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个怎么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把这一问题的原因归结为自然、历史、政策、体制等四个方面原因,分别加以论述,指出,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涉及面广,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结果。文章指出,发展不平衡会给中国社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引起民族、宗教、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以解决。
作者分别从解决城乡不平衡和解决区域不平衡两个方面提出解决办法。心得体会解决前者主要是以城市反哺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战略着力点,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一言以弊之,就是强化农村建设,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对后者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檄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久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简言之,就是大力发展久发达地区,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我是这样看待这篇文章的。对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状把握准确,原因剖析深刻、全面,解决问题的措施与中央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相一致。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提出更进一步的建设性意见。
我认为,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问题正如文章中指出的那样,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文章列举了一大堆举措,关键是从哪里下手这一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个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步骤,如果把后做的事情与先做的事情并列,不可能把事情办好。在我看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服务。将国/家的重点项目用于支持这些相对落后地区改善基础条件,这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与其每年花大量的资金去补贴农民种田,不如将这笔钱用在支持改善医疗、卫生、教育心得体会、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上。当基础条件改善了,人才、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自然而然的向西部地区转移,自然而然地向农村地区转移,自然而然地带动农村地区、久发达地区的大发展。要改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资金紧缺,国家又没有能力全力支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东部与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办法,以对口支援为平台,政府牵头揽总,项目为重点,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互惠互利机制。第一步,实施对口支援政策。东部支援西部,城市支援农村。既可以让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又可以引进东部地区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可以改善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元芳,你怎么看?”—陈年旧剧《神探狄仁杰》中的这句台词在网络上大火,引爆点跟新近发生的一起女生坠楼案有关。在剧中频频遭遇“你怎么看”的提问时,身为狄仁杰卫队长的元芳总是先来一句“此事必大有蹊跷”或“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的万能句式,之后就洗耳恭听“上级”对事件的“神算”推理,不多言不妄言,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这么一个武艺过人、思维缜密且有政治智慧的绝版稀缺男人,怎能不忙呢?下面我们来围观下网友对“元芳,你怎么看?”的各种吐槽—
幸福自在心中:【元芳唐诗版】:床前明月光,迷案一桩桩。举头玩淡定,低头问元芳。【元芳宋词版】:罪犯如此嚣张,引无数英雄尽遭殃。惜施公海瑞,性情鲁莽。宋慈包拯,总是受伤。一代神探,狄公仁杰,还需女皇暗帮忙。俱往矣,看世间琐事,都问元芳。
冷笑话沙龙:狄仁杰:“这已经是第三个在我询问案情的过程中突然死亡的案件证人了,究竟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竟然能把时间掌握得如此精确,能让这些证人死在我的面前,向我示威?元芳,这件事你怎么看?”李元芳:“大人,下次来急救室询问案件的时候,站远一点,不要再踩到证人的输氧管了。”
不夜语:最近我失眠,一个晚上有个室友在说梦话:“元芳,你怎么看?”我脱口而出:“大人,此事一定有蹊跷。”
两色风景嘎:“元芳,我们去唱K吧!我要听你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是的,大人。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元芳,你怎么看?”“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两色风景嘎:凶案现场,狄仁杰沉吟道:“据悉死者生前有一怪癖,看时喜欢呼朋引伴。元芳,你怎么看?”元芳红着脸小声说:“我一般关起门来一个人看……”
当时我就震惊了:元甲,你对陈真的死因怎么看?元宝,你对人民币和美元怎么看?元旦,你对春节和圣诞怎么看?元配,你对小三和二奶怎么看?元宵,你对月饼和豆腐脑的事情怎么看?元霸,你对宇文成都怎么看?元春,你对宝钗和黛玉怎么看?元气,你对丹田怎么看?元素,你对周期表怎么看 ?(转)
我有一个梦,想。
在这个思想稍微“出轨”就会被斥责“这不科学”的时代里,有梦想是一件很宝贵的事。以色列摄影师Ronen Goldman过去五年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梦境拍摄下来,然后再根据这些梦提炼某个概念。例如一男一女给对方脑袋(两个金鱼缸)里喂东西的那张照片,意思就是:“我们天生就是一对”。至于其他的,只能是见仁见智,因为,想象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你不减肥了?不想换男朋友了?
两色风景嘎:去尝试了附近的新面馆,吃功夫面。我最喜欢有嚼劲的面了。可惜这个面软软黏黏,付钱时候跟老板抗议说:“你这算什么功夫面!”老板尴尬地说:“是……是三脚猫的功夫……”
阿兰Alan艾伦:某天晚上想买零食吃,被妈妈制止:“你不减肥了?”我:“嗨……反正我有男朋友了……”然后我妈看了我好久,说了句话:“不想换了?”
阿兰Alan艾伦:在澳大利亚坐地铁,人不是很多,一个胖胖的男生进来后,门要关了,就发出嘀嘀嘀的警告声,这货突然一下跳到站台上面,然后车厢门慢慢关上了,大家正在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只听胖男生突然大喊道:“擦,这不是电梯!”
糗事百科:发个二货同学的经历,他爸妈闹离婚,都已经到了民政局,他妈发现没有身份证,就商量着说还是不离了吧,他爸也同意了,惯例这不是GC,GC是,我那同学知道后立马把把身份证送过去了……于是,就离了,离了……亲爹亲妈,绝对真人真事啊!
稳稳的蜗牛:有天我妈心机重重地对我讲:“你看看啊,你的同龄人谁谁谁早都结婚了,都快生二胎了,你能不能也抓点紧啊?趁着我还年轻有精力,还能帮你带带!”我:“妈,你是特别想抱外孙子么?”(妈点头)……“找个女婿是费点儿劲,不过你想抱外孙子的愿望,这个好实现!”老妈听罢连连摇头,再也没提过这个话题。
全球糗事收集:上课点名!同学急忙打电话给舍友悄悄说:“快来!老师点名了……”舍友淡定地说:“把免提打开……”
爱是难以自控地想要占有
@天才小熊猫:诺贝尔的奖金要分一点给最右//@Bluepony:Lydy, Judy, Lyndy, Sandy, Pandy, Nandy, Qudy
@corissawang:《丰乳肥臀》里面,上官金童除了双胞胎姐姐叫上官玉女,其他七个姐姐分别叫来弟、招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很想知道这部小说的英文版里,这么有内涵的名字是怎么翻译的。
筱菲酱:最右出真理!//@蚁观沧海:说起来,理科生看文科生一晚上时间毛概思修可以背好几本的时候,眼神也跟看贝爷似的,一方面觉得“太NB了你们这都背得下去”,另一方面又是“太可怕了你们得是吃啥长大的……”
@蚁观沧海:一直觉得文科生看理科生就跟战士看魔法师似的……尤其看学数学的,简直就是用一种看死灵法师的目光,混合着崇拜和极度的恐惧……
“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将“为读者服务”的出版精神坚持到底、一以贯之。“理论热点面对面”丛书,从内容选择、框架设计,到语言风格、装帧设计,甚至是价格确定和宣传手法,无不体现着为读者着想的精神,无不渗透着作者和编者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恰是这种在每个细节上都为读者着想,每个环节上都极其尊重读者的诚意之作,才彻底打动了读者、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和赞扬。
政治类图书的编辑,经常会产生一种误区,认为自己编辑的内容是党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传播的是党的声音,承担的是政治任务,作者是权威的专家学者,因此容易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习惯于按固定的思维和模式去编辑书稿,满足于固守某种僵化刻板的套路而不求改变。长此以往,造成了“图书像文件”、千书一面的现象,逐渐使出版物丧失生命力和吸引力,逐渐脱离群众。当听到读者反映图书内容枯燥、不容易理解时,则将责任归结到“读者理论水平需要提高”上,而不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原因。
做好编辑工作,首先要克服这种“唯我独尊”的错误认识,转变观念,变“我们出什么,读者学什么”为“群众要看什么,我们出什么”。著名出版家邹韬奋曾经说过:“要用敏锐的眼光,深切的注意和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这是一个出版工作者应该担负的基本责任。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所谓“精英图书”,不是给精英们看的书,而是把读者当成精英,对读者的辨别能力和鉴赏品位,深怀敬畏之心。读者是我们的“上帝”,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牢固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将“为读者服务”放在了首位。该套丛书的第一本书名叫《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可谓开宗明义,首先明确了以“干部群众关心”为核心的定位,并将这种定位贯穿到底。
“理论热点面对面”中每个话题的确立,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现实依据。以《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为例,从2010年年底开始,理论局就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在网上广泛征求问题,在认真了解广大干部群众关切的基础上,梳理出物价上涨、分配不公、房价过高、就业难、看病难、教不育公平、发展不平衡,腐败现象蔓延8个时下最热门、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围绕这8个问题,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广泛征求理论界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在集思广益、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后的书稿。正是由于做到了眼睛向下看,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切实满足读者的需要,才赢得了民心,最终获得了读者的肯定。
有的读者曾反映,但凡谈及理论类著作,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屋建瓴”。理论虽好,却不“亲民”,因此被束之高阁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古人云,文以载道。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现在的政治理论读物不能深入群众的现象比较突出,问题不是出在内容上,而是由于表现手法的老套和生硬。周立波在《立波秀》里讲过一个段子。他说,同样讲“人口普查”的重要性,美国的广告语是“如果我们不知道社区里有多少人,我们怎么知道应该建多大的医院呢?”而中国的宣传口号则是“人口普查进万家,彻底清查你我他”。抛开其他因素,单就宣传效果来说,两者比较,高下立分。这里面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表现形式的差异会给人造成不同的感受,而不同的感受则会带来接受程度的变化。
文化的核心魅力是感召力和吸引力。好的内容,如果没有用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吸引人的“眼球”,那么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而好的内容辅之以活泼新颖的表现形式,才能做到寓教于乐,真正起到宣传教育效果。在有些人的头脑中,政治理论读物必须是严肃庄重,好像不板着脸说话就不足以体现其权威性。这种保守的观念是造成政治理论读物形式单一,枯燥生硬,不能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主要原因。
“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在创新形式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经实践证明,有很多做法非常成功。例如,为了满足“读图时代”的需要,丛书选配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中的图片有70张,平均1.8页就有1张图片。不仅活泼了版式,更增强了读者对正文内容的感性理解;再如,为了扩大信息量,丛书设置了“知识点”、“相关链接”、“深度阅读”等板块。除此之外,《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还新增加了“权威声音”、“政策传真”、
“专家点评”和“百姓心声”等,拓宽了角度,强化了深度,增加了可信度。
今年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在文风上有重大改进。在阐释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时,没有长篇累牍地论述,更没有避重就轻地闪躲,而是采取段首中心句的写法,简洁明快地直奔主题;在论述中,侧重于摆事实,多以数据和实例来说明问题,讲目前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将来还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在语言运用上,取平实弃浮华,通篇不见口号式的空洞高调,更没有“抛书包”式的艰深晦涩,而是如同拉家常般的娓娓道来,令读者有如沐春风的阅读感受。
做好编辑工作,还要明确评价标准是什么。政治类图书编辑,习惯于偏重强调出版物社会价值,而忽视其经济价值,眼睛喜欢向上看,满足于获得领导的表扬和专家的肯定。不屑于市场类的营销手法,不以销售论英雄,而以是否获奖来体现价值。其实,图书获奖固然重要,但做到“叫好”还只是成功了一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比“叫好”更为重要的是“叫座”。对于图书来说,读者才是最终的裁判,读者肯掏钱购买,就是对出版物的最高褒奖。
范冰冰:爱里的心已经进入第七年了,做这个项目之后我会觉得这种爱是相互的,不单是我去帮助孩子们,从他们身上我也得到了更多的力量。无论是去筛查还是救治,在这些过程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高原上我们遇到了山洪、抛锚、高原反应、感冒发烧等等情况,在救治过程中就担心孩子们会有危险,心脏手术都是会有很大的风险性。但当我每次去医院看到孩子术后开心的笑容,那时你会觉得自己的坚持太对了。
南都娱乐:今年在慈善方面有哪些新的规划?
范冰冰:从一开始我对于“爱里的心”的理念就是”做零成本的慈善,救一个是一个”,我觉得这样最实际、最诚恳,今年我们的团队马上又要去阿里筛查,还是先按部就班地做下去。
南都娱乐:很多人认为明星参与公益活动是“作秀”,您怎么看?您认为明星做公益应该“高调”还是“低调”?
范冰冰:明星参与公益活动,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缘由,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去扩大公益的影响力,令更多人关注到需要帮助的群体。实际的行动,是最重要的,即使被认为是作秀,我觉得也是最好的秀。
南都娱乐:由于前几年出现的一些公共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导致民众对公益活动信任度急剧下降。明星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其实也是在为公益活动背书。在选择和进行公益事业时,您是如何确保该项公益项目的公正、公开、透明的?
范冰冰:我们的项目现在并没有对公众进行公募,我希望能更简单直接一些吧,毕竟我和我的团队的力量有限的,只是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多的是我和我的同事与陈砺志先生及他的同事,自己来做执行、、筛查、联系方面的一些工作,而且还请到阿里红十字会的同事来帮忙联系筛查地、孩子和家长,更是帮助我们把他们平安接送到医院。我们在筛查、救治的过程中会向大家做汇报,让大家知道孩子们的情况。 范冰冰坦言“爱里的心”从来不是她一人之力能为之,所以她希望大家在关注她和李晨的恋情之余,能够看到有更多的艺人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
大陆怎么看台湾?台湾又怎么看大陆?日前,本刊和零点调查公司、台湾《远见》杂志联手进行了一个“两岸民众价值观调查”。大陆部分的调查由零点调查公司执行,有效样本3192人,年龄层涵盖18岁到61岁(及以上),地域涵盖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西安、长春、成都八座城市及江苏、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陕西、云南的八个县。台湾部分由《远见》杂志民意调查中心执行,有效样本1004人,年龄层涵盖18岁到70岁(及以上),地域涵盖台湾23个县市。
大陆人对台湾名人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在调查中,有83.9%的台湾人最近3年没有来过大陆,在18~24岁年龄段这个比例更超过9成。大陆和台湾,既互相关注,但是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陌生感。
在被问及是否关注彼此的整体发展时,大陆人比台湾人更积极,有11.5%的人“很关心”、55.9%的人“还算关心”,台湾人相应的比例则是8.7%和8.3%大陆人去台湾,台湾人来大陆,第一目的是旅游,比例分别是70.2%(大陆)和56.8%(台湾)。其他目的,大陆依次是工作(25%)、定居(13.6%)、念书(11.7%)、投资房地产(10.2%)、结婚(6.4%),台湾依次是工作(18%)、投资房地产(15%)、定居(9.3%)、念书(8.8%)、结婚(8%)。
虽然感觉上很亲切,但实际上,大陆人和台湾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以私人关系而论,有高达90.8%的大陆人在台湾没有包括家人、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在内的私人关系,在台湾这个比例则是64.1%。最有印象的大陆/台湾名人,大陆人知道得更多,提交的选项远远多于台湾人,但也可以看出,大陆人对台湾名人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如席慕容、邓丽君、费玉清、张信哲、苏芮等人仍然被提及。有趣的是,两岸民众在对名人的认知方面都不无谬误之处,比如台湾人把视为大陆名人,而在“最有印象的台湾名人”及“最欣赏的台湾名人”中,郭敬明都入选了。还有十几位大陆的受调查者选了“陈楚瑜”,他们应该是想说宋楚瑜,只是张冠李戴了。
大陆胜在国际地位,台湾胜在生活品质
调查列出国际地位、经济/消费能力、风气开放、尊重传统、生活品质、工作态度、踏实耕耘、知识水准等八个选项,让受调查者比较两岸各自的优势。比较的结果是,大陆胜在“国际地位”(39.8%),台湾则胜在“生活品质”(38.7%)。在尊重传统上,大陆人觉得大陆做得更好,19.5%的人认为“尊重传统”是大陆仅次于“国际地位”的优势。只有6.4%的台湾人认为台湾在尊重传统上有优势,但15.2%的人自象于台湾的风气开放。同样的,在回答“哪一方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这个问题时,大陆人更自信,有80%的人觉得大陆会做得比台湾好;台湾人也觉得台湾会做得比大陆好,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人(42.8%)支持这个判断,
两岸民众对各自社会的印象,有七个判断选项:落后/进步、传统/现代、保守/创新、不守法/守法、不安全/安全、不和谐/和谐、不团结/团结,采取打分制,1分最低,10分最高。总体而言,大陆人对台湾社会评价较高,除了在“不团结/团结”选项低于6分,其余选项都高于6分,“落后/进步”选项更达到了7.21分。反观台湾人对大陆社会的评价偏低,最高的“落后/进步”选项为5.56分,最低的“不安全/安全”选项只有3.47分。
对于各自社会未来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陆依次为贫富差距(23.9%)、官员腐败(19.6%)、失业率高(14.2%)、社会保障(10.9%)、经济发展(9.7%),台湾则依次为经济发展(21.9%)、失业率高(17.4%)、教育(13.0%)、官员腐败(12.8%)、贫富差距(9.2%)。
“一起赚世界的钱”的生意伙伴
2005年4月,时任主席的连战在北大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两岸合作,一起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可以?”看来台湾人普遍接受了这个观点,在此次调查中,有53.6%的台湾人认为两岸未来将发展为生意伙伴,在30~34岁的受调查人群中,这个比例更高达74.2%。在大陆这边,16.2%的人认为两岸会成为生意伙伴,低于家人(39.1%)、朋友(22.6%)的判断。由此看来,大陆人更倾向于“血浓于水”这个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