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膀胱癌;尿流改道;延伸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092-03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位居第8,约3.8/10万;女性在第12位以后,约1.4/10万[1]。膀胱全切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术是治疗高级别及多发性膀胱肿瘤的最有效手术方法,但该手术创伤性大,且改变了正常的排尿方式,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由于住院期间接受治疗及护理的时间有限,因此,出院后的延续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造口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2]。近年来本院针对膀胱癌腹壁造口患者出院后护理康复需求,积极开展方便、综合、持续性的延伸康复护理服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11年6月间收治我院并行膀胱癌全切尿流改道术腹壁造口的患者共92例,均经膀胱镜检查及病理学诊断为膀胱癌,并行尿道改道腹壁造口。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5~72岁,平均55岁;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37~70岁,平均5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即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肿瘤分期、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虽然目前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为治疗膀胱癌的最佳方案,但术后患者因尿流改道导致的排尿方式改变以及必须终身配戴尿袋,严重影响患者自身形象,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患者难免产生情绪低落、抑郁、绝望等心理问题,生活质量严重降低。我们一对一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给每位患者介绍该手术对本病的治疗价值,鼓励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后续治疗和护理。使患者减轻了心理顾虑、增强了参与社会活动及对生活的信心,并通过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其掌握避免造口感染的预防方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3]。同时,我们在护理时发现患者家属也存在信心危机,因此对患者家属进行关注和疏导,才能有更大的耐心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工作,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4]。
1.2.2 住院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术后常规护理及一般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放置尿袋方法,注意保持尿流改道口附近皮肤清洁,以防止尿液对皮肤刺激;做好并发症预防知识、膀胱恶性肿瘤康复知识的宣教,并做好患者出院后饮食、作息和服药等方面的指导。
观察组除了进行常规宣教和指导外,我们组织专科医生和护理人员联合设计和制作一些造口患者关爱卡,内容包括相关疾病预防及治疗指导、造口自我护理要点、专科医生介绍及坐诊时间、病区联系电话等。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负责发放并详细讲解关爱卡的内容,同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一套系统、合理和详尽的家庭护理计划。
1.2.3 出院后延伸护理服务方法 (1)观察组 ①设立造口护理服务小组,建立延伸护理档案:从泌尿外科医护人员中挑选一些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主管护师以及一般护理人员共10人组成造口专科护理服务小组,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管理以及医院医务部监管。医院邀请国内著名造口专家对所有小组成员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直至熟悉掌握了造口治疗和护理技术,能够根据造口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延伸护理服务,并建立详细的护理档案,将患者治疗和护理情况以及反映的问题记录在案,以备后续参考和解决。②电话回访和家庭访视相结合。电话回访自出院后每半个月进行1次,持续3个月,以后每个月1次,持续6个月。家庭访视前6个月每个月1次,以后主要以定期电话回访为主,若患者遇到无法解决的护理难题,我们及时安排护理服务小组成员上门指导。同时,我们与患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造口护理技术培训,以便患者得到及时护理。③定期组织开展互动式护理的专题讲座和联谊会:医院每季度组织1次造口护理专题讲座和联谊会,由我们护理小组成员传授护理细节和技巧,介绍国外造口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引导患者设立步入社会计划,会议现场开展体检和咨询;联谊会上邀请有一定自我管理经验的造口患者介绍护理经验和体会,并加强患者之间的交流;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步入社会。(2)对照组 出院后一周内由责任护士电话回访1次,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门诊随访及复查时间,有疑问可通过病区联系电话向护士和医生进行咨询。
1.3 调查工具及评估方法
1.3.1 调查工具 (1)造口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参考薛盈川等人[5]研究设计的造口相关知识掌握调查表,结合膀胱癌全切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护理的特点和康复影响因素,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造口自我监测情况、造口并发症预防、造口袋更换技术及日常生活知识等方面,将其分成5项,每项20题,每题1分,共100分,以单选题形式作答。总分≥80分为掌握;总分80~60分为知晓;总分
1.3.2 评估方法 针对膀胱癌全切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的造口相关知识调查问卷以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分别在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及出院后6个月门诊或上门进行评测。在问卷调查前组织所有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使用统一指导语言向患者解释调查目的和要求,问卷由患者本人填写,文化程度低或无法写字的患者可口头叙述,由测试者填写,问卷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及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不同时间阶段腹壁造口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检验,显示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及3个月所掌握的知识总分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维度比较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在出院时无显著差异(P > 0.05),出院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均有所增高,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是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的金标准[7],但是全膀胱切除后需要腹壁造口以及术后终身配戴集尿袋,造成患者自我形象和社会功能改变,从而给患者心理、身体状况、日常生活及社交能力造成严重影响。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得到医护人员专业的指导及护理,一旦出院后由于对腹壁造口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缺乏而出现“护理断层”,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朱桂芳等[8]对92例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延伸护理服务是指除常规的医院内护理服务外,还需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指导及家庭指导等多项延伸式的服务[9]。英国癌症治疗护理中心的一项随机调查(RCT)显示,对癌症患者开展延伸护理对减少并发症、改善情绪功能、提高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减少就诊次数以及增加放疗耐受性都有一定的作用[10]。针对46例膀胱癌全切尿流改道术腹壁造口患者,采用我们设计的“住院宣教出院指导出院后延伸护理”模式进行系统护理服务,并通过造口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进行疗效评估,发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中仅接受住院指导及电话回访的患者。本研究表明,为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腹壁造口的患者术后及出院后提供系统专业的延伸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同时延伸护理服务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延续性,大大提高患者对我们护理质量的综合满意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11]。
[参考文献]
[1] Parkin MD,Bray F,Ferlay J,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02[J]. CA Cancer J Clin,2005,55(1):74-108.
[2] 陈苏红,杜伟丽,黄玉桃,等. 直肠癌结肠造口术后延伸护理服务的研究[J]. 护理与康复,2008,7(1):9-11.
[3] 李艳,聂远,潘晓辉,等. 认知行为干预对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74-276.
[4] 王卫红,费素定,杨金儿,等. 36例膀胱肿瘤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的出院后护理干预[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644-646.
[5] 薛盈川. 自我管理教育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753-755.
[6] 费素定,王卫红,郑亚华,等. 23例膀胱肿瘤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出院后随访管理[J]. 护理学报,2012,19(4A):76-78.
[7] 吴阶平.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78.
[8] 朱桂芳,吴晶,孙宁,等. 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患者自我管理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 护理杂志,2009,26(10B):22-24.
[9] 王娟. 护理延伸服务在脑卒中家庭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74-75.
[10] Karen Cox. Preferences for follow-up after treatment for lung cancer[J].Cancer Nurs,2006,9(3):176-187.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立献标识码 B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改革的突破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因此,实验教学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为了使得实验教学发挥其最大限度的功效,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这个专门术语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和工业人员培训,由心理学家米勒最早提出。教学任务分析是从任务分析演变而来的,而教学任务分析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主要归功于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加涅认为,教学只不过是为学习的发生创造外部条件,因此,他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条件一旦被阐明了,那么教学方法的设计便有了可靠的基础。在他的代表性著作《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和《教学设计原理》中,集中体现了他的教学任务分析的思想,即依据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不同内部和外部条件,相应地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1 学习结果类型的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分析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是整个任务分析过程的基础。因为不同学习结果的学习条件和过程是不同的,只有准确地把握学习结果的类型,教师才能找到适合某类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的教学方法。现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为例,通过分析其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简要介绍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态度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并概括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言语信息是指能用言语表达的知识。比如“通过实验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认识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由低到高可分为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其中概念是指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如找出实验中的实验变量;规则主要是一些指导人的行为的原理或定律;高级规则是由若干简单规则组合而成的复杂新规则。如当学生综合运用单一变量、平行重复、对照和条件适宜等原则,成功设计对照实验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学生就学会了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认知策略,是用于管理自身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技能,如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学生会运用一些逻辑思维,即思考如何安排实验的步骤、时间等从而使得实验的整个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动作技能,即执行一系列身体操作,如实验装置的制作。
态度,即选择某种行为的情绪和认知倾向,如小组共同设计、实施实验方案时学生的协作态度;把鼠妇放回大自然时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在实验现象观察和数据记录过程中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总的来说,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因此该实验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类型属于智慧技能里的高级规则,即通过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方案,学会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2 学习条件的分析
加涅认为,学习是指可以持久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的人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事件,所以学习可以被看成是可以深入考察和深入理解的事件。进一步来看,学习事件可分为学习者、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刺激情境、存在于学习者之内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者的反应。教师如果安排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条件,激活、支持和维持学习者的内部过程,学习者就很可能发生教师预想的变化或反应,学习事件也就会出现。所以,学习出现的条件就可以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是为促进学习而安排的一系列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事件,就学校教育而言,学习的外部条件就是教师的教学。根据影响学习的成败还是效率,学习的内部条件又可分成学习的必要性条件和支持性条件。
2.1必要性条件
学习的必要性条件主要包括学习的起点能力和与新知识相关的前提知识,因此如果学生目前尚不具备相关的起点能力和前提知识,那么新的学习就不可能成功。比如“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方案”这一高级规则学习的必要性先决条件是构成该高级规则的许多单个规则,具体为平行重复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条件适宜原则等的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原则,接下来,则是这些单一规则所涉及到的概念,如实验变量、无关变量等,最后是构成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等一些言语信息,比如鼠妇生活的环境概况;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等事实。
2.2支持性条件
学习的支持性条件与学习的必要性条件不同,它们并不影响学习是否成功,主要影响学习的效率。支持性条件主要是认知策略、态度和一些言语信息。前面所提到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策略、态度和言语信息部分就是该节“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方案”学习结果的支持性条件。因此,新课改中强调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这一有机结合可以体现在学生的某个学习结果的出现需要其他一些如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支持性的条件。
2.3 使能目标的分析及其层次关系
加涅在他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对使能目标的概念做了清晰的阐述:教学设计至少包括两类目标。第一类目标是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目标,即学习任务的终点目标,也就是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或称学习目标。第二类目标是课程学习进行过程中必须达到的目标,因为它们是前一类目标(终点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故被称为“使能目标”,即学生从其起点行为开始,为了实现终点目标而必须先期达到的子目标系列。所以使能目标可以定义为介于起点能力与终点能力之间的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技能,而前面所提到的学习内部条件中的必要性条件的分析实际上就是使能目标的分析。
进行使能目标的分析时可以采用逆推法。也就是从最终的教学目标开始分析要学会某种技能,学习者必须拥有的更为简单的技能是什么,然后不断往前推,推出一组在水平上递进的前据性技能,一直推到学习者的起始能力为止,最后将从起始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的所有技能按层级构建起来。
一般来说,学习的层级排列是从顶部较复杂的智慧技能到底端较简单技能的。在智慧技能的学习中,学习高级规则取决于前面对某些特定规则的掌握,每一规则的掌握又取决于先前特定概念的掌握,而对概念的掌握则取决于言语信息。这反映了智慧技能领域的知识组织:每一技能都建立在更简单的技能之上,形成了一个学习层级。
以“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方案”为例,该教学目标的使能目标分析如图1所示。
由上可见,使能目标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教师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而且还有助于教师诊断出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即确定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的起点状态,发现哪些环节有缺陷,并及时地进行补救教学。
一、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之一,如何在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是精心地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渴望。二是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时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多思考,多问一下为什么,使他们在兴趣的促动下来进行探究活动。三是观察要有目的、要实事求是。科学实验如果没有目的,是盲目的实践;科学实验倘若不实事求是,则是徒劳无益的活动。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有的学生不明白此理,怕出错、怕批评,甚至于为结果而结果,忽视了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原则——实事求是。四是要学会表达与交流。这一点尤其重要,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轻易地放过。探究性实验做得好还是不好,成功与否?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一定要当堂汇报交流,这对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而达到训练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时正是经过表达与交流实践经验,学生迸发出了新的思想火花。但如果离开了学生敏锐的观察,或者学生没有敏锐的洞察事物的能力,他们就会表达不出、交流不好,甚至道不出个所以然来。
二、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实践。许多事情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去实际地做一下,亲身地体验一回,是绝不会体会到科学发现的真谛、科学发现的乐趣的。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多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科学探究的方案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甚至我们教师在课堂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听取学生的合理意见。但即使学生的方案和计划有明显的不足,也不应轻易地来个少数服从多数,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实验思路来探究一番,如果失败了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失败的原因,达到训练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课的扩展性实验的实施计划中,发现有学生在探究干、湿度对鼠妇的影响,对放置鼠妇在什么位置有两种不同观点:甲同学认为应放置在干、湿两侧的中央,乙同学认为应放置在干、湿两侧的中线附近。其实,这两种放置方法都各有道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试一试。教师如果不轻易用一个“少数服从多数”否定掉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真实想法,或许探究实验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三、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探究性实验是一种极好的形式。首先从探究活动本身或者其一般的过程来说,它就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性生活经验和知识,尝试着对某一种现象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这本身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其次,我们从进行探究性实验的结果来说,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与假设是否相符,都有待于学生进一步思考,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有所提高。当然,这种提高不是自发的提高,更不是“望天收”,而是要靠教师去引导、去发现,帮助学生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甚至于有些问题不是通过一次科学探究实验就能解决、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科学探究活动的失败。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而这种反思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思维的深刻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12
一、引言
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既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和教学认识过程特点的反应,又有生物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初中生年龄特征决定的自身特点。如何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改善初中生物的教学方式,将是笔者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案例教学
1. 初中生物课堂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案例教学的应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
其次,可以解决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讲授法一直是我国生物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教材知识被认为是权威,是天经地义,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灵气和活力,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 案例教学的实施
首先,学生的课前准备。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弄清楚案例中提供的背景、各种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的案例提供了图表、数据,则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计算,这是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二是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矛盾,并结合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即作出决策。三是要求学生写出分析提纲,为参加小组合作讨论作好准备。
其次,小组合作讨论。应注意四点:一是小组中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对讨论分析作出自己的贡献。二是提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使问题得到充分展开。三是由于每个人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有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因此讨论中不必强求意见一致和统一。四是小组讨论过程中应由一名小组长主持,讨论结束后推荐出小组代表作为全班课堂讨论的发言代表。
最后,课堂讨论环节。课堂讨论可以集中全班的智慧,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较量,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课堂讨论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案例的教学效果。
三、探究性学习
1. 初中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去寻找、去研究、去总结。要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探究性教学是科学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两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重视。
2. 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当学生遇到了不确定的问题情境,而这个问题又是他们最终必须确认、充分地描述以及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的,当学生作为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者,探究性学习便开始了。教师应如何创设探究的情景呢?此情景得精心设计,情景设计的合情合理,才能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
其次,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后,都要对该问题,进行假说。既然是假设,那么假设即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例如,《光对鼠妇的生活的影响》这个探究实验,可以作出两种假设,其一是光会对鼠妇的生活产生影响。其二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
再次,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探究”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分组后,由小组成员之间来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例如《光对鼠妇的生活的影响》这个探究实验,涉及到影响鼠妇生活的变量有温度、适度、光等等,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在互相讨论中懂得在这个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的实验,才能得到想要的实验结果。
最后,总结结论。实验探究后对知识的总结是检验探究成效的重要环节。总结的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进一步强化了基础知识。总结时,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总结,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做出分析、总结,并找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讨论实验的实施情况,找到每个小组的优点、缺点。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四、结束语
一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需要教师规范操作,学生只有在掌握必备的实验技能后,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实验。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时,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抓住每一步的要领。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如必须左眼看、右眼睁,物镜要通过转换器转换,镜头要用擦镜纸擦拭。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后,才能观察制作临时装片,并绘出细胞结构。这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其次,教材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材中的“制作再生纸”、“制作甜酒”、“饲养家兔”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这些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通过这些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其实践能力。
二是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实验是以实验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实验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验证实验的教学模式而采用探究式的教学,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新教材中探究实验很多,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实验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不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因为开展探究实验会占用课堂的大量时间,而且有些探究活动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对于刚接触生物实验的初一学生,虽然对要探究的实验很感兴趣,但苦于实际动手能力差,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所以,学生的探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既不能完全代替学生探究,又不能放手不管。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学生设置了遮盖和不遮盖两组实验,有些小组的实验结果是鼠妇并没有跑到遮盖的那边去。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有的是遮盖的不严;有的是做实验时学生响声太大;有的是土壤的湿度不均匀,需要改进之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此外,探究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学生的高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
三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生物实验教学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