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五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奥数题及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五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五年级奥数题及答案范文第1篇

()

探险队上午8点坐马车从镇里去龙宫,已知马车的速度是150千米/小时,按照计划,当天

下午6点探险队就到达龙宫,从镇子到龙宫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改编】()

探险队觉得这个马车太慢了,速度才是王道啊,探险队想在5小时内走完1500千米,那么探险队的速度应该是多少呢?

【再改编】()

不凡找到了一匹神骏无比的白龙马,速度是500千米/小时,距离仍然是1500千米,探险队需要多长时间可以从镇子里赶到龙宫呢?

()

探险队准时从一个镇子去下一个镇子,每分钟走80米,走到一半路程后。老大发现忘记戴眼镜了,又立即回家拿,这样到下一个镇子,比原定计划迟了15分钟。这两个镇子相隔多远?

()

甲镇经过乙镇到丙镇共有300千米,不凡从甲镇出发,先坐马车到乙镇,再坐驴车到丙镇。已知坐马车用了3小时,驴车用了9小时。又知马车每小时比驴车快20千米。马车和驴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

从镇子到龙宫一共有1000千米,探险队从镇子出发,龟丞相从龙宫出发,探险队的速度是30千米/小时,龟丞相的速度是20千米/小时,由于没有通讯工具,老二便在探险队和龟丞相之间不停的往复,老二的速度是50千米/小时,当探险队和龟丞相相遇时,辛苦的老二跑了多少千米?

在线测试题

温馨提示:请在线作答,以便及时反馈孩子的薄弱环节!

1.小爱从家步行去2000米的动物园,去时她的速度是每小时200米,(

)小时可以到达动物园;下午2点,小爱从动物园出发回家,她想6点到家准时观看动画片,请问她回家时的速度应该是每小时(

)米。

A.10;400

B.10;500

C.100;400

D.100;500

2.小冉开车从甲地前往乙地,每小时行100千米。走了一半路程后,发现自己忘带了东西又立刻返回甲地取。这样到达乙地就比原计划迟到了2小时。那么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

)千米。

A.100

B.200

C.400

D.800

3.小爱从甲地经过乙地到丙地共1800千米。她先从甲地出发坐火车到乙地,再坐飞机去丙地。已知坐火车用了6小时,坐飞机用了4小时,又知飞机每小时比火车快100千米。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飞机的速度是(

)千米/时。

A.140,240

B.135,235

C.120,220

D.100,200

4.小爱和小冉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200米,小爱每分钟走15米,小冉每分钟走25米。小爱养了一只安德鲁雪雕名叫胖胖,胖胖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不停的在小爱和小冉间往复。当小爱和小冉相遇时,胖胖跑了(

)米。

A.150

B.200

C.250

D.300

5.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一个机场起飞,向同一方向飞行,甲机每小时行千米,乙机每小时行千米,飞行小时后它们相隔(

)千米;这时候甲机提高速度用小时追上乙机,甲机每小时要飞行(

)千米。

A.160,380

B.160,420

五年级奥数题及答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 优化 教学策略 小学

一、问题情境

一个合唱团共有15名队员,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教师需要尽快将这一消息通知到每个队员。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教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要求越省时越好。

二、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教师自身知识欠缺

本人在全国培训教师过程中做过调查,绝大部分教师以前没有学过或接触过“最优化”内容,不少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感到不适应,难以把握。

2.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教学环节不清晰

教材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在各种方案中找到最节省时间的方案,并将这种方案加以概括提升,找出规律。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环节不清,过程累赘,难以突破重难点等问题。

3.教师直接讲方法,没有学生探究的过程

一些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探究和发现,为“方便”、“省事”,在教学时采取灌输的方法,直接将方法灌输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没有学生真正的、有效的探究过程,失去了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三、“打电话”“优化”教学策略

(一)关于教材与学生的思考

1.教材编排

“打电话”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教材安排三个部分的活动:

活动一15人的合唱队接到紧急演出,通过打电话通知每个队员,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怎样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探讨最优方案。教材提示了三种不同且逐步递进的方案,可以一个一个地通知,分组通知会更快些,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呢?由此引出更快的方法。

活动二寻找规律。组织学生讨论前面分组时出现的几个方案,再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图示找出规律。

活动三应用规律解决两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规律算一算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如果一个合唱队有50人,最少花多少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打电话”这个学习活动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从具体情境问题出发,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打电话”使用的素材是为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打电话”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学生在寻找“最佳通知方案”时,不能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教学起点是学生已有的优化思想,要想在“打电话”中实现优化,关键是每人每分钟不空闲。虽然说优化思想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有所体验,但“打电话”这个素材所提供的问题学生是陌生的。

根据以上分析确立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最优方案形成的全过程。教学难点是落实怎样使每人每分钟不空闲,从而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关于几轮教学的反思

鉴于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这节课本身来说,教材的处理方式可能只适用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只会成为课堂的旁观者。首先,教材试图通过尝试分组寻找多种不同方案,通过自身体验“所有知道信息的人同时通知”逐步建立起与最优方案的联系。是完全放手让学生探索吗?先尝试分组、再计算各种分组方法所需的时间、进一步调整,寻找最优方案;画图、填写表格、探寻规律,短短一节课时间能来得及吗?

于一个复杂的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有一个思考推理的过程。寻找这个过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特殊化”:先从简单问题人手,然后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建立模型,再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在尊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估计到学生一上来就探索“通知15人”的方案比较困难,因此采取分层递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探索“通知7人”的方案,进而探索“打电话尽快通知巧人”的方案。这样处理教材,分散了难点,也符合归纳的思想和方法。

试教中问题设定在汉川大地震情境中:某地部队要去灾区抗震救灾,指挥官接到上级指示,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时间非常紧迫。如何才能尽快通知到下面七个分队的队长呢?帮助学生审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尽快通知到这7个人,需要多少时间?先是学生猜想,答案有2分钟、3分钟、7分钟等,针对“7分钟”的通知方案,学生感觉“费时”,“为什么会费时”再通过图示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因为逐个通知会造成有人空闲”所以费时,从而得出只有保证“每分每人都不空闲”才是最省时的通知方案。理解到这点,再通过分层的图示法,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每分钟通知的情况,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每分钟新通知到的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知道消息的总人数的变化”、“每分钟后新接到通知的人数的变化”等,进而完善由“打电话”问题引申出来的众多规律的探究。试教过后,发现问题如下:

(1)全班68人分小组活动探究时间过紧,探究出来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由于时间的原因教师已经开始反馈交流了。

(2)用作图表示“通知7人所需要时间”比较混乱,导致“有人空闲”产生结果错误。

(3)填表探究规律时,学生停留在探究数字变化规律,没有上升到结合意义探究规律,其本质在于没有足够的操作体验作为理解规律的支撑点。“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过程”与“发现规律”到底孰轻孰重?

(三)关于课学进度与学学接受度关系的思考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与学的协同共进,唯有师生步调一致,才能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奥数辅导班教学中,通常是一味的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大部分学生经过短期挣扎后,最终兴味索然,因教学进度超过学习接受度思维疲软而掉队,因此只能是精英教学。现行教材安排的奥数内容目的在于实现数学的价值――训练思维、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成功体验,但如果一味迁就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可能会得到激发与维持,但学习进度又该如何调控呢?本节课的调整后的实际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较好把握了师生的合作度。课堂学习速度与学生接受速度相得益彰。

总觉得本节课学生获得“必须每人每分不空闲方能最优”这一结论快了些,如果按教材设定的分组方法,放手让学生探究,先获得“分组打电话通知,并不是分组越多越省时间”这一结论,再思考想要用最短时间通知到每人,必须每人每分不空闲方能最优,至少增加巧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这15分从哪来?可否将“合唱队队长佳佳要电话通知其他七名同学周一穿演出服,每分钟通知一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这一问题直接给学生回家预习,第二天再带着学生的思考展开教学,又会如何?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感受和体会了运用优化思想和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估算,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和魅力,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五年级奥数题及答案范文第3篇

【课堂实录一】(例题1)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先出示两杯果汁。

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两杯果汁一共400毫升。

师:把甲杯果汁倒入乙杯40毫升,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生1:两杯果汁同样多。

生2:甲杯果汁大于乙杯果汁。

生3:乙杯果汁大于甲杯果汁。

2.多媒体演示倒果汁的过程,并出示条件: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果汁同样多。

师: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3.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教师指名汇报。

4.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多媒体演示把乙杯果汁倒回甲杯的过程。

5.出示表格:

6.学生独立思考,填写表格,汇报时说说推算过程。

7.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

8.回顾解答过程。

师小结:题目中告诉我们的是现在的量,求原来的量,一般用倒推的方法。

反思一

课后研讨时,执教老师认为例题1应该重点讲授解题的方法,即让学生列算式解答。理由是:例题1虽然出示的是果汁变化的直观图,但题中有甲、乙两个未知量,且两个未知量都在发生变化,题中也没有直接告诉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最后有多少毫升,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要让学生先求出现在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教学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奥数”训练。这一类型的课,重点不是在于解题,而是应注重“策略”的研究。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策略的特定价值和意义,掌握运用策略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适当地将策略与实际问题结合,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体验。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的价值和策略的丰富内涵。

例1是借助直观的倒果汁过程,体验“倒过来推想”的思考方法,唤起学生已有的“倒过来推想”的经验,从而初步感受策略,主要还应在“倒”字上下工夫。

执教老师显然没有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忽略了对“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意义的深入理解,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找解决这一题的方法,违背了教材设计的理念,使得简 单的问题复杂化。

【课堂实录二】(例题2)

1.指名读题,独立解答。

出示建议:

(1)用合适的方法整理条件。

(2)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学生汇报整理条件的方法及解题思路。

生1整理条件为:原来?搜集24张送出30张还剩52张

生2整理条件为:原来?-24张+ 30张还剩52张

3.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讲解检验的方法。

反思二

例题2的教学目的是在例题1明确“倒推”策略的基础上,直接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本题的重点是抓住整理题目的条件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此类问题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倒过来推想”的基本方法。从学生整理的条件可以看出,学生根本没有运用到“倒推”的原理,只是就条件而整理条件,那么就失去了处理此题的意义。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只学过用表格的形式整理相关的条件,但类似这种复杂的整理条件的方法,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学生会表达,知道如何解决这一题,但就如何通过倒推来整理条件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再次整理,把问题倒推回去。这样,学生看着整理的问题,更容易理解“倒推”的策略。

总结

在执教老师的课堂中,教师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一堂课的时间里,只讲了两道例题,练习了一道题(练一练),显然课堂容量太小,教学效率太低。从整体来看,教师对教材的设计意图没有读出来,致使其教学顺序混乱,教学浅尝辄止,例题原本丰富的内涵被掩盖了,相应的教学价值也就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独立设计教案时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读懂教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即把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去体验,而数学化就是数学活动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数学化?孙晓天教授有一个通俗解释:即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新概念、新方法,进入未知的数学领域,一步步体验数学的抽象和形式化。事实证明,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教学,学生才能获得充满联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例2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深化理解策略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因为思维的深度参与,必然决定了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条件摘录、整理与讨论交流中,逐渐感悟在倒过去想的时候,不仅要逆着事情发展变化的顺序进行,还要注意先把后发生的变化倒回去,再把先前发生的变化倒回去,直至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在汇报交流中,体会倒推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策略,但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再次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有条理的思考尤为关键。同时,在教学两个例题后质疑:“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对整个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既要反思是如何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也要反思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的问题有些什么特点。通过反思,使学生对可以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的一类问题的共同点有更具体的感受,从而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倡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