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容人多的词

形容人多的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形容人多的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形容人多的词范文第1篇

成语解释: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蚁聚”。

成语出处:清 昭梿《啸亭杂录 缅甸归诚本末》:“帆樯衔接,倏然蜂拥蚁屯者数千人。”

成语使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多的地方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近义词:蜂屯乌合、蜂拥蚁聚、蜂攒蚁集

字典查询:

蜂拥蚁屯

蜂拥蚁屯成语接龙:

屯街塞巷 形容人多拥挤。

屯粮积草 储存粮食和草料。

屯蹶否塞 颠连困厄。

形容人多的词范文第2篇

在《说文》中许慎认为:“企”字的本义为“踮起脚后跟”,明确地说明了“企”字的本义。在古籍中,多用“企”字的本义,如《汉书・高祖纪》:“日夜企而望归”,意思是:白天晚上都踮起脚跟远望期盼归来。由“企”字本义又可引申为“盼望”:由“盼望”又可引申为“赶上”,如《新唐书・杜甫传》:“……可企及也。”也就是说:是可以赶得上的。

“伏”是个会意字。1.金文的字形。左上面是一个面向左的人,这个人的屁股后边有一条犬(狗),表示这条狗把人给拽倒了。在此,“伏”的本意就是“趴下”。2.小篆的字形,是由金文演变而来,字形更规整了。但仍是左人右犬,其义未变。3.楷书的字形。

“伏”的本义很清楚就是“趴下”。从“趴下”引申为“埋伏”,在古文中其字义基本没变,但也有假借的,如《汉书・景帝纪》“有罪者不伏罪”,这里的“伏”又是“服”的假借字。汉字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假借字很多,我们在今后还会见到。

“伐”字是个会意字,从“砍”引申为“割杀”。我们看看。1.甲骨文的构成:左边是面朝左站立的一个人,右边是一把长戈,戈的长刃正砍在人的脖项上。2.金文的字形,基本与甲骨文同形。3.小篆的字形,仍是左人右戈。4.楷书的字形。

“伐”的本义是“砍”,由此可以引申为攻打、讨伐。如《书经・武成》“武之伐殷”。这个“伐”字是“讨伐”的意思,通过战争手段用武力攻打。固“攻打”就可能取胜,取胜则有了“功”,所以“伐”字又可以当“功劳”讲,又可从“功劳”引申为“夸耀”,如《庄子・山木》:“自伐者无功”。意思是讲自己夸自己的人无功。

“休”字是个会意字。1.甲骨文字形,表示一个曲背弯腰人(右边)在一棵树(右边的木)下休息。2.金文的字形。其义未变,只是把“人”与“树”左右调换了位置。3.小篆的字形,与金文的字形一致。4.楷书的字形。“休”字的本义是“休息”,人休息就会停止活动,由此又引申为“停止”的意思。有时“停止”是由他人指导的,所以后来又引申为“禁止”和“不要”的意思,如杜甫《戏赠友》一诗中:“劝君休叹恨”。就是说请你不要叹恨了。

在这里,有同学会问,成语里“休戚与共”中的“休”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从“休”字还可引申有“高尚”的意思。你想想,古人在生产工具落后、极度的体力劳动后能够休息是多么高兴啊。“戚”字的本义是“悲伤”,那么“休”义的“高兴”和“戚”义的“悲伤”结合在一起说明什么呢?这就是形容人与人的关系非常亲密,高兴和悲伤都是心心相印,紧紧相连的。

“众”字太有意思了,你们看。1.甲骨文的形状,像不像许多人(下部)弯着腰在烈日(上部)下劳动,看到这个字,真是“汗滴禾下土”的样子。这就是“众”字最早的字形,这个字是古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2.金文的字形,原来头上的“日”变成了“目”,很像是奴隶主的一颗狰狞的大眼睛在监视人们劳动。3.小篆的字形,上部仍为“目”,下边是三个人。三表示很多的意思。易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用“三”来表示诸多的含义。所以,我们现在还常说:“三人为‘众’”。4.楷书简体字形。“目”不见了,仅保留下三个“人”。

形容人多的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青年流行语;符号表征;社会方言特征;社会心理

[作者简介]陈秀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部讲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138―04

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而青年流行语则是指由青年创造,或者源于其他人创造,但在青年中广泛流行的词语。青年人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较独特,自我意识强化,对自己所感知的社会现象及社会行为乐于作出自己的评判,这种评判体现着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方式。因此,青年人对城市变化的敏锐感受,往往通过“流行语”这种独特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表明生活态度。流行语也就从潜在或间接的角度透视出青年对社会文化的反映。因此,流行语便成为青年社会文化心态的符号表征。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流行语最能迅捷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

这些流行语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人生意义、生活方式、爱情、友情、就业、消费、时尚等,其时代性强、传播面广,反映着当代社会变化中青年人心态的变化。我们可以从近年柳州青年流行语中看到社会迅猛发展和观念变化对青年人的影响。

一、柳州近年出现的青年流行语

(一)与经济生活相关的流行语

柳州是广西主要的工业基地,是沟通中南和西南各省的交通枢纽,素有“桂中商埠”之称。近年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出现了一批与商品经济密切相关的流行语汇,以往标准语中的货币单位在柳州话中有了新的称谓:

一元钱-一个饼 十元-一两 一百元-一斤

一千元-一个鸟(一撇水) 一万元-一方水

“钱”即为“饼”,“数钱”就成了“数饼”。如有人问:“有饼咩?搞点来!”回答说:“只有一个鸟。”意思是问:“有钱吗?弄点来!”被问者答:“只有一千元。”而问“你在哪儿赚钱?”则说“你在哪搓饼?”“没有钱”说成“麻角”,用“我麻得路都不见了”形容身无分文。

(二)外来语影响出现的流行语

由于地域间的交流,加上各类媒体的传播,使语言相互影响,很多原属于其他方言区的词汇和表达形式越来越频繁地被更广阔地域的人们所使用。如柳州话吸收了粤语的“水货”、“流宗”表示“假货”之意。好的东西也用了粤语的“坚货”。

漂亮的女孩―坚拐

英俊的男孩―靓崽

找女朋友―敲拐

找男朋友―撩蛇崽

其中“坚”、“靓”为柳州话对粤方言词的引用,“拐”在柳州话中是“青蛙”之意,而蛇是以青蛙为佳肴的。男女接吻称为“利钱滑”。“利钱”一词的意思是“舌头”。由于“舌”和“折本”的“折”同音,为了避讳而改用“利钱”这一吉利的说法。这一词汇是柳州话对客家方言的兼容。男女分手叫做“劈断”。这些词汇的兴起,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们对男女朋友关系的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此外,柳州话用“挨敲”、“挨耍”说明上当受骗。用粤语中的流行词“人头猪脑”形容人笨,空有人的外表,里面却是猪的脑子。这是一种打趣的说法,语气比“笨蛋”、“蠢猪”要轻。一个人很能干,说成“他很去得!”人很机灵叫“鬼马”。一个人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则被称为“老鸟”。

“哇赛”,原为闽南话,本意是骂人的粗话,在柳州话中用来表示惊叹语气;“爽”,这个近年来在柳州青年口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其实在闽南话中其本意极为不雅,是专指而言,但在柳州话中也被泛化了,成了表示舒服痛快的一个词。“酷”,习惯上认为是cool的译音,年轻人常把它挂在嘴边,指人风度出众或穿着打扮人时,甚至是指那些外表上与众不同的、与传统的审美情趣不大吻合的东西。

(三)观念变化出现的流行语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开放,使得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青少年心理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倾斜、观念的混乱,这些也体现在柳州青少年流行语中。它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在柳州话中,称“妓”这种丑恶行为是“劈锅头”。“锅头”是江湖隐语,即“”之意。青年们换用这种较隐晦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此现象所持的一种调侃戏谑态度,也可见其生活态度的不严肃。社会上有关打架斗殴,也有不少流行的语汇。如:

打别人―敲 被人打―挨铲

用刀砍人―刷 骂人傻―算雾了

两人打架―单挑 恐吓别人―吓扁

对于别人的话语不以为然,柳州青年常常用“讲点别的”来婉转反驳他人。由于这句流行语幽默婉转,含义丰富,许多中年人也纷纷认同,在社会上广为流行。

(四)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流行语

网络这一高科技产品的迅速发展,带给了青年一个新奇的世界。而青年在这个新奇的世界中,又创造着更新奇的事物――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引发了一些青年对它的追逐和迷恋。他们在其中创造、表达、娱乐、宣泄。

柳州近年大量的青年流行语与网络文化相关。在网上为了快速交流,缩略词语、缩写字母,或用数字、符号替代,甚至用图形表达意思,在不断的使用中,增加了幽默、诙谐等特点,成为不少青少年挂在嘴边的常用语。如:

QQ―网上聊天号 偶―我

电子邮件―伊妹儿 年轻女性―美眉

东东―东西

再见了(拜拜了)―886

酱紫―这样子 DD―弟弟

PMP―拍马屁

菌(“俊”)男―青蛙

长相不好看的女生―恐龙

“菜鸟”,网络语指“新手”。在柳州青年人中已泛化,刚接触新事物所表现出的不熟练、陌生感,都会被戏称为“菜”。如“你信他?他好鬼菜的”。意为“你别信他,他什么都不懂,是个新手”。这些语言在青年中间十分流行,他们纷纷以“Q言Q语”为时髦。

二、柳州青年流行语特征

“城市是语言变化最敏感,最活跃的地区。”因此,我们对城市青年流行语的分析,可以从中探究其所具有的社会方言特征。

(一)阶层特征

上述流行语中的网络用语,多在学校、政府,接触电脑较多的知识青年人之中通行。因为这一类人经常上网,对网络用语耳熟能详,往往信手拈来,对话双方心有灵犀;另一些社会用语,多通行在商贸、厂矿、街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青年中。这些流行语汇在这一阶层较为盛行,其原因在于许多流行语汇原本就是社会中下层用语,如“锅头”、“数饼”

一类的词。这一阶层的人对这些语汇很快能适应并接受,他们互相之间使用这些语汇显示其同属一个阶层,有亲密感。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部分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他们往往认为使用这些流行语较为粗俗,有失身份。一般受教育程度越高,使用这些流行语越少。所以我们可以从街头青年、个体商贩、司机、工人处听到他们说:“一个鸟”、“一方水”,而很少从教师、政府工作人员口中听到诸如“劈断”、“敲拐”一类的语汇。

(二)情景特征

特定的言语环境往往制约着流行语的使用。场景不同,谈话对象不同,谈话目的不同,对流行语的使用也不同。大部分的流行语都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或场合中使用,事实上,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才能显示它的活力、趣味和表现力。一般的年轻人多在要好的朋友面前使用流行语,显得亲密、随便,对于不熟悉的人则较少使用。而有些身份地位较高者为显示其年轻、大众化,与年青人聊天时也会使用流行语。这往往是在朋友聚会时用得较多,显得随和、亲切。在一些正式场合,如上课、开会则一般不用上述语汇。当然,下级和上级领导谈话、小辈对长辈说话也不太使用这些流行语汇。

(三)年龄特征

使用这些流行语的多为青年,年龄越大用得越少。青年最急于寻求独立性,显示其个性,不喜欢陈词滥调,特别青睐新词。加之柳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柳州话同时受粤方言、北京话等外来词的影响。粤语词“乌龙”(乱来)、“阿杂”(嚣张、令人讨厌)、“好彩”(幸运),都进入柳州流行语汇。而北京话的流行语“傍人”、“撮”(吃)等也为柳州人所接受。年轻人迅速将这些词吸收、兼容,老年人的保守心理使他们对新词不由自主地排斥。

(四)性别特征

“语言的男女差异是社会文化给男性和女性角色规定的不同象征。这种象征带有个人无法逃避的很大的强制性。”在柳州,上述大部分的流行语的使用者以男性居多,女性相对使用较少。由于女性自身的保守意识,加之社会规范的制约,女性语言往往倾向于文雅和稳重,较少使用语言的粗俗形式。许多流行语所显示的粗鲁、前卫的气质不适合女性,却正合男性之意。由于许多流行语汇直接来源于社会中下层,使用者也多为这一阶层的人,男性追求“潜在声望”的心理也使得他们乐意使用流行语。女性则不以为然,由于“女子比男子更偏向于标准的、带权威性质的发音”,她们对于标准语比男人更加敏感。所以,一个男性说:“有饼咩?搞点来!”“我搞掂你!”人们可能不以为然,而同样的话出自女性之口则会令人奇怪。

三、社会心理原因探析

“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人们通过了解流行语来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向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和当前心态。从青年流行语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青年的语言心理变化。其表现为:

(一)时髦心理

社会普遍存在求新好奇的社会心理,特别是青少年时期,这种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对周围事物的发生发展非常敏感,往往具有与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追求时髦。通过标新立异,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语言来追求强烈的表现力,这也是青年人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心理动机。在他们看来,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指称事物的纯语言符号,它还是一种抒发个性和赶时髦的手段,是一种群体认同的标志。因此,他们喜欢放弃原有的说法,借用或造出一些在这一阶层广为流行的新潮、前卫词语,追求超乎寻常语法甚至不合逻辑的新的表达方式,显示他们与父辈的不同,体现其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是他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全新表达。如:货币的变异称谓、粤方言词汇“搞掂”、缩略语“废”、网语“美眉”和“东东”等的流行。

(二)简明心理

“由于汉语语素多为单音而词语多为双音的现象在人们的语用上形成一种强大的习惯心理,加之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要求人们运用尽可能少的词句来传达和表示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求简的心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信息交换日益频繁,人们从简从易的心理使得语言运用上更加简洁、经济,这种风格又最易为青少年所接受。而且青年人思维敏捷,话语频率较快,有着快速传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欲望,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更为迅速,因此,在柳州青年流行语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缩略语。所谓的缩略语,“是指语流中的一些高频率使用的多音词、短语等固定形式在意义不变的前提下,说话人为了省便,用其中的部分形式代表原来的全形式,把它作为一个话语的基本单位使用”。如柳州流行语中“大吃大喝”用一个“烹”字简化,“完蛋了”从以前的“米花机了”(取爆米花结束时一声轰响,表示完了之意)简化为“米了”。在双方争吵时,一方说“答你都困”(懒得搭理你)就能从争吵中脱出身来,有时甚至用一个字“困”就代替了。骂人废物(没有用)就说一个“废”字。

(三)逆反心理

形容人多的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负迁移教师写作反馈反馈策略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产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是把学过的言语和语言知识生搬硬套地记录下来,而是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经验和言语使用的环境结合起来,积极思考,运用语言知识建构正确得体的话语,体会话语建构的技巧,形成解决各种问题和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总体素质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丁往道先生也指出“‘写’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有其特别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必须启动已学过的句法结构、单词搭配、语法规则等语言知识信息储存,思考写作内容,组织编写材料,布局文章框架,同时还必须根据写作对象考虑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一旦学生具有了这种内化的语言能力,必将促进听、说、读等学习活动。换句话说,写作水平的提高必定有利于听、说、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英语写作能力还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

《大学英语教程教学要求》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也提出了一般要求: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写作技能。然而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却差强人意。笔者曾对湖南省一所高校参加2006年老题型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作过统计,这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分数在5―7分范围内,而写作部分的总分为15分。自2006年四级改革后,学生在作文部分的得分也始终普遍低于平均分数范围。而学生的英语习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语言基础不扎实,词汇量不足;遣词造句错误太多,应用英语基本句型能力差,生编硬造的英语不少;母语及母语思维对英语表达存在很大的影响;在英语写作中存在大量的“中式英语”,不自然、不地道,错误百出;语言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无层次感。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其他听、说、读等能力的均衡发展都起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然而学生英语写作的真实水平却令人担忧,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英语能力的发展,反而成为了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生英语写作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现象

袁芳(2007)曾经对大学生习作中的写作错误进行过分析,研究了五类错误在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频率:物质错误(文章中出现的拼写,大小写转换及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词汇错误(选词不当和搭配等错误),语法错误(句法和形态两个方面),衔接错误(直陈、替换、省略、连词及词汇衔接方面的错误)及中国式英语(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表达时由于受到汉语思维和特定文化的干预而套用汉语的规则和模式所产出的不符合本族语者表达习惯的英语)。她的统计发现,在65名被试的作文一共1432个错误中,语法错误的数目最多,占总数的29.5%,词汇错误次之,所占比例为22.1%,而中国式英语位居第三,占总数的21.1%。对于这三类错误而言,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同一因素的影响,那就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换句话说,母语负迁移已经成为影响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

迁移规律是心理学和外语教学的重要理论之一。Weinreich曾经明确指出“两种语言(母语和目的语)相似引起正迁移;两种语言相异引起负迁移”。Labo也指出“学生在接触一门外语时会发现该语言的有些特征相当容易,而另外一些特征则及其困难。其中,与其母语相似的成分简单,而相异的成分困难”。这就是说,当母语与目的语有某些相似和共通之处时,就会促进学生对于目的语的学习,而当母语与目的语有某些特点不相对应的时候,母语结构会被学生迁移到目的语中,对学生正确掌握目的语造成一定困难。汉语和英语分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两者之间的差异颇多。而中国学生又从小受到汉语文化和思维的熏陶,其汉语的语言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已根深蒂固。中英民族之间的思维和文化方式存在着明显不同。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并借助汉语来学习英语。这就决定了母语迁移和英语汉化现象在学生英语写作中是不可避免的。

母语负迁移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干扰大致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1.母语负迁移在词汇方面的干扰

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因为英语表达和词汇掌握的有限性,往往会借助汉语进行英语表达,有的时候甚至会将汉语中的成语和一些固定搭配经过翻译直接套用在英语中。这一类的错误主要表现在用词不当和搭配错误等方面。众所周知的一个汉化英语就是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这个表达是直接将汉语中“人山人海”的成语翻译过来形容人多熙熙攘攘的情景。而在笔者所教学生的习作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表达。再比如,I can hardly agree with you from a certain degree.这里的“from a certain degree”就属于搭配不当,应该把它换成to a certain degree。

2.母语负迁移在语法方面的干扰

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异可以体现在冠词的使用、时态变化、主谓一致及连词的运用等方面。而学生在习作中也常常在这几个方面出现错误。因为汉语中没有冠词的范畴,因此在习作中学生往往对英语中冠词的使用概念模糊,常常会省去冠词,或者添加多余冠词,或者在使用定冠词的地方用了不定冠词,等等。而因为在汉语中标明时态变化的词不是很多,对于有的未完成体并没有明显的标记词,因此学生在英语习作中对于完成动词的形态也常出现错误,比如:I haven’t saw(seen) him for a very long time.You have do(done) well.除此之外,学生在主谓人称的使用上也常常忽略谓语动词与主语的统一,比如:She often write(writes) to me.至于连词的使用,学生更是频繁出现错误。由于汉语中常出现“因为……所以……”和“虽然……但是……”这样的结构,所以学生在英语作文中,也常出现如“Because he worked hard,so he succeeded finally.”及“Although he was ill,but he still went to work.”这样的错误句式。

3.母语负迁移在句法方面的干扰

汉语和英语句子中主要成分的排列顺序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汉语是意合型语言,句子之间的相互成分需要靠语意语境进行衔接。而英语是形合型语言,更加注重句子各成分间连接词的使用,以表示从句与主句结构关系的类型。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在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了较多的流水句。这些句子里语法结构完整,但句子间没有连接词,只是用逗号隔开并不断地接下去。

由此可见,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很多错误都间接或直接地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母语负迁移已然成为影响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需要通过反馈帮助学生纠正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二、关于教师写作反馈策略的反思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反馈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教师反馈是指教师提供的,能够指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的信息。Canoll(1994)首次对反馈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作了明确的阐述,她把语言输入分为两类:一类输入和二类输入。前者指学习者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正确的目的语语言输入;后者是包括清楚的或含蓄的反馈在内的否定输入,主要是对学习者有关语言学习的假设进行修正的输入。二类输入有利于学习者发现其语言假设中知识如何关联,对其所学的语言进行正确推断,或不断修正其推断。而教师在学生写作中的反馈正是属于Canoll(1994)所定义的二类输入。它有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语言习得,是英语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笔者对湖南某高校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所作的问卷调查中显示,98.5%的学生表示希望在英语习作中得到老师的反馈,他们认为老师的反馈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他们也确实从老师的反馈中有所收获。李志军和徐志华(2007)所作的调查也显示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94.4%的教师赞同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有选择的反馈。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对于教师的写作反馈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反馈现状却也引人深思。Lewis(1993)曾经对成稿写作法指导下的作文批改做过非常形象的描述:面对一堆作文,教师拿着红笔,在紧迫的时间内,用程式化的方法指出其中的表面错误,写下简短评语,打出作文分数。Lewis(1993)的这段描述其实指出了教师写作反馈中存在的两个问题:首先,教师的反馈仅停留于学生写作中错误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反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习得;其次,教师的反馈已经程式化,语言是公式化的,其反馈只是以打分数为目的,忽略了学生在水平和写作特点上的差异。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了自己关于教师写作反馈的思考。

第一,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反馈时应重新审视自己反馈的重点。学生通过反馈得到提高,并不仅仅在于对于某个语言形式的表面应用不再出错,而在于学生可以通过习作中老师的反馈实现对这一语言知识的习得并学会熟练运用。

第二,第一点的实现还不能只靠单一模式的书面反馈。教师应该争取反馈手段的多样化,比如在书面反馈后采取会谈方式、学生相互批阅和自我纠错等形式。总之,教师应当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对写作中曾经使用错误的语言知识充分认识,进行习得,并达到熟练使用的目的。

第三,为了减少母语负迁移对学生写作的干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增加对学生关于地道英语的输入,比如一些固定的搭配或者地道的英语表达。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进行语言产出时有章可循,以减少母语的干扰。

第四,在平日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增加英汉语的对比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英语和汉语在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这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有意识地减少或避免母语干扰。

以上就是笔者关于目前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反馈现状的一点建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这些方法,证明了其有效性并最终实现了通过教师反馈和指导减少母语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干扰以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波.教师对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反馈策略[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3.

[2]丁往道.英语写作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3]李志君,徐志华.大学英语教师写作反馈的现状和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2.

相关期刊更多

法语学习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