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蕴含哲理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把握审美感受的诱发点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由美的对象所引发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人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审美感受的诱发点是多层面的,如古诗中美的语言、形象、色彩、声音和情感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把握,选取最易直接感知的诱发点,把学生引入古诗优美的境界之中。如教《游园不值》:以出墙的“红杏”这一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艺术形象为美的诱发点,让学生想象春天的美丽,再由物及人,由景至情,感受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提升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能力。
二、活跃审美想象的激发点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利用古诗优美的语言在学生的心灵之间搭建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多向的审美联系,让学生在美的时空中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古诗中的艺术形象,是审美想象的最佳激发点,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艺术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动”起来。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要抓住诗句中关键性动词,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对瀑布的浩大气势,壮美景色展开再想象,再创造,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三、建立审美情感的共鸣点
小学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朴实优美,情感真挚动人。有的古诗以盎然的童趣动人心弦(如《小儿垂钓》),有的以优美的情景引人入胜(如《咏柳》),还有的以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如《题西林壁》)……在古诗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建立起审美情感的共鸣点,以此来推动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抒发和扩展,让学生在欣赏美、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能力和创造欲望。
四、以诗明理,体会古诗中的哲理美
经由寥寥数行的古诗,咱们不但笼统领略到登峰造极的景色,感触到骚人多样的情怀,还能从中领悟到新诗中所包括的情理。如坡的《题西林壁》一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外观上是说诗人所处的职位差异,看的角度一致、书生所见的庐山的景色也不同,再让学子解析练习,就不难使他们受到开导:对于对立事物要是不能客观从容地发展赏析,就简单地被部门征兆所引诱,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可见,在这朴实无华的诗里行间流露出这深深的哲理美吗?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新诗中的哲理美。
五、品诗悟情,体会古诗中的心境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更加肯定了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接下来,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详细分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之所以相通,正是因为二者有共同的美学特性,都具有韵律美、结构美、意境美、画面美的特点。所以说,许多古代诗人的句子经常被选为绘画的题材。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比如说,在学习杜甫《绝句》这首诗的时候,诗歌一句一景,浑然天成,一幅美好的画卷。让学生们想象和感悟:鹂之“黄”、柳之“绿”、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以及每一句诗所描绘的画面:两只黄鹂在翠柳之间鸣叫与江上停泊的东吴的船只这两幅近景图;一行白鹭飞上天空与西边山上的积雪组合而成的远景图。诗中多姿多彩的景物,高低远近相映成趣。真是一幅赏心悦目、春和景明的画卷。老师带领学生们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启发自己的思维,感受美的真谛,领悟古诗画面之美。
二、带领小学生品味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的语言简洁、明亮,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副一副生动形象的画面。在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们品味古诗的语言和用词的精确。这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理解整篇古诗的写作艺术与思想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古诗的语言美体现在语言的音乐之美上。一般古诗讲究句内的平仄搭配、韵脚的合辙,还包括句数、字数的均衡、整齐,铿锵有声、朗朗上口。诗句与诗句之间平仄相对、对仗工整,充分地体现了古诗的语言之美。
三、带领小学生领悟古诗意境之美
诗人经常将自己的愿望、情感寄托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借景抒情,创造出了情与景交融的最高艺术境界。所以说,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带领学生们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比如说,在学习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作者形象地用“花”与“鸟”表达自己的感情。烽火连天,国家破败,连花儿都会落泪、小鸟的啼叫都会让诗人揪心。连年战争给百姓、给诗人带来的痛苦和创伤是巨大的。这首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描写出了含而不露、风韵天成的独特意境之美。
四、带领小学生感受古诗哲理之美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的理想和情操植入诗歌的景物描写中给人以启迪或鼓舞。在进行古诗的讲解中,老师要带领学生们一起欣赏和领悟诗句中蕴含着的哲理之美,在理解的过程中处理好情与理、形与神的关系。启发学生们由形悟神,不断地探求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着古诗歌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四个大的方面:带领小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之美;带领小学生品味古诗语言之美;带领小学生领悟古诗意境之美;带领小学生感受古诗哲理之美,提出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温凯旋.消除隔阂通融古今引发共鸣:提高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谈.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3).
[2]刘云鹏.柳暗花明又一村:小学古诗文教学之体验.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7).
关键词:感悟品悟;想象;诗眼;诗境诗意;诗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65-02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我国古代名家在填写诗词时非常重视字词的推敲,讲究“一字传神,一语惊人”。凡是在关键词句位置都非常重视遣词造句,力求炼字精确,在整首诗词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诗眼”。
“诗眼”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整首诗的诗眼,它表达的是整首诗的中心、意境、含义。如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它不仅指桃花潭水之深,更是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情感之深,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二是句中的“诗眼”,它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并赋予诗句新的含义。如:唐朝白居易写的《江南好》一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中“红”和“绿”都是诗眼,让我们感受到江南风景的融融春意、勃勃生机,及诗人无限的舒适与快慰。但凡“诗眼”用字都非常巧妙,在教学中,教师须从“诗眼”出发,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的含义,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意境,感悟其中的诗情画意。古诗教学将变得更加扎实而灵动。下面就如何突破诗眼,灵动古诗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解读诗眼,浓厚诗意
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古诗含义,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意境。教学中必须着重挖掘“诗眼”含义,尤其要品析诗句中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清平乐?村居》是五年级课文,是辛弃疾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的图景。短短四十六字,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里“最喜小儿亡赖”这句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亡赖”同“无赖”,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的意思。请看这个环节的教学实录。
生:作者说:最喜小儿亡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为什么说“亡赖”呢?
师:把“亡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把这两句读出来,联系上下文想。
师:我有个发现,很多同学是笑着读这两句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那个最小的孩子特别淘气,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笑着读。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天真活泼,所以笑着读。
师: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亡赖。(师生哈哈大笑)
抓住了古诗的诗眼,使古诗教学增加了探究的内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变得有深度,趣味性也更浓,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
二、瞄准诗眼,品悟诗情
找准诗眼,能让读者抓住古诗的脉搏,领悟隐藏在古诗里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诗眼不仅仅可以体现作者巧妙的构思、出众的才华,更重要的是诗眼使诗句更具有新意,具有独特的情趣,使对景观氛围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一首好诗的诞生,优秀的诗眼更是可以提高诗意描写的准确性,令人品味悠长。
诗作中人们用简练的语言、不同的修辞或表现手法抒感、描写景色。在诗作中的点睛之笔就是整个作品中的传神之比,影响整个作品的优劣。凭借一字之工或者一词传神就使得整个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或情感体会。寻找诗眼,就是寻找可以使作品形象生动、引人深思的亮点,这就要对作品进行充分提炼。这样诗眼将可统摄全篇,并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能力。品析诗眼可以先感悟诗作的修辞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寻找诗作中的诗眼,快速地体悟其思想感情。例:我在教学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时,就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名句中的“敲”字的由来与学生交流,从而来体味这个字写出了当时四周环境的幽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宿鸟,惊醒了要访的好友。正是这种幽静的处所,悠闲自在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在诗眼的品悟了诗情画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古诗学习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寻找古诗诗眼的能力,通过不断地锻炼学生提炼诗句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不断纠正学习中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经过了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学生便可以通过寻找到诗眼作为切入点,正确地品赏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意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错误理解属于正常现象,教师的纠正和讲解将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具有很好的效果。此教学的目的也是更好地让学生能够明白诗眼在整个诗作中的重要作用,只要能够准确地寻找到诗眼的所在,便可以很好地解析古诗意蕴,感悟作者情怀。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就可以在古诗教学中通过突破诗眼让整个教学灵动起来,而不是像传统的古诗学习方式单调乏味,突破诗眼的教学方式将更加具有活泼性,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诗眼,不仅是对古诗意境的切入点,更是对作者在创作诗作时的心境或情绪具有很好的解读效果。诗眼可以说是古诗的灵魂,瞄准诗眼,便抓住古诗的精髓,虽一字或一词之差,但是却可以让人反复地品位诗情,有所感悟。
三、填补诗眼,想象诗境
古诗语言,正如中国画一样,经常出现留白现象。有时就是留在诗眼中,看似诗人未说,但是留下了古诗中的“气口”,给后人留下了因人而想的空间,玄妙的留白,表达了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境。
请看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时,把“醉”这个关键字作为诗眼,问:“翁媪为什么而醉?”引领学生想象醉在“溪上青青草”的优美田园风光;醉在大儿锄豆、二儿织笼的勤劳以及小儿卧拨莲蓬的亡赖;醉在“相媚好”……
有魅力的诗词教学,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诗词句,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更深入地想象诗境,从而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向来被当作讲究炼字的范例。这里“绿”字确实用得好,一夜春风吹来使江南的两岸都变绿了。其实也告诉我们作者上次离开家乡的时候就是这个季节,也就是说他离开家很久了,“又绿”说明时间过的很快,从而突出作者思乡之切,回家之切啊!
一首诗、一首词,只要点上“眼睛”,便能游龙飞动,在千古流传中永远保持飞翔的姿态。对诗词过繁的意思讲解就反而显得拖泥带水,易导致曲高和寡,狗尾续貂。让“诗眼”和“词眼”睁开,有助于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和蕴含的哲理。因此,通过以“诗眼”作为教学古诗词的突破口,不失为一条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正所谓“诗眼既得,便势如破竹,境界全出”。
参考文献:
[1]卢谦.浅吟低唱皆因情万紫千红总是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J].语文教学通讯,2010,(7).
[2]王玲湘.那些关于古诗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0,(7).
关键词:拓展阅读;古诗教学;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意境美;文化现象
古诗教学中的拓展阅读是指根据古诗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适时、适度、适量地引进相关诗篇,以促进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拓展阅读作为精读和略读的补充,可以拓宽阅读的范围,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思路,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可以说拓展阅读是古诗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适当拓展,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知识积淀。但传统教学的三部曲“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让古诗美韵尽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大胆拓展阅读教学,将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受到更多的诗的浸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含的生活乐趣后,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积累的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选出一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如吕岩的《牧童》、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合作学习、比较交流:同样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的切入点有什么区别?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生动有趣,刻画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诵读表演,学生容易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拓展同一题材的作品,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深对课内所学的理解、感悟,也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给予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适时拓展,加深情感体验
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任何一首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感而发的,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然而由于古诗含蓄凝练,再加上大多数古诗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存在障碍。以诗教诗,以诗学诗,是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知识铺垫,搭建情感桥梁,实现与诗人对话的有效手段。如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秋思》,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诗句蕴含的情感,一位老师做了这样的拓展:
“是啊,诗人的行为不仅让行人觉得奇怪,在我们看来,也有点不可理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在另外一首诗中找到答案。”(出示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1)读《归信吟》,初知诗意。
(2)议:你从孟郊的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3)想象说话:模拟孟郊与行人的对话。
(4)反复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古代游子的重要精神寄托――家书不甚了解。“恐”字在这里的陌生化使用,再加上“临发又开封”这一行为的怪异,决定了这句诗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归信吟》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对家书的感性认识:家书与其说是用泪写的,不如说是诗人用一颗思乡的心,用一份恋家的情写的;家书送出去了,诗人的心也跟着飞回去了……在文本拓展、角色转换、激情引读中,诗人反常的举动便显得合情合理,学生读出了思乡的诗人,读出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深沉的爱。
三、适量拓展,领会意境美
古诗的内容精粹,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根据表达的需要,诗人把语言高度浓缩、概括,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留白”。教师应该抓住“留白”,拓展延伸,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身入其境。因为只有“入境”,学生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对诗歌意蕴的体悟方能更加真切而深刻。如在六年级上册《春天组诗》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整合资源,适时拓展,将学生带入春天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比如在“观诗色”环节,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主诗――《横溪堂春晓》(南宋虞似良),感悟春天的“绿”之后,即进行互文拓展:
“春天仅仅是绿色的吗?请大家读读这些诗句,闭上眼睛想象。从这些诗句中,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带颜色的春天的诗句。)
(1)引导学生用“从中 ,我看到……”的句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2)小结。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再加上各色鲜艳的花,诗人笔下的春天真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啊!
(3)引读课件出示的诗句。师:春天是一幅画,画里有什么呢?生: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教师凭借敏锐的语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将学生的视野带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适度拓展,感受文化现象
古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意象,由此演化成民族的文化现象。例如,“杨柳”表挽留之意,“流水”喻指情愁,“明月”则是思乡的代名词……小学古诗教学,以一首带多首,通过对几首具有相同意象诗词的学习,初步感受文化现象,符合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诗经・采薇》(节选),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字,学生不难理解。对于其间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基因――以柳喻留,教师可进行这样的拓展: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啊!生离死别,难免伤情。柳谐音留,表示挽留。诗人这里明写景,暗借柳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你们知道吗?从《诗经・ 采薇》开始,柳便与别离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古人送别时往往折柳相赠,杨柳从此成为了古诗词中离情别绪的意象,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
(1)读读背背,粗知大意。
(2)小结:对于诗歌中出现的“柳”这一意象,不能单纯地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融进历史文化的因素去感悟其中的内涵。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这里无须对所拓展的诗词进行过多的赏析。教师对“折柳”意象的解释意在丰富学生的文学、文化知识积累;而相同意象诗词的拓展则是促进学生对“折柳送别”这一文化现象的直观认识。
朱光潜先生所说:“诗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的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和情趣中汲取新鲜生命。”
古诗中,凝练优美的语言、深远悠长的意境、博大精深的内涵都值得学生好好去品味。而要让学生更好地品味,就应该有效进行拓展阅读。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程 芳.让古诗文滋养学生的心灵――关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9).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鉴赏 古诗歌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会欣赏古诗词,既是传承中华国学的需要,也是提高文学修养、陶冶审美情操的需要。古诗词鉴赏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受到种种原因的制约,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教学现状很不乐观。如何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则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引导学生品诗趣、析诗情、赏诗意。
一、品诗趣
写诗须有趣,方能引人。诗愈好愈耐人寻味。因此,我们读诗要学会品味,读出诗趣来。诗趣大致有四种,即情趣、意趣、理趣和志趣。
1.情趣
陶洲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诗人本来“种豆南山下”,却是“草盛豆苗稀”的结局,可见他很不善农事,但诗人却不辞辛苦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轮皎洁明月的陪伴下,劳动归来的诗人虽孑然一身,却心情舒畅。诗人肩扛着锄头,穿行在草丛间,皓月当空,这是一幅多么引人遐思的月夜归耕图啊!
2.意趣
例如,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中有这样的表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具有民歌风味的诗篇,诗的后两句巧用谐音双关、巧借天气景象,将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含情脉脉、楚楚动人少女那种羞涩疑虑、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描摹得惟妙惟肖,使诗的意趣平添隽永含蓄。读之如品香茗,清醇淡雅之味浓郁,令人耳目一新。
3.理趣
何为“理趣”,是指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哲理性的人生感悟。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些精妙的句子都是作者人生阅历的沉淀与生命境界的表现。更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此句诗中,作者用“沉舟”和“病树”来自比,而用“千帆”和“万木”喻那些在宦海中的新贵们。此句原是刘禹锡感怀身世遭遇的愤慨之辞,但因其客观上包含着自然规律,后来人们更多地用其哲理义,即以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美好。
4.志趣
例如,曹操的建安风骨诗作《观沧海》。此诗写出了诗人居高临下观赏沧海的雄姿和博怀,极富志趣,堪称咏志诗的代表。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写出了诗人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意境来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读来让人激情荡漾,精神振奋。
诗虽有“意情理志”四趣之分,但一首诗往往是四趣皆备、水融的,我们不能生硬地去解析它。凡是脍炙人口的诗歌,都因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流传千古,人们品读再三,才能感悟出其中的真趣本味。
二、析诗情
诗歌的核心是情感。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这是学生学会赏析诗歌的重要一环。
我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谈一谈如何赏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情厚谊。此诗是作者描写“安史之乱”的一首名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令人唏嘘,感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就是作者眼中的战乱中的长安城景色:春天早已降临长安城,但繁花似锦的国都却已残破不堪,只剩下乱草丛生。这句诗虽在写景,但我们却能从作者所写的景物中品读出诗人那痛彻心扉的忧国伤时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作者把自己感时伤世的情感通过对“花”“鸟”的移情表达出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人用“连三月”来形容战争之久,用“抵万金”来表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的妻子儿女的那种牵挂、担忧、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更是把诗人那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要领会诗词中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发现、思考和感悟。在学习诗歌时,如能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那鉴赏起诗歌情感来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三、赏诗意
意境,是指诗词中情感、观念与环境、气氛的统一。诗词一般都有优美的意境。一谈到诗意鉴赏,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诗人用生动传神的笔墨刻画了一幅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试想:一望无际,空旷辽阔的边疆沙漠,只有“大”字方能壮其景;在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沙漠上,烽火台升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异常单调,用“孤”来形容浓烟。但作者紧接着又用一个“直”字来表现它的强劲、挺拔、坚毅之美,而那横贯其间的九曲黄河,非“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受。其实,落日在我们印象中总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情怀,但这里作者却用一个“圆”字来描绘,给我们一种温暖亲切而又苍茫无边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翩。作者当时那种出使边塞、深受排挤、思乡感世的孤寂情怀,在这种景物描写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总之,品读诗歌作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它能将我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融入诗人的世界,而我们只有通过对诗趣、诗情、诗意的解读,才能有效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与诗人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整体,领悟诗歌的独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