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二数学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共9题;共85分)
1.
(5分)用竖式计算。
(1)43÷6=
(2)55÷7=
(3)70÷8=
2.
(20分)列式计算。
(1)9的3倍是多少?
(2)把64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几,还余几?
(3)把72每8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3.
(5分)送小兔子回家。(连一连)
4.
(5分)把6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在对的
里画“√”。
5.
(5分)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6.
(5分)学校买来36个
。
(1)每个班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2)平均分给9个班,每个班分到几个?
7.
(15分)兔妈妈买来14根萝卜。要平均分给4个兔宝宝,每人分几根?还剩几根?
8.
(5分)
按照上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6颗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9.
(20分)小猴爬竿摘苹果。
参考答案
一、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练习题
(共9题;共85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4-1、
5-1、
6-1、
6-2、
7-1、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阶梯教学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 阶梯式 激励 助跑 初中数学 教学
所谓阶梯式激励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而采取的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阶梯式激励教学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三个基本原则”和“四个做法”,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结合的目标。
两条原理:
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四个做法:
(一)定好教学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独立成段,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既有下有界的底线,又有上无穷的境界。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可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关键词】“教•学•练” 学案
2008年下学期,我校在凤岗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广东教育学院周峰教授的指导下,在教学中广泛使用“教•学•练”三合一教学模式。两年来,各科教学质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效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08~2010两个学年度,我校均获得东莞市教育局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教学管理”双奖。我校从一个相对薄弱、相对落后的面上中学,发展成为获得“双奖”学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练”三合一教学模式的使用。
我们知道,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我们华侨中学这样的学校,数学这一科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练”三合一教学模式的使用,在我们学校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我个人认为,“教•学•练”的使用,对于我们数学这个学科,效果明显,作用突出。而的“教•学•练”的使用,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的“教•学•练”学案的编写。
下面就本人近两年使用“教•学•练”的点滴体会,谈谈“教•学•练”学案(以下简称为《学案》)的编写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1.《学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练”三合一教学模式的推进,关键在于《学案》的编写。《学案》编写好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学案》的编写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环。
《学案》的编写,如同于我们传统教学中的“写教案”,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写教案。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先由一个老师主备,再由同备课组一个老师初审,最后由同备课组的老师集体讨论定稿。这样做的优点是:即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当个诸葛亮。
在实践中,由于各人对教材理解方面的偏异以及对"教•学•练"三合一教学模式理解的偏颇,在《学案》的编写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目的不明
有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或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透,理解不到位,在《学案》的编写中目的不明。
例如,在《教材》(人教版•下同)中《多边形的内角和》的编写时,有的老师对把多边形划分为三角形强调过多,导致这节课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学生弄不清这节课到底是掌握划多边形为三角形还是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
因此,《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有清晰的目的,明确的主题。
1.2 照本宣科
有的教师在《学案》的编写中,对教材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解,教材上有什么,编什么,有多少,编多少,照本宣科,毫无新意。
例如,在《不等式的性质》中,关于“不等式的解法”,如果仅编写 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
①x-7>26 ②3x
③23x>50 ④-4x>3
显然是很不够的。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该内容对该能力点的要求,再补充一节课,专门讲授“不等式的解法”,以便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1.3 教材搬家
在《学案》的编写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对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或者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把教材中的内容、过程悉数搬到《学案》中,实行“教材搬家”。这样导致《学案》篇幅冗长,版面臃肿。
我认为,“教材搬家”没有必要。《学案》编写要尽量地做到“精练、简练”。
1.4 面面俱到,顾此失彼
我们还注意到,在《学案》的编写中,有的教师对学生这里不放心,那里也不放心。在一个《学案》中,东拉西扯,内容一大堆,希望做到面面俱到。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插入《角的平分线》,在《用坐标表示轴对称》中,又编入点的坐标表示、点所在象限、各象限点的坐标的符号等等,导致《学案》卷面冗杂,主次不分,主题不明。
与面面俱到相反的就是顾此失彼。
在《学案》的编写中,我们有的教师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在讲《平方根》的时候,对“平方根”讲得很多,很到位。但是,对于“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却注意不够。教学中,要注意“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对比,在对比中深化学生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理解,使他们掌握“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教材》 例5:求下列各式的值:
①144 ②-0.81 ③±121196
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可惜,我们在编写《平方根》的时候,容易丢失这样的好例子。
因此,在《学案》的编写中,我们既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顾此失彼。要做到主次鲜明,主题分明。
1.5 拔苗助长
在《学案》的编写中,我们有的教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内容往往编得过深、过高、过广。
例如,在《函数的图象》中,对于《教材》 中,判断“一条曲线”是不是“某个函数的图象”,《教材》是通过如下的两个图象来展开的。这样的问题,
对于初学函数的初二学生而言,实在是“太难”。然而,我们有的教师却乐此不疲,讲得太多!
又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这个知识点,《教材》是通过 来体现的。这里的“难度”应该控制在“一步到位”。但是,我们有的教师编写了这样的例子: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①y=x+1x-1 ②y=x-1+1-x
这样的例子对于初学函数的初二学生来说,拔得太高、太难。
我们认为,在《学案》的编写中,对某些“知识点”,作适当的“挖掘”,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有益处的。但是,过深、过高、过广,拔苗助长,则是有害的。我们不排除个别“天才”学生能够接受,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和伤害。
对于“知识点”的挖掘,其深度――我的观点是“使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苹果”即可,过高、过难的要求,甚至“爬梯子还摘不到苹果”,只会打击他们的信心,伤害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在《学案》的编写中,切忌拔苗助长。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以上所谈,就是我们在实践中,编写《学案》中常见的所存在的问题。
2.《学案》编写中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下面再来谈谈在《学案》的编写中,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 研究学生,研究教材
我们通常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这个“材”,我的理解:一是学生;二是教材。
我们施教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你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他的基础知识怎么样,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何,对这些知识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可能会犯什么样的错误,教师都要有足够的估计;甚至这些学生背后的家庭背景,作为老师,你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你的教学就会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对于教材,我们通常说,“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个《纲》就是《教学大纲》,这个《本》就是《教材》。
《教材》对于我们来说,它只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它不可能把什么知识都叙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材》的编者,他会通过一些具体的公式、定理、例题、习题等,传达他的意愿,表达他的要求。如果什么都表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教材就会篇幅冗长,不精练。
例如,在《实数》这一章中,关于“a2=a”和“(a)2=a(a≥0)”这两个公式,教材就是通过p76T11来体现的。
题:(1)求22,(-3)2,52,(-6)2,72,02,的值,对于任意数a,a2等于多少?
(2)求(4)2,(9)2,(25)2,(36)2,(49)2,(0)2,的值,对于任意非负数a,(a)2 等于多少?
象这样,教材正文里没有,在教材的练习题或习题中出现“知识点”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我们教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要很好地,认真仔细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2.2 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我们在《学案》的编写中,要注意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所编写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不要动东拉西扯,象抓“中药”一样。
例如,编写《完全平方公式》,那么你编写的例题、练习题以及习题都要紧扣公式: (a+b)2=a2+2ab+b2,(a-b)2=a2-2ab+b2来开展,不要脱离主题,东一榔头西一锤,搞得主次不分,目标不明。
2.3 设计梯度,突破难点
任何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都会有一些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使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手段的技艺体现。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时,如果按教材P154例3的安排,一开始就要学生计算:① (4m+n)2,②(y-12)2
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讲完《完全平方公式》以后,我安排了如下的四个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①(x+1)2 ② (x+3)2 ③(a-2)2 ④(a-1)2
通过以上计算,学生就会逐步明白《完全平方公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并能够初步记住公式。然后我再要求学生计算 例3,还按"梯级"补充一些计算题(见附件《完全平方公式》学案),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难,公式应用起来也能得心应手。
2.4 精编习题,加强巩固
任何知识的掌握,学生都有一个“消化、巩固”的过程。而“消化、巩固”成效的取得,有赖于教师精编习题。
对于习题的编写,一要紧扣主题,不要东拉西扯,更不要与主题内容脱节;二要“精”。我们的学生每天要学六、七门功课,每科都有巩固练习,如果我们的习题过多过滥,势必就会影响其它科的学习,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反而有碍于数学成绩的提高。
例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学案中,我充分估计了学生可能出错的地方,并根据该公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精编了一些巩固练习题(见附件)
总之,《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在我们学校,还是一件新生事物,对我来说,更是一件有待学习,有待改进的新生事物。
以上所谈,仅是我个人近两年使用“教•学•练”三合一教学模式的一点心得和体会,希望通过它得到各位同仁的帮助和指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附:《完全平方公式》学案一例
课题: 完全平方公式
主备:××× 初审:××× 终审:初二数学备课组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能够较熟练的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解决有关的计算问题.
重点:完全平方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公式的变形与应用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阅读P153~P154,完成下列问题)
1、 运用整式的乘法计算:
①(a+b)2=(a+b)•(a+b) ② (a-b)2=(a-b).(a-b)
= =
= =
2、总结上述两个公式:
(a+b)2=
(a-b)2=
即 ①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 ,加上它们的;
②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减去它们的;
二、教学互动
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①(x+1)2=( )+2••+( )2
=
②(X+3)2=( )2+2••+( )2
=
③(a-2)2=( )2-2••+( )2
=
④(a-1)2=( )2-2••+( )2
=
例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① (4m+n)2 ② (y-12)2
③(-2a+3b)2 ④(-a-2b)2
例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①1022 ②992
例4、(1)对任意实数a,b下列等式成立吗?
①(a+b)2+(a-b)2=2a2+2b2 ②(a+b)2-(a-b)2=4ab
(2)若(x+y)2=7,(x-y)2=5求值:x2+y2和xy .
三、 达标检测
1、对于任意实数a,b,下列等式恒成立的是( )
(A)(a+b)2=a2+b2 (B)(a-b)2=a2-b2
(C)(-a-b)2=a+2ab+b2(D)(-a+2b)2=-a2+4ab+4b2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x-12=x2-14 (B)(a-b)2=a2-b2
(C) (x+12)2=a2+a+12 (D) (x-1)2=1-2x+x2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①(x+6)2 ②(y-5)2
③(-2x+5)2 ④(2x-3y)2
四、 课后巩固
1、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①(a+2)2 ② (a-3)2 ③(2a+b)2
④ (-2m-1)2 ⑤(32a-23b)2 ⑥(-a+2b)2
⑦972 ⑧1012
2、若(a+b)2=3,(a-b)2=5,求值:①a2+b2 ②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