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选择适宜的语用教学,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1.“消极用语”的存在与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来上课,最常见的就是对课文的一般性描叙,另一种是伴随着老师在课堂上无意的一些话语,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这些被称为“消极用语”,而这些由消极用语引起的不良现象是可以通过教师的一些积极用语避免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些教师一开篇就告诉同学们要感谢地震中的父亲,他靠自己的双手坚定地救了自己的儿子。最后升华感情:我们也要谢谢自己的父亲,他们同样伟大。随后,在课堂上不停地提问:“为什么文中的父亲这么伟大?”“为什么儿子阿曼达要坚持等自己的父亲?”最后:“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大屏幕答案一展示,孩子们读一遍,重点笔记抄写在书上,升华感情,这节课也就这样乏味地结束了。
2.让积极语用的乐趣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在发生明显变化,尽管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但更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品味语言,揣摩写法,让学生自己去探寻语言文字的乐趣,感受自主学习、自悟语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是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我上课时首先播放一段洛杉矶大地震的真实视频,把学生的眼球吸引住,再以此引导学生来叙述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朗读。音乐插入,让学生感受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凭着对文章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上台自编自演地震中的父子,表现各自的表情与心理变化,感悟父爱的了不起。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和不理解的难句,老师加以指点,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互相解答。接着,播放汶川大地震的一幅幅图片,老师在旁边做讲解,学生在音乐中写话。积极语用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快乐地锻炼,激活了儿童内在的言语需求,让学生适应了积极用语。
二、发挥积极语用的作用,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份热情
小学语文课上,尤其是高年段的小学生,他们对老师的各种上课“招式”都比较熟悉了,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反应也许就显得不是那么灵活、富有气息。那么,该怎样改善这种现象呢?
要以学生为本,更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发展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用学生的眼光解读课文,用最贴近学生语用的发展区去找准学习的支点。如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首先谈话引入,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回忆一下课后积累的有关思乡的名句。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有同学回答:“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露从今夜白,切切故乡情。”“悠悠天宇旷,月是故乡明。”……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兴致勃勃讨论后积极举手发言,讲出了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和想念。在同学们情感达到时,播放音乐,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请同学们回答这是出自哪首诗。课件展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使学生在未学文前就先进入诗一般的美丽情境中,为学习课铺垫。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了解学情,四人小组交流读书所得,互听互评,让学生感性地朗读、品味。再如第二自然段:“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让学生读后写批注,童年时期的事作者至今仍记得这么清楚,可见作者一直怀念着家乡、深爱着家乡。理解了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并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带着想像去补充自己最感兴趣或熟悉的一个片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写出来或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种“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与作者共享欢乐;也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发言自主权,让学生充分表现,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带着丰富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去感受积极用语下小学课堂活泼动人的景象。
关键词:多媒体;容量;效果;兴趣;机械化
随着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多媒体作为教学环节中多功能、方便灵活的辅手段参与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的功
1.增加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速度的局限性限制课堂信息容量,使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广,极大地优化课堂结构,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有效突出重点,有助分散难点
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凭老师空洞的叙述,学生无法清晰地理解,给课堂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通过对各种多媒体信息的交换、加工,如还可以制作成二维、三维动画,自由展现各种动态图像;也可以通过运用艺术手段和特技效果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要表现的内容在远与近、大与小、虚与实、快与慢之间转化,便于解决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等特点,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并配以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不用更多地强调,不自觉地就被吸引到课堂学习中。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播放当时地震时的视频,学生看到满目疮痍的震后情景;看到亲人被困的无奈,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实现资源共享,达到省时省力
有效地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它的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制作多媒体课件,虽然工作量较大,但一个课件可以提供多个教师使用,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最后形成一个较好的资料库。
二、多媒体教学的过
正因为多媒体有如此多的优点,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出现了没有多媒体就无法上课,评优课、公开课就是课件的展示等怪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1.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只是教学众多辅助手段的一种,但现在却成为教学的必备,不管什么类型的课,都把多媒体课件放在第一位。有的老师只要说到听课、评课,马上就想到制作课件。语文课上,花里胡哨的课件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时间;数学课上对数学问题的直接展示取代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过程;更有甚者,学生整节课都被课件所牵制,忽视了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2.教师不切实际地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有些教师受课件设定的限制不能根据课堂的实际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的思路学习,不切实际地实现了“机械化。”学生被直观的图像、动听的声音所吸引,没有时间思考,即使有了思考的火花,但受课件设定的影响,也消失在萌芽之中,失去了主动性,这是多媒体在运用中最失败的地方。
在多媒体的运用中,教师应始终清醒地牢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主次不分。要摒弃对多媒体的依赖,把更多的精力和重点放在钻研新课标理念上,摆正多媒体的位置,才不会在教学上走弯路,才能在教坛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参考文献:
一、融洽师生关系。
远程教学系统,可以让学生在网上完成作业,而教师在网上批改作业。同学们也可以通过网站阅读其他同学的文章。提高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让学生把自己写得比较成功的文章发到我的邮箱里,利用休息时间帮他们修改并作出客观的评价,然后,通过班班通设备,让大家一起阅读。给了学生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也可以从别人的文章中学到不少东西,了解其他人的写作经验和感受。不仅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快提高,还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作的激情。
二、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地震的父与子》一课时,揭题时采用了观看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片段。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看漏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谈论《唐山大地震》中,地震所带来的危害,感动着地震中人们所表现的镇定,坚强,大爱……学生因而变得非常专注,对于教师的问题显得很感兴趣,这时教师适机地深入提问点拔,学生们畅所欲言,把老师的问题较轻松地回答了,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们有了较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孩子们又怎么不极感兴趣呢?”。
三、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班班通”教学平台,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其他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如,在执教《七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体会“飞夺泸定桥”那悲壮的情景时,我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断,使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诗句的领悟。
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创新精神。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如果制作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杰出、创新所深深折服。
四、创设教学情境。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在讲第二部分海鸥送别老人时我利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读句子,从而感受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画面再现情境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可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筏,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 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美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五、实现感情升华。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引导学生动之以情,悉心品位,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班班通设备,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感情得以升华。如《王二小》一课,我将从电视上录制下来的小英雄机灵、勇敢的壮烈牺牲的片断搬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被银幕上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个个脸上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景变得肃然起敬,教室鸦雀无声,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精神震撼,在震撼中学到了知识,感情得到升华。
六、激发学生灵气。
关键词:语文课堂;充实;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在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发言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面对语文教学发展新形势,我更深切地感受“实”是语文课的灵魂。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课堂的“实”。
一、教学手段简单实用。
采取教学手段的功能就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引导学习、完成教学目标,但教学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实用,要具有实效性。而现在的一些公开课,教师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在 “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他们热衷心于选用最“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结果反而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诚然,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多媒体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突破语言学习的难点,这是值得借鉴和运用的。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某一种具体情境下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不一定有成效。
如一位老师教《鸟的天堂》,为了让学生理解“鸟很多,很热闹”,在让学生找出有关段落后就让学生看课件:一棵大榕树上一些剪贴的各种各样的鸟在那里动,同时配上了鸟的叫声。但所制作的课件不仅毫无美感可言,更与课文描写的情景相去甚远。事实上,学生依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更加丰富。作者如此精炼传神的语言,是多媒体演示难以媲美的。这样的多媒体实属画蛇添足。
二、教学过程简约充实。
有的语文课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虽条理清晰,却让人感到复杂、深奥。要给语文课“减肥”、“瘦身”,我们必须学会删繁就简、削枝强干、集中目标。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在于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避免了繁琐的串联式提问,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一位老师就是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的。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再借助探讨深究、细读推论、听中感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父子的伟大之爱。
三、双基训练有效扎实。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忽视工具性,又怎能感受到人文的情怀?杨再隋教授说:“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的灵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从小打好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在当前的一些公开课中,我们看不到写字训练,看不到理解词语,看不到品味句子……语文课堂呈现出“虚”、“闹”、“杂”、“碎”、“偏”的现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选好训练点,以训练为突破口,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教材,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课文重点写威尼斯具有独特的美,小艇在威尼斯城又具有奇妙的作用。最后一段通过拟人手法写“静”,通过动态、声音衬托静,用奇妙的文笔描绘了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景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用哪些精彩的语句、采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威尼斯奇特的风光,即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的奇妙,而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美。
四、激励评价智慧真实。
在以往的公开课中,我们总能听到老师这样表扬学生“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亦有些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不评价,不纠正,唯恐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此类评价无为、无效。让我们来欣赏某一教师评价激励片断,从中我们或许能有所领悟。“你是用气息在念,再现了文字的画面!”“你用你的声音把感情推向了极致!”“叹号都读出来了!”“你把叶子看作了人生,真了不起!”“如此深刻,你真是一位哲学家!”……这些都是一位老师在执教《做一片美丽的叶子》时的激励评价语言。没有空洞泛化的表扬,而是一语中的地赞赏了学生动情的朗读或独到的见解。
五、课外延伸适度厚实。
几乎在所有的阅读教学公开课中,我们都能欣赏到美仑美奂的课外延伸,有推荐相关或类似作品阅读的,有开展思想内容探讨的,有进行人文价值引领的……但无论哪种主题、哪种形式,她都应是课堂的升华与拓展,是点睛与生花的妙笔,不应成为课堂的主体与重点。拓展应与文本浑然天成――大雪无痕,自然和谐,不突兀,更不会喧宾夺主;应该有效果,做语文该做的事,给孩子一些语文的积淀或从文本走开去,进入语文更广阔的读写天地。拓展阅读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从文本出发,讲求有序、适度、高效。例如,《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三个例子阐述了生命的坚韧顽强,从而发出了要珍惜生命的感言。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对生命这样沉重的话题产生深刻的理解的。他们是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在大人的呵护下长大,没有遭到过风雨的倾袭,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激起学生探求文本的欲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课前,老师补充了关于杏林子的生平资料,让学生了解了杏林子的不幸遭遇和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感动中,学生对作者以及文章的立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一、出示课题后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在导入新课后,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这时学生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的心理状态。此时播放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出示,可以获得深刻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
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对课文所描述的年代很陌生,理解不了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建立的深厚感情。于是,我在引导学生解释课题之后,出示信息技术,让学生倾听播音员深情地朗读课文的录音,听完录音,我又让学生观看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面,感受中国人民给予朝鲜人民伟大无私的援助,并且出示了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当学生看到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的英雄的名字,他们一个个神情凝重,有的孩子眼里含着晶莹的泪花,至此,我即兴讲述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通过的出示信息技术,不仅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有了更好的沟通,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还使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时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受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课文里所描述的很多情感、处境,学生无法感受,造成理解上的难点。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重点是让学生从父亲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屈服,他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地奋力挖掘埋在废墟下的儿子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教学这一课的重点段第十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播放幻灯片,讲解地震过后会有余震和爆炸的危险,体会父亲为了救儿子不顾一切是如何冒着生命的危险,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父亲挖掘的时间是漫长的,我又出示钟表的课件,随着钟表慢慢地走动,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想自己学习,玩耍和休息的时候,这位父亲却在不停地挖掘,让学生体会父亲挖掘很艰难,从而更加深刻体会父亲对儿子不离不弃的爱。
三、品读课文时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品读课文时,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如《大海的歌》一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再现了大海的美丽与神奇,宁静与喧闹。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句。如第二节《海上的风》,我边播放课件边朗诵:“海上的风是花神,他一来,就绽开万朵浪花……”,将课文插图绘制成“大海”的底片,覆盖上“朵朵洁白的浪花”片子播放,当读到“海上的风是琴师,他一来,就奏出万种乐曲……”时,配上不同的乐曲,轻柔的、舒缓的、强烈的,来表现乐曲的丰富多彩。当读到“海上的风是大力士,他一来,就送走万片渔帆……”时,随机播放在广阔的大海上出现了许多渔船的画面。通过画面的不断变化,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深刻的感受了大海的变幻莫测和无穷的魅力。
四、讲解地理知识时的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等丰富的知识,而小学生在地理知识方面涉猎较少,知识面窄、不易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小学生难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具体、形象地显现出来。因此,在介绍地理位置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使学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诗歌《我站在祖国地图前》,为了让学生知道地图中的五颜六色各代表什么?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中国地图宛如一只雄鸡屹立在地球的东方,并告诉学生地图上五颜六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形,从而认识到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地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常用的地理知识。诗歌的第二节写了珠穆朗玛峰、南沙群岛、五岳、三峡等来表现祖国的山河壮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的兴趣盎然,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的说:“太美了,我真想插上翅膀飞到那里去看看!”
五、在指导复述或背诵时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