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当前高校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一是培养理念问题。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校开展教师队伍培养工作,国际化理念坚持不够,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的视野和思路。二是培养的内容和目标问题。这方面主要体现,我国高校在开展教师队伍培养工作时,对于用什么内容去培养做得不很好,到达什么目标也很模糊。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高校教师队伍培养工作显得很不扎实很不丰满。三是培养的方式和渠道问题。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我国高校开展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时,很多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培养方式,对现代网络培养途径采用不够,一对一的培养方式没有真正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培养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和覆盖面。四是培养的主体素质问题。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我国高校开展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时,作为培养高校教师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专业方面、教育与心理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队伍培训工作的有力开展。五是培养环境和平台建设问题。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我国高校开展教师队伍培训工作时,对校内的教师文化环境、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建设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教育成长的环境和氛围问题。六是培养的监督与考核评估问题,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我国高校开展教师队伍培养工作时,还没有真正健全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培养发展的评估机制,没有建构过硬、具有前瞻性的监督考核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外在驱动力。
2.造成当前高校的教师人才培养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一是学校领导层面观念重视不够。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很多高校从面上很重视教师的教育培养工作,但一到需要相应的经费投入、时间成本投入时,就显得不那么主动不积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教师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推动力。二是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的投入不足。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国家对于高校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工作是很重视的,也出台了相应的教师法,给予一些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不过整体看来,这种支持是很不平衡的,对于部属高校的教师队伍培养工作重视度明显高于一般的地方院校。三是教师本身自我提升能力的动力不足。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一些高校教师可能由于学校考评机制问题,很难晋升高一级职称;同时,现有收入与职业的不对等现象,影响了他们积极参与教师培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主动适应国际化的新要求
1.按照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价值要求,推动高校的教师队伍培养工作建构国际化主导的人才培养理念。任何一项人才培养工作都需要建构自己的价值理念,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也需要相应的价值理念和发展取向。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时,将国际化的理念融入到现有的教师培养工作理念体系中,同时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培养理念,以便不断拓展高校教师人才培养工作的视野和思路。按照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内容和目标的要求,建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的高校教师队伍培养工作的内容体系和目标体系。任何一项人才培养工作都需要建构自己的内容体系和目标体系〔4〕,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也需要相应的内容和目标的设计与规划,以此来充实支撑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时,要注重分析国际化发展对高校及高校教师的要求,分析国际上著名高校的教师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容体系和目标体系的设计运行现状,建构起我国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内容和目标系统,以此夯实我国高校教师人才培养工作。
2.按照国际化对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的要求,逐渐形成一套国际化的高校教师队伍培养途径和方式。任何一项人才培养工作都需要建构和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和途径,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也需要一定方式和途径来完成。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时,注重分析和学习国际上知名高校的教师人才培养的实施办法,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合作、校企合作等途径,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和网络远程培养结合起来,建构一套我国高校国际化的高校教师人才培养途径。
3.按照国际化对人才培养主体的要求,加大对高校教师队伍培养工作者的素质训练。一项人才队伍培养工作需要能干的培养主体,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也需要一支坚强有力、训练有素的培养师。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时,要借鉴国际知名高校教师人才培养工作人员的选聘很办法,要注重培养者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等双师型的提升,加大对培养人员的及时有效的培训。按照国际化对人才培养平台和环境建设的要求,努力营造高校教师队伍培养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一项人才队伍培养工作离不开一定的工作平台和环境,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也需要相应的工作平台和环境建设。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时,要借鉴国际知名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环境建设和平台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我国高校教师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等。
关键词:医学高校;创客教育;人才培养
1将创客教学理念应用于医学教育发展中的优势
创客教育是一种新生的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教育教学模式,它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的,将开放创新、体验教学、实践教育及快乐学习视为学习理念[2],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及意识,学会把想法转换为现实,让学生以“基于创造的学习”为方式而学习。学校、教师通过依托大数据,构建医学为主交叉学科为辅的线下线上创客空间,将“互联网+”式的学习模式成为习惯,将创客教育理念与医学教育教学相融合,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性。
1.1创客教育有利于医学教学手段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探究教学
创客教育运用于医学教学课堂能够有效地融合课堂教学知识与工作生活相关的发现与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在虚拟创客资源平台及实践创客基地身临其境地参与临床教学学习与知识转换创新,转变“灌输式”的被动教学模式[3],尊重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应用者与创造者,学习过程是创造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可借用各种互联网及多媒体式的网络技术,帮助学生完成网络自学和创客项目,达到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的。
1.2创客教育有利于医学院校学生学习角色的重塑
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背景的医学创客教育通过各种医学创客软件、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等,让学生可以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还能够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学习分享探究式医学学习成果。资源丰富及开放的学习教育空间是医学创业实习基地的主要组成要素,与传统的临床教学实验室相比,教学设备的设置及运行模式具有灵活性、开放性,能够跨区域跨空间的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临床技能教学,提供良好的医学教学创作及学习氛围。创客教育为医学院校的学生提供了集项目学习、临床体验、设计实习于一体的新型教育理念[4],促使学生在各种跨专业创客团队或者创客兴趣小组等不同类型的团队进行探索,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动机,最终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3创客教育有利于医学生临床应变能力的提升
在医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创客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很好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尽快地适应和面对临床工作。创客教育模式通过将医学创客教育与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根据临床操作中的问题和困惑来挖掘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的联系[5],给学生提供很多探究与思考的机会,学会如何在做好基本操作的同时进行创新和变革,从而促进转换视角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在临床操作中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探究性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临床应变能力。
2我国医学创客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创客教育已在国内很多医学院校起步,但大多数实践于与医学相关的交叉学科教育领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不仅是面向各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专业技能型、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还需要输送集能力、知识、素质融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创客教育由于自身专业特点且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而且研究内容多为就业指导,创业孵化等方面,真正从创客教育实施方面谈起的几乎没有,如何应用于医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2.1实践活动场所具有局限性,创客平台难以整合
学校实践平台是学生参与创客活动的根据地,鉴于创客教育的多元化,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实践素材,构建不同层次的平台,营造不同主题的氛围,高校虽然具有丰富的课堂资源,但是在培育科技型创客时,受专业及实践对象的影响,医学专业教育实践活动场所局限于医学院校自己的创客基地及附属医院,学校与社会几乎互为孤岛,创客教育相关企业和医学院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很难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客教育,更加难以开放创客教育平台对接接口[6],并安排人力物力打通这个痛点,使得两方的平台无法做到单点登录,数据互通,具有局限性。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如何将创客教育模式融入医学教育教学之中,缺乏创新的视角与理念,更不会因材施教,利用校企结合的优势引导医学生进行创客实践,达到创客教育的教学目标[7]。
2.2创客教育的师资队伍来源单一、专业单一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及专业划分较细,各医学高校教师虽具有较好的学科专业知识,却对其他领域的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技能涉猎不深,创客空间指导师资队伍的来源单一、专业单一,创客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交叉教育,需要一支专业结构丰富的师资团队,作为指导教师,只具备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已远不能满足指导学生创客项目学习的需求以及创客空间教学的正常运转。以济宁医学院为例,2018年依据山东省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咨询中心的《关于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学校对部分师生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题调研,调研显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主要是医学类专业教师,校外指导教师几乎为零,资深创新创业教师的缺失,教师专业结构的单一,与创客教育的跨学科特性不相符合。
2.3创客教学资源不足
虽然创客教育已在很多综合性大学内进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医学创客教育的实施还是处于萌芽阶段。学校支持实践活动的力度不够,硬件设施不足,专项经费不足、经费报销限制等影响,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建设创客基地及虚拟创客空间,所谓的创客教育也只是小范围的、发烧友式的低技术含量的活动,很多医学高校内还没有建设统一的依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持的医学教育大数据资源平台[8]及虚拟创客空间,这更加局限了医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抑制了创新实践活动在学校内的开展,对学生知识创造与技术创造都有极大的局限性。济宁医学院作为山东省首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在山东省医学类高校中教育信息化水平属前列,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学校、附院、教学点三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一体化数字化教学与管理综合支撑环境具有先进的技术架构,但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仍不完善,虚拟创客空间的开发利用尚属空白。如何依托医学类大数据资源平台建设良好的创客教育基地,为创客教育在医学教育教学中的良好应用提供基本保障,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构建以大数据时代为依托的应用型医学创客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大数据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强调应用性、创新性为特点的创客教育正在改变着传统教学方式,革新集体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个体个性化自主化创新思维的发展,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也随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发生着相应的转变,掌握宽厚的基础医学知识与精湛的临床医学技能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医学教育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分析、处理大规模的医疗数据,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病例紧密结合,推动团队科学研究和合作沟通能力、渐渐成为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的高要求,医学类高校应积极深入地理解“创客教育”内涵。
3.1建设具有独立空间的创客中心
促进学校形成一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等医学院校应以“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为办学理念和定位,折射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践行,大力支持创新活动,建设“24小时全天候”的创客基地,随时向师生开放,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项目研究、创造、交流、分享的场所,在硬件配备、物理空间以及师资上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资源,允许学生具有各种设备的使用权,充分保障学生在学校内的创客空间。2017年,济宁医学院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现状及规划,加大创业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校企合作,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学院采用“虚拟学院,实体运作”的模式,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孵化、创新创业活动各环节,学院的建立能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优化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当地的经济社会跨越转型发展作出贡献,有利于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具有行业引领潜质的,符合大数据健康行业急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2优化创客教育机制,将创业创新教育纳入医学创客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以医学专业的教育规律为基础,以创新、设计为主线,将创客教育课程建设分为合理的模块,紧紧以医学专业教育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二是构建校园创客激励机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科研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创客教育环境,优化教育机制,制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校园激励政策,以济宁医学院为例,为了深化学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改革力度,2018年制定了《济宁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管理办法》,在校学生必须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方可拥有毕业资格,将创客教育切实纳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三是以赛促建,通过实践促进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如济宁医学院积极鼓励师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学校已成功举办四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了两届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大赛,并在第二届OCALE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生物医药创新项目、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重视各项技能大赛在创客人才培养中的推手作用,能够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快速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3.3依托互联网创新医学教育的各种平台
“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它是多领域、多学科进行创新与变革的重要方法,由于其与多行业之间深度融合,可以催生新模式、新方法、新产品、新服务甚至新生态的高科技平台。医学院校应依托校园网络,不断开拓创新创客教育的各种平台,创建虚拟创客实验室,老师在实验室开设创新课程及讲座,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创客平台,与老师在教学中实时互动、共享答疑反馈;创建专业的创客网站,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将教室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都打造成创客空间;建设与实验端设备相连接的能够远程操控实验的开放平台[9],实现实时实验操作、数据共享分析,促使医学创客教育的实施同时拥有线上虚拟创客空间及线下物理创客空间,为创客教育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4将医德教育融入创客教育,将医学生培养成为有“温度”的创客
医学应该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医疗创客应该是有爱心的创客。医学院校应将人文教育与创科教育相融合,邀请创客教育实践研究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教师和学生参观学习、与同行实践先行者交流等,将“创客教育”理念植入一线教师及医学生的头脑中,让教师与学生都认同“温暖的创客”这一事实,将医德教育融入创客教育[10],促使创新实践与爱心教育成为形成医学教育的双刃剑,使医学生以饱满持续的创客教育热情,在各自的领域开展有目的、有特色的创客教育。
(一)审计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单一化。
目前我国高校盲目扩招,高校教学质量出现滑坡,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追求下,教学目标不明确,界限不明晰,内容不丰富,仅限于传授财务会计知识,学生缺乏应该具备的会计、审计、管理、金融、法律、风险控制、经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缺少拥有工作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于教学人才的陪养定位不准确,导致专业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优势。
(二)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对审计实务、政策把握不准。
当前,我国高校师资人才的培养模式仅限于从学校到学校的一贯式的培养方式,缺乏社会阅历以及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甚至有部分审计专业教师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并非审计专业毕业,未全面系统学习过审计专业,对审计实务和审计政策缺乏实践经验,使审计实践性教学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上岗时对审计实践,从新开始。
(三)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忽视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仅停留于课堂上的教学,仅限学习书本上有限制知识,没有大胆地走出教室,到实践当中去教学,审计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职业性要求高,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当中,感受审计实务,才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的发展。关注社会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教学方法授课方式枯燥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只是老师的照本宣科,学生只是一味的倾听,老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使得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失去兴趣,专业不精,甚至不通。
(一) 明确教学目标,丰富审计教学内容
有目标才能有方向,高校人才培养也是如此。我国财经高校对于审计人才培养上应当制定中期人才培养计划,把人才培养划分为应用型、研究性分阶段,有计划的培养具有特色的高素质审计人才。同时学校还应当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审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审计实务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教师引进方面要打破传统模式,具要有学历又要有丰富的双人才教师队伍。聘请具有丰富审计实践的人才作为学校教学顾问,鼓励教师开展审计实践交流活动,培养教学的创新思维。鼓励支持教师继续深造,支持教师参加社会审计实践,适当给予教师资金支持。
(三)重视社会需求,促进审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审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强。高校要做好社会调研工作,深入审计机关、事务所、企业认真了解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为学生设立审计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到审计机关、事务所、企业进行实习。同时聘请审计机构、事务所、企业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开展审计讲座,加深学生对审计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审计的兴趣,严谨的工作态度。
关键词:高校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64-03
随着世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所以培养拔尖人才成为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的载体,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发展趋势,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茅,是名副其实的人才大国,但创新型拔尖人才又严重匮乏,所以,高校的办学理念应由规模效应向质量效应转变,加快步入人才强国的步伐。高校承担着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使命,理应抓住时展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让培养出来的高质量人才引领社会发展。
一、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拔尖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世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发展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高校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学术型以及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智力保障;但是,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不仅局限品学兼优方面,而且必须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拥有系统而全面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在专业方面拔尖的人才队伍,不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动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拔尖人才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又是衡量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衡量的结果,最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就业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两个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了教学育人的作用,培养了大批量的人才;但是,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不是失业找不到工作,就是工作不合适没多久也失业了。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发展历年来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这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加强拔尖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拔尖人才培养不仅能很好的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还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3.拔尖人才有利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拔尖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教学育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强、专业方面拔尖的各类人才,为我国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各类拔尖人才能适应社会不同岗位的要求,能带领各行各业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努力创新,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带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高校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素质教育理念的束缚。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使学生学习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校拔尖人才的培养。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是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拔尖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系统性等现代教育理念。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活动中教师出于主体地位,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过分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轻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高校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加强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为拔尖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制约拔拔尖人才培养。“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高校办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拥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高校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拔尖人才,才能提升教学育人质量,反之亦然。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滞后于人才培养规律,制约拔尖人才的培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教育理念落后、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师资队伍管理弊端重重、缺乏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对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不利。
3.高校教学管理滞后制约拔尖人才培养。教学管理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进行控制的管理过程。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可以带动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等。总之,加强教学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科学教学管理方法,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才能逐步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为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工作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三、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探析
(一)高校拔尖人才培养观念创新
首先,高校必须坚持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办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思想品德好、科学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有用之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拔尖人才的培养,要切实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其次,高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高校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拔尖人才培养是授人以渔的工作,高校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达,而是让学生在其指导下,不断探索创新,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高校教学活动中,还是以教师单向传授学生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该模式有可取之处,但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制约拔尖人才的培养。最后,努力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高校拔尖人才培养要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要具备想象力,缺乏想象力,很难会有原始创新能力。高校的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独立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让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打破传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高校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外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多下功夫。
(二)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方法创新
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考虑教学手段、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结果等各方面因素。人才培养方法创新,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教学方法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方法创新思路来源于以学生为本、为社会服务、学校发展等方面。一般而言,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拔尖人才培养方法创新可分为显性的方法创新和隐性的方法创新,但以显性的方法创新为主。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显性的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人才培养目的的各种非间接的教学手段,具体体现在:课程及专业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激励措施等方面。而拔尖人才培养隐性的方法具有渗透性和间接性,不会直接以某种方式呈现,会依托另外的一些媒介,间接的达到目的。如,学生参与实践互动、媒体对优秀人物事迹的宣传与引导,这些能为拔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感化。现在具体的从下面两点谈谈拔尖人才培养的方法创新。
1.课堂教学采取质疑—批判的互动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这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相当不利。而质疑—批判的互动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质疑—批判的互动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案列教学、探究教学、模块教学来实现;在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协商、理性质疑批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理性地质疑批判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产学研教学活动一体化模式。拔尖人才不仅需要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拔尖人才培养,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而应让学生多参加企业实践、科研活动,实现高校产学研教学活动一体化发展。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参与企业实践,能有效地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参与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教学载体创新
教学载体作为承载教学信息的事物,是教师实现教学育人的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具。科学合理的教学载体的设置,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效用。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根据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需要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学载体进行创新,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教学载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教学载体有无形和有形之分。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有形载体是可视和可感的。高校必须利用现在资源,有效整合、合理利用,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及教育团队,搭建校内外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校企实践合作,培养拔尖人才。
1.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的教师型队伍成为相对薄弱的环节。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在拔尖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师自身有没有创新育人意识及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育人质量。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教师体制还没完全形成,拔尖型师资力量还比较少,但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拔尖型人才。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2.积极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目前,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法制不健全、高校规范化管理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利于高校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高校之间相互交流教学信息,统一人才培养标准,积极搭建教学信息共享平台;同时,高校与企业要采用统一的技术规范,企业优秀的工程师、特工可以作为学校的客座老师,高校老师也可以去企业培训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全面共享;最后,国家教育部门要积极完善资源共享方面的政策法规。总而言之,高校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要同心协力,为培养拔尖人才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四)高校要为拔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高校培养拔尖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氛围和校园环境。世界一流的大学无不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自由创新开放的学术氛围。恩格斯和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优良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对高校拔尖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我国高校要致力于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自由开放创新的学术氛围,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秉权,吕子燕.在研究生中培养拔尖人才探析[J].教育探索,2011,(08).
[2]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01).
[3]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4).
[4]王树国.关于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02).
[5]王小力,李宏荣,徐忠锋,张孝林.提高教学质量?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6]周光礼.把握契机?摇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知识结构;办学规模;问题
1、 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1.1高校对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如今很多高校对办学的“轻重”不分,在办学过程中重视规模,而轻办学质量,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增加,学生数量增加迅速,而教学设施与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对于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过于注重而忽视了本校教学设施及相关科研设施的投入,从而导致当今许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这一现象在高校追求办学规模发展中普遍存在。如今,许多高校对中专升为大专和大专升为本科院校过于盲目的追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多,高校学学生毕业工作时理论知识相对丰富而在实践方面相对比较欠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灌输上看的很重,不太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毕业从事工作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在创新能力上却是不足,参加工作以后却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
1.2当今许多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比较单一,对专业结构的设置和调整不能较快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如今的很多高校很大部分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模式即办学体制的集中,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单一、专业及教学安排都统一,从而导致教学目标没有针对性,也带来了不同院校之间或者不同层次间学生的培养目标一样的问题,造成了如今高校“千人一面”的人才现象。导致人才类型比较单一,人才结构失调,这就与社会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相矛盾。同时,部分高校对专业结构的调整不能跟上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步伐。
2、转变培养模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1加大高校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培养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人才。高校应建立具有优良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且教师队伍的配备要求结构合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竞争的先决条件,因此,地方高校要想得到更快的发展,就应该实施强校靠人才的战略方针。如今高校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部分高校仍然有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拔尖人才数量欠缺;促进高校拔尖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机制部完善。因此,高校要加大人才强校的战略,在确保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前提下,既要面向国内外招贤纳士,要吸引具有领先水平的学科人才,也要在对优秀学生及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上进一步的加大。
2.2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对人才的竞争,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突出的体现是在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必须培养出能够适应科学发展需求及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地方,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人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多元起来,这就要求高校要培养出适应各行各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2.3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完善的教师人才的激励体系。在满足高校教师对自身实际的要求出发,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一定地激励,打破以工资高低排等级论能力的错误观点,对具有比较高知识水平、有比较丰富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较高创新能力的教师人才、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型教师人才要做到才尽所用。高校要在教科研中不断的发现、培养、锻炼、使用人才,并且一定要建立一个人才激励体系,通过各种方式留住人才,例如建立事业留住人才、环境留住人才、待遇留住人才、感情留住人才等等人才保障体系。
2.4建立反馈机制。如今许多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所以应该改变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要把课堂搬到社会,经常人们所指的“技能加学历”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理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时候,又能培养其适应工作的能力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还应该与企业及社会保持经常联系相互反馈相关信息,从而培养出能够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另外,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内在素养的提高,在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上要着重的培养,通过课堂的学习、校园及社会环境的熏陶、在实践中体验等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及学习能力。此外,对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要不断的完善,质量的反馈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要重视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社会的反馈。
2.5高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面临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不能把培养目标锁定在帮助学生找工作,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毕业生更好的就业。高校应使毕业生能够学会了解自己,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就业途径或者是继续深造,努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唐云红.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A].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