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庆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各国的奥运行情有多大
奥运会是否意味着当地的股市一定会有上涨行情?让我们一起看看从1998年开始的历届奥运会主办国股市的表现。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国是韩国。1986年、1987年、1988年这3年,韩国汉城综合股价指数涨幅分别高达68.9%、98.29%和70.51%,并在1988年12月15日创下930点的历史新高。此后在1989年4月1日,股指再创新高到达1007点。至此,韩国奥运大牛市告一段落,1990年,即奥运会后第3年,汉城综合股价指数下跌了近20%。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主办国西班牙的情况则较为不同。自1992年开始,西班牙IBEX指数持续盘整,同时从5月开始进入下降通道,直到奥运会结束后1个多月,指数才再次发力走出一波上涨行情。但从数据来看,这波行情也仅持续了1年左右,1994年开始,市场再次进入下降通道。
1996年的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美国股指当年大涨19%,此后2年也均保持接近20%的增长。
此后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办国澳大利亚股市的表现也不错。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澳大利亚股市突破了3300点,创出历史新高。而且自1993开始,澳大利亚股市即呈持续上扬走势,至2000年悉尼奥运会召开的8年内共上涨10.3%,期间仅1994年出现小幅回调,年平均上涨12.94%。奥运结束后,澳大利亚股市继续上行,2000年至2006年的6年内,澳大利亚普通股指数共上涨76.07%。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举办国为希腊,奥运会前后希腊股市一直表现为温和上涨。2004年当年,股市指数上涨23%。此后两年也都保持每年约10%左右的涨幅。
这5个国家中,除了西班牙,均出现了所谓的“奥运行情”,但就幅度而言,事实上只有韩国股市的涨幅是较为突出的。因而韩国市场走势,也常常用来作为中国“奥运行情”的参照物。
在1987年10月517点阶段高点之后,汉城综合指数开始出现阶段性调整,并在11月26日达到了调整低点455点,调整幅度为12%。之后,汉城综合指数快速上扬,并在奥运会前3个月即1988年6月9日到达阶段高点737点。汉城综合指数阶段见顶时间在奥运会9月17日开幕之前3个月。至此,3年时间,汉城综合指数整体涨幅达462%。
同时,在737点奥运会前的阶段顶部之后,汉城综合指数并未出现大跌,而是窄幅整理,调整幅度仅有10%,并在奥运结束后继续快速走高,于1989年4月1日创下1007点的最高点。至此,韩国奥运大牛市告一段落,汉城综合指数整体涨幅668%,历时近4年。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韩国也是唯一和中国具有可比性的国家。不过从其市场走势来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走势上稳扎稳打,其间调整震荡幅度始终较小,调整多以震荡横盘为主,最大调整幅度也没有超过15%。这一点和A股市场具有天壤之别。
奥运≠股市上涨
事实上,从过去的数据可以发现,把股市的涨跌和奥运会挂钩其实有些牵强附会,以奥运会召开来作为股市上涨的依据很难自圆其说。
首先从地区经济实力来看,汉城、悉尼、雅典占全国经济的比重和北京占全国经济的比重难以相提并论。韩国有4000万人口,其中一半人口居住在汉城(现首尔),奥运经济对其形成的影响显然是全局性的;澳大利亚一共才6000万人口,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奥运会对其经济的带动作用也相当明显。雅典亦是如此。
相比之下,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其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1%,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也不高,其所形成的奥运经济辐射效应,相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只是局部性的,甚至是小范围的。究竟能带来多少所谓的“奥运效应”,还有待观察。
另一个问题是,举办一届奥运会,并借助奥运经济效应为举办国带来几百亿至多上千亿美元的收益,对小经济体国家来说可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提振效用,但对中国这样一个月贸易顺差就超过200多亿美元的大经济体来说,权重较为轻微,影响还是非常有限。
对小经济体来说,举办一届奥运会可能带来超过1%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但对年增长率本身就超过10%,且经济总量甚为庞大的中国来说,奥运所带来的增长,可能还不及四川地震的损失。
与中国情况相类似的就是美国。我们应关注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对美国这样一个大经济体的影响,几乎可谓微乎其微。当然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于经济体大小不同和本身增长率的不同,相信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经济出现韩国和澳大利亚那样经济明显低落的“奥运会后经济疲软症”的概率也比较低。
从理性的角度看,国际上并没有召开奥运会股市必涨的规律,西班牙就是最好的例子。真正决定股市走向的,还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
主办国GDP先升后回
此前摩根斯坦利的一份报告,特别提到了很多奥运会主办国在奥运之后出现经济减速现象,此种现象被认为是奥运经济的历史定式。
纵观1956年以来奥运会各举办国的经济表现,可以发现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奥运会当年,举办国的GDP会加速增长,而次年的GDP增速却会低于正常水平。在1956年以来的11届奥运会之中,只有举办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美国未在会后出现经济减速。澳大利亚(1956年奥运会)、日本(1964年)、美国(1984年)和韩国(1988年)的减速尤其明显。西班牙(1992年)甚至在1993年陷入了衰退。就最近两次奥运会而言,希腊和澳大利亚在奥运会前后两年的减速幅度达到了1.5~2.0个百分点。
这份报告中分析了历届奥运会前后的10个季度之中,举办国的经济增长、工业生产增长和投资增长3项指标相对于同时期相应指标平均水平的变化情况。GDP增长方面,在奥运会前一年,GDP增速比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奥运会当年高0.9个百分点,次年则比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的减速趋势更加明显,会前的投资增速比平均水平高3.3%,会后则比平均水平低接近7%,前后波动幅度高达10个百分点。此外,就时间关系而言,可以直观地看出,投资带动了奥运会前后的经济上升和下滑周期。工业生产方面也存在类似的起伏,其波动幅度介于GDP和投资增长之间。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捕捉的闪亮元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爱情为主题的篇章更是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诗经》的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描写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在《国风》160篇作品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也有很好的启示,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爱情的真谛所在,对爱情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高尚的理解。
一、热切地渴求爱情
《国风・召南》中的《坑忻贰肪吞逑至松倥对爱情的无限渴望。诗中描绘了一位姑娘在春末看到梅子成熟落地,联想到岁月匆匆,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而自己仍然待字闺中,所以姑娘以落梅比兴,委婉却又大胆地吐露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爱情的渴求。而在《郑风・褰裳》中,女孩子们与河对岸的小伙子隔河对歌:“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她们直接询问男子的态度,感情表达的更加热烈泼辣。可见当时女子对美好爱情是热切渴望的,在爱情面前她们敢于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作风坦白直率,情感深情直接。
二、大胆地追求爱情
当时女子既敢于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更敢于去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如《王风・大车》中的姑娘为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不顾家人反对,与心上人海誓山盟,一起私奔,驾着大车,追求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在《齐风・东方之日》中,女子对男子的追求大胆热切,不惜自荐枕席,跑到男子房中与他幽会。
此外,当时的女子为了追求爱情,还常常主动向男子赠与信物以定终生。如《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等。
三、勇敢地捍卫爱情
《{风・柏舟》就塑造了这样一位勇敢捍卫自己爱情的女子。她选中的夫婿未能得到母亲的认可,所以她愤然反抗母亲,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誓死捍卫自己的爱情。据考证,当时婚恋普遍的状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男女的自由恋爱已经受到诸多干涉和制约。所以诗中女子为了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反抗的意识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她也成为了一位争取婚姻自由,大胆反抗礼教束缚的先锋。
四、执着地坚守爱情
《诗经》中有很多思妇诗,丈夫远征在外,作为妻子,她们在家中默默等待丈夫的归来,饱尝相思之苦但却坚贞如一,没有红杏出墙或者另嫁他人。
如著名的思妇诗《王风・君子于役》。丈夫戍边,妻子心中惦念的是丈夫的归期以及饥渴冷暖,以至于她看到羊牛归来,都会自然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尽管愁肠百结,但她还是执着地等待丈夫早日归来。又如《周南?卷耳》说:“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彼周行。”诗中的妻子在采苍耳时心里想的都是远征的丈夫,由于心不在焉,连浅浅的箩筐都采不满。在《唐风・葛生》中,妻子更是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贞,生前相爱,死后也要同归一穴,这种对爱情的坚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五、理智地对待爱情
在古代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她们作为男人的附属,常常成为婚姻和爱情的牺牲品,避免不了惨遭抛弃的命运。可是她们也并非一味的沉溺于痛苦中,向不公的命运妥协。在爱情中,她们表现出自己的理智和反抗。如《卫风・氓》就给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位女子。恋爱时期,女子对氓一往情深,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身相许。而婚后的生活却并不美满,她付出了很多,也承担了很多,“靡室劳矣”、“靡有朝矣”,对丈夫的暴虐也全无怨言,尽管她忍辱负重,却依然被丈夫抛弃。她也曾自怨自艾,,“躬自悼矣”,但她并没有一直伤痛下去,而是大声控诉丈夫的暴行和社会的不公,敢于表达对丈夫的不满。诗的最后,女子决绝的喊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她与氓的彻底决裂,也表现了她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她在婚姻破裂时保持了一种难得的理智和自主,保持了一种人性的独立。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古人用诗歌诠释对爱情看法的典范,通过分析和梳理《诗经》中的爱情诗,可以使我们领略古时候人们那种情真意切,不含任何杂质的美好感情,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古代女子那种健康、纯真、积极的爱情观。它是现代人的爱情课堂,它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教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爱情,把握好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尹建章,萧月贤. 诗经名篇详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4] 曾巧燕.诗经时代的爱情文化[D].百度文库.2009
作者简介:
摘要: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实物演示、饱含感情的教学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音乐渲染、表演体会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反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古诗文;情感教育;学电教手段;语文素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中国的古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中国的古诗,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古诗文也在初中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每册教材都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教材的编排意图不仅要传承古代文化,更要学习古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古诗文中的情感教育就成了最好的教育方法,学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潜移默化的接受古人的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更能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 古诗文中的情感教育
1、情感的共鸣
无论是什么样的作品,都会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同样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初中语文《科学与艺术》中就说到了李白(公元701――762年)的《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年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几百年前英国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这就说明,只要是好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那么,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这些篇章也同样能对学生进行各种情感教育。
2、古诗文中渗透的情感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论语六则》不仅告诉了学生学习的一些方法和学习的态度,还告诉了学生与人交往的应有的态度,这也是教育学生如何修身养性。《世说新语》二则,更是教学生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人。《伤仲永》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他告诉我们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的学习,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木兰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不慕富贵、机智勇敢的女英雄形象,更把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的爱国主义思想跃然于纸上。《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古诗文中的情感远远不止我所归纳的这些。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二、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饱满激情, 提供源头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师人格的具体体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一个教师的品德,直接影响着他所教的学生的品德。在语文课教学中,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给学生讲述那些动人的情感,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时,师生有了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
2、创设情境,激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实际上,作品内也有“境”,学生也只有“入境”才能“始于亲”。学生一旦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阐述的哲理,便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所以说,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实物演示、饱含感情的教学导语、声情并茂的朗读、挂图、音乐渲染、表演体会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
3、外在感染,产生共鸣
感染,指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激起他人相同的思想或情感。在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课文的感染、教师本人的感染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染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结晶,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本身的感染力,在对课文进行充分认识、体验的前提下,启发、帮助学生客观地阅读课文,理解其思想、体验其情感。
4、创设平台,感悟情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真正的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应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具体而言,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作者及文本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观照和解读。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作为个体的学生要实现自我的需要,首先是对现实的自由表达与感知的需要。
所以,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反之,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研究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目的就是促使语文教学彻底改变那种只注意认知变化,忽视情感变化的状况,使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相统一,更全面、更充分地发挥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功能,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鱼霞著.情感教育[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俞金爱.引导学生体悟古诗词内涵情感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2).
[3]张国华.试谈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8年06期.
【关键词】古代;情志病症
在中国古代医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情志病症的理论认识和医疗实践,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兹按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简述如下:
1先秦――两汉时期
有关情志及其与健康和病症的关系问题,在先秦诸子的一些著作中,已多有涉及。关于情志致病的思想,在《管子》、《左传》以及汉初的《淮南子》等古籍中,也有不少记载。并进一步认识到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对情志病症开始有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内经》中有关情志病证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为中医情志病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为诊治多种心理病证和情志病证确立的理、法、方、药,弥补了《黄帝内经》临床部分的不足,被后世医家尊为规范。因此可以说,到了仲景时期,中医对情志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临床医学新阶段。
2晋――五代十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医对情志病证的认识更为广泛和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由于((内经))的整理和注释在这一时期取得很大成就,因此,《内经》中有关情志病的理论也得到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例如王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注释中把“悲怒喜忧,想慕忧结……病生于内”等情志活动明显作为“病生于内”的致病因素之一,为后世中医病因学“三因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在情志病症的临床研究方面也有进展。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重要的医学著作中,如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侯论》以及王煮编纂的《外台秘要》等都分门别类记载了许多情志病症。此外,关于中医的心理治疗和养生保健也有论述,
2.3在药物学和方剂学方面,这一时期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本草著作和方书,在这些书籍中,收载了大量治疗情志病证有效的方药,药物和方剂的进一步积累,丰富了情志病证的治疗与内容。
3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陈无择七情学说的提出,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推动了中医对情志病证的进一步认识。南宋医家陈无择编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有关中医病因病机学方面的重要专著。他提出“内则七情,外则六,不内不外,乃背经常。”他的“三因学说”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他还创立了“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营蒲益智丸”等方剂,为中医认识和诊治情志病证提供了新的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
金元四大家为中医情志病症学说充实了新的内容。刘完素创立了“火热论”,认为五志过极亦能化火。李皋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立论,他认为情志不和,内伤脾胃是导致病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他在论述“阴火”产生的病机时,也强调情志因素,、张从正对七情病机及其临床表现在《内经》的基础上重新做了归纳,在临床治疗方面重视心理因素,是杰出的中医心理治疗大师,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中有许多关于情志病症的精辟论述,并创立了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健忘,怔仲的名方--一归脾汤。陈师文等人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收载了不少治疗情志病症的方剂,其中以逍遥散一方尤为著名,成为中医治疗情志病症应用最广的一个方剂。综上所述,中医对情志病证认识的发展,到了宋金元时期,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4明清时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美学;表现
中国古典园林多出于文人构思,在中国古代,一为“文人”,大多皆善诗、书、画,许多名人都像郑板桥一样,具有“三绝诗、书、画”的才艺,工艺大师也多精通诗文、绘画者,所以园林属于诗画艺术载体,园中以诗情画意为尚,以文学意境为宗,“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中国山水园林式山水诗、画的物化形态,一向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更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具有文学内涵的园林命名、富有文采韵致的景观题名,以文学家高人雅士所只景观。如庄子的濠上关鱼、濮水钓鱼、孔颜乐处、《史记》的三神山、王羲之兰亭雅集、谢安的东山风流、陶渊明的桃花源、陶弘景的爱听松风、王维的竹里馆、礼盒的寻诗经,都成为古典园林及园中景点立意构思的主要艺术蓝本,即造景依据。庄骚的理趣,唐诗的风韵,宋词的清雅,远去的阳刚,路南区的阴柔,集于一体,徜徉园中,犹穿行回旋与古代诗文阡陌之中,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永久的美的魅力。
成熟的中国山水园林,都有“主题”,园中各景点围绕主题而展开,用文学性品题标示出来,偌大的景致没有标题,景观就失去了灵魂,也就黯然失色。这些标题用匾额、砖刻和楹联的形式,悬挂在园林中的厅堂、楹柱上,镌刻在门樘和庭院的石崖、粉墙上,即匾额、楹联等题刻。
由于中国园林品题内容遵循着“述旧”、“刻古”的原则,大量采自古代诗文名句,或采用文化含量丰富的典故,借助古代诗文、典故中的有没意境深化景观文化内涵,加大美学容量,使人们获得竟可能丰富的美感和视觉的享受。这些文学性作品与景观空间环境相融合,诗化了园林景观,升华了景观意境,已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风采,其中的楹联,更被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
中国园林被成为画意式的山水园,由于园林大多有文人画家参与设计,所以,中国造园理论与中国画论一脉相承。集成“少以绘名,…….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所以《园冶》纯以画理论园,好像唐李昭道所画的小幅景物,将劈石成山岩,就类似园画家黄公望所画的半壁山水。
如山水画采取试点运动的鸟瞰画法,即“散点透视”,类似于电影镜头。这种鸟瞰动态连续风景画构图,与园林布局关系密切。园林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从设计原则到枣园手法与山水画基本一致。文人山水画画面的安排,十分讲究构图层次。园林的空间构图讲究深远而有层次。反映在布局上,就是成功地运用因借、障景、观景、对景、点景等手法。
明董其昌《兔柴记》云:“幸有草堂、辆川诸粉本,……益公之圆可图,而余家之画可园”。一则寓园于画,一则寓画于园,盖至此而园与画之能事毕矣。
明清是中国山水画和花木竹石图等风景小品发展的。明代流派众多。有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周臣、唐寅、仇英为代表的“院体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等。徐渭以风格豪迈。泼辣的大写意水墨画蜚声花坛,使诗、书、画、印的结合获得新的发展。清初有代表性的画家是“四王”和“四僧”,前者即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以临摹古人为能事。后者为朱耷、原济、弘仁、另有龚贤、梅清等。康熙、乾隆时期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以及任颐、吴昌硕等都是清花坛重要画家,他们中的许多人直接参与了构园,如活跃在江浙地带的有吴门画派、浙派、虞山派、云间派等画派,大多参与造园。苏州的园林几乎都与画家有关:在清廷如意馆供职的画家,均直接参加了清代皇家园林的规划设计,如畅春园是江南籍的山水画家主持规划、叠山名家张然叠石的,园成后,宫廷画家们又依园景一一描摹成图,圆明园四十景图、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图就是他们的作品。当年构筑圆明园时,来中国传教的少数几个西洋画家如蒋友仁、郎世宁等也参与了绘图设计。他们绘画的意境、技法、风格等对园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人画正是中国文人山水园之母。
中国南北园林风格就如南北不同的山水画风格。北方皇家园林风格如唐代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的青绿山水风格:李思训,唐宗室,官左武卫大将军,时人称为“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称为“小李将军”,父子均善山水,创立了青绿山水的画法,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作绘画材料。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即大青绿山水多钩轮廓,着色浓重,装饰性很强,在皇家园林建筑装饰中,常常再加上一层泥金色,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小青绿山水则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薄地罩一层青绿,淡雅朦胧,能增添园林的抒情气氛。男宗文人山水画犹如江南园林的风格,色彩淡雅,画中有诗。
诗画意境使中国古典园林充溢这氤氲的文气。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9.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陈 植.园治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4]周忠武.寻求伊甸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5]陈 植.园治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