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边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沈从文边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沈从文边城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二元对立;地域;风土人情;悲剧;象征

一、城乡二元对立的态度

沈从文是京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京派”盛行于三十年代的一个比较大的文学流派,由一群自由主义作家组成的,多数是学院派,代表人物比如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他们赞扬了人情美,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作为京派文学的代表和经典,他的小说有诗意,又具有散文的韵味,即便写实也带着象征主义的意蕴。

对沈从文的认识,多数定格于一幅依山傍水的“湘西”画面,以及他笔下那些具有时代印记的人物。沈从文“身上流着苗、汉和土家各族的血液,还有特殊的军人身份,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那就是他常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中华民族在长期受欺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伤痛,和中国的变化。”

他写的这种变化常常是以乡村和城市为对比写的。在写乡村的时候,往往是刻画美的风景和形象。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是想倡导一种乡村文明,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以此来丰富乡村文化。

这也与它的派别有关,京派小说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文字,水仿佛是一个永远不断的线索,贯穿在整个故事中。老船夫和翠翠家旁边的水,浅而清,吊脚楼旁边的水,深而广,赛龙舟的水喜而闹,这些优美的景色如水墨画般涌动着。但沈从文也有隐忧之处。在《边城》中白塔的倒塌,碾房的物质诱惑,以及老船夫的渴望,都表现出在乡村中城市的侵入。

而沈从文笔下的城市,是与乡村景象不同的。在沈从文笔下的城市是繁华的但又是虚假的。如在《八骏图》中”八骏,指的是八位教授,他们有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史汉学家、六朝文学专家等。作品中说他们外表上老实厚道,总探讨着与他们身份相符的事,但这些与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冲突着。作者通过教授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他们满口道德的虚伪。在第八个教授周达士给妻子的信中写了那些教授们的病态,批判其他教授的虚伪,但最后自己却被一位女子的图画迷住,给未婚妻的信中说,自己生病了,要过几天回去。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在这些方面,流露出在当时导致城市生命力欠缺的“阉寺”性。沈从文这样解释道“寺宦观念”,“都市的智者用有‘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无形地捆绑住自己,束缚与压抑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沈从文不站在政党的角度,商业文化的角度去写乡村或批判都市,而是站在人性的立场。

这种对待都市的态度,对比起源于上海19世纪30年代的流派可以看出差异。30年代的海派也就是“新感觉派”,主要以描写都市文明为主,揭示都市的病态。他们一边是恐惧,一边却为了满足心中的好奇心主动的迎合。有效仿日本的新感觉派的痕迹,日本的新感觉派以衡光利一为代表,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边城》中鲜明的地域性

首先,《边城》中的独特的湘西自然风光是像水一样时而安静时而灵动的。像在《边城》中写到“深谭中为白日所照应,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的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这样池边绿树的场景让人不由得想起“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与城市的喧闹形成对比。也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古典文学的借鉴,语言文字是文白交错的。

另一方面是对风土人情的描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人情。湘西中的人是开朗热情、纯朴善良的。如在老船夫渡别人过河时,别人给他钱,他不要,但为了让他们安心,他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上等的烟草,一扎一扎挂在自己的腰带边”这样的举动,让读者感到很生活化,并且有一种浓浓的地域特色。后边紧接着写到“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首先看到“缸”这一词,会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平常我们喝茶,不会用缸来作为容器,这样就写出了乡村人的豪爽,但一点都不失大雅。这正是都市里所没有的现象。

再次,是湘西的巫术之风和敬鬼神的风俗,在顺顺给他两个儿子取名中体现。“因为在两个儿子很小时,就明白大儿子的一切与自己相似,却稍稍见得溺爱第二个儿子。由于这点不自觉的私心,他把长子取名天保,次子取名傩送。天保的人事上或不免有龌龊处,至于傩神所送来的,照当地习气,人便不能稍加轻视了。”

《边城》中的乡村,由于端午节而变得热闹,这也引出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很简单地敲起来”这便是第一次端午节,也是引出翠翠和二老初次见面的一个背景。两人初次见面,翠翠内心已经有了一些涌动,既羞涩,又有强烈自尊心。

“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滑着,龙船在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豆绿色”。这是第二次描写赛龙舟的情形。也是翠翠对二老注意的开始。在这个事情上翠翠是很有自尊的,她不希望别人对她有什么行为。这与她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她没有朋友,身边只有疼爱她的爷爷和一条小黄狗。所以,他面对二老有点惊慌失措。她与《三三》中的三三有所不同。三三虽然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女孩,但读她的故事时没有像翠翠那样悲伤,三三从小跟着母亲在碾房中,碾房中有来往磨米的人,因此三三接触的人也多了。

“到了十五晚上城中舞龙耍狮子的兵士,还各自的肩膀,往各处欢迎炮仗烟火”。这是第三个端午节场面。在这个端午节,翠翠内心想着是见到二老,在与爷爷一同前往的时候,她问了一句“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翠翠问这句话是无意识的,因为二老在青浪滩。所以由此可见,翠翠还是对二老有好感。但当老船夫问起关于这件事时,她却又否认,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

第四个端午节的热闹场面没有描写,只是一笔代过。这也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相关。因为经过几次的见面,大老二老和翠翠都已经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翠翠也已经长大,老船夫在考虑翠翠的婚事,大老二老也在想如何提亲,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最后想说的是,地域特色所体现出的文化。在我看来,作者借写端午节的意图,来传播一种文化,一种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文化。他“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入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文化,一个区别于政治经济的抽象的概念,沈从文把个抽象的概念具体成白塔碾坊,更好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三、悲剧美

悲剧渊源于古希腊。悲剧中,人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但其合理的意愿、理想、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边城 》中的结局,是悲剧,但不凄惨。书中的每个人物也没有谁好谁坏之分。

这里想探讨的是小说的结尾。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小说,导致这个悲剧的发生是什么因素?

首先大老的死让二老渐渐疏远翠翠。因为二老觉得大老的死与老船夫有关,所以二老没有像以前那样对翠翠一家人热情,不会再为了让翠翠去看赛龙舟,而去请别人来守渡船。

第二与老船夫也有一定的关系。老船夫在小说的前半部分给人的印象是大方朴实,尤其在他渡船时的表现。而且在翠翠的事情上,也是为翠翠着想。但是从这个悲剧的产生来看,老船夫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翠翠的感情事情上,老船夫总是想把翠翠介绍给大老。从“顺顺是个大好人,大老爷也好”,“假若大老让你做媳妇,请人来说媒,你愿不愿意?”。这些意向也暗示了二老与翠翠在一起的可能性很小。在端午过后,老船夫还经常到顺顺家去打探大老的意思,这都表明了老船夫对大老的喜爱。

在大老死了以后,二老乘坐老船夫的船。心理活动和以前明显不一样。他想“只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这一心理描写,写出了二老责怪老船夫,也注定了结局。

老船夫对碾坊很在意,他一心想等二老掌管了碾坊之后去守碾坊,让二老对他很反感。也促使了悲剧的发生。

四、象征主义的手法

若一个事物,或现象不容易刻画描绘时,就要换另外一种与之内涵相符的事物或现象来替代,替代的事物称之为意象。《边城》中“碾坊”似乎暗指都市文明的入侵,“白塔”暗指乡村文化。

说到碾坊,还需要提到老船夫。老船夫在整个小说中是很在意这个碾坊的。文中的爷爷已经渐渐的受到了都市的诱惑。在文中“老船夫对于水碾子原来就极有兴趣的”说明了老船夫心里的渴望。老船夫心中的希望,凸显出碾坊已经不再是一个真实的事物存在,而是隐隐约约的成为一种从外来传入的物质诱惑的象征,这个意象的出现说明了,这样碧水青山的乡村慢慢受到了城市文明的入侵。

而白塔的出现,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乡村纯朴的象征。篇头描写的白塔是矗立在山上的,显眼夺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塔坍塌了,其背后坍塌的是一种精神,一个乡村的纯朴。同时作者的隐忧也随之而出现,一种具有区域性的风俗,人民淳朴的精神会随之而去。在隐忧的同时,作者出现了一种期盼,期盼那座白塔可以回到原来。

乡村的人们,不像先开始的时候,内心像白塔的颜色一样,纯洁而美好。但白塔倒塌,难免会粘上一些不可避免的灰尘,让人心中有介怀。 毕竟,写错的只是一小部分,还可以改正。如同白塔一样,人们后来去重建白塔。他们一定会想:还好,幸好根基没有损坏。这样人们心中原来那份美好也重新回来了。

总之,一支湘西曲,看尽《边城》美。一座茶峒山,尽显乡村美。水过池边树,带动地域美。身处其中景,风土人情美。寄牵挂与远方,心愁悲,杳不清那人何时归,却画悲剧美。寄期盼与未来,独思量,想不明那景何时还,却道意象美。

参考文献:

沈从文边城范文第2篇

《边城》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这也是那艰苦生活中的一种美。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感悟5篇2021,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感悟1翠翠的祖父一辈子辛辛苦苦摆渡,从二十岁摆到七十岁,渡了若干人然而唯一的女儿因和一位军人相爱,经一番考虑,若逃走,一个违背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要离开孤独的父亲,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阻拦。结果军人服毒自杀,而祖父的女儿也就是翠翠的母亲因牵挂腹中的一块肉,忍守在父亲身边,当孩子出生时便自尽,留下孤独的父亲和可怜的翠翠。

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人而来,老船夫便给这孤雏取名叫翠翠。在风和日丽里养着的翠翠,皮肤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那单纯无邪十分招人喜爱,这也便有了后来船总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天宝,二儿子傩送同时喜欢上了她,都愿得到渡船而不愿要碾坊。宁愿在碧溪岨唱三年六个月的歌,赢得翠翠的一片芳心。

只可惜的是天宝为成全弟弟外出闯滩,结果溺水而死,这正迎合了沈从文的一生让人,正如其妻妹为他所提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一慈一让,赤子其人”,傩送满心愧疚,而离家远走留下翠翠一个人,随着祖父的死去,可怜的翠翠更加可怜,只有祖父留下的黄狗陪伴她,一场大雨似乎来的很突然,冲刷了过往,冲走了渡船,冲走了白塔,同时也意味着冲走了祖父的生命。雨停了,祖父也死了,船没了,只剩下翠翠和黄狗,老马兵陪着翠翠料理祖父的后事。天真的翠翠甚至不相信祖父死了,还傻傻的想:这是真事吗?爷爷真的死了?

当然边城的结尾实在可悲,天宝死了,傩送走了,只剩翠翠一个人孤独的等待:天保佑你,死了的人到西方去活着的人用保平安。故事到了这里也算有了个结局,但就我个人而言,天宝不应该死,这样傩送就不会远走,他们之间就有人和翠翠结婚。老船夫看到唯一的孙女想好了个好人家,留着幸福的泪而去,试想突然而去的老船夫走得太匆忙,放不下孤独落寞、无依无靠的孙女,放不下那陪伴自己那大半辈子的白塔和渡船,当然还有那船总顺顺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明明有着美好的前途,却同时爱上了一个渡船人的孙女,结果呢?一个死亡,一个远走。我想这样的结局恐怕太可悲,让人不由生出怜悯之心。

边城中的感情似乎来得有点突然,几年前的水中偶遇摩擦出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后来又牵扯出天宝。其实这也印证了一句话: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而爱情是各处可得到的。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感悟2水是极有灵气的,它一路流来,总能带来一些故事。当水流过这个静谧、悠然的湘西小镇时,就带来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得似乎让人觉得拖沓,只是这故事发生在茶峒的山光水色之中,周围景色既是那么恬淡自然,故事也似乎融入到这景色之中。有一刻它似乎那么清晰,仿佛就要浮出水面,很快它又沉入水中,随着潺潺流水一同流走,只在读者心中留下一抹遐想。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感情,单纯到似乎只可能发生在这样一个有水流过的地方,也好像只有这样透彻的水才能承载这样的故事。当然,也只有沈从文先生这样一个从小就懂得拥抱水,热爱水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美的故事来,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边城》就是沈从文先生理想中的梦境,他把对山水的热爱化为了这部饱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风景清新隽秀,江水清丽绵延,江上渡船每日在这山水之间运行,也俨然成了这如诗如梦的景色中的重要点缀,渡船上的老船夫、小姑娘和老黄狗便是这景中永远不变的主角。作者构筑了诗画般的边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这景中,景物便处处蕴含着纯朴的人情味,弥漫着“桃源”般神秘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胧而朦胧,因人物的忧愁而忧愁,也因故事凄凉的结局而定格在一片凄凉之中,却因为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定格的美景又在无穷无尽的等候中慢慢地绽放,任人思绪飘飞到更广阔的空间。

沈从文先生常说“美丽总使人忧愁”。《边城》里的翠翠是美丽的,她单纯善良、不谙世事,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傩送二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却始终不知道也没人告诉她,她应该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幸福,最终只能在一片凄苦之中,孤独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归期的爱人。

老船夫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条渡船,不知把多少来来往往的人渡过了小溪,“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他深爱着翠翠,他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个女孩,他总是在为孙女将来的生活而担忧,最后却还是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就连撑了一辈子的渡船也被涨起的大水冲走了,这是何等的悲凉啊。

读《边城》除了对美丽的乡村风光和纯朴的风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还留下一份感动,感动的是翠翠为所爱的人执着的无怨无悔的等待,这种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获幸福,可能一辈子都毫无结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为翠翠的执着而震撼,也许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很多人都不会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既然有幸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不为所爱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毕竟是生活在一个诗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现代社会太浮躁,有多少人还能有那么一种执着的浪漫的情愫呢?

不说为了不可知的未来而等待,就算是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诚的努力,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我们渴望得到真爱,却又总是担心害怕,总想一切确定无疑之后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马上抽身离去。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感悟3“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

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感悟4连日的阴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随之侵袭而来。不想陷入一种空洞和无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让自己温热和活力起来。然后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阅读起数日前朋友推荐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初读,许是习惯性的读小说的方式,急切的想寻读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故对于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写似乎看不进去,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翠翠就是在这样一个淳朴、天然、优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自然之女。

就是这样一个懵懂、娇憨、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美女孩,却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了的绵长而忧伤的爱。也许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难道这就是宿命么?“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故事的结尾以这样的反问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掩卷,脑海中似乎浮现翠翠灯下托腮喃喃自语的神情:“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她的纠结让人生生的心疼起来:这漫长的日子她是否能够靠着那个初见时的甜美回忆安然度过呢?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使人惊艳的文字了,这惊艳不是华丽。而是不染尘世的纯美爱情遭压抑带给人的一种柔软、一种怜惜,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命运不解的扣问。不由感慨有时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还极致的细腻,沈从文先生如何知晓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隐微的心理,难道真如他所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女子?”

有时间,有合适的心情,再读《边城》。

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感悟5在这个嘈杂的时代,我双手捧一本《边城》,静心默读,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在湘西这个清风明月般的世界里,有一个自然凝聚成的美丽形象,她便是翠翠。

日光不如她的笑容温暖,绿水不如她的双眸清澈。翠翠生于湘西这片宁静的天地之间,青山绿水给予了她一副天然去雕饰的容颜。她的外表美得倾国倾城,天然的山水养育出她这般水灵灵的模样,也赐予了她纯朴的品性。湘西的翠竹林边,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平淡的生活中有甜甜的爷孙情;湘西的绿水旁边,她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中长大。不知不觉中,湘西人特有的善良勤劳,便一丝丝渗透进翠翠的思想里。翠翠的心灵更美丽,美得让人怜爱。

我喜欢翠翠纯朴的美。她勤劳善良,一眼就能让人看透所有美好。青山绿水间,她与爷爷一起摆渡,这一奉献行为从来与金钱不挂勾;月色竹林边,她与爷爷亲密交谈,雀儿般的笑声回荡在山谷之间;晨雾江流中,她久久地等待,奋力地划桨。她面对平淡清苦的生活,心中不曾生出一丝埋怨,多么纯真的美啊!真让人由心底里生出一丝怜爱。她的真诚,便是那飘荡在山谷中的清风,又如穿透万层云浪的阳光,直岁月深处,感染了无数外表光鲜而背后复杂的人心。当今花花世界,久违了这纯朴的真善美。

我喜欢翠翠自然稚嫩的美。沈从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如此娇羞的一位少女,她恰如一朵娇滴的玫瑰,带着她含苞未放的美面对着世人。初遇的懵懂,重逢的羞涩,少女的小小心思是这般美丽。她虽有一种青青的生涩,但透着率真、坦诚,美得自然。看那些经纶世务者,她们的身上,怕是只有在浑浊世事中打磨出的一颗华丽麻痹的心。

我亦喜欢翠翠这缺憾的美。尽管她的形象始终让人感到温暖,但是字里行间却不乏一种无言的忧伤。这种小小的缺憾,或许终究是融不进这个差强人意的世界。不论是抱憾的结局,亦或是书中不言的人情,都让这份美烙上一份痛苦的印记。然而这个世界,又有几卷真实的故事是圆满的呢?几份美好的背后,没有辛酸与惆怅呢?因为遗憾,翠翠才真实。她的缺憾,正是这个世界的遗憾。圆满的美,永远不存在于这个世上。而那仅仅的一步之遥,便是我们人生之路要尽力迈过的一道坎。

沈从文边城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物形象

一、老船夫的形象分析

一方面是老船夫对自己独生女以及外孙女无怨无悔的爱,老船夫的独生女背着自己的父亲和茶峒屯防军人发生了性关系,但是却无法结婚,军人抛弃了她自己服毒死了,老船夫的独生女一个人将孩子生下来后也自杀了。当老船夫听到自己独生女自杀的消息之后他什么都没有说,仅仅是当作不知道这件事情,依旧平静的过日子。他没有过度的怨恨自己的女儿,苦难的命运也未曾将他击倒,反而让老船夫对自己的生命更加的珍惜与热爱。他对自己命运的理解和宽容,对命运带给他的苦难与不幸的坦然接受和默默承担,都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老船夫对自己女儿和外孙女无私的爱。

另一方面,老船夫拥有重情义、助人为乐的性格。山清水秀、原始古朴的湘西社会让老船夫形成了勤劳善良、朴实忠厚、恪尽本分的性格。虽然说老船夫的生活很艰苦,每顿饭仅仅吃一点闷瓜菜,过端午节时连粽子都买不起,但是他却依旧重义忘利、助人为善。比如在炎热的夏天,老船夫总是要在溪口准备一口大缸,将茶叶用水泡好,给过路的人解渴。如果过路人心中不安,将茶钱丢到船板上,老船夫会一一捡起来,还回过路人的手中,并且认真的说“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足够了,谁要你这个。”老船夫乐善好施却从未向他人索取,将就什么事都要心安理得,上岸买肉时,屠户不要他付钱,他却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钱丢进竹筒中,人家刻意的多称斤两,他却让别人公平对待。清贫穷苦的生活没有夺去老船夫善良的本性,他一生都为邻里服务却从不索取回报,老船夫对于钱财的态度也体现出了沈从文对于普通人性的观念:淳朴善良的性格是优美、自然人生形式的体现。一个人能否取得别人的尊敬,并不在于这个人物质上占有多少,而关键的是他是否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沈从文先生将老船夫刻画成为了我国古代农民的经典代表,让老船夫获得了边城人民的尊重与感激。从老船夫身上具备的纯真善良的品德也让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原始而古老的人性之美,而这样的人性之美在《边城》之中随处可见。

二、翠翠的形象分析

翠翠是《边城》这部小说中人性之美的代表,但是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翠翠始终处在懵懂时期,不懂世故,也不懂得如何更加成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和自己的爷爷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隔阂。所以说翠翠无法很好的适应现实的社会,她不懂得怎样去交际,不能够勇于的去追求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翠翠的两次哭泣分别是因为爷爷没有回家和听到天保出事的消息。她仅仅是大哭而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其实是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例如说去寻找爷爷,她不懂得怎么做,她缺少追求的勇气。

对于翠翠的不善交际,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自卑心理作祟,这种自卑是由于翠翠从小与她爷爷一起生活,她很早就知道自己是一个私生子,而这一事实其他人都知道。当翠翠知道自己的情敌是团总的女儿,是她曾经无比羡慕的女孩,翠翠的心中翻起了巨大的波浪。当翠翠得知那女孩的陪嫁物品是一座连爷爷都羡慕得到的碾房,自己却什么都没有时,她哭了整整一个晚上。虽然当时物质对于翠翠还并未产生影响的作用,但是她和那个女孩之间强大的对比反差,让纯真的翠翠也感觉自己的爱情受到了威胁,翠翠始终不敢面对现实。当翠翠的爷爷为了寻求她的意见而绕了很大的圈子时,我们可以看出翠翠和爷爷之间的隔阂其实是翠翠在逃避,是她自己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迷茫。尤其是当翠翠知道做媒的是大老却不是二老,她只想到了哭,但是却没有理由可哭,这是她对自己命运的妥协,虽然翠翠的心中爱着二老,但是她却要看大老的行事和爷爷的决定,传统思想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翠翠来说还是非常有分量的。在小说的结局,翠翠等到了冬季也依旧还在渡船上等待自己的心上人,就这样一直被动的等待着,却不敢主动去寻找,不敢去追求,这样被动的等待一直贯穿于翠翠的成长中,也是翠翠内在性格中消极的一面。

三、顺顺与的形象分析

顺顺为人正直,处事公正,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等,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都尽力给予帮助。在他的身上具有一种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有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有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而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义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但是却对自己的两个儿子不同。顺顺偏爱他的二儿子,这一点我们从他对两个儿子的取名就能够得知。对于婚姻的问题,他更多的是偏向于傩送,因此他很希望天保娶翠翠,而傩送娶了团总的女儿,进而得到碾坊,以便于继承和发展他自己的产业,而这也恰恰体现出了顺顺的自私。

吊脚楼上的是一群可悲可怜的女人,虽然说他们内心之中还存有一丝人性,但是就当时的社会层面而言,她们的人性早已被扭曲。不管是被逼迫还是自愿加入这一“行当”,不管是从附近乡下来的还是和川军来湘的,她们都缺少从良的勇气。这些早就已经将接客作为了自己的职业,她们在生活无聊时也曾幻想过自己的爱情,即便她们知道自己永远也得不到它。同时她们将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强加到了水手身上,她们和水手发誓,越好“分开之后个人皆不许胡闹”,在分多见少的日子里做着自己的梦。她们常常梦到自己被抛弃,梦到自己的下场很悲惨,其实这些梦恰好是她们实际生活的反映。商人与水手对于吊楼上的而言属于两种不同的象征。商人是做生意时路过茶峒,很多商人都不会第一次来这里;而水手则多半是本地人,他们和可以常常见面,加之水手多半都是没有娶老婆的,因为这些种种因素,对于她们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遇到不熟的主顾,做生意之前必须先给钱,数目数清之后再关上门来“撒野”,人相熟了之后,钱就是可有可无了。这并不是的浑厚,而是大多数寻找自己依靠的方式,她们同样希望相熟的人能够真正的爱上她们而去赎她们,但是她们自己也明白,这样的愿望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四、大老、二老的形象分析

湘西的生活不但让翠翠养成了“善”,同时也让老大老二变得和气亲人,不浮躁、不仗势欺人。沈从文先生通过超越阶级和金钱关系的兄弟情义来给读者展现出了人性中蕴含的美。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天保和二儿子傩送,他们都爱上了船夫的孙女翠翠,但是翠翠却唯独钟情于二老傩送,傩送外表英俊,能歌善舞,温柔又充满热情。二兄弟两人对于自己爱情的追求并不是大打出手,反目成仇,他们决定采取公平竞争的方法来获得翠翠。兄弟二人在满月之夜一起到碧溪去唱歌,不让外人知道是他们两人,相互轮流的唱下去,若是谁先得到回应,谁就得到爱情。二老傩送为了追寻自己的真爱,宁可舍弃碾房这样宝贵的陪嫁,而大老则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成全弟弟的爱情。正是湘西这片古朴的人文环境让他们人性中充满了真诚与热情,处处闪耀着善良、仁厚、无私的光辉。沈从文先生对于这样纯真自然的人性的赞美在他的其他小说中也很容易找到,比如说《龙珠》中“美丽而强壮像一头狮子,温和又谦逊如一头小羊”,又比如《长河》之中的天天,虽然天天是家里最小的,大人最宠爱的女孩,但是她从来不骄横耍蛮,对其他人善良又温和,对无家无室、无儿无女的老水手满满如同自己的亲人一样照顾有加;即便是从来不认识的路人,在他们走过天天家的橘子园时,她会拿出最大最甜的橘子给这些不认识的路人吃,她始终都用自己天真无邪的眼睛看待社会中的万物,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来对待别人。

结语:

总之,《边城》这部作品是沈从文先生着重体现人性美的经典作品,他通过对当地社会风俗人情的描写,感悟其中存在的亲情、爱情以及人情之美,让我们能够看到一种无与伦比的人性的光辉,而这样的光辉又通过无私的“爱”展示在我们面前,如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姐妹之爱、邻里之爱,这些都是淳朴优美的人性,是令人向往的理想的人性之美。和当代社会中的灯红酒绿、人情淡薄,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人性追求比起来,它是多么的神圣和珍贵,这也是这部小说给我们的一种警示。虽然说沈从文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三十年代的边城社会,但是作者却想通过此来告诉读者,他对人类智慧与善良的倾心,对美丽与诚实的赞美,以及对当代社会中自私、愚蠢、丑恶的人性的批判。而这恰恰也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的一种呼唤,也让众多的读者通过《边城》归于平静和自然。

参考文献:

[1]徐金凤.《边城》中人物之间的爱情关系[J].中学语文.2013(33):19.

沈从文边城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丈夫;麻木;觉醒;命运

《丈夫》,作品最初写成于1930年4月,后又先后两次修改,第一次修改于1934年7曰21日,第二次修改于1957年的3月,现在出版的《丈夫》多为第二次修改的《丈夫》,作品先后修改过两次,这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士比较少见的,同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家对《丈夫》的重视程度。

《丈夫》主要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壮实、憨厚的丈夫因为落春雨,空暇同时又想念在城里做“生意”的媳妇,换了一身浆洗干净的衣服、背上一篓媳妇爱吃的栗子,进城见媳妇。以丈夫在船上的的一天一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时间,通过这短暂的一天一夜的目睹妻子所遭所遇,不停地挣扎、徘徊于金钱与夫权之间,最后毅然的抛弃金钱,选择夫权,带着自己的媳妇回乡的一个人性从扭曲到到人性的复苏的故事。作者以湘西的春雨为墨,丈夫的心理路程为素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的尊严的觉醒图。

一、麻木之丈夫

《丈夫》中的丈夫来自于大河坝中一个名叫黄庄的小山村,那儿“出强健女子同忠厚的男人”,因为地方太穷,同时又受到上面的剥削,不管你如何的勤省耐劳,一年中还是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红薯叶子拌糠充饥。预示那儿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女子出乡讨生活,男人在家务农。女人们到城里做“生意”――用自己的身体为资本,来赚钱养活自己的男人。这集不与道德相冲突,也不会有损健康,同时男人也乐于这样做的,年轻的丈夫们把自己的妻子送到城里的船上做“生意”,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好处:养的儿子归他,女子名分上归他,女子会将自己在城里的几个晚上的收入给他。这种“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况且自己如果想念妻子还可到城里去看望看望!

小说中那个没有名没有姓的年轻的丈夫,只知道是一个名叫老七的男人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活与那样一个环境之中,对于那个“无形的传统”可以说是深信不疑,并视之为金科玉律,无比的遵从,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近乎于信仰的东西。他同许多黄庄的其他年轻、壮实、憨厚的男人一样,把自己强健的妻子,送入城中做生意,自己在乡下,享受其中带来的利益,生活过的无比的美满。她在“性”和“生”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很显然,他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在人没有用面包填饱肚子之前是没有任何资格谈什么感情的。

二、觉醒之丈夫

丈夫,在春雨闲暇之际,,如例行规矩似的到城里探望那做“生意”的妻子,自己换上一身浆洗干净的衣服,背上一篓媳妇喜欢吃的栗子,高高兴兴的到去那密密麻麻的妓船上寻找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子,渴望将自己那积蓄已久的精力话语全部的发泄与自己的妻子身上,好不容易找到了她,却发先自己“如今与妻子接近,与家庭却离得很远”,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妻子是否真的还属于自己,自己的选择正确吗?

丈夫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女人,看到妻子那细细的眉毛、绯红的胭脂、城里人的派头和衣裳感到极大地惊讶,于是丈夫开始手足无措,知道妻子问道家中样的猪以及寄的钱是否收到,才慢慢的意识到自己是面前这个女人的男人,于是那颗稍稍惊讶的心有恢复了平静。大概自己摸出烟管准备抽烟时候,妻子夺去却给自己塞了一支哈德门香烟,丈夫那颗稍稍平静的心有泛起了点点的波澜但只是占时的。

男人把自己本应同自己女人说的话全部向自己认为是老七客人的水保说了,多么的荒唐啊!把自己带给自己女人的栗子用来款待水保,用以作为它能够不厌其烦的听自己的唠叨的奖品。他们打谈栗子、小麦,最后甚至把自己留着给自己女人说的枕边话都说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因为他太需要倾述了,最后还约定了一切喝酒。水保走了,但是他仍然很高兴,甚至唱起了山歌……

一大早,他决定走了,是那样的坚决。他吧老七塞给他的票子撒到地下去,用粗大的手掌捣着脸孔,放声大哭,他的确需要哭,因为他的心中积累了太多太多的委屈。他觉醒了,他看到了比生存更为重要的人的尊严,他要找回那消失殆尽的夫权,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哪怕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于是他毅然的带着自己的妻子回乡去了。

三、命运

丈夫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到了乡下,回到了那以送妻子做“生意”为传统的并视为一种信仰的黄村,他们将被视为那里的异类,人们将用一种不解甚至是嘲讽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丈夫回乡之后的命运如何?可能丈夫以前把妻子寄给自己的钱,给储蓄起来,回乡后的日子会比较的充实,至少在短期内会比较的幸福美满 的男耕女织的生活。但当时的农村已被那“外来养不煤油“的资本主义浓的千疮百孔,他们没有生存的技能,坐吃山空,死亡时他们唯一的归属。也有可能,丈夫只是一时的冲动,可能回去就后悔了,也有可能在半路上就后悔了,又会把自己的妻子送回去,做所谓的 “生意”,来维持生活。当然这不会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我们宁愿相信丈夫是真正的觉醒,而不是一时的冲动,他们回乡后的生活也会过得和和美美,颐养天年。甚至他们还有可能参加革命,成为杰出的革命人,为解救广大的湘西人抛头颅撒热血……种种的猜测,只有作家本人才知道,给以我们读者的将是无限的遐想。

《丈夫》中的丈夫在那一日夜的身受屈辱中,终究还是觉醒了,在“生存”与“夫权”中不断地徘徊于两点一线之间,在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又痛苦的心理变化过程之后,最后还毅然的选择了后者,他选着了以“夫权”为核心的人的尊严,使扭曲的人性回归人人的自然状态。丈夫的灵魂超越了现实的拘束,排除一切的压力,他的人性的尊严从他那麻木已久的灵魂中重新获得了复苏,带着自己的妻子回乡去了,并以此作为一种向那种有违人性的那种介乎于“典妻”与“”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做出的一种反抗,暴露了就社会黑暗的政治制度以及我们民族的深刻悲哀!

参考文献:

【1】刘一友、向成国《沈从文别集―丈夫集》[A]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1992。

沈从文边城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殉情书写,悲剧内涵

提起《边城》的写作动机,来源于一个微小的巧合。“1933年,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任教,他和张兆和去崂山游玩,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子,她穿着白色的孝衣,在黄昏中拜庙进香。在那一刹那,沈从文心中有所触动,他对张兆和说:我能为那个女子写篇小说。”1这便是魅力经久不衰的《边城》。“少女,孝衣,古庙,这些因素似乎没有什么具有特殊意义的逻辑联系,但沈从文却从它们构成的情蕴,气氛中获得了某种启示:那就是生命,死亡与信仰。”2

当荆棘鸟停止歌唱,当鲜血凝固肉体腐烂,死亡便来到眼前。沈从文认为:“所谓知人,并非认识其复杂,只是归纳万汇,把人认为一单纯不过之“生物”而已。极少人能违反生物原则,换言之,便是极少人能避免自然所派定义务,“爱”与“死”。只有理解了死亡,才会真正的理解“爱”3。正是对人类怀有满腔的爱,这才有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边城》。对死亡意象的解读,是介入《边城》悲剧中心,解读“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一把钥匙。在沈从文的死亡叙述中,有一种死亡被描写的散发出夺目的光辉,这便是殉情之死。殉情本是表现对爱情极端的信仰,在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中是保留着殉情的习俗。对于一个善于把死亡融入创作中的作家来说,殉情,就成为了沈从文死亡意象之中独特的存在。死亡,是因为勇敢追求爱情,值得永远的流传下去。

一.殉情的哀婉

《边城》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滋生着美好的人们。这里的人们用“对歌”来表达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和歌唱。翠翠的父母就是在传统的对歌之中认识并恋爱的,情歌是感情的真切再现。翠翠的母亲在17年前与一个茶峒屯防兵士相爱之后,有了小孩子之后,结婚不成,逃走的话又不想丢下自己年迈的父亲,兵士也不愿违背自己军人的责任。但是,爱情是无法阻挡的,兵士“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应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女儿为了自己肚中的孩子,“一面怀着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依旧守在父亲身边。等待腹中小孩生下来之后,却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4。沈从文在《龙朱》中写道:“抓住自己的心,放在爱人面前,方法不是钱,不是貌,不是门阀也不是假装的一切,只有真实热情的歌。”5翠翠的父母由于爱情而结合,而现实却不能成全这种结合,所以选择了悲壮的死去。情歌是感情的真切在现,它所代表的是感情。翠翠的父母是因对歌相识,相爱,到相死。青年人的相爱是纯洁的,但是依然挡不住爱情成为泡影。无奈的赴死,怎不是一曲悲到极处的哀曲?赴死的无奈,爱情的虚无,这无法调和的矛盾引得两个人只能在死去之后才能在一起?这是在追求爱情莫大的勇气之后的莫大的无奈!

比较起沈从文描写殉情之死的另外一部作品《豹子。媚金与那羊》就可以看出《边城》中的翠翠父母的死亡带有深重的悲剧色彩。豹子和媚金是作为两个作者竭力赞扬的人物来塑造的,他们的殉情充满了画面的美感和史诗般的辉煌,明显的表达出作者对追求美好真挚爱情的主人公的赞扬。但是在《边城》中,翠翠父母的殉情却始终伴随着哀婉的悲剧气氛,翠翠以及祖父在这个故事中回忆着,思索着,痛苦着。让人在对翠翠凄惨身世的同情之中,也增添了对人物的悲剧结局的预设。在这里,牧歌的情调被解构,欢乐乐园被主体瓦解,悲剧色彩无所不在。

二.从“殉情”书写看翠翠的性格悲剧

叔本华认为:“悲剧的使命就是表现人类生活的不幸,可怕的一面,即在我们面前说出人类的痛苦和哀伤,演出无辜之人不可挽救的失败或毁灭。”6父母双双殉情而死的遭遇,为翠翠的身上增加些许的悲情因素。在《边城》之中,翠翠性格天真,貌美忠贞,善良等的品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翠翠的性格除了自然纯洁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矜持。纵观《边城》中的婚俗,在女孩子15岁就可以成亲,而翠翠在喜欢看新娘子这些方面表现出她对感情并不是懵懂无知,而是内心深藏着一份情感。这份矜持具体表现在对二佬初步的暗生情愫中,“但是另外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管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当翠翠到了适婚年龄了,爷爷问翠翠,“翠翠,假若大佬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心里不高兴,但是却以“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气了!”“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为借口来推搪,心思极力的谨慎。对心爱的人表示关注的时候,就以“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这样的隐晦的意思来表示对爱人的感情。当祖父问翠翠心里在想什么的时候,翠翠就说“在看水鸭子打架!”7搪塞过去。翠翠的内心是交织着矜持和浪漫的。而这种血缘上的传递,最终带来的是翠翠人生的悲剧。翠翠的父母,一个是《边城》里地道的女子,一个却是屯防兵士,而这二者结合之后生下了翠翠。文化的不同使得这份本该完美的爱情却以悲剧告终。多元的文化使得翠翠身上有着传统女性对爱情,对婚姻保守忠贞的看法,但是在选择上却受“以歌传情”的影响。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翠翠没有明确的拒绝大佬的求婚,也没有表现出对傩送二佬的爱,而最终使得这份三角恋出现大佬因失意而落水,二佬漂泊远方,翠翠孤独等待的结局。

朱光潜在看过《边城》之后说:“它表达的是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有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深郁隐痛。翠翠似显出从文自己的这方面的性格。”8事实也正是如此,多年之后,沈从文在散文《水云》中把自己创作《边城》的动因说:“将我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的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爱情的憧憬,在这不幸故事上方得到了排泄和弥补。”9沈从文怀着少数民族的一颗敏感的心,感受到那个年代传统文化失落的悲哀。创作出了翠翠这个美好的形象。从父母“殉情”的身世描写来探究翠翠的性格悲剧是符合文化的要求的,也能更深刻的理解翠翠身世的悲剧血液。沈从文怀着对故乡的热爱,怀着对人类的爱,创造出了伟大的《边城》。解读沈从文的作品,犹如进行一次复杂的情绪体验,那些清新和哀鸣,悲伤和快乐总是混杂是给人情绪冲击。透过殉情这个黑色角度,历经几十年之后,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作者深沉的悲切和无奈:时间带走了一切,美好的情感美好的品质也渐渐的在这个社会中失去。(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一友.沈从文现象.吉首大学学报,1989,01

[2] 杜素娟.孤独的诗性--论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7

[3] 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版,91

[4] [7]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小说[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59,290

[5] 沈从文.凤子.沈从文选集第6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95

相关期刊更多

杭氧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

诗书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嘉兴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