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光伏清洁生产不令人满意
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4年后开始飞速发展,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13GW,电池组件产量上升到10GW,占世界产量的45%,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的光伏发电市场也在逐渐起步,2010年安装光伏发电500MW,累计达到900MW,居世界前十。2011年中国的光伏电池和组件产量分别达到20GW和16GW,仍居世界第一,发电装机容量可以达到3.6GW,仅次于德国、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一般光伏发电系统的使用寿命是25年,而据研究估算,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能量回收期仅为1.3年,也就是说,光伏发电在之后的近24年中都是零碳排放的。晶硅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的碳排放为33~50g/kWh,而煤电的碳排放为796.7g/kWh,燃油发电的碳排放量为525g/kWh,燃气发电的碳排放量为377g/kWh。光伏发电仅为化石能源发电碳排放量排放的1/10到1/20,是真正的低碳能源。
但总的来看,我国整个光伏产业的清洁生产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以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环节为例,目前中国的多晶硅企业有70多家,只有20家达到2011年颁布的国家《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要求,说明只有不到1/3的中国多晶硅企业能耗和环保达标能够满足清洁生产的基本要求。这20家企业规模也参差不齐,有的生产规模达到了万吨级,有的规模较小,有的还在建设中没有实际生产,能够继续生产的企业不到10家。
除了多晶硅环节,国内下游的组件企业多达700~800家,只有少数几家上市企业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企业的能耗水平和“三废”排放情况。现在看起来,这是唯一披露光伏企业环境信息的渠道,这暴露出中国光伏企业对清洁生产的认识不足,还多停留于口号和形式上。由此产生的违法、违规隐患,比如在常规污染控制方面就存在很多漏洞。
技术不是清洁生产的瓶颈
需要指出的是,多晶硅环节在能耗和“三废”排放方面首当其冲,因而也具有最大的污染物减排以及降低能耗的空间,且其成本下降的潜力也最大。处在这个生产环节中的企业应该努力创新,将清洁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年底,国家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行业标准的出台提高了行业门槛,有助于淘汰那些落后产能。
多晶硅生产要求较高的固定成本以及相当规模的启动现金成本,国家对多晶硅的准入限制又提高了产能准入门槛,多晶硅产业开始进入理性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在降低生产能耗和生产成本上有很大提高,平均综合能耗和还原能耗分别由2006-2007年的300kWh/kg以上和200kWh/kg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160kWh/kg和80kWh/kg左右,能耗降幅近50%。而生产成本也由最初的70美元/kg降至目前的30~40美元/kg左右,部分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已降至20~25美元/kg,可与国际先进企业水平竞争。
总之,作为一种成熟的能源转化技术,光伏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是可以通过清洁生产技术解决的。比如,在多晶硅的生产环节中四氯化硅这种危险化学品的排放,实际可以通过冷氢化技术提高四氯化硅的转化率,再通过使用闭路循环来有效解决。闭路循环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四氯化硅以及三氯氢硅的排放问题,并达到回收并重复利用目的。而“晶科能源”事故中出现的氢氟酸污染事故,可以通过使用碱中和的措施,将氟离子完全沉淀再作处理。同时,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环节,废弃物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交由有资质的部门或单位处理。这些措施和技术在国内已经有企业实施,说明技术并不是清洁生产的瓶颈。
可期待的清洁生产
在光伏行业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不但能使企业达到国家各项环保标准,还有助于公司持续降低成本,在行业中取得更强的竞争力,具有环保和经济双重效益。
从短期看,光伏产业发展仍然依赖于各国政策的扶持,但随着技术进步、能耗的进一步下降,光伏发电的成本也会逐步降低,在用户端达到平价上网。因此,光伏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将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持久的生命力。
1994年,日本实施“朝日七年计划”,预计到2010年安装100万个太阳能屋顶。日本政府规定了上网电价,日本的家庭、公司、企业利用太阳能发电都能从公共事业部门得到补贴。在日本,已经有超过1/6的家庭成为了“家庭电厂”。
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许多国家也先后出台高价收购太阳能光伏电力的政策,鼓励居民安装太阳能屋顶。
在中国,尽管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对太阳能的应用却少得可怜。直到2009年,国家才相继出台了“太阳能屋顶计划”及“金太阳工程”。一年多来,太阳能光伏利用在国内并无起色。这无疑暴露出国内太阳能鼓励政策“重建不重用”的种种弊端。
国外的“家庭电厂”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兰茨胡特地区居住着洛伦茨一家。四年来,洛伦茨一家三口一直住在一座新颖别致的两层太阳能小楼里。小楼的四周是花园,花园里有游泳池,楼房的屋顶呈45度角,上面覆盖着68平方米的太阳能接收板,接收板采集的热量用来加热―个容积为11立方米的金属储水罐,罐里被加热后的水通过管道供应给厨房、洗澡间及隐藏在墙体内的暖气片。
此外,游泳池的水可加热到30摄氏度,储水罐的水可以加热到97摄氏度,以不烧开为标准。经过技术处理,储水罐可以分成两个区域,上面的水温度较高,可以供厨房用水,下面的水温度较低,供洗澡或暖气用水。储水罐有一个加压装置,不必担心用水时压力不足而导致的水流速过慢。洛伦茨说,即使连续几个星期阴雨,储水罐吸收的热能也能保证热水供应。
德国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太阳能至少可以满足居民70%的供暖和对热水的需求。在寒冷的冬天,最多加烧一点木柴,就可满足全年的供暖需要。洛伦茨一家居住的小楼,每年的用柴量不超过15立方米,这在德国花不了多少钱,但投资建设这样的小楼要比投资一座传统的小楼多出1.4万欧元。有付出就有收获,洛伦茨一家再也不用支付热水费和暖气费了。德国通常是靠烧油来实现供暖,而烧油取暖住户要缴纳很高的燃油税。洛伦茨一家还有更大的收获,每年有七个月时间,都可以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而不用交1分钱的热水费。
在德国,很多家庭都像洛伦茨家一样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装置。家庭用太阳能系统实际是一套全独立的能源系统,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这种设备不仅能满足日常照明以及家用电器的使用,还可通过转化器,将每千瓦时的电力以高价卖给电力公司。用电量少的家庭,坐在家里就可以赚钱。
日本政府从1994年就开始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政府给安装太阳能屋顶的家庭一次性补贴70%,并设置两个电表,一个电表计算你用了多少电,是家庭交费的,另一个电表则计算向外供了多少电,是政府强制电网收购的。目前,日本已经有超过1/6的家庭成为了“绿色家庭电厂”。
而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基地,我们把生产出来的光伏元件源源不断地卖给德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国外购买了中国的光伏元件后,大力发展自己国家的太阳能发电。
中国虽然是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大国,但在太阳能应用上却少得可怜。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吴达成表示:“按近几年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产量来看,中国太阳能应用每年还不足产量的2%~4%。”
表面上看,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全国各地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太阳能产品最普及的也仅限于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国内只有极少数做光伏发电的企业和光伏电站。
国内太阳能“会造不会用”
施正荣曾表示过:“其实尚德真的很想做国内市场,服务于国内,太阳能是个很好的产业,但目前在中国几乎没有应用市场,产业下游需求很小。”
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再生,但毕竟还是贵。在中国,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常规发电成本的6~8倍。无论对于企业还是百姓,如此高昂的电价谁都承受不起。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但目前用来生产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原料――高纯度硅材料,95%以上靠从国外进口,而且加工过程中的高精度、高耗能、高污染,使晶体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居高不下。
为了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国内光伏产业开始考虑从光伏发电的第一代技术――晶体硅,发展到第二代技术――薄膜,因为薄膜太阳能电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成本。在相同面积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厚度是0.2毫米左右,而薄膜太阳能电池厚度只有它的1%,材料用量可以节省很多,单位每瓦成本低于晶体硅近3/4。
薄膜太阳能电池虽然出现较早,但由于转换率只有5.5%,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薄膜光电转换率实验室已达到12%,但还没有产业化。
2007年5月,无锡尚德宣布投资3亿美元发展薄膜电池,并计划在2010年形成400兆瓦的产能。但经过两年的运营后,无锡尚德的薄膜电池转换率并未如外界所预期的实现技术突破,转化率仍维持在7%左右,无法与晶硅电池18%的转化率相比,这也是导致目前世界上薄膜电池市场占有率不足15%的重要原因。
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光伏产业急剧遇冷,无锡尚德终止了对薄膜电池的投入。今年11月初,无锡尚德将薄膜电池厂转型为新的晶硅电池生产厂并正式投产。
第二代光伏技术――薄膜发展遇阻,国内企业又在寻求第三代光伏技术――聚光光伏。与晶硅体和薄膜技术相比,聚光光伏有消耗材料少、成本低、转换率高、投资回收期短的优势。聚光光伏发电系统,就是利用光学系统,将太阳能汇聚到太阳能电池芯片上,然后再利用光伏效应把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这个小小的太阳能电池叫做“多结三五族电池”。
目前,广东新曜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新曜”)于2009年投身到聚光光伏领域,经过一年的设计和试制,广东新曜已在核心部件的散热控制和透射式聚光设计两个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是国内极少有自主产权的生产企业。
上海聚恒太阳能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聚恒”)也是其中一家。公司副总经理廖军告诉记者:“聚光光伏的使用寿命是七十年,远高于晶硅电池的三十年;投资回收期只有半年,也少于晶硅电池的三至四年。虽然一块聚光光伏电池的造价是晶硅电池的100倍,但聚光电池放大倍数越高,材料越节省,成本就越低。”
聚光光伏的转换率是35%39%,
远远高于晶硅电池16%~19%和薄膜电池10%的转换率。廖军介绍:“上海聚叵在哈工大威海校区建立的聚光光伏示范电站项目,电池转换率约为25%。我们预计,到2015年,如果国内聚光光伏市场容量能达到几个G瓦的话,电池片的转换率将达到45%。实现了这个目标,就意味着聚光光伏产业完全成熟了。”
但目前,国内聚光光伏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研发投入、建设投入、产业化等诸多问题。上海聚恒总经理容岗介绍:“首先是研发投入。中国现在缺乏对聚光光伏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公司,大部分自主研发企业因缺少对技术的坚持和从底层研发的信心,导致今天我们想启动这个市场的时候,更多地倾向于‘拿来主义’,企业不愿意从基础做起,都希望快速发展,恨不得马上把产品做出来赚钱。其次是建设投入。聚光光伏示范电站的建设成本较高,需要政府出台补贴政策,才能保证产业做大。第三是产业化。由于聚光光伏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因此一些配套材料厂家对投入资金进行研发的积极性并不高。”
但广东新曜在聚光产品上的突破,可以大大降低国内聚光产业的投资成本。再加上目前国内的太阳能电站上网电价已接近“1元时代”,未来无论从成本、转换率方面,都将比多晶硅和薄膜更有优势。
“阳光行动”要有“阳光政策”
太阳能产业是一个需要政府大力倡导和扶持的产业,很多国家政府近十几年来,相继出台了不少鼓励政策来发展太阳能产业光伏。1990年,德国政府率先推出“1000屋顶计划”,2000年又进一步实施“10万套屋顶计划”。
1994年,日本实施“朝日七年计划”,预计到2010年安装100万个太阳能屋顶。西班牙、意大利等许多国家也先后出台高价收购太阳能光伏电力的政策,鼓励居民安装太阳能屋顶。
美国从1997年开始实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奥巴马执政后,将发展新能源上升至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今年7月,奥巴马又推出了“千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引爆了全球太阳能产业。
视野回到国内,2009年3月,政府也推出了“太阳能屋顶计划”,规定对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的企业或用户,补贴初装费的50%;同年7月,又推出了“金太阳工程”,计划在两三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可是,一年多过去了,大家发现,享受政府补贴的很多项目还只局限于几个示范工程。中科院电工所王博士认为:“国内的这些政策都是重视前期投资补贴,比如企业要建一个太阳能电站,国家给补贴投资额的20%或30%。但是,电站建好之后,上网却成了最大的问题,比如审批手续烦琐,有的企业即使实现了上网,发的电国家也不收,等于白发了。与其这样,很多企业宁愿不要补贴。”
对于“金太阳工程”,王博士的观点也是“重建不重用”:“比如不同的太阳能电池板,放在一起用肉眼是看不出区别的,一个185瓦的组件和一个100瓦的组件表面形状一模一样,但好的电池片14元/瓦,次的不过7元/瓦。如果用次的电池片组装成的电池板,去充当好的电池片拿政府补贴的话,就等于建了个废品处理厂。甚至今天拿了补贴建了电站,明天拆了,后天再拿一份补贴,谁知道?”
在国外,政府对于太阳能项目的政策是“重建也重用”。日本政府会给太阳能投资初期的投资人补贴一部分,并网后,每发一度电国家按照规定的价格回收。在德国,投资初期是不给补贴的,只补贴用户使用端,德国电价是0.1欧元/度,而电力公司回购太阳能发电的价格是0.5欧元/度,差价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
屋顶能发电还能赚钱,这个美好的梦想在国外早就实现了。可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似乎还很遥远,但也有人已经等不及了。
在上海,有一位叫赵春江的人,他投资20多万元在自家屋顶建了个发电厂,不但可以给自家发电,还实现了与国家电网的并网。赵春江是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也是中国太阳能研究领域的权威。
2006年,赵春江买了一套顶层的复式房,他说:“买这个房子就是为了搞太阳能发电。”2006年12月,赵春江购买了21平方米的光伏电池板,花了14万元;为了记录下需要获取的一些数据,他又从国外进口了温度仪、辐射仪等实验器材,总投资26.2万元。
赵春江算了一笔账:如果家庭安装,加上硬件成本和安装费,预计正式进入市场运行在每千瓦5.5万元,像他家这种3千瓦功率的一套需要投资16万元。
当时,上海的居民用电价格是0.61元,如果国家电网也按这个价来收购家庭太阳能发电的话,―个投资16万元的家庭太阳能光伏设备,需要八十年才收回投资。
赵春江的“家庭电厂”从2006年12月15日凌晨零时正式运行。“电厂”运转后,赵春江找到电力部门,要求发电并网,对方没有拒绝,但也没有表示要支付收购价格,所以是“免费”向电网送电。
2012年是光伏产业较为艰难的一年,产业内面临供需阶段性失衡,价格下滑压力较大,外面对国外贸易壁垒围堵,出口不确定性增高,企业承受较大经营压力。
产业的困境受到我国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相关部委也相继出台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酝酿规范产业和扩大国内市场的相关措施,这将为产业走出困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3年,光伏产业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既有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新兴光伏市场快速崛起等有利因素,又有供需严重失衡,欧盟“反倾销、反补贴”大棒威胁等不利因素。
产业整合有望见底。2012年我国90%的多晶硅企业已停产,目前保持开工的企业仅为7~8家。由于下游供需局面并未有实质性转变,加上主要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仍在不断下降,预计在2013年多数停产的多晶硅企业将会被淘汰,行业的回暖预计要到2014年,届时价格将逐渐趋向合理水平,在20~25美元/千克之间。2013年年中,我国将对从美、韩、欧进口的多晶硅产品作出“双反”初裁,预计将对我国多晶硅企业带来一定利好。2013年,预计全球多晶硅产量为26~30万吨,同比略有增长;我国多晶硅产量约8~10万吨,产量将集中于少数几家多晶硅企业手中。
组件方面,预计2013年国内市场会大幅增长,极大拉动我国电池组件需求,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出口受阻所带来的影响。2013年,全球组件产量预计为36-40GW,基本与2012年持平。我国电池组件产量在23-28GW之间,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但由于2012年电池组件的整合并未有效发生,2013年仍将承受产能阶段性失衡压力。
国内市场大幅增长。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了《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将2015年光伏装机目标定为20GW,并提出如果分布式发电推广较为顺利,装机目标量可达40GW以上。乐观预计,2013年国内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0GW,同比增长122%,市场将呈现集中与分布式发电并进,大型光伏电站主要集中于西北部地区,分布式电站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地区。
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受国际贸易保护做法所影响,我国光伏企业正在酝酿实施产业转移,欲通过到海外建厂等方式规避贸易风险。同时,全球市场的开拓也正朝着多方位、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而不再眼光局限于以往的欧洲市场。此外,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光伏企业业务逐渐由以往的电池组件制造逐渐向下游系统集成甚至电站运营拓展,国内如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等重点光伏企业已纷纷涉及到下游系统集成业务,预计到2013年,主要光伏企业系统集成业务收入将占据其总收入的10%以上,至2015年,占比将提高至40%以上。
2013年,我国光伏产业仍将承受整合压力。虽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平稳,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但由于过剩产能没有有效去除,产业整合推进仍然较难,市场仍将承受供过于求压力,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大,加上外部贸易环境恶化,不确定性增加,产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三角债”问题凸显。由于目前产业整合尚未有实质性的突破,明年供需阶段性失衡的局面仍将持续,企业仍将承受价格下降压力,这也意味着企业造血功能将不断恶化,多卖多亏,失血严重。为了保现金流,上下游之间的应收账款周期也在不断拉长,相互拖欠账款的现象较为严重,有逐渐发酵成为“三角债”的趋势。一旦有企业倒闭,恐将引发多诺米骨牌式的企业倒闭风潮,大量员工失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与恶劣政治影响,巨额银行贷款无法收回,恐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地方保护主义抬头。过去一年,地方政府对该产业也表现出极大热情,而且有可能演变为“本地造”热情。为了保护本地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在电站审批等方面可能会优先照顾本地企业,甚至会对电站建设方提出产品“本地化”要求,这无疑不利于光伏产业的优胜劣汰。
在金融信贷方面,为了不使自己的前期投资打水漂,金融机构将可能继续对其老客户进行授信支持,以支持其在整合中能够存活或胜出。但这可能导致我国一些优势企业较难获得银行融资,也不利于部委相关产业政策的协同。
门槛亟待设立。通过提高光伏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检测认证水平等手段,加快实施一些强制性标准,卡掉部分落后产能,可考虑树立一批光伏优质产品,通过认证的产品在国内应用市场和出口中优先安排推广。对产品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企业,实施扶优扶强,在金融信贷、技术研发等方面予以扶持,避免信贷的狭隘化,以确保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基础上,组建中国光伏工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此外,政府部门应引导产业转移。鼓励载能高的项目到西北能源较丰富、环境容量高的地区建厂,引导企业到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的欧美国家或制造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建厂或并购,实施全球产业布局,让产品充分靠近终端市场和规避国际贸易壁垒。鼓励大型国有资本(特别是发电集团或能源企业)进入光伏企业,依靠国有资本进行大规模整合重组,以达到规范市场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某光伏业内人士对此评论称,“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他们并不是为了‘双反’而‘双反’,而是希望借助‘双反’系列事件给中国光伏业资金链制造压力。而资金链的断裂显然比‘双反’更可怕。最终,他们希望借此彻底摧垮我们寄予厚望的新能源产业。”
然而,对欧美想通过“双反”来“斩断”中国光伏企业赖以生存的融资生命线,从而引发股价大跌、贷款收紧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彻底置中国光伏产业于死地的“阴谋论”持质疑态度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则认为,中国光伏企业遭遇“双反”,与自身资金链断裂、高负债率及重组等各类消息不绝于耳等密切相关。
一时间,一场有关“致使中国光伏产业高负债是阴谋还是自身瓶颈”的博弈甚嚣尘上。
难忘“双反”之殇
从去年10月开始,“双反”就成了中国光伏业挥之不去的可怕梦魇。
时间回到2011年10月19日,德国SolarWorld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牵头6家匿名美国光伏企业所建立的美国太阳能制造联合会(CASM)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称中国75家相关企业获得政府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进行倾销,同时还指责中国政府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补贴,补贴内容包括获得大量现金补贴,极为低廉的原料,甚至免费的土地、电力、水资源,几十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大量的税收减免、退税政策和优惠的出口保险政策等,遂其要求美国政府向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00%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关税(简称“双反”)。
彼时,在我国诸多行业均曾遭受过美方“双反”制裁的前车之鉴下,光伏“双反”立案的最终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果不其然,2011年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初裁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对美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称中国的进口光伏产品对美国光伏生产厂家形成“危害”或“危害威胁”;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对外公布了其对惩罚性征收中国光伏企业反补贴税的初步裁定结果。根据该声明,这一反补贴税率最低为2.90%、最高为4.73%,其远低于去年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提起“双反”申诉时要求的100%。
由于预期的结果还曾一度刺激相关光伏中概股在美国市场迎来普涨。不过,作为仅占全球光伏装机容量10%的市场,美方实施“双反”制裁对中国光伏业的打击还不够致命。
时隔四个月后,中国光伏业终究还是要面对这可能致命的一击。2012年7月24日,德国SolarWorld公司再度发难中国光伏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申请,对来源于中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
对此,尽管人们推测,经济环境每况愈下的欧洲会谨慎考虑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尽管欧盟“双反”立案门槛高于美国,其还给中国光伏业留下了可做充分应诉准备的“45天窗口期”。但毕竟欧盟是占据了全球光伏装机容量70%的第一大市场,更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欧盟“双反”最终是否立案,终将关系到中国光伏产业的生死存亡。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有接近358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其中60%以上是输送至欧洲市场。而最新的2012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各企业光伏组件出货欧洲的比例分别为,尚德电力占总出口的44%、英利占65%、天合光能占89%。
破解财务“三难”
事实上,与欧美“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影响更大的,却是中国光伏产业内部资金链断裂、高负债率、重组等各类负面消息的屡屡见诸报端。尤其是近期尚德电力、诚兴光伏两家企业分别又因“担保”操作不到位、被担保公司面临破产,使得公司运营、资本市场表现等受到极大影响,由此又一次引发了市场对光伏企业自身财务、经营状况的忧虑。
除了担保环节频频告急之外,其实在交货信用期、负债、现金比例等方面,光伏公司的表现都令人堪忧。
难题一:担保之祸
虽然企业之间的“担保”或“互保”,在光伏行业并不鲜见,但担保问题所引发的纠纷、财务影响,则是在光伏行业全线低迷、各公司资金严重匮乏后,暴露的更加显著。此前,尚德电力(以下简称“尚德”)的反担保借款“子虚乌有”一事,令尚德的公众股东及大型基金连续抛股,一度令该企业的股价连续三日下跌了30%以上。
在浙江金华,浙江诚兴光伏科技有限公(以下简称“诚兴光伏”)控制人李飞突然跳楼,据传也是由担保而起。
2011年,温州“眼镜大王”胡福林由中间人牵线,旗下中硅公司(光伏企业)获得了诚兴光伏的数千万元担保款。但公司经营不顺宣告重组,为其提供担保的诚兴光伏也备受牵连。
据了解,诚兴光伏今年订单不足1亿元,利润预计有10%,但可能仍难以覆盖2000多万元的担保连带责任。
某光伏上市公司的高层透露,担保、反担保都是为了保证相关项目各利益方的投资及借款不受损害。以往,反担保额不会占企业很大比例,可能也只有1%-5%左右的营业额。但现在则不同:光伏行情非常差,有些投资方在批复费用的时候,甚至与项目同等价值的担保额作为降低风险的手段。另外,各家光伏公司的亏损幅度也不低,担保环节一旦出问题,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受影响的就是公司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了。
难题二:信用期拖长
某太阳能企业副总表示,现在他最头疼的事情还不是担保,而是信用期实在太长了。“打个比方,以往我们在和客户谈一桩生意的时候,我把光伏电池组件发给他之前,他会从银行调出30%左右的资金作为预付款;现在,我们是需要不断发货给对方,对方才发还一个信用证,作为付款凭据。”
凭据有了当然好,但问题在于,现在信用证时限是越拉越长,“我们通常拿到的是5个月的信用证。”
该副总还指出,公司对供应商的应付款项也会拉长,时限在100天左右。但因为应收款大大超出应付款,导致中间有50天左右的这笔资金是需要公司自己来垫付的。“庆幸的是,现在我们的账上有数亿美元现金,否则肯定会像很多小企业一样。正是因为这种财务结算方式的变化,促使小企业无法做现金周转,只能快点降价销货。”
难题三:现金增幅过缓
而就目前已公布的十多家国内光伏公司今年一季度财务报告,也能看出他们的现金增幅、负债情况都不容乐观。比如,尚德今年一季度的负债高达22.63亿美元,相比2011年四季度几乎没有缓解。而天合光能的负债为11.38亿美元,环比增加了9.7%,阿特斯太阳能、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LDK等负债总额,环比也分别增加了14.2%、10.3%、8.4%及2.3%。尽管LDK的负债并没有大幅升高,但34.23亿美元的负债总额仍高居各企业榜首。
另据美国投资银行Maxim Group的报告揭示:在中国最大10家太阳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务累计达到175亿美元,表明整个行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部分海外机构会将企业的“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可转换债券现金”再除以股东权益的结果,作为一个债务与资产的比例参考方式。不过有多位国内财务分析人士表示,上述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中国还是以“总负债除以总资产”作为一个“资产负债率”的比值来观察企业是否应定义为“破产”。
尽管还不至于破产,但在负债高企阶段,各公司的现金增幅并不大,甚至在倒退。如尚德在今年一季度的现金为6.63亿美元,同比下滑6.4%,英利绿色能源虽握有6.74亿元的现金,但同样环比下滑了24%,此外天合光能、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及晶科能源等公司的现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晶科能源27%的现金下滑比例名列第一,其第一季度的现金为6707万美元。
直面产业危机
虽然局势紧迫,但就目前来看,除德国SolarWorld等少数公司对“双反”乐此不疲外,美国只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裁定了最低2.90%、最高4.73%的反补贴税,而欧盟则尚未展开调查。
应该说,即便8月7日,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的数据属实,其也仅与此前欧洲缩减光伏补贴,全球经济不振有关,而尚与“双反”关系不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近几年中国光伏产品产量一直在增加,但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双反使得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价格一路下跌,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但时下“中国10家光伏企业负债已高达人民币1110亿元”的消息正在与欧美“双反”的消息发生巧妙的“化学反应”。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光伏业已断粮断饷,前途暗淡。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表示,“现在几乎所有的投行都对光伏业持回避态度,银行信贷也已将光伏企业拒之门外。甚至连一些国有政策性银行,都停止了对光伏企业的信贷。”
事实上,近年来一批中国光伏“巨头”的快速崛起,得益于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以无锡尚德为例,数据显示,其银行贷款从2005年末的0.56亿美元攀升至去年底的17亿美元,7年时间暴增了近30倍。
在“对手”眼里,中国光伏“巨头”们曾经的信贷优势顷刻间便可成为劣势。因为,长期依靠贷款发展的中国企业普遍具有高额资产负债,而一旦市场低迷,这些负债将成为企业融资的最大障碍。
“如果不能保证拥有充足的‘过冬’资金,中国光伏企业甚至撑不到欧盟实施‘双反’立案的那一天。而反过来说,假设这是一场精心策划‘阴谋’,对手甚至不发一兵一卒,仅借舆论之势,就掐住了中国光伏业赖以生存的融资生命线。”上述投行人分析指出。
另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江西赛维日前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0.8亿元,负债总额266.76亿元,负债率为88%左右。Maxim Group认为,江西赛维的负债与产权比率达到7.4,这意味着按欧美的公司会计准则,江西赛维已资不抵债,目前已接近破产,或需要重组。
在美国遭遇集体诉讼的尚德境地则更为窘困。继卷入反担保骗局之后,尚德在美国又遭到两起集体诉讼,被指虚假和误导投资者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信息,尚德股价再遭重挫,连续三个交易日低于每股1美元。彭博社数据显示,28家投资机构的分析师中,有18位将尚德的股价评级定为“售出”。Maxim Group认为,破产重组将是尚德的唯一出路。
但尚德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尚德净亏损1.33亿美元,现金及限定用途现金共计6.6亿美元。一位财务分析人士称,目前无法准确判断尚德资金链情况和偿还债务的能力。
其实,这不是尚德和赛维第一次掀起“破产风波”。2011年四季度,赛维和尚德就一度传闻破产,尚德股价也一度跌近一倍。但随后尚德电力控股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对传闻进行回应并给予澄清。
有分析人士认为,无风不起浪,赛维、尚德破产传言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光伏行业整体的不景气。孟宪淦也指出,“近几年中国光伏产品产量一直在增加,但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双反’使得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价格一路下跌,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
更为严重的是,因行业“寒冬”,在股票市场上受伤的不仅是尚德。在国内A股市场,同是光伏产业的南大光电上市前公告业绩将“变脸”,8月7日上市首日大涨后,次日遭遇跌停。
[关键词]光伏产业;财政支持;贸易制裁
[中图分类号]F812.2;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12-0045-03
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转换,就是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
一、锦州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新兴产业,锦州光伏产业2007年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被国家可再生能源学会批准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产业化基地,2011年国家科技部认定锦州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化基地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锦州市现拥有阳光能源、奥克阳光、博阳光伏科技、新世纪、华昌光伏科技等34家光伏企业,具备从硅原料加工、单晶和多晶硅片、晶硅电池组件、薄膜电池组件、光伏发电工程以及配套高纯度石英材料、石墨、EVA膜、硅棒胶、切割液等配套企业的完整产业链。2012年锦州市光伏企业产值完成144亿元,主导产品年生产能力为:除硼多晶硅料4000吨、多晶硅料200吨、多晶铸锭220兆瓦、单晶硅1吉瓦、硅片800兆瓦(多晶200)、太阳能电池300兆瓦、组件250兆瓦,光伏发电工程16.8兆瓦。光伏企业已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
二、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内外在光伏产业领域的竞争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国内,不仅民营企业,而且很多国有企业、央企也开始逐渐进入到光伏产业,加之西方国家的的限制(美国实施“双反”,预计我国企业对美出口将至少增加36%左右的成本,基本不再有价格优势),给我省光伏企业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从国际环境看,国际贸易制裁挤压市场生存空间
从2007年起,我国连续5年成为全球光伏电池生产的第一大国。2011年,全国光伏电池的产能占世界的75%,而国内对光伏产品消费仅占全球的8%。目前,国内80%光伏产品全部出口到欧美市场。
然而,光伏产业的战略地位,使得国外发达国家纷纷对我国采取遏制措施。继德国在2009年对我国光伏产品提出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后,2012年11月9日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终裁落地,美国将针对我国相关生产和出口企业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2012年11月8日,欧盟公告,称已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此前欧盟已经对上述产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雪;据印度反倾销局称,2012年9月12日该局已收到印度业界申请,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中国台北和美国或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装板或部分组装板进行反倾销调查。
(二)整体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从光伏产业链来看,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虽然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电池组件再到下游的光伏电站的运营是处于一个产业链,但是这三个环节管理的模式和对企业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上游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中游属于劳动密集型,下游更多类似于传统的电力行业。
锦州共有光伏企业23家,包括独资、合资等。锦州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现有已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单晶生长炉197台、线切割机40台、线切方机10台、开断机10台、切方滚磨机8台、梅耶博格BS805带锯1台、数控单晶硅专用磨床1台,原料处理生产线2条,检测设备3套。企业的主导产品是太阳能电池用Ф5.5″-Ф8″的硅单晶棒、硅片,年产硅锭2000吨,硅片5600万片,产品主要销往中国大陆、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印度、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锦州华昌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建成电池片生产线4条,组件生产线2条,形成年产100MW电池片及50MW组件的生产能力。锦州博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和生产能力有太阳能电池片150MWp、太阳能电池组件500MWp。锦州佑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电弧石英坩埚系列产品,主要用于拉制太阳能单晶硅。目前是国内生产电弧石英坩埚的主要生产厂家之一。生产能力为年产电弧石英坩埚14″-18″15000只、生产12″-20″电弧石英坩埚30000只。锦州乃至辽宁光伏企业面临着如何解决全产业链或者多个细分的产业环节同时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诸多管理问题的挑战。
(三)核心技术有待于提高
江西省新余市赛维LDK的高科技有限公司获批组建“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乐山迈士通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建设了“能源技术西部产业基地暨研发中心”,无锡尚德和保定英利等企业更是占据了国内光伏产业的龙头地位。与其相比,锦州企业甚至辽宁光伏企业的不足非常明显,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但光伏产业技术发展很快,从单晶硅到多晶硅再到薄膜,不断有新技术和相关设备出现,企业面临着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企业单纯依靠成本优势来争取市场地位,在对客户影响能力、服务能力、产品质量、成本管理能力等无形竞争方面,与国外甚至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先进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国内而言,江苏光伏产业在制造、研发和市场环境最具竞争力;河北产业链条完整并完善,在区域竞争力中排名位居前列;江西、四川等省突破了硅原材料的供应瓶颈,也形成了较强的区域竞争实力。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辽宁在这些方面还需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空间。
(四)光伏产业科技研发条件不足
科技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力的基本保障,没有科技创新保证,新兴行业发展必然失败。一是光伏产业研究资金严重短缺。无论是锦州的光伏企业还是地方高校,都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到科研当中。企业忙于应对生产的扩张,高校得不到省里的纵向课题和企业的横向课题经费支持,技术和管理创新是无源之水。二是锦州企业和高校都仅仅关注于基础材料或基础工艺的理论研究,对于短期内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和经营管理创新研究却极为忽视。三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连接缺乏有效的纽带。企业有了问题不知道找哪所高校的研究人员解决,高校则不清楚企业有什么具体的需求。四是辽宁工业大学和渤海大学相关专业学生尚没有毕业,辽宁光伏技术学院的基础建设尚未完工,影响了其在光伏产业建设中发挥各种社会服务功能。
三、光伏产业发展需要财政支持
锦州光伏产业正处于建设培育阶段,但由于整体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已导致企业增量不增收,经营现金流萎缩,采取激进的高负债扩张策略的企业债务偿付压力较大。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对于产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在当前光伏市场疲软,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锦州光伏企业同样遭遇“融资难”的问题,银行对光伏企业根本不发放贷款,随着行业调整的逐步深入,新增融资渠道的收窄使锦州光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大。
(一)支持光伏产业的财政总体思路
1.构建财政长期支持机制。新兴产业对地方经济和税收的贡献不会立竿见影,反而需要长期扶持。在产业发展初期往往面临很多问题,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不能因为光伏产业存在的短期问题而否定新兴产业路线。
2.构建以财政政策发挥导向作用的机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市场是新兴战略产业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作为财政政策的资金支持只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不可能也不会统领一个产业的全部环节。
3.构建财税激励机制。重点是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的税收环境,给予企业税收激励。
4.构建财政资金综合作用机制。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使用财政政策的财政补贴、财政贴息、财政担保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
(二)支持光伏产业的具体财政手段
1.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政策是国际上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财政补贴政策的特点是较为灵活,补贴对象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下游的或终端的消费者。财政补贴一般分为投资补贴、产出补贴和消费补贴。应用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创新,属于高风险、高成本、高外溢性,需要政府财政补贴的强力支持,直接补贴研发者或研发单位,利于激发积极性。消费补贴因直接补贴给产品的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可利用市场选择机制,淘汰产品竞争力弱的企业,并刺激企业主动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管理水平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2.财政贴息。财政贴息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财政贴息一般适用于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政策的最初作用点是有效引导供给,降低供给的成本或风险,最终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具体执行时,可以采取适当延长贴息时间、提高贴息率,直接将贴息拨给贷款银行等措施鼓励银行提供资金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