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说新语故事

世说新语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说新语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说新语故事

世说新语故事范文第1篇

北宋年间,在江南游玩的杨万里来到了安仁县,看到一个大湖,湖水绿得静;绿得幽;绿得无暇。

这天天空无雨,但太阳也不知道到哪儿去玩了,只留下几朵白云,加上阵阵微风。

他来到了一座桥上,欣赏安仁县的美丽风光。忽然听到桥下有俩小童的嬉逗声,便注视着他俩。只见身穿白大褂的孩童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又见穿棕色袍子的孩童撑起一把伞,两人坐在伞下。悠哉!

这杨万里就奇了怪:天空一丝雨也没落,他们怎么把伞打开了?他在桥上对这一问题起了兴,本想问小童,可离船太远,就是大声问小童也听不见。于是冥思苦想,观察着小童的一举一动……猛然间——他明白了。

原来是让伞当帆,利用微风,让船慢慢“飘”走。

杨万里看着这两个顽皮的小童,心里暗自佩服他俩的机灵。虽然速度上慢了点,但这也颇有意义。

杨万里诗意兴起,作了一首《州过安仁》,让世人记住了这两个可爱顽皮的孩子。

四川省遂宁市高升街小学五年级一班

陈逸铭

世说新语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世说新语》;古代作者论;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07-01

中国古代作者论从汉代开始萌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走向成熟。产生于南朝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它以笔记实录的形式记载了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尚和轶闻趣事,被誉为“魏晋士人生活百科全书”。其不仅具有思想、社会方面的史料价值,而且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由于《世说新语》并非文学批评专著,其文论资料条目分散,在文学批评史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发掘研究其文论价值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期,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提出作者素质构成“才、气、学、习”说,这为我们疏理《世说新语》有关作者论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重才――推崇俊才敏思,尊重个体差异

“才”决定了作者的才华、才能、才气和作品的创造力。作者创作素质构成诸条件有其差异性,“才有庸俊”说明才华有不同层次和程度的差别,创作者应该是俊才,才会有创造力和独创性。《世说新语・文学》记录文学创作的诸条强调的是才思的敏捷。如第66条“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曹植“应声便为诗”;第92条“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时王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袁宏作《北征赋》,即席足韵;第96条“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袁虎倚马七纸;第103条“桓玄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并入。玄在听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杂。”恒玄针对同一件事同时为五处写公文。此外,第67条阮籍作劝进文,第95条王作奏折,第102条恒玄作诔等都是在称许制作诗文的迅捷。这些正因应了《文心雕龙・神思》“人之禀才,迟速异分”。作者创作素质构成会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各异,从而形成作者个性、创作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世说新语》通过文学实践来证实,列举作者个性和彼此间差异性来说明。《世说新语・文学》第84条“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本条刘孝标注引《续文章志》曰:“岳为文,选言简章,清绮绝伦。”又引《文章传》曰:“机善属文,司空张华见其文章,篇篇称善,犹讥其作文大治。谓曰:‘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张华所谓“乃患太多”,意谓其文多累句,不够简洁凝炼,而潘岳“选言简章”,则取得了“清纶绝伦”的艺术效果。“烂若披锦”、“排沙简金”之比喻,继而第89条“孙兴公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说明潘、陆之创作风格有很大不同。如此,一方面要求才能、才华不同层次和程度的差别,另一方面要求强化、凸显创作个性和独创性。

二、养气――崇尚个性自由,风格独树一帜

“气”,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为气也,至刚至大,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养气为文,就是通过不断加强内在的修养,在气场中等待灵感与妙悟的倏忽来临,方可下笔为文。魏晋士人不再一味的推崇孔子等提倡的“礼”、“义”等社会规范,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对“人”自身、对自我本体的探究与追求上。从而将写作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玄妙之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即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当时,一些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崇尚空谈,追求虚无与玄远,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名为“清谈”。《世说新语》保存了大量的清谈资料。既有从容轻松、充满幽默的清谈,也有许多激烈而有趣的辩论。如《世说新语?文学》第16条“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第30条“有北来道入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孙问深公:“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凤!”深公得此义,夷然不屑。”《世说新语・文学》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古作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豁达之气。魏晋士人寻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体现在现实中就是一种放达不羁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拘于礼法,不泥于形迹,心系自然,真实率性,以此来追求达到内在精神上自由之极境。宗白华先生曾指出:“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魏晋士人大多真诚率性,无拘无束,不虚伪,不矫饰,一切行为都任凭自我的性情而发生,较少顾及道德礼仪与社会规范。《世说新语・任诞》第6条“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字,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再如《世说新语・任诞》第47条“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剡县戴安道,即时登舟造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他们看重的仅是兴趣本身,这是一种超越有限束缚而达到自由的人格理想。务实与超脱、入世与出世,皆为人本性的追求。魏晋士人对洒脱率真、放达真情的人生的倡导与追求,为后世文人展示了人性自由真实的光芒与磅礴。

世说新语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世说新语;语言艺术

《世说新语》作为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具有“名士底教科书”的称号。就本质而言,其并非一部笔记小说,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凭借自身独特的成就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目光。特别是作品的语言艺术,将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世说新语》研究的最佳切入点。而文学语言作为重要载体,是文学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之所在,也是衡量作家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选择该课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部作品的语言艺术具有积极意义。

1 影响《世说新语》语言艺术风格发展的原因

1.1 动荡的社会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社会背景的具体表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几乎没有太平祥和的时期。回顾历史,人们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因此东晋时期的《世说新语》,势必会存在不同时代的艺术风貌,或出现深沉感喟,或出现任诞兴会,语言表现中也透漏着浓浓的悲伤之情。魏晋学士在此社会背景下,寻求自己的归宿、难以施展抱负等都成为书中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社会背景在其中的渗透,丰富了文章内容真情实感。因此《世说新语》语言文字能够真实地彰显人物性格。

1.2 审美观念的形成

文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贯穿于整个时展全过程。而文学各类体裁、特点等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学者审美观念的初步形成,促使其在创作文章时,能够更由目的、意识追求自己与他人的不同[1]。《世说新语》中收录的人物,无不覆盖着作者的审美观念,促使其在微言片语之中,彰显人性百态,逐渐形成语言艺术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3 前代文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学语言发展自有其规律,并非空谈。《世说新语》语言的艺术特点是在前代文学基础上发展而来。而这种汲取体现在源头方面。《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其中蕴含了大量简短篇幅下的深刻含义。如《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都在《世说新语》中有所体现。

1.4 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如高山湖泊、绿洲荒漠等。人与自然同处于共同环境中,自然环境参与者人类气质性格的塑造,继而对文化风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参与也是形成不同文学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植物茂盛,加之政治环境稳定,促使东晋学士随之南迁。在此过程中,学士看到了千山万壑,给作者以无限启迪,令人回味无穷,真实地反映在《世说新语》文学语言上,以呈现典雅、清简之美。除此之外,绘画、清谈等方面的发展也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见,《世说新语》语言艺术的形成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2 《世说新语》的基本语言艺术表现

2.1 语言具有独特性,个性特点所处可见

该部作品囊括了魏晋时期的风流故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故事人物涉及上千人。作者并未注重对故事本身的描述,更多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纵使文章涉及千百人,却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对人物表现形式的描写,充分展示了作者语言艺术的独特性,彰显个人性格。如在《雅量》第二十八则中“谢太傅潘恒东山时...足以镇安朝野。”这一段主要讲述了谢安等一行人出海游玩的故事。文中对人们见到风起浪涌时的表情的描写,将谢安的大气、雅量展现出来,以突出人物个性特点。又如《德性》第十三则中,讲述了华歆与王朗以其乘船避难的故事,当遇到突发状况时,二人的不同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对华歆缜密、坚定性格的描写成为全文中的最大看点。

第二,人物性格特点的个性化。作者在《俭吝》第二则中写道“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开门见山的阐述了王戎的性格,并通过简单的事例充分证明该人物吝啬程度之深。然而作者深知人的具有多样性,在《雅量》第四则中讲述了王戎“见李子不拾”的故事,以展现其聪慧的一面,带领读者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朝着纵向深入挖掘,最终实现运用最简单的故事反映最恰当的道理。

第三,人物口语个性化。作者对于人物细节的把握出神入化,具体表现在人物口语个性化方面。在《赏誉》第五十九则中,讲述了何充到王导的住处,王导“以麈尾指座”,同时说“来,来,此是君坐”,以此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喜爱。或者在《简傲》第三则中,嵇康“旁若无人”等表现以展现出嵇康耿直、褒贬分明的个性[2]。

2.2 语言蕴含丰富情感,突出语言深情

该部作品创作之时,人们正处于战火纷纷、灾难重重的年代,很多魏晋名士内心挣扎,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作者承受着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折磨,对其作品语言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

世说新语故事范文第4篇

1.暑期教师布置学生假期阅读两本现代文和一本文言文经典,每本写五篇读书笔记。现代文经典推荐书目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山居笔记》、《精神明亮的人》、《古典之殇》、《朱自清散文》、《丰子恺散文》、《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文言文经典鉴于大家只接受了初一一年的学习,因此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它短小精悍,又基本是故事的形式,文词上理解并不难,容易引起阅读兴趣,而且含义隽永,是领略中华文化渊博的良好媒介。

2.新学期,教师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优秀心得作品。由于《世说新语》是全班共同阅读的书籍,容易引起共鸣,遂选择此书进行读书交流。

3.开展班级读书会前,以小组为单位,商讨本组汇报主题,确定主题后,由组长负责分配组员任务,汇报形式可自由选择。教师在前期只作为整个活动的导引者,在课堂上是必要的评价者,串联整个课堂,评价学生活动,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弥补学生阅读之不足,把读书活动推向深远,使学生对该经典做进一步地阅读。

具体流程:

课前三分钟演讲、朱灵龙同学评述“提笔忘字”现象。

一、导入

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努力写好字,也要阅读经典,这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暑假里我们阅读了《世说新语》,撰写了读书笔记,每个小组还分别选定了一个主题要在今天的班级读书会上进行交流。

二、第一小组(小主持人――李燕秀)

展示内容:《世说新语》之“最”

(1)最美妇人――许允丑妻

师补充:贤媛,指有德行有才智有美貌的女子。本篇所记述的妇女,或有德,或有才,或有貌,而以前两种为主。许允的妻子阮氏虽丑但有才德,这个故事之后还有许允两次落难时阮氏的才德表现。当然在所有的夫人中,我最喜欢谢道韫,那位以咏雪著名于课本的谢道韫。

这个人物并不像其她夫人那样,仅仅是贤惠聪颖。她是一个可以媲美男子的存在。只有在谢道韫身上,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魏晋人对女性的尊重,能在男权社会存在这样一抹明亮,也是魏晋吸引后人崇敬的原因之一。

(2)最奇葩――王蓝田性急

师补充:忿狷,因小事而生气。《世说新语》的语言特点简约传神,这一则中作者妙用动词“刺、掷、、啮、吐”和神态“怒、_”,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最淡定――夏侯太初倚柱作书

师补充:雅量,雅量指宽宏的气量。逢喜事却能不异于常,这就很有涵养而显出雅量。例如谢安得知淝水之战大捷的消息后,“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就算遇上牢狱之灾,杀身之祸,也应该若无其事,好像心胸能包容万物。例如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

(4)最聪明的酒鬼――刘伶病酒

师补充:任诞,指任性放纵。刘伶喝酒不节制,任性放纵到了病酒的程度,但是想到他借酒浇愁,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还是感觉辛酸。

(5)最孝顺――焦饭遗母

师补充:第一小组以“最”的方式来积累《世说新语》的故事,有趣亲切。我想还可以有很多“最”吧,最方正、最随性、最宽容、最豪爽、最深情、最幽默、最伶牙俐齿、最风度翩翩等等,大家也不妨用这种方式重读经典。

三、第二小组(小主持人――王雨婷)

展示内容:来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故事

(1)课本剧表演《小时了了》

师问:这个成语我们能不能拿它来夸赞人啊?

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轻蔑人的。

例:一个小孩就算天资聪明,仍要靠后天的努力,不然就会“小时了了”。

(2)成语猜猜看

组员表演,请其他组来猜猜看

道边苦李、身无长物、渐入佳境

提醒:身无长物不能误用为缺点;渐入佳境,顾恺之的故事。这么诗意的一个成语来源于生活小事,有意思。

补充:难兄难弟原来读音应为二声。

陈的两个孙子争论,都认为自己的父亲更好,就找爷爷评理。爷爷觉得他们的父亲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样的,于是感叹道:“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从此,这句感叹被人们紧缩成“难兄难弟”成语。不难领会,原成语的意思是说兄弟皆佳,无可挑剔,并驾齐驱。但是,这个本指好到“难于做兄,难于做弟”的意思渐渐被人遗忘,大家把“难于”之“难”解作了“落难”之“难”了。这解法同原解恰恰相反,一改形容兄弟都非常优秀的意念,变成了讥讽一对兄弟都同样坏的语义了。

补充:应接不暇《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王子敬即王献之语)

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师提及中秋时看到秋景想起这句话的感受。

四、第三小组(小主持人――杨凯)

展示内容:《世说新语》中的少年

(1)展示词:王子猷经宿达友人家门前却还家,因兴而去未至却尽兴而返,显示非凡个性――《世说新语・任诞》

子敬受卑贱门生评论深感不满,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抬出名士偶像辩门生,示自尊自爱与不凡心志――《世说新语・方正》

卫d因思索玄理不得竟成病,印证柏拉图那爱智的热情――《世说新语・文学》

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辩孔君平,善于应对,长于辞令,展敏捷才思――《世说新语・言语》

补充:玄理深奥的道理柏拉图:我一息尚存而力所能及,总不会放弃爱智之学。

王羲之误听谋反之事,诈睡骗过王敦,颖悟机敏善于处理紧急问题,得以保全生命――《世说新语・假谲》

孔融之子危急时言“覆巢之下,复有完卵?”展现恢弘气度与达观人生观念――《世说新语・言语》

谢安阻止谢奕以酒作罚为难老翁,以天真善良感动兄长,使其改容相敬――《世说新语・德行》

师补充:这一小组非常用心,能挑战自己。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说新语》中专门有一章是写少年的聪明过人之处,考考大家这章叫什么――夙惠。第三小组还把散落在整本书中其他典型的魏晋少年形象找了出来。

(2)第三小组还把刚才的展示词缩写成了一首诗歌,只是这首诗还没有题目,请大家帮忙想一个题目。接着请学生选择配乐,从《平湖秋月》和《广陵散》中选,并说出理由。(《广陵散》更激昂更旷达,嵇康临刑前弹的就是这首,他说“《广陵散》今日绝矣”,幸运的是曲谱在明代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得以重现。)

(3)诗朗诵

那雪夜洒然飘飞的小舟啊,

那张扬飞舞的少年狂气啊,

那孜孜不倦的思索探求啊,

那信手拈来的幽默风趣啊,

那化解无妄之灾的智慧啊,

那泰山崩前的处变不惊啊,

那纯真善良的悠悠童心啊,

好一个魏晋,好一群少年!

好一个魏晋,好一群少年!

五、第四小组(小主持人――刘媚媚)

辩论主题:现代社会需不需要张扬个性

不是严格意义的辩论,各抒己见即可,围绕《世说新语》和生活实际来谈。

(1)组员自由发言

(2)主持人总结

(3)其他小组点评

师补充:刚才辩论中一度提到个性打扮去了,鲁迅著名的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考据了魏晋时期,兴起“服石”之风,称“五石散”,服后烦热,士大夫于是到处“行散”乱窜或睡卧路旁,以显示其高贵。鲁迅说,“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在现在这两样肯定是要摒弃的。而王子猷雪夜访戴的那份洒脱,陈元方不理无信无义之人的正气,嵇康和孔融的不畏强权,尤其是《世说新语》中那些少年的智慧从容,这样的个性值得张扬和传承。

张扬个性需要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在现代社会,偏激的行为不是张扬个性,那是性格扭曲;表面的雕琢不是张扬个性,那是肤浅无知。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张扬个性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勇气。只有真诚、诚实地秀出自我,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才能变成一颗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六、拓展提升

魏晋风度:来源于鲁迅那个著名的演讲。那些名士在我们印象中“简约云澹,超然绝俗”。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桃花源记》,带领学生了解魏晋时代社会特点。

讲述魏晋风度成因: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世说新语》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风度的最好画像。

赠言: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殷浩)

补充:老师看到了一句“既然来到了人世就没打算活着回去,那就听从自己的内心,活出个真我来吧。”话糙理不糙。与殷浩的回答异曲同工。

世说新语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世说新语》 复音虚词 同义词 聚合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重要的研究中古汉语词汇史的代表性作品。《世说新语》是语录体性质的作品,口语成分鲜明,基本能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中古汉语最突出的词汇现象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进程加快,研究表明《世说新语》复音词有两千多个,且以复音实词为主。[1]进一步排查划分,《世说新语》中的复音虚词有三百多个,此时的复音虚词较先秦时期有了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古汉语复音词时,《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研究也必不可少。

《世说新语》复音虚词同义词、多义词繁多,值得注意。笔者将从《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语义角度出发,探讨《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聚合现象。同义聚合指有着相同语义关系的词语之间的聚合。关于同义词的界定有三种说法:“意义同近”说、“概念同一”说、“对象同一”说和“义位同一”说。[2][3]王力、刘树新、高名凯等赞成“意义同近”说,他们认为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陈满华、石安石等持有“概念同义”说,认为同义词是指在同一概念内,但稍有差异的词。刘树新、武占坤等持有“对象同一”说,认为同义词的辨别应该是看其是否指称同一个对象。“义位同一”说是王力先生在“意义同近”说的基础上提出的,随后蒋绍愚(1989)进一步指出,同义词的界定不能以词为单位,而要以义位为单位。[3]这四种各界定说从不同的角度为同义词进行了界定,都有其合理性,随着时间的推入,区分的角度也越来越细致,为我们今后同义词研究开拓了思路。根据《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实际情况,笔者主要采取王力、刘树新的“意义同近”说,将同义词界定为:在同一对象范围内,词汇意义相同,附加意义稍有差异的词是同义词。同义词意义的确定是根据《世说新语》上下文,并以大量的现有的训诂学资料加以佐证。

现将《世说新语》复音虚词同义聚合词例举如下:

表“曾经”义:往者、昔者、畴昔、昔尝

表“当时”义:于时、尔时、当时、一时、是时

表“已经”义:既已、已复、既自

表“近来”义:顷来、近者、自顷

表“一向”义:向来、由来、一往、平昔、平素

表“正在”义:正自、正尔

表“同时”义:即时、一时、同时

表“将要”义:方自、方当、将当

表“一会儿”义:俄而、须臾、俄顷、顿尔、少时、小悉、一时、咄嗟

表“随后、不久”义:既而、已而、顷之

表“很久”义:久之、移时、良久

表“当天”义:经时、经日、终日、累日、弥日、即日

表“每次、常常”义:常自、每自、恒自、往往、每辄、辄自、辄复

表“又、还”义:亦自、已复、还复

表“有时”义:不时、有时、脱时、时复

表“最终”义:既终、会当、终当

表“一定”义:当必、必当、必将、必自、当复

表“就是”义:正自、正当、正实、正尔

表肯定推测“本来、应该、确实”:自复、自当、乃自、乃复、乃当、固当、故当、固自、本自、实自、故乃、诚复、信自、故复自、故复、自然、居然

表不定揣测“恐怕”义:将不、将无、无乃

表不定揣测“也许、大概”义:大略、容必、将恐

表“竟然”义:乃竟、竟然、乃复

表“难道”义:乃复、岂复、乃更、岂必、讵复、不亦

表“难道可以”义:讵可、岂可、乃可

表“姑且”义:何苦、聊复

表程度加深:大自、深自、盛自、高自、笃而

表“很”义:殊为、殊自、颇复

表“非常”义:大修、非常

表“差不多”义:小加、差如、差可

表“全、都”义:悉共、咸共、并皆、并共、齐共、皆一、众咸、一举、都尽、皆复

表“到处”义:处处、往往

表“仅仅、只”义:不过、正当、政当、正自、正尔

表“不仅”义:故是、直是、不翅、唯独

表“共同”义:相与、更相、相向、相率、自相、共相

表“假设”义:若使、若令、若复

表“因果”义:是故、是以、由是、所以、因此、由此

表“况且”义:而况、况且

表“不仅”义:非唯、非徒、非但、非特

表“这样”义:如此、如是、此复、阿堵、尔馨、如馨

表“你们”义:汝等、尔曹、尔等

表“从此”义:由此、于此、自此、自是、自尔

表“以来”义:以来、已来

表“以后”义:以后、而后

下面将具体分析五组同义聚合词:

(一)表“将要”义

方自 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文学4[8])

方:将要。自,词尾,无义。[4]“方自”一词属于附加式构词法。意思:女婢将要分辨,郑玄大怒,叫人把女婢扔进泥水中。

方当 丞相翘鬓厉色,上坐便言:“方当乖别,必欲言其所见。”

方当,与“方自”用法相似,“当”词尾。[5]意思:将要分别了,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你。

将当 郭景纯过江,居于暨阳,墓去水不盈百步,时人以为近水。景纯曰:“将当为陆。”(术解7)

将当,与“方自、方当”同,表“将要”义。当,词尾。当,不应作助动词“应该,应当”理解。《术解》是记录魏晋时期有特殊技能的人,有通晓医术、占卜、风水等,此则中的郭景纯就是通晓风水之人,当别人认为其母墓地离水太近不好,郭却能自信说:“那里就要变成陆地。”因此,这里“当”不能包含商量、揣测语气。

(二)表“常常”义

常自 司马太傅府多名士,一时俊异。庾文康云:“见子嵩在其中,常自神王。”(赏誉33)

常自,常常。自,词尾。意思是看到子嵩也在这里,常常叫人精神焕发。

每自 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夙惠7)

每自,同与“常自”。自,词尾。车骑每次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等到灵宝长大成人,我一定要把这个座位还给他。”

每辄 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文学30)

每辄,每次、总是。同义连用,辄,每每。意思是这个和尚每次都被驳倒。

辄自 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汰侈1)

辄,每次。自,无义。意思是丞相向来不能喝酒,这时总是勉强自己喝酒,直到喝醉。

辄复 遂因酒,转无朝夕礼。桓舍入内,奕辄复随去。(简傲8)

辄复,与“辄自”同。复,无义。意思是谢奕因为喝酒,越来越无视觐见上级的礼节,如果桓温丢下他走进内室,谢奕也总是跟随着进去。

恒自 祖于时恒自使健儿鼓行劫钞,在事之人,亦容而不问。(任诞23)

恒,经常。自,无义。意思是祖狄当时经常派勇士公然抢劫,管事的人也容忍他,不追究他。

往往 孙兴公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文学84)

往往,常常。意思是陆机的文章好像是排除沙粒来捡取金子,常常能够发现瑰宝。

(三)表“本来、自然、确实”义

自复 王子敬语王孝伯曰:“羊叔子自复佳耳,然亦何与人事,故不如铜雀台上妓。”(言语86)

自复,自然、确实。复,无义。意思是羊叔子确实不错,但却不参与任何人、事,所以还不如铜雀台上的歌妓。

自当 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文学29)

自当,确实、本来。当,无义。意思是义理确实有难易之分,难道每天就要以一卦为限吗?

乃自 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文学36)

乃自,确实。自,无义。意思是支道林的见解新颖独特,心中的想法确实是美妙之极,你想见见他吗?

乃复 王大语东亭:“卿乃复论成不恶,那得与僧弥戏?”(规箴22)

乃复,确实,本来。复,无义。这是王大劝阻王不要去和名声本来就胜过自己的弟弟僧弥比,大意是你本来的名声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和僧弥比胜呢?

乃当 王中郎尝问刘长沙曰:“我何如苟子?”刘答曰:“卿才乃当不胜苟子,然会名处多。”(品藻53)

乃当,确实。当,词尾。意思是你的才气确实不如苟自,但融会贯通名理的能力比他强。

固当(故当) 谢公问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品藻75)

故当,与“乃当”同。意思是确实不同。

故乃 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乃胜也。(品藻45)

故乃,自然,确实。同义连用,故、乃,都表“自然”义。

诚复 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故自上。”(品藻82)

诚复,确实,的确。复,词尾。意思是道季的确集中了他人的清虚善悟,嘉宾本来就很优秀。

故复自 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文学55)

故复自,自然。与“故复、故自”义同,是由副词“故”附加词尾“复、自”构成,口语色彩较“故复”“故自”更鲜明。意思是你一直刻苦钻研,自然就很优秀。

自然 王曰:“相王作辅自然湛若神君。公亦万夫之望,不然,仆射何得自没?”(容止34)

自然,确实。然,副词词尾。相王担任丞相确实像神灵一样清澈。

居然 王丞相见卫洗马,曰:“居然有羸形,虽复终日调畅,若不堪罗绮。”(容止16)

居然,显然,确实。然,词尾。大意是身体显然很瘦弱,即使整日很和畅舒适,还是弱不胜衣。

(四)表“都、全”义

悉共 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文学30)

悉共,同义连用。

咸共 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栖逸1)

咸共,同义连用。

并皆 ……山中有迹虎,并皆暴犯百姓……(自新1)

并皆,同义连用。

皆一 赴客皆一作驴鸣。(伤逝1)

皆一,都,同义连用。

众咸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文学1)

众,都。咸,都。同义连用。

一举 羊既去,郭送之弥日,一举数百里,遂以出境免官。(赏誉9)

一举,一下,全。举,皆、都。同义连用。

皆复 人问王长史江兄弟群从,王答曰:“诸江皆复足自生活。”

皆复,都。复,词尾。意思是他们都能够自立。

(五)表“这样”义

如此 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王公怪其如此。(政事13)

如此,这样。

如是 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文学97)

如是,如此。

此复 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言语37)

此复,这。意思是江南有管夷那样的人,这还担心什么呢。

阿堵 夷甫晨起,见钱阂行,令婢:“举阿堵物!”(规箴9)

阿堵,这个,六朝时期的口语词。意思是举起这个东西。

尔馨 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品藻26)

尔馨,这样。馨,词尾。

如馨 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方正44)

如馨,同“尔馨”义,“这样”。[6]

从上述五组同义词看出,《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词大量存在,这说明汉魏六朝时期复音词的繁荣,同时说明了复音词之间的差异和复音虚词在使用中的严密性和活跃性。[7]“当必”和“必当”等同素异形的同义词的存在,说明汉魏时期复音虚词的不稳定性。《世说新语》复音虚词的同义词丰富的两个原因,其一是社会的发展,语言表达要求越来越精密,许多感彩、语体色彩等不同的同义词、近义词大量增加,如,“并皆”和“皆复”,“皆复”一般用于对话中,口语色彩更强,“并皆”既可用于对话,也可用于叙述性的语言中;其二是语言结构内部,构词法的发展完善,这时期附加式构词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词尾,如“自”“复”“当”等,大大丰富了原有的附加式构词方式,出现了许多与同义复合词并存的同义聚合现象。如,“乃复”与“乃竟”,“必自”与“当必”,“每自”与“每辄”等。汉语有讲求经济的原则,同义词等义词过多会造成人们的记忆负担。因此在汉语词汇史的发展中,大部分同义词等义词都被淘汰了,除了“所以、因此”等几个表因果关系的词,其他均不见于现代汉语。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虚词同义聚合的繁荣面貌,我们将选取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且口语色彩较强,年代作者都明确的作品进行比较,这两部作品分别是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东晋干宝《搜神记》。《高僧传》是佛教史书,南朝时期慧皎为了传扬佛教,梵语转译过来尽量贴近当时的口语,其口语色彩十分明显。《搜神记》是一部专门记载古代民间传说,各种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干宝基本都是直接记述,很少改动,其文学价值不高,故事性强,口语性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因此,以此三部作品比较分析,基本能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虚词同义聚合词的情况。我们将选取同义词聚合关系相对较多的三组:表“常常”义、表“的确、自然”义、表“全、都”义。

表1:魏晋南北朝复音虚词同义聚合对照――表“常常”义

文献

词目 《世说新语》 《高僧传》 《搜神记》

常自 +1 +2 +2

每自 +1 +1 +1

恒自 +2 +1 -

往往 +2 +6 +2

每辄 +1 +1 -

辄自 +1 +1 -

辄复 +1 - +1

表2:魏晋南北朝复音虚词同义聚合对照――表“的确、自然”义

文献

词目 《世说新语》 《高僧传》 《搜神记》

自复 +1 - -

自当 +3 +4 +1

乃自 +3 - -

乃复 +2 - -

乃当 +1 - -

固当 +1 - -

故当 +1 +2 +1

固自 +1 +1 -

本自 +1 +2 +1

实自 +1 - -

故乃 +1 - -

诚复 +1 - -

信自 +1 - -

故自 +10 - -

故复自 +1 - -

故复 +2 - -

自然 +3 - -

居然 +7 - -

表3:魏晋南北朝复音虚词同义聚合对照――表“全、都”义

文献

词目 《世说新语》 《高僧传》 《搜神记》

悉共 +1 +1 -

咸共 +2 +1 -

并皆 +1 +10 -

并共 +2 +2 +1

齐共 +1 - -

皆一 +1 - -

众咸 +2 +30 +1

一举 +1 +1 -

都尽 +2 +7 +1

皆复 +1 - +1

以上三个例表可以看出,表示“常常”和“都尽”义的同义词在三部作品中均有分布,只有表肯定的揣测意义的同义词,在三部作品中分布不均,基本以见于《世说新语》中为多,《高僧传》次之,《搜神记》几乎没有。这大概与文体内容有关,《世说新语》语录体,对话较多,文中商量揣测语气自然较多。《高僧传》是佛教史,《搜神记》记载民间传说,商量揣测的语气相对使用较少。整体看来,相较于其他两部作,复音虚词同义聚合现象在《世说新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古时期复音虚词同义词已比较繁荣。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度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研究课题[项目号:YKC15027]成果之一。)

注释:

[1]程湘清:《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池昌海:《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周文德:《同义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刘瑞明:《中的词尾“自”和“复”》,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6]万久富等:《中古汉语中的词尾“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7]蒋宗许:《古代汉语词尾纵横谈》,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6期。

[8]数字为《世说新语》的篇目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管子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理工大学

躬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档案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