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腹膜后肿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60
我院2000年7月~2007年8月,共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8例。现就其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及讨论。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2例,女6例,年龄28~75岁,平均51.9岁。临床症状:8例中2例无自觉症状,体检经B型超声发现肿物。其余6例中,首发症状为腹部肿块有4例,有胃肠压迫症状及伴气促者2例。全组患者无1例有明显腹痛,病程15天~16年。
肿块位置、大小及活动度:8例腹部都可以触及肿块,肿块位于右上腹1例,左上腹1例,在中下腹1例,盆腔4例,全腹部1例。肿块长径8~10cm 2例,11~20cm 4例,21cm以上2例。肿瘤最大的1例大小为58cm×40cm×30cm,重21kg。肿块固定不动5例,活动度差3例。
影像检查:腹部平片6例,有2例在肿块相应部位见不规则密度影。胃肠钡餐、钡灌肠3例,胃肠道均未见器质性病变,2例显示胃肠道受压移位。静脉肾盂造影2例,有1例显示输尿管受压移位。B型超声检查7例,均探及肿块。CT扫描6例,均发现肿块,为低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的肿块影。
治疗与结果
本组中1例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部感染而采取非手术治疗,1例自动出院未行手术治疗。3例为妇科手术中发现后腹膜肿瘤而转普外科,共6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5例,手术切除率为83.3%。探查取病理检查1例。
手术后病理检查:良性肿瘤4例,均完整切除;恶性2例,完整切除1例,探查取病检1例。
病理组织学诊断:良性4例:神经纤维瘤1例,畸胎瘤1例,淋巴管瘤1例,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纤维细胞瘤1例。
近期结果 6例手术,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术中切除肿瘤后创面出血较多,经处理后血止,与次日心衰死亡。
讨 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在腹膜后间隙中生长发展,肿瘤较小时无临床症状,不易被早期发现,而多数病例是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引起不适才被发现,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肿块,还有胃肠道压迫症状及气促,全组无明显腹痛。
B型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仍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具有经济、方便、无损伤,可探及肿瘤的范围、大小、囊性或实性等优点。
CT检查 CT检查较B型超声分辨率高,本组有6例作了CT扫描,经手术验证,CT显示的肿瘤位置、大小、性质与手术所见大致相同。优于B型超声。
腹部平片:对于源于胚胎残留组织的肿块意义较大。本组6例腹部平片检查,其中2例在盆腔中可见不规则组织阴影,1例见到钙化影。
胃肠钡餐及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由于外界肿瘤压迫而致其受压或移位,并可排除胃肠道本身的病变。本组3例中,2例可见消化道移位及受压,为术前肠道准备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依据。
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肾脏和输尿管受压变形移位、排泄障碍及肾盂积水等。本组2例作静脉肾盂造影,其中1例输尿管受压移位。我地区为泌尿系结石高发区,该项检查为鉴别腹部肿块的来源更具有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诊断 治疗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指起源于腹膜后间隙(不包括胰腺、肾脏、肾上腺和大血管)的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占全身肿瘤的0.07%~0.2%。疾病早期发现困难,手术难度比较大,手术后易复发。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组织起源为腹膜后间隙脂肪、疏松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以及胚胎残留组织,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超过半数以上的肿瘤为恶性。
1 临床表现
1.1 症状
除了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肿瘤外,初期一般多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出现下列症状:
1.1.1 占位症状:腹膜后间隙空间辽阔,肿瘤常常巨大,产生腹部胀满感,严重时影响呼吸。少数情况下由于肿瘤内部出血,腹部胀满感可能突然加重,并可伴有剧痛。
1.1.2 压迫症状: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对邻近脏器产生压迫,产生相应的刺激症状。如肿瘤压迫胃可以产生恶心、呕吐;压迫直肠将导致排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感;肠道严重受压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压迫胆管可以出现梗阻性黄疸。肿瘤侵犯泌尿系统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压迫膀胱可以产生尿频、排尿急迫感;压迫输尿管产生肾积水症状;双侧输尿管严重受压者将出现尿毒症表现。肿瘤侵犯神经或脏器时可以出现疼痛,如腹背痛、会痛及下肢痛,也可能出现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肿瘤压迫静脉和淋巴管,可以导致相应引流区域的皮肤如下肢、阴囊水肿和腹壁静脉曲张。
1.1.3 异位内分泌症状: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腹膜后肿瘤,根据所分泌物质的不同,可以引起相应的内分泌症候群。如嗜铬细胞瘤可出现阵发性高血压;某些可以分泌胰岛素样物质的纤维组织肿瘤能引起低血糖症状;罕见的功能性间叶组织肿瘤可引起抗维生素D的低血磷骨软化病等。
1.1.4 全身症状:体重减轻、食欲下降、发热、恶病质等在病程晚期都可能出现,恶性肿瘤出现这类症状更早。
1.2 体征
病人就诊时最常见的体征是腹部肿块,位置固定而深在,一般仰卧位触诊较腹卧位清楚。良性肿瘤除肿块外体征少,有囊性感者多为囊性肿瘤如淋巴囊肿等;恶性肿瘤的体征相对较多,可有压痛、腹水、下肢水肿、腹壁静脉曲张、下肢感觉异常、梗阻性黄疸、肠梗阻和异常血管杂音等体征。但要明确肿瘤来源于腹膜后间隙,甚或明确肿瘤的性质,单凭症状和体征,不经特殊检查,很难作出诊断。
1.3 辅助检查
1.3.1 影像学检查:是判断肿瘤位置、范围、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肿瘤血液供应所必需的。
1)B超:对于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肿瘤位置、大小、囊性抑或实性的鉴别有价值。但对于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常不够准确。 安全、无创、经济,用于术前筛选和术后复查。
关键词: 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手术配合
自2007年4月-2009年5月,我院泌尿外科采用经腹膜后腹腔镜下切除肾上腺肿瘤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4月-2009年5月,共收治肾上腺肿瘤病人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31~55岁,平均43岁,病程1~4年,术前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均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均符合该手术适应证,手术中医护配合顺利,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满意手术效果。
2 手术适应证
一般认为,腹腔镜手术比较适合直径<6cm单侧或双侧肾上腺肿瘤。直径>6cm的肿瘤表面血管丰富,操作和分离比较困难,同时,肿瘤瘤体较大,恶性可能性高,不宜实行腹腔镜手术。
3 术前准备
3.1 心理护理 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手术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患者对其了解少,顾虑较多。术前一天由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共同入病房,向患者家属介绍手术的简要过程及优点,向病人解释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区别,解除其恐惧心理,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3.2 器械物品的准备 术前一天要对腹腔镜操作系统做详细、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提前解决,以免影响手术进程。对腹腔镜摄像系统及超声刀系统作好调试,检查二氧化碳钢瓶的气体量及压力。准备常规开腹器械一套,腹腔镜器械一套,另自制水囊一个,方法:7号手套的中指套一只,放入剪有多个孔的14号单腔导尿管,用7号丝线将尿管与指套根部数道环绕扎紧固定,先做注水试验,确定无破漏后方可使用。
4 术中配合
4.1 巡回护士的配合 (1)患者入室后,认真核对病变部位,并在病变部位对侧上肢建立静脉通道。正确摆放手术,在患者患侧肋部用软枕垫高45° ,使肾隆出,健侧腰部用沙袋支撑,以防患者滑落,健侧上肢外展置于托手架上,垫胸下腋垫,踝部垫,两膝间垫,妥善固定导尿管。(2)接通所有机器电源及各种管道,测试好腹腔镜光源亮度和焦距,将显示器摆在手术床的一侧,主刀医师的对侧,调好角度,便于术者观看,检查二氧化碳钢瓶是否打开。(3)术中观察: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手术进程,确保显像系统正常运作、清晰度,及时供给手术台所需物品。
4.2 器械护士配合 (1)术前应对腹膜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手术做充分的了解,熟悉手术配合步骤,提前安装好手术器械零件,各器械按程序摆放,与巡回护士认真核对。术中通过显示屏密切关注手术进程,做到术中准确、快速传递器械。(2)常规消毒铺巾,将摄像头和光纤套好无菌保护套,正确连接各仪器导线及管道,取腋后线第12肋缘纵行切开皮肤2.0cm,长弯血管钳钝性分离肌层及腰背筋膜,自上而后向前分离腹膜后腔,将腹膜推开,进入后腹腔,置入自制水囊,注水300~600ml扩张,维持3~5min,使腹膜后形成一个间隙,吸出水囊内生理盐水,取出水囊。(3)用手指引导于腋中线髂脊上方穿刺,置T50ca充气,气腹压力为10~14mmHg,插入观察镜,在腋前线肋弓下插入另外一个穿刺鞘,腋后线12肋缘下放置第3个套管,并缝合防止漏气,置入分离钳器械,沿腰大肌前方分离打开肾周筋膜,分离肾上极及内侧缘,显露肾上腺区,寻找及分离肾上腺前后、外侧及下方,妥善处理肾上腺中央静脉,用钛夹结扎后切断,完整切除肾上腺肿瘤,置于自制标本袋中取出。检查肾上腺窝是否彻底止血,放置引流管,解除气腹,拔除套管,缝合切口,用创可贴包扎切口。
5 体会
(1)手术护士术前充分了解手术操作步骤, 熟悉仪器性能、器械相互间的配套使用及拆装方法,做到快速准确传递器械。(2)本术式因切口小,部位深,术中使用电勾游离组织时为了防止裸露部位过长烧伤周边组织,需套上硅胶管,使前端露出5mm左右[3] 。(3)为避免镜头上的热附气和凝固的炭化组织影响视野的清晰度,应在手术开始和手术视野不清时,用碘伏棉球擦拭摄像镜头,以提高视野清晰度。(4)建立气腹时,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调节压力,正常腹腔内压力<100mmHg,设备压力一般不超过75mmHg,以免压力高造成高碳酸血症[4] 。如果气腹机报警,可能是气腹管打折,或气腹针阻塞,及时检查,以免发生皮下气肿甚至纵隔气肿。(5)熟悉观看显示屏:镜下手术操作与直观手术操作不仅有深浅巨细差异,更有视觉、定面和运动协调的差异,为了默契传递手术器械,必须达到窥平面视觉的适应、定面和协调的适应[5]。 (6)术中配合麻醉医生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保证输液通畅,作好监护及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同时也要做好升血压、快速输血和扩容的准备。
6 小结
腹膜后腹腔镜下行肾上腺疾病的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切口较开放手术小且美观,感染少,恢复快等优点[6]。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成为肾上腺外科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特别是良性肾上腺肿瘤,已成为腹腔镜外科治疗的金标准手术。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掌握腹腔镜治疗的原理,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步骤,更好地配合,完成现代腹腔镜手术。
【参考文献】
1 喻红玲,屈清荣.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2-23.
2 Smith CD,Weber CJ,AmersonJR,et al.Laparoscopic adrenaleclomy:new gold standard.WorldJ Sury,1999,23(4):389-396.
3 高欣,邱剑光,菜育彬,等.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10:610-611.
4 付秀荣.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配合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36(1):117-118.
【关键词】 彩色超声多普勒;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9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患者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住院患者。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8岁。
1.2 使用仪器 为飞利浦IU22和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
1.3 方法 患者分别采取仰卧位和左、右侧卧位,对腹部进行多方位、多切面的扫查。当发现腹部存在肿块时首先应排除肝右后叶、双肾以及胰腺等部位的肿块,然后再确定肿块是否来源于腹膜后,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来判断是否为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了。检查肿块时应重点从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以及肿块内部的血管数目、血流是否丰富等多方面来观察。
2 结 果
本组28例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所证实,恶性者为12例,良性者为16例,其中肾上腺嗜络细胞瘤6例占21.4%(6/28),节细胞神经瘤8例占28.6%(8/28),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6例占21.4%(6/28),成神经细胞瘤5例占17.9%(5/28),混合细胞瘤3例占10.7%(3/28)。恶性肿瘤的直径在5.0cm以上的8例占66.6%(8/12),良性肿瘤的直径在5.0cm以上的2例占12.5%(2/16)。恶性肿瘤在实质性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的6例占50.0%(6/12),而良性肿瘤在实质性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者为4例占25.0%(4/16)。恶性肿瘤的血流较丰富的7例占58.3%(7/12),而良性肿瘤的血流丰富较丰富者为5例占31.3%(5/16)[3]。
3 讨 论
3.1 在确定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之前应该首先排除肝右后叶、双肾以及胰腺等部位的肿瘤,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来判断是否为腹膜后神经细胞原性肿瘤了。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生长在腹膜后间隙内的肾周围、脊柱两旁及双肾上腺区域,由于该部位的位置较深加上膜后间隙有一定的生长空间,肿瘤不易在早期被患者所发现,当肿瘤长到一定大小时才可被患者自己所发现或到医院检查时方可被检查出,所以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一般都较大[1]。
3.2 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的彩色超声多普勒声像图表现:本组28例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均呈实质性回声改变,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可以呈强回声或弱回声改变,也可以出现多处钙化或多个小的无回声区,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的形态可以规则或不规则,边界可清晰或不清晰,血流可以丰富或不丰富,腹膜后神经细胞原性肿瘤的体积一般较大,多在3.5cm-12.0cm之间[2]。
3.3 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的彩色超声多普勒声像图在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在其实质性回声均不均匀、形态规则不规则、边界清晰不清晰、不丰富等方面两者都存在一定的重叠,只是在肿瘤的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恶性肿瘤的大小多在5.0cm-12.0cm之间,良性肿瘤的大小多在3.5cm-6.0cm之间。尽管彩色超声多普勒声像图在鉴别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的良恶诊断方面缺乏一定特异性,但恶性肿瘤在实质性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血流较丰富等方面较良性肿瘤所占的比例较大。而良性肿瘤在实质性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血流较丰富等方面较恶性肿瘤所占的比例较小。
综上所述,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在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价值,但是在鉴别良恶性诊断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缺陷,主要是因为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瘤在超声多普勒声像图的表现方面有重叠现象,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只是在肿瘤直径的大小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恶性肿瘤的大小多在5.0cm-12.0cm之间,而良性肿瘤的大小多在3.5cm-6.0cm之间。但恶性肿瘤在实质性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血流较丰富等方面较良性肿瘤所占的比例要大。尽管超声在鉴别良恶性诊断方面缺乏特异性,但在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的检出方面价值很高且无放射性,对人体无害,方便易行,重复性强,所以应用彩色多普勒诊断腹膜后神经细胞源性肿瘤还是最有效的办法[4]。
参考文献
[1] 张波,姜玉新,游珊珊.原发异位嗜络细胞瘤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3):230-232.
[2] 王甘露,刘维藩,杜松涛,等.原发性腹膜后肾上腺外嗜络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探讨(附5例报告)[J].腹部外科,2001,14(3):159-161.
胰瘘、出血、腹腔感染、应激性溃疡、切口并发症、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等是胰腺手术的术后常见并发症。胰瘘、出血、腹腔感染三者之间常互为因果。胰瘘可由于胰液的腐蚀作用蚀破血管引起出血,也极易发生感染形成脓肿。腹腔的感染特别是吻合口周围的感染,使胰液吻合口水肿而愈合不良,易导致胰瘘和出血。腹腔内出血,引起贫血,需大量输血,以及再次手术止血,均降低患者的抵抗力,使愈合不良,引起胰瘘和感染。
胰腺手术导致胰液缓慢渗入腹腔可形成胰性腹水。如果周围组织粘连使胰液局限于某一部位,并与胰管相通,则形成胰腺假性囊肿,合并感染者形成脓肿,切开引流后胰液流至皮肤外可行成外瘘。胰液经腹膜后途径流至肾脏周围或髂窝,合并感染而形成肾周或髂窝脓肿,切开引流后也形成外瘘。胰液经腹膜后途径也可进入纵隔,形成纵隔假性囊肿,如破入胸腔则是胰性胸水。由于胰液的消化和腐蚀作用穿破胃肠道,可形成胰内瘘,胰内瘘一般不须处理。胰外瘘也称为胰皮肤瘘,是胰液经腹壁流出体外并形成瘘管,须认真处理,胰瘘一般是指胰外瘘,是胰腺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引流术生存者中胰瘘发生率为20%左右。是外科治疗的一大难题。我们采用了经侧腹腹膜后入路引流治疗胰腺脓肿、胰瘘1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2岁。重症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入院,清创引流术后第7天,出现腹部明显的触痛,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给予常规输液量而仍表现液体量不足。经B超和CT检查可见胰腺水肿和胰周液体积聚。诊断并发胰腺脓肿、胰瘘。脓肿较广泛,波及左肾前方,左侧腹及左髂窝部。病情十分危重。如何手术引流,采取何种术式引流是治疗的关键。常规的方法是再次经腹引流或经后腰部引流,前者手术创伤大,引流途经长、不彻底、并发症多,病人又难以耐受。后者引流直接,但手术打击大,入路复杂。因此我们采用了简单易行,以前没有应用过的侧腹腹膜后入路清创引流术。
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左腰部垫高,待局麻或硬膜外麻醉生效后,手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取左髂前上棘前方20cm,斜至左季肋部切口长约12cm。分别切开皮肤、皮下、腹外斜肌腱膜,钝性分离腹壁肌肉或切断部分腹壁肌肉,暴露腹膜,将腹膜推向内侧,直视下探查脓肿,清创整个脓肿。上、中、下后腹各置双套管引流或胶管引流,缝合切口,固定引流管,术后行冲洗,负压吸引,再经综合治疗,直至脓肿消失,胰瘘闭合,分别拔管,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切口 该侧腹腹膜后切口为一不规则切口,它的优点是:①损伤小,可适应于各种危重病人,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不要求完全肌松,可避免全身麻醉所带来的打击。②不进入腹腔,避免了腹腔污染,脏器损伤及残余脓肿的形成及粘连、梗阻引起的严重后果。③可以上、下分离肌肉或部分切断肌肉,直视下进入脓肿,上、下兼顾引流出其他切口不能解决的广泛性腹膜后巨大脓肿。④引流管放置准确、合理、引流充分,可以冲洗,负压吸引,避免了引流管长期放置引起的并发症。
3.2 剥离脓肿时操作要轻柔,在脓腔内遇有索条状物不要任意撕断,以防损伤肾血管、精索血管、髂血管、腹膜后静脉丛、输尿管及神经等,如发现损伤,应及时修复,要用手指钝性分离,应尽量将坏死组织清除,否则脓块和坏死组织易堵塞引流管,造成引流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