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化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做好这一工作需要从思想上、观念上、选择上做好多种准备。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必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步,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与经济的共同进步。
一、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一、认知现状、明确目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间,改革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期和深水区,开展城镇化建设,也是进入的关键时期,要规划新型的城镇化,明确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和目标,首先就要准确掌握当前情况下的城镇化发展趋势,重大意义以及发展现状。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意义。历史发展表明,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发展工业化前提下,注重城镇化发展。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平台和载体作用,能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能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它是现代化建设的融合济。它是带动着经济可持续发展,能使产业结构顺利转型,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城镇化发展现状。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矛盾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解决办法。一是大量农民工拥入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在城市中应该享受的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不到,城镇内部出现二元结构矛盾。二是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加剧了土地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的耕地面积。三是城镇空间分布以及规模机构不合理,大城市人口密集,压力过大,造成资源环境趋紧,综合承载矛盾加剧;中小城市人口不足,潜力得不到发挥;小城镇居多,规模小,人口少,功能服务弱。四是城市服务水平有限,制约城市发展,体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监控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二,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城镇化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将农民转移的城镇,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它所遵循的原则是自主选择、尊重意愿、分布推进、因地制宜、带动增量、存量优先。同时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公共服务配套化进程。
(一)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权利。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也要放开大中城市落户条件。规划建设的城镇要考虑自身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要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和社保年限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落户标准;同时也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根据城镇的人口数量,以合法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为条件,确定融入人口数量,以先前条件为基准进行人口落户。
(二)推进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新型的城镇化的规划人的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农业转移应该享有城镇基本的公共服务。一要考虑随迁子女是否能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二要考虑公共就业以及创业服务体系;三要考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四要考虑社会保障是否覆盖;五要考虑住房保障问题等因素。
三、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三,优化布局、协调发展。
城镇化发展,建设新型城镇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布局和选址,要综合考虑到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要优化空间布局。在我国新型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城镇化地区,都是统筹规划、布局合理、以大带小、分工协作的原则划分的。
(一)考虑到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首先要制度城市群实施规划,明确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开发方向以及空间规划等,明确城市的分工及功能定位,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布局等,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再次,建立完善的跨区发展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平台,对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进行协调联动。同时,加快城市各种配套建设、一卡通服务平台建设等,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二)综合考虑交通运输网络功能。要考虑到完善城市之间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以普通国道、省道为基础,与民航、水路共同发展;要考虑到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要考虑到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还要考虑到改善小城市和城镇的交通条件。
四、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四,持续发展、创新城市。
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要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一是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或不适合发展的产能,要科学发展新的产业,保证节能环保,发展科技信息技术、开发新能源,研发新能源交通工具等具有战略性新兴行业。二是增强城市自我创新能力,适应发展需求。顺应发展趋势,发挥城市创新载体作用,依靠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推动城市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三是要提供较好的创业环境,利用城市规模经济分工效应,激发创业活力,更好地解决农民转移城市就业问题、高校毕业学生就业问题、城镇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五、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五,市场主导、城乡统一。
一是以加快消除二元结构体制为前提,推经城乡一体化市场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入,创新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二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合理安排市县城镇建设、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乡镇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六、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要素六,强调生态、注重人文。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低碳、环保、绿色、节约等要求,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向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发展,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化城市。
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中央对城市规划的调整。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来完成。新型城镇化涉及经济、人口、环境、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在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整中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国家多方面政策的扶植和保护。
参考文献:
【1】葛海明,新型城镇化的趋势分析及制约因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50期。
【2】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3期。
(一)优化整合城市内部结构
社会发展的进度越快,人们对于城市空间需要已经不再满足现有的模式,城市的多功能特点慢慢成为人们新的需要,这就对城乡规划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内部结构发展速度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导致城市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所以优化整合城市的内部结构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有很大推动力。
(二)转变城乡规划思维模式
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改变原有的一成不变的城乡规划思想观念,转变城乡规划思维模式大大有利于城乡规划转型。城乡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中心的,切实了解群众的生活需求,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进行城乡规划转型的基本目的。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城乡规划应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并且加入文化、环境等因素致力于多元开放的发展道路。
(三)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工作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善于从多角度思考规划道路,致力于区域与大中小城市紧密合作,共同谋发展。另外,进行城乡规划时应该考虑到从整体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加强城乡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性设施建设,提高本区域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从多方面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区域与城乡的紧密联系,加强区域内资源的优化整合,建立完善的城乡规划模式,有利于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基本目标
要想尽快实现城乡规划的基本目标,首先要保证规划过程的科学性,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注重目标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区域范围内的有利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把资源合理充分地利用,使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地发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有很多关于城乡规划的目标,但是其中对城市内部结构的优化整合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城乡之间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多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需要发挥多功能性、多元化发展。基于以上的问题,需要对城市的功能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关注,能够促进城市的多功能性充分地发挥。唯有这样做才能够促进城乡规划的目标实现。
三、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对于城乡规划转型提出了几点可行性措施。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整合城市内部构造;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优化整合城市内部构造
城市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那么,随着城市的发展就要探索出与时俱进的城乡规划模式。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需要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考虑多方面因素,尽可能地进行科学规划,并完善现有的工作模式。另外,城市发展过程中每个环节有每个环节的需要,根据其实际需要来制定城市规划任务,以促进城市功能性的发展。城市结构规划不应该继承传统的宏观结构规划,而是本着结构的优化整合进行创新,以此来促进城乡建设的发展脚步。城乡规划有利于对城市空间范围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以达到优化城市内部结构的目的。
(二)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
在实施城乡规划转型时,应该突出本区域内的特色,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优势,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促进城乡规划转型的进程,以此来拉动本区域的经济,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保证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是转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充分突出本区域的特色需要将转型工作和当地的文化和环境等有利结合起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改变了原有同化型的发展模式,把本区域内的优势整合提高区域协调能力,以此来保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既可以继承本区域原有的特色,还可以通过特色资源的利用来完善城市规划的体系。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时代在发展,原有的城乡规划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必须要落实到规划工作中,把原有的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所以,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人们的实际需求,结合当下的绿色低碳理念,促进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发展理念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创新城市设计来促进城市功能化发展。另外,城市中的交通、医疗等问题也需要被考虑。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为城乡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城乡规划转型有一定的阻碍。虽然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但是,积极地探索总能找到符合城乡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主导,致力于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注重城市多功能多元化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希望通过本文相关的分析,能够给予城乡规划一定的启发和建议,以此来克服转型中的困难。
作者:王超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镇规划;统筹兼顾;基本原则;生态旅游
0.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政府提出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国产业的发展要紧紧的围绕着小城镇展开,还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要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的规划,建设时要严格要求,要坚持特色的城镇化建设,不要随波逐流,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使小城镇建设的高级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其实指的就是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新型的工业化作为动力,本着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以此把城市推向集群化、现代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并且使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并且要做到拥有完善的功能、友好的环境、高效的集约以及和谐的社会,在拥有鲜明的个体的同时,还要做到城镇一体化,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都要走协调发展的路子。
2.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几点。
(1)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城镇化建设一定要进行明确的就是农民,农民获得市民的待遇,成为城镇的居民。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把农民的权益维护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才能顺利进展。在这一过程中,要让人全面性的发展,对人的能力以及整体素质都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无论对城市和乡镇的管理与规划问题,还是加上你和与发展问题,在各个方面上都要时刻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如今城市的经济发挥展迅速,高科技产业日益增多,农民要想真正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就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加强基础知识的普及,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培养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还要培养精神文明素质,对文明程度进行高度普及,使得每一个农民都能够轻松愉快的融入到城市这一大家庭中。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要想真正使农民融入到城市中,一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于居住等生活方面的安顿是一重大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仅要改善他们的居住与就业问题,他们的医疗保障,以及子女的就学问题都应该得到改善。
(2)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观要落实,实现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相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做到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以及工业化全面协调的发展,建立各个方面的支撑体系,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平衡城镇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使人口,环境,与资源等等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坚持集约化发展的原则,资源的配置要不断的更新升级,不断的进行优化,并且要做到合理的利用,不断的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要坚持集约化的发展原则。以上的三种原则,在新型城镇建设中要务必体现。
其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就是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式代替城市发展。这种转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从改革角度来分析,要由原来的重单项突破,改变为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第二,城镇规模和布局协调发展,城镇规模主要包括城镇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概念。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型城镇化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土地市场得到进一步完善,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节约各种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1)小城镇规划是国家和乡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利用和具体安排,同时也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较大的作用。一部分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坚强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这样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就要使农民本身有所作为。小城镇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它具有城市和农村的上冲结合点,这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其次,重大战略意义还体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可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使民营经济快速的增长,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具体内容有一,镇域总体规划。二,镇区建设规划。三,重要的地段的详细规划和意义。坚持市场运作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完善政府服务职能。结合实际,循序渐进,走精明增长、智慧发展的新型城镇道路。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有关工作问题的思考
第一,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小城镇的建设要有一个相当准确的定位,根据定位来制定规划。要想使小城镇经济增涨的基本就是大力推动与发展产业。要对小城镇的整体进行全面性的研究,掌握小城镇发展的特色,清楚的知道小城镇经济的支撑靠的是什么。因此一定要充分的突出特色,通过小城镇的特色发展经济,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第二,多元化投资经营小城镇。在市场经济化的社会下,小城镇建设也应该采取市场化的运作,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来经营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建设应该加强市场今年估计理念,逐步的提高竞争的意识,不断的对投资体制进行革新,并且建立完善的投资体制。要加大力度吸取社会的投资,用来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资金,这样才能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
第三,坚持结合实际。要以实际出发,与实际相结合,紧密相联,这样才能制定出可行性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规划一定要站在高点,要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规划。它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具有高水平高标准的要求,要进行科学性的规划,科学含金量比较多高。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展下去,在建设中,可以采用分期进行,把任务分散式,不仅减轻了工作压力,也会有效的避免重复性的建设,这样对工程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旦对规划进行了确立,就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随意的对规划进行修改,并按照规划严格的执行。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注重现代气息与特色风格联系起来,要着重突出地方特色,把风格充分的体现出来,把小城镇建设母豹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紧密的联系起来。
5.结束语
通过全文所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规划发展的同时需要把握好几项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人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集约化发展原则。这几项原则环环相扣,紧密围绕小城镇展开,要进行科学性的合理性的以及高水平性的建设,使这一规划建设真正走上发展的道路。 [科]
【参考文献】
[1]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田光进.中国城镇化过程时空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4-9.
[5]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0(4):75-78.
[6]戴均,良燕.中国城镇化必须走集约型发展之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7.
关键词:城镇化;模式;选址;安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建昌县推进城镇化实施的目标
构建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的建昌县推进城镇化实施策略,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以项目规划编制审批和安置房建设为重点,到2015年完成所有列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项目安置房的建设,所有列入改造计划的9个城中村的动迁安置及迁出土地的土地整理工作。
具体目标如下:
(一)推进实施目标。完成所有城中村项目的土地整理、收储工作;完成所有城中村项目招商和安置房地块的土地出让交易,确保改造项目有序推进;推动重点区域城市更新计划及组织实施,同步进行“退二进三”、市场搬迁和旧城改造等城市更新内容。
(二)保障民生目标。完成所有城中村项目安置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动迁户100%实现安置;在完成有形改造的同时,同步完成村民的身份转换,处理原集体所有资产,实施村民就业培训等。
(三)规划编制目标。完成所有城中村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审批工作;提出所有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规划条件;并完成所有已交易土地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的相关规划许可工作;推动重点区域城市更新单元的城市设计及控规调整。
二、推进城镇化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主导项目规划编制、村民拆迁安置、土地一级开发,吸引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和推进城镇化实施。
(二)坚持“规划引导”。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中村改造和推进城镇化实施的引导作用,统筹“退二进三”、市场搬迁、旧城改造等城市更新内容,实现成片区规划统筹研究,成片区审批实施。
(三)坚持“民意为重”。在保证绝大多数村民同意改造的情况下,启动项目拆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争取公众理解、支持参与推进城镇化实施。
(四)坚持“民生为先”,优先保障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以村民尽早得到安置为推进城镇化实施的第一要务。
三、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模式选择
根据推进城镇化实施,进行城中村改造组织的实施模式不同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改造型、村民自主改造型和村民、开发商、政府三方结合改造型。结合建昌县实际情况,宜实施村民、开发商、政府三方结合改造推进模式。该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的改造方式,改造以开发商为主体,将土地进行招标拍卖,由中标的开发商对城中村实施改造计划。政府主要提供政策优惠和管理方面的支持,村民通过出让土地的所有权或者土地的使用权而获得开发成果,最终形成三方获益的局面。
四、安置区的选址策略
安置区的选址应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被安置人通、就业、配套、居住等问题。安置区的选择不能完全由市场来控制、单纯根据土地价格进行选址,而应由政府给予相当的政策支持。
(一)从宏观的角度看,安置区应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避免过大规模的安置区集中在城市的某个区域。以防止由于空间聚集而导致的某些不良社会问题及行为,而且有利于安置区的住户享受到更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获得更好的谋生方式,增进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共生发展。
(二)安置区选址重视新市区、近郊区与老城区的平衡。新区的开发建设既可以为安置区提供可得的土地,缓解主城区居住紧张的问题,同时安置住房的建设能够加快土地的成熟,提升新区的人气。在近郊区,地价较低,原有的居住密度较低,拆迁量不大,在将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处于综合地价相对低廉的位置,从而可以有效控制安置住房的成本;并且,这些区域交通设施比较成熟,交通相对便利,交通成本相对不高,因此也是安置住房选址的合适区域。老城区中仍应建设或改造部分安置房。第一,保证老城的活力。第二,在城市产业转型中,第二产业不断外迁,老城用地结构发生变化。商业、服务业等服务性第三产业在市中心的高度积聚导致老城区依然提供了主要的低层次就业岗位。第三,老城区的服务配套等城市资源状况最佳,从社会公平角度应避免使其由富人独享,以致低收入者只能被动的迁移至城市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以避免老城更新中,低收入者原有的社会结构迅速解体,应该增加就地安置的可能,以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五、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实施规划
(一)就业安置规划
要深化城镇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就业安置方式采用市场性经营安置、资产性经营安置、产业园区安置、商贸性经营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
(二)社会保障规划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进城农民纳入社保范围。把进城农民纳入城镇统一的社会保障之中。即应建立包括进城农民在内的所有非农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执行与城市一样的低保政策,以解决“城市病”现象的发生和使农民因有了基本“保险”、在城里能呆得下去而不会“回流”。
(三)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加强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配套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城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忠东.城市景观的形态特征[J].城市规划汇刊.1990(12)。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很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地发挥政府职能部门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新型城镇化的实质与核心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达到51.27%,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在此基础上,今后一段时期,更要按照党所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要求,认真总结过去多年来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教训,进行重大的战略调整,加深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认识,从而走均衡、持续发展的道路。
1、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实质
城镇化与城市化不同,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必须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目的,不能单纯追求城镇化的速度,更应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做到以人为本。城镇化应成为劳动生产率更高、生活条件更好、社会更和谐、文化更丰富、环境更适宜、安全更有保障的居民聚集地,而且能以其强大的实力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要真正实现城镇化的这一性质,就必须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农民进城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城镇化是人类基本生存方式(劳动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农村居民不断积聚而形成市民居住点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就是让农村居民真正进入城市,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全面改变,他们的经济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以此来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创造社会的经济繁荣。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迅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据国家有关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应的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单就消费而言,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吸收1000多万农民进城,进而带动约15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化不仅是简单的把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而是要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下,导致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资源调配方式的演进,使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经济生活中。为此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一定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
1、没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
现阶段,在我国城乡的规划设计中,还并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各种规划设计工作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导致规划的缺位。同时,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各种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之间并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缺乏统一的处罚标准,从而影响了城乡规划设计的规范性。
2、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由于规划管理的权限被下放到了地级的区县,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自行运作,不接受规划设计部门的统一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区域间的协调工作没有做到位,就会严重削弱规划设计部门的调控职能,从而对城乡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城市规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划管理的职能执行,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规划管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分析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于城市规划的研究大多从规划实施管理角度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有关探讨。这个角度多偏重于案例分析,寻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的不足,常常涉及到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相关问题。
三、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下的城乡规划的建议
1、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
不管是进入城市谋生的农民工还是已经从农民转化为非农民的市民人员,又或者留在农村的农业工人,都应该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使他们也能像其他城市居民一样,在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同时还能获得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其中医疗保障是最为重要的,很多家庭会因为生病而致贫,如果不能享受到一定的社会医疗保障,很容易产生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因素。为了适应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要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重点整合,对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进行统筹,使其缴费标准和待遇保持统一水平,这样能够更好地对推动社保体系由城乡二元保障向城乡一体化保障转变进程。
2、有效设计和监管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
最近这些年来,由于政府推动或者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等原因,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常见的有反租倒包、土地入股和土地互换、委托经营等。但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上的方式还是以零星和分散为主而且在法律和制度上都没有保障,无法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了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进行有效促进,我国应该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方面的制度和规则进行设计、制定。比如,可以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进行制定,并对交易平台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加以建立,也可以对农村土地交易所加以成立,不断推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交易新模式。与此同时,还必要要注意有效监管农村的土地规模化流转,尽可能地对一些腐化和分配不均等现象进行避免,对农民的利益进行保证。
3、推动农村市场化进程,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进行提高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还应该对农村市场化进程加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想发展更加稳定和谐必须依靠产权交易市场的推动,市场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对农村现代化实现有重要作用。农业作为比较弱势的产业,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农产品售出及价格平抑机制的完善,能够使农业市场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各种权益。其次,农民工的问题国家也必须要重视起来。农民外出打工虽然一时能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但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给我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方政府可以多开辟一些就业渠道与岗位,对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加以解决。也可以对农民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有目的性地提高其就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工作问题,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乡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规划,更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对城乡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解放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头等大事来推动,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如何科学的把城乡规划管理完美结合起来,我们还要在城乡规划管理的实践当中不断开拓探索和完善,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8.
[2]林聚任.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
[3]王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关系辨析[J].中州学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