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月亮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月下江景”,这是自然月色,是古今望月诗的自然底色;“对诗诵月”,这是人文月色,是中国月文化的雄厚根基;“想象说月”,这是人性本色,是热爱自然的人性美、和谐温馨的人情美的有机结合,是望月诗篇的全新境界。这就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是散文,是诗歌,是童话。
咀嚼“江中月”月色的诗意唯美
自由配乐(《春江花月夜》)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你觉得这月下江景美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自读自悟,圈画关键字词,写批注。交流。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这里说“月亮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当作一个慈爱的母亲来写,写出了月下江景的美。
“哦,你是觉得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多了一份诗意的美,是这样吗?那么,月色是否同样美丽呢?”我追问。
生:这句话其实写出了月亮温柔恬静,如水的月色倾泻下来,静谧美好,宁静安详。
师:原来安详美好的是一种诗意唯美的氛围,是一种宁静幽深的梦幻意境。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静谧美好。
生: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水是流动的,光斑是跳动的,闪闪烁烁,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
生:月光如水,江面上波光粼粼,烁金点点。这样的月夜美不胜收,我想没有一个人不会陶醉在这样的月色中。
“你用共情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这月夜的神往,谢谢你。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给我们描绘了月夜江景的美?”我提醒道,“如果你圈画一下这句话中的那些动词,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生:这里的动词有“洒落、照亮、跳动”。
生:我补充。“流动”“闪烁”这应该也是的。
生:这是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下江面的美。
“说得好。那我们就通过朗读来展现这动态美吧!”少顷,我夸赞道,“月色醉人,朗读也醉人啊!”
生:读“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这里有两个动作的词“伸展着、起伏着”,连绵不绝的姿态非常美。
生:它们是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这样的画面朦朦胧胧,神秘美好。
“它们指谁?”我追问。
生:它们指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师:如何理解“剪影”?
生:“剪影”是这些景物的黑色轮廓,它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充满了朦胧美与神秘美。
“它们充满了神秘美、朦胧美,还充满了什么美?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感受。”我继续追问。
生:还充满了动态美。这江天交界处的一切是静止不动的,但它们又连绵不绝,所以让人感觉是“伸展”“起伏”的。夜晚,月下景色是这样的美丽多姿。
生:同样美的还有这一句,他绘声绘色地读起来“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传神,特别美?”我点拨道。
生:我觉得“镀”这个词用得特别好。“镀”描写出了月光均匀地洒在长江里,使得江两岸的各种景物隐隐约约,还闪闪发光,感受到作者对月光的无限喜爱。
师:是的,一个“镀”字恰到好处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月下江景的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而且作者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该像作者这样注意遣词造句,用词尽可能地准确与精妙。
师:读到这里,你是否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月夜美景的?
生: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写的:江面―江两岸―江天交界处。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优美的画面吧,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多媒体展现美丽的月下江景图,配上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轻柔似水,给人多少梦幻,多少遐想……在这种宁静安详的氛围中,指导学生再进行个性化朗读,有所感,有所悟,用朗读、用声音表现自己心中那片独特的月光,读出自己的情,读出自己的味来。
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在读中升华感情。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文本语言的美,感受散文般优美的“江中月”。
感受“诗中月”外甥之古灵精怪
师:月是神秘,安详,美好的。面对这样的月色,“我”怎么会不沉醉其中呢?这时身边多了个小外甥。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字词体会,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我”相信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读懂的。文本如此直白,孩子的特点展露无遗。事实上,更可贵的并不是感知这些特点,而是作者在传情达意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展现小外甥的人物形象,语言富有童真童趣。
“小外甥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大家畅所欲言吧,希望大家相互启发,有更多的收获。”我叫了超级慢的“小蜗牛”回答。
他说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至于哪里感受到的,则启而不发了。他基础差,拼音不认识,汉字更不认识,即便知道也是疙疙瘩瘩读不成句的。我猜测可能是这个缘故,他才不吭声了。鼓励无果,其他孩子倒是争先恐后,于是便让他们都做了小蜗牛的老师。这下子兴致可高了――
生抑扬顿挫地读起了第四自然段:“‘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小外甥的话“月亮把我叫醒了”让我们感受到他无穷的想象力,在他眼里月亮也是有感情的,如同母亲一般安详,如今是来唤醒他感受这月夜的宁静。
生:这个自然段除了小外甥的语言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特点,描写他神态的“调皮地眨了眨眼睛”,他的活泼可爱、淘气顽皮一下子跃然纸上了,不由得让人感叹这孩子真聪明。
“说得好!拿起笔来圈画一下这句话中的动词。”组织交流圈画的词:眨了眨、凝望、出神,我随机指点道,“仔细研究研究,这句话除了刻画小外甥的淘气、聪明,还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觉得小外甥除了聪明可爱,还特别喜欢月亮。来到甲板上,他深情地凝望着月亮出神了,“凝望”“出神”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我想也是因为这份热爱,因为他的聪明好学,才使他积累了那么多有关月亮的诗。
师:这就叫会咬文嚼字啊!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的是不一样的收获。学习语文,就是要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时候,我们阅读的时候不妨往深处再想一想。现在,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生:第五自然段说“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发出挑战的小外甥对诗时“眼睛一眨就是一句”,他的天真可爱触手可及,他的知识渊博也跃然纸上。
生:从这句话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多如繁星的诗句,他能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什么叫‘不假思索’?‘假’是什么意思?”我相机指导理解,而后小结,“刚刚习得的技能,辉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学会换个角度再想想,真厉害!我们连起来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展示自己的理解。”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小外甥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能和同桌也来对对这些诗吗?然后,再交流一下你理解的诗句吧。”我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桌练习对诗,相互切磋,共同启发,大体理解诗意。
指名对诗。师生PK。全班PK。除课文内的,大家把积累的关于月亮的诗句一股脑儿地展示出来了,兴致盎然,不亦乐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师:“诗歌的王国就是这样让人神往,月亮的诗歌信手拈来说也说不完。大家积累得也非常多,你理解文中出现的这些诗句吗?”指名大体说说意思后,小结――
“月亮柔美、宁静、安详,我们中国文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偏爱,甚至有人说,不懂明月,枉为中国人呢!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明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而这个明月,既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既是天上的,更是人间的;既是历史的,更是当下的。即便同为描写月亮的诗句,我和小外甥说的诗句包含的情愫也是不同的,是不是?这些诗中的月亮有的充满童趣,有的饱含野趣,有的寄托思乡情,有的充满分离的哀愁。今天,我们算是对月亮有了些许了解,现在想不想抑扬顿挫地来读读这些诗句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诗中月”包含着人文的情怀,饱蘸着诗歌的情愫,让人不由自主爱上我们的中华文化。
品味“心中月”想象之奇幻
师: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我们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认真品读第三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由品读,圈画关键词咀嚼品味。组织交流。
生:我觉得这小外甥实在太聪明可爱了,他的想象力那么丰富。从他的这些幻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生:我觉得从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中同样能够感受到他的聪明好学、爱幻想。你看这些句子――
(1)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2)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3)……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4)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5)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生:“又冒出一个问题”的“又”和“冒”这两个词特别传神地写出了小外甥的聪明好学。
生:作者把小外甥的神态描写得特别细腻,“瞪大眼睛”“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写出了小外甥的天真可爱聪明。作者把小外甥的眼睛写得特别有神采。
师:是的,作者抓住了小外甥的眼睛就很生动地写出了小外甥的可爱聪明。这段文字中,用词之精妙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品味。平时写人物时,我们应该注意观察,抓住最传神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就有可能把人物给写活了,而不必面面俱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师: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关于描写月亮的诗词
1.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2.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5.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7.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
8.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
9.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10. 残月挂征鞍,路长山绕。独拥寒貂犯霜晓。水边林下,孤负此生多少。星星空满鬓,因谁有。
11.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3.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14.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5.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1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7.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8.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9.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20.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有关月亮的唯美诗句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3.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4.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举杯邀明月。
7.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8.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2.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13.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14.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5. 一盏明灯照亮岁月的葱茏月光映着孑然的身影伴着满天闪烁的星星。
描写月亮的唯美诗句
1. 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3.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4.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5.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二首》
6.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7.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8.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9.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0.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11.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12.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3.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关键词 信息资源 捕捉 筛选 整理
最近到一所学校去听课。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就座。因为还有几分钟才上课,教师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积累,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看着学生背诵如此的娴熟,我不免再次想起“信息能力”这一话题。每个学生都处在复杂,充满信息的社会中,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每天都在给人们呈现出大容量的各种信息。这样就需要人们对这样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性地捕捉、处理和吸收。以适应这些海量信息的出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有效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怎么样有效培养呢?笔者以为:应该考虑一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捕捉
案例:《变色龙》片段。师:同学们,刚开始上课,先请大家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注意把书合起来。总结一下你们听到的内容(教师示范读课文,读后学生交流)。生:我知道了课文写变色龙会变颜色。师:怎么变颜色?生:周围是什么颜色的环境,就变成什么颜色。师:还有谁说?生:我知道了变色龙捕食的速度很快。生:我知道课文有一部分内容写了变色龙的外形。生:我知道了这一课是按照“发现变色龙、观察变色龙、放走变色龙”的顺序写的。师:你不光会捕捉,还善于总结提炼信息。……
思考:学生个体与外部交流信息的渠道很多,比如看、听、摸、说等。“听”则是学生自外部世界获得信息的重要方法。教师须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与培养学生会听。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的时候,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读完了文本,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听的效果时,有不少学生往往依旧不知所以然。因此,加强听力的训练显得更为重要。笔者以为: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这样的练习。读课文之前,向学生出示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通过听,解决问题,以培养与考查学生迅速捕捉外部信息的能力。当然,文章的题材不一样,训练的要求也可以不一样。听写事情的文章,提醒学生捕捉文中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要素。听写物的文章,可以训练学生捕捉写作的顺序等等。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听一听,捕捉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在交流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最简单而且时最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之二:筛选
案例:《》教学片段。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通过各种方法搜索跟有关的资料的。今天咱们先来交流一下。看看都找到了什么资料?(学生交流中,教师发现学生所查找到的资料非常多。有的甚至打印出十几张纸。内容涉及到途中的很多事件。有的资料看得出来,并不是学生自己找的资料,可能是别人代为查找的。)师:刚才,在交流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资料都非常丰富。这很好,不过,咱们时间有限,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提炼,这样,你所搜集的资料才能为自己学习《》服务。现在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那些资料与课文有关系的,请大家筛选出来……
思考:事实上,正如这一教学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每当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搜集资源的时候,学生不会搜索,不会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中筛选自己需要的资料。而学生所带来的资料,往往都是家长代为搜集整理的。时间久了,学生便不会搜索,更不会有效筛选资料了。
在众多的资料面前,学生必须学会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鉴别,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这是学生一生阅读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能力要素。学生有了迅速有效的筛选能力,学生便会在学习与工作中,将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样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其他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搜集的众多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筛选,使得课堂教学效度更高。
关键词之三:整理
案例:古诗《望洞庭》教学片段。师:古往今来,很多的诗人都喜欢描写月亮,现在咱们来说说看,自己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生:“月落乌啼爽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组织学生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关键词:《峨眉山月歌》 “月” 感性
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似乎都有着一种独爱月亮的情结。《诗经・陈风・月出》以“月出皎兮”的诗句来衬托佼人的娇美;诗佛王维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为我们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纯美诗境……月亮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民族心理,在唐王朝的国度里,最善于表现这种民族心理的当属“诗仙”李白。人们常说“太白十诗九言月”,可见,在李白众多的诗歌中有许多描写月亮或有月亮意象出现的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等等。
细析《峨眉山月歌》一诗,我们也不难体会到诗人独特的月亮情结。诗的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共七字,“月”字位于正中,前后分别有三个字加以修饰、补充。前三字“峨眉山”,点明了地点,即映入作者看到的不是别处的月亮,而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后三字“半轮秋”,我们应重点抓住“半轮”一词。“半轮”,即半月形,这里是补充说明月亮的形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往往被视为人间聚散离合的标志。苏轼曾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的悲欢离合寄托在了月的阴晴圆缺。在《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月的形态是“半轮”,这残月为我们营造出一缕缕离的氛围,给读者流露出作者悲的感受。作者从小抱有“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宏大抱负,此时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于是写下了这首离蜀远游的启程绝唱之歌。作者告别故乡,辞别亲友,独自一人在外,度着孤独、漫长的羁旅岁月。因此,作者内心充满了离愁别绪,这种离愁别绪在作者心中不断地涌动,进而产生了“悲”的情绪与感受。
首句写的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可谓之“天上之月”,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则描摹了月影倒映在川流不息的平羌江中的美景,即“水中之月(影)”。在天上月光的注视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之下,李白连夜登舟出发,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则讲述了他出发的境况。第三句以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夜)、出发的地点(清溪)、作者的去向(三峡)。
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揭示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即对“君”的思念之情。对这首诗歌主题的把握关键在于对“君”字的理解。过去,人们常常把“君”字理解为“友人”,但是纵观全诗,我们很难发现有“友人”存在的踪迹,因此,我们也很难推究出思念朋友的意思。现在,有人提出可把“君”理解为“月亮”,这种观点是否恰当?我认为,把“君”理解为“月亮”是可行的。李白“偏爱”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暮从碧山下,山月同人归”。在他的诗歌中,常将月亮人格化,常视月亮为自己的契友。李白为什么常将月亮视为自己的契友、知己?古人常说“同志为友”,要成为友人,而且是契友、知己,显然,彼此要有共同的志向、追求,换言之,需在心灵上形成某种契合。月亮往往散发着光明、圣洁的象征意义。再看看李白,李白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变时期,在当时腐朽的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之下,他怀才不遇,但他不屈服于黑暗势力,不苟同流俗,始终保持着傲岸不群之姿态。正如他自称自己为“青莲居士”一样,李白有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优秀品质;又如同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写到的那样,李白有着一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月亮的圣洁、光明与李白高洁的人格品质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契合。因此,李白常将自己的生命、情感寄托于月亮之上。
把“君”理解为“月亮”,那么最后一句可说成是“思月不见(月)”,意在说“想看月亮,但是看不见月亮”。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质疑,诗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上高高悬挂着半轮秋月),显然是能够看见月亮的;这里,将“君”释为“月”,即“思月不见(月)”,看不见月亮。那么,我们把“君”释为“月”是否造成诗歌首尾矛盾呢?我们仔细分析诗歌会发现,其实并不矛盾。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是不矛盾的。
一.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写出月亮的形态是“半轮”,即“半圆形”。结合地理学科有关月相的知识,我们可以得知,这种半圆形的月亮从月相上我们称之为“弦月”。“弦月”有“上弦月”、“下弦月”之分,“上、下弦月”除各自形成具体月相的时间不同以外,它们月出、月落的时间也不一致。“上弦月”月出于正午,月落于半夜;“下弦月”则刚好与之相反。由首句我们已知月亮为“弦月”,从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我们得知作者是在夜晚出发,而此时要形成“思君(月)不见(月)”的意境,则可推出这半轮秋月是“弦月”中的“上弦月”。此时的“半轮秋”已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所以有“思月不见(月)”之说。
二.从感性上加以分析。“思君(月)不见(月)”体现了作者对家乡、亲友、月亮等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作者乘船漫溯于蜀江之上,渐渐远离自己的故乡。此时,作者眼中的异地之月显然与作者心中的家乡之月是有区别的。在作者心中,故乡是自己熟悉、喜爱的,所以,一种“月是故乡明”的独特情感油然而生,作者想念的是故乡的月亮,而不是异地之月。因此,作者身处他乡,仰望异地之月,不禁发出“思君(月)不见(月)”的感慨。作者在这里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
从古代传说到诗歌典籍记载,单月亮的别称就有“嫦娥”“婵娟”“金娥”“素娥”“素魄”“娥影”(喻人的),“蟾蜍”“玉兔”“玉羊”(体物的),“蟾宫”“金盆”“金镜”“玉盘”“桂宫”“天镜”“明镜”(状形的),“冰轮”“冰镜”“银钩”“玉镜”“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示质的),等等,可旧形象别致,丰富多彩。在中国文化里,月亮哲学博大精深。月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时间的,又是空间的;是生命的,还是文化的。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人生的圆满、缺憾就像月亮一样。而望月怀远,望月而感,对月抒怀,观月悲秋等,往,丰成为不可缺少的文学审美意象。
月亮的情感寄托。在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体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月是夜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独处时的灵魂栖息地。它常常带给我们一‘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与“融融的相思”,它成为我们情感的诉说对象,有道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所以古诗中的月亮就是“思乡”的代名词。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成为“望月怀远”的代表作,表达了李白浓浓的思乡之情。又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友的深切思念。再如杜甫《月夜》:“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时怀妻之作。全诗构思巧妙,借闺中望月诉说思念之情,其实是作者思念妻子,长夜不眠,望月思归。从头至尾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如何担心等,感情更为深沉,艺术感染力更强。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饱含着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苏轼借此表达了既然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是自然规律,那么只要人常在,就能同赏一轮明月,化悲怨为旷达,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愿望。因此,上述古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意象。
月亮的阴柔之美。人们常把皎洁的明月,喻为荡漾澄澈的湖水,这是因为“似水柔情”道破了月亮阴柔之妙韵。正如古人所说:“月者,阴之宗也。”(《淮南子》)“月者,太阴之精。”(《大戴礼》)即说明月亮的阴柔之美表现在阴柔之“道”上。如追求和谐团圆,善解人意,宽容忍让,谦和恭敬,温文尔雅,这便是月亮阴柔之道的自然“人化”。而其阴柔之美,不仅有纤细、温顺、含蓄等方面的表现,也有缠绵、深沉、纯情、热烈等方面的流露。例如“月上柳梢”,为卿卿我我、缠缠绵绵的喜悦;“晓风残月”是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哀伤;“月照高楼”是孤独寂寞、情到深处的眷恋。
月亮的禅宗哲学。研究表明:佛学中所谓的“以指指月”,即禅师引导、启发弟子悟道。“禅”就是月,语言就是指头。禅师们经常通过对“风、花、雪、月”的吟咏,来说明禅理,表达追求宁静淡远的心境。所以,月亮就是禅的境界。例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寒山禅师语)又如:“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五灯会元》)佛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已久,以月喻禅是禅宗哲学的传统,月境与禅境浑然一体,万物相融合一,月光让人思索宇宙的永恒存在,从月光里,禅师得到顿悟的启示,在永恒中获得灵魂的超脱和心灵的愉悦。
月亮的生命永恒。在月神神话中,嫦娥窃取的“不死药”及被吴刚砍伐的“月桂树”的奇异能力,都暗示着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因此,人们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古诗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月无情,流水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发出了对于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追问和慨叹。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参与缔造了中国的历法,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学者认为时间本是一条进化直线,但在中国月亮哲学中被转化为一条循环的曲线,阴阳鱼“太极图”就是明显的见证,这对形成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稳定性具有深远的影响。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一种人生智慧。“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谚语妇孺皆知。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天地迢迢自久长,白兔赤乌相趁走”(白居易《对酒》)的美好祝愿。
总之,中国文化创造出了无限的月亮意境,月亮是一个富有生命的载体。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
中国的月亮
予 敏
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起来,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那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全都是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黄帝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那些屋子里的人。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城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之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栊静”。松树本身不够美,加上月光就美极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果把柔和的月光去掉,怕味道全没了吧。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
身,月亮就是美。
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行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现代心理治疗师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等,都涌上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明月”的感触。
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啊,“烟笼寒水月笼沙”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啊,念起来津津有味,它们跟月亮有关,美。
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在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
(节选自台湾散文家予敏的作品)
简析
文章先写“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月亮的神话”与“现代科学的观点”的矛盾对立关系,引出中国的“月亮文化”,通过众多诗人诗句的意境营造了一个个父于月亮的唯美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结句“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再次点题,说明黄帝的子孙赋了月亮不朽的生命。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不可胜数。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很多。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6年,以后就离乡背井,飘泊天涯。在济南住了10多年,在北京度过4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11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30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夜间,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漾,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啊!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简析
季老游历过祖国大江南北的名山胜地,也飞抵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在故乡仅仅生活6年,但心里割舍不下的仍是故乡。而且,对故乡的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如果寻找答案,那就是他在《人间第一爱》中所写的:“我一生走遍了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所以,在作者的眼里,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而是由亲人、景物、故事构成的,蕴涵着许多情感和记忆,给人温馨的审美感受。
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
创造月亮
张丽钧
唐传奇中,有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留月》。“纸月”是讲有个人能够剪个纸的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我被这样的故事折服了。
自然惊叹古人想得奇,想得妙,将一个围绕地球运行的冷冰冰的卫星想成自我的襟袖之物,更加慨叹那不知名的作者“创造月亮”的非凡立意。不由得想,能够作出如此想象的心,定然无比地澄澈清明。那神异的心壤,承接了一寸月辉,即可生出一万个月亮。
叩问自己的心:你是不是经常犯“月亮缺乏症”?晦朔的日子,天上的月亮隐匿了,心中的月亮遂也跟着消亡。没有月亮的时候,
光阴在身上过,竟有了鞭笞般的痛感。“不是我在过日子,而是日子在过我。”我沮丧地对朋友说。回忆着自己走在银辉中的模样,是那样的诗意盎然,但今天的手却是绝难伸进昨天――我够不着浴着清辉的自己,这座城市里有一个冷饮馆,叫“避风塘”。我路过它,却又踅回来,钻进去消磨掉一个寂寥的下午。赚去我这整个下午的,是它的一句广告词“一个可以……发呆的地方”。灰暗的心,不发呆又能怎样?
我常常想,苦的东西每每被口拒绝,苦口的药,也聪明地穿起讨好人的糖衣服,苦,攻不破我们的嘴,便来攻我们的心。而我们的心,是那样容易失守。苦,在我们的心里奔突,如鱼得水。可以诉人的苦少而又少,难以诉人、羞于诉人的苦多而又多。忧与隐忧不由分说地抢占我们的眉头和心头。夜来,只有枕头知道怀揣心事的人是怎样地辗转难眠。世界陡然缩小,小到只剩下你和你的烦恼。白天被忽略的痛,此刻被无限放大,心淹在苦海里,无可逃遁。这时候,月亮在哪里?天空没有月亮,心空呢?
想没想过,剪个纸的月亮给自己照明?
创造一个月亮,其实是创造一种心情。痛苦来袭,我们习惯浩叹,习惯呼救,我们不知道,其实自我的救赎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个女孩掩埋在废墟下达11天之久,在那难熬的日日夜夜里,她不停地唱着一段段的“样板戏”,开始是高声唱,后来是低声唱,最后是心里唱。她终于幸存下来。她不就是那个剪个纸月亮给自己照明的人吗?劝慰着自己,鼓励着自己,向自己借光,偎在自己的怀里取暖。这样的人,上帝也会殷勤地赶来成全。
人的生命历程,说到底是心理历程。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剪除心中的阴翳,不叫它滋生,不叫它蔓延,给月亮一个升起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缘,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
(选自《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