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季羡林生平

季羡林生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季羡林生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季羡林生平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

【 abstract 】 : the ecological garden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garden experience,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 multi-level and construction, multi-function, scientific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y, establish humans, animals, plan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order, to the ecological beauty, beauty, beauty and scientific culture art beau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garden, proposed the modern landscape ecological balance design measures.

【 key words 】 :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Environmental ar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园林绿化是城市中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园林绿化一直发挥着很独特的作用,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当前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的生活条件随之有了很大改善,人们也愈来愈关注居住环境的质量。所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也就越来越走近百姓的生活当中。

1园林生态设计的内涵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与相关的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域景观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增加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式创作而建成的优美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而作为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的园林设计,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能够利用一些辅助设计来美化环境,创造适宜人类居住,浏览、休憩的休闲景观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功效,通过多种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等作用,从而调节地域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城市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三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优化配置,建立集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于一体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一个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园林生态设计的原则

2.1设计要体现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

生态园林是由各类形态和各类功能的园林绿地构成的总体,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标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另外,要改变片面重视草坪的做法,谢家芬教授介绍说树木的供氧和吸收热能能力是同面积绿草的5至20倍。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生态园林建设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要通过乔、灌、草和藤本的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形成乔、灌、草立体配置的布局。

2.2生态设计要体现人性化原则

园林从根本属性上看,它属于文化艺术范畴,它融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园林环境是让群众进入其中进行赏用,它拥有群众之多是任何文化艺术门类都难于比拟的。

2.3生态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原则

保证绿量的同时,其它园林要素并重。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的生态、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提高绿地品位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丰富和提升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功能。

3现代园林生态平衡设计的措施

3.1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以期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3.2增加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3.3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3.4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昧。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外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园林的视觉景观设计与环保生态设计之间的矛盾依然很突出,还需要改善园林美观性设计与舒适性之间的矛盾,物种之间“互惠共生”理念的贯彻与实践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特征也还不够突出。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士,不断地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并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努力探索、认真实践,以为社会、给国人创造更好、更优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1,(4):34-36

2.陈向远.现代城市需要建设大园林[J].中国园林,2001,(5):3-6

3.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2):14-16

季羡林生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03-2

1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现实意义

农业是稳定民心、安定天下的战略产业。我国农业现在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过程当中,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农户小生产和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我国农村绝大部分都存在着“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作为独立个体的农民,缺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把握能力,这种信息鸿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民周而复始的“靠天吃饭”,并让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处于停滞不前的落后状态,最终造成地区差距贫富和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利用快捷、便利的信息技术来武装农业生产,打破农业不能快速有效发展的僵局,建立一种新型的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生产和销售模式。这种有效媒介就是农业电子商务。

1.1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能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市民买安全农产品难的“两难”问题。

1.2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缩短城乡差异,实现“三化统筹”,提高农村科学消费、享受文明生活。

1.3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流通,利农便民,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商对接,促进菜篮子与市民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市场化、组织化和产业化。

1.4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将促进广大农民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知识普及和能力提高,转变农民的消费意识与习惯,使他们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实惠,对培养一代新型农民将产生积极影响。

1.5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可有力推动农业信息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优势产业和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由此可见,农业电子商务是目前解决我国农产品流通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是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我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现状

2.1起步较晚

电子商务服务业是全球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当前发展曲线计算,到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规模将增长5~10倍,网络零售平台将覆盖5亿消费者,交易额有望超过20000亿,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达到7%,带动直接及间接就业3000万人,电子商务渗透率将突破60%。近几年,随着农业农村信息化不断发展和农民及涉农企业观念意识的不断转变,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发展较快,电子商务在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乡村旅游及日用品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应用水平、支撑水平也快速提高,向着专业化、集成化的高水平发展。相比之下,我省的农业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

2.2发展迫在眉睫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众多,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流通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农产品卖难,也表现出季节性、结构性相对过剩,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稳定。因此,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必然选择。

2.3具备良好基础

目前全省乡(镇)通宽带比例达到96.1%,行政村通宽带达到70%以上,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户户通)实现97.6%,全省农村居民每百户有计算机29.7台、移动及固定电话247部。重点建设完成达到“五个一”标准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2800多个。几年来,我省与电信运营商、广电媒体、信息化骨干企业等密切合作,倾力打造了集电话语音、手机短信、农业网站、广播电视于一体的“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方位、全天侯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政策法律、民生事物等多方面的服务。目前建成省、市、县三级农网76个、“农村吉林”乡镇网站617个。同时,吉林省加大农村电子商务的扶持举措,启动“三个三”工程,“在30个县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在300个乡镇建立物流配送站,在3000个村建立物流配送点”。为发展农业电子商务良好坚实的基础。

2.4初见成效

作为农村电子商务运营试点省,我省于2010年开始筹建吉林省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该平台主要为农民提供农资直购、农产品直销、大宗农产品贸易服务,目前以农资直购为主。试运行以来,试点县已达到16个,建设终端网点1000余个,入住农资企业336户,年交易额突破1亿元以上。此平台是我省唯一的大型且有影响力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

3我省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模式单一,发展不平衡

我省建立的农业电子商务运营交易平台和全省网上“一站通”,都是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建设的,基本属于政府商务服务模式和信息展示模式,第三方电子交易市场模式有所尝试,但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做大做强。

3.2专业化程度低,特色不突出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品种多、质量高,很多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如吉林大米、玉米、杂粮杂豆、人参、林蛙、鹿产品、山野菜等。但我省农产品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奇缺,企业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具有自己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

3.3人才匮乏

我省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推进信息化服务的进程中,信息化程度也不尽一致。农民和企业认知不足,素质偏低,观念落后。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不能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优越性。虽然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及中小企业建立了很多农业和农产品营销网站,提供农业政策、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的咨询服务,但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从事信息化服务优秀人才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了解农业的人才更加匮乏,导致对网站的利用率不高。

3.4体系不完善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行业成熟度不高。物流配送的速度和服务质量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商业诚信体系的完善依然任重道远。农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相对滞后,不同行业和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与电子商务服务业配套的部分法律、法规仍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同时,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与网络销售标准化不适应。专业化程度低,品牌保护不力。由于农民生产分散,大量中间人参与农产品贸易,导致中间环节多,产供销衔接不畅。

4建设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对策措施

4.1开展模式创新

政府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各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广大农民和企业搭建平台,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同时,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创新模式,激发农民、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广泛参与其中。积极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全程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得到改善,使原有的农业产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劣势逐步得到改善,可极大地提高和增强我省主要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2走专业化道路

广大农民需要一个专业、权威、诚信的平台来推介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应根据我省农业发展和农产品生产销售特点,突出主要农产品的优质特色,尽快建立主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包括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组织交易、物流调配、规避风险、传递信息等方面的功能,打造为我省农产品“走出去”、为农民增加收入、为企业增加效益的强大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应向专业化、全程化发展,不断渗透到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促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逐步实现精细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推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4.3加强农民培训

充分利用网站、媒体、广播、电视的强大功能,形成多渠道、立体交叉、互为互动的宣传模式,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4.4加强体系建设

季羡林生平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连平县 低产低效林 改造技术

【引言】:低产低效林是指在多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林木生长差、林分结构单一、林分稳定性失调、森林群落系统功能不良等特点的林分。低产低效林在森林的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等方面都达不到同一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大多数低效林的蓄积的生长量、林分平均树高和林产品产量都会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的林分平均水平30%以上。低产低效林按起源分为低效人工林和低效次生林;以经营目标划分为低效防护林和低质商品林。因此,在低产低效林的改造中,要针对其经营目的和成因,采取替换树种、补植套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加强抚育等技术措施,使其达到正常林分的生态功能和产量,提高林分的综合效益。

1 连平县低产低效林的情况

连平县位于粤北山区,林地面积为18.5万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3.2%。全县森林覆盖率76.64%,林木绿化率78.4% 。初步统计,全县三、四类林面积37779.2公顷,其中大部分属低产低效林。连平县作为林业大县,但离林业强县尚有较大距离。在林业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以提供木材的商品用材林的“木头经济”为主。随着消耗了较大面积的天然林、次生林后,更新造林的树种为杉、松和桉树等用材树种为主。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林业开始重视森林的生态功能,开始了森林分类经营,生态工程建设越来越得到加强。但现有的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景观林带等基本上是以原来杉、松等人工林上形成的。连平县现有的生态公益工程大多属四大生态工程建设范围,由于各方面原因形成了一定比例的低产低效林。在商品林上,由于大多数经营者考虑到经济效益的需要,在造林、嵊等各方面投入大,人工商品用材林的低产林占比很少。

2 连平县低产低效林的形成原因分析

2.1生态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原因

2000年以来,连平县通过组织实施造林灭荒工程、生态林建设与改造工程、生物防火林带工程、绿色廊道建设工程、保护区体系建设工程、护林防火队伍建设工程、速生丰产林工程、特色经济林工程、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和森林公园建设工程等,积极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近几年来,连平县平均每年生态工程建设的任务超过5万亩,并且存在相关特殊性:下达任务后时间紧迫,造林的单价较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管理较为落后。虽然在完成了各年度的造林数量任务,但质量上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造林地造成成活率不高。生态建设工程由于短时间内建设任务量大,在生态公益林营造后补植跟不上,后期抚育数量少,从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低产低效生态林。

2.2造林规划设计因素

在造林规划设计上,由于连平县山地类型较多,山地普遍存在着立地条件不好、地力不良、缺水、土壤板结和施工难度大等因素。在规划设计中,由于造林任务量大,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科学分类细致进行具体地块的规划设计,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就会存在树种配置不够准确、造林技术措施不当等情况。加之实际的作业过程中,由于立地条件差异大、部分地段施工难度大造林质量相对较差,未能适地适树直接导致有些造林地的目的树种生长不良。在造林和抚育规划中,下达的任务量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实施地的可用造林地、适宜建设时间、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配套情况、季节因素、相关准备保障、实施主体和农民意愿等情况。任务量过大,导致实施过程中物资准备、相关管理和保障能力跟不上,抚育少或抚育质量差,造林后难以郁闭成林而形成了低产低效林。

2.3 自然条件因素

由于山地造林普遍存在着缺水现象,只能依靠降雨来缓解。连平县年降水量约1700--1800mm,但降雨分布不均,山地缺水是常态。如果在在造林的季节没有足够的降雨,山地缺水会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纺和保存率。对已经成活的幼苗而言,缺水少肥也容易变成小老头树。采用常规的造林方法,在困难立地条件下,许多时候由于采用的苗木质量不高、造林及管护技术标准低,在相对恶劣的自然因素影响下,也会形成低效林。自然因素中,季节和气候因素也是形成低效林的主因这一。造林和抚育的季节性强,许多时候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按照生长季节进行造林和抚育,在苗木出梢的夏季或干旱的秋季造林,在该抚育的季节没有及时抚育。此外,部分极端的气候条件,也会造成新造林生长不良,最终变成低效林。

2.4 施工与质量管理因素

由于连平县是山区县,科技水平特别是施工机械化水平差,大多造林工程中,都是以聘请外地民工为主。由于林业工程中的造林和抚育基本没有林业机械参与,大多要依靠最锄头打穴种树、镰刀劈草开带,施工难度大,劳力消耗极大。以造林为例,从清山、挖穴、施基肥、覆土到种植的全过程都是强体力技术劳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的主体农民群众知识水平较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按技术标准规范完成各道工序。而由于山地外业作业的特殊性,管理人员监督管理的难度大,很难将各相关的技术措施真正落实到建设过程中。

2.5 投入不足因素

林业工程预算偏低,基本以上级财力支持为主,本级配套基本没有,林业建设投入不足。在实际林业建设过程中,由于预算投入标准不高,地方财政配套难以落实,许多时候达不到设计的标准和质量要求。以我县近年的碳汇造林工程为例,本来应该亩投入800元以上的造林工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2015年前的碳汇造林每亩投入为400元(含直接和间接费用),县级财政没有配套。由于经济因素,也导致了造林后期的抚育投入不足,抚育不足,形成了较大面积的低效林。

2.6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因素

此外,霜冷、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森林火灾、森林有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也是一个主原,例如2008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导致了连平县大量的林分受损,尤其是松树林。另一种是人为灾害,包括盗伐、采伐过度、人畜对幼林的破坏等。在灾害发生后,许多次生林留存的母树数量少,天然下种能力不足,形成的次生林种群遗传品质低劣,自然发育退化,密度疏,形成了防护效益差的疏林或残次林。人工造林后,也常因受人畜的破坏,所造幼林因生长不良、密度不够造成低效林。

3、精准化提升改造技术措施

3.1补种套种与树种结构调整

连平县现有3274.8公顷的低产低效林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林分密度小、留存株数不够。在具体改造中,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立地条件、经营目标等,选用合适树种进行补种套种。按照具体情况,确定留存的树种,低效生态林补植套种要对原有的阔叶树种进行留存,通过补N套种,营建混交林。以于商品低产林,则要根据经营目的确定经济林用材树种。具体的补种方法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全面补种、局部套种、林冠下补种等。在补种套种时一定要遵照适地适树和树种种间关系协调原则,补植后的密度应达到该类林分合理密度的85%以上,补植套种应选用易移栽成活的容器大苗。在对树种结构调整的改造中,一次性间伐强度不宜超过林分蓄积的20%。树种选择上,要兼顾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生态景观性和适生性,进行综合考虑。

3.2改造更新技术

全县现有20213.3公顷面积需实施相关改造作业。对于大多数低产残次林、劣质林、病虫害成灾林、树种不适林、衰退过熟林及经营性低效林主要采取更新改造措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重新造林或采取轮种措施进行林分改造。改造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好树种,科学设计。在更新改造时,坚持打大穴、细致整地、施足基肥、良种壮苗、科学栽植、适时抚育。对于森林公园或景观林的局部低效林改造,要在提升视觉景观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生境特点和生物学特性,尽可能做到四季有花,各季有鲜明的特色。满足观花的同时,还要从观叶、观果和群落变化上考虑,使景观季相变化过程中,有丰富的景观层次[1]。通过改造,重点选择一些药用型、五彩缤纷型、观赏型、生态防护型、特色景观型的树种进行种植,形成景观多样、可观赏性强、生长稳定,生态功能显著的森林景观,给群众以生态美、健康美之享受。

3.3集约抚育技术

连平县现有的低产低效林中,集约抚育措施适用于大多数单纯性低效林和经营性低效林,特别是对近几年来的低效生态林。全县现有35480公顷的低产低效林需进行集约抚育,主要通过采取较高标准的幼林抚育、卫生伐、透光伐和经营择伐手段,除草清灌,合理伐除过密木、受害木和病源木,改善林分卫生状况、生长空间和生长环境,增强林分自身防病、防虫和防火的能力,最终提高林分质量和发挥良好的效益。

3.4 天然更新与封育技术

连平县现有的低产低效林中,留存有许多有天然下种能力的树种,可以采取天然更新技术,提高林分质量。全县可采取天然更新措施的面积8233.9公顷,其中良好比例14.2%,其他需要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对于连平县陂头、内莞、黄牛石等地的石灰岩山、石质山、高海拔山地,还有人工难以造林的陡坡地等,采取全封山的封育技术措施。主要措施是配置专职护林员,加强日常巡山管护,禁止一切砍伐林木、采药、挖树根、毁林开垦及捕杀野生动物等不利于林木生长的人为活动;加强护林防火工作,杜绝一切野外用火;同时做好森林病虫害预防、预控工作。此外,辅助于人工撒播种子,达到改造的目的。

建议与意见

从连平县的低产低效林的实际情况与改造实践来看,除加强改造外,还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在营林规划设计上,一定遵循适地适树和加强抚育管理的设计原则。二是在造林实施过程中,要合理确定造林任务量,在造林季节进行造林。强化质量管理,选择好树种,抓好苗木质量和各工序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强抚育工作,提高保存率。三是要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林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来兴.森林视听味嗅景观美的内涵与提升改造技术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5(12):99--100

季羡林生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 现状评价 提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13-02

一、创业、创业教育、行业创业教育及其意义概说

创业,最简洁的涵义就是开创新企业。它和规模无关,从创办一个微不足道的街边摊点到创立规模宏大的集团公司都是创业。到了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消费需求出现了品位个性化、绿色保健化,强调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时代需求,创新、创业、再创业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每天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企业破产,又有数以万计的企业诞生。人类的创业态势已经走进了它的空前活跃期,或者说人类已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创业时代。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带来的经济巨大变迁和人口规模及老龄化结构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水准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庞大的就业需求中,大学毕业生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就业需求群体已经成为就业需求的最重要和急迫的部分,每年有700余万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支点,各种招聘会人山人海的场景是就业难的鲜明写照。行业性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存在相似的局面。为应对这种就业形势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顶层设计开始提出和重视以创业缓解和带动就业的思路,随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政府的扶植支持创业系统、优化创业社会环境等有关创业的举措在中国大地上开始萌生和成长起来。

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培养人的创业理论、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能力来形成创业的综合性素质,是以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当今的创业教育,其受体广义地说包括社会上所有的人,因为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一个人只有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认知能力,才能不被社会边缘化,更新充实的很多内容就是创业教育的内容。狭义地理解则是需要接受创业培训的各种劳动力。创业教育的主体则分为学校、政府和社会三部分。其中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整个创业教育的主渠道。

行业性院校创业教育,就是在一般的创业教育中要紧密结合特定行业的特点,结合本行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及潜能,使创业的教学内容和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使专业知识和创业紧密联系,把创业教育办成本行业的实验园和孵化器。行业性院校创业教育的个性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行业特点相结合方面,其发展状况评价和出路和一般院校具有诸多共性。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使学生适应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一个工作岗位就支撑一生生存平台的状态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历史,一个企业就支撑一生事业的状况也成过眼云烟,这一点没有行业特性。世界的万花筒总是在推陈出新,总是要以新的亮点开拓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适应这种社会环境,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包括各种行业性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理论修为、创新创业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些素质就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宗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为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的要求。求职、工作、赚钱,只是短期的谋生之计;一个人对社会有所贡献,为现代生活大厦添砖加瓦,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留下自己的印记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学生具有创业素质,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经济大潮中如鱼得水,顺应社会变化调整自己,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具有最大化潜质。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社会成员的层次说,靠的是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综合素质。而只有社会成员适应时代的变化,事业顺畅,生活稳定,个人、家庭生态才能良性循环,从而整个社会和谐才能有稳固的根基。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适时调整自己使之适应社会变迁,才能为和谐社会奠定牢固根基。

二、吉林省行业性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绩与问题解析

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就开展了创业教育探索和实践,当今已经具有了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美国在这方面的成果较为显著。1977 年美国杰弗里・蒂蒙斯教授的《创业学》由欧文出版公司出版,成为创业研究领域开先河的权威之作。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将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始于上世纪末。一般认为,1997年清华大学发起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市场进行创业活动的代表性源头事件。[1]

吉林省大学包括所有行业性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于2003年,晚于南方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吉林省的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在教学上吸取了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实践上也相应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创业活动,邀请创业精英到学校开展创业讲座。十几年的创业教育实践,在创业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拓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吉林农业大学在2004 年成立了“创业教育学院”,学生从大二第一学期开始接受自主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开设了《创造学》《成功学》《创业管理学》等选修课;长春工业大学引入KAB创业教育项目,相继开设了《创业学》《创业基础》等课程等,具有较好教学效果。除了课堂教育外,一些高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创业协会、大学生创业研究会等。例如吉林大学就成立了大学创业就业见习基地;东北师范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创业中心,并相应建起了自己的创业指导网络,在全国各省设有创业联络点。

吉林省高校包括行业性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开设面狭窄,远没有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本来进行创业教育已经是顺应时展的潮流,是使学生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代经济、为人生价值奠基的举措,但许多吉林省高校没有及时进行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结构的更新,以致在相关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不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创业教育n程是纸上谈兵,不会对自己成就事业有多少帮助。[2]

(2)师资力量专业化程度欠缺,实践经验不足,致使教学效果欠佳。由于起步晚,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捉襟见肘。许多教师是由相关学科直接转移过来的,如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等,有的还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兼任。创业是实践性很强,和社会环境联系密切的活动,可这正是当前创业教育的师资的弱项。成熟的创业教育需要相当丰富严谨的知识体系和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才能做到对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奠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奠基,显然我们吉林省的创业教学师资队伍急需加大力度进行专业化建设。

(3)学生和家长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基于吉林省创业教育开展不足和教学水平低下的教育主体条件,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许多学生认为,创业是求职失败的无奈之举,只有找不到工作才选择去创业,只认同给创业成功者去打工却不认同自己创业,远没有把创业素质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相联系。殊不知,进取开拓精神不足,敢为人先精神欠缺,就是求得一份职业,也很难作出成绩,很难实现人生价值。在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认同度也很低,绝大多数家长的观念是供孩子读书,将来找个稳定的工作岗位,收入高,生活安稳,就是实现了夙愿,这种求安自保的观念是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延续,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更改相当艰难。家长对创业的不认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创业课程的认同。

三、加强吉林省行业性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1)更新观念,认清时代潮流,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术教育作为同等价值的教育职责。创业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理论修为和创业能力,更是要为学生树立一种独立人格和开拓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支撑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基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独立人格和开拓进取精神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这种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种教育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成为教学、管理、服务部门制定制度、监督过程、检查改进的一条价值标准。只有这样上下统一认识,共同努力,才能把创业教育有效全面地开展起来。

(2)加大力度,努力培养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学,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诸多相关知识,还包括人格培育、开拓精神培育等有关心理学内容,也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这样就要求学校整合原有的师资资源,加大创业教育的相关培训和力度,鼓励支持教师的创业实践体验活动,努力组织和培养起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这是切实提高创业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源前提,是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效果的硬件保证。课程质量有保证了,就会逐步得到学生的认同。当课程的社会效果体现出来,会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这样创业教育的价值才能逐步得到落实。

(3)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已经彻底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网络时代学生的求知需求,体验式、启发式、开放式教学正在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生动活泼地探索和展开。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绩考核中,不仅注重考查学生的理性修为的考核,更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为此,学校要努力建立相关的创业实验基地,完善创业过程模拟实验,总结积累创业经验,使创业教育变成立体生动的创业导向课程。[3]

(4)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学校要聘请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充实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能以自身的经历以身说法,还可以提供教师和学生的创业实践机会。学生的创业最终要在社会上实行,这样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就要充分重视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有C结合。这种结合不仅要体现在课下,也要体现在课堂,如课堂重视案例教学、信息交流、案例思考等,也是教学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形式。课下,组织创业计划比赛、创业思考辩论、创业论文展等活动,强化创新创业学习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开创出创业教育教学的生动氛围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薛小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1):126-128.

季羡林生平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维管植物;资源分布;价值;利用

中图分类号:Q914.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2027

形体高大枝叶茂盛的维管植物,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可使大粒灰尘因风速减小而沉降于地面[1];维管植物自身所具有的药用、饲用、绿化等功能,不仅能净化当地的空气,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对野生维管植物资源展开调查,不但能够增强对当地维管植物资源基本概况的了解,而且对于改善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2],同时也为该地区野生维管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经过前期对仙翁山国家森林公园维管植物资源的调查,着重对其生态分布进行分析,旨在对维管植物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适度开发利用,确保生态平衡。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地概况

研究样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东南麓,汤旺河下游,总占地面积1.05×104 hm2,地理坐标为E129°14’~129°29’,N47°03’~47°08’。此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高度在200~500m,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温热多雨,冬季漫长寒冷,气候干燥,年平均降雨量在550~750mm,全年气温≥10.0℃,积温在2200~2300℃左右。其森林中土壤类型主要是暗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其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该地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对此地研究将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维管植物概况有进一步的认知。

1.2 研究方法

采用标准地调查的方法对该地的维管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影像记录,详细记载各种植物的拍摄时间、生长的地点、海拔高度等相关数据。设置5 m×5m样方共50个,记录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及采集数量,确定植物的常见种及优势种,并记录植物标本外观、生境等宏观观察结果,完整保存植物标本,通过表型特征观察和参考相关文献做分类和鉴定[3-7]。

2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仙翁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共采集和鉴定维管植物87种,属于40科76属。仙翁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中植物分布以蔷薇科、菊科、松科、豆科的种类及数量为优势。其中,红松(Pinus koraiensis)、落叶松(Larix gmelini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广布野豌豆(Vicia lilacina)为主要优势种。

由于仙翁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的土壤与一般园林的土壤团粒结构存在差异,其耐受的温度、湿度、有机碳含量以及伴生的土壤代谢物不同,导致木本植物及草本植物的组成也不同。根据植物生长环境的不同,可将本地资源的分布划分为林缘、林下、山坡、灌丛,如表1所示。

3 植物生态分布分析及评价

植物的分布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及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其中自然地理因素主要为地质基础与地形因素、气象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受温度、降水、坡向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仙翁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在森林组成上较丰富,主要是松科植物构成的混交林,植被的优势现象比较明显。

维管植物生态分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生境下的维管植物类型差异显著,且同一种类的维管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分布也有明显差异。在此次调查到的维管植物中,分布在林缘的占25.27%,分布在林下的占26.37%,分布在山坡的占57.14%,分布在灌丛的占25.27%,其中有多种维管植物具有多重分布地点。仙翁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中的维管植物多分布于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的地带且位于不同海拔高度,而相同海拔处的维管植物习性相近。

从水平分布上看,林缘地带以车前、费菜、冬葵、柳兰等草本植物为主。山坡上以松科、豆科植物为优势种,其中松科植物为建群种。从垂直分布上看,松科植物多分布于林冠层,其下依次为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枯枝落叶层。其中,灌丛之中以树锦鸡儿、猪毛蒿、黑水当归等植物为优势种。林下以兴安杜鹃、粗茎鳞毛蕨、荚果蕨、舞鹤草、宽叶山蒿等植物为主。

由于仙翁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环境优美,植被茂盛,生态群落稳定,各种类型的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所以基本保持了原始的秀美山川和奇异景观,极具旅游价值,已经被伊春市旅游委员会确定为地质科普及度假的重点旅游开发区。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加剧,直接影响了当地植物的生态分布,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被的分布状况。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中要采取措施加强对植被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植被免受伤害。

参考文献

[1]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姬常平,刘荟岭,王鑫,等.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C].西宁: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2010.

[3]王长宝,徐增奇,岳仁杰.黑龙江东部山区香料植物资源的分类及应用[J].北方园艺,2013(3):37-39.

[4]傅沛云.东北植物检索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5]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Ⅻ):1-139.

[6]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亚热带农业研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教育厅

台湾农业探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