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腮腺肿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20-02
腮腺肿瘤是口腔领面部常见肿瘤,发病率高,约占涎腺肿瘤的80%[1]。了解熟悉腮腺区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对明确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现对我院口腔科自200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腮腺区肿瘤病人共113例进行总结,将其病例特点、临床表现、组织分型以及治疗结果回顾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全部113例腮腺肿瘤均送术中冰冻和术后病理,经由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良性肿瘤患者共92例,约占81.42%,男41例,女46例,平均年龄38.11岁(16-75岁);其中多形性腺瘤57例,占50.44%;腺淋巴瘤18例,占15.93%;单纯性腺瘤6例,占5.31%;良性淋巴上皮病变4例,占3.54%;基底细胞腺瘤3例,占2.66%;血管瘤2例,占1.77%;鳃裂囊肿2例,占1.77%。恶性肿瘤患者共21例,占15.58%,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岁(31-62岁);其中黏液表皮样癌7例,占6.2%;腺样囊性癌5例,占4.42%;恶性多形性腺瘤3例,占2.66%;基底细胞腺癌3例,占2.66%;腺泡细胞癌2例,占1.77%;鳞癌1例,占0.89%。本组患者发病(或发现疾病)时间最短一个月,最长20年,平均2.78年。
1.2 临床表现 大多无自觉症状,无功能障碍。多是以缓慢生长、无疼痛不适的肿块为主诉就诊,专科检查可见局部膨隆形成面部畸形,表面皮肤颜色温度无异常,肿块呈球形或结节分叶状,质地较硬,周围界限清楚,活动度佳,与深部及浅表组织均无黏连。本组中4例出现疼痛,1例出现面神经麻痹,从临床表现上诊断为腮腺恶性肿瘤,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合。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1 治疗方法 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切除,本组病例中行区域性淋巴结+颈淋巴清扫术2例,行腮腺区肿瘤及腺体全叶切除不保留面神经3例,行腮腺区肿瘤及腺体全叶切除34例,行腮腺区肿瘤及腺体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的64例,单纯行区域性切除的10例。术后依据病理分型结果配合放、化疗13例。
2.2 结果 108例保留面神经者,合并暂时性面神经麻痹者8例,术后予维生素B1、B12等肌肉注射,6个月内恢复;合并涎瘘者5例,术后予阿托品或山莨菪碱片等口服以抑制腮腺腺体分泌同时局部抽出积液加压包扎2周-3周后痊愈;耳颞综合征3例。本组病例随访2年-5年,良性肿瘤复发4例,恶性肿瘤复发5例。
3 讨 论
涎腺肿瘤以腮腺区多发,其中又以良性肿瘤居多,约占80%,在本组资料统计中良性肿瘤占81.42%,该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在腮腺区的良性肿瘤中以又多形性腺瘤最为多见,占50.44%,腺淋巴瘤次之,占15.93%。其中多形性腺瘤的生物学特性与一般良性肿瘤有所不同,虽然其表面为结缔组织包膜所包绕,但并不完整,其外形大多呈现为结节状,可突出包膜,生长于肿瘤外的正常腮腺组织中。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率高,其原因主要是术中出现瘤体破裂或腺体组织残留,形成种植性复发。本组资料中复发率为7.02%,明显低于国内复发率约为20%-45%的报道,得益于我们术中采取了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除或腮腺全切除术。
腮腺腺体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强,保留了腮腺导管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对残余腺体的组织再生非常有利,不仅使残余腮腺组织在手术后正常行使分泌功能,而且由于切除组织较少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2],同时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亦大大减少[3],这是由于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没有完全暴露面神经各分支,减少了面神经受到牵拉和误伤的可能。
在腮腺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腺样囊性癌和黏液表皮样癌,本组资料此两类肿瘤占57.14%。腮腺恶性肿瘤根据生物学特征和细胞分化程度的高低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治疗方法随临床期分类不同,也有所不同,所以术前应尽量明确诊断,此外,为减少误治同时术中要对肿瘤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于高分化者,因其较少发生转移及复发,故治疗上可以考虑面神经解剖后腮腺全切或次全切,而不必行颈淋巴清扫及术后放疗。对于组织分化较差、出现淋巴结肿大,疼痛,面神经麻痹症状等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者,必须行颈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本组资料中黏液表皮样癌7例,术后病理均报告为高分化型,我们均保留了面神经,术中注意将包绕于正常腮腺组织中肿瘤完整切除,术后彻底冲洗创面,该7例患者均未行颈淋巴清扫及术后放疗,术后随访2-3年未见复发。
综上所述,在面神经解剖术下行腮腺肿瘤及浅叶切除术或腮腺全切除术是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较好方法,根据不同病理分型,酌情考虑行颈淋巴清扫术及术后放疗可减少复发,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5-306.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安徽黄山 245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2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采取肿瘤及周边切除术。再选取同期收治的2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取经典手术方式,将其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3±18.5) min,手术出血量为(49.32±9.74) mL,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19.5±20.7) min,手术出血量为(61.73±10.74) mL,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复发病例。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满意度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腮腺良性肿瘤手术采用肿瘤及周边手术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治疗率,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肿瘤及周边切除术;经典手术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044-02
[作者简介] 陈玉仙(1964-),女,江西婺源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科临床工作。
腮腺在解剖学中属于涎腺中的一对大分泌腺,其主要是依靠分泌唾液发挥功能,腮腺良性肿瘤在口腔外科中常见疾病,其所占到腮腺肿瘤的比例比较大,达到80%左右,手术方法是治疗此病的常见方法,而传统手术治疗并发症多,疗效不理想,难以有效提高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治疗疗效,现阶段,采取肿瘤及周边切除术进行治疗较传统手术治疗具有并发症少,疗效高的优点[1]。临床为验证肿瘤及周边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具体疗效,提高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选择该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同时期行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取得满意疗效,充分说明了肿瘤及周边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2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采取肿瘤及周边切除术。其中男14例,女8例。患者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为(46.3±4.3)岁。肿瘤平均直径为(2.6±0.6) cm。再选取同期收治的2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取经典手术方式,将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7例。患者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为(47.1±4.7)岁。肿瘤平均直径为(2.9±0.5) 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直径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静吸复合全麻,逆行法进行面部解剖。
对照组取仰卧位,取常规耳屏前S型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电刀翻起皮瓣至腮腺前缘咬肌筋膜浅面,向后翻起至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在切断耳大神经进入腺体的分支之后,分离腮腺后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在游离该神经的同时对其进行保护[3]。接着沿下颌缘支显露面神经颧支、上下颊支等各分支和总干,同时切断腮腺峡部,完整切除腮腺浅叶以及肿瘤[4]。
对于观察组患者进行肿瘤及周边腮腺切除术,依据不同患者相应的肿瘤部位采取适合的切口,切口均至下颌角下稍前。面神经解剖的方法同对照组,在剥离切除肿瘤以及其周围0.5~1.0 cm的正常腮腺组织的同时保留主导管,结扎腺体分支导管以及腺体残留。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后创面加压包扎7 d,使用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3 d,在手术后7 d进行创口拆线[5]。
1.3 观察与随访指标
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②患者在手术后随访2年,观察患者面瘫、口干以及味觉出汗等综合征的发生情况[6];③在术后6~12个月时通过对于术后面部情况满意程度进行评分。不满意:0~2分,基本满意:3~6分,满意:7~9分,非常满意:10分[7]。满意率=(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总患者数×100%。
1.4 统计方法
经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行χ2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手术效果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3.64%(3/22),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4.54%(12/2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的情况出现。见表2。
2.3 两组患者在术后外观满意度的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手术后满意率达到95.45%(21/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1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在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时,需要注意的主要为对于患者面部神经的解剖和保护[8]。腮腺是被筋膜鞘包绕的、形状不规则多突起的腺体,在临床上以面神经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浅叶和深叶[9]。在过往的手术中,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的手术效果比较显著,并且复发率比较低,但是其切除了一些过多的腺体组织,使得对患者的面部外形等造成比较大的影响[10]。而采用采取肿瘤及周边切除术只是切除肿瘤和周围范围在0.5~1.0 cm的腮腺组织,所以腮腺组织实际被切除的部分比较少。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腺体会得到很好的保留,从而使得托业能够从主导管顺利排出,这样就减少了涎瘘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没有发生涎瘘现象,而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涎瘘患者,但是经过局部包扎,以及口服唾液分泌药物之后痊愈。有很多研究资料表明,采用瘤及周边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同时术后患者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80.3±18.5)mL、(49.32±9.74)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9.5±20.7)mL、(61.73±10.74)min,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仅为13.6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54%。可见采用肿瘤及周边切除术的优势。
面瘫是腮腺手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所导致:①在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一些不切当的操作,例如在进行牵拉、电刀以及电凝的过程中,使得患者的面神经长时间暴露,这样在在手术后就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压迫的现象。②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解剖面积范围过大,从而导致面瘫的发生率就比较大。③在手术中出现面神经外血管系遭受破坏,从而导致患者出现面神经缺血,使得面神经超微结构发生变化,面神经的传导功能也会引发明显下降,最终导致患者面部神经核神经元合成乙酰胆碱的含量下降、神经元凋亡增加[11]。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4.54%)患者发生面瘫,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例(18.18%)。在该次研究中对照组出现耳周围面部皮肤感觉减退的有4例,明显高于观察组的2例。Frey综合征又称之为耳颖神经综合征,也是腮腺手术比较常见的综合征。在该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观察组患者无一例患者。观察组患者没有出现Frey综合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切除的范围比较小,减少了副交感神经纤维的损伤,发生神经纤维错位交叉联合的机会也就相应的减小,这与朱代珍[12]等人对60例患者随访结果相似,表明肿瘤及周边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并发症少,疗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腮腺良性肿瘤手术采用肿瘤及周边手术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治疗率,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东雷,王翔,邢元龙,等.56例肥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木的疗效[J].重厌医学,2010,39(18):2509-2510.
[2] 林勇,常显亭,赵献银.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4):51-53.
[3] 宋永青,谢艳霞.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方式选择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4(3):84-85.
[4] 金波涛,郑卫卫,于洁,等.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3):199-201.
[5] 韩永洁,葛自力.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对比研究[J].医学综述,2014,20(2):340-342.
[6] 黄涛.面部小切口在腮腺混合瘤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4(4):423-424,425.
[7] 史克琴.改良美容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围术期护理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6):722-723.
[8] 卢新华,夏刚,陈羿,等.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4):76-78.
[9] 关崧华,钟凡,邓书海,等.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23):32-32.
[10] 李晓娜.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腮腺区肿块的临床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3(3):86-86.
[11] 余立江,张韬, 赵继志,等.耳后发际入路切除良性腮腺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3,25(3):198-199.
[关键词]腮腺肿瘤;术前护理;术后护理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肿瘤疾病,在颌面部肿瘤中,其发病率非常高。由于腮腺所处的特殊颜面部位,神经分布异常复杂,血运也比较丰富,这无疑给手术本身带来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术前术后护理也比较复杂。我科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44例腮腺肿瘤患者。对手术患者配合精心的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25岁~70岁,其中恶性肿瘤7例,良性肿瘤37例。
2术前护理
2.1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好入院宣教,准确测量生命体征,对血压高、血糖高、心电图异常等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使患者尽快达到适应手术。
2.2心理护理由于腮腺肿瘤患者面颊部都有不同程度大小包块隆起,影响患者外观,再者患者对于术后的效果是否有并发症、后遗症等,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所以应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减压的方法,如对环境的适应、医护人员的了解、手术的方法介绍、疾病的宣教等,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1]。
2.3专科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因此保持口腔清洁尤为重要,术前检查患者有无龋齿或口腔疾患,如有该疾病应及时治疗。术前给口灵或复方洗必泰漱口,预防口腔炎及溃疡的发生。
2.4术前准备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的必要条件。当通知手术后,我们应认真地制订护理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麻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保持情绪稳定、保暖、保持良好的睡眠、预防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等,同时对术中与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防治措施也应有正确的估计。手术前做好术区备皮、剃发至患者耳后4指。男患者剃胡须,女患者询问月经是否来潮,并在术晨将头发梳到健侧,充分暴露手术部位,术前应全面了解病史,做好全身检查,根据手术的性质与麻醉的需要,完善术前的各项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免疫系列、肝功能、X线照片、B超、心电图及其他特殊检查,确保次日手术的顺利进行。
3术后护理
3.1卧位全身麻醉患者未清醒者,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口角置弯盘,使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防止分泌物吸入气管或污染伤口,引起患者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局部麻醉术后给予半卧位,以利于减轻头部充血、局部肿胀、有利于伤口分泌物、积血、积液的引流。
3.2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口腔手术范围广、时间长、创面大且靠近颅底及呼吸道,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有可能引起喉头水肿,出现声嘶、呼吸不畅,故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面色、口唇颜色、有无烦躁不安出现,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呼吸是否平稳、频率是否正常、呼吸道是否通畅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3.3伤口观察注意创口的渗血、出血情况,由于颌面颈部血管、淋巴管丰富,术后创口渗出液较多,术后多留置伤口引流管,应在术后注意观察引流液及伤口敷料渗血性质及量,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做好记录。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减轻血肿,确保有效负压引流切勿扭曲引流管,压迫阻塞和脱出等。保证伤口敷料加压包扎的正确与松紧适度,腮腺肿瘤切除术后敷料加压包扎时间长,一般需要2周~3周,正确适度的局部加压包扎可促进残余腺体萎缩,减少涎瘘的发生。如敷料包扎过紧,可引起头痛不适,影响进食、睡眠、眼睑、颜面部肿胀,甚至呼吸困难,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的面部血供及循环是否正常。
3.4伤口疼痛护理因手术创伤、加压包扎所致。若包扎太紧可适当放松;手术后取半卧位,减轻头部充血、组织水肿、减轻疼痛;告诉患者疼痛的原因及持续时间,指导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聊天,必要时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2]。
3.5饮食护理手术后伤口加压包扎,导致患者伤口疼痛,张口及咀嚼困难,患者因此减少进食,可告诉患者这是暂时性的,松开包扎后可恢复。在此期间进高热量、高蛋白、无渣不含纤维素的温凉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勿食酸性食物,尽量减少咀嚼,少食多餐,因进食少容易引起口腔炎症及营养不足,护理上给予口腔护理,用口灵漱口液或洗必泰漱口液漱口。
3.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6.1涎腺瘘多因腮腺术中残留腺泡结扎不彻底,引流不畅,尤其是术后加压包扎失误引起,多发生于术后3天以后,故术后应加压包扎1周,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面部血供及循环是否正常;拆线后仍应加压包扎1周~2周,同时术后可口服山莨菪碱,抑制涎液分泌。
3.6.2味觉出汗综合征症状指术后3个月~6个月可出现。当咀嚼饮食或刺激分泌唾液时,术侧局部出汗并伴有发红现象,多数患者感觉不适,可能与手术中刺激神经、术后局部肿胀压迫神经及瘢痕粘连等因素有关,应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忌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肿胀消退即可恢复,44例中,其中2例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均在术后10个月恢复。
3.6.3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原因在于腮腺与面神经在解剖上密切相连。术后可用丹参、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烟酸等增加面神经周围微血管的供血量,改善局部微循环,营养神经,用针炙、理疗、推拿、热敷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3]。
参考文献:
[1]齐艳.国内临床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2,2:114116.
【关键词】 腮腺肿瘤;区域性切除术;疗效;并发症
腮腺肿瘤在临床比较常见,多为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最为常见,包块界限清楚,能活动或粘连、固定,面瘫,影响患者的外观美的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腮腺功能。腮腺浅叶切除术是“腮腺炎肿瘤”经典的传统治疗方法,但其切除范围较大,术后有面部凹陷性畸形、长切口、有疤痕,显著影响患者的腮腺功能。近来有研究显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疗效较好[1]。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肿瘤2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腮腺肿瘤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3-75岁,平均47.6±4.5岁,多形性腺瘤40例,腺淋巴瘤7例,肌上皮瘤3例,左侧22例,右侧28例,肿瘤直径均1-10cm,平均3.5±1.2cm。将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位置、直径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浅叶切除术进行治疗,方法一般就是全麻或是局麻,然后切口保持大S型,将皮瓣翻开后,从面部神经下颌边缘开始逆行解剖,分别解剖出而神经颧支、颞支、上下颊支及下颌缘支,于面神经各分支浅面完整切除腮腺浅叶及位于其内的肿瘤。完整切除浅叶后,缝扎腮腺残端,放置负压引流,局部加压包扎。术中不结扎腮腺导管。腮腺导管随浅叶切除。②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全麻或局麻,切口从耳垂前向后下做颌下切口(不做颞部及耳屏前切口),肿瘤附近3.0-5.0cm切口,暴露肿瘤及周围腺体。翻皮瓣,翻瓣后寻找面神经颞支,追踪至颢面干;沿肿瘤0.5-10cm处,借助剪刀、双极电凝逐步分离,如暴露不够,可适当延长切口,确保面神经无损伤,视肿物大小尽量保留腮腺导管。遇可疑面神经分支,并完整切除肿瘤连肿瘤外0.5-10cm腮腺组织一并切除,余留腺体边缘缝扎,拉拢缝合,以防涎漏,负压引流。局部加压包扎。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暂时性面瘫发生率,积液、涎漏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以及复发率(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3年,记录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处理,以(χ±s)表示计量资料,频数描述计数资料,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浅叶组口干1例,部分切除术组无口干,两组无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面部凹陷程度及复发率比较(N=25)
组别 手术时间
(min) 切口长度
(cm) 并发症发
生率(%) 面部凹陷
程度(cm) 复发率
(%)
观察组 1401.7±25.8* 8.5±1.2* 2(8.0)* 1.8±1.5* 0
对照组 78.5±15.2 4.1±0.7 5(20.0) 0.8±0.4 1(4.0)
注:组间比较,﹡P
腮腺肿瘤中80.0%均为良性,经典术式为面神经解剖术,腮腺浅叶及肿物切除术,该术式术后可以减少或避免复发,特别是多形性腺瘤等易复发的肿瘤。但在手术中很多因为不当的方法会导致面神经的损伤,大多数是暂时性的,但是还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所以由此可见,在腮腺肿瘤手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和保护是关键问题[2]。腮腺区域的肿瘤切除手术切口不能超过5厘米,否则会影响解剖面的神经线而引起神经损伤,所以在这个步骤中只要能够对于面神经进行部分分支的解剖,就能够将肿瘤区域内的腮腺浅叶进行切除,并且呈现区域性的切除,而不能对于腮腺浅叶进行全部切除,可以堆腮腺导管和部分浅叶组织进行保留,这样可以减少手术后面部神经损伤以及面部畸形的发生,对于手术范围和手术创伤也可以减小,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够减少,并且令腮腺的作用和功能继续发挥,可以使得腮腺的功能继续发挥功能,术后疤痕小,面部畸形轻微但是不显著[3]。
腮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肿瘤的发生率中,良性居多,而良性肿瘤中,多形性腺瘤的发病率大约是百分之八十,再其次是淋巴瘤,这样看来,对于肿瘤切除还要关注起肿瘤的类型和侵犯性大小来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多形性腺瘤在腮腺的其他组织的交界,所以没有完整的包膜,所以传统的方法一般多用腮腺浅叶的切除,这种切除大多会导致面部凹陷性的畸形的发生,手术切口较长会带给患者一定的心理压力和一定的负担。应用肿瘤外0.5厘米到1厘米处的腺体切除术可以解决面部畸形的问题,能够对于腮腺浅叶的大片区域进行避免切术,所以就能够对于手术范围和手术创伤进行避免,而且能够对腮腺导管不结扎,这样就能够保留部分的腮腺功能,再加上手术适应症的严格掌握和手术的准确操作,就能够很好地起到手术的作用,尽可能地减小切口,并且不解剖面部神经,并且能够对于双极电凝进行熟练的应用,术后常规的进行引流,术中可以减少出血量,而且减少了手术的创伤,术后面部畸形的概率大大减小。
两种手术方法均保留腮腺导管,唐震等报道,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在术后瘢痕、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发生以及腮腺功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病例,两种手术方式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二者各有其优缺点,对于界限清楚、直径较小的腮腺浅叶肿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温玉明等报道,为更明确地给腮腺多形性腺瘤腺体切除范围提供病理学依据,通过显微镜对25例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连续病理切片的观察,尤其是重点观察和测量腺瘤包膜外浸润、出芽生长情况,并探讨有无原发多中心分布,结果显示①包膜外浸润及出芽生长的具体扩展范围为0.09_0.29mm,远小于腺体部分切除的安全边界(5.00-10.00mm);②原发多中心分布2例,但具有分散程度小、有统一融合包膜的特点。得出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瘤体外5.00-10.00mm的腺体部分切除,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两种术式效果相当,但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术后并发症少,面部较为美观。但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是否可行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式,适合位于腮腺浅叶、峡部和下极的良性肿瘤和临界瘤,并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是否有炎症,是否为多发性[4]。术中需保证肿瘤切除有足够的安全边缘,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术中准确操作。综上所述,部分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效果满意,能保留腮腺功能,显著减少面部畸形程度。
参考文献
[1] 童勇,钟广发.腮腺肿瘤区域切除与传统手术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32-33.
[2] 张家雄,肖琴,魏明,等.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比较[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7,21(4):355-356.
【关键词】 涎瘘;腮腺肿瘤切除术;护理
涎瘘是腮腺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涎瘘影响手术切口愈合, 延长包扎时间, 严重者需二次手术治疗。本科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243例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并发涎瘘的22例患者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共收治243例腮腺肿瘤患者, 其中男137例, 女106例;本组病例均采取腮腺肿瘤及腺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的手术方法, 其中保留腮腺导管的区域性切除96例, 未保留导管的浅叶加肿瘤切除114例, 全腺叶加肿瘤切除33例。
1. 2 护理
1. 2. 1 心理干预 因担心术后瘢痕产生、面瘫、肿瘤复发以及绷带加压包扎所带来的疼痛, 致使多数患者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 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配合程度。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 应积极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手术方法, 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并举例说明术后并发症的应对措施及成功病例,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增强患者的依从性。
1. 2. 2 加压包扎 患者睡眠时头部摩擦、张口进食及说话均会导致绷带松动滑脱, 影响加压效果, 因此应采用弹性绷带, 加压强度使患者开口一横指为宜, 包扎过松易导致涎瘘, 过紧则会影响患者呼吸及局部血运, 同时加强巡视和床头交接班, 定期检查加压包扎效果。
1. 2. 3 负压引流 负压引流能持续引流创腔渗出及残余腺泡分泌的涎液, 使组织创面紧密贴合, 避免涎瘘的发生。术后应密切观察和记录负压引流的颜色和量, 观察引流装置有无漏气, 引流管有无阻塞, 确保负压引流通畅。术后3~5 d或24 h内引流液少于30 ml即可拔管。
1. 2. 4 饮食护理 患者术后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采用吸管或勺子进食, 禁食酸性等刺激性食物, 三餐前口服阿托品0.3 mg, 抑制涎液分泌。
2 结果
本组243例术后有22例涎瘘发生, 21例通过口服阿托品药物, 控制饮食, 局部延长加压包扎7~30 d, 治愈出院, 1例于术后3周行二次手术后治愈。
3 讨论
3. 1 术式选择的影响 目前腮腺肿瘤的手术方式主要采取腮腺肿瘤及部分或全部腺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的方法, 本组所有病例因肿瘤性质及所在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22例涎瘘患者中有13例发生于未保留导管的浅叶加肿瘤切除组, 保留腮腺导管的区域性切除组有9例, 全腺叶加肿瘤切除组无一例涎瘘出现。由此可见腮腺术后残余腺体的多少以及主导管的保留与否直接影响涎瘘的发生, 残余腺泡过多及主导管的结扎将增加涎瘘风险程度[1]。针对不同术式的患者应采取不同护理应对措施, 全腺叶摘除的患者术后仅仅使用负压引流和局部包扎即可;而腺叶部分摘除特别是未保留导管的浅叶摘除的患者应加强术后护理干预措施, 避免涎瘘的发生。
3. 2 依从性影响 腮腺肿瘤手术所带来的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 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护理依从性, 进而影响局部绷带包扎强度的耐受程度和护理干预的配合程度。部分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会因此导致血压控制不稳定, 加大涎瘘发生风险。心理干预可明显稳定生命体征, 增强患者术后疼痛耐受程度[2], 提高术后护理效果。
3. 3 有效加压 腮腺手术后残余的腺泡仍具有分泌功能, 除去术中缝扎不彻底的非护理可控因素外, 可靠有效的局部加压包扎可使残余腺泡受压萎缩, 丧失分泌功能, 是术后避免涎瘘最直接有效的措施[3]。本组22例涎瘘患者中7例因夜间睡眠头部转动摩擦导致枕部绷带滑脱, 6例因张口进食咀嚼食物后绷带松动, 3例因难以耐受绷带加压强度经常自行松解绷带, 导致局部加压强度和时间不足, 加压包扎失去意义, 导致涎瘘发生。
3. 4 引流不畅 腮腺区血液供应丰富, 术后创面渗血较多, 若引流不畅致使局部积液, 死腔内的积液将影响加压包扎效果[4], 导致涎瘘发生。本组病例中有5例涎瘘因负压引流处伤口密闭不良和引流去除过早, 局部引流不畅致使涎瘘发生, 经针刺抽吸和二次引流后治愈。
3. 5 饮食不当 因酸性食物可加增残余腺泡的涎液分泌, 腮腺术后应避免酸性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同时应口服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 [5], 避免涎瘘的发生。本组有1例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因难以耐受绷带加压和食物控制, 自行松解绷带, 经反复绷带包扎后仍进食刺激性较强的肉类食物导致涎瘘, 术后3周行二次手术治愈。
涎瘘是腮腺肿瘤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延缓伤口愈合, 增加患者躯体痛苦和经济支出。涎瘘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去术中缝扎不彻底的因素外, 术后护理干预措施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其发生率, 其中可靠有效的加压包扎和负压引流最为关键。
参考文献
[1] 周梁,李采,张孝通.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的选择.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12):922-924.
[2] 王英,邱玉贞.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12):1184-1186.
[3] 黄翠丽.腮腺手术后加压包扎与涎瘘关系的探讨与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7, 4(6):36-37.
[4] 陈雅,戴杰,林雅琴.腮腺切除术后负压引流探讨与护理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36):16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