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学

中医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学范文第1篇

七方中医学名词,为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七种方剂的总称。 

七伤中医学名词。 

七窍指耳、目、口、鼻七孔。 

七情中医学名词,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总称。 

七冲门中医学名词,指消化系统中七个冲要之门,即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门、魄门。 

中医学范文第2篇

1、熟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四大基础课程,掌握临床医学理论。

2、掌握中药的功效是学好中医学的关键,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

3、认真学习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4、进行实际的练习,通过临床的实际疗效,判断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否正确。要具有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医学范文第3篇

类比是以比较为基础,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人们为了变未知为已知,往往借助于类比方法,把陌生的对象和熟悉的对象相比较,把未知的东西和已知的东西相比较,进而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产生新的理论或知识。这种类比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法。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常以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与人体内的事物相类比去探索和论证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问题,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现将中医学中蕴涵的类比思维方法略述如下。

1精气学说中的类比思维

精气学说认为,精或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本原。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精或气的同源异构体,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所谓“天人一体”。以这一思想类比人体,则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或称一个小天地。人体的各个部分、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的,因而它们之间也是同源异构体,也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依赖于精或气的升降聚散运动;人体的生命活动,也是由气的运动变化所维系。气的运动停止,人体的生命活动则终止。

2阴阳学说中的类比思维

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由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类比到人体,人体的生命进程也是由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所维系,并时时受到自然界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影响。因此,人的生命活动正常与否,不但与人体内的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有关,而且与自然界中阴阳的运动平衡状态也有密切联系。中医学还依据自然界中随着太阳的升落而出现的一天之中阳气的变动情况与人体相类比,指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即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3五行学说中的类比思维

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依据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归为五大类,并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等根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将与自然界“木”相类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归属于肝,将与“火”相类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归属于心,以此类推而形成了人体的肝系统、心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等五大生理病理系统。五大生理病理系统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运动变化,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动态平衡,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4病因及治疗学中的类比思维

中医学还把人体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推理,形成了病因理论中的“六学说”。例如:自然界的风具有轻扬向上、善动不居的特性,类比到人体的病理变化,则凡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而主动等特性的病理表现,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皮肤瘙痒无定处、头痛汗出、抽搐等’皆属外感风邪为患,治疗时应采用祛风的方法。

此外,中医学还运用类比思维创造了不少治疗方法。如中医学在治疗火热上炎时,受到炉火正旺,抽掉炉底柴薪,则火势自减的启示,采用寒凉攻下的方法治疗,大便一通,火热下行,上部火热征象顿消,这种方法称之为“釜底抽薪法”。在治疗阴虚肠液干枯、大便秘结时,受到水能行舟的启发,采用滋阴增液而通便的方法,肠液增多,大便自然通畅,这种方法称之为“增水行舟法”。其他如“提壶揭盖法”、“导龙人海法”等亦属类比思维而创立的治疗方法。

5方剂命名中的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思维方法,中医方剂学也大受影响,在方剂的命名上体现得很明显。方剂的命名有很多规律,有以主药命之者,有以功效命之者,有以神话中人物命之者等,其中暗含文化信息’以及类比思维在方剂命名中的应用。

5.1类比卦象  青盂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方,药用荷叶,生石膏,知母,僵蚕等。主治瘟疫表里俱热,头面肿痛,亦治阳毒发斑。青盂一名,是通过类比卦象而得名。本方之所以名青盂,是因为方中用了荷叶一味,青盂指荷叶。在《周易》中,震卦之象为仰盂,而荷叶一味,其色青,亦如仰盂,故称。古人受类比思维的影响,把荷叶与震卦类比,认为荷叶有震卦之象,则亦具震卦之性,能禀初阳上升之气,可载诸药上行头面,以治头面肿痛之症。

5.2类比实物  斗门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方,药用干葛,地榆,炮姜等。功能涩肠止痢,主治疫毒痢。本方名之斗门,是类比水利设施一斗门而得名。斗门,为调节水量而设的一种装置,相当于闸门。开则水泄,闭则水止。斗门散一方功能涩肠止痢,能止痢下赤白脓血,其“止”之功卓,犹如斗门之于水,服之则痢止。另外,泰山磐石散、金锁固精丸等方名与此相类。泰山磐石散安胎之功坚如磐石,故名;金锁固精丸固精之功如金锁锁之,故名。

5.3类比人物事迹禹功散,《儒门事亲》方,药用黑牵牛、茴香等。功能行气逐水消肿,主治水停之证。本方名之禹功,是类比大禹治水之功而得名。大禹治水,以疏导为法,最终功绩卓著,天下太平。故大禹治水之功,人皆仰之。本方功能行气逐水消肿,以疏导为法(疏导二便)广用于治水。两相类比,名禹功,以示其逐水消肿之功卓越。

5.4类比神兽  大青龙汤《伤寒论》方,方用麻黄、桂枝、生姜等。功能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风寒表证兼有里热。本方名是类比古代神兽青龙而得名。青龙,古代四大神兽(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之一。古人亦尊之为神,称青龙为东方木神。龙是国人崇拜的神兽,有兴云布雨之能。本方麻黄量大,发汗力强,有如龙兴云布雨之势,故以龙名之。另有小青龙汤,方名之意与此相仿。除了青龙之名,白虎、玄武等亦被用为方剂名,如白虎汤、真武汤(因避讳,玄武改真武)。方名之用意与大小青龙汤相仿。

6讨论

类比方法在许多情况下是十分有效的,但也存在着局限性。因为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提供了类比的逻辑依据,差异性则限制着类比结论的正确性。类比推理的结论可能是真实的、正确的,但也可能是虚假的、错误的。因此,类比推理结论的真实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验证。

中医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再由《难经》里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未病是指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多层涵义。关于“未病”其内涵及外延十分丰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下面就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以及调节健康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未病先防

1.1 健脾 治未病首先是未病先防,其具体措施是健脾。脾主四肢,统五脏,即脾胃为后天之本,又为诸病之源,也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均信赖脾胃,脾健则四脏皆健,脾衰则四脏亦衰。也就是说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涉及四脏有病,亦必须养脾,故脾气充,四脏均旺盛,脾气绝,四脏必病,凡治四脏之疾者,必养脾胃。总结脾与四脏其关系,突出了治脾胃的主要意义,换言之,脾是健康之本。

1.2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化化之源。脾性至阴,五行属土,系水谷之海,化生气血,而人的生活动力以脾胃化生的气血为物质基础。脾运化水谷,胃纳之水谷,吸收精微上输于肺而化为营卫之气,《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而宗气的生成亦离不开脾胃,《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损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脾胃资生之气,而血液由营气和津液合和而成,由脾上输于心肺灌注脉中,化赤而充养,而营气和津液均源于水谷精微,故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正如五介宾所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于脾。”

2 既病防变

2.1 脾弱则易发病 有终必有始,有始必有终。空间中寓时间,时间中亦寓有空间,时间与空间是辩证统一的。与时空相比中医学更重视时间,亦即动态性,过程性,此乃“上守神”之意。时间是通过气化来实现的,气化的形式,即升降出入表现为空间概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亚疾病能否发生转归,正气的强弱是关键,决定正气不足产生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也源于脾之生化的水谷精微,亦即李东垣所论的胃气元气。胃气和元气的盛衰,又与脾之功能强弱有内在联系,脾旺则正气充盛,脾弱则正气不足,因此,“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从空间上看,亚疾病具体发生于哪个脏腑,也与脏腑本身的正气强弱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充养全身,脏腑局部正气亏,亦与脾藏有着密切的联系,疾病发生以后,从时间上讲,其发展变化也是以正气强弱为依据的,正气强,则亚疾病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正气弱,则为功能性的疾病向着器质性疾病方向发展。因此,脾的功能失常是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和始终。

2.2 阴阳平衡自和 阴阳平衡自和是治未病中的一个法宝,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动力和趋势。对于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功能。阴阳自和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著作中,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在中医学著作中最早见于东汉张机《伤寒杂病论》。“阴阳自和”的思想由来已久,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用以类比人体内的阴阳双方认为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也致协调有序,方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 “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

3.1 “治未病”即是调节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是由健康自疾病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期,在这期间没有明显的疾病,但出现精神活动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个状态不能及时纠正,则容易引起各类疾病。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未病”范畴。中医治未病方式各种各样,常用针灸、穴位敷贴、食疗、保健,选择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易,因疾而易,选择应用。

3.2 调理情志即维持心理健康 中医学在问诊中,医生通过患者自诉,再与医生交谈,对患者提出问题的解答,对患者交待医嘱时要患者对饮食、起居、环境,保持适应为变。为患者解决疾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中医学主张对患者“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先必治神”的重要性。医心为先,治神为本。此外,中医学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五志”,常用来指导调节情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根据《黄帝内经》“悲胜怒,喜胜悲,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创造性地运用以情胜情的心理制约和调理方法。

中医学范文第5篇

一、中医脏腑虚衰学说

人体作为有机整体,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来维持生命活动。随着年龄增长,体质状况发生变化,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抗病力和自我调节力衰退。《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篇》中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谈。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脏腑虚衰是导致人衰老、死亡的原因。

(一)肾脏虚衰与衰老

肾气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从发育到衰老的全过程,也关系到人的生殖能力。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正是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不同生理状态。《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肾虚衰导致衰老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阐述得很清楚:女子49岁时,任脉空虚,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故形体衰老不能生育了;而男子64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退,齿发脱落,形体精神都感到病苦。肾是人体中主管水的脏器,能贮藏五脏六腑的精气,所以只有五脏旺盛,肾脏才有精气排泄。到了一定年纪,五脏衰退,筋骨懈怠无力,天癸枯竭,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步态不稳,不再有生育能力,进入衰老状态。

(二)脾虚与衰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人体脏腑器官、营卫经络、形体形官窍,无不仰仗脾胃,元气之滋养全在脾胃,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足,精气充盛,脏腑功能强盛,则形健神旺。中医学认为脾虚化源不足、升降失常,则人易衰。脾主升清,胃丰降浊,脾胃是人体气运动的枢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一旦停止,人也就死亡。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赖于脾升胃降,升清降浊,津液通调,精微得布,气机调畅,五脏通和,气血相顺,营卫不悖,规律不变,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生生不息,生命旺盛,则益寿延年。升降相脖或升降不足,脏腑气化失常,五脏精气升降无序,六腑浊气滞留不传,必然导致机体活动失常,从而影响到营养物质的摄入、转化、输布和糟粕废物的排出,久而久之脏腑失养功能减退,甚至形成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堆积,而致早衰甚至死亡。

(三)肺脏衰弱与衰老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拿皮毛。中医认为人的衰老最初表现在面部和毛发方面,这与肺虚衰有着直接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面皆焦,发始白”,又指出“(男子)五八……发堕齿槁,六八……面焦,发鬓斑白”, 面部皱纹和毛发的改变,主要是肺气虚衰的表现。因肺主气,主皮毛。气是生命运动的动力,又是生命活动的物质。人身诸气(营气、卫气、宗气、元气)的生成、运动及功能活动,都与肺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只有肺的功能正常,人体才能维持旺盛生机不致衰退。若肺气衰虚,则诸气的化生、运行、功能活动均受影响,而肺所敷布的卫气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的功能,肺气虚衰,卫气不足,皮肤、腠理失养,便有上述改变。另外,肺气虚衰,呼吸吐纳减弱,水液代谢失常,皮肤失充,腠理不固,则生机衰退,清气纳入不足,易病而减寿。容易出现气短声低、不耐劳作、常易感冒、咳喘无力、自汗畏寒、皮肤弹性减退等衰老现象。

(四)心脏虚衰与衰老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为君主之本,主神明,主血脉,心能化生血液,与脉管息息相通,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在心的统领下,各脏腑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老年人由于心脏虚衰而出现衰老表现,《千金翼方·养老大例》指出,50岁以上“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灵枢·天年》指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怠,故好卧。“说明人60岁以后心气不足,表现为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出现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心血瘀阻、血运无力、心血亏虚等情况。

(五)肝脏虚衰与衰老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而为血海。调节气机升降出人,为天地之体用,为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气血周流,并行不悖。肝为气化之本,脏腑经络之气化,皆赖肝之气化以鼓舞。肝为五脏之贼,随着年龄增长,肝气日衰,肝血日虚,疏泄不利,则性情变异,百脉不定,鬓发憔焦,筋萎为痨,而不能终其寿。《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丈夫八岁肾气实……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说明人体衰老表现为活动障碍。《灵枢·天年篇》认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视物昏花是较早反映衰老变化的依据之一。《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虚无以营养爪甲,指甲变脆、变厚。肝气衰,肝阴肝气不足,肝脏功能减退,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情志、消化、血液循环功能都不能维持正常,还会出现许多相关的衰老表现:多疑善虑、少欢寡言、急躁易怒、情绪不稳、多梦多寐、纳减食少、腹胀暖气、胸闷心痛、筋骨软弱、动作迟缓、头晕目眩、眼目干涩、视力减退等。可见肝衰与衰老密切相关。

二、中医其他衰老学说

(一)气血失常与衰老

在中医学中气血不足是指气虚和血虚。气血不足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黄帝内经》之《素问·调经论》中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气属于阳,血属于阴,阴阳相随,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精气夺则虚”,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同样,血在虚衰和运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若血虚,则气亦随之而衰少;若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中老年人气血虚衰,精血不断衰耗,以至气血相互作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骨、肌肉、皮肤的濡养作用减弱,从而产生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行动不便、肢体麻木、肌肤干燥、疲乏无力等衰老表现。

(二)精气神虚衰与衰老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中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古代讲究养生的人,把“精、气、神”称为人的三宝。保养精、气、神是健身、抗衰老的主要原则,尤其是当精、气、神逐渐衰退,人已步人老年的时候就更应该珍惜此“三宝”。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三者的状态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若三者虚衰,则意味着衰老。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太平经》中提出“精、气、神”是支配人体生命的三大元素。历代医家又对此进行不断充实。《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说:“神气血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可见历代医家对人体的精、气、神非常重视,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萎则是衰老的表现,从精、气、神三方面,完全可以反映出人体衰老的程度。

(三)津液不足与衰老

津液具有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的功能。津液不足是一种病理状态,老年期津液不足则属衰老所致的生理改变。津液不足,不仅会使血液在总容量上有所减少,而且会使血液黏度增大,凝聚力提高,血液浓缩,血液淤滞,导致诸多老年性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这说明体内津液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少。“阴气”是指人体的津液、及血液。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气不足对人体生理可产生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脏腑功能、气血运行、阴阳平衡诸方面。同时津液不足与老年病也具有密切关系。所以老年养生保健必须重视津液的培护。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