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煮书

煮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煮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煮书范文第1篇

煮书范文第2篇

学科融合:构建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

为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变成一种常态的、自然的、有保障和持续性的校本教育活动,学校打破学科界限,实施学科融合,将课堂变成了汲取中医药知识的主阵地。

比如,在学校开设的“配方课程”中设立“百草韵”课程,作为本校传承民族文化、普及中草药知识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中草药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粗浅的中草药知识,并能够辨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又如语文课堂中的以“文”煮药,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阅读《百草韵》校本教材及其它中医药书籍,结合生活观察,用最美的文字记录最真的观察与感受,同时进行读写结合研讨。2017年4月,刘颖老师在全国语文“千课万人”写作指导活动中,展示了一节《以文“煮”药》的研讨课,学生通过诗歌、散文分享自己的独特认识,让听课的教师们眼前一亮。

再如美术课堂中的“本草绘画”,教师依托课堂指导绘本绘画,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中草药柔美的身姿,有的色彩斑斓,旁边配上几句诗文,为本草平添了几分艺术的韵味,在审美素养提升的同时爱上本草。

学生体验:感受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开放式教育主张“在课内习得知识,在课外培养兴趣,再通过课外活动进一步延伸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之中,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达到教育目的。

“生活即教育”, 培植中草药作为一项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践行总比言说效果要好。因此在10月的观察节中,学校通过开展“我是小医童”“中医故事大讲堂”“中药知识知多少”等竞赛活动,来引导孩子们感受中医药的魅力。

比如,一位三年级的男孩培植了一株紫苏,在整个种植过程的42个日子里,这个男孩每天都要浇水,甚至外出之后都不敢在外过夜,担心没人照看。活动结束那天,男孩终于松了口气,并对妈妈说:“妈妈,我特别想说一句:妈妈,谢谢您!一个生命从出生到长大真不简单,养育生命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养好这株植物,我每天只给它浇水,才过了42天,就觉得要累死了,差点就没能养活它。我要感谢您!您养育了我8年,太辛苦了!太了不起了!我以后要好好报答您!”那位妈妈把植株送来时,满脸是骄傲和幸福,眼里还噙着泪水,连连感谢学校活动开展得好。

一次简单的种植活动就让一个孩子对生命有如此感悟,产生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甚至懂得了感恩与回报,这让我们欣慰不已。

亲子互动 :扩大中医药文化辐射力量

开放式教育主张“开放学校教育平台,扩大学校教育的社会再造功能,怀着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家长素养”。为此,学校在扩大中医药文化的辐射方面进行了探索。中医药文化尽管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国粹,但自从西医进入中国,大众对中医的认同感有所减弱,中医药知识普及也并不广泛。就此,学校大力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努力扩大中医药在家长中的影响。

2016年7月,学校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开放式假期德育作业――培植一株中药,并建议学生与家长共同种植一株中草药,精心培育;记录它的生长过程、撰写观察日志与感想;借助书籍、网络等了解有关中医和中草药的一些知识;制作一份手抄报,开学后带到学校展出和评比。没想到,此项活动得到了全校家长的热烈支持。为此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到野外寻找中草药并移植到家里,有的买来种子,有的则直接到市场上买来中药植株进行移植。暑期结束时,从家乡返回深圳的家长车里大都带着一株中草药,其中还有灵芝、何首乌、石斛、西洋参、沉香等名贵中草药,薄荷、紫苏、田七等常见中草药植株就更多了。这累计2000多盆植株,150多个品种的中草药,可谓饱含了家长对中医药的关注之情。

中医文化的深厚魅力,就这样通过一个个孩子,影响了一个个家庭。开放教育理念的效用由此可见一斑。

资源整合:拓宽中医药文化应用渠道

“开放式教育”倡导资源整合,将学科课程与社区教育资源相统整,建立开放而富有创造性的新课程和新课堂。在这方面,坪洲小学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宝安中医院就在离学校不远处,这可是一个宝贵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库。就物而言,其中有药展石、浮雕墙、针灸馆、百草圃、中药房、问诊室等;就人而言,医院里不仅有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众多病患,还有许多中医药医师及专家。这都是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

为此,学校根据需要不定时邀请中医专家来校为师生开展讲座。同时,从2016年暑假起,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宝安区中医院,观看象征着悠久中医药历史的药碾石雕,了解药碾的作用;研读中医养生格言石书,学习中医养生知识,理解“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饱食即卧,乃生百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百病生于气”等等医谚的深刻内涵;走近大医精诚墙,观看古代名中医人像浮雕,了解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的事迹等;走进“百草圃”,辨识一些不常见的中草药植物,听医生讲解它们的作用;亲临针灸室,观摩医师为病患贴三伏贴,解除病痛。这项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中医药知识,提升了他们的药学素养,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煮书范文第3篇

对失学有着切肤之痛的他,产生了助人之心

从广州一路向北,车行140多公里,便是连绵的南岭山脉,在一片山林中有一间破败的土坯房。推开“吱吱呀呀”的木门,门外的阳光只照亮了屋内的一半。

这儿是邓卫星的老家,30年前,就是在这里,他收留了第一批辍学儿童。

1959年出生的邓卫星,从小喜欢读书,是远近闻名的“小秀才”。1977年,他初中毕业,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当地著名的英德中学。

不幸的是,就在那一年,父亲去世了。身为长子的邓卫星只能被迫退学,这时,他在英德中学的课堂上才坐了仅仅一个星期。

邓卫星搁下书包,背上背篓,跟着堂叔成了一名“杀猪匠”。他每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到农户家收猪、杀猪,贩卖到集市,维持一家的生计。

1981年,邓卫星下乡收猪时,遇到了16岁的辍学在家的陆秋贤。“怎么不去学校读书?”邓卫星问。陆秋贤无奈地说:“我想读啊,可我们这里这么穷,学校又那么远。几十里山路走一趟就是两三小时,这书怎么读?”

对失学有着切肤之痛的邓卫星立刻产生了助人之心。想到自己家虽穷,但离学校比较近,邓卫星问陆秋贤:“你愿不愿意住到我家里?”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改变了陆秋贤的人生。她和另外5个跟她一样情况的女孩,扛着铺盖走进了这间简陋的屋子。

而这时,邓卫星刚开始和熊廷贺处对象。邓卫星对熊廷贺据实以告:“家里就是这样的情况。你要是可以帮忙带这些小孩,那我们就结婚。”1982年,善良的熊廷贺嫁入邓家,一起默默地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

咬咬牙,把家搬到学校的斜对面

陆秋贤等6个女孩在邓家住到了初中毕业后回了老家。而此时,邓家收留孩子寄宿、不收钱只需背点米去的消息,早已传遍四邻八乡。不少家长纷纷把上学不便的孩子送来,憨厚的邓卫星来者不拒:“看人家有困难,就帮一下啦。”

来邓家寄宿的孩子从10多个增加到30多个,最多时有50多个。其中,最小的才上小学一年级,大的也不过在上初中。邓家成了村里人玩笑话中的“儿童避难所”,事实上却是学生、家长心中感激不尽的“学生之家”。

20世纪90年代初,“学生之家”镇上的学校搬迁了,邓家的“地理优势”一下消失了,孩子们的上学难又成了一个大问题。面对家长们痛苦纠结的目光,邓卫星左右为难。

此时,距离新学校很近的一块地皮正在寻找买家,开价两千多元,这对以卖肉为生的邓卫星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他咬咬牙,凑钱买了下来,盖上了房。就这样,邓卫星把自己的家搬到了学校的斜对面,把“学生之家”继续到了现在。

如今,走进邓家仿佛走进了学生宿舍。堂屋里,几排旧课桌椅叠放在一侧,墙上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往里走,一间间房间便是孩子们的宿舍。床是上下铺,上方架一根竹竿用来挂衣服。3张床并在一起,已经将房间占得满当当,靠门一边还加了一张铺。后院厨房的一侧,整整齐齐地挂了一溜50多条毛巾。楼梯转角则摆满了孩子们的鞋,从一楼一直堆到二楼。

30年来,邓家的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开始的:每天凌晨3点,天还黑着,邓卫星就起床到肉铺打理生意;5点,妻子熊廷贺起床,喂鸡喂鸭,给几十个孩子做早饭――夫妻俩的这一作息深深地影响了大儿子邓文芳。已大学毕业、正在深圳工作的邓文芳,到现在仍会每天3点醒一次、5点醒一次。

早上10点多,邓卫星从肉铺收摊回家,一头扎进厨房,洗菜、淘米,烧起灶头。中午,孩子们叽叽喳喳地从学校回来了,房前屋后地窜进窜出,几乎掀翻了天,直到邓卫星一声“吃饭了”的吆喝后,才“呼啦啦”捧着饭碗围到灶边。给孩子们分完饭菜,看着他们吃完后,邓卫星夫妇才得空吃上几口。

下午,夫妇俩到自家的20多亩菜地和橘园忙活,或上山砍些柴回来烧。下午三四点,孩子们放学回来,邓卫星家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夫妇俩一边在厨房炒菜,一边挨个喊孩子们洗澡,还要随时抽出手帮年纪小的孩子搓几下衣服。

吃完晚饭,邓卫星在堂屋里摆好课桌椅――晚自习开始了。孩子们写作业的时候,邓卫星也搬一张凳子坐在旁边,随时听候“卫星伯,这个要怎么做”、“阿爹,这个要怎么读”的求救。

直到晚上10点多,几十个孩子钻进被窝,闭上眼睛,忙碌了一天的邓家才慢慢归于安静。

30年来,“学生之家”走出了904个孩子

30年来,“学生之家”走出了904个孩子,没有一个有不良记录。每每说起这些,邓卫星的脸上总是会扬起幸福的笑容。

家长们把孩子送到邓家,从不提什么要求。但是,几十个孩子一口一个“阿爹”、“卫星伯”叫到了邓卫星心里,邓卫星自然而然地当起了这些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们的安全,邓卫星给房子装上了防盗窗

最开始,邓卫星只要来这里的孩子带些大米就行。后来,孩子渐渐增多,加上物价上涨,邓卫星只得收取少量的钱来维持“学生之家”。先是每学期175元,前两年提到了每学期325元。和当地小学每星期50元的伙食费比起来,这个数字是非常便宜的。

但尽管如此,这里的贫困家庭太多,交不上钱的仍不在少数。邓卫星有个账本,上面记着学生家长们的欠账,还了一笔就销一笔,可账本上销不掉的还是大多数。今年住宿的54个学生中,只有5个学生把钱交了。

为了把“学生之家”办下去,邓卫星的日子只能精打细算:猪肉是每天卖剩带回家的,鸡和鸭是自家喂的,一些菜也是自家地里种的,油也是自己用肥肉煸的。虽然后来家里有了社会捐赠的电饭锅,但电费太贵用不起,邓卫星仍然用土灶烧饭烧菜。

可即使如此,“学生之家”仍然开销不菲,每天光20公斤大米的费用就是一笔大数目。粗粗算下来,每学期邓卫星要垫进五六千元。

邓卫星记得,最难的是那一年,妻子熊廷贺上山砍柴被车碾了,在医院昏迷了三四天,治病一下子花掉了2万元积蓄。眼看儿子也快要念大学了,需要一大笔学费,邓卫星一筹莫展。

大儿子邓文芳回忆:“那时连吃的都快买不起了。我爸带了一口锅在医院,每天就带些菜在医院煮。后来,80多岁的奶奶来‘学生之家’帮忙,才硬是撑了下来。”

然而,几十年间,邓卫星从来没有向别人发过牢骚、倒过苦水,从来没有向当地政府、向旁人、向从他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们伸过一次手,哪怕他们当中有人已经成了大老板。

煮书范文第4篇

注视清澈的小溪,欢跃的溪水,嬉戏的小鱼儿.很美,很美.

注视茂密的大树,香喷喷的花儿,甜滋滋的果子.很美,很美.

注视深夜沉睡的城市,宝贵的宁静,绚烂的迷红灯.很美,很美.

注视可爱的小妹妹,大大的眼睛,甜甜的笑容.很美,很美.

煮书范文第5篇

2、烛光支支光辉,寿诞岁岁不祥。童颜青丝逢浊世,百年没有老祸乐绵。麻姑献寿奉蟠桃,我往贺寿支祝贺:祝您与天地比寿,愿您与日月同光!

3、岁月飞逝,宝刀不老。时光无情,人间有爱。愿幸福、健康和吉祥与您永相随。

4、让我真诚地祝愿您,祝愿您的生命之叶,红于二月的鲜花!

5、也许你并不是为我而生,可我却有幸与你相伴。愿我在有生之年,年年为你点燃生日的烛焰。

6、岁月的痕迹在纵横沟壑的皱纹中显现,数十年的光辉数十年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您。在这欢乐的日子里,祝您健康长寿!

相关期刊更多

戏曲艺术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轻工机械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