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与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影响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体育文化活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聂锴(1979- ),男,辽宁丹东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陕西 西安 7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G6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91-02
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影响和效果。国家教委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1.健康的定义。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的章程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医务监督、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卫生保健措施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解决。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是任何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具有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育部近年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表明,5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我为中心。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一帆风顺、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生活,形成了他们或多或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遇事总想着自己,推卸责任,不懂得反省,这种认知结构往往会造成与他人的矛盾与交往障碍。
2.社交能力弱。很多高校学生面对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舍友关系等。曾有调查显示,相对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困扰和压力,更容易存在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缺乏自信、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疼爱和庇护,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帮助完成,以致他们进入校园后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对校园生活中各种突况的应对和处理不能很好地完成,有时甚至找各种理由逃避责任,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积极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恢复心理平衡,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
4.自我意识不健全。曾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与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地自我认知,客观地自我评价,才能积极地提升自我,健康地发展自我。
三、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文化活动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大学生身心发展处于由个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来自学习、择业、感情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会造成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疾病。近年来,国内不少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如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慢跑等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改善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拔河、踢毽子、跳绳、轮滑等体育文化活动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宣泄、减轻或迁移来自于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情绪振奋,起到有效的健心作用。
2.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潜藏在人体身上的一种能动力,包括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是影响青年成才的一种智能要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补充和延伸学生缺失的一部分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励学生顽强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协作交流的能力素质。如学校间的友谊比赛和夏令营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良好的集体责任感。
3.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很多体育文化活动都具有集体性、协作性的特点,参与者无疑要进行有效的交往,在健身的同时,这种带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能够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消除不良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对社会交往活动的适应性,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商,对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四、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从运动心理学看,体育教学包含多方面心理因素,既有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学习的心理因素,也有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意志及情感教育的心理因素等。这要求体育教师不光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还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通过运动促进大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课程建设。笔者所在高校体育课设有球拍类项目(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集体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类项目(武术、太极、拳击、跆拳道),休闲类项目(健美操、形体、游泳、轮滑、腰鼓),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按一定比例分班对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一些娱乐功能较强的运动项目(如轮滑、台球、体育舞蹈、游泳等)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相互呼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一览无余,而这些表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每一个环节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发现每个可能引起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现象,调整教学,减轻学生心理负荷,达到机体和心理的平衡。
3.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除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外,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文化活动,注重活动健身的同时,也要注意娱乐性,例如花样跳绳、舞龙舞狮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既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还可以丰富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学校还可以大胆引进特色体育课程,包括街舞、瑜伽、轮滑、国际象棋等课程,在运动健身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开展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项目。大学体育工作者应当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
[3]周伟大,马菲菲,高幕峰.重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研,2002(6).
[关键词]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预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112-03
由万素英等人组织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2日第三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08份,有效回复率为93.4%)的结果显示,有25.8%和68.0%的大学生经常或偶尔感到有心理压力。由西北师范大学张国奎等人组织进行的一项《关于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报告》(2005年4月发放问卷2500份,收回问卷2300份,有效问卷2164份)显示,有高达60.7%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交往和人生挫折等生活事件。这说明,大学生虽然能够切身感觉到生活事件的压力,但对于导致心理压力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而且又不能用相应的应付方法来面对,因而就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因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困扰。这种情况值得引起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应付心理压力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关于个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和反两个面,人的心理活动也不例外。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人群中,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总是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心理健康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付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着一定常模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但是,在非常规条件下,这种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出现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心理不健康,即偏离常模而丧失常规功能的心理活动。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活动的正常范围。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按照个体心理问题出现的时间长短、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等标准,将心理障碍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可疑神经症。它们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但仍然在心理活动的正常范围内。而心理活动一旦不正常就走向了另一方面――异常心理活动:神经症、精神病和人格障碍。
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否正常,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能保障个体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能保障个体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能使个体正常地、正确地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规律,以便更好地适应他所生存的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用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来判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多采用郭念锋提出的心理健康水平十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二、应激适应与大学生心理压力
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生活事件频发,容易导致心理压力而自己又缺乏能力解决问题的时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自身发展相关的生活事件。有的是已被意识到的,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有的是尚处于潜伏阶段,如专业学习与兴趣、就业、恋爱与异性关系等。对个体的影响来说,生活事件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但是,无论哪类性质的生活事件,都要求大学生去适应,付出努力面对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以便应付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这种应付,就是适应。适应,意味着个体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包括对生活事件的性质和强度的评估,对自我能力的评估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说:“真麻烦!”体验到麻烦,就说明压力已成为现实。
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因不同的身体状况或心境而承受能力不同。这说明所谓心理压力并不单纯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更多的成分是个体的主观体验。
根据万素英等人组织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西北师范大学张国奎等人进行的一项《关于在校大学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报告》得出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按其种类可以分为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不良、就业压力、人生挫折和情感问题等。
学习压力:西北师范大学张国奎等人的调查显示,有高达60.7%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焦虑情绪。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想放松一下;而昔日的高才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日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大学学习的特点是自主学习,学习方法的掌握对提高学习效果尤为重要,因为缺乏相应的学习心理和方法的辅导,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不知如何学习;进入大学后原来的目标已经实现,下一步向何处发展,许多大学生感到迷茫。在这个徘徊的过程中,他们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空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如果学习压力得不到及时调适,很容易转化为心理障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紧张:万素英等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占54.4%。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的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习惯的差异,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人际交往不良,社会功能弱化。
就业压力:张国奎等人的调查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我们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后的独生子女开始进入上学高峰期和就业高峰期,又由于国家对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事业单位自身改革等原因,以及高校目前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万素英、张国奎等人的调查均表明,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就业方面,有45.2%的学生对目前的就业感到压力很大,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
人生挫折: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动机―挫折学说认为,个体缺乏生活目标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有生活目标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阻碍时,个体更容易产生心理紧张状态,表现为情绪和行为的过度反应。万素英等人的调查显示,有55.5%的大学生面对挫折时态度比较消极。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大学生一方面抱怨客观条件,把受挫归因于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又归于内部原因,导致他们的低自尊评价,产生否定自我的自卑心理,出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情感认知模式,使他们不能理性地对待现实和客观地评价自我。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管理
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可以使他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但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关心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有效管理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上述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往往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和不恰当的应付措施。其表现形式为否认、回避面临的问题,或采取自责、压抑隐蔽和借助饮酒、吸烟等方式应对,个别学生采取极端的攻击、自残等行为排解心理压力。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麻烦事还不是麻烦事,怎么解决麻烦事才是一件麻烦事。”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不是一件麻烦事,关键是看他们如何对待它,如何解决它。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应付心理压力,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分析心理压力的成因及严重程度,积极面对,充分发挥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的心理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掌握有效管理自己心理压力的知识和方法。
(一)应付的综合分析
这里所说的应付是指认识、处理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当个体面对一种心理压力事件或心理压力情境时,首先,应该做的是对它的的客观评价,这种压力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再次,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是知难而进还是感到大祸临头;第三,个体要对压力事件或压力情境做出具体的行动,是积极解决问题,还是消极逃避。这就是心理应付技能。
(二)心理应付的方式:情绪定向应付和问题定向应付
情绪定向应付是指在个体遇到压力或挫折时,情绪会做出某种反应。一般来说情绪定向反应可分为外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反应和内在表现性情绪定向反应两种形式。例如借酒消愁、借故发火等就属于前者;而“否认事实”、“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重要”等属于后者。问题定向应付是指应付或处理压力或挫折情境,或应付与处理引起挫折与压力的事件本身的一种方式。当个体面对压力或挫折时,一般而言都要寻找某种途径或办法去协调或解决它。合理的应付方法是:认识压力产生的原因,理性评价问题的产生,避免消极的断言归因,与人交流,自我疏导压力。
(三)培养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或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内在品质,也是个体人格结构中的本质因素和自我的核心部分。从心理学的意义看,自信既是个体的行为表现,也是个体的个性特征,更重要的是个体对自己情绪、行为等心理活动的积极体验。它包括个体对自我的接受程度和尊重程度。在心理学中与“自信”相反的词是“自卑”,它是个体对自我否定性的评价,一种对自己的不信任和消极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与“自信”有关的词语“自负”,它表面上看似乎是自信,但其实是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往往是过高评估了自己。
自信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它,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人生。自信具体表现为活泼、虚心、坦诚、大度、轻松、开放、言行一致、勇敢、果断、幽默。个体的自我形象是由自己来控制的,不要让他人设计你的生活目标,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看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努力提高和发展自己,积极乐观地与人相处。
自信或自尊是个体的内在的基本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个体就会有健全的人格和充分的人生发展;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发展成长中的障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认为,心理变态或心理疾患的本质,是“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在个体自信的内在需要中,包含着自信的基本要素,诸如自我接受、自我认识、自我价值感等。所以说,自信和自尊是个体内在的发展需要。
(四)善于运用社会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当个体遇到重大的、意外的心理压力或挫折时,除了凭借应付技能和自信心来应付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寻求社会支持。社会心理学认为,在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对个体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会支持。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一种相互依存的、可靠的纽带性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工作关系等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获得信任和安全,并在众多的关系中得到生活和心理上的帮助。从生活方面看,个体能够从家庭、邻居、朋友、同学和同事等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从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方面来看,各种心理咨询机构或社会救助部门也可以给个体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成长中要掌握一些社会支持的知识和资源。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他们抵御心理压力,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高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决定了每个大学生都必然会遇到心理压力,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困惑,进而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识压力,懂得心理压力是可以管理的。只要大学生应激得当,在学习、生活中不迷惑,在遇到问题时不犹豫不决,学会解决问题和调适心理,不做完美主义者,积极投入生活的怀抱,什么困难都可以战胜。
[参考文献]
[1]万素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6-6-22(3).
[2]张国奎.关于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报告[J].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会通讯,2005,(6).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安徽医科大学全日制非毕业班按学院、年级分层,并从中随机抽取出45个小班,对每个班级的全部同学进行整群调查,1300名学生确认知晓研究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同意后进行问卷填写。实发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8份(回收率9754%),其中男生726人(5726%),农村户口796人(6278%),独生子510人(4022%)。1.2研究方法。1.2.1人口学特征。自制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性别、年级、户口所在地、是否独生子、父母文化程度等。1.2.2生活满意度。评定采用汉化版MSLSS评定研究对象的生活满意度[6]。该量表合计40个项目,分为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我五个维度。采用6级评分法,按照同意程度从弱到强依次计为1~6分,其中有10项为反向计分项目。每一维度和量表总体得分的均值(得分/项目数)用来评价各个维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6]。1.2.3心理弹性评定。采用中文版CDRISC测量个体心理弹性水平[3]。该量表共25个条目,按照选项“从不这样”、“很少这样”、“有时这样”、“常常这样”、“总是这样”依次计为0~4分。合计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越好。1.2.4应对方式评定。TCSQ包括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分量表,各有10个条目[7]。采用五级评分法根据肯定程度依次计为1~5分。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越倾向于相应的积极或消极应对。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Cronbachα系数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信度,其值>07说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采用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结构效度。t检验分析两组间均数的差异,多组间均数差异采用方差分析,两变量的关联性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进行描述。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医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其相关因素。MSLSS量表、CDRISC量表和TCSQ量表的信度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26、0943和0838,表明本研究中使用的三种量表内部一致性极好。上述三种量表的各条目在所属因子的负荷分别0512~0820、0477~0770、0474~0791,均具有较大负荷(>0400),提示三种量表结构效度较好。医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为(438±061),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我各维度生活满意度分别为(497±094)、(436±064)、(398±079)、(404±071)、(453±091)。男、女医学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家庭生活满意度、朋友生活满意度、学校生活满意度和生活环境生活满意度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而自我生活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9,P=0150)。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的不同,医学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及家庭、生活环境、自我这些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朋友与学校这两个维度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见表1。2.2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调查学生心理弹性与积极应对具有较强相关(r=0553),与总体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家庭满意度、朋友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也具有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9、0410、0424、0408、0353、0543,均有P<005);而与消极应对呈弱负相关(r=-0124,P<005)。积极应对与总体生活满意度及其各维度间均具有正相关(r值分别0496、0368、0426、0346、0319、0444,均有P<005);与消极应对呈弱正相关(r=0137,P<005)。消极应对与总体生活满意度及其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我各维度间呈现负相关(r值分别-0173、-0148、-0181、-0228、-0080,均有P<005);但与家庭生活满意度无相关(r=0137,P=0159)。见表2。
3讨论
1.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营造一种宽松的信任的氛围,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突出中心和典型事例,提纲挈领讲解,并辅之以练习,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老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信任学生,现在的教学任务已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学生求知和成长过程中的向导。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应热情耐心地讲解和鼓励学生,循循善诱,恰到好处地点拨,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效果。当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面感到厌倦时,他(她)既不会抑制反映,也不会顾及什么规矩礼仪,兴趣和注意力迅速转移。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差,大都是靠自身基本的感性认识去认识现实生活。鉴于此,对他们的讲课就要有明确的主题,最好要有典型和直观性很强的材料,说理有力,内容简洁,用明快直接的方式告诉学生是“什么”,或者“怎么样”,不要过多的委婉迂回。譬如给他们讲“节约粮食”,可以引导他们弄清粮食的来历。再如讲“珍惜时间”,可告诉他们时间的不复返性,时间与生命的关系等,对于语文讲课中的中心和主题,有必要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或采取间断重复等方式,置之于特定的高度,使其鲜明突出,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讲课时主次分明,语体得当,同时音调和音质也是不可互略的因素。课堂上,教师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来讲,系统地讲解教材,传授知识,要充分理解透知识,对于可能涉及到各种知识,老师讲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保证所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上课时,师生多利用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不仅仅老师要讲,学生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老师向学生提问题,学生亦可向老师提问题,还有学生间相互提问或讨论。讲课时要尽可能地抓住主题和关键,因势利导,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同时讲后还要进行小结和练习,让学生对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种方式也可不拘泥于一问一答,学生的疑问也可作为现场讲授的内容,使师生互动能够达到一定高度。
3.讲课时所采用的语言,宜更多地采有口语,规范得体、通俗的语言能够给人以亲切感,对初中学生来说,教学中,我尽量选择适合少年心理和趣味的语体来讲,这倒不是借学生的腔调和语言,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得注意音节清晰,朗朗上口,语法和修辞切合初中生的理解力,句式要求简短流畅,避免不必要的附加成分,多有排比和反问,语势起伏跌宕。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别性,我在讲课时语言尽量清晰,简练、准确、生动,要有启发性。其次是说写并重,恰当地运用板书,情景再现地把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中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对教材中的发现的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老师要大力引导,特别是对与教学主题有关的问题,老师要及时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并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方面,以古文言文的讲解尤为突出,如《论语》和《伤仲永》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