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春残酷物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懂得放弃,你才能得到更多……放弃是另一种美。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该放弃时就放弃,放弃并不代表失去啊!
美丽的往事飘零,午夜最后一班地铁,掌心中的岁月;她是一条河, 静止的黄昏, 永远的微笑永远的Julia.只有完整的树叶,没有完美的树叶,命运靠自己掌握.聚散都是缘,路要自己走.
在最后的海边,一切的秘密都将被解开……才了解到-不论你心中有什么秘密……每个人生来就不应该孤独!物换星移,正行就像行星一样围绕在像恒星一般的守恒身旁,像是一个定律般。记忆与虚妄交织,温柔与残酷交战!冥冥苍穹,是否听得见我的呐喊?是否容得下我的青春?残酷青春物语,一个属于我们的青涩时代!与你告别时候,离别的线,我的泪在眼里打转,但又意识到这种情感的虚伪。我总是这样,在最动情处最快...
青春要有桃花般的烂漫,要有荷花般的圣洁,要有桂花开放的芬芳,梅花开放的坚强。青春像一只铜铃,系在我们的手臂上,只有不停地奔跑,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青春是多么美丽!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幻想,是...
关键词:青春;死亡;物哀;虚幻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知的书,一直被划归为青春小说范畴。“青春”其实是村上小说里挥之不去的母题。这和村上春树自己本人的情结也有关系,他一生活得像一个老男孩,剪干净的头发,穿白衬衫,保持瘦削的身材。而青春里的死亡主题也是村上很喜欢在小说里表现的,在《挪威的森林》里表现的尤为明显。
一、日本物哀情结的体现
小说里与主人公相关的直接死亡的人有木月和直子。木月是主人公的好友,后来自杀。直子是木月的女友,后来成为主人公心中挥之不去的女孩。关于木月的死描绘地极其理智,死者预谋已久,慢慢地细心地封闭汽车,让自己封闭而死。小说对于木月之死描绘的异常仔细,甚至好似在彰显一种特别之美。这可能也与日本文学一直崇尚的物哀之美有关,青年的死亡也在体现一种美。后来小说中也对木月的死做了解释,木月与直子从小青梅竹马,彼此相伴,绕过了青春期的苦恼与惶惑,所以后来必须做出牺牲和补偿。这其实也彰显了小说作者的一种哲学,青春必然是充满躁动与苦痛的,是绕不过的,如果逃过,必然会做另外一种牺牲。小说里另一个死者是直子,开始是木月的女朋友,后来与主人公发展出一段恋情。小说里把直子描绘的异常美好,长而黑的头发,干净的眉眼,淡淡的忧伤,偶尔又有些小俏皮,一切都是初恋该有的模样。但是这样的美好的直子,却一直困在忧郁里无法自拔,直至最终死亡。好像完全美好的人物不该活在现实里,死亡是其必然结局。这样的直子也必然不会和主人公长久地生活下去,离开是个必然的选择,而主人公终其一生也必然活在失去挚爱的惆怅里。
二、小说里的死亡可能并非现实意义上的死亡,更是一种精神的死亡
《挪威的森林》整部小说充斥着死亡,包括直子姐姐的死亡,直子的死亡,木月的死亡,永泽初恋初美的死亡。在本该生机勃勃的青春岁月里,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死亡阴影,仿佛故事在围绕死亡连轴转一样。所以《挪威的森林》里表现的死亡可能并非实在意义上的死亡,可能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死亡。你最好的朋友必然离去,这是一种死亡;你最爱的那个女孩必然会失去,这也是一种死亡;你所留恋的青春也必然远离,这也是一种死亡。小说里有这样的一句话:真希望今年19,明年20,然后再是19,这样重复多好啊,无法想象变老后的生活。青春就是这样一种残酷的东西,在给予你一切之后又收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春的离去,就是生命某一层面的死亡。青春结束了,我们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残酷法则:你所珍视的朋友和你所挚爱的那个女孩必然会离开,必然会带着你的青春一同死去。当你意识这一事实并且不得不接受它时,你的青春也就死了。
三、虚幻的超现实描写是村上春树小说常用的写法
虚幻的描写在村上文章中并不鲜见。《挪威的森林》里可能并不多,可是也有显现。例如安美X疗养院,就仿佛不存在人世的作者虚幻出的一个世界。这里的人也都不同常人,带着与众不同的脸在这里生活着。这里的环境也具有虚幻感,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日本好似不可能存在的地方,有非常好吃的蔬菜,有很多小动物,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像小说《魔山》里的情境。关于疗养院直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这里好似一座魔山,进来的人就会走不出去。整个疗养院的描写就非常具有超现实感。并且关于直子之死也写得非常玄妙,直子最后死在一片幽暗森林里。这里的死亡暗合里主题“挪威的森林”。在青春的森林里消失不见,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在小说里村上描绘的死亡更多着眼于精神层面上的,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可能并非属于现实。虚幻的描写在村上后期的小说创作中越发明显,例如最近的作品《1Q84》明明具有纪实性质,却写得如玄幻小说般,深刻地揭示了的魅人本质。所以《挪威的森林》里作者也想用一种非现实的笔触来表现现实。
死亡仿佛是青春的结果,它仿佛一层阴影笼罩在青春岁月之上。岁月流逝,青春不再,青春里那些闪亮的人和物也必然随之死去。走过青春的人,不得不面对成人的惨淡世界,这就是《挪威的森林》里死亡的意义。村上春树说,《挪威的森林》表达的就是一种现实里的爱情。大概村上就是用一种青春特有梦幻的、脱离现实的笔触来表达一种真实的感情吧。
参考文献:
[1]蓝泰凯.村上春树和他的青春小说《挪威的森林》[J].贵阳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 岩井俊二 成长纯爱 交叉剪辑 视听唯美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05
所谓青春电影,主要是讲述青少年的生活故事,并以其作为影片主角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1]台湾电影大师杨德昌曾经说过:“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与非青春片。” 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以2002年易智言导演的《蓝色大门》为开山之作,影片讲述了三位台湾高中生对爱情与友情、成长与现实、未来与梦想之间的迷茫和抉择,展现出青春期特有的清新质地与浪漫温馨的基调,给当时死气沉沉的台湾影坛带来了一股清风。
台湾电影研究学者孙慰川在《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中提及:“易智言电影的题材、主题、情调和风格与日本新生代电影导演岩井俊二的《情书》(1995)、《四月物语》(1998)等片颇为接近,但却没有岩井俊二的《梦旅人》(1995)、《燕尾蝶》(1996)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0)中的社会批评和人性批判。”[2]日本导演岩井俊二是青春电影的大师,他的影片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青涩的爱情、纯真的友情等多种情感的相互交织,多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唯美的画面、大块的色彩、感人的音乐等因素形成了他独特的青春电影风格,他因《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等青春影片,表现出的清新映像、细腻的感情基调而受到中国影迷的喜爱,并被亲切地称为“日本王家卫”。有电影评论家指出,岩井俊二一生只拍了一部电影,那就是“青春片”。
一、纯爱与成长的主题
1、纯爱的主题
岩井俊二在1998年拍摄的电影《四月物语》讲述了一个简单而美好的暗恋故事,女主角榆野卯月因为暗恋学长而考入东京武藏野大学,最终她在书店如愿找到了暗恋的学长山崎,当她得知学长同样记得自己时,她拿着破旧的红雨伞在大雨中兴奋不已。这是属于青春期特有的暗恋情结,影片洋溢着温暖的气氛、淡淡的情愫,岩井俊二没有表现出这场暗恋的结局是喜是悲,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相见,就足以让观众会心一笑、暖人心间。
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在表现青春的主题时,受到岩井俊二电影的影响,同样抓住了青春期学生时代的“纯爱”。2002年,易智言导演的电影《蓝色大门》同岩井俊二的《情书》一样,也是讲述了一个学生时代的模糊不清的三角恋的故事,影片中充满了对爱情的迷茫、对将来的未知,女主角孟克柔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男生还是女生,这种懵懂与无知也许仅仅属于纯真的青春期。电影中林月珍没有因为孟克柔与自己喜欢的男生交往而生气;孟克柔也没有因为被朋友当作替身而要与其绝交;张士豪即使与孟克柔分手,两人也依然是好朋友……易智言在影片中借鉴了《情书》的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处理方式,没有纠结于“谁到底爱谁”这一命题,而是让电影中的少年在最后都学会释怀,他们仍然穿着校服、骑着单车,在马路上开怀大笑,一切都发生了,一切也好像并没有发生。
2、成长的主题
岩井俊二在2001年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放弃了原来善于表达的“纯爱”的主题,他在这部电影中开始探讨青春的另一个同义词――“成长”。在这部风格类似于杨德昌导演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电影中,岩井俊二用大量的性和暴力等因素来表现青春的残酷与现实,尽管这部电影依然色彩明快、音乐优美,但掩饰不了故事的灰色气息。这部影片最后没有了以往乐观的气息,而是以“一把刀”结束了整个青春故事。
2010年台湾导演钮承泽的电影《艋胛》在当年的台湾电影市场可谓大放异彩,票房丰收。究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这部青春电影贴上了“黑帮片”的标签,与日本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相比,它同样摒弃了唯美的爱情风格,把镜头转向了青春期的盲打莽撞、叛逆热血与成长体验。电影《艋胛》除了拥有大量的性、暴力、义气等因素外,在影片结局的处理上更是借鉴了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结尾方式。影片最后,蚊子被和尚用枪打死,随后和尚也死在了志龙的刀下,这是黑帮仇杀的后果,也是对背叛友情的惩罚,更是年轻的代价。影片中的蚊子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莲见雄一一样,原本是一个相信朋友、热爱生活的人,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友情的背叛让他不得不学会反抗、学会打架,甚至学会杀人。
二、多线索的叙事方式
岩井俊二的影片经常采用多条线索来叙述故事,以交叉式蒙太奇的方式来展现时间与空间的错乱、虚拟与现实的交织,这也构成了他青春电影的又一特色。岩井俊二的电影《情书》的时空分为两个时空:现在时与过去时,两种时态是交混在一起的――过去由现在带动,而现在又与过去呼应。[3]
岩井俊二这种交叉剪辑的技巧对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的叙事风格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07年周杰伦导演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是一部典型的“时空错乱”的影片,一首名叫《Secret》的钢琴曲成为连接影片两段时空之间的桥梁,使得年龄相差20岁的小雨和湘伦在现实中相遇,让两个本来绝没有理由产生交集的人穿越时空,慢慢相爱。影片以小雨的身世作为故事中最大的悬念,层层递进,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可以说,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这首钢琴曲的设置与岩井俊二的《情书》中设置的寄望天国的情书在作用上如出一辙。而影片《不能说的秘密》在蒙太奇上同样采用了岩井俊二所擅长的交叉剪辑的方式,使得影片中1999年的现在时与1979年的过去时交织出现,引出现实与过去两条线索来叙述故事,用现在时提出疑问,以过去时的回忆片段将谜团一个一个解开。
2008年魏德圣导演的电影《海角七号》被称为是台湾电影的“救世之作”,影片中所表现出的爱情的美好、友情的坚定以及梦想的伟大,不仅给处于金融风暴中的台湾观众带来了一丝心灵的慰藉,更是给低迷的台湾电影市场带来了振兴的曙光。魏德圣在《海角七号》中,体现兼容并蓄的“宽容”意图非常明显:全片没有压倒式的英雄人物,相关人物的戏份平均,彼此从冲突、敌视到包容:“新的、旧的、月琴、摇滚乐、原住民、客家人……”[4]这与岩井俊二在处理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手法非常相似,多个不同交错的场景:在音像店里偷唱片的莲见、将莉莉周的海报捡回家的星野、不良少年的抢劫、冲绳之旅的死亡事件、被迫的津田、遭到的久野……零散的人物、错落的时空、多条线索的交织,最终都集中于一点――网络BBS。而魏德圣在表现《海角七号》的另一个主题“跨国之恋”时,也借鉴了《情书》的叙事手法,采用交叉剪辑的方式,用七封未寄出的情书来连接过去与现实两段时空,在《野玫瑰》的音乐声中表现了世界一家亲的和谐意味。
三、视听语言的唯美
岩井俊二,与其他享誉世界的电影导演不同的是,这位“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一直以来都以青少年作为电影的描述对象,以成熟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视听觉的唯美艺术,注重影片的形式美感,被赞誉为“映像诗人”。这是一种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风格样式,叫做“诗电影”,它是通过蒙太奇技巧的运用,在银幕上造成系统喻、象征性效果和带有极强节奏性的电影。[5]
台湾年轻导演沿袭了岩井俊二对视听语言的处理方式,将电影画面诗意化,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新世纪台湾的每部青春电影都如同一首散文诗一样的唯美抒情,娓娓道来地讲述着青春的故事。2007年陈怀恩导演的电影《练习曲》是一部“公路电影”,讲述了一位有听力障碍的少年骑车环岛的旅程,逆时针的环岛路线,东岸到西岸的逆风行,一路所遇见的十二组人与景,带有浓浓的台湾本土文化气息。这是一部青春电影,但是影片中随处可见的长镜头和跟踪拍摄的手法,使得它可以堪称是一部台湾风光的纪录片。如果说岩井俊二的电影《花与爱丽丝》的一个个画面截图,都像极了德加油画;那么台湾电影《练习曲》的画面则是一幅幅中国山水画,清淡干净、意境幽远,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把台湾的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台湾流行音乐是亚洲的佼佼者,也是青春电影必不可少的因素,配以唯美细腻的画面,每一部电影都像是一部加长版的MV。2007年郑文堂导演的电影《夏天的尾巴》是一部风格清新的青春电影,四个高中生在“秘密基地”里一起体验爱情,寻找生活的乐趣,解救企图自杀的父子……实践着摇滚乐中标榜的热情与正义,分享青春年华最后的时光,这是夏天的尾巴,也是青春的尾巴。导演郑文堂一向注重电影音乐,他导演的电影《深海》曾经获得金马奖最佳电影配乐的肯定。电影《夏天的尾巴》邀请台湾新锐摇滚乐团阿飞西雅担纲电影作曲,并且收录了橙草、灭火器以及女主角Enno的创作歌曲。电影配乐以重金属的摇滚乐为主,不时的穿插着淡雅的忧伤小调,营造出简单而又温馨的浪漫氛围,更加衬托出了青春纠结的爱恋和坚定的友情。自弹自唱的女主角Enno有别于以往的民谣女声,她以独特且具有穿透力的嗓音,唱出了青春记忆里的勇往直前与义无反顾的摇滚精神。
结语
近几年,台湾青春电影秉承了岩井俊二影片独有的清新质地,并且结合台湾本土文化特征,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而随着内地国产电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风格迥然的新锐导演的加入,商业化倾向的青春片也逐渐增多,例如《十七岁的单车》、《青红》、《独自等待》、《杜拉拉升职记》、《观音山》等青春电影越来越受到关注。戴锦华教授曾指出:“所谓青春片的基本性,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6]因为文化语境和成长环境的不同,青春的表现形式也各种各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是其中烦恼与甜蜜、苦涩与激情的碰撞却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这使得青春电影有了共同的特性,也为台湾青春电影对内地青春电影的启示与促进奠定了基础和前提。
注释
[1]周齐.“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从影片看台湾电影的青春表达[J].电影评介,2009,18期.
[2]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71.
[3]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63.
[4]程青松.青年电影手册[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5.
[5]汪流.电影编剧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290.
[6]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3.
【摘 要】岩井俊二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中,对青春有着无限的回忆和深沉的思考。从《情书》开始,他的每一部影片在电影主题和故事内容上都有或唯美或残忍的极端。本文通过岩井俊二的电影对声音进行分析,明确影片中的声音和画面所构成的电影元素可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心理感受。 【关键词】岩井俊二;电影;音乐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97-02岩井俊二作为新锐导演之一,作品有的唯美清新风格和残酷的青春感受深受年轻人的喜欢,被誉为日本电影界最具潜质的“映像作家”。岩井俊二从小就爱好广泛,他在学生时代就疯狂地迷恋电影、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MTV的导演工作。早期MTV拍摄的经验,使他日后导演的诸多电影中的音乐和画面更加融洽。经历了《情书》的温婉美好,《梦旅人》的决绝不忍,《燕尾蝶》的激昂梦想,《四月物语》的唯美奇迹,《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青春残酷,到平静亲切的《花与爱丽丝》的回归。一、电影中的音乐(一)音乐之路第一部――《情书》1995年时,岩井俊二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电影《情书》在日本和东南亚引起了空前的轰动。《情书》对于音乐的运用也成为了典范。由香港导演黄精蒲执导的影片《阿嫂》中,大部分背景音乐就是来自《情书》里的插曲,比如《Forever Friends》。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艺术人生》有时也会将这部影片中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影片开头钢琴曲《his smile》就已悄悄萦绕在耳际。音乐停止于小轿车的引擎声中,音乐在这里就起到了音乐功能中的以语言形式补充画面的作用。藤井树在医院里想到死亡时,空旷安静的走廊里有医生和护士推着担架车的声音和跑步的声音。在故意放大的呼吸声中,原本轻柔的钢琴曲突然变得大声,配合着快慢镜头的切换,不难感受到藤井树对死亡的恐惧。(二)音乐之路第二部――《燕尾蝶》1996年的岩井俊二在短片《梦旅人》获得“柏林电影节记者评审委员会奖”后,又立刻将小说《燕尾蝶》在荧幕上呈现出来,该片奠定了岩井俊二在世界文坛和影坛的地位。音乐家小林武史的加入成为本片的一个亮点。1.影片中的音乐创作影片挑选Chara担任女主角,她以特有的嗓音演唱了影片中大部分的插曲,这乍听起来所有人都觉得是呓语的声音,也是岩井俊二在音乐追求上的一个转变。人群中的固力果穿着红色的裙子,坐在那里低声吟唱着《南海姑娘》,这首改编的邓丽君歌曲就这样悄然触摸到观众内心柔软的地方。音乐起到了叙事的作用,为后面开酒吧、固力果做主唱,后来被发掘为明星埋下伏笔,元盗们在垃圾场捡着垃圾,背景音乐是固力果演唱的《sunday park》,这是整部电影中最美好的场景。音乐控制了画面节奏,也以欢快的形式烘托了画面,渲染了温馨的氛围。2.影片中的歌曲改编影片中的《My way》这首歌,用告白的口吻讲述了一个男人对人生的态度。这首歌第一次出现是在路上用录音机放着找到的磁带时,飞鸿他们听着听着就唱起来了。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固力果站在舞台上演唱了这首歌,在打击乐器的间奏中结束了。第三次出现时是飞鸿临死时,《My way》作为背景音乐,在浑厚的男声原唱中,画面闪回大街上奔跑的飞鸿,欢快的画面配合着低沉的歌声。最后一次出现,是固力果和凤蝶祭奠飞鸿时,两人哼唱的低吟像是历经沧桑后的平静。《My way》四次出现,把包含的主题与影片中人物的情绪相互交织在一起,也是这个故事的主线。(三)音乐之路第三部――《四月物语》在这部影片中岩井俊二参与配乐。片中女主角松隆子也是影片中全部的钢琴曲的弹奏人,虽然她的钢琴水平并不高,甚至很多时候都会弹错音,但是浑然天成的稚嫩和温婉简约使得《四月物语》中的钢琴部分明显区别于《情书》里钢琴运用的细腻。钢琴音乐响起在榆野把手放在火车车窗上,听起来只有几个十分简单的钢琴音符,却为整个影片定下了十分温柔的调子。在榆野骑着自行车在四月阳光下的街道上穿行时,流畅无比的吉他声正是想象中的生活;穿行在飘着樱花的街道上时,长笛与钢琴交相呼应,那也是生活的味道。架子鼓的清脆鼓点响在榆野在学校遇到尴尬后,混在操场中带着些许嘈杂的鼓声就像心中的无奈和失落。雨中的钢琴声已不同于之前的平静,依然是几个简单的音符但旋律却变得跳跃。(四)音乐道路第四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音乐的功能已经不是简单地配合画面来打动观众,音乐自身被创作的情绪与意境已足以表达岩井俊二所要描绘的世界。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正是在于影片主题与音乐,电影人物与音乐的几度融合,像是在电影中做音乐、在音乐中谱写电影一样。1.德彪西钢琴曲与电影的融合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一位受浪漫主义色彩影响的作曲家,他也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的大部分音乐却颠覆了浪漫主义,像某种情绪的宣泄,一个一个如波浪的音进行的和声给人一种冷漠飘忽的感觉。岩井俊二通过色彩、光线、画面、音响和音乐达到与德彪西的共通。如在电车上,小山内老师带上耳机同莲见雄一一起听莉莉周开始,《芭蕾舞姿》响起,在剪辑上连接了下一个弹钢琴的画面。2.音乐人物莉莉周与电影的融合莉莉周的新专辑主打《呼吸》,带有少许的摇滚风格,依然迷幻诡异的梦呓。莉莉的歌迷是近乎疯狂地等待这盘专辑,歌曲伴奏中的管乐配器也迎合了歌迷的心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莲见雄一和星野的关系就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变化,星野欺负莲见的时候,背影音乐是莉莉周的《you see me,I see you》,部分的扭曲变调则表示了两人的关系就此发生变化。(五)音乐之路第五部――《花与爱丽丝》《花与爱丽丝》中所有的配乐都由岩井俊二亲自创作,大部分配乐是钢琴和小提琴,曲调虽然简单,却回应了片中浪漫的青春氛围。小提琴的演奏有很强的存在感,音色悠扬而深情,很容易将听众带入情绪,像是女主角爱丽丝温暖的性格。影片中有段很有意思的小插曲,花接到宫本的电话,当花按照宫本的指示看到照片的时候,快速地点鼠标与音乐节奏的速度是一致的,此刻的花无疑是紧张的,缓慢的念经声同快速的音乐结合,更突显了花内心的急促。说到照片时间的问题时,音乐突然停止了,这时镜头里呈现的紧张感反而更强了。接着音乐继续,但宫本问道:“你到底是谁?”的时候,音乐再次停止。之前所营造的氛围已相当明显,完全不需要音乐继续也可察觉出花内心的心虚和害怕。这些都表现了影视音乐中的特点,要配合剧情的需要间断或者连续地出现来营造画面氛围。电影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一个场景是:爱丽丝穿着纸杯做的芭蕾舞鞋在挑选明星的工作室里酣畅淋漓地跳芭蕾的时候,音乐是小提琴和钢琴协作完成的《我爱你》,也是影片的部分。若没有这段音乐,爱丽丝的舞蹈在画面里就显得单调,这段合奏与优美的芭蕾舞姿完美融合,是对青春的最好赞颂。小提琴的声音缠绵悠长,像爱丽丝细腻的情感,钢琴流畅的音阶反复出现,使得整段音乐有一种透明的质感。二、总结从来没有人否定过他的影像,但终要有人听懂他的声音。声音已是岩井俊二作品中的一个元素,对于他的电影,最好的标签就是“不是电影,就是音乐”。岩井俊二在导演的道路上,将电影与音乐发挥得淋漓极致,他会走得更远,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参考文献:[1]苏静,江江.嗨,岩井俊二[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2]姜艳.影视声音艺术与制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作者简介:王芸萱,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影视声音创作与理论方向研究生。
[关键词]美术设计;情节建构;真实化
怀旧大抵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最为美妙的情感。在怀旧情感的作用之下,过往岁月中的难忘时光如同海滩边的美丽贝壳一样被重新捡拾起来,并得以长久凝视。同时,怀旧的运作机制也有着某种特殊的方式。因为“人的记忆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系统,它并不是像电脑那样机械地记录下所有的一切,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下那些对记忆主体有意义的、带来情感波动的事物。也就是说,记忆的本质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印象的加工,而非简单的拷贝”①。正是由于这种运作机制的存在,怀旧题材影片就天然具有电影的美感。
怀旧电影中青春题材影片又是最为人关注的一个类别。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青春题材影片所表现的内容、所关注的对象往往同主流观影群体高度吻合。因此,当他们在影片中看到自己所期待、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出现在银幕上时,往往会对这些作品报以高度的认同。《小时代》等影片就是很明显的例子。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青春岁月是每一个人心中最好的一段时光,因此自然就会吸引那些有怀旧情结的潜在受众对此类作品的关注。
《我的少女时代》讲述了一段属于校园的美好爱情故事,相貌平平的林真心爱上了同学间公认的帅哥欧阳非凡,但是这段感情注定只能是单恋,因为欧阳非凡选择的是美女陶敏敏。徐太宇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他在学校的最大乐趣就是被一批同为小混混的同学视为老大,行为乖张。就是这样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因为不甘心自己的初恋对象走到了一起,组建了一个所谓的“失恋阵线联盟”,在千方百计拆散了帅哥美女组合并心愿得偿之后,他们却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对方。《我的少女时代》上映后,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成为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又一部创造票房奇迹的青春题材影片。该片不仅在台湾荣登年度华语电影票房冠军宝座,而且也以傲人的成绩成为内地市场有史以来的台湾电影票房冠军。一众主演如宋芸桦、王大陆也纷纷成为人气新星。那么,这部影片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优异的票房成绩呢?通过对影片本文的细读,我们认为正是因为影片整体构建的真实化尝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形成了高度的身份认同,从而帮助影片建立起一个高度逼真的银幕幻象。
一、真实化的电影美术设计
电影美术是指通过“场景空间造型、人物造型以及在画面造型和声画合成的过程中所构成的造型语言,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念”②。
在当前的国产影片,尤其是青春题材影片的电影美术设计中,对客观世界的复现往往是有选择的,也就是说它们多数是表现的,而非再现的。《小时代》《匆匆那年》等影片,往往发生在高度物质化的国际都会。在场景空间造型的设计上,基本以刺破天际的摩天大楼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主要环境场所。主角多为面目模糊的都市人的符号,人物造型以都市白领作为基本模版。影片色彩对比基本比较强烈,光线运用也多采用高调照明,画面明亮。在这一类影片中,美术设计往往为了迎合主流观众的期待和想象,仅选择再现生活中光鲜亮丽的一面,而视生活的真实性如无物。它们反映的更多的是观众的“白日梦”,是普罗大众理想中而非现实中的生活。因此,这些影片很少能为观众提供更为真切的人生经验,也难以得到观众发自本心的认可。
《我的少女时代》在这一点上则恰恰相反。该片在场景空间造型、人物造型等方面和大多数时下流行的青春题材影片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在艺术上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或模仿,通过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性表现,表达创作者的主观世界”③。正如前文所言,它描写的不是男神、女神间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主人公不仅名字、相貌平平,而且在性格刻画、造型设计等方面也力图使角色和普通观众的生活经验别无二致,从而使影片成为生活的镜面映像。
在场景空间造型层面,由于这部影片的主体故事情节都发生在校园里,所以,影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这样一个特定空间的再现性的还原。从最后的实现效果来看,影片的这种努力应该可以看作是比较成功的。观众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视觉呈现。在强调校园空间的普遍共性之外,影片也注意到了其内部的特异性存在。徐太宇所在的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管理都有着强烈的抵触心态。因此,在该班教室的场景空间设计上就刻意强化了无秩序、不规则感。教室里桌子摆放凌乱不堪,黑板上到处是乱写乱画的痕迹,这不仅同林真心所在的班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对立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提供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空间环境。
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视觉体验,创作者也精心安排了许多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而借由这种熟悉的时代印记带来的亲切感最终也实现了观众的情感认同。桌脚的“灌篮高手”贴纸、影院的“九二神雕侠侣”海报,以及“小虎队”的招贴和“草蜢乐队”的流行歌曲,所有这些细节都能和剧中角色的青春记忆紧紧勾连在一起,并赋予打动观众的情感力量。
场景空间造型之外,该片在人物造型设计上也并没有忽视。从宏观层面来说,场景空间造型的作用是要建立起一个特定的情境,并使该情境同人物性格的确立结合起来,从而为情节推进服务;在微观层面,人物造型设定要结合导演创作意图,并最终建立起一个丰满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绝大多数国产青春题材影片中,人物造型层面基本以多变见长,角色自身以及角色之间的造型设计少有雷同成分。但在《我的少女时代》一片中,角色的造型并没有强烈的辨识度。从服饰上来看,基本以素色为主,少有艳丽的色彩,学生穿着多为黑白色校服,教师着装也基本以灰色调为主,这不仅暗合那个时代相对并不丰裕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校园空间的相对保守。在这样一种情境里,强调的是服从而非质疑反对,服饰设计风格因此成为个性湮没的外在呈现。木秀于林的张扬并不受上位阶层的欢迎,代表权力的教师认可的只有那些寡淡无奇的从众者。因为对个体(个性)的忽视,所以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对人的权利的漠视。影片中奖掖十佳学生的段落,女主角林真心正是对此发难,发出了“人不需要在一个不知道你是谁的地方浪费你的人生”的呐喊,构成了电影最激烈的冲突与对抗。美国的青春题材影片中,人物造型和性格定位上绝少见这种对个性的遮蔽。无论是特立独行的衣饰,还是出位的言行,他们追求的基本不是整齐划一的秩序感,更多的是参差的变化。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大多数青春题材影片,在这一点上却和《我的少女时代》保持了相当的默契,或许这是受到儒家文化强烈影响的东亚地区的共同特点。
二、真实化的情节建构
1960年,日本导演大岛渚推出了影片《青春残酷物语》。该片以凌厉的影像和对青年人命运的戏剧性描写一时声名大噪,成为电影史上青春题材的代表作品。《青春残酷物语》的成功,自有其取胜之道。青年群体大体上可以被认定为最具反叛意识的一个群体。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球的青年运动。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该片正是因为利用戏剧化的手段强化了青年人同社会的冲突,从而在夸张的基础上还原了整个时代的氛围。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刻意设置的戏剧化、夸张化的情节设定在微观层面、在对具体角色的刻画层面反而失去了真实性。人物成为时代的、历史的符号,从而失去了个性化的鲜活色彩。
《我的少女时代》则不然,影片描绘和展示的是发生在你我周围的普通人的生活。女主角不仅没有令人惊艳的容颜,而且名字也是普普通通的“林真心”而已,这和现在电影中常见的“Angelia”之流可谓是有了天壤之别。女主角如此,男主角似乎也没能“高大上”许多。这种站在普通人的视角,着力刻画日常生活图景的尝试不得不说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这个属于我们时代的我们的故事在内地青春题材影片中往往是难以想象的。在时下所流行的青春题材影片中,故事往往发生在豪华的大都市,主角都有着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名字,他们基本上不为衣食发愁,所从事的职业也基本顶着耀眼的光环。在如同飘浮在空中的楼阁一样的校园和社会里生活的他们,如同生活在终南山下的古墓派高手,充满了生人勿进的高冷气息。辅之以影片中常见的校园里的回眸一笑、大雨中的痛苦分手,往往会出现的高速摄影下的影像就像技巧本身一样失去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在那些强调戏剧冲突的青春题材影片中,往往追求刻意的偶然性因素对剧情的推动作用。承载情节的主人公或是蒙上天所钟的宠儿,或是命运备尝艰辛的被弃者。而情节设计一旦无法构建强烈的戏剧色彩,创作者甚至会“为赋新词强说愁”,刻意强化本不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剧情偏离真实生活路径,这种刻意求工若能有力强化主题、很好地展示角色性格,倒也未尝不可。可怕的是,剧情发展既无生活逻辑,角色性格设定也经不起推敲,这样的创作选择就值得商榷了。
相对前述作品,《我的少女时代》可以说平淡得过分,但也因此真实得过分。它既没有撕心裂肺的、被人诟病却大量出现的所谓“堕胎”等情节,也没有醉生梦死的放浪青春。影片始终聚焦于校园内真实的学生生活,反映他们面对学习时的困惑、爱情的迷茫以及师生之间隐隐存在的矛盾冲突。尤其值得我们赞许的是影片对于主角遭遇爱情时的艰难选择。徐太宇即将面临出国,为了不让爱着自己的林真心受到伤害,他假意和陶敏敏确立了恋人关系。按照一般的戏剧式电影的情节设定,这个时候往往要强化几个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以此情节作为关键节点,推动故事发展。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影片并没有给我们奉献一出涕泗横流的悲剧,反而用举轻若重的手段刻画出这种痛彻心扉的爱情体验。林真心面对这种局面,几乎没有犹豫地就选择了避让,她一边微笑着祝福,一边在飞奔下楼跌倒时默默流泪。
这种情节推进的方式虽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紧张刺激,反而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它就像普通观众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那些选择一样,平淡且真实。
三、中国电影的未来路径选择
一部优秀的、能真正得到观众认同、触及观众心灵的作品应该呈现怎样的样态,从以上我们对影片《我的少女时代》的探讨中似乎可发现一丝端倪。无论观众的观影需求是什么,那些能在电影中再现我们生活的每一次尝试都会得到观众的热烈回应。所谓爆米花电影更注重的往往是炫目的视觉影像、强烈的戏剧化冲突,它更多作用的是观众生理层面的强烈影像刺激。但《我的少女时代》这一类影片则不然,它们更多期待能够在观众的心理层面留下更深的烙印。以情动人成为这类影片的至高追求,并往往以对情境的真实刻画、对情感的深刻描绘成功地吸引观众的眼球。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也曾经大量推出此类型的优秀作品,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电影工业化进程的显著加速,电影的娱乐以及商业属性显得越发重要起来。我们并不是要推崇艺术至上的理念,我们也并不是要求每一部电影作品都完整、真实地刻画整个时代,描写真实的情感。但在强调商业属性的基础之上,做到商业与艺术的兼顾,难道不是一个比较现实且明智的路径选择吗?
当下的中国电影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强国。也许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在先进技术研发还是在影像效果层面我们都无法望其项背。但是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对中国人心理的真切理解与把握,对中国人生活的真实再现。这也许是我们能够取得这场电影市场争夺战胜利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注释:
① 聂欣如:《动画概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51页。
② 周登富:《电影美术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