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席慕容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BOT;TOT;PFI;ABS
1 引言
传统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靠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证券融资等方式进行融资。随着国内外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融资方式已难以满足工程项目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多元化的工程项目融资模式,是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一个新的课题。2004年7月22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投资领域内明确了政府、市场职能的改革方向:能由市场投资的领域鼓励市场投资,包括经营性工程和有盈利的准公益工程。建设-经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 BOT),移交-经营-移交(Transfer-Operate-Transfer,TOT);私营主动融资(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PFI);资产支持的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ABS)等融资模式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关注,现就这几种相对较为成熟的项目融资模式加以比较分析。
2 几种项目融资模式的介绍
2.1 BOT模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 即建设-经营-移交,是政府与承包商合作经营工程项目的一种运作模式。该模式是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获得盈利,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的所有权移交政府。
2.2 TOT模式
TOT模式(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移交-经营-移交模式,是建设项目融资的一种新兴模式,是一种通过出售现有投产项目在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量来获得资金建设新项目的一种融资方式。
2.3 PFI模式
PFI模式(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即私营主动融资。是由私营企业进行的建设与运营,从政府方或接受服务方收取费用以回收成本。它分为向公共部门提供服务型(Services sold to the public sector) 、收取费用的自立型(Financially free-standing projects)、合营企业型(Joint Ventures)。
(1) 向公共部门提供服务型
公共部门向私营企业购入指定的服务。私营企业则结成企业联台体。进行项目的设计、建设、资金筹措和运营,通过向公共部门收取费用回收成本。
(2) 收取费用的自立型
私营企业进行设施的设计、建设、资金筹措和运营,从利用方收取费用,以回收成本,公共部门仅参与项目的计划和认可。
(3) 合营企业型
由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建立联合体。公共部门对项目的非经营部分(解决交通拥挤、地域再开发等)给予一定的补助,项目的运营则由私营企业进行。
2.4 ABS模式
ABS模式(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即资产支持的证券化,是一种以资产为支持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它是以拟建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作保证,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ABS运作的独到之处就在于通过信用增级计划,使得没有获得信用等级或信用等级较低的机构,可以进入高等级投资证券市场,通过资产的证券化来筹集资金。由于ABS是高等级投资债券,并且还能在二级市场进行转让,变现能力强,投资风险小,因而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特别适合大规模筹集资金。ABS适用于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资金回报慢的城市基础设施建没,其使用范围比B0T方式广泛。
3 几种项目融资模式的比较
融资渠道的设计可以按照投资者的要求,对各种模式进行组合、取舍,以完成预期的计划。正是因为工程项目融资具有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才使一些大型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成为可能。通过对以上几种融资模式的介绍,我们以BOT模式为代表,与TOT、PFI、ABS进行比较分析。
3.1 BOT模式与TOT模式的比较
从项目的运作过程看,采用BOT模式必须经过项目确定、项目准备、招标、谈判、文件合同签署、建设、运营、维护、移交等阶段,涉及政府特许及外汇担保等诸多环节,牵扯的范围广,操作过程复杂。而TOT模式是对已有项目转让经营权,仅涉及项目的生产运营阶段,而且不涉及所有权问题,其运作过程要大大简化。
BOT模式操作过程复杂,其融资成本也随之增高。同时,BOT项目的投资人一般都为企业或金融机构,其投资是不能随便放弃和转让的,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大。采用TOT模式,由于只涉及项目运营阶段,投资者不承担建设阶段的风险,从而使投资风险大幅度下降。相应地,基于较低风险的TOT项目投资人的预期收益率会合理下调;加之项目实施过程简化,评估、谈判等方面的费用下降,也就降低了项目的融资成本。
经营性政府工程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融资的同时,对公共利益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采用BOT模式,项目的所有权、运营权在特许期内属于项目公司。因此通过BOT项目引入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但会使外商掌握项目控制权,对于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要害部门是不能采用BOT模式的。而TOT模式只涉及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的转让,不存在产权的让渡,也不存在外商对国内基础设施的永久控制问题。同时,由于TOT项目经营期较长,外商受到利益驱动,常常会将先进的技术、管理引入到项目中,从而有助于投产项目的高效运行,使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逐步走向市场化、国际化。
3.2 BOT模式与PFI模式的比较
作为较新概念的PFI与人们通常理解的BOT还是有所区别:
(1) 相对BOT来说,PFI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一个理念,而BOT模式侧重于实践,操作性强;
(2) PFI公私伙伴关系的特征更明显,政府支持的范围更宽,它包括特许权方式但不限于该方式,而BOT围绕特许权协议,有严格的合同结构,更多用合同来规范各方关系;
(3) PFI模式实行全面的制,因PFI公司本身不一定具备项目开发能力,通常由社会化专业化机构进行项目管理,项目实施组织采用总承包等 “一揽子”方式,项目管理集成化程度高,而BOT通常本身具有开发能力;
(4) 遵循B-0-T三个过程,PFI项目公司独立运作,自负盈亏,期满交政府的项目类型,只是PFI项目的一类.其他还有政府购买服务,政府――私人联合体经营的项目类别;
(5) 对于项目风险的分配主体较BOT项目简单,BOT项目通过大量的信用协议,将风险在项目投资者、项目公司、各参与人之间分担,而PFI项目风险在政府与PFI公司之间分担。
3.3 BOT模式与ABS模式的比较
ABS模式是一种主要通过民间非政府途径运作的融资模式,只涉及原始权益人、特定用途公司、投资者、证券承销商等几个主体,无需政府的特许及外汇担保,其操作过程因而相对简单。同时,由于该模式是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融资对象比前两种模式更加广泛,筹资渠道大大拓宽。
与BOT相比,ABS模式操作过程要简单得多,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从投资风险看,ABS项目的投资者是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债券购买者,投资者数量众多,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同时,这种债券的信用等级较高也降低了投资风险。
ABS模式在债券发行期内,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属于一个为融资而组建的特定机构,项目的运营决策权则属于原始收益人。因此,利用ABS模式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国际融资,可以使项目所在国保持对项目运营的控制,不必担心重要项目被外商控制,但不能得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4 结语
通过以上几种项目融资模式的介绍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进行经营性政府工程的建设,可以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加本应由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加速公共工程的建设步伐。但是,在具体采用这些融资方式时,必须建立对经营性政府工程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配置的制约机制,将授权与财政收入能力相结合,防止财政收入流失,保证经营性政府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课堂 诗意 课程方法
“曾经有一个未来的目标/让我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返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汪国真《嫁给幸福》)
伴着缓缓的琴音, 我动情地朗诵着汪国真的这首诗,正值花季雨季的学生们沉侵在美妙的音乐和诗的意境中,他们没有想到我就这样上第一册的第一个单元,他们早已预习《沁园春·长沙》,高一第一单元那么多首诗需要背诵,他们被高中学习的压力抑制着,我却有意回避他们深感压力的诗,而是朗诵着这首触动他们内心灵魂的《嫁给幸福》,他们的心开始激动起来,不知不觉也加入了朗诵,有些同学还摇头晃脑起来,等一曲缓慢的乐曲结束,我们已反复朗读了5遍,有些学生已经能背诵这首诗。笔者趁机问到:“同学们,诗歌美吗?”“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很美,诗歌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可以装点我们的人生,这一周,我将和同学们畅游在美妙的诗歌中,去领略一种前所未有的纯粹的美。所以开学第一周的语文课,我上课的主题是“让诗意洋溢课堂,让我们的心中充满诗情”。
这是我上诗歌单元第一节课的开场白,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趣味,所以没有直接教课文,而是用三节课和学生一起朗读汪国真的《嫁给幸福》《妙龄时光》《热爱生命》《永恒的心》,席慕容的《十六岁的花季》《一棵开花的树》《青春》,北岛的《回答》,顾城的《远和近》《一代人》等十几首诗,因为这些诗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人生经历,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且很快喜欢上了这些诗歌,他们用精美的笔记本摘抄起来,课余时间都在深情地朗读着,我从他们的朗读中,真正听到了发自内心的声音。教这些诗歌的每一节课里,每当我伴着音乐动情地朗诵完一首诗时,教室里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当我激动地谈到自己喜欢的某一首诗的理由时,学生们也都迫不及待地谈着他们喜欢的原因,脸上洋溢着赞许的表情,眼睛里闪烁着少有的光亮,我们沉浸在诗歌的灵动与美好中,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收获着喜悦,亦收获着幸福。
这样的课堂一直是我在追寻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我从工作是生活的谋生手段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我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满激情;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人生的意义,从而过上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经过尝试,我知道了将来努力的方向。也许梦并不遥远,只要确定了,就义无返顾;只要确定了,就风雨兼程;理想的课堂将不再是梦。诗歌教学路漫漫,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自己的诗歌教学旅程:
一、开启心扉 由课外引向课内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诵读着这些诗句,我们进入了《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在多遍声情并茂地朗读后,没有过多的分析,没有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学生就理解了身处那个时代的“充满力量,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当他们读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班里好像出现了很多小,他们完全进入了情境,诗意已充满他们心中。之后我把闻一多的《死水》当成拓展延伸来学习,学生竟然一下就读懂了,一节课就如此高效地完成两首难度较大的诗歌学习,是以前用三节课都无法完成的,引用这些课外的诗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因为对诗歌有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了,所以教学效果好,课堂高效。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汪国真《让我怎么感谢你》)
吟咏这几行诗,我们进入了《再别康桥》的学习,当朗读完这首诗,我们班的施华同学谈了她的感受:“当我吟咏《再别康桥》的最后一个段落时,我感到徐志摩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极其奔放,让我联想到自己似乎来到了辽阔的草原,我驾着骏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驰骋,好洒脱!好痛快!感觉读着这句诗,我已融入草原,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压力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是学生学习的原始感受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当时早有评论家认为:“诗歌的最后一句好像很潇洒,其实很沉重,因为这首诗的情感是千种愁绪,万般凄楚”。学生读这首诗却得出全然相反的感受,我有些不知所措,纠正学生的想法怕挫伤学生的真实感受,不纠正又怕学生考试时丢分,直到后来看到孙绍振教授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才得以释然,他在这篇文章里批判道:怎能设想,当代诗人告别任何人物和景物时,一定要惆怅,而且还要有“千种愁绪”,命里注定只能有沉重之感,而没有甜蜜之感呢?其实不要多高的欣赏水平,光是凭直观就可以看出,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是潇洒、轻松、还有一点甜蜜,找不到一个字可以说明是“感伤沉默的哀伤情感。”(摘自《名作细读》),不得不相信,有时学生的直觉比专家还灵,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更纯粹,他们正属于诗的年龄,只要老师帮他们开启一扇门,他们就能轻易地走下去。有了这样的开启,当我们一起朗读徐志摩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来结束课堂时,已不用分析,他们会心一笑,诗意永久地回荡在教室的每个角落。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容《青春》)
吟咏完这些诗句,我让学生自学了《错误》《致橡树》《雨巷》这些唯美的朦胧诗,学生展示的学习结果和理解能力是惊人的,有一个男生在《错误》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旁这样批注到:“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这位学生竟然能将郑愁予的诗和席慕容的诗融合在一起理解。对《雨巷》中丁香姑娘意象的理解更是惊喜不断,在没有任何背景介绍的情况下,学生凭着原始的阅读感受,有的说丁香姑娘是戴望舒的一种理想,有的说是作者本人心仪的对象,有的说是一颗向往的草莓,有的说是一种心中的郁结……举不胜举,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地开启,这远比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丰富和珍贵。
二、含英咀华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为了让诗歌课程延续得更久远,我让每个学生选一首课外的诗,每天课前朗读,每天我们就这样在诗歌中开启黎明,送走黄昏,我们称之为“晨颂——午读——暮省”,有一次刚收假回来,学生精神状态不佳,走进教室,睡倒一片,我改变了上散文的决定,把本来已备好课的《花未眠》抛到一边,当轻柔的音乐响起,我们诵读了: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狄金森《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风暴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舒婷《这也是一切——(应北岛的〈一切〉》)
读着这些诗句,原来扶桌子睡觉的同学坐直了,已没有了睡意,诗歌把他们对家的眷恋和旅途的劳顿洗清了。在这样的课堂,我看到了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目光,感受到了一颗颗感悟美的心灵。之后我以“读诗的感受”为话题让他们写一段文字。下面是摘自学生学习诗歌的一些感受:
美丽奇妙的诗啊,你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美,我沉浸在诗的海洋里,回味着诗的美妙,诗让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丰富多彩。我的整个心灵都流淌着诗意,告诉我,用你银铃般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廖斯女神。
——高一⑵班 黄连芳
以前,从未对诗歌有过兴趣,甚至对诗歌有过厌恶的情绪。但经过一周的学习,我渐渐爱上了诗歌。觉得诗比故事、漫画书好多了,诗可以表达出自己不能表达的思想感受和不能说出的惆怅与快乐,而且诗还激发自己奋发向上,鼓励自己在困境中站起。
——高一⑵班 罗美丹
现在我对诗歌着了迷,让我对人生充满了希望、欢快、幸福,我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许多,人生就像这些诗句一样,它写出了我们内心的情感,心里的悄悄话,人应该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高一⑶班 梁茹曼
………
一段段令人惊喜的文字,有些是出自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他们对诗歌这种纯粹的文学体裁却有着惊人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这是我所意料不到的,可见课程方法的重要性。我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从课程的高度出发,力争找到每种课程教学的密码。
三、后记
诗歌课程带给我的惊喜是无尽的,每天的语文课,当诗意洋溢着课堂,我的心中也升腾着诗意,如果可以,我愿意用一个学期来教诗歌,把狄金森、海子、聂鲁达等的诗歌全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心中充满诗意,过着诗意的生活。什么时候能无拘无束地去教诗歌,让诗意真正地萦绕课堂,让诗意根植于学生心中,师生共度每天的诗意生活,诗意地栖息,诗意地启程,诗意地开启黎明,诗意地融入黄昏,当我们闭上双眼,我们心中便充满诗意,当我们睁开双眼,诗意便充满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汪国真:《汪国真诗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席慕容:《席慕容诗选》,花城出版社,2010.
关键词:诗歌教学;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某种程度上讲,诗歌教学凝聚了所有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内容,集形式之美、内涵之美、语言之美等众多美育因素于一体;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语文诗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让学生领会这种诗歌之美,并将这种诗歌之美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当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教师要积极提升自己的诗歌素养,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让学生喜爱诗歌,主动探究诗歌特征,在学生自己的不断探索中追寻诗歌学习的最高境界。
一、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某些古诗的主题理解起来比较晦涩,而现代诗的理解则相对容易得多,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诗,不管是主题明晰还是主题晦涩的诗,诸多教育工作者都主张将吟咏诗歌作为理解诗歌魅力的第一步。但在具体的诗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觉其中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譬如有的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背诵、默写,进而反复背诵,反复默写,将诗歌本身的魅力消磨殆尽,极度扼杀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笔者主张在吟咏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用心领悟诗歌的特色与内涵,即使是不易理解的诗歌,我们也要尽量在班级教学中创设一定的吻合诗歌主题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诗歌的本质有一个质的把握。
二、深入了解作者性情与时代特征
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抒发自己情感的工具,那么必然有着其鲜明的主体性和时代性。因而,在诗词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诗词内容,必然要去研究作者、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这方面很多教学者都论述过,故而这里不再详细论证。对于学生来讲,对著名的作者生平经历,常见的历史时期如六朝、南宋等要有一定的认识。以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为例,下设第一道题目为: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如果学生对柳宗元没有必要的常识积累,在解答题目时必然会失分。注释中在交代宗一时,这样写到:“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其实这里已经隐性地在交代柳宗元当时在柳州。提到柳州,对柳宗元熟悉的学生马上就能想到他是被贬柳州,远离家乡,自然也就有了报国无门的感慨。因而,广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必要知识的积累要到位,这也是一种素养的培养。
三、了解作者新颖的立意及这种立意的用意
在目前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像分析记叙文一样将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极大地破坏了诗歌本身的魅力与美感。笔者强调在诗歌教学中要能够以大声朗诵为龙头,引领学生经过多种教学方式领悟诗歌新颖的立意与这种立意的用意。譬如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我们不应把诗歌分成几个小节,不应让学生寻找诗歌中的时间顺序与具体意象,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氛围中能够反复朗读,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和同班同学的交流,自然能够意识到文章由普通的思乡之情上升到了爱国之情,上升到了盼望祖国统一的高度。而作者是通过一系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为载体来流露这种深沉的家国之思的。最后我们还可以拿来席慕容的《乡愁》做比较,让学生体会同样的思念,既可以像席慕容那样通过几个画面来表达,也可以像余光中那样通过具体的意象来加以表现。
四、弄懂诗歌中意象的意义
只有弄懂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尤其是那些特殊、经典意象的意义,才可理解选用意象之下的情感。因而,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去积累一些常见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以方干的《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为例:“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下设题目中有这样一题: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学生在答题中主要障碍在第二问,很多学生只会答到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叫着,飞向别的树枝,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而给出的参考答案则为:表达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却又无可奈何的感慨。比照两个答案,学生明显的短处在于对情感把握不到位。究其原因是没有理解颔联中“蝉”“鹤”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象征着清高、脱俗、隐逸。一旦理解了这两个意象,问题就迎刃而解。尤其是托物言志诗中的物象,一旦“泡”开了,思想内容就可以把握到位了。故而,意象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
五、透过字句,领悟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性
语文教学“诗心”审美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如果说语文教育是学生受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诗歌欣赏可以说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我以为,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要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学沐浴在诗意的光辉里。
我以为,现代诗歌教学,应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审美的享受。诗歌教学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心里,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我们的诗歌教学究竟要带给学生些什么?
2.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案例呈现】
教学片段一:《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徐志摩悄悄地把云彩留给了康桥,把一首传世经典留给了我们,自古多情伤离别。然而,诗人笔下的离别却随着河畔的金柳,柔波里的水草在我们的心头不断荡漾,留给人们无限遐思,原来离别也可以如此美丽,这样的离别又何妨多经历几回?诗人把康桥的美,不仅留给了自己,也留给了我们,留在了我们心灵深处。
我相信这首被选入“高中教材“的经典传世之作通过教师适时、适度、适量的点拨,学生思维在尝试和叩问中一样能体味诗句蕴涵的跳荡的情感,变平面文字为立体的形象、美妙的意境、鲜活动感的画面……我更深信诗歌的这份“美”的感悟和传递与年岁无关,更何况少年情怀总是诗。
在教学中,我将目标定位于“赏读”,对自己诗歌教学的思想(更确切地说是期盼)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在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了徐志摩后,我出示了与徐志摩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康桥的相关图片,介绍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探究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要求注意诗歌的感情和节奏)。并找出诗中最能打动自己的或者说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写“金柳”时,用“新娘”来形容,读后有种魂牵梦绕的感觉,很美。作者在诗的首尾用了“悄悄”,不仅使首尾呼应,还让我们感到作者似乎不忍打破康桥的美,康桥的安详。
生2:这首诗不像其他离别诗那样刻意渲染“悲”的气氛,它显得平静因而让人觉得真实。他把康桥写得圣洁了,康桥也把他的心洗的澄净了,似乎他与康桥融为一体
……
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对诗句内涵的理解也渐趋深入。我适时进一步点拨:诗的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金柳,古人常常用柳来象征离别,折柳送别可文人笔下的柳都是绿柳,翠柳,徐志摩却用金来形容柳,这是为什么?
生1:我觉得这个金字用的很精妙,因为柳树是在夕阳的照射下,所以镀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非常形象生动。
生2:而且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象着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的美景,就像一位妩媚的新娘。作者一定是对夕阳中的柳树特别的喜爱,才能把它描绘的如此美丽。
师总结:原来徐志摩正是用了这一生花妙笔点出了夕阳晚照下柳树独特的风韵,传达了自己无限喜爱之情。看来诗歌的语言确实非常凝练,可谓字字抵千金。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分析意象:
通过刚才的交流,很多同学都感受到了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深情。那么,《再别康桥》中的意象有哪些?你们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很快便能找到诗歌中的意象,我进一步追问:其中有几个意象特别美,作者情感正是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那么作者的情感究竟是怎样的?
生1答:无限依恋。
生2答:还有淡淡的惆怅。
……
在学生思维之舟达到“情融融,志踌躇”时,进行总结:作者正是通过对康桥美丽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康桥依依不舍,无限眷恋的深情,可以说是:写尽康桥无限景,道尽离别无限情。此情此景,情景交融,怎能不令人醉在心头。
……
教学片段二:《乡愁》
《乡愁》,一支经典的心灵之歌,从余光中的心底缓缓唱出,拨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引起深深共鸣,世代传唱不息。这份恒久的感动使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诗心潜藏在每个人心中,我们的学生自然也不例外。
在悠扬的乐曲《秋思》中,我先做了示范朗读,朗诵完毕,再看学生的表情,一片肃然,音乐还在流淌,学生似乎也受到了感染,轻声的朗读专注而投入……
音乐依然如水般流淌,我用缓缓的声音动情地叙述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它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流传下来。因为诗中有爱,诗中有恨,诗中有温暖的友情,诗中有温馨的亲情。
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在创设了诗意氛围的前提下,我毅然抛开条分缕析的传统教法,设置了“多元感悟品读、自由交流感受”的环节,尊重学生个人的文本阅读和情感体验。让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走向学生的“多言堂”。在这一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学生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和诗意的表达,足以让我重新审视以往对他们过于片面的评价。
在比较阅读中,我选择了席慕容的同名诗歌《乡愁》,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领略不同诗歌风格所具有的恒久魅力。在学生发言之后,我参与其中,表述自己的观点:
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说法阐明了诗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有的人》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节奏,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的停顿叫做节奏。教师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押韵。请同学齐读第四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到诗中的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有新旧知迁移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学生马上回忆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每首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它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在诗歌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中。
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等,成为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学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挥手”“没有年轮的树”。“笛”“月亮”“挥手”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构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体的物象之内,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即透过物象表面,表达作者深邃悠远的思想情感,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再细心地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此后再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还要设计丰富多姿的诗歌朗诵、欣赏新诗、研讨等活动。
1.诗歌朗诵,积累活动。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喜欢的名诗作,还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色彩》《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2.欣赏新诗。给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等,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3.研讨活动。如冰心的《纸船》,船――舟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船(舟)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舟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