读
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基础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应该先把握文章的脉络,能够用简短明了的语言论述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对于文章内容进行精读,收集各种有用信息并进行筛选,把握文章的写作方式、写作方法、遣词用句、写作风格等内容,概括出每一段落的主要内容,进而能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能够大致掌握。在阅读课结束后,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于学习过的文章进行复述,为了提升复述效果,可以从概括文章主题思想、闪光点入手,对于文章中的重要句式句型、词汇进行回顾。教师应该以阅读材料为蓝本,充分提取文章中的有用信息,并将其进行拓宽,为学生构建新的阅读环境。在阅读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模拟训练,仿照阅读材料的题材、结构、句式句型进行改变写作,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将阅读材料转化为写作范本,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到的新词汇、新句式、新结构可以得到有效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二、随文而练,放飞学生的思维
随文而练,是指师生们在学习文章时候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可能是按照故事情节安排解决,也可能是给故事框架增加内容,补充故事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完美,也可能是抒发感想,思考作者创作文章时所思所想。这种课堂练笔方式,可以实现读写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材的时机,在阅读中将学习文章写作方法的内容融合进取,对于课程内容进行续写、补充、扩写,并且将其运用到写作中,使作文写作有章可循。在人教版语文教材《索溪峪的“野”》中有这样的描述:“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倩影……”
原文无论是从句型句式还是在内容表达上都极为生动传神,可以为随堂练笔提供丰富的材料,教师可以分析这一句式的特点以及原文描写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索溪峪的优美风景,在思考中架起积累与运用的桥梁,不断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写作起来不再那么困难。
三、拓宽学生思维,进行感悟练笔
想象力是人类重要的能力之一,人类在不断想象中对于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才形成了当前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随堂练笔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维,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有针对性地开展想象力培训,最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给了学生自由详细的空间,我们教师应当鼓励、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填补课文空白。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地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设计这样的练笔:当地球环境被破坏了,( )没了,( )没了,( )没了。当学生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后,知道是人类正在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是人类,乱采滥伐,破坏了_______,造成了______,我想说________。通过这样的练笔设计,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更加清晰地把握。
四、开展积极有效的激励、评价,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之心比较强,总喜欢和其他人一争高下。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的这一特点,在随堂练笔活动中加入一些竞争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活动中,对于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比,对于表现好的学生予以奖励,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好胜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在朗读中引入“谁读得最好 ”的竞争;在发言时,看谁的最有创意;在名著阅读赏析时,可以比谁对于名著相关知识了解的最多。教师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进行创新,灵活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评价方式;将口头语言的激励、评价与体态语言的动作相结合,在学生们做出一些成果的时候,可以深情地拥抱、热烈的掌声,通过声情并茂的方式传递正面情绪,与学生们进行思想交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五、结语
教师在练笔设计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力求练笔设计符合实际。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从句式、段落结构、思想情感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进行训练,把握教材核心,激发学生思维,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以达到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金芳.借文发挥,笔意纵横――浅谈课堂练笔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0,(7).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环境意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环境本身所能承载的极限,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美国在二十个世纪匕十年代开始了环境教育,在“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著名口号,建立了环境保护的观念。美国主要是通过环境教育立法来规范、指导和评估环境教育工作,这是美国环境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在美国学校中,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强调环境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并且在美国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战略中也包含着环境教育进学校,环境教育终身化等措施,这些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
环境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970年的《美国环境教育法》中,环境教育不是单独的专业教育,而是综合性学科,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综合性教育。1975年,联合国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此会议提出了环境教育目标,倡导人类认识环境教育,希望人类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这一时期标志着环境教育的确立。1992年,联合国在地球高峰会议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文件,在此期间,人类对环境教育的认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一定的扩展,使得国际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进展。最后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增加人们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对环境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环境教育的意义
环境教育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主要途径,同时也在美国的生态文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要想提升公民的环境意识以及发展人们的环境知识和技能,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然而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则必须要求教材上有环境教育的内容,只有教材上的环境教育内容丰富以及合理了,教师在教学上才能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所以教材上的环境教育内容是根本。
三、环境教育的内容及目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18-02
“导学法”也叫自主学习辅导法,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课程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将“导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呢?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导学法”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新课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熟悉文本内容,然后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向每个学生分发一份“导学案”。“导学案”要明确提出学习课文的目标和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根据文本内容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读中进行思考,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与同学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律性较差,在课堂中保持注意力的时间短,对教学内容有较高的趣味性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难实施“导学法”。而高年级学生则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同时具备了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导学法”。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精心设计,发挥语文学科的趣味性特征,调动学生阅读教材的热情,使他们在阅读中读出快乐、读出能力、读出知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施“导学法”时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问题设计为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或区别,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二、“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清楚明了,紧密联系实际
由于教材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教师只有把握教学重点,详略得当地讲授课文内容,才能让学生把握教学知识点。教师设计的“导学案”问题内容要清楚明了,避免似是而非,混淆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只有把握住教学重点,详略得当地讲授重点内容,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在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导学时,可以采取引导学生读图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时,针对课文对地球的描绘,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地球表面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地球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从而对地球产生好奇心。在导学过程中,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环境保护”这一角度上,结合贵港市开展的城乡清洁工程引导学生亲身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联系发生在身边的由于土地流失和滥开发矿产资源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现象,理解了地球对于我们人类的伟大作用,激发了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爱护。在整个导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先用眼睛去看,然后动脑去思考,动手去操作,最后与同学交流,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导学案”中的思考题要难易结合,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层次不同,他们在对问题的探究也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设计思考问题时,要注意难易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建构知识框架、回馈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单要看重结论,更要注重探究的过程及对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和对新思路的肯定,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
教师也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避免集中在几个学优生身上提问,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特别要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每当碰到学困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千万不要流露出不满、埋怨的情绪。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启迪思维、增长见识、发展智力。
四、导学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使“读、思、说、记”融于一体
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整个导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真地思考,积极地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首先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主旨、列出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思考体会,学生的见解出现不统一时,就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探讨,力争找到最佳的答案;小组交流之后仍解决不了的,小组组长可以写在练习本上作为本小组共同的问题,向其他小组请教或向教师提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小组组长要督促和组织好本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并做好记录,及时做出判断。对于各小组成员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要拿出来向全班同学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讨论。而对于小组成员无从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坚持以“导”为主,让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五、导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练习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实质包括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把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学习深入化、具体化,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对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所需要的帮助做出正确判断,通过适时适度的指点,与学生平等交流,并组织和协调学生合作与讨论。针对教学中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最终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抒感,然后让学生说说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感受和体会。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彩色的翅膀》时,笔者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海岛的热爱之情。笔者在课堂上设置适当的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布置了课后拓展阅读项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