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

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课前三分钟讲演----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兴奋剂”

    传统的重教轻学现象,加上《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及特点,导致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不会学习。因此,我们认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是首先要解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问题和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尝试实行课前三分钟由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课文的内容和体会进行讲演,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针对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变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兴奋剂”。

    二、指导学生阅读----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一味地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效果不言而喻。作为当代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为人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们在第六课课堂教学中,除了完成教学设计中的各项内容外,还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学习的机器。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1、指导学生阅读课题、框题和目题----掌握全课知识框架

    课题是全课内容的缩影和概括,阅读课题,思其所云,初获印象。框题和目题是本框和本目的概要,是课文的“骨架”。指导学生将课题、框题、目题联系起来阅读,既可理清各“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可明了全课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网络,做到“一目了然”。

    2、指导学生粗读教材----课前预习

    书最终是学生读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发挥出来的。刚开始时很多学生没有预习习惯,有些学生预习流于形式。虽然教材的编排形式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阅读时经常面临两种困境:其一阅读速度快,走马观花,看完不知所云。其二,阅读时易被丰富有趣的材料所吸引,而忽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易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毛病。因此学生在进行第六课的课前预习之前,我们就印发了导读提纲供参考,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3、指导学生细读教材----课堂阅读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对重难点进一步列出细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围绕框题,钻研目题,了解正文、辅助文及相关链接,细读、精读教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疑问,从而提高了阅读实效。

    三、教师设疑导思----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关键

    无论古代学者还是现代教育家都认为: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有疑才能激发学生不断地思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在第六课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们适时选择最佳时机,诱导学生启动思维,为他们创设情境,进而开启知识宝库大门。如:

    1、针对学情设疑导思

    针对“意志”、“坚强意志”等七年级学生难于直接理解的内容,在第一框教学导入环节中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小品》设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意志品质的相关教学内容;在第二框教学中,针对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的学情,采取“自我测试问卷”及组织学生参与“意志银行”活动等设疑,导入“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学习。

    2、电教手段设疑导思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参与教学是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增大课堂知识密度,增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产生节奏性更替,从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强化内容,使教学产生良好效果,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在第六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黄河大合唱》等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的歌曲,《一屋不扫,能否扫天下》等寓意深刻的漫画,《千手观音》等回味深长的录像,《袁隆平》、《体操教练》、《夏令营中的较量》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材料设疑导思,都是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一一展现出来。实践表明,达到了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四、课堂活动与讨论----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核心

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智慧课堂;课前准备通过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我们知道它的定位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注他们成长的需求点,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如何以《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和要求为依据,着力构建智慧型思想品德课堂,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政治课教学“活”起来,让思品教学效果“好”起来,我认为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前提和关键。

一、备优教师素养,为构建智慧型课堂准备良好的人文条件

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用情操陶冶情操,以人格培育人格的伟大德育工程。思想品德教师就是学生德育观念的培育者,德育思维的导入者,德育行动的指导者,德育实践的示范者。因此,思品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必须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平等的心,不断地自我反思,要尊重孩子的愿望,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比较好的他者形象。

思品教师是德育理论的传播者,理论是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的,这需要思品教师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思品教师必须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国际接轨。平时要多留意国际、国内新闻,经常收看新闻联播,密切关切各类报刊杂志,吃透政策,把握时事最新动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自己成为学生拥有智慧的源泉。比如,当前思品教师就必须成为十精神的宣传先锋,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最大限度地链接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生动而有效地宣讲。

二、备实学生状况,为构建智慧型课堂减少内在的沟通障碍

要让你的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接受,自己必须切实了解和理解自己教育和交流的对象。普遍的说,当代少年儿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发展也日趋个性、多样。但是,他们的行动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支撑,他们反感束缚,但实际能力相对不足,心理较为脆弱,因此,他们所谓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

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创设发挥他们优势、展现他们智慧的教学情境。如在准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中的第一节《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课程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创设一个环节,让他们展示自己网络交往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如果我们发现所在班级的学生中存在着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不良行为的时候,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我们在准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九年级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等课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设置环节,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危害和不利影响,从而自觉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备熟教材内容,为构建智慧型课堂积淀娴熟的驾驭能力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过程,就是教师运用抽象思维对教材解剖、分析、加工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和智慧,对教材解读至关重要。在实际学习和备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三读”教材:通读、精读、熟读教材。通过“三读”等方式熟练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领悟教材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教材的精华,从而使我们摆脱纯粹教教材,按照教材教等死板模式,而是站在完全掌控教材精华的制高点上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准备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三读”方式有次序地解读出本节教材的关键词:“生命精彩有价值”、“生命顽强也脆弱”、“尊重关爱生命”,最终我们完全可以甩开教材,让课堂成为教师智慧展现舞台。

四、备足教学资源,为构建智慧型课堂储备充溢的营养成分

对于思品教师来说,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本资源,但是教材本身的资源一定是有局限性的,并且很多资源缺乏时效性,既无法满足教师实际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摄取大批量信息的渴求,更不可能让教师成为学生智慧的化身。因此,思品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平时注重资源的收集、归类和保存。

1、从时政信息中积累资源。思品教师应该让每天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浏览时政信息应该成为一种符合职业特性的良好习惯,并对同教材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贮存,作为教学备课和命题评价的原始素材资源。

2、从社区生活中收集资源。我们可以收集所在地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称、主要事迹,所在地市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现状,所在社区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本地区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最新流行的歌曲、音乐等。

3、从学校发展中发掘资源。学校本身的发展历程和光辉的业绩、学校在重大节假日举办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等都可以是我们可以校本资源。另外,学生自身也是资源,如好人好事、不文明行为、留守儿童等都是教学资源。

五、备妥教学设计,为构建智慧型课堂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实际备课过程中要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高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幽默和智慧弥漫课堂,转变教师角色,由“独演”转变为“导演”,实现师生交流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准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以动画片《狮子王》片头唯美画面和声动效果与残酷战争、严重环境污染等组合画面形成鲜明对照,让学生感悟出生命的精彩与珍贵;可以预先挑选学生担任太空法官,在课堂上惟妙惟肖地模拟审判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所犯下的罪行,让学生体验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可以预设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形成文字,分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发出环保倡议,要求践行低碳生活,从而升华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要思品课堂闪烁智慧,课前准备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也必然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及各种困难,若教师凭一己之力来解决,工作会难上加难。因此我们更主张师群体合作,实行集体讨论式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和过程的全方面共享。这样,会使思品教育教学计划更完善,会使思品教育教学更加清晰明确,最终使整个思想品德课堂成为智慧、幽默、哲理轮番演出的舞台。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说明 陆士桢

[2]《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教师的建议》朱小蔓

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1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2 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3 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4 调控措施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4.1 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4.2 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摘要:“以学定教”的课堂是依据学情而设计的,它要求教师必须“以生为本”,掌握学情。了解学情可从课堂表现性评价之一——“最难理解点”评价项目入手,利用该项目能达成的评价目标,立足学情,因“问”施教,从而打造“以学定教”的思想品德课堂。

关键词:评价 以学定教 学情

作者简介:葛敏明,男,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以学定教”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的适应时展需要的教学活动,它正符合时下教师们热议的话题——课堂转型。课堂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了解学情、掌握学情。然而如何掌握学情?笔者认为除了传统的调查、访谈等方式外,还可以从课堂评价中去寻找途径。“最难理解点”是一项教师比较容易上手、学生容易操作的表现性课堂评价项目,它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生问题,供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实施“最难理解点”这个项目时,一般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实施,具体操作过程是:1.告知。事先告知学生准备好一本专门用作提问的笔记本,并向学生说明笔记本的作用是记载听课过程中自己碰到的难以理解或者比较困惑的地方。2.操作。课堂结束前预留出3-5分左右,让学生对本节课感觉最不清楚或最困惑的内容提问作答。3.归类。批阅收交上的提问作业,主要是进行问题归类处理,确定需要集体反馈的问题。4.反馈。下一课前教师进行反馈,反馈的形式因学生所提问题而定。

“最难理解点”评价项目从了解学情的角度来看,能够达成的目标有以下两点:一是能捕获“学生问题”。该项目的实施能够收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问题,如学习困惑点、认知冲突点、思维激发点等。在学习人教版初一思品下册第三课第一框“自己的事自己干”后,有学生提问“获得基本自立的人生的前提是什么”?学习第二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自主是一种权利”的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深浅,都是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难点,而这恰好是教师立足学情合理展开课堂教学的好素材。二是能辨识出“问题学生”。该项目的实施能够了解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表现,如学生听课效率低、质疑能力差、表达能力弱等,也可避免忽视胆小学生的学习问题,尽量照顾到更多的学生。如七年级下“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中,5位学生提问“怎样磨练坚强的意志”?该内容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师必定会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不少学生提出这类问题,一则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有问题,没有引导到位,教学方式需要改进;也有可能是学生在上课时没有跟上课堂进程,不能理解或理解不了,教学节奏需要改变。同时,在日后教学中提出此类问题的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多给予关注,适时改变课堂教学策略。“最难理解点”评价项目能使教师捕捉到学生的学习问题,这些正好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起点,能让思品课堂一开始就“贴”着学生走。

1.依“学习困惑点”定教学。只要教师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学生,学生总会给你回报。教师如果能够坚持注重思品课堂评价,它必将会是教师了解学情的一个重要工具。根据学情设计的课堂犹如对症下药,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所以,这样的课学生学得高兴,教师教得有昧。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当代学生的思想比较多元,他们有着不同的想法,教师不应当太过强势,更不能用僵化的思维来看待学生。一节优质的思品课,应是学生的思想与课堂教学最大程度的融合。比如在教学“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框时,笔者在实施“最难理解点”项目后,发现有些学生问到“一个自卑的人可以通过什么事情来提高自信”?或许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就是那个自卑的人;因此,在下一框“唱响自信之歌”中,我特别注重培养这类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让这类学生回顾自己过去的成功经历,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能够及时完成课堂任务给予全班表扬,使他们受到更多的鼓舞。同时在以后的日子意关注和留心这类学生。

2.据“思维激发点”定教学。只要教师愿意花时间走近学生,学生终会向你敞开他(她)的内心,有时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评价项目恰能使教师走入学生的内心,感受到他们的思想,由此设计的思品课将会是思维之花绚丽绽放的课堂。

能激起学生思维的课是成功的课,而切中学生的思维点,恰恰是成功课堂的关键。只有学生切身思考了,知识才能内化,心灵才能震撼。如“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一框教学,在实施“最难理解点”项目后,有较多学生问到“为了维护自身和他人利益,从而侵害其他人的利益,这是正义的行为吗”?此类问题确实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而且思考得比较有深度。为此,我找来案例“兰州老人砸闯红灯车”,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讨论的环节。正方观点认为老人砸车,从道德层面来讲是合情合理的,是一种正义的行为;反方观点认为老人砸车是偏激行为,是一种非正义的行为。这个案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共有6小组发言,双方观点平分秋色。利用“老人砸车事件”设置一个学生感到两难的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加体验感。同时,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感悟正义,明确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从而达成设置的教学目标,解决学生的疑问。

3.用“认知冲突点”定教学。只要教师愿意做一个有心人,就能发现学生的认知冲突点。课堂评价项目犹如“救生绳”,能让那些正处于认知困惑中的学生获得教师的救助。因此,及时掌握和发现学生的认知冲突点,并以此展开课堂教学,必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事实上,利用认知冲突点进行教学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原有认知与现有认知发生矛盾时,正是学生渴求解决、获得成长的重要时刻。这样的课堂,犹如为学生照亮了路,使他们有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如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干”一框时,在实施“最难理解点”评价项目后,有学生提问“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又如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一框后,有较多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让我们愉快地接受挫折带给我们的馈赠”?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表明教材内容与他们原有的认知相冲突,他们由此陷入了怀疑和沉思。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探究,使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与此同时,“最难理解点”评价项目能“抓拍”到在课堂表现和学习能力等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如质疑能力差、听课效率底、表达能力弱等,这些“问题学生”正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优质的思品课应是照顾到最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相应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始终“靠”着学生走。

1.就“质疑能力差”定教学。学生质疑能力差主要表现在所提问题无关紧要,提问质量低下,甚至拒绝提问等。笔者在初步实施“最难理解点”评价项目开始时,确立实验班人数总共37人,提问质量低下的有8名学生,提问无关紧要的有4名学生,拒绝作答的学生有5人。在一段时间内,人数维持得比较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不会发问、质疑能力比较差的情况。因此,我认为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想办法让这些学生投入课堂,积极思考。我努力在思品课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兴趣,让学生想问、愿问。主要采用情境启发的方式,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然后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用问题开启学生封闭的心灵,从而点燃其思维火花,培养其问题意识,引发学生自主提问。在创设问题情境源时应考虑到以激起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思考为核心,以调动学生提问意愿为目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学习是学生为了解决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做的一种积极的努力和付出;学习是学习者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建构自己的知识。当教师的提问打开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历史、联系现实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因“听课效率低”定教学。听课效果好,学生更容易提出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反之,就表现为简单狭隘或者只是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重复。如在教学七年级下“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一框时,项目实施后有6位学生写到“有时有虚荣心是正常的,具有积极性,比如总想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等”。乍一看,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其实深入分析下,我认为提出该问题的学生对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不健康心理的含义还不够理解到位,而这正是我在上课时予以重点解释的知识点。这样一些课堂教学的陈述性知识,仍有学生提出类似问题,一来教师要反思可能是教学出现了问题,二来得留心学生在上课时有没有跟上课堂进度。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教师都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教学策略。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做法是关注此类学生的课堂表现,适当对他们提问,帮助他们集中精神,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我也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节奏,适时停顿,有时候课堂的停顿能够更好地促进课堂的节奏。

3.应“表达能力弱”定教学。部分学生想提问,但是语言运用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原有的想法。如教学“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框,在评价项目实施后,学生提交的问题有“进取这个理解我不是很懂”、“自信是不是就难打败失败”等问题;七年级下“人生难免有挫折”一框,学生提出“为什么战胜挫折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等问题。首先,我读不懂他们要表达的意思,其次,学生在语法上也存在着问题,深究原因问题主要在于该类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弱。为此,教师必须关注这些学生,指出其不足之处,在课堂上多给这类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让他们多说、多读、多写、多思考,为他们创设一个安全而又民主的发言氛围,允许他们把问题重新表达,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七年级思品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教后记 三个内容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初中生的认识能力,还要发挥教育作用,努力把的基本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转化为学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他们能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初中阶段,思品教师尤其要教育启发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思品教师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技巧。写好教后记不失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反思以往的教学,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关于思品教后记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它是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主动、专业发展更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学反思既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又包括教学后的反思。教后记,就是教学反思中的一种,即教学后教师的反思。教后记,亦称“授课心得”、“教后感”,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因此,教后记是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会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得与失,从而通过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育心得体会等实践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可见,写好教学后记,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有重要作用。下面我结合思品教育教学实践,举例说明撰写教后记的三个内容。

一、错误和不足是思品教后记的首要内容

“吃一堑,长一智”。既然是反思,错误和不足之处一定是首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错误,对于教师来讲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果教师能在教学后认识到这一不足或错误,则反而是一件好事。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不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研究其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时束手无策或者敷衍了事。因为即使教师在备课时做了十分缜密的预想,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偶发事件估计不足,甚至对某些问题处理有偏差,或要将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讲透彻而自己感到力不从心等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第五课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时,教材相关链接有一幅名为“昆曲艺术被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照片。我上课时,当时就有学生提问:“老师,什么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提出后,我有一丝得意。因为课前备课时,我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我不慌不忙地翻开课前准备的教案,很从容地念了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提问:“老师,我问的是什么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就直接打断了我的解释。于是,情急之下,我就根据字面意思臆断:“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因为是昆曲嘛,戏曲当然要从嘴里面,也就是口中说出来的,所以就叫做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当时我既为自己的小聪明感到高兴,又为主观臆断而感到羞愧,其实,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我在课堂上的解释是错误的。思品教学的任务是育人,教师不可能因为颜面而误导学生。我在教后记上认真写上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并在下节课上课前对学生做了澄清,当时虽然觉得面子上很过不去,但是我解释之后就彻底放松了。我在讲授《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课时,因为那是一节公开课,讲完承担对国家的责任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后,当时就有同学提问:“老师,承担对国家的责任是不是就是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如果是的话,那看材料的时候我该如何区分呢?”问题一出,当时我就懵了,这个问题是我课前完全没有准备的,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学生有疑问,我重新对学生做了解释,这两节课给我的感触很深。只有教师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和错误,及时加以弥补和改正,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二、优点和亮点是思品教后记的重要内容

思品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前提下,每一节课都会有优点和亮点。教师不仅要善于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而且要记住自己的优点和亮点,这些优点和亮点或教法得当、思路清晰,或例证精辟、生动形象,或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或互动积极、反响热烈,抑或峰回路转、机智巧妙,等等。比如,在导入七年级第五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我播放了电影《隐形的翅膀》中断臂女孩用脚写字的片段。因为是年龄相仿的主人公,所以更能产生共鸣。这个非常感人的场景使所有学生都为这个残疾女孩抹了一把同情泪,同时为她身残志坚的高尚品质而感到十分钦佩。再比如,我在上全区公开课《做负责任的公民》这课时,引用了2014年最美孝心少年赵文龙的材料,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同身受,都流下来伤心的眼泪,这个视频既是为了导入新课,又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责任感。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立刻进入学习氛围,引感体验,有利于新课的学习。这种能调动学生情绪,使之获得情感体验的导入是非常成功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成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在这两节课的教后记中,我着重强调了使用多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同时可以随时随地想我们提供并验证学习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的兴趣,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不管怎样,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哪怕点点滴滴,课后如果能够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并学会归类整理,发挥优势,就终会对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帮助。

三、学情反馈是思品教后记的必要内容

教后记不仅要记教师的“教”,而且要记学生的“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后记时,通常只会反思自身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这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其实,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状态,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质量和效果,学习疑问和困惑,等等,都应该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因素。教师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真实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效果;及时解答学生课内外遗留的疑问和困惑。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如讲授九年级第七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我一如既往地出示了共同富裕的领头羊“华西村”的材料。这固然可以加深学生对“先富带后富”的理解,但材料有些老旧,和学生联系也紧密。课后,有学生向我提议:“武家嘴不也是高淳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典范嘛,为什么不利用呢?”武家嘴作为蝉联12届的“金陵首富村”,不仅家家致富,还带动周边地区双红村等共同致富。这眼前的例子就是身边的榜样。于是,我立即在教后记上补充了一些关于“武家嘴”的相关材料,并从下一个班级的教学开始,就将“华西村”换成了“武家嘴”的案例。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更具亲切感和时代性,教学效果更佳。再比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说明中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选用了一些发生在其他同学身上的,又离学生比较远的材料,我班徐同学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孙同学的爸爸三月份不是摔伤了么,孙同学在他爸爸住院期间,每天都主动给他送饭,放学后到医院帮他爸爸捶背,帮他爸爸做康复治疗,这正是孝敬父母的体现,正是发生在我们班上的事情,我们就可以向他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孝敬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徐同学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实例,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应在每节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教师的“教”如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思品教师撰写教后记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我认为以上三个内容是不容忽视的、不可或缺的,如果每位思品教师都能够结合教学实际,在每次教学后一有所得便及时把它记录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坚持,就一定是一笔不菲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