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句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成分残缺:
1、始终艰苦生活。
2、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3、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活动。
4、我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5、班主任组织大家参加。
(二)前后矛盾:
1、这次春游,同学们基本到齐了,没有一个缺席。
2、我断定他可能生病了。
3、家里人都去看电影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
4、五颜六色的红旗飘扬在*。
5、我们大概用了整整一学期,把小花圃修好了。
(三)指代不明:
1、张老师把陈力和许清喊到跟前对他说:“以后上课要认真听。”
2、张老师和李勤约定一起在自己家做作业。
3、小丽和小红是好朋友,她常帮她复习功课。
4、谁来这儿都会赞叹不已。
5、李老师和小丽到我家来,我借了一本书给她。
(四)词序颠倒:
1、这篇童话对我产生了兴趣。
2、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3、春天里,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4、近来,全班同学普遍的语文成绩提高了。
5、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已经学会的成语。
(五)重复罗嗦:
1、他仔细端详这位老奶奶。
2、他告诉了我过去一段愉快的往事。
3、下课了,校园里顿时就一下子沸腾了。
4、他的心情十分激动的很。
5、这篇文章内容很丰富,不贫乏。
(六)不合事实:
1、皎洁的圆月边聚集着无数小星星。
2、春天来了,桂花香飘十里。
3、少先队员轻松的干着重活。
4、小孙子摔倒了,老奶奶飞快的奔上去。
5、小船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乘风破浪前进。
(七)归类不当:
1、妈妈买了香蕉、苹果、梨子和水果。
2、姑姑买了许多食品、巧克力、蛋卷、羽毛球、果冻等等。
3、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材。
4、昨天,参加国庆节联欢会的有工人、农民、小学生、解放军、青年、干部等。
5、奶奶家养了许多家禽:鸡、鸭、马、牛等。
(八)用词不当:
1、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
2、革命烈士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
3、小明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繁重。
4、江辉这学期努力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5、大海在沸腾怒吼。
(九)搭配不当:
1、他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进。
2、同学们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态度。
3、家乡的春天是个迷人的地方。
4、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5、“六一”那天,李明获得了“三好学生”。
二、综合修改练习。
1、在我军的猛烈攻击下,四处逃窜。
2、儿童商店玩具真多,有小汽车、布娃娃、篮球等。
3、做事粗枝大叶的人,是一种坏习惯。
4、我观赏着眼前的美景和悦耳的歌声。
5、李民躲在一个很隐藏的地方。
6、中队会上,每个队员基本都发表了意见。
7、小丽和小红去上学,她戴了顶红帽子,她围了条白围巾。
8、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晚,瓜地里有一个人。
9、看了这场电影,很受教育。
10、在公共场所我们要维护清洁。
11、昨天傍晚刮了一夜风。
12、我们五年级全体队员一定完成大队部的号召。
13、李明有时天天和张明一起打球。
14、公园里到处可以看到盛开的鲜花和悦耳的鸟鸣。
15、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
16、我们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17、应该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
18、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的成绩提高了。
19、奶奶不但满头银发,而且行动十分利落。
20、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很丰富。
21、全校同学和少先队员参加了联欢会。
22、博物馆里,陈列着3000前新出土的陶器。
23、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24、文艺会上,小红的独唱节目多好听啊。
25、小红不但会唱歌,而且能歌善舞。
26、上课铃响了,教室里顿时马上安静了。
27、庐山瀑布、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
28、春天来了,一串红、月季花、腊梅、石竹……竞相开放。
关键词:速度滑冰;短距离;比赛期;恢复性体能训练;陆冰衔接
中图分类号:G8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5-0026-05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是我国冬奥会传统优势项目,特别是短距离项目,多年来在国际比赛中成绩斐然。2014年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承担着冲击金牌的任务,可以说,短距离项目是速度滑冰冬奥会备战的重中之重。
从项目本质看,速度滑冰项目对运动员体能和心理要求很高,特别是短距离项目,更是“需要良好的神经肌肉感觉及在滑行时对冰刀的驾驭能力,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更长的时间来培养和保持竞技状态的過程”。在年度周期中,比赛期的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最为重要,一方面比赛期的训练负荷最大。另一方面,比赛期的训练目标在于培养竞技状态,“训练与恢复的匹配节奏非常明显,充分地进行恢复性训练,如机能恢复、专项肌群恢复和心理恢复等调控性训练”。如果恢复性训练安排不当,则会导致恢复速度减慢,身体机能状态不佳,进而影响竞技状态,影响比赛成绩。因此,从周期训练的视角对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的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分析,尤其要重视比赛期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陆冰衔接所应用的训练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比赛期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重要时间段
1.1赛前训练调整阶段
比赛期是紧紧围绕竞赛日程,对运动员竞技状态进行调控的過程。根据我国速度滑冰界对比赛期竞技状态培养的经验,这一過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适应阶段、赛前训练阶段、调整阶段。
(1)适应阶段,是指9月份开始运动员早期上冰阶段的2~3周,运动员将陆上训练提高了的体能转换到滑冰的专项上,逐步恢复冰上滑跑技术。
(2)赛前训练阶段,是指10月份进入比赛期后的4~5周或更长的训练,这期间通過提高专项的速度和速度耐力水平,并进行技、战术训练,达到体能和技能的完美结合。
(3)调整阶段,是指为期4~5周高强度、大负荷的赛前训练后,机体各器官、神经系统、参与主要工作的专项肌群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疲劳。这时候需要安排一定的调整训练,并于调整阶段的时间点,我国速度滑冰界认为,应该安排在赛前2~3周,通過调整彻底消除疲劳,使运动员逐步表现出渴望比赛,精神饱满、技术稳定等状态。
通過对竞技状态形成的几个阶段分析可以看出,在比赛期赛前训练调整阶段至比赛开始,是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
1.2多个赛事之间的时间段
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比赛大都集中在10月至次年3月。国际高水平选手每个赛季要参加约20场次、60-80项次的比赛。我国优秀选手参赛的数量较国外选手少1/3~1/2,每个赛季优秀运动员的比赛也基本有近10场次左右,特别这些比赛两次比赛之间经常间隔一周或两周。在这样的一个高密度赛制背景下,如何从高强度的比赛中恢复過来,并调控其竞技状态,保持连续参赛的能力,这对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因此,赛事间的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也是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最重要的时问。
1.3多场次比赛之间的时间段
在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500m比赛中,赛制规定每名运动员要参加两场比赛,分别在内外道各比赛1次,最终成绩取两轮比赛的平均值。在两轮比赛之间,运动员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根据运动员比赛成绩和名次不同,休息时间有长有短,最长为1h,最短为40min。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需要快速地从上一场比赛的负荷中恢复到原有状态,为下一场次比赛做好准备。在这样的情况下,陆地恢复性训练程度和步骤就显示更为重要。
2.赛前训练调整阶段中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陆冰衔接
2.1赛前训练调整阶段持续的时间
根据我国速度滑冰教练员们的经验,赛前训练调整阶段多始于比赛前2~3周。图多·博母帕则强调,“对必须提高速度或爆发力的运动项目,训练量可以比准备期达到的水平要低,但其强度应不断增加,且在重大比赛前2周左右达到最高水平,然后再逐渐降低”。陈月亮(2008)曾对我国速度滑冰短距离教练员进行调查,显示有79.4%的教练员认为,在重大比赛之前的调整期应持续2~3周(见表1)。本研究对速度滑冰短距离金牌教练员的访谈发现,在具体的赛前训练的计划与实施上,2-3周确实是赛前训练调整阶段常见的持续时间。
2.2赛前训练调整阶段中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陆冰衔接
在进人赛季第一个比赛前2~3周,教练员们会安排一个“提强周”,让运动员承受最大强度负荷,然后进入赛前减量恢复過程,即赛前训练的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恢复训练是冰上恢复与陆地恢复相结合的過程。冰上和陆地恢复训练的比例大致为1:1,冰上恢复主要通過较低强度的冰上慢滑、动协、起跑、途起训练,保持冰感,维持一定的体能。而陆上训练包括: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主要手段是慢跑;陆地恢复性力量训练,特别是与专项动作有关的专项力量训练。此外,还包括由多种练习手段组成的交叉训练。
在赛前训练调整阶段,通過对教练员的访谈,本研究认为这一阶段恢复性体能训练的冰陆衔接基本有两种模式。
2.2.1由3个不同小周期训练内容构成的模式奥运会女子500m银牌得主WXL教练XTN的赛前恢复性训练,在“提强周”后第1周内,安排运动员充分休息,必要时做一些轻微的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第2周开始安排形式多样的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手段,旨在逐步动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第3周前半段主要是形式多样的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内容,之后安排陆地恢复叉训练。最后在临赛前一天用80%~90%强度来滑个单圈(见图1)。
这一模式陆冰衔接的基本规律是,由两个陆地训练部分和一个冰上训练部分组成。第一个陆地训练部分持续1周,其训练目标是机能恢复,通過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消除“提强周”带给运动员机体上的深度疲劳,使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恢复到适宜的状态。第2个陆地训练部分持续1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目标在于将运动专项相关的身体素质提升和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在两周的离冰训练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也得到了完全的恢复,在这时候安排一个冰上训练小周期,以较大的负荷把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提升到一个最佳状态。
2.2.23个几乎相等的3个小周期构成模式 在“提强”后的第1周,首先运动员安排前3天恢复性训练(心率控制在150~160次/min),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手段包括自行车,慢跑,走加跑,走跑交替,拉伸。第4天完全休息,第5天进入赛前准备,包括针对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比赛技术动作的陆地训练。然后下两周的训练与这一训练基本雷同。
这一模式陆冰衔接的节奏其实与上一模式基本相同,也遵循了陆地机能恢复、陆地体能保持和冰上专项刺激三部分,不同的是这一模式将持续3周的陆冰变换浓缩在1周5天内,周六周日则是测试日。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运动员的生物节奏适应即将到来的比赛。这3个连续的恢复小周期看似相同,其实周五和周六周日循序渐进地有一些变化。从周五的冰上刺激训练看,由第1周专项技术的起跑训练、长滑训练,到第2周、第3周的400m100%强度的速度练习。从周六、周日的专项测试看,第1周的测验比赛由一个长距离和一个短距离项目组成,第2周则测试主项,第3周参加比赛。这一模式的关键其实在周五、周六、周日的变化,在前3天保证运动员充分恢复后,通過3个小周期的训练目标逐步向比赛所需要竞技状态靠拢(见图2)。
3.多个赛事间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与冰上训练的衔接
我国速度滑冰全国联赛在整个冰期设置5-6站的比赛,站与站之间时间间隔为一周或两周。国际积分比赛,速度滑冰世界杯分站赛站与站之间时间间隔也是一周,也就是说,我国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在进入赛季后经常会面临连续周末竞赛的情况。在多个比赛之间,如何通過训练内容的安排和负荷与恢复的节奏的控制来调节运动员竞技水平和状态,是教练员训练控制和实施的重要环节。
3.1赛事间的恢复小周期训练安排
赛事间的恢复小周期是指在两个比赛间隔1周的情况下,以恢复为目的,以调控竞技状态为目标,以一星期为跨度的训练。这一星期的训练,除去周六、周日参加比赛,实际上只有5天的时间训练。
通過对国内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优秀教练员的访谈,收集整理了国内优秀教练员比赛期赛间恢复小周期的训练计划。通過对比分析发现,尽管各个教练员的训练安排由于执教对象的不同而显示出一定的个性化特征,但从训练的内容上看,多位教练员的安排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体的训练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冰上小强度慢滑训练、陆地小强度力量训练、冰上高强度的专项训练。
(1)冰上小强度慢滑训练:安排在比赛后恢复小周期的前半段,通過小强度,少量,多组的训练形式来促进运动冰感的保持,在赛后离冰多日的条件下,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感觉起到一个动员的作用。
(2)陆地恢复性力量训练:多在小周期后半段安排,负重较小,组数少,目的在于维持现有的力量素质不下降。
(3)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安排在两个时段,一个时段在赛后第1天,有些教练员安排慢跑来消除高强度比赛過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促进机能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另一个时段在恢复小周期的后半段,旨在清除恢复性小周期前3天的训练疲劳,并使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一定的保持。
(4)冰上高强度专项训练:在恢复小周期的最后一次课,教练员会安排接近比赛强度的冰上专项训练,训练内容安排途起、动协和接近专项距离的全力冰上滑跑。训练目的在于体会竞赛节奏,使身体承受一定的负荷刺激并提高神经系统活性,在训练后,通過恢复程序使竞技状态保持在最适宜的水平。
3.2赛事间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的陆冰衔接
从国内优秀教练员赛间恢复小周期训练安排的内容和节奏看,自比赛后至下一次比赛之间为一个恢复程序,这个恢复程度既有冰上训练,也有陆上训练,且陆上恢复性体能训练总是安排在两次冰上负荷之间。整体的训练安排遵循了以下节奏,既:冰上比赛刺激一陆地恢复一冰上起动刺激一陆地恢复一冰上赛前刺激一陆地恢复一比赛(见图3)。
在这一小周期中,第一个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主要目标在于加促清除高强度冰上比赛的代谢产物,使机体恢复到原有状态。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刺激非常深,这种刺激不仅表现在肌肉、内脏系统上,更表现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上。我国很多优秀的速度滑冰短距离选手都表示在大强度比赛和训练后,长时间的睡眠会使身体更快的恢复,也是由于项目特点导致神经疲劳的缘故。神经系统的恢复较其它系统需要的时间相对更长,因此,在赛后第1天,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都选择全面休息。但是,当過大的比赛强度造成运动员肌肉系统酸痛不适时,就需要及时地施加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主要以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和陆地恢复性拉伸训练为主,以促进肌肉系统的恢复。
在恢复小周期内第二次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一般安排在周期的中段,练习内容包括陆地恢复性力量训练和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这一恢复性体能训练作用并不在于消除疲劳,而是在于启动和维持身体的有氧能力和力量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其性质同星期二的冰上慢滑,都是为了将赛后相对静止的机体调整到一个较理想的状态,以适应恢复性小周期末段的赛前刺激训练和高强度比赛。
第3个陆地恢复性体能训练针对的是比赛前1天的训练负荷。根据运动训练学规律,比赛强度大、比赛持续时间短的运动项目,要使运动员在比赛当日表现出最佳竞技状态,就必须在临赛前采用短时间而强度大的大负荷刺激,只需要24~48h的恢复时间即可出现竞技能力和状态的最高值。因此,我国优秀教练员均会在赛前一天安排90%强度的冰上专项训练课。为了保证在第2天比赛中运动员能够达到竞技状态的高峰,教练员在前1天的90%强度冰上训练课后,非常强调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这一时段的恢复性体能训练主要是陆地恢复性有氧训练和陆地恢复性拉伸训练,辅以按摩和营养补剂,促进赛前身体机能状态和肌肉状态的恢复。
3.3多场次比赛间陆地恢复性训练与冰上训练的衔接
速度滑冰短距离500m比赛运动员要参加两场比赛,其间运动员有40min到1h不等的休息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运动员会在冰场外进行陆地恢复性活动,国内外运动员普遍采用自行车或慢跑的有氧恢复、拉伸训练,有些运动员还安排按摩。在如此短的时间间隙如何安排陆地恢复性训练?
以两场间最短间歇40min为例,在第1轮比赛下冰休息5min后,运动员应该紧接着安排15min左右的陆地有氧恢复跑,快速消除乳酸。之后,进行5min左右的拉伸,以消除肌肉疲劳感觉。剩余10min教练进行战术安排和心理调节。最后5min准备比赛(见图4)。
对于多场次比赛间的陆地恢复性训练手段来说,本研究认为以乳酸阈心率下减30-35次/min为强度的自行车恢复训练手段比慢跑的恢复效果更佳。如果中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在两场比赛之间安排陆地有氧恢复练习,首选的练习内容是固定自行车,其次是均速有氧跑,练习持续15min左右即可。
关于陆地恢复性拉伸练习,本研究建议根据在保证专项所需肌肉拉伸的基础上,应特别重视股四头肌、臀大肌和腹直肌的拉伸。每个部位拉伸时间不宜過长,每个动作持续时间10s即可,至多不能超過30s,避免拉伸时间過长导致肌肉力量下降的不利局面。
4.结论
(1)在赛前训练调整阶段、多个赛事之间小周期及多场次比赛之间是比赛期恢复性体能训练陆冰衔接的重要时间段。
(2)赛前训练调整中周期恢复性体能训练安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陆一陆一冰的形式,恢复运动员机能、保持运动员体能、提升最佳竞技状态;另一种模式则以3个相似恢复训练小周期构成,力求在调整竞技状态同时,促进运动员参赛生物节奏的适应。
(3)赛事间的恢复小周期是指在两个比赛间隔一周的情况下,以恢复为目的,以调控竞技状态为目标,以一星期为跨度的训练。赛间恢复小周期训练安排的内容和节奏看,自比赛后至下一次比赛之间为一个恢复程序,整体的训练安排遵循了冰上比赛刺激-陆地恢复-冰上起动刺激-陆地恢复-冰上赛前刺激-陆地恢复-比赛这一节奏。
(4)两场比赛之间安排陆地恢复性训练程序,包括安排15min左右的陆地有氧恢复,5min左右的拉伸和10min的战术安排和心理调节,只安排10min左右的休息。有氧恢复训练手段首选的练习内容是固定自行车,恢复性拉伸训练每个拉伸动作持续时候不超過30s。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速度滑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82.
[2]图多·博姆帕,马铁,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徐本力,21世纪中国竞技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42-243.
[4]凌月红,熊莉,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恢复训练方法及实践应用[J],体育学院学报,2003(4),51-52.
[5]孔庆玮,恢复训练在游泳运动中的重要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7-48.
[6]魏佳巍,戴炳德,等,对长距离速滑训练疲劳与恢复的探讨[J],冰雪运动,1995(4):35-36.
[7]陶玉晶,张强,速度滑冰大全能运动员比赛期间疲劳的消除与恢复[J],冰雪运动,2008(6):5-8.
一、活用课后练习,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高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的,这类练习的定位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主动阅读达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整体感知就是指在阅读中形成自己最初的认识和体验,确立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语言特点和情感态度形成整体的认识。
例如《囚绿记》课后练习第一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这三个问题按照课文的行文思路连续提出,授课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时就可以把文章结构梳理一遍,从而顺利发现文章框架,而且为这一题最后一问“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打下基础,使学生很好地自主理清行文结构,把握内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理解分析文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这类练习题,引导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二、活用课后练习,夯实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牵涉到字音、字形、成语、标点、病句等等,这些基础知识是小学、初中课后练习的重点。高中阶段,文言文基础知识成了重点与难点之一。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其分值从过去的8分提到了现在的12分,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必修一至必修五都有文言文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先秦诸子散文》都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教材,教材中几乎每一课的课后练习设置为解词或翻译句子、段落,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后练习资源夯实基础的有利工具。
例如《逍遥游》的第二道练习题为列举“若”“是”“斯”“之”“特”“修”等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或用法。在讲解这道练习时,可以延伸至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进行归纳。通过利用课后拓展性的练习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活用课后练习,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强化了语文教学根据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自由地写作,注重个性化表达,追求有创意的构思。在各种语文能力和素养中,口语交际和写作是最重要的,也是学生受用一生的基本语文技能,语文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有没有得到实际的提高。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运用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
例如《文章写作与修改》“学会沟通”专题的“写作实践”练习,第三题为:“假如你参加学生会主席竞选活动,现在要你面对全体学生发表演说,你准备怎么说?”教师可以利用这道题调动学生充分思考“如何设计演说思路,如何措辞,方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达到演说目的”。学生拟定思路后,让学生畅谈思路,费时不多,既锻炼了构思又训练了表达。
四、活用课后练习,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是高中语文课堂在课后的有效延伸,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真正的生命,加强高中生的课文阅读是提高高中生基本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灵活借助教材后面的练习题,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让他们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
例如必修二《孔雀东南飞》一文的练习四为:“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结合这一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不同文学作品创作手法的异同,从而深入分析这种结尾的作用。可听、可视的活生生的感觉意象给冰冷僵化的尸体增添了生命的色泽、美的光晕,焕发着动人的奇光异彩。
关键词:基础方法
众所周知,《考试大纲》中关于“病句类型”的规定,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这里,不想再一一详细赘述,只想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以供参考:
一、语感审读法
在审读语句过程中,从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有无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进而找到“症结”所在。比如:“我们把小树苗栽到了路边长得很越来越高。”显然从语感上就能察觉出这个句子很别扭,读着也很拗口,再仔细一分析,原来是把本来是两个承接的小句子放在一句话中进行表达,犯了结构混乱的毛病。用这种方解题,一定要做到胆大心细。胆大就是要果断地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不要前怕狼后怕虎,似是而非地去解读句子,以至于模棱两可,自己也搞不清楚句子是非有问题了。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查找病因的耐心,不能马虎,不能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细心再细心。
二、语法分析法
纵观全局,抓主要矛盾,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审查句子的主干是否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错误,再清理句子的枝叶(定语、壮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有毛病。
例如:“《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通过主干分析,主语是《红楼梦》,谓语是“是”,宾语是“文学”,“一部作品”怎可称之为“文学”显然谓宾不搭配,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只要了解句子的成分,就一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三、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定主意,光凭语感也是不可靠的,这时教你一个简单的法子,即仿照原句的结构另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毛病。比如:“在李老师的帮助中,我取得进步。”初读这个句子是感到别扭,可选择两个类似的结构来分析:“在哥哥的指挥下,我用竹条编了一个鸟笼。”再如:“从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从这两个结构中我们看出应当这样搭配,“在……下”或者“从……中”是正确的,犯了两种格式混用的毛病。
四、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感上体会不出来,语法上又不好找,那就要从事理上分析,看看是否违反事理。逻辑分析就要从概念判断,从推理方面进行检查,看语句表达是否得当,句意关系是否合适,比如:“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这个句子用“凡是……都”言过其实,不符合生活事实,困境是成才的环境,难道顺境就不是吗?可改为“大多”,删去“都”就可以了。
做辨析并修改病句题就好比一个医生为病人看病,看病、治病是两个不能脱节的环节。因此,做好病句的修改首先要辨析得准确,才能修改得漂亮。另外,我们也知道,一名优秀的医生,一定是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样,搞好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光靠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因此,提高辨析修改语病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长远的规划和与之相应的实施措施,还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能企图通过做几道题或者读几篇文章就奏效。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增加阅读量,养成对优秀作品精读细品、仔细揣摩语言的习惯,积极培养语感,努力汲取优秀作品的语言营养,夯实语言基础,而一些庸俗的书籍、盗版的书刊,不利于语感的培养,应摒弃。
一、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动机。
很多初中生对于“语文是学什么的,为什么要学语文?”这样的根本问题不了解,他们往往只认为,这门主科在考学考试中很重要,可是很难得高分,特别是作文不少人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甚至觉得是一种负担。
因此,教师一开始就必须把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重要意义给他们,讲清楚,并注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使其显示出来。当学生亲身体会到学好这一门基础学科对这好其他学科所起的重要作用,真正了解它在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意义,他们就会逐渐重视学习语文,对语文产生需求感。
二、 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1.课堂采取“寓教于乐”,多设计有游戏性,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获得知识,如在教“形声字”这一知识时,我考虑到学这一项知识的目的无非是要让学生识字,辨字,防止错别字,所以在讲授中,这一知识时,我设计了“文字医院”的练习。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改病句知识后,我把病句归纳为几个类型,设计出一些练习题,开设病句医院,让多一个学生都来当大夫,为“文字医院”“病句医院”的“病人看病”,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每一个学生都争当大夫,把病人一一治好后,我问他们:“这些病人经常在什么地方出现。”他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从此以后,在他们的作业簿里,很少再出现这些错字和病句。
2.认真开设语文活动,把语文活动当作正课一般看待,语文活动对学生是一项活泼有趣而有又实用性强的活动,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我除按课本安排的语文进行外,还补充一结活动内容,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生开展普通话竞赛,讲故事,诗歌朗诵,同学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等活动。既活跃了语文课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由于把竞赛带入课堂,多数学生都不愿认输,预先准备,暗自训练,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学习气氛越来越浓。
三、 教学学生“会学”,学得生动,主动。
从教学生学会,到学生会学,这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它是时代的要求和提高学习效果的需要。
1.要教学生会学,就必须坚持多读一一点拨——巧练。多读就是多读,熟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了解。
点拨,就是教师精讲。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能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我在讲《梁宝生买稻种》是怎样根据中心意思的安排选择材料,什么地方详写,为什么要详写,什么地方略写等,指导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这个,以这篇课文为例,在《分马》这课中自己求得“反三”一一分析《分马》是通过运用材料安排详略来表现主题的。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一”,因此,顺着问题,自己求知探索,得出《分马》的“三”。由此而懂得了写一个人,一件事,不应全面面俱到,而应根据中心的需要来选择材料,安排详略,这样才能突出主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获得新的知识,总结出一般规律并真心体验到举一反三的光趣。比较就是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区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别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记叙顺序,修辞手法的意思,我给他们列出一个表; 转贴于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喻、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
记叙顺序:顺叙、插叙、倒叙
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反复
学生通过比较,一目了然,很快地掌握了知识。巧练,就是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根据《大纲》要求,课文训练的重点,选择精而巧的题目让学生做练习,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能能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知识。
2.要教给学生会学,还要教给学生写作知识的规律。:1教给文章结构的一般形式。例如教学生写记叙文要先写时间、地点、人物;中间写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议论,照应等这三大块。写议论文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步也是缺一不可的。2教给学生了解文章的思路,也就是一件事,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想的,怎样安排的。
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思考深度,写作能力常常是靠课外阅读得到提高的,应多给学生介绍好书,好文章,好报刊,好杂志,指导他们读书的方法。还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一一各种讲座和竞赛活动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参观访问,出版墙报,手抄报等。以此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五、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让学生钦佩你,对你产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