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基与基础

地基与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基与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基与基础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基基础;桩基础;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47 文献标识码: A

一、地基基础和桩基础概述

用来连接建筑物和地基的枢纽就是土木工程建设中所说的基础。地基指的是在兴建建筑物时,岩土中某一范围内由于建筑物荷载导致原来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这部分岩土体就叫做地基。地基一般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天然地基主要由本身地质构造构成,辅以适当的人工改造,有时不需要进行处理就可以把基础直接放置在上面,天然地基一般较浅;当天然土层的土质太软或者地质条件很差时,就需要进行人工加固或者处理,这样人为建构起来的地基,一般埋深会比较大,从而可以用深部的坚实的土层来作为荷载支撑,也就是土木工程中所说的桩基础。

二、影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容易对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各类地基基础的缺陷,以及其对建筑物安全、使用和耐久性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2)地基基础和结构的变形,包括变形数值的大小和整体的发展趋势;

(3)建筑的上部结构对其地基基础的变形能否很好地适应,包括整体性、使用要求和安全性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的适应性;

(4)地基的处理技术的选择。

三、常见的地基基础处理技术及问题

3.1 几种较常见的地基基础处理技术

上面表格中所呈现的四种技术即为地基基础处理中采用最多、最为常见的处理技术,它们各有特性,但一般会视土壤情况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处理技术来改善土质,使其达到符合基础施工所要求的性质。对于容易发生湿润膨胀的土体,就要采用高稳定性、高强度的材料来把这种软土层替换掉,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采用分层填土的方式,防止土体中出现孔洞和缝隙,从而大大减少了土层的沉降性,提高了地基基础的强度;而碾压和夯实技术是较为普遍的提高地基强度的技术,主要分为机械碾压法和振动夯实法,两种方法虽然施工过程不同,但都是通过机器产生的冲击力,来碾压和夯实松软的土质,从而使建筑物竣工后地基的沉降量得到最大化的降低;有的土质由于其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导致承载强度大为降低,就需要排除土壤中的水分,而在水分被排除后土体就会自动发生固结,从而承载力得到提高,这种地基基础处理技术操作简单效果却很不错,已经在建筑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另外对于不符合基础施工要求,利用常规方法又不能很好改善的土质,一般会使用化学方法来对其进行加固,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加入一些发生化学反应后能粘结土层的化学物质,来协助改善土体本身的性质使其符合基础施工的要求,一般采用碱液、丙烯酸铵、水泥浆等能够发生固化的物质。

3.2 地基基础处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地基基础处理过程中一般较为常见的问题有塌方、地基受损、施工不善等,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

①塌方:在地基基础不稳的时候,由于人为原因或者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很容易就会出现塌方。塌方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完全破坏了整个地基土层的稳定性,影响周围建筑的稳定和安全性,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为了尽可能避免塌方的产生,设计人员必须做到在施工前对当地地质结构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了解,在对危险系数高的地段施工则要时刻监管,及早预防事故的发生;

②地基受损:施工的时候如果不能对地基基础进行很好的保护,一旦遇到下雨天气就很容易使地基进水,破坏土层结构,影响整个地基的质量,增加施工成本,所以在施工工程中必须对地基基础时刻做好充分的保护;

③施工不善:如果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容易导致挖出来的基坑与设计要求出现偏差甚至不符,地基基础的荷载力因此下降,进而对工程质量产生了根本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管理,并且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好工程整体的质量。

四、常见的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及要点

1 常见的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

上表所示即为工程施工中四种最为常见的桩基础,每种桩基础除特性不同外,相应的施工方法也不相同。预制桩一般采用的是焊接法和硫磺胶泥锚接法来进行接桩;钻孔灌注桩则通过钻机的钻头转动来破坏掉原有的土层,然后利用高压泵把泥浆压到钻孔里去,泥浆可以加固孔壁,保护其不发生坍塌,同时保持固定的孔型,钻孔高度达到要求后就可以清理掉残土和杂物,安放钢筋笼,进行灌浆了;沉管灌注桩则是采用振动或者锤击打桩机完成的,打桩机将带有钢管的桩底或者混凝土桩头压到土层中去,同时在钢管里放置钢筋笼然后灌注砂浆,之后一边振动一边拔出钢管,灌注桩就形成了;比较新型的树根桩是小型钻孔灌注桩的延伸,施工方法和钻孔灌注桩大同小异,只不过由于树根桩的直径比较小,需要同时灌注很多这样的桩,这种方法适用于在原有建筑上进行重新建筑的时候加固地基。

2 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的要点

桩型和桩长的选择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桩基础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就要根据具体土质特性提供多种桩型和桩长的方案,这些方案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对桩基沉降的预测以及实际操作的困难度。施工方则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好桩基与设计要求的偏差,并适当地采取一些技术比如增加拉梁和承台的高度、配筋等来解决桩心偏差的问题。总而言之,正是由于桩基础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才必须严格对桩基础质量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五、总结

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正如其名,是最为基础的工程,但同时又由于其过于隐蔽,而且在工程竣工后很难再进行检查和修改,因此在施工的时候就要做到边施工边监测,杜绝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在施工之前,设计人员要多对目标地基所在地的土质和环境进行细致的考察,了解土质的性质,设计全面详细的方案,施工人员则要具有足够的责任心,保证施工过程落实到每个细节。地基基础和桩基础都是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地基和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意义仍然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姚树太;浅谈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160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基基础 重要性 特点 设计 研究 探讨

一、地基基础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物的设计和架构日新月异,在满足人们的行为所需的并且,也给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既然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在人们强大的想象力下被建造了起来,可是每个建筑物都少不了—个重要的工程施工,那便是地基工程的施工,它是建造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部份,它的施工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完缺。

作为工程建设的第一步重要工序,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是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并且也是包管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往往便是由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来决定的,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土地面积辽阔的国家,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常常会随着地域条件的不一样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对工程建设中的地基施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并且对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我国的工程施工特别是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难题并没有引起充足的重视,也没有被很好的处理。总体而言,我国工程建设中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任重而道远(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为有增强了工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办理,才气切实的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想建设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是核心。

二、地基基础的特点

(一)复杂性

中国幅员广阔,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例如淤泥质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季节性冻土等。此外,溶岩地质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在其它地区也有所分布;同时,中国又是个多地震、高震级的国家,而地震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处理以及工程施工增加了难度,提出了大量且复杂的技术难题。

(二)多发性

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施工方案不当而导致房裂屋倒,导致严重损失的实例时有发生,所造成工程建设中的恶性的巨额浪费确实惊人。

(三)潜在性

从主体结构本身复杂的工序衔接来看,后一道工序都在不同程度上覆盖前一道工序,工序质量具有明显的隐蔽性,这也是主体结构工程必须加强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存放完整的隐蔽验收资料的原因所在。

(四)严重性

一定程度上讲,建设工程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问题往往是无法弥补的,由它所带来的损失,远比地基基础工程建设所要投入的成本大得多。不管是选择场地、勘察设计,还是施工质量问题,地基基础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会引起地基失稳,建设工程整体结构的破坏,是建设工程致命性、毁灭性的重大质量事故,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地基基础承受上部建筑实体的全部荷载,因此一旦出现局部损坏,其损坏程度扩散很快,而事故的发生又往往是突发性的,常常不易被人们发现,这就更加剧了其危害性和严重性。

(五)困难性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难度大是指它与建设工程其它部位事故处理相比而言,造成的原因是和它的地位与作用密切相关的:(1)地基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事故处理的施工操作困难性较大;(2)一旦地基基础承担了上部荷载,对它本身的处理,必然影响建筑物上部结构性能,尤其是对于建成交付使用的工程,它承受了所有建设工程的全部荷载,再加上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因此它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地基基础设计的研究与探讨

房屋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体型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烈度等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砌体结构优先采用刚性条形基础,如灰土条形基础、C15素混凝土条形基础、毛石混凝土条形基础和四合土条形基础等,当基础宽度大于2.5m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即柔性基础。多层内框架结构,如地基土较差时,中柱宜选用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中柱宜用钢筋混凝土柱。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小可采用单独柱基,在抗震设防区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1条设柱基拉梁。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为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可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

如采用上述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变形要求,又不宜采用桩基或人工地基时,可采用筏板基础(有梁或无梁)。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防水要求高、柱网较均匀,可采用箱形基础;柱网不均匀时,可采用筏板基础。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柱网、荷载较均匀、地基较好,可采用独立柱基,抗震设防区加柱基拉梁。或采用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或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上的柱荷载不大、柱网较小且均匀,可采用板式筏形基础。当柱荷载不同、柱距较大时,宜采用梁板式筏基。无论采用何种基础都要处理好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结节点。框剪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均匀,可选用单独柱基,墙下条基,抗震设防地区柱基下设拉梁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柱下可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以加强整体性,如还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或变形要求,可采用筏板基础。剪力墙结构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地基较好,宜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当有防水要求时,可选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可采用筏板基础;如地下室设置有均匀的钢筋混凝土隔墙时,采用箱形基础。当地基较差,为满足地基强度和沉降要求,可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

多栋高楼与裙房在地基较好、沉降差较小、基础底标高相等时基础可不分缝。当地基一般,通过计算或采取措施控制高层和裙房间的沉降差,则高层和裙房基础也可不设缝,建在同一笺基上。施工时可设后浇带以调整高层与裙房的初期沉降差。后浇带设计因调整地基初期不均匀沉降而设的后浇带,带宽800~1000mm。后浇带自基础开始在各层相同位置直到裙房屋顶板全部设后浇带,包括内外墙体。施工时后浇带两边梁板必须支撑好,直到后浇带封闭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内的混凝土等级采用比原构件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如沉降观测记录在高层封顶时,沉降曲线平缓可在高层封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沉降曲线不缓和则宜延长封闭后浇带时间。

参考文献: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建基础;地基处理

进行房建施工的地基处理时,房屋建筑企业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当地城市气候条件、房屋建筑地区地质情况等,进行地基施工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选择最有效的处理方法,现阶段,传统的地基处理方式在新型建筑结构上的应用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难以满足房屋建筑对地基承载力、稳定性的要求,房屋建筑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采用振实、夯实等方式保证地基稳固。

一、房屋建筑地基施工

地基是房屋建筑的前提条件,影响着整个建筑质量,是建筑稳定性保证的基础,房屋建筑施工中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改善地基剪切特性、透水特性与动力特性,用以满足对地基基础性能的影响。现阶段房屋建筑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给建筑结构带来了很大的质量隐患,主要表现为地基塌方和地基保护不利两方面。地基塌方很容易导致房建施工工程事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房屋建筑中,地基是建筑中比较特殊的部分,建成之后保护工作难以开展,地基缺乏保护工作会对整个建筑质量与建筑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房屋建筑的地基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根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进行处置是十分困难的,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处理的难度很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进行修改重置,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性也带来了较大威胁。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是地下工程,地基连带性会对整个房屋工程结构造成影响,导致房屋结构安全性与质量下降。房屋建筑实际建设施工中,房屋建筑工程有着多种多样的施工技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式不合理,可能会造成房屋工程发生坍塌。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处理和其他部分施工之间相互联系,如果地基处理存在问题,可能会连带出很多其他问题,给房屋建筑造成较大的安全与质量隐患,房屋建筑工程有着相对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地基处理技术面临着较大的复杂性。

不良地质条件是房屋建筑施工中经常会面对的问题,对房屋工程建设施工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房屋建筑基础实现了地基与上部结构之间的连接,地基能够有效承受上部结构与基础载荷,地基处理质量对整个房屋建筑工程建设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进行地基处理。房屋施工中的地基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振动波振幅或者隔振,保证地基土具有相当的抗震性,避免地基严重液化。地基的渗透性也是地基处理中非常关注的问题,提高地基渗透稳定性,能够有效避免渗流过大,防止对地基产生严重的渗透破坏。与此同时,通过有效的处理来改变地基变形性质,能够减小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的程度,防止建筑发生侧向变形,同时能够消除膨胀土的涨缩以及黄土的失陷,全面提高地基土抗剪性能,从而保证房屋建筑基础的稳定性与承载力。

二、地基处理技术与应用

(一)水泥注浆与硅化注浆

注浆处理方法采用水泥注浆或者硅化注浆,水泥注浆首先需要调配水泥,之后使用灌浆管道输送水泥到地基下方,水泥渗入并填充孔隙,挤压水分让土壤更紧密结合,注入的泥土干燥硬化之后和原有土壤充分结合,房屋建筑地基中没有了水分与孔隙,地基的稳定性自然得到了提高。

硅化注浆则是在不良地基下方注入硅酸钠溶液,硅酸钠溶液冷却凝固,能够形成可以有效防止水分渗漏的结石体,能够有效提高地基强度,并且结石体有着较高的抗渗性能和结构强度,满足房屋建筑对地基性能的要求。

(二)水泥土搅拌地基处理

水泥土搅拌是一种常见的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该项技术应用粉体喷搅与深层搅拌的方式进行施工,应用粉体对地基进行喷射,喷射途中使用搅拌机搅拌土壤,填补地基土壤之间的缝隙,保证地基稳定性。现阶段采用的搅拌方法中最常见的仍然是深层搅拌,这种搅拌方式能够应用搅拌机将地基中存留的水泥与水充分搅拌,形成水泥土,将地基中较软的土凝固成为坚硬的整体。针对水泥的搅拌则能够让土壤在地基位置形成比较坚硬的保护墙,但是水泥搅拌处理地基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搅拌剂存在着一定的化学稳定性,在水、土壤或者pH值以及土壤粘度影响下,水泥的性质会发生一定变化,对搅拌施工的实际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各种可能会对水泥性质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妥善处理。

(三)碎石桩-强夯加固技术

这是一种对施工技术参数要求很高,比较谨慎的施工方式,需要对强夯次数、深度进行充分论证,结合地基底部土层厚度,湿度以及土壤 性质进行施工,保证地基建筑质量。施工中首先准备碎石桩,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实现地基底部土壤的排水固结与挤压紧密,之后选择合适的夯实地点,夯实地点对整个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房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定合适的夯点进行夯击施工,通过夯打强大的冲击力击碎碎石桩,将随时填充到护土层来填充空隙,用以保护土层,实现房屋地基底部土层的稳固,达到地基加固效果。

(四)预压地基处理技术

预压地基处理主要有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两种形式,真空预压施工需要在地基中建立一个排水竖井,使用排水竖井进行地基范围内15m左右区域软土地基的处理,排出软土地基中多余的水分,进行排水固结,降低地基沉降程度。堆载预压处理是另外一种优秀的地基处理技术,这种方法使用塑料带预压与砂井地基预压方法,考虑到周边实际情况,地基周围软土层厚度低于4m时使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处理,软土层厚度超过4m,需要使用塑料配水带预压与砂井预压配合的方式进行处理,房屋建筑施工要注意保护地基的稳定性,应用预压方法排除土壤中的水分与空气,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与土壤的密实度,保证了地基的稳定性。

(五)换填地基土壤处理

房屋建筑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周边土体状况,并非全部土体都适用于建筑施工,例如质地松软黏性较强的土壤就不便进行施工,如果上述施工方式不能满足上部建筑对地基性能的要求,就需要采取换填的方式进行处理,地基中存在着质地松软、水分多比较粘稠的土壤,需要采用机械或者人工的方式将其挖除,换填一些抗压性能强、强度大并且密集性能好的土壤,或者使用粗砂、矿渣等坚硬材料,之后使用夯实技术将新土与原有土充分混合结合,形成新的,形状稳定,承载力高的土壤,提高房屋建筑的稳定性,提高其抗压性,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

结束语地基是房屋基础中非常重要的结构部分,进行地基处理时需要认真考虑地基稳定性与承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房屋建筑地基处理可用技术越来越丰富,具体使用过程中选择施工技术时要充分结合建筑施工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处理方法,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研究,通过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保证地基稳定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建设,张卫国.探讨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4篇

1.1基坑支护的形式建筑地基与基础施工前必须对地基进行地质勘探,并详细了解地下管线情况,根据地质情况、基坑的深度、基坑的安全等级及工程周边地理情况、灵活选用基坑支护的方案。目前常见的基坑支护方式有:(1)水泥档土墙;(2)钢筋混凝土排桩;(3)地下连续墙支护(4)土钉墙(喷锚支护)(;5)钢板桩:型钢桩横挡板支护,钢板桩支护;(6)上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方式的合理组合等。基本支护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1)机械类型选择;(2)开挖顺序和分层开挖深度;(3)坑边荷载;(4)车辆进出道路;(5)降水排水措施;(6)基坑的监测等;(7)对重要的地下管线的保护措施等1.2土方开挖地基与基础施工之初,对土方开挖区域障碍物进行清理工作,并彻底清除施工区域内的地下排水管道及电缆等设施,另外详细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图,以此来明确施工路线、边坡坡度、排水渠以及集水井位置。制定测量控制网,并达到对轴线、基线以及水位点的控制要求。开挖深度较深时,需对土方分层开挖,开挖深度根据实际情况选定,运输车辆可停于挖掘机侧面,使得挖掘机降低其反转角度。在对面积过大基坑的挖掘工作中,挖掘机须得以“之”字型来回移动,运输车辆则须依据挖掘机大小来确定其具体数量,另外还要依据施工工期与安全生产效率的具体规定,可采用人工开挖与机械开挖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施工。另外,人工清理作业要有十厘米的预留空间,以防止挖掘过量时基地土被扰动。

2、对地下水的有效控制

地下水对建筑地基的影响贯穿整个地基与基础施工过程甚至更长,对地下水的控制要恰当,不当或者过当均会对建筑地基的施工和基坑稳定性造成极大影响。地下水的控制方法有很多种,如集水暗排法、明沟排水和井点降水,或者以上几种的综合运用,具体如何选择需看工程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其中的井点降水作详细介绍:(1)含水层承受水压,其渗透指标数自上而下是慢慢放大的,一旦出现降幅相同现象时,如果降水井越深,那么其出水量就会越大,如果井深超过标准限制,那么就会降低出水量对水位降幅所造成的隐患。管井井深必须超出基坑深六米以上。(2)含水层土质一般都是粉质黏土与粉砂交互层,此类土质其渗透性不太好,对于出水会产生不利影响,深井施工须打至基岩底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底部砂层和卵石层,以提升地下水的渗透性。(3)基坑面积不要过小,如果其面积够大,又能在坑内完成布井施工,就可以减少管井数量以及对周边施工环境的影响。如基坑面积不够大,则可实施基坑内外同时布井,以降低周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4)如果基坑深度已经与交互层接近,则可进行深入底部粉细砂层实施深井降水方式,把含水层中的承压水降至基坑底部以下。如果开挖的深度无法揭穿相对的隔水层,而隔水层厚度还无法抵抗承压水头的压力,就必须减压降水,运用悬挂式隔渗帷幕加深井的方式,以达到有效控制地下水的目的。

3、对于基坑监测施工技术要点

基坑监测技术为的是避免在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以确保施工的安全进程,具体监测工作如下:(1)仔细观测基坑边坡的变形状况,对于基坑支护变形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要将监测数据作为根本依据,再与开挖土质相结合,以便对支护数据作出有效调整,以此来达到施工安全的目的。一旦基坑支护有异常现象发生,就必须运用支撑法或回填法,以此来提升基坑边坡的安全系数。(2)以基坑围护形式、挖掘深度以及周边环境来看,基坑监测具体实施应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监测工作,在土钉墙范围内沿土体深度设置水平位移监测点,在基坑挖掘中,还要对土体深度各点的水平位移实施细致观测工作。其次,是对围护桩水平位移实施监测,围护桩的水平位移通过预埋于围护桩中的测斜孔来具体实施。再就是对支撑体系的内力监测,在主要受力支撑主筋上埋设钢筋应力计,观测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撑的内力变化。最后是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工作,地下水位监测过程中的测孔须得使用具有滤水孔的塑料护垫,还要在基坑内外分布十九个水位监测孔。(3)监测技术施工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一,将施工单位看作主体方,再对基坑位移现象实施测量工作,基坑支护施工完成后,其监测部门须得负责具体测量工作,并将测量结果绘制于施工图纸上。二,建筑施工方必须派出专职监测人员定期对地表开裂、基坑渗水以及基坑地下水位实施详细监控工作。三,支护施工时,必须达到每日监测一次,在基坑变形程度趋于稳定之后,则可适当减少对基坑的监测次数。四,详细监测雨季施工与支护安全水患根源,必须充分了解渗水原因,如管道渗水、生产生活排水、贮水池及化粪池渗水等状况,以明确具体排水工作的实施。五,施工挖掘中,对于基坑顶部侧面位移和开挖深度比值的监测须得加强,在充分了解其成因后,再加以适当的支护与加固方法。

4、结束语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5篇

1.土(灰土)桩不密实、断裂

1.1现象

桩孔回填不均匀,夯击不密实,密松不一,桩身疏松甚至断裂。

1.2治理

填夯过程中,严格控制夯实质量,若夯击次数不够应适当增加夯击数。若遇孔壁塌方,应停止夯填,先将塌方清除,然后用C10砼灌入塌方处,再继续回填夯实。

2.碎石挤密桩桩身缩颈

2.1现象

形成的碎石挤密桩桩身局部直径小于设计要求,一般在地下水位以下或饱和的粘性土中容易发生。

2.2治理

(1)拔管速度一般控制在0.8~1.5米/分(根据地区、地质不同选择拔管速度)。每拔0.5~1.0米停止拔管,原地振动10~30秒。反复进行,直到拔出地面。

(2)采用反插法克服缩颈。局部反插法:在发生部位进行反插,并往下多插入1米。全部反插法:开始从桩端至柱顶全部进行反插,即开始拔管1米,再反插到底,以后每拔出1米,反插0.5米,直到拔出地面。

(3)采用复打法克服缩颈。局部复打法:在发生部位进行复打,超深1米。全复打法:即为二次单打法的重复,应注意同轴沉入到原深度,灌入同样的石料。

3.碎石挤密桩灌量不足

3.1现象

碎石挤密桩施工中,碎石实际灌量小于设计要求。

3.2治理

(1)用砼预制桩尖法,解决活瓣桩尖张不开的问题,加大灌入量。

(2)料时注入压力水(一般为0.2~0.4MPa),使石料表面,减小摩阻,易于流入孔中。

4.预制桩桩身断裂

4.1现象

桩在沉入过程中,桩身突然倾斜错位,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同时当桩锤跳起后,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

4.2治理

应会同设计人员共同研究处理方法。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荷载及桩所处的结构部位,可以采取补桩的方法。可在轴线两侧分别补1根或两根桩。

5.预制桩桩身深达不到设计要求

5.1现象

施工的最终控制是以设计的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标高为标准。施工时一般从一种标准为主,另一个为参考。有时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

5.2治理

(1)遇到硬夹层时,可采用植桩法、射水法或气吹法施工。桩尖至少进入未扰动土为6倍桩径。

(2)桩如打不下去,可更换能量大的桩锤打击,并加厚缓冲垫层。

6.预制桩桩身倾斜

6.1现象

预制桩桩身垂直偏差过大。

6.2治理

(1)打桩前应将地下障碍物清理干净,尤其是桩位下的障碍物,必要时可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对于桩尖不在桩纵轴上的桩,或桩身弯曲超过规定的桩均不宜使用。一节桩的细长比一般控制在30以内。

(2)打桩时稳桩要垂直,桩顶应加桩垫。桩垫失效应及时更换。

(3)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及替打木应平整,不平整的应及时处理。

7.干作业成孔灌注桩的孔底虚土多

7.1现象

成孔后孔底虚土过多,超过标准规定的不大于100mm的规定。

7.2治理

(1)在孔内做二次或多次投钻。即用钻一次投到设计标高,在原位旋转片刻,停止旋转静拔钻杆。

(2)用勺钻清理孔底虚土。

(3)如虚土是砂或砂卵石时,可先采用孔底浆拌合,然后再灌砼。

(4)采用孔底压力灌浆法、压力灌砼法及孔底夯实法解法。

8.干作业成孔灌注桩桩身砼质量

8.1现象

桩身砼有蜂窝、空洞,桩身夹土、分段级配不均匀。

8.2治理

(1)单桩承载力不大且缺陷不严重,可采用加大承台梁的方法。

(2)如缺陷严重,应会同设计人员共同研究处理方法,一般可采用在轴线两侧补桩的方法。

9.湿作业成孔灌注桩断桩

9.1现象

成桩后,桩身中部没有砼,夹有泥土。

9.2治理

(1)当导管堵塞而砼尚未初凝时,可采用两方法:方法1是用钻机起吊设备,吊起一节钢轨或其他重物在导管内冲击,把堵塞的砼冲开;方法2是迅速拔出导管用 高压水冲通导管,重新下隔水球灌注。浇筑时,当隔水球冲出导管后,应将导管继续下降,直到导管不能再插入时,然后再稍提升导管,继续浇筑砼。

(2)当砼在地下水位以上中断时,如果桩身直径在1米以上;泥浆护壁较好,可抽掉孔内水,用钢筋笼保护,对原砼面进行凿毛并清洗钢筋,然后继续浇筑砼。

(3)当砼在地下水位以下中断时,可用较原桩径稍小的钻头在原桩位上钻孔,至断桩部位以下适当深度时,重新清孔,在断桩部位增加一节钢筋笼,其下部埋入新钻孔中,然后继续浇筑砼。

(4)当导管接头法兰挂住钢筋笼时,如果钢筋笼埋入砼不深,则可提起钢筋笼,转动导管,使导管与钢筋笼脱离,否则只好放弃导管。

10.套管护壁成孔灌注桩缩颈

10.1现象

桩身局部直径小于设计要求,一般发生在地下水位以下、上层滞水层或饱和的粘性土中。

10.2治理

(1)在淤泥质土中出现缩颈时,可采用复打方法。

(2)在其他土中出现缩颈时,最好采用预制桩头,同时用下部带喇叭口的套管施工,在缩颈部位采用反插法。

(3)在缩颈部位放置一段钢筋砼预制桩。

11.爆破灌注桩混凝土拒落

11.1现象

炸药爆炸形成扩大头后,砼不落下,欲称“卡脖子”。

11.2治理

(1)在砼中插入钢管或塑料管进行排气,或用振捣棒的强力振动使砼下落。

(2)当砼已经初凝,可在近旁补钻一根新桩孔,贯穿到空腔,放上同量药包,往拒落桩底端的空腔和新桩孔浇筑砼,通电引爆成新的爆扩桩。

12.爆破灌注桩缩颈

12.1现象

桩身局部直径小于设计要求。

12.2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