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的故事

清明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明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明的故事

清明的故事范文第1篇

1、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2、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来源:文章屋网 )

清明的故事范文第2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____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____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清明的故事范文第3篇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交往,用“爱得轰轰烈烈”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陆小曼的丈夫王赓时任哈尔滨警察厅长,虽不在北京,但侯门如海,徐志摩要用钱来贿赂门房(每次500元)才有可能与陆小曼见面,而陆小曼给徐志摩写情书不但要用英文,连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几经波折,徐陆二人的恋情愈演愈烈,弄得满城风雨,王赓甚至还拔出枪来威胁陆小曼,但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热情。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郁达夫的看法颇为中肯:“他们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和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 ”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举行婚礼,梁启超为证婚人,为介绍人。他们的婚礼,真可以算得上是“别开生面”,梁启超作为徐志摩的老师,在婚礼进行中引经据典地来了一通训词,训斥这一对新婚夫妇:“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最后还来了一句“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的结婚!”但徐志摩这样的历尽千辛万苦去追求,去试验梦想中神圣的爱的境界,虽有“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且“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势非至于将全宇宙都烧成赤地”的热情,终于还是落个失败的结局,思之令人感慨。

萨特与西蒙・波伏娃:柏拉图式的恋爱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萨特与西蒙・波伏娃的爱情尽管没有附丽于婚姻,却长达50多年并终其一生。1929年,青春年少、生机勃勃的萨特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好友尼让、埃博德组成“三人帮”,如疾如醉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这时,西蒙・波伏娃――一位年轻、聪颖而清秀的女郎进入了萨特的生活。

萨特与波伏娃迅速陷入热恋,“我们在早晨见面,直到很晚才会分手。我们穿过巴黎散步,一直在继续我们的话题――我们的事、我们的关系、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即将写的书……”毕业考试结束了,萨特名列第一,波伏娃紧接第二,真可谓比翼齐飞。萨特为期18个月的服役不得不让这对恋人分别,但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特殊的恋爱合同。在合同中,双方强调,两人要保持最亲密的关系,无话不谈,不准有任何欺骗行为。然而,随着两人感情加深,他们在爱情观点上的共鸣也逐渐表现出来。萨特说:“独身生活是我的原则,我生来就是当光棍的。我不会结婚,永远单身,我要所有的女人……只要能搞到手。”这是对波伏娃的声明,一方面要同她保持亲近的、永不结婚的爱情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波伏娃不要干预他的私生活。至于波伏娃,她对萨特的这一点非常清楚,并能接受。正是在这种理解与宽容的爱情中,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显得与众不同,他们没有结婚,但却情投意合,并将这份情感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80年萨特去世。

三毛与荷西:梦里花落知多少

台湾作家三毛与荷西的故事浪漫而缠绵绯恻,尽管两人都已逝去,但他们仍是无数少男少女心目中的爱情偶像。

三毛和荷西相识在西班牙,当时三毛念大学二年级,两人常常一起看电影、逛公园。一天,荷西对三毛说:“你要等我6年,我有4年在大学要读, 加两年兵役要服,6年一过,我就娶你。”后来两人分手了。按照承诺,以后的6年中他们没有任何联系,这其间三毛去了德国、美国。

清明的故事范文第4篇

清明出自唐代杰出诗人杜牧之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来源:文章屋网 )

清明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位青年说:

明星是被宠坏了的孩子明星,是一群特殊的人。明星一般都窗名牌。明星挣钱很容易,所以花钱很大方。明星是制造新闻的高手,明星的照片往往是杂志的封面。明星走到哪,追星族和追星记者就追到哪,明星的魅力就这么大。科学家不是明星,明星是一群特殊的人。明星一被宠坏了的孩子。观众追,记者炒,同行捧,导演包。一开始,明星就处在一个受宠的环境中,没有远虑,没有近忧,没有柴米油盐的烦恼,没有鸡毛蒜皮的操心,该别人做的,别人都会为其做好,该她做的,她还要摆摆架子,明星嘛,就应该高高在上,你难道要他们在地上不成?明星是被宠坏了的孩子。因为是明星,就可以随心所欲,颐指气使;因为是明星,就可以随意违约、罢演;因为是明星,便可以漫天要价,偷税漏税;明星,就得与众不同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是错误的,那是胡作非为的自由。”明星当然知道这句名言,明星笑一笑,知道又怎样,管你拉夫斯基,拉妻斯斯基,我还是这个样,这就叫个性,懂吗你?明星是被宠坏了的孩子。宠坏了的孩子便会时不时地撒撒娇。回顾1995年:2月16日,江姗、史可罢演《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3月1日,那英与中央电视台门岗发生口角;3月下旬,王志文的傲慢态度激怒了在济南参加签名售带的歌迷;4月10日,王姬以西南航空公司客机不安全为由,拒绝去重庆参加《红粉》首映式;5月,牛振华劣迹见诸报端;6月,傅艺伟在成都大打出手;7月,韦唯被中央歌舞团“严重警告”;紧接着,陈道明在宁波假唱引起纠纷。形形,五花八门,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明星啊,你们这些被宠坏了的孩子。

有人说1995年是明星的灾年,说这话的人有毛病,怎么就叫灾年?这难道是年的过错?对李雪健、李保田等怎么就不是灾年?

莱辛说:“我们的骄傲多半是由于我们的无知”,真的如此。真正的富翁从不显山露水,而炫耀自己富有的人,其实才是穷光蛋。无论财富,知识,均是如此。

现代人骂人挺有讲究,两个字:有病!明星确实有病。知识的匮乏,文化素养的低下,造成营养不良症;骄傲自大,听不得半点批评和指责,这是消化不良症;随心所欲,星气十足,这是虚火上升;没有人情味,唯钱是图,这是阴阳失调症。

明星有病,观众就骂。其实话说回来,首先得骂骂自己。有些观众视明星如上帝,日里思,夜里梦,追星追得简直发疯,追得明星眼中无人,飘飘然不知其名。第二,应该骂骂有些新闻单位和记者。长期以来,热衷于炒星,无星不成报,无星不成书,事无巨细,甚至连明星睡觉头朝何方都加以渲染,真是无聊到了极点。第三,还该说说上级主管部门。对酗酒、殴打的士司机的歌影明星木村一八,日本各电视台的做法是:永久禁放其歌曲、电视剧。而江姗、史可罢演后,在舆论压力下,有关部门才动了温柔的一刀,决定中央级媒体不再对其宣传。但是,1995年12月8日,江姗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听众喜爱的歌手”颁奖晚会上,她手捧铜奖,笑容满面地说:“冬天过去了……”

唉,这些明星啊!

做明星,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是做明星的基础,所以应该记住:没有天空,哪来星辰?没有海洋,就没有浪花!

北京广播学院 赵径文

更多的青年表示:

厌倦明星

北京一位报商说,在头版刊登影星巩俐结婚消息的报纸卖得并不好。如果放在前两年,这种报纸肯定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

一位初三的男生对记者说:“我很烦看电视,因为从广告到电视剧都是那些乱七八糟的星,没什么看的。”

一位高三女生说,她们同学很少谈论影星之类的事,因为那样会被同学们认为“档次不高”或“品位太低”。

不断有读者写信给本刊,提出同样的问题:“媒介总是把那些明星炒得火爆,我们很反感。”

当然,并不是说世纪末人们不需要明星。但今天的中国青年对明星的看法和态度的确已有改变,他们中的许多人拒绝“明星乐趣”。这一点,我们只要比较一下90年代对明星的批判态度和80年代对明星的盲目崇拜就够了。

这是由于过多关于明星的传闻、报道、靠名人效应促销的产品所引起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感情绪。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这样被影视屏幕形象和名人所左右。六七十年代,“明星“给青年树立了人生的榜样;80年代,明星给我们单调乏味的生活带来了魅力;到了90年代后半期,不仅明星的“超人”光彩令普通人目眩,而且明星文化的琐屑无聊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本刊记者 潇 梅综述

孟繁杰:

自己的活法不能卖

那一年,我的心绪糟透了。微薄的工薪本来已难以抵御突如其来飞涨的物价,偏偏妻的单位又停了产。再加上戏曲不景气,写出的剧本无人排无处发,以往那些做过“莎翁梦”的同事一个个义无返顾地拔腿而去,我这个跟头匠出身的半吊子文人犹如被海浪一夜间抛上沙滩的游鱼,孤寂,愁苦,沮丧,惶惶难以终日。

年届不惑困坐斗室,望着那眨眼间冒出的“款爷”“富姐”,瞅着自己一家三口栖身十余载的破仓库,满肚子怨气无处泄,一古脑儿撒向床头屋角那一堆堆的书本上:千不该万不该,当初放着三百六十行不干,偏偏迷上了这“劳什子”。弃艺习文面壁十载,虽说在戏班里捞了个编剧的虚名,但除了涂涂写写别无长技,经商无道,“对缝儿”无门,如今只落得上无以养父母,下无以抚妻儿的尴尬境地……忿极时,恨不得将那十几年间口挪肚省积攒下的数千册书刊杂志扫地出门。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妻提着菜篮从街上转回。一进门,喃喃地说:“中山广场开了个书市,不用手续随便卖……”我一怔,旋即明白了妻的潜台词,将这些只与人争空间而不为人创造效益的“积存物”搬到书市处理,总比成堆成捆推给收破烂的多值几个钱。然而,要我在大庭广众中吆喝着卖书,实在没这份勇气,于是便冷冷回了妻一句:“你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