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成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生产成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成本范文第1篇

当前正值农业春耕春播时节,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尤其是尿素出厂价格不到两周时间每吨上涨了120至150元,存在炒作和盲目跟风的因素。

分析人士认为,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高企的成本对物价上涨构成较大压力。政府应通过提高补贴水平、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规模化发展等措施,减小成本上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

农资齐涨尿素价格虚高

在很多人看来不起眼的尿素,近期价格的上涨可谓是“一鸣惊人”。

据大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金银岛的数据,国内尿素市场迎来反常走势,清明节后不跌反涨,只有在中旬时平稳小幅暗降,基本保持上行走势。4月17日开始,国内尿素市场连日拉涨,山东主流出厂报价从2260元/吨一直涨到2400元/吨,个别厂家高报到2400元/吨以上,冲高仍在继续。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衍美告诉笔者,尿素在整个氮肥中占到60%,在化肥中占到1,3。尿素价格在2400元以上,农民将难以承受这样的高价。而且现在还没有到用肥高峰期,到五六月份时价格可能还会继续上涨。

国家发改委网站的分析称,目前尿素生产企业库存压力较小,市场存货量也有限,而复合肥生产厂家大量采购大颗粒尿素用于生产复合肥,因此后期尿素价格仍有上涨预期。当尿素价格继续上涨时,不排除国家动用淡储化肥有针对性地平抑价格的可能性。

目前,尿素的高报价存在炒作和盲目跟风的因素,市场人士反映价格虚高的泡沫越来越多。中国氮肥工业协会24日发出稳定尿素价格的倡议书,呼吁生产企业保证供应,稳定市场,不要跟风涨价。

除了尿素等化肥价格的上涨,笔者在吉林省调查了解到,今年主要农资产品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比如地膜13800—元/吨,同比上涨3.6%;农用20号柴油9520元/吨,同比上涨13.7%;玉米种子平均13元/斤,同比上涨8.3%。

黑龙江农民单玉恒家有300多亩水田,每年都要租拖拉机平整耕地,其中柴油是最大的一项费用支出。今年的柴油价格,让他感觉有点“涨得太快”。

据金银岛的数据,与2月8日年内油价首次上调以前相比,现在的油价上涨了574元/吨。零售环节,以没有优惠的价格来算,北京的柴油价格从7.53元上涨到了8.31元,每升涨了0,78元。

高成本助推物价上涨

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让正在春耕春播的农民面临不小的成本压力。

甘肃省一位农户李大姐给笔者算了笔账:一亩地需要15公斤左右的尿素和40公斤左右的磷肥,今年尿素价格每袋(50公斤)上涨了10元左右至90元,相当于一亩地每次施肥的成本增加了3元钱。

“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此前表示。

另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报告,2011年的中国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属于成本推动性的。2012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仍然比较大,涨幅可能进一步扩大,估计上涨幅度较上年将达到13%左右。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钢认为,粮食生产中间消耗投入快速增加,2011年不包括人工费用和土地成本的每亩粮食中间消耗是323.33元,比2010年增长13%。

他指出,粮食中间消耗投入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二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三是农民工工资上涨所带来的人工成本的间接影响。

“中间消耗”包括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燃料等物质消耗,和修理费、运输费、外雇排灌费、机械作业费等服务消耗。其中,化肥和机械作业消耗费用增加较多是粮食中间消耗增加的主要因素,对总消耗增加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1.5%和27.7%。

不论是化肥、柴油还是服务价格的上涨,都成为了压在成本收益“天平”上成本一侧的“砝码”。以柴油为例,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对笔者分析说,柴油价格上涨10%,将影响农业生产物资和服务总成本上涨3%至4%。

虽然当前通胀形势有所缓解,但在农业生产“高成本时代”,成本推动下的物价上涨压力仍然不小。实际上,农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以及农民生活消费价格形成了轮番涨价的循环。

马文峰认为,高成本时代,不仅是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而且造成居民生活成本上涨,对物价上涨构成较大压力,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成本上涨减少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生产的高成本,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植收益和生产积极性。“能否有效应对要素价格快速上升、市场频繁波动”,这也是包括诸多农业人士对于今年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忧之一。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郭玮认为,农业的物质投入增加得很快,用工成本增加得更快,所以尽管农产品价格上涨,但是从事农业的收益增长并不快。如果与务工收入相比,农业的比较效益有可能还是下降的。

吉林省九台市雨田生态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雨田向笔者抱怨说,“柴油价格一涨就是一吨好几百地往上涨,春耕期间合作社700多公顷水田一天就需要柴油2吨以上,而且持续一个多月,到秋季收割的时候柴油需求量更大,多花的钱都是我们的效益呀。”

,“成本上涨,种植收益率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马文峰估算,在农产品价格上涨9.5%的基础上,今年种植的成本收益率将由2011年的36%下降到15%。

事实上,农业高成本时代对应的应该是“高价格”和“高补贴”。

为了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和农民种粮收益增长,国家持续提高了小麦、稻谷等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并不断加大农业补贴的力度。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分别为151亿元、860亿元、220亿元和175亿元。

此前柴油价格上涨,发改委便表示将继续对农民进行补贴。金银岛分析师韩景媛认为,国家的财政补贴消耗了柴油价格上涨的幅度,而且中石化、中石油等与一些粮食大省都会签订一些协议,给予农民一定的价格优惠,而这中间的差价由政府来买单。

“长久看需要提高粮价,但是又担心通胀压力,面对高成本应该怎么办?”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告诉笔者,应该建立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生产成本和农业补贴之间的联动机制,比如当农资价格上涨,农资综合补贴也应该相应增加。此外,国家通过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业生产成本范文第2篇

1农业环境成本的内容

农业环境成本与企业环境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顾问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实际成本支出,属于会计范畴;农业环境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性的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分析农业生产行为实际对环境造成损害,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环境代价,属于公共环境经济问题。农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农业生产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上游与下游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化肥、农药的生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使用原料的特殊性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皮革加工、秸秆造纸等。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农业环境成本还可以分为种植业环境成本、畜牧业环境成本、水产业环境成本等。本文所分析的农业环境成本是指种植业部门的直接环境成本,包括动植物资源成本、土壤资源成本、水资源成本、大气污染成本、生命健康成本等。

2农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核算环境成本的方法很多,如预防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率变动法、机会成本法、间接替代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等。不同的环境成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2.1动植物资源成本核算

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是无价的,同样,各种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核算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法和维护成本法。

恢复成本取决于恢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恢复的费用,恢复费用的具体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劳动力费用、动植物资源引进培育费用和相关的技术费用等。其中动植物资源的引进培育费用是关键,对植物的稀有程度越高,费用就越大,一般常见的资源引进,费用很低,甚至不需要具体的费用。恢复成本既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保护成本是长期的,同样道理,动植物资源的稀有程度越高,保护的费用就越高,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只需保证其生产空间,一般不需要额外的保护费用。相反,如果需要对野生动植物生长进行控制,费用另当别论。

2.2土壤资源成本核算

土壤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恢复费用法,即将土壤的自然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水平的费用;二是生产率变动法,选择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核算由于土壤自然肥力不同或变动而引起生产率变动所产生的净收益差异(E)。

式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量;C为单位成本;i为产品种类。

使用恢复费用法计算土壤资源成本,关键在于选择恢复土壤自然生产能力的方法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如果采用休耕的方法,其成本就是正常耕种的净收益,如果采用种植绿肥等方法,在以上基础上,其成本还应该包括种植绿肥或其他方法所产生的净费用。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干扰,采用生产率变动法很难直接测定由土壤肥力下降所引起的单位面积净收益的变化。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单独测量化肥的超正常施用量,判定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首先是确定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净产值最大时化肥的最小施用量,然后计算化肥实际施用量与最小施用量之间的差额和相应的价值,最后将差价扣除因减少化肥施用而采取的其他环保手段的费用,就是使用化肥而产生的土壤资源成本。

如果替代费用超过减少化肥施用节省的成本,就会出现替代不经济,所以替代品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同等重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核算农药投入对土壤所造成的环境成本。事实上,无论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如何减少,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害,关键是把这种损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是可以由土壤自身进行修复,二是可以通过其他比较经济的技术手段实现修复。

2.3水资源成本核算

水资源环境成本有三项内容,核算也分三个方面。

核算水资源的浪费成本,关键在于确定水资源的价格、节水灌溉的用水标准以及相应所增加的灌溉设备费用,如果价格较低,水资源的浪费就是经济的。提高水价,水资源的环境成本就会由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节水灌溉的经济性就会增强。

2.3.2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

在我国北部平原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浅层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9个省区共形成了59个漏斗区。并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陷、裂缝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一是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2.3.3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因此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类似。二者的差别在于水的流动性较强,水资源的污染会进一步对动植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由此造成的二次污染和损害的核算,可以分别参考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2.4大气污染环境成本核算

2.4.1温室效应的成本核算

农业生产的温室效应损失=温室效应造成的净损失×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农业生产N[,2]O排放量占N[,2]O总排放量的比例×N[,2]O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2.4.2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核算

首先确定秸秆燃烧所造成的损失项目,如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关闭、飞机停飞、火灾等,其次统计和计算相关项目的实际经济损失,最后将这些损失合计就是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其中涉及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损失,核算方法参见关于生命与健康成本的核算。

2.5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在生产中与农药的接触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以致病、致残甚至致亡,相应发生的医疗费、误工费,以及由于劳动能力的部分或全部损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属于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农业生产不相关的行为,如服药自杀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精神损失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且难以衡量,也不在核算的范围。通常使用人力资本法核算生命与健康成本。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进一步计算疾病成本和劳动能力丧失成本:

式中,R[,j]为农药对伤残的负责系数;Y[,0]为期望寿命(参考“WHO推荐的标准期望寿命表”);Y[,j]为第j人的实际年龄;E[,j]为劳动能力损失系数(死亡者系数为1,伤残者根据伤残轻重确定,具体可参照GBD伤残等级分类);W[,y]为年人均收入;D[,j]为年陪护费用。

3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3.1维护土地的多样性

目前,农村土地耕地化现象非常严重,不仅边边角角都被利用,就是原来的河道、林地、草滩甚至坟地也被开垦变成了耕地。土地的过度利用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是使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农作物一统天下,不利于生物间的竞争与进化;二是土地耕地化使水土流失问题更趋严重,农作物的耕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春播与秋播期间,地面没有任何植被覆盖;三是提高了旱灾与涝灾的成灾率,因为大量的水塘、沟渠甚至河道都被平整开垦为耕地,排涝蓄水以及灌溉的能力大大减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农村土地的多样性,林地、草地甚至荒地也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对池塘、河道、沟渠进行全面规划,禁止耕地对其侵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主要依靠技术与资金投入,而不是耕地面积的无限制扩张。

3.2科学施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

全面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化肥的盲目使用。发展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压缩无机肥的施用量。生物有机肥技术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以秸秆、豆粕等有机废弃物为辅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种剂,通过连续池式好氧发酵,使之在5~7天内除臭、腐熟、脱水,最终成为高效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内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植物生长刺激素。肥中除含有氮、磷、钾三大元素外,还附有含钙、镁、硫、硅、锰、锌、硼等中量和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能力,减少病虫害,改善作物品质。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地比施用传统化肥的土地一般增产10%以上。现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生物有机肥,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3发展生物农药和物理捕虫技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由于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生物农药在我国的推广和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要加强技术攻关,使生物农药产业不断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的主体。同时,应重视物理捕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使用灯光、振频等物理方法诱虫、杀虫。根据昆虫趋光的天性,在其成蛾期间,在田间布置具有诱虫和杀虫功能的频振杀虫灯,杀虫效果不亚于使用农药,并且没有污染,还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山东龙口市在果树和蔬菜生产中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全市目前已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盏,控制果蔬面积6000多hm[2],每年可减少农药使用150t,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3.4推广与普及节水灌溉

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用水将短缺600亿~700亿m[3],推广和普及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截止到2002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只有2000万hm[2],约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6%。其中防渗渠灌溉的面积1000万hm[2],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50多万hm[2],喷灌面积230万hm[2],微灌面积30万hm[2]。节水效果越好的方式,其应用面积越小。发展节水灌溉,一要解决技术问题,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与技术,在华北平原地区,应推广和普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城市郊区,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等。二要解决制度问题,建立农业用水的市场机制,有偿用水,利用价格杠杆,使农民自觉使用各种节水设备。

3.5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农业生产成本范文第3篇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农民普遍反映现在种地成本居高不下。江西省崇仁县相山镇枧上村农场主袁冬生今年租种了300多亩水稻,每亩水稻产量达到1300斤至1400斤,纯收入1000元左右。虽然获得丰收,生产成本上升还是让他的实际种植收益缩水了不少。袁冬生说,现在种地成本较高,如果用机械耕种收,每亩地生产成本合计1070元,这还不包括修理费、运输费、外雇排灌费等。

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农业生产成本主要由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租地等要素投入成本构成。种子、化肥、农机、农膜、水、电、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劳动力成本在上涨;租地等要素投入成本也在上升,有的地方每亩地租金1000元,有的地方甚至达到2000元,这些直接推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目前农资价格相对稳定,劳动力价格和土地租金上涨,将成为今后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上涨的长期因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曹慧说。

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种粮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因为种地规模大,投入成本更高,也更重视成本核算。“我们只有通过扩大土地规模,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农业科学经营管理,化解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袁冬生说。

粮价上涨空间有限

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保持粮价合理性上涨,就成为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重要举措。这是因为粮食生产成本价格是粮食价格的下限,被称为“地板价格”,一旦粮价跌破生产成本价格,农民种粮就会亏损,种粮积极性就会受挫。

粮价上涨空间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因为粮价上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粮价被称为“百价之基”,是政府部门衡量未来通货膨胀的重要依据,对于稳定物价,稳定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至关重要。

粮价是居民消费价格(CPI)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以及受其影响的食品价格在CPI的权重占三分之一左右,对CPI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讲,食品容易受季节、气候、生产周期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起伏往往比较大,对CPI的影响也是经常性的。但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增收,所以粮价比较稳定。粮价稳,通胀抑。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资料,今年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2.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4%,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4.9%。可见,粮价稳定,对于抑制通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粮食价格过快上涨必将带动农产品价格上涨,这将带动CPI持续走高,影响物价稳定。而且,CPI上涨会间接引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推高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推动粮食价格上涨。因此,粮价上涨应该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既能保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又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

我国粮食虽然连续多年获得丰产丰收,但是受土地、水资源的限制,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给压力仍然很大。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国家连续多年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使粮价一直处于稳定上升通道。

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大大抵消了粮食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这无疑将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我国粮食种植还是以一家一户的小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分散种植稀释了国家价格支持政策带来的利益,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粮食价格提高带来的好处非常少。因此,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应当向规模化种植倾斜,鼓励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化经营,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还导致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产丰收的大背景下,“麦强面弱”、“稻强米弱”格局延续,粮食加工企业经营困难,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一些小型的粮食加工企业在困境中被淘汰,大中型加工企业现在勉强支撑。这种局面如果再持续下去,可能会影响整个粮食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损害的是农民的利益。只有粮食加工企业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才有可能不断收购农民生产的粮食,才有可能提高收购价,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农业生产成本范文第4篇

第一部分何为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也就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资源转移到农业领域,以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在入世后能够对农业的补贴是指针对于国内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综合支持。

在WTO农业多边协议框架下,农业补贴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广义补贴,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其中较大部分如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投资,由于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显著的扭曲性作用,一般被称为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绿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1)一般农业服务,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2)粮食安全储备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5)收入保险计划;(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10)农业环境保护补贴;(11)地区援助补贴。

另一种是狭义补贴,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通常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一般被称为“黄箱政策”。主要指的是那些容易引起农产品贸易扭曲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等,一般称“黄箱政策”。属于“黄箱政策”范围的农业支持与补贴,叫“黄箱政策”补贴。WTO《农业协定》的“黄箱政策”中规定给予了发展中国家特殊差别待遇,对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采取的下述支持和补贴措施可免予削减承诺,简称“发展箱”。主要包括:(1)农业投资补贴;(2)对低收入或资源贫乏地区生产者提供的农业投入品补贴;(3)为鼓励生产者不生产违禁麻醉作物而提供的支持。一般称此为“发展箱”政策措施。

第二部分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情况与分析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水平显然不高,财政实际补贴的比率大约是2%―3%,总量补贴根本达不到8.5%。之所以在入关时关于农业谈判中仍然坚持争取较高补贴率,是因为这个补贴会自动成为每一种农产品进行“黄箱补贴”的上限,这样对于我国很多大宗品种的出口影响甚大。所以,这个补贴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一些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虽然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水平较低,但按照《农业协定》也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符合所谓的绿箱政策的,如我国1996-1998年平均支出为1514.2亿元人民币(182亿美元)。主要对农业提供了“一般服务”补贴,达785.6亿人民币(95亿美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其次是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383.8亿元(46.4亿美元),占25%;以及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而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结构调整补贴等,我国尚未列入财政预算科目。二是符合所谓的黄箱政策的。我国在1996-1998年期间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有两种,1、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98年后政府逐渐缩小了粮食收购补贴范围,如一些地区的小麦和玉米已经退出保护价范围。2、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如八十年代对农膜的补贴。三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箱政策,如国家对农田灌溉设施的投资补贴等。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财政对农业补贴的特点表现在:(1)补贴范围的普遍性。财政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补贴,几乎涉及到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补贴面较广,补贴很分散,补贴的作用难以集中发挥,补贴的效果较差。(2)以价格补贴为主,贴息贷款为辅。大多数补贴用于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支农服务的收费标准,以及农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这些补贴占财政对农业补贴的比重较大。1991年至1996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用于粮棉油在流通环节的补贴达1866亿元,占整个财政补贴总额的50%,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城镇居民的消费补贴,农民从中间接获得补贴利益。(3)补贴方式的隐蔽性。长期以来,财政对农业补贴方式多采劝暗补”的方式,即财政补贴资金不直接以财政拨入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流通渠道间接地给予补贴。这种方式体现在农业生产中,带有一种补质。但这种“补助”并不为大多数生产者所知晓,对生产的直接刺激力度不大,且容易流失。

第三部分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成本及主要构成

分析我国农业生产成本,不妨先分析一下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成本主要构成,因为河南、河北、山东是我国的产粮大省,我们以这些省的农业生产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东北地区因为土地面积较大,情况有所不同,这里的分析不适合东北地区)当前在河南省,农业生产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山东、河北类似),一是土地使用税和各种提留与统筹;(可以简单表示为A两费一税,平均每人每年八十元;B提留和统筹平均每人每年四十多元,总的费用大约平均每亩为三十元,注:各地区情况略有不同);二是土地耕作费用,平均15元/亩/次;三是种子费;四是化肥和农药费用,平均大约八十元/亩;五是收割或脱粒费用15元/亩;六是运输费和人工费。那么我们可以简单计算这些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主要农作物品种的生产成本。

以此计算这些地区小麦的生产成本为:15元/亩/次(耕作费)+10公斤*1.6元/公斤/亩+23元/50公斤碳铵/亩、18元/50公斤磷肥/亩和40元/50公斤钾肥或农药+15元/亩收割脱粒费用+50个人工+每年每亩的两费一税和统筹提留费用30元/亩。按照河南、河北、山东的平均经济水平我们初步估计每个人工价值为5元。则可以看出现阶段小麦的生产成本大约每亩总计为157元+250元=407元/亩(因为人工费用国家没有统一标准,成本计算不一定准确,仅有参考意义)以河南省各主要粮食产地当前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看(其它几省情况类似),平均每亩的产量为400公斤,而且还需要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样可以粗略计算一下上述几省的小麦生产成本大约每吨1017.5元,即123美元/吨。

对比于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印度中等小麦为85美元/吨(FOB美湾),美国软红冬2号114元/吨(FOB美湾),硬红冬2号126元/吨(FOB美湾),法国小麦106美元/吨(FOB里昂)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的小麦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同样可以计算上述这些地区其它作物的生产成本,如玉米的生产成本是825元/吨,大豆的生产成本是1480元/吨,也没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但是,河南、山东等地的花生和芝麻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竞争力。因为不是主要作物,这里不做重点讨论。)

第四部分我国进行农业补贴的必要性

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还不发达,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差距都相当大。比如说我国玉米的出口,需要提供40%的出口补贴,才能达到国际市场价格。可以说,入世后我国受到冲击最大的首先是农业。如何在入世后保护农业生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是稳定我国粮食生产,保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重要保证,也是党和国家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这一切都要求对农业采取补贴和保护措施,以稳定农业生产,逐渐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对国内农业保护的手段之一,从其它国家的经验来看,这是有效地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第五部分对我国农业补贴的建议政策措施

入世后,对农业的一切政策都要以《农业协定》中规定的农业补贴不超过8.5%为限度。那么,在农业协定的允许的条件下,从哪方面进行补贴最为有效果呢?

从我国过去的做法看,最主要的补贴进行价格支持,采用保护价格收购措施,相当于对流通环节进行了补贴。但是,价格支持是需要削减的黄箱政策,而且根据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同时按照WTO《农业协定》要求,政府提供的价格支持应针对农产品生产者,而不应该是流通部门。因此,尽管今后价格支持在总量上有一定调控空间,但在支持结构及补贴目标上则需作较大的改革。应通过调整农产品价格支持目标、支持重点,深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关于对农业的补贴具体的措施,我非常同意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课题组的建议,重点在以下几方面:1.尽早改变和改革低效率的价格支持政策,将节省出来的宝贵财政资源,转为直接补贴等其他对农业的国内支持措施,把“黄箱支持“转为“绿箱”政策范畴的支出。

农业生产成本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单个农户 生产成本 农民增收

一、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因素

政治经济学将生产成本看作是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的总和,划分依据是资本各部分对价值增值的影响。而在现实中生产成本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范畴,农产品价值的这个独立的部分所代表的既然是农产品中所包含的资本耗费,因而它必须通过流通过程从农产品的售卖价格中收回来,它是农产品售卖价格的最低界限,而且在现实的市场中我们考察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还要考虑许多潜在的两者(C和V)都影响的因素,因此模糊两者概念上的区别,将C+V看作是一个整体从微观角度对单个农户生产活动中影响其生产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

1.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单个农户生产同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对农户来说,把握农产品市场的信息,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单个农户之间获得信息的成本不可能是相等的。

(1)获得信息的成本的不同。在我国,由于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农户比较分散,各个农户获得信息的成本是有差距的。农户获得信息在距离、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生产成本的不同。也就是说,郊区和偏远山区的农户若要获得和市场附近农户一样的信息它们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2)对信息的反应影响生产成本。如果说第一点是“硬实力”(外在环境)的话,第二点就是“软实力”(农民的内在素质)了,因为农民对信息的反应既取决于他们在时间上的意识,也取决于他们对信息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这是农民所积累的经验和他们对价值规律作用理解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反应不同。

(3)行业信息使农产品生产者机会成本增大。生产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因生产一种产品而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利益损失。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农户选择某一新的产品生产,就会付出进入这个行业的需要的信息成本。有些稀缺性的产品生产的行业信息是垄断的,进入的成本大多是沉没性的,同时由于生产者新产品技术的生疏,也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增加。

2.农业是否实现了规模经济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所谓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企业因扩大而在经济上获得利益的现象。就农业来说,在投入所有农业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金等都按同一比例增加的条件下,若产品收益以更大的比例增加,从而企业比例报酬递增,则称之为实现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相对于边际成本而言的,边际成本递增,规模就不经济,边际成本不变,也不是规模经济,只有边际成本递减,才会形成规模经济。目前我国农业规模经济还难形成,其原因如下:(1)目前土地制度的约束。(2)农村人口比例不合理。(3)农村土地自然条件的限制。(4)农村农产品市场要素和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有效外销渠道还没有形成。

3.农业科技应用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我们知道农业资本有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C)和购买劳动力的资本(V),C和V也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要素,它们之间的比例越大,即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科技对农业的影响就越大。在资本形态上表现是C和V,在农业科技的现实应用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科技的应用没有普及。(2)广大农民文化水平低下。(3)农产品科技含量少,质量不高。

4.政府的土地补贴影响单个农户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政府对土地进行补贴,由于地方政府运行效率低下等因素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规范性。导致农户之间受益不公平,它们各自的生产成本有了差异:(1)对大众性农产品来说由于竞争和政府管制的作用,全国市场价格基本是一致的,就同一地区来说由于政府对不同的土地补贴是一样的,没有形成级差性补贴,土地级别不同的农户生产成本显然不同,拥有优等地的农户的生产成本显然要比中等地和劣等地的农户要小。(2)各地补贴标准差异较大。(3)国家颁布的补贴标准在部分地区落实不到位,补贴方法混乱,造成不同地区农户受惠程度的不公平,社会监督困难。

二、降低单个农户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措施

1.加强农户与外界沟通

信息在农村的流畅是实现农户与外界的沟通的最基本途径。目前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实施的村村通公路和电网以及通信光缆建设对农户了解外界信息有着积极作用,极大方便了农户的交通,扩大了农户在本市或本省交流的范围。但国内其他省和地区以及国际市场的信息渠道依然没有打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强国际互联网在农村的建设和普及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由于中西部农村农民居住较分散,可以以村为单位先将网点搞起来使农民及时了解信息。

2.实行农地制度创新使农村经济规模运行

加大力度推行土地流转政策,调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口比例,加强农村交通建设,改变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观念,转变农业经营模式,改革农业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多余人口向第三产业和由于农村规模经营而产生的各种衍生产业如农产品的原料配送、收购、包装、运输等服务性的方向转移,实行集约化生产、外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3.依靠农业技术进步

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兴建专门的农业科技研究所,着力培养专业的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使创新的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得以运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产品的贡献率。

4.政府补贴政策的落实

提高政府对农业补贴政策的透明度,对补贴政策实施有效的监管,防止运行过程中产生腐败问题,使政府对农民的补贴落到实处。同时,针对地区的差异实施级差性的补贴,避免地区性贫富差异扩大化。

参考文献:

[1]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72.

[2]发展规模经济是解决农业生产力低下问题的关键.南华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