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宫授课直播

天宫授课直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宫授课直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天宫授课直播

天宫授课直播范文第1篇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左右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翟志刚、王亚平等人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左右

  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这是时隔8年后, 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此次“天宫课堂”是“太空授课”的延续。和8年前一样,今天这堂课的讲授者依然有王亚平老师。但不同的是,这堂课的讲台更大了——在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内,未来还将拥有“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课程表的内容更丰富了——增添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新环节。

  航天员老师们也热情地给同学们送来太空祝福。翟志刚:“太空科技,奥秘无穷,未来属于你们!”叶光富:“天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王亚平:“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此次“天宫课堂”第一课,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迈出了一大步。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伟大的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天宫课堂》观后感600字左右

  “天宫课堂”第一课定于12月9日下午15:40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天宫授课直播范文第2篇

在2013年3月举行的“两会”上,航天代表和委员意外的受到热捧,多家媒体竞相采访。他们对中国航天发展的透视与展望,犹如一场盛大的航天新闻会,借“两会”之势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

据悉,中国航天将在2013年迎来真正的井喷,全年将实施16次航天发射,把大约20个航天器送入太空。而其中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当属“神舟”10号载人飞船与“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以及“嫦娥”3号月球探测器首次月球软着陆并释放月球车。

这一切表明,我们离自己的第一个轨道空间站和第一次载人登月已经越来越近了。

中国首架太空航班

“神舟”10号是一艘与之前的9艘“神舟”一脉相承,但又完全特殊的飞船。它的出现不再是“试镜”,而将扮演真正的主角。

按照规划,在2013年6至8月间,中国将择机发射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10号飞船,该飞船将与在轨运行的“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与之前“神舟”系列飞船的飞天之旅相比,“神舟”10号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其将在这次任务中进行首次应用性飞行,也就是说,飞船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设备或性能测试,而将完成正常的天地往返运输任务。

从“神舟”5到“神舟”9,它们的首要飞行目的都是为了验证飞船自身的技术性能,属于试验性应用范畴,然后根据试飞的情况不断改进。其中中国利用“神舟”9号突破和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使“神舟”飞船具备了为“天宫”1号和未来的“天宫”2号,甚至是最终的轨道空间站提供载人天地往返的能力。“神舟”9号的成功证明中国的载人飞船技术已经基本完善并定型,所以与“神舟”9号相比,“神舟”10号没有大的技术变化,只做了一些微调。“神舟”10号的任务已不再是试验飞船本身,而是扮演“太空航班”的角色,为“天宫”1号提供人员和物资运输保障。

“神舟”飞船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稳居世界第一集团。载人飞船总师张柏楠就指出,现在在天上运行的轨道飞行器只有两个,一个是国际空间站,一个是中国的“天宫”1号;而能使用的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也只有两个,一个是俄罗斯的“联盟”飞船,一个是中国的“神舟”飞船。所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排名全球前三是没有疑问的。

根据已公开的计划,“神舟”10号将在轨运行15天,比“神舟”9号多2天。其中“神舟”10号与“天宫”1号组合体运行更是长达12天,航天员在充裕的时间内可以在太空完成更多的任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计划同时也表明,“天宫”1号的实际载人能力比设计的要高。“天宫”1号最初设计的载人能力为60人天,也就是单人在轨飞行60天,如果是3个人则可以呆20天。“神舟”9号的3名航天员已在“天宫”1号里生活和工作了10天,按理说“神舟”10号的3名航天员最多也只能在“天宫”1号里呆10天,而现在可以多呆两天。别小看这两天,航天活动的时间单位动辄以秒计算,毫厘之差都有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天宫”1号的“超规格接待能力”至少证明其密封性很好,里面的环境与生命保障系统工作正常,能够提供足够的压力、氧气、温度、湿度等。

“天宫”1号在即将到来的这次任务中还将首次成为“太空讲堂”。3名宇航员除进行航天器在轨维修试验和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试验等工作外,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师周建平透露,航天员将在“天宫”1号内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向地球上的公众介绍太空特殊的微重力环境,并通过实验操作讲解微重力状态下的物理现象等,使公众对太空有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激发青少年的太空热情。此前,也只有美国进行过一次太空授课。

来自权威渠道的消息透漏,“天宫”1号的状态目前非常好,所有设备正常,尚未使用当初设计的冗余备份,相关资源也比较充足,推进剂余量还很多。在2013年与“神舟”10号的交会对接,将标志着“天宫”1号完成自己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未来其不会再与其他载人飞船对接,而会继续用于进一步考核航天器的其他相关技术,包括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等。中国航天部门此后会对“天宫”1号的后续任务做评估研究,尽可能让其在轨生涯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天宫”1号的设计寿命是两年,如果做轨道调整等消耗推进剂较多的试验,接下来的飞行时间会短一些;如果这种试验较少,则“天宫”1号的寿命很可能会超过预期。同时,“天宫”1号的所有任务一旦结束,将会按国际惯例主动离轨,返回到大气层烧掉。

五星红旗软着陆月球

2013年的中国航天不会缺乏精彩,“神舟”10号只是主角之一,“嫦娥”3号的探月之旅同样寄托了国人的重大期待与梦想!

2013年下半年,中国将完成探月工程二期――“落”月探测的最关键一步,用“”3B增强型火箭发射“嫦娥”3号月球探测器。据“嫦娥”3号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简称)顾问叶培建院士介绍,“嫦娥”3号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也是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世界上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其主要任务是对月球土壤和月球环境的勘查,精细探测月球局部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地质结构、月表环境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将通过“嫦娥”3号,首次建立起覆盖火星探测范围的测控通信网。

未来在“嫦娥”3号升空后,其将与“嫦娥”2号一样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预计100多个小时后抵达月球轨道。它先绕月球转几圈“热热身”,做好各项准备,在来自地球的“落月”指令下达后,由15千米的近月点开始降落,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能着陆月球表面。

因为月球是真空环境,软着陆时不能使用降落伞,所以只能一边降落,一边用反推发动机把速度降下来。又由于月球表面凹凸不平,为避开大石头和坑洼地貌,需要在着月过程中寻找具体着陆点,因此当降落距月面约100米时,“嫦娥”3号会像直升机一样悬停一会儿,通过传感器与计算机系统智能选择一块比较平的地方,飞到着陆点上空后实施垂直降落,在这100米的降落过程中一直靠反推发动机控制降速,直到距离月表4米高度时,再关闭发动机,以免扬起月尘,污染相机镜头或影响其他设备工作。

“嫦娥”3号将通过无动力的自由下降模式完成最后4米的着月高度,最后靠着陆器的4个支架缓冲落在月面上。为缓减冲击力,每条支架都能吸收冲击力,或者说每只脚都被套上了一个大“鞋垫”,支架腿接触月面的瞬间,缓冲作用将让着陆器在月面上稍做滑行,最后稳定驻泊于月表。如此复杂精密的程序,难怪有专家认为,“嫦娥”3号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在月面上软着陆。

“嫦娥”3号的着陆地点已基本确定在月球虹湾地区,那里地形平坦、能源充足、通信畅通、轨控有效,目前看来是最佳着陆选择。其着陆器带有敏感探测功能,可以自动避开月面障碍,落到哪里就对哪里进行科学探测。月球车位于着陆器顶端,当着陆器在月面实现软着陆后,月球车通过自带滑梯释放并自行在月面机动,走到哪里就探测哪里。在月球车的桅杆上有两对相机和一根定向天线,下面的白色机械臂则用于对月表成分进行抓取和探测。它还会在月球表面采一些成份样品,就位分析,然后将分析的结果、月面图像及地质地貌情况传回地球。

在月亮上开车

虽然“嫦娥”3号的发射距离苏联“月球”9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软着陆已近半个世纪。但其部分探测内容仍是世界月球探测史上的创举。另外,“嫦娥”3号月球车所应用的多维精细超光谱遥感成像探测技术,亦足可表明中国遥感成像探测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从系统结构来看,“嫦娥”3号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载有测距测速雷达和激光测距仪等多种高技术探测设备。其中着陆器携带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等。前者将首次实现中国的月基天文观测,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屏障,所以很小的望远镜就能看得很远;后者既可拍摄月球的地形地貌,也能在飞行过程中拍摄地球,探测地球等离子体层的变化特点等,中国的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能力将因此得到显著提高;着陆器上的雷达主要用来探测月球的地质信息;其设计寿命为一年。

“嫦娥”3号月球车为6轮底盘结构,类似于一台智能机器人。其将携带360度全景相机、红外光谱仪和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精细探测月球表面的化学元素;月球车底部装载的雷达则可探测巡视路线上100米深度的月壤层结构;在脱离着陆器之后,月球车将开展为期3个月的巡视勘察。着陆器和月球车分开工作后可以互相监视,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拍”,到时候着陆器肯定会拍下月球车上的中国国旗,再传回地球,这不仅将是“嫦娥”3号在月球着陆的证据,届时也一定会成为激动国人的重要一幕出现在各大媒体头版。

对于“嫦娥”3号来说,如何在月球上安全过夜是所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之一。月球的一天约相当于地球27天,而且13天半是阳光普照的白天,13天半是寒冷的黑夜。白天太阳直射下,月表最高温度可达150摄氏度;月夜没有太阳光照,月表温度又可下降至零下180摄氏度的极低温。低温环境将会对“嫦娥”3号构成严峻考验,因为很多设备的工作温度都有严格限制,且大多需要太阳能电池供电,冷的时候没有太阳,就意味着没有电。此外,月球表面尘埃带电,吸附效应会给太阳能电池、光学器件等带来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都是过去中国所熟悉的人造地球卫星所不曾遇到过的。

因此,叶培建院士表示,“嫦娥”3号最需要突破的难点就是解决月夜生存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多项高新技术,尤其是月面生存必用的热控制技术,为确保探测器系统顺利度过寒冷的月夜,中国科学家还精心设计了月球车的太阳翼(即太阳能帆板),到了晚上,原本展开的太阳翼就会折叠起来,像被子一样盖在月球车上。同时为了解决太阳能供电不稳定的问题,“嫦娥”3号还将首次采用核电源――同位素温差电源与热利用技术。此外,低重力环境下机构的重复展开与收拢,月尘环境下机构的与密封等技术都将为“嫦娥”3号的顺利探测保驾护航。

通天塔再升级

毫无疑问,中国航天极具雄心的2013年离不开高性能火箭的助力。为确保本年度“神舟”10号与“嫦娥”3号两大重点战略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的“”火箭家族已经做好了准备。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介绍,他们已经对发射“神舟”10号飞船的“”2F遥十火箭进行了18项技术状态和2项工艺状态适应性改进,其中17项主要为提高可靠性。遥十火箭飞行可靠性达98.67%,比发射“神舟”9号飞船的“”2F遥九火箭提高了0.2%。为确保船箭分离后飞船可以执行大气层外逃逸救生模式,遥十火箭对故障判据做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如有故障发生,可向飞船发送运载逃逸信号的相关指令,“航天员安全性达到99.97%,比遥九火箭提高0.01%。这两组数据表明:火箭发射100次,成功为98.67次,确保宇航员生命安全为99.97次。”梁小虹说。

天宫授课直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支架式教学 媒体支架 应用

一、引言

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我国首次开展了“The Space Lesson”――“太空授课”活动。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以“天地互动”形式与地面上的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并进行在线讲解和实验演示,给全国中小学生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物理课。通过“太空授课”,使学生增进了对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在快乐学习中获取知识。“太空授课”是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地面和太空的双向实时授课画面,实现“天地对话”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有效利用了电视、互联网络、手机网络、广播、通信等媒体条件,成功实现了全程直播活动。

“太空授课”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一个启示,即课堂教学通过电视、网络、广播、通信及多媒体等有效媒体的展示和支持,可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达到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出现了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及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络、手机网络、触摸媒体等数字化媒体工具的兴起,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崭新的学习环境,更是极大拓展了物理学科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的新时空。下面以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教学为例,谈谈物理教学中媒体支架的具体架设和实施过程。

二、媒体支架的搭建及应用

教学中的支架,实质是通过建立概念框架,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平台或支架,并引导他们在支架的支持和导引下沿着“支架”不断攀升、不断学习,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素质,实现学习目标的意义建构。媒体支架就是其中的有效形式之一。在物理教学中主张利用媒体支架,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问题巧妙架设媒体工具支架,在媒体支架的辅助和支持下,让学生的学习进入更高水平,促进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应用知识。

1.立足学情,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是支架式教学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靠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围绕“自由落体运动”这一学习主题,有针对性地搭建支架。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知识,能初步使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以及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但高一学段的学生在思维上具有明显的单一性,感性认识较多,理性认识不足,推导能力不强,他们在学习“高处下落的物体快慢”问题时,容易受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影响,认为重的物体肯定下落得快,等等。学生的学情及感性化的认知情况,让教师明确了一个道理,经验的东西未必可靠,只有经过科学验证或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架设媒体支架,应注重能有效关联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学习主题,能在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中巧设媒体支架,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经验认知冲突,使他们在“步步为营”的学习环节中“步步高”。

2.巧借媒体,导入情境。

导入情境是支架教学的第二环节,即教师在搭建支架的前提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支架的烘托下参与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如在本节教学一开始,教师围绕探究主题“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设置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物体下落是因为重力的原因。但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是一样呢?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一段视频。”于是播放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但并未直接解释视频中的实验现象。

在此,教师利用视频资料这一媒体形式,作为支架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形象的媒体情境中激发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在音、视频的感染中初步了解伽利略的验证实验,同时挑战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因为他们总以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3.演示实验,指引探索。

学生在观看了视频之后,心中的疑惑更多了:“为什么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呢?”教师适时指引:“现在我们也来做个‘比萨斜塔实验’,不过要让两位同学上台来帮助一下老师,好吗?”一向调皮的张晓鹏来了,同桌刘明也上来了。“在座的同学们也要细心观察思考啊。”演示实验主要是用一张纸片和一个硬币,通过比较二者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和探究;同时提示学生:“大家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纸片和硬币同时从一样高度往下落,哪个先落地?”要求张晓鹏一手拿纸片,一手拿硬币,听到刘明的指令同时放下。随着刘明一声“放手”令下,学生看到的是硬币先落地的实验现象。这时,学生从实验观察中初步得出了硬币要比纸片落得快。“同学们,之前我们看了视频,重物和轻物下落的速度不因为它们受到的重力大小而影响,那又为什么纸片下落得比硬币慢呢?”“那是因为纸片受到了空气阻力大!”学生大声回答道。“很好,下面我们继续做演示实验。”教师紧接着把纸片揉成团,再由张晓鹏和刘明两位同学做演示实验。这次,学生观察到纸团和硬币几乎是同时下落的。此时,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正因为空气的阻力,物体的下落才有快有慢。如果在真空的环境中,物体只受重力,而没有空气的阻力时,那又会是什么情况呢?”于是,播放“牛顿管实验”教学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在牛顿管中类似真空环境下物体下落的状态,让他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轻重不同的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继而,提醒学生:“牛顿管中的环境只能是近似真空的,那最理想的真空实验环境应该是在月球上,下面让我们看一看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自由落体实验的视频吧。”

独立探索是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注重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通过媒体素材的支架铺设,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巧妙穿插“牛顿管实验”教学视频和“月球上的自由落体实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积极探索,发挥了独立观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获得了实验成果,从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两个特点,一是只受到重力作用,二是从静止开始下落。

4.互动讨论,合作学习。

互动和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支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两个特点”之后,展示介绍“频闪照相法”课件,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探究环节,要求学生相互合作,结合已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联系教材中相关的信息窗内容,展开讨论和分析,进而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经过教师点拨,学生总结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之间的关系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等知识。教师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如下图):

在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教师利用“教材信息窗”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方式,指引学生参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获取新的探究成果。

5.回顾与评价。

回顾和评价是支架式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又一次展示“比萨斜塔实验”视频资料,并指引学生阅读教材第49―51页内容。在重温媒体情境和教材信息中深化学生的探究思维,进一步体验伽利略的“假设―推理―验证―外推”的科学研究方法,体味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回顾之后还未完,教师还应开展效果评价,如学习个体的自评和学习小组中对个人的评价。如针对学生个体在两次“纸片和硬币下落哪个快”演示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表现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适当评价;如针对学习小组围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之间关系的探究环节,学习小组中的学生个体是否认真参与,能否与其他同学开展协作学习,是否对学习团队起到应有的作用,等等,都是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媒体支架教学后的反思

1.要善设媒体支架。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的媒体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采用的媒体工具支架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如教学用书、字词典工具书、幻灯片等较为传统的媒体工具,二是以现代社会中日益发展起来的数字化媒体信息和工具,如集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海量的互联网地址、以电子触屏等为代表的现代媒体工具。这些都为有效开展物理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工具环境。但是,媒体支架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架设的支持框架,支架本身并非教学的组成部分,而只是学习过程的支撑体系或组织架构。所以,教师不能把物理课堂演变成媒体信息和资料的“展播课”,不能把任意的不加“修饰”的媒体工具一股脑儿地搬进课堂,而应在课堂中的关键环节巧妙搭建媒体支架,如在课前导入中以视频媒体为支架形式,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具体探究过程中设置媒体支架,可以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提供形象的情境和氛围。

2.要善用媒体支架。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选取有效媒体形式,紧密联系物理学科特点,搭建媒体支架,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目的就是实现学生在教师撤离支架之后仍能独立探索、协作研究,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素质。所以,应用媒体支架并不是网罗所有的媒体形式充塞课堂,而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舍取、有重点、有组织地架设媒体支架,让学生都能在媒体支架的支撑下“够得着”、“吃得着”。

四、结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注重媒体支架的搭建和应用,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媒体支架的导引作用,为倡导和鼓励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供有益帮助和支持,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发展。当然,仅以一节课教学还难以全面把握课堂实际,课堂中不断呈现的新问题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纪荣耀.设计课堂问题 构建学习支架――以中学物理教学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01).

[2]栗晓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3.

相关期刊更多

淮海工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东方博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博物馆

敦煌学辑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