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鹧鸪郑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数自杀患者存在认知错误,往往采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周围事物过度敏感,因而心理护理在预防自杀的过程中尤为重要[9]。除按时服用抗抑郁药外,持续评估患者再次自杀的可能性,安排专业背景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
2营造良好环境
室内保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使患者有舒适的感觉。根据患者爱好我们选择音乐疗法,每日1次,每次20min。同时,指导患者依次放松肌肉,深慢呼吸,让其充分体验紧张和放松的感觉。合理安排治疗时间,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3阻断负性心理
抑郁患者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存在负面情绪,正确的认知是康复成功的基础。责任护士每天9:00~11:00到床边与患者谈心,让患者诉说内心苦闷,使郁闷情绪得到宣泄。让患者找出自身优点,把每天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反复诵读,以改变对自身的评价,以成功自信的情绪代替消极悲观心理。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用案例强调治疗的效果,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4重建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资源缺乏是自杀的主要原因。每周一、四是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日,我们要求家属多与患者接触交谈、给予鼓励支持,帮助患者重建社会支持体系。家属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适当解释,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及情感上的满足,有利于疾病恢复。
5饮食护理
骨折早期应食用清淡、宜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骨折后期选择平时喜欢吃的食物,注意营养搭配,低盐少油,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为主,少食多餐促进食欲。
6专科护理
患者两侧骨盆采用钢板固定,牵引针眼每天用75%乙醇消毒一次,防止感染。保持床单干燥清洁,协助轴线翻身,防止压疮。足踝保持在功能位,避免足下垂畸形。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定时深呼吸,每天拍背2次,防止肺部感染。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肢体活动情况,如出现肿胀、苍白、感觉减退,立即报告医生。用软枕稍微抬高患肢,利于静脉回流,尽量减少患肢活动,缓解疼痛。
7康复护理
告知患者不同时期的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根据骨折部位特点,进行指导。加强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有计划、循序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锻炼方法:骨折初期指导患者双下肢肌肉收缩及踝关节屈伸活动;骨折后期协助患者扶拐下地站立活动[10]。
8健康宣教
做好患者出院的健康宣教和加强随访。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卫生宣教,由医护、患者、家属三者共同参与制定院外康复计划,提高患者主动参与意识。发放疾病相关宣传资料,讲解出院后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复诊检查,要求患者康复锻炼并持之以恒[11],提供咨询电话以便患者随时咨询。
【关键词】整体护理模式;康复;股骨近端骨折;髋关节;手术并发症
股骨近端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此类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高。由于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使得保守治疗的死亡率要成倍高于手术治疗组。因而对于可以耐受手术的患者,绝大多数学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手术的治疗目的应是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获得骨折的良好复位,早期坚强内固定,允许患者尽早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并尽早恢复髋关节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患者由于年龄偏高,往往担心自身承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怕得不到满意的医疗和护理;怕由此失去家人的关心或对恢复健康感到厌烦,因此会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压力,所以股骨近端骨折围术期的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体护理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诊断为股骨近端骨折并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33例。纳入标准:年龄大于70岁的股骨近端(包括股骨头、股骨颈及股骨的转子)骨折患者。排除标准:年龄小于70岁,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
1.2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符合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表现并经X线或CT检查确诊。按患者入院的时间为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全方位整体护理方式组)与对照组(传统护理方式组)。
1.3研究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于入院后,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于手术前及术后至出院期间给予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于手术前及术后至出院期间给予全方位整体护理方式。
1.3.1全方位整体护理方式具体如下:(1)患者未出现失血性休克:患者应取平卧位,尽量减少患者的搬动,必需的检查及治疗应在床边进行,搬动时应将患者放置在平板担架上移动,以免加重不稳定骨折,增加出血机会,加重休克。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快速给予氧气吸入,注意保暖,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减少耗氧量,以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尽快补充血容量,必要时两条静脉同时输血、输液,因下肢可能有血管损伤,严禁在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留置尿管,随时观察并且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和液体出入量,在没有排除内脏损伤之前不可使用止痛剂。(2)患者焦虑情绪缓解: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往往都是遭遇突然的意外或摔倒而致伤,入院时都存在焦虑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一定要有充分的理解,对患者真正做到关心、耐心、热心,同时还要和患者家属多沟通,使他们了解病情,使之积极地配合治疗,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患者有无出现泌尿系感染: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后一般要留置尿管,严格无菌导尿技术,每3~4h开放导尿管1次,使膀胱保持一定容量、防止挛缩,保持导尿管引流通畅及密闭,可有效防止逆行性尿路感染,并鼓励患者每日多饮水,达到1500~3000ml,使尿液稀释,起到尿路自洁的作用。(4)患者未出现肺部感染: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且躯体移动障碍,加之惧怕疼痛,往往害怕咳嗽,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在护理上应鼓励患者深呼吸,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协助定时拍背,另外可给予雾化吸入,以达到稀化痰液,湿润气道作用的直接效果,有利于痰液的排出。(5)患者无出现褥疮: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一般采取平卧位,手术后需要卧床制动3周以上,因患者活动受限,身体局部皮肤与床单位长期接触,骨隆突处极易发生褥疮,护理上应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平整,污染的及时更换,以减少对局部皮肤的机械刺激。(6)患者有无出现腹胀、便秘:患者予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每天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训练患者适应床上排便,必要时服用腹泻剂。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多维生素食物。(7)患者有无坐骨神经损伤:凡是损伤侧远端感觉,运动异常者,均有可能发生坐骨神经损伤。护理时每天分时段给予患肢一定时间的按摩。(8)患者无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及关节僵硬: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后取平卧位,早期在床上做上肢伸展运动和下肢肌肉收缩及足踝活动,术后1周可指导患者进行半卧位练习,同时做双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轻度伸屈运动,伤后2~3周可下床站立行走。对于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可根据病情在以上基础上适当延后锻炼时间。坚强内固定患者术后3~5天可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及关节僵硬。
1.3.2传统护理模式按医嘱进行分级护理,患者得不到系统全面的护理。在传统护理模式中,治疗护理计划是一个人制定的,每位医生根据自己不同的观点、患者用什么药、做什么检查、何时出院等由医生自己决定,没有标准化,造成医疗费用高,住院日长,而引起患者的不满意。在传统护理过程中,缺乏共同的标准化流程,由于个人水平、能力的不同,使对患者治疗护理没有明确的目标,对病情了解不全面,对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问题,不能给予全面的解答,而造成患者的不满意。
1.4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人工髋关节疗效评分[3],从疼痛程度、功能、步态、平稳的适度活动范围进行评定,Haris评分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中等,60分以下为差。于手术前一天及术后1周、2周和3周分别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髋进行Harris功能评分。
住院期间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术后发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自制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量表,总分为100分,分为三个评定等级,90~100分为很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59分以下为不满意。
1.5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用SPSS13.0软件由天津医科大学统计学教研室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chisquaretest),均数以(x±s)表示,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一般资料观察组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20~68岁,平均(40.3±13.7)岁;病程1~40天,平均(5.8±4.5)天;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股骨近端骨折,入院时髋关节功能评分(50.3333±4.9666)分;在本科治疗时间为13~42天,平均(20.2±6.7)天。对照组113例,男61例,女52例;年龄21~66岁,平均(39.9±14.3)岁;病程1~20天,平均(6.1±4.1)天;所有患者同样均为单侧股骨近端骨折入院时髋关节功能评分(51.8571±4.8795)分;在本科治疗时间为11~47(20.6±7.5)天。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术前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治疗时间等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于手术前一天及术后1周、2周和3周分别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髋进行Harris功能评分。术前对照组评分(51.8571±4.8795)分和观察组评分(50.3333±4.966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分组科学,正确。术后1周、2周和3周对照组和试验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其中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全方位整体护理方式较传统护理方式更加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2.3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术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很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χ2检验(chisquarete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全方位整体护理方式较传统护理方式更满意(见表2)。
2.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至患者出院期间,护理相关并发症主要是伤口感染,局部褥疮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生并发症各为10例和1例,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χ2检验(chisquaretest)。结果可见全方位整体护理方式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护理方式明显减少,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随着骨科新技术的应用,基础护理的重点也由过去的生活护理逐步进展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功能恢复的训练,使术后护理有了新的突破。人民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一种新的整体护理模式开始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与应用。护士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取得患者的合作,以便及时、准确、有效地完成各种治疗计划,并及时了解与解决患者的心理反应,以获得更好的疗效。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健康的内涵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4]。因此,护理着重点不仅在患者某一生物学意义的疾病上,更应把人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据患者身心、社会、文化需求,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的整体化护理。上述现代医学模式的推出以及现代护理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护理框架的四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并由此逐渐趋向整体护理观。
3.1整体护理特点(1)体现了对护士职业道德和专业形象的培养:整体护理使护士明确了现代护理观是以病人为中心,考虑患者的行为反应,用护理程序为患者解决问题,并通过共同参与理念的制定,追求自己的护理理念;(2)体现了护理程序的科学工作方法:整体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把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各项工作环环相扣,协调一致,使护理成为系统化、科学化的独立学科;(3)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独立性和连续性:按照护理程序的思维方式,每个护士都要考虑为患者解决哪些问题并制定护理计划,实施与评价;(4)体现了各层次护理人员的职能差别:整体护理有利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作用;(5)体现了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标准化:标准护理计划、标准教育计划和一系列规范的护理记录表格,将护理业务行为统一到科学的标准水准[5]。表1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表2两组患者对不同护理模式的满意度表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2构建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整体护理的关键沟通的定义是遵循一系列共同原则,将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沟通是双向的,互动的反馈和理解的过程,而护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护理的本质内涵就是“对人的沟通”(人性关爱),整体护理的人文内涵是:以人为本,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从患者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护理。
护患沟通障碍的原因主要有:(1)交流信息量不足;(2)使用专业术语过多;(3)表述,解释不到位;(4)护理技术操作水平不高;(5)身体语言的错误传达。针对以上原因,护理工作要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树立人文意识,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新理念.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和耐心为患者服务。对刚入院患者耐心细致地介绍入院相关知识及医院科室环境,负责医生、护士及本科室业务水平,协助做相关入院检查,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转换角色,建立良好第一印象,使护患沟通顺利进行,为以后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晨
3.3整体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骨科病室通过对手术患者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手术前对手术患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并且能从护理的角度预见手术中手术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对手术的全过程护理做到心中有数。系统化整体护理小组职责分明,各负其责,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通过对手术患者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加强了护士、患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关键词】 跟骨;骨折固定术;内固定
跟骨是最易受损的跗骨,大部分跟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受累于高能量损伤。以青壮年伤者较多,损伤后遗留伤残,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很多,对于SandersⅡ、Ⅲ型骨折,现多主张采用足跟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有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切口皮瓣坏死、感染、切口皮肤不愈合、跟骨及其周围疼痛等并发症[1]。从2002年以来,我院对60 例7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0 例73侧跟骨闭合骨折,其中男43 例,女17 例;年龄17~60 岁,平均41 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2],ⅡA型6 例,ⅡB型9 例,ⅢA型7 例,ⅢB型16 例,ⅢC型19 例,Ⅳ型3 例。12 例患者伴有合并伤,其中5 例伴有胸腰椎骨折,3 例伴有对侧的股骨干骨折,4 例伴有骨盆骨折。所有患者术前行跟骨的侧位、轴位X线摄片,并行水平面和额状面CT扫描。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于伤后7~11 d手术,平均6.5 d,均采用开放复位可塑形跟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手术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3],切口起于外踝尖后方,向下以足背后方1 cm处,直达跟骨外壁,锐性分离。向上显露至距下关节,向前显露跟骰关节时注意保护腓肠皮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复位时注意关节面、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恢复。先将跟骨碎裂的外侧皮质打开,用骨膜剥离子插入到塌陷的骨折块下面往上撬,直视下复位关节骨折块。同时将跟骨结节向后下方牵引,复位塌陷的关节面,最后复位跟骨的外侧壁。若骨折复位后跟骨有严重的骨缺损,影响复位后骨折块的稳定和内固定,则应行自体髂骨块或用磷酸钙人造骨填充。本组42侧采用了自体骼骨植骨,18侧采用磷酸钙人造骨填充。观察复位的骨折块基本稳定后再作内固定。螺钉固定时,应将后关节面固定在载距突上和内侧壁较完整的骨折块上,不必在钢板所有的螺孔上都钻入螺钉。常规放置负压引流,严密缝合皮下,注意避免缝上腓肠皮神经。术后切口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常规应用抗生素7~9 d,无需外固定。术后48~72 h拔除引流。于术后24 h开始肢趾主动活动,72 h开始趾和踝的主动活动,术后3周拆线。术后2~3个月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
2 结
果
本组随访时间5~42个月,平均12个月。按Marryland足部评分系统(Marryland Foot Score)评价术后功能[4],患足功能优27侧(37%),良33侧(45%),可13侧(18%)。本组发生早期并发症7足,发生率为10%。由于切口边缘皮肤坏死和伤口感染导致切口不愈合4足。1足切口皮肤坏死面积较小,以反复清创换药约60 d后伤口愈合。1足经反复换药后行小腿腓肠神经岛状逆行皮瓣修复愈合。1足伤口感染以清创后反复换药约6周后伤口愈合。1足伤口感染出现跟骨骨髓炎,于术后2个月余拆除内固定,抗感染反复清创换药后于术后4个月余伤口愈合。2足行人工骨植骨的病例术后出现排异反应,伤口长期渗血,但无红肿热痛,细菌培养为阴性,经加强全身应用抗生素,反复换药后术后40 d后愈合。腓肠神经损伤1足,术后感觉消失,术后7个月随访感觉存在,但未完全恢复,未予特殊处理。无出现腓骨长、短肌腱损伤。晚期出现距下关节慢性疼痛、明显影响行走2足,发生率为3%,于术后约1年行关节融合术后疼痛消失。
3 讨
论
虽然目前文献报道跟骨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在逐渐降低,但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仍有重要临床意义。
3.1 切口皮肤坏死 跟骨外侧软组织相对较薄,显微镜下见足部皮肤血管分布不规则,分支如树枝,当其接近表面,做斜行或水平方向走行,虽有吻合,但仍明显保持独立,血管数目较足底明显减少[5]。跟骨外侧L形切口分三部分。远侧自第5跖骨基底开始,向后沿足跟厚而坚实的皮肤上缘。近侧在足跟上方从小腿下端后正中线开始纵行向下,在足跟内侧与远侧切口相交,两者交角约成100°。切口远侧上下方皮肤软组织分属两套供血系统,上方由腓动脉穿支及跗外侧动脉供给,下方跖部的皮肤由来自胫后动脉的足底外侧动脉供给[5]。切口部位皮肤坏死或继发感染,导致创口不愈合的发生,这与笔者观察到的创口皮肤坏死大部分位于L形切口的交角处及远侧臂相符合。此外,足外侧方面供血系统由腓动脉及其分支供应,此动脉位于腓骨肌腱后下方1 cm的位置并与之有大致相同的走向,外侧入路易使上述结构损伤,出现创口皮缘坏死。
坏死率与术前软组织条件、皮瓣类型、皮瓣牵拉情况和手术时间有关[6]。应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一般选择在伤后软组织肿胀明显消退、皮肤出现皱褶时手术。术前作周密计划和准备,需要植骨者应预先取自体骼骨备用,以缩短手术时间。尽量采用全厚皮瓣进行锐性解剖和暴露,以保证切口皮瓣的良好血供。术中对皮瓣的牵拉不宜过重,避免反折。手术操作不仔细,损伤或加重原有的组织损伤。骨折复位后跟骨的形态未恢复,特别是跟骨的内外翻畸形及跟骨的增宽未恢复,内固定物植入后,使创口张力较高,勉强缝合或缝合过紧,都可导致创缘皮肤坏死。术后适当固定并抬高患肢均有利于肿胀消退,促进软组织修复。
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时,可待肿胀消退后,根据切口外露面积大小采取清创后反复换药或皮瓣转移等措施。吸烟、糖尿病是愈合的不利因素,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本组1足切口皮肤坏死面积较小,经反复清创换药60 d后伤口愈合,1 足以反复的换药后行小腿腓肠神经岛状逆行皮瓣修复愈合。
3.2 伤口感染 跟骨外侧皮下组织薄,跟骨骨折常伴有软组织肿胀和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感染率高。围手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软组织要充分覆盖钢板及螺钉,避免外露。切口放置引流,既能防止血肿形成感染,也有利于肿胀的消退。不能一期缝合或术后发生皮肤坏死和不愈合者,需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干燥。有效覆盖钢板和螺钉是防止跟骨骨折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本组2 例感染后均全身应用抗生素,1足伤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伤口愈合,1足伤口感染出现跟骨骨髓炎,拆除内固定,反复清创换药后才愈合。
3.3 腓肠神经损伤 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的两端有腓肠神经通过,在软组织肿胀情况下作全厚皮瓣切开,辨认腓肠神经较困难,易损伤腓肠神经。术中皮瓣牵拉过重,也会损伤腓肠神经。后期软组织瘢痕挛缩也造成腓肠神经的慢性损伤。本组中1 例腓肠神经损伤,术后7个月随访感觉存在,但未完全恢复,未予特殊处理。
3.4 腓骨长、短肌腱损伤 尽管腓骨长、短肌腱也在外侧“L”形延长切口术野之内,直接造成断裂并不多见。常见损伤形式为骨折后外侧壁突出,或者是钢板和螺钉突出挤压腓骨长、短肌腱引起肌腱脱位、摩擦和嵌压,形成肌腱炎。为此,术中要注意保护肌腱鞘,观察外膨的跟骨外侧壁的复位情况以及钢板与螺钉是否突出等。术后如出现肌腱炎症状,可采取穿特制鞋、按摩、理疗等保护治疗方法以减轻肌腱黏连,亦可采取手术处理。
3.5 植入物的反应 本组所用人工骨植骨材料为复合BMP及增加产品强度,添加了一部分有益胶原,个别患者对胶原产生反应,可致创口长期渗血,导致不愈合发生,但经加强全身应用抗生素,伤口积极换药,一般可以自愈。本组2足伤口长期渗血,但无红肿热痛,细菌培养为阴性,经反复换药术后40 d后愈合。
3.6 距下关节炎疼痛
距下关节炎疼痛是跟骨关节内骨折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是影响患者远期行走功能的重要因素。对跟骨关节内骨折不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均有可能出现慢性疼痛,影响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以距下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最为严重和常见。除骨折瞬间的暴力因素外,骨折复位和固定不良引起的跟骨解剖形态的变化,也会导致跟骨轴线和负重力线的改变,从而发生距下关节炎。因此,术中尽可能解剖复位骨折移位,骨折固定牢固可不用石膏固定,早期不负重进行功能锻炼[7]。对于距下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可使用止痛药物。理疗后一般可耐受行走,严重影响行走时,目前多数作者主张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来治疗。本组晚期出现2足距下关节炎,于术后约1年行关节融合术后疼痛消失。
参考文献
[1]Thomas P,Ruedi,William M,et al.AO Principles of Francture Management[M].Switzerland:Davos AO Publishing Clavadelerstrasse,2000:590593.
[2]Sanders R,Gregory P.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Orthop Clin North Am,1995,26(2):203214.
[3]Sanders R.Current concepts review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J Bone Joint Surg(Br),2000,82:22522250.
[4]Sanders R,Fortin P,Dipasquale T,et al.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l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J].Clin Orthop,1993,(290):5795.
[5]郭世绂.骨科临床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5.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手法复位 倒行逆式复位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1月-2010年2月,共收治资料完整的股骨干骨折背向移位患者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均为间接暴力假旋转暴力所致,其中从高处坠下8例,交通事故3例,机器旁操作抡伤2例;年龄最大的44岁岁,最小的8岁,平均13.1岁;骨茬向背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者9例。逆时针者4例;复位情况:达到解剖复位者6例,近解剖复位者4例,功能复位者3例;临床愈合时间最短28天,最长64天,平均36.5天。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半,均功能恢复,无迟缓愈合及关节强直等现象。
1.2 发病机理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骨干向前、外略呈弧形,中1/3处前弯较明显,此弧线有利于股四头肌发挥其伸膝作用。股骨上1/3和下1/3处皮质较薄,髓腔较宽,中1/3皮质较厚,髓腔较窄。在股骨干后面中央,有纵行的粗线,为大腿肌肉及肌间隔的附着处,有加强股骨干坚固性的作用。股骨干前面为股四头肌,后面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内面为内收肌群组成。在股骨干周围伸、屈肌群互相拮抗保持平衡,但没有足以与内收肌群相对抗的外展肌群。因此股骨骨折后常出现向前外成角畸形。股骨上1/3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和其他外旋肌群的牵拉而有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远段因受内收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内、向后移位。股骨中1/3骨折时,断端除重叠畸形外无一定规律的移位,需视外力的作用而定,也可能远端因受内收肌的牵拉引起向外成角畸形。股骨下1/3骨折时,远端因受腓肠肌的牵拉向后屈曲。股动、静脉由腹股沟韧带下穿出以后在股管中,然后在内收肌管中下行与股骨干相距较远且有肌肉相隔。当股动、静脉穿过内收大肌孔转至腘窝时,即是在股骨下1/3的后方,与股骨相距较近,当下1/3骨折断段向后移位时,较易损伤腘动、静脉。
1.3 体检 局部严重肿胀,大腿明显增粗,据估计,周经每增加1cm,相当于出血500ml左右。患侧大腿可扪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严重移位的下1/3骨折,腘窝部若有巨大血肿,则是腘动静脉被刺伤的可能。
出现小腿感觉障碍,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末梢循环障碍。因大多数骨折为强大暴力所致,因而要警惕合并多发性损伤及创伤性休克的出现。疼痛和出血是合并创伤性休克的原因。严重的挤压伤、粉碎骨折或多发骨折往往是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原因。若因轻微暴力引起骨折,儿童要考虑的佝偻病所致,成人要考虑到骨病的可能。
2 治疗方法
先作股骨髁上牵引,等重叠移位被拉开后,根据临床表现及X-ray显示情况分析,顺时针旋转移位者,逆时针方向旋转复位;逆时针方向旋转移位者,顺时针方向复位,均采用倒行逆式复位法。如为顺时针旋转型,暴力作用于局部造成骨折为A,远折端以近折端为中心,开始向外旋转为B,再由前外向后移动为C,由后向外旋转为D,其旋转顺序为A-B-C-D,形成骨茬向背。手法复位开始时,术者压骨折远端由内前向后为D(远折端在内侧),由内后向外推挤为C(此时远折端可能被推至后侧),再由后向外旋转为B,最后上压下托、内外推挤为A,复位成功,其复位顺序为D-C-B-A。
3 治疗结果
本组13例患者经倒行逆式复位法整复后,达到解剖复位者6例,近解剖复位者4例,功能复位者3例。
4 讨 论
4.1 股骨是人体最大最长的长管骨,其上段或下段骨折后,因受其周围的肌肉牵拉,其移位多有规律,而中段和中下段骨折后多因暴力作用方向而异,斜型或螺旋型骨折,或由其他原因使两骨折端反复重叠,形成背靠重叠背移畸形。通过牵引,使肌群之间重新建立平衡,重叠移位也得到矫正,为手法整复创造先决条件。
4.2 所谓倒行逆式复位法,即走过去在按原路退回来,暴力多来自外方、前方或后方,造成骨折,其骨茬旋转多由者三个方向形成向背,复位动作方向和顺序与形成时恰好相反。此外,在使用手法时,可根据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有无移动感,来判断旋转复位的途径,远端收暴力作用旋转后,损伤了旋转途中的软组织,倒行逆式复位法按原路返回,路线顺,阻力小,容易矫正背向移位,使背靠背的骨茬变为面对面。
4.3 倒行逆式复位法的始终,牵引远端肢体的助手,对此法须熟知其用意,且心领神会,能及时恰当地提供远端肢体的前驱、内收、极度内旋及伸屈等动作配合,这也是此法成功的关键。
4.4 许多报道均提到患肢过度生长问题,本组病例也出现此现象。目前有学者认为,过度生长与骨折类型和年龄有关,而与治疗方法无明显关系[1]。
首先,由于受局部外力刺激会,所以骨折以疼痛肿胀为主要表现,患处肿胀,由于受外力刺激,手指骨折会出现患处有大量淤血淤积的症状。
其次,骨折段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手指不能正常活动。骨折后,两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摈音或骨擦感。
最后,手指骨折,还会伴随着剧烈的疼痛。充血肿胀,手指骨折严重的话会出现休克的症状。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