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竞争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1篇

最近几年,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升温。这些研究通过对城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进行逐项评估,使人们对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差异不仅有了质的评价,而且还为这种差异的量化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应该说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理论贡献。但站在城市经济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样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对那些以流通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

对于商业的产业地位,商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已经有学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证分析进行了研究,并对商业产业增长及其波动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从城市经济的角度,详细论证商业的贡献,一直论著不多。事实上,尽管对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已经从“无用论”发展为“有用论”,但对于这样的问题,比如流通在城市经济中到底扮演多重要的角色、流通这一普遍存在,并且是不可或缺的产业,其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究竟几何,对此进行的定量研究十分有限。

一些学者对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计量研究,在归纳解释城市竞争力各影响因素时,列举了资本、外向性经济、文化、科技、政府管理、城市规模等因素对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而对流通的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点还可以从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得到证实。因为该指标体系中仅有两三个间接与流通有关的子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是分散在其他指标中,比如重商意识就是文化竞争力的构成部分,而不是流通力的组成部分。另外,反映城市生产、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些主要指标,如流通规模、流通结构以及流通效益等方面的指标也都没有得到体现。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城市竞争力中流通贡献进行量化评价的难度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人们对已经融入生活方式的流通长期持忽视态度的一种无意识体现。在现实中,理论界对流通重要性多方呼吁,而流通理论专业研究队伍却日趋萎缩;明明流通领域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聚集地,可是市场理论研究的重点却不断偏离流通;城市生产、居民生活对流通高度依赖的现实,也没有唤起社会对流通理论研究的充分重视。这些矛盾反映到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就集中表现为城市竞争力评价中对流通产业的“一般”对待。

从流通视角研究之必要

强调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对流通在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进行充分评价,这不仅仅是对如何准确体现流通产业在城市经济作用的理论探索,同时也是对城市竞争力理论的有益补充。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流通对城市经济贡献的有效测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主导产业定位不同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其竞争力的特殊来源及其构成,也有助于理解城市经济特色,避免出现“千城一面”,为城市发展个性提供理论依据。

从世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来看,城市从产生至今就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曾经把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归纳为以下几类:贸易城市,以商业为主,商人是核心居民,也有手工业者;消费中心和生产中心城市,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与附近乡村居民交换产品;消费性城市,是政治宗教军事和文化中心;农业性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由于领主或政治原因,该地区在法律上具有城市地位。

从城市经济的产生过程来看,城市经济在本质上是商业经济,是“城”与“市”的有机结合,“城”只是形式,“市”才是内容,城市只有建立在繁荣的商业交换活动基础上才真正摆脱城廓的外形而具有市场交换的实质内容。城市与商业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城市工业本身一旦同农业分离,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商品,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与流通的联系渊源已久。尽管在城市的起源问题上,国内外学者还存在不同的起源解释,形成了不同的起源学说,如防御说、社会分工说、私有制说、阶级说、集市说、地利说以及宗教说等。在城市兴起的时间问题上,学术界意见也不统一,但在城市兴起与发展的问题上,学术界却鲜为一致地接受了商业革命说的观点,即商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中可以没有工业,但决不能没有商业,商业是“与城俱在”的产业。商业这一产业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从实证中也可以得到论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高度重视商业的城市,如热那亚。热那亚同它的最大竞争对手,例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都不一样,它对较高的文化从来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兴趣,文学和艺术对它也是毫不相干的。它唯一的兴趣是贸易,唯一的才能也只是经商。

我国的城市因功能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例如,在2002年中国200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同样位于第一梯队的上海与北京,前者是中国的金融、贸易和经济中心,后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决策、信息和国际交往中心。依据现有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通过对这两个城市的特定的经济区域,比如CBD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上海的CBD发展最快、是全球公司的中国商务据点,北京的CBD是全球公司的中国商务使馆和北方据点。这种城市内主要经济区域的功能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功能差异。应当说,对这种差异的描述有助于解决城市功能的差异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相关问题,尤其是相关的定量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考虑到流通与城市的密切关系,可以把流通作为研究这一问题的视角。

二、从流通角度探索城市综合竞争力构成的理论,这既是进行城市流通力评价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对城市竞争力评价理论的有益补充。

在对城市竞争力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模糊现象,这应该说是与城市竞争力的理论解释直接相联系的。对于城市竞争力、城市产业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些概念,似乎争议不大,但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发现其构成之间的差异。例如城市竞争力,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和价值收益的能力。它由城市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构成。其中,硬竞争力包括人才、资本、科技、环境、区位、基础设施和结构竞争力;软竞争力包括文化、制度、政府、企业和开放方面的竞争力。同时他们把城市竞争力分解为政府竞争力、内城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市民竞争力。前者实际上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概念,后者是从城市竞争力主体的内部系统进行研究,是城市内主体竞争力的涵义。对于这两种分析框架,需要从理论上界定上述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另外,还需要对城市竞争力与流通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这包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构成,城市经济定位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系,城市经济增长与流通的关系,以及城市竞争力提升中流通力贡献的评价等。对于这些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城市流通力,也有助于分析城市竞争力差别的具体来源。

三、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中流通贡献的有效评价,既可以正确评价城市中商业的经济地位,也可以为城市未来流通产业的发展规模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商业贸易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有增无减。从古代城市借助于在交通便利的各种产品集散地发展商业经济来巩固城市的牢固,到近代工业化时期通过商业贸易发展促成了如伦敦、巴黎等大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再到当代国际性城市,如纽约、香港、东京、新加坡等以规模庞大的贸易为支撑,这些都表明发达的商业贸易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经济的象征。

城市流通是一般社会流通的集结点和中心,城市流通中心和生产中心是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整体。尽管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发达的商业贸易起着基础性作用,但这一基础性作用应该通过什么评价标准来衡量,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新问题。这里涉及到如何评价商业经济的流通功能,如何看待像上海这样纯粹借助于贸易而迅速崛起的城市的竞争力,如何评价像沈阳等工业城市的未来城市竞争力,以及在各城市的未来经济结构中如何定位流通的规模与发展战略等问题。不从理论上解决流通对城市经济的现实客观作用的评价问题,就无法真正做到对城市竞争力的准确评价,也就不可能真正重视城市经济中流通这一基础性产业的健康发展。

评价之构建

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目的在于突出城市经济发展中流通的特殊地位,准确衡量流通力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可以借用的评价方法仍然是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其中,被称为标杆测定的方法不但能够评价和判断城市竞争力的高低,找出城市竞争力高低的原因,而且还能告诉我们,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应当如何去做。

标杆测定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佳实践、确认最佳做法,并为自己提出改进方案的方法,它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过程,其首要功能是找到一个评价竞争力的标杆,然后通过找出差距,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同时还提出改进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这种方法最早在美国开始应用,随着各国政府对其产业、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视,它现在已经在许多国家变成了持续提高竞争力的一种制度化工具。这种方法具体应用到从流通视角对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可以主要按照如下顺序进行:

确定标杆测定的主题

这里的主题为某城市竞争力中流通这一主要因素的作用。

确定标杆测定的对象和内容。

根据上述主题,标杆测定的对象应当是在全国城市范围内,流通产业业绩最佳、效率最高的少数有代表性的城市。标杆测定的内容通常由相关问题专家和实际操作人士在事先召开的预备会议上确定。

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

测定小组的组成人员需要根据标杆测定法应用的层次来确定。考虑到城市竞争力是地方政府层次上关注的问题,这里标杆测定小组通常由实业界人士或研究专家和政府官员组成,其中政府部门人士主要起协调作用。

资料收集和调查

首先收集相关调查城市竞争力和流通产业发展方面已有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或相关信息,在研究这些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实地调查提纲和调查问卷。

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做法

在对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进行必要的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城市对象之间以及调查数据与自己所在城市之间的实际情况的比较研究,确定出各个调查城市间所存在的差异,明确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确定出最佳做法。

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

在明确最佳做法的基础上,找出弥补自己与最佳城市实践之间差距的具体途径或改进机会,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实施方案的经济效益分析。实施方案要明确实施重点和难点,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偏差,确定对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标准。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1.文献综述

曾有学者对[1]企业生态竞争力进行过研究,指出企业重视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协调的理念应用于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原有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并不断创新所获得一种新的竞争力,就称之为企业生态竞争力。亦有学者分析过我国[2]高校生态竞争力。同样地,笔者将生态竞争力引入城市发展中,以其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生态竞争力高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反之,就是不可持续的,与生态不协调的发展。

在城市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笔者借鉴了以前学者对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根据[3]系统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综合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紧扣生态竞争力的内涵,综合考虑了环境、资源、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以[5]张静,夏海勇两位学者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去除了部分与城市生态竞争力关系不大的指标,并结合[3]关琰珠,郑建华和[4]戈蕾等学者的指标,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取性因素,确立了比较合理的指标体系,特别注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因而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的解释意义。

2.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综合前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在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下,从环境友好度、资源节约度和社会文明度三个方面考虑,取了如下表1的20项指标。

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4]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个因素通过划分相互关系的有序层次,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要素的要素重要值的权值,并通过排序进行分析。构建判别矩阵,应用1―9标度法对每一层次指标进行判别,依据判别矩阵,通过一定方法计算指标权重。对指标层次排序和总排序计算,优化指标体系,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得出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采用求和法计算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见下表1。

3.以石家庄市和太原市为例进行生态竞争力的分析

本文选择同为“全国园林城市”的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和山西省会太原市作为研究对象,因其地理位置相邻,文化及产业结构有一定相似,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笔者应用所构建的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具体地分析,找出二者的差异之处,并基于石家庄视角给出参考的建议。

由于指标体系中指标性质不同、数值单位不同,所以首先要进行无量纲化[4],使之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归一化处理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根据实际状况,参考国家相关建设目标和国际水平,设置每个指标的上下阈值(见表1)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线性加权法进行指标的合成,计算公式为:

其中y为合成指数;是各指标权重;为各指标标准值。计算求得综合指数见表2。

从表2结果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到:(1)石家庄在环境友好度和资源节约度上要明显优于太原,石家庄的环境友好度为0.1323,而太原的为0.0975,石家庄比太原高36%,我们可以从原始数据中看到:石家庄在“全年API指数”和”浓度”这两项上明显优于太原,这说明石家庄的空气质量状况比太原要好很多,但是有两项指标“环保投资比重”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上石家庄表现出了一点不足,政府应适当的加大对环保的力度。(2)再看一下资源节约度方面,石家庄也明显高于太原,是太原的1.4倍,石家庄在大部分指标上的得分都比较高,说明石家庄在资源利用方面做的比较好,应该继续贯彻执行,争取做的更好。(3)但是石家庄的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稍微低于太原,原因就在于社会文明度上,石家庄的社会文明度得分仅为太原的72%,从具体指标来看,石家庄在“人均GDP”、“农村人均收入”上低于太原,说明石家庄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尤其是农民,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以提高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其次在“科技成果”、“教育支出比重”和“R&D占GDP比重”上,石家庄表现出了弱势,其中的“科技占比”和“R&D占比”明显低于太原,这也是导致石家庄社会文明度地下的重要原因,有关部门应当重视科技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石家庄的社会文明度提高,进而保证城市生态竞争力的整体提高。

结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市的建设要兼顾资源、环境、社会这三大方面,统筹发展,才能使城市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提高城市的生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玲,培.构建企业生态竞争力初探[J].经济师,2003(2).

[2]李军.我国高校生态竞争力结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

[3]关琰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发展,2007,7(2).

[4]戈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5]张静,夏海勇.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21).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3篇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1.1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在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旅游竞争力模型”中,较成熟的和引用最多的有克劳奇和里奇(Crouch&Ritch)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模型、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的旅游竞争力指示器模型和郭鲁芳的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发展力模[5]。克劳奇和里奇在波特(Porter)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的综合模型,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由核心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支持性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的管理,以及那些影响以上三个因素发挥作用的其他要素等四个方面决定的[6]。WTTC与诺丁汉大学旅行与旅游学院联合开发旅游竞争力指示器模型,该模型包含价格、开放性、技术、基础设计、人文旅游、社会发展、环境和人力资源项指标和23个分项指标[7]。上述学者提出的竞争力模型为我们理解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来源和构成提供了参考。但他们大都是从旅游竞争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角度构建旅游竞争力模型,忽略了旅游目的地环境条件(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对旅游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长远影响。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内部环境竞争力和旅游外部环境竞争力的概念,通过这两部分共同衡量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其中,旅游内部环境竞争力(又称直接影响因素)是指旅游业内部对其运行产生直接作用或竞争力的相关变量,可以从旅游产业内部的景观、设施和信息等方面来分析。旅游外部环境竞争力(又称间接影响因素)是指旅游产业外部生成的各种变量通过相关渠道渗入到旅游产业内部竞争力的变化,是间接对旅游环境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变量,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见图1)。

1.2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对于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的评价是建立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的,因此,指标的选取对于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遵循科学性、兼顾性、系统性的原则从城市旅游内部环境竞争力和城市旅游外部环境竞争力两个方面,从旅游景观环境、旅游设施环境、旅游信息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五个角度选取美感度X1、奇特度X2、多样性X3、历史文化价值X4、艺术价值X5、科学考察价值X6以及资源组合条件X7;城市旅游内外交通条件X8、食宿条件X9、通讯条件X10、娱乐设施X11、购物设施X12、游览安全设施X13、公共卫生条件X14、公共休息设施X15;城市旅游识别系统X16、旅游信息网络建设程度X17、宣传促销力度X18和城市形象与定位质量X19;大气质量X20、水质X21、城市绿化X22和污染治理X23等32个评价指标。

1.3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方法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测算出各个指标在样本之间的相对差距,从简化方差-协方差的结构来考虑对原始变量数据矩阵进行降维处理,得到一组具有某种良好方差性质的新变量,即通过几个公共因子来反映研究对象的大部分信息。通常,为了提高方法的客观性,采用几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然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的加权合成作为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并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进行排序[8]。

2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2.1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公式表示为:旅游环境竞争力=旅游内生环境竞争力×旅游外生环境竞争力T=F[T1,T2]=F[T1(M,N,I),T2(P,S)](1)其中,T表示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T1表示城市旅游内部环境竞争力、T2表示城市旅游外部环境竞争力、M表示旅游景观环境、N表示旅游设施环境、I表示旅游信息环境、P表示自然环境、S表示社会环境。基于因子分析法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模型为:Fi=xiwi(2)Fi=∑xiwi(3)公式(2)表示城市各项旅游竞争力得分;公式(3)表示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其中,xi表示各评价指标公因子得分;wi表示评价指标公因子贡献率。

2.2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对旅游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展开因子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2010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报告》,不能量化的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问卷采用Likert5点式量表,按照各影响因素对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采用多位专家的平均打分。

2.3数据分析

2.3.1问卷信度、效度分析在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之前,需要剔除CITC小于0.5的项目。其中,旅游景观环境的7项子因素、基础设施环境的8项子因素、旅游信息环境的4项子因素、自然环境的4项子因素、社会环境的7项子因素的Alpha值均在0.7以上,无需删除评价因子,即测试因子内容的一致性较强,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通过探测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评价因素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这5大类因素的KMO值分别为0.683、0.808、0.732、0.754、0.811,而且其显著性水平都为0.000,表明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探测性因子分析结果,选取5个因子特征值等于或大于1的评价因素,且这些因素的因子负载都超过最小标准值,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3.816%、70.527%、69.826%、77.021%、74.331%,均超过60%,表明测度因子与其他因子间不存在高的交叉负载,即问卷结构变量的效度较高。通过问卷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测试因子内容的一致性较强,并且测度因子与其他因子间不存在高的交叉负载,即由32项因素组成的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正式问卷信度和效度都较高,适合进行大规模调查后进行因子分析。

2.3.2因子分析(1)城市旅游内生环境竞争力的因子分析。城市内生环境竞争力因素的KMO值与Bartlett球度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711和0.000,这说明该组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按照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后,因子萃取3个公共因子(见表1),3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832%,涵盖了原有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且各公共因子的Alpha系数分别为0.761、0.667和0.653,19项指标的Alpha系数为0.693,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评价因子具有一致性。因此,根据3个公共因子所包含项目的特点,将其分别命名为旅游景观环境竞争力、旅游基础设施环境竞争力、旅游信息环境竞争力。(2)城市旅游外生环境竞争力的因子分析。城市旅游外部环境竞争力的KMO值与Bartlett球度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852和0.000,这说明该组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法旋转后,由于X30和X31的因子负荷量分别为0.325和0.411均在0.5以下,需将其剔除。问卷评价因子剔除X30和X31后再进行因子分析,各变量经旋转后的因子负荷均在0.5以上,提取两个公共因子(见表2),两个公因子的指标个数分别为4和7,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778%,涵盖了原有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两个公共因子的Alpha系数分别为0.701、0.862,11项指标的Alpha系数为0.825,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评价因子具有一致性。因此,根据这两个公共因子所包含项目的特点,将其分别命名为旅游自然环境竞争力、旅游社会环境竞争力。

3结论与启示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4篇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中原城市群不仅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增长极,其他城市以环形将郑州紧紧围绕,形成“弱核牵引”“小马拉大车”的经济发展柱石.现阶段,中原城市群面临着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两大基于,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有利于抓住机遇提升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促进其良性发展.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51-03

1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优势要素

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开封、新乡、许昌、洛阳、平顶山、济源、漯河、焦作在内的九个城市.由于周边城市到郑州的通勤半径基本为1小时,又称1小时城市群.

1.1 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河南是全国铁路网的中心,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郑州位于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的交汇处,洛阳位于陇海铁路、焦柳铁路的交汇处,新乡、商丘、南阳等均是重要铁路干线的交汇点.2003年以来,河南积极推进高速公路投资、融资体制的改革,高速公路得到快速发展.河南还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依托.

1.2 丰富的资源优势

中原城市群拥有铝土、铁等金属矿产,蓝晶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产,在中原城市群的西南部,拥有煤、石油、天然气三大优势能源,同时由于地层较为齐平,资源开发便利,节约了大量的开发成本,便利的交通条件又为矿产资源的运输提供了优势因素.

1.3 强大的教育基础

中原城市群集聚了河南省大部分高等院校,就2012年而言,中原城市群九个城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全省的77.7%,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省的77.1%,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全省的64.9%;技工类院校学生数占全省的80.7%,强大的教育基础为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优秀人才,中等类专业学校以及技工类学校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及技术人才.

1.4 经济发展的深厚积淀

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历年来在河南省都是位居前列的,依据201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得出,中原城市群九个城市的GDP占全省的58.67%,其中第一产业GDP占全省的36.8%,第二产业GDP占全省的62.1%,第三产业GDP占全省的61.1%,河南省各城市GDP排名前五位的城市中,中原城市群占了4个,郑州更是以经济增长极的身份处在省内经济发展的前列.

1.5 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1年3月17日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的发展,2011年10月,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包括建设郑州航空港在内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政策倾向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2.1 指标的选取

虽然学者关于城市竞争力概念的定义存在差异,但是对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却持一致的看法,由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笔者结合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同时遵循科学性、可操性、可比性、层次性以及结合实际的原则,选择了经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开放、科技、教育、文化、环境六个方面具体34个指标来反映城市的竞争力,具体见表1.

3.2 主成分分析过程

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将原来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彼此无关,即信息互不重叠的新的综合指标,并根据一定原则和实际需要,从中抽取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来反映原来指标所携带的信息量.

3.2.1 数据标准化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的原始数据,将原始数据录入spss19.0,通过分析、描述统计将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

3.2.2 主成分的提取以及特征值的计算

将标准化的数据进行降维、因子分析,得到初步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前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2.3%,符合特征根选择>85%的要求,因此提取前四个主成分分析城市竞争力:

3.2.3 主成分得分矩阵

分别将4个主成分的主成分表达系数命名为Fi(i=1、2、3、4),然后构建主成分得分模型为:

Z1=0.20*ZX1+0.11*ZX2+0.22*ZX3+……+0.20*ZX35

……

Z4=-0.03*ZX1-0.04*ZX2-0.05*ZX3+……-0.05*ZX35

其中Zi(i=1、2、3、4)表示每个主成分的得分,ZXi(i=1、2.....35)表示标准化后的数据.

通过主成分得分模型,计算得到主成分得分矩阵如表3所示:

3.2.4 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

根据相关资料以及所提取的四个主成分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得到四个主成分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建立有关于四个主成分之间的城市竞争力目标层判断矩阵,通过Mathpro软件计算得到各主成分的权重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法对判断矩阵的要求,对目标层的4个主成分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以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的一致性检验结果看出,CR=0.042<0.1,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构造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的模型为:

Z=0.638*Z1+0.182*Z2+0.104*Z3+0.076*Z4

其中,Z表示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情况.

计算得出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以及排名情况如表5所示:

3.2.5 中原城市群城市分类

在表6中得到了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以及排名情况,在对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分析的同时,利用spss19.0对中原城市群的九个城市进行聚类分析,

根据其结果将中原城市群的9个城市分为竞争力强的城市、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竞争力一般的城市和竞争力弱的城市,如表6所示:

3.3 结果分析评价

依据以上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中原城市群包含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九个城市,但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情况表明,九个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且差距较大,郑州综合得分7.87,排名第一,洛阳排名1.49,排名第二,前两名之间的得分差距较大,由于郑州是省会城市,无论在经济基础、发展政策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竞争力最强.洛阳与焦作、许昌与开封等位于临界点之间的城市综合得分差距也相对较大.这表明,在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内部发展不均衡.从反映各个主成分得分的表3来看,每个城市的四个主成分得分中(除郑州之外)得分都有正有负,这表明代表不同指标的主成分对每个城市的竞争力的相对重要性不同且重要性差别较大,正是由于城市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才造成了主成分得分的差异.例如开封在客运量和旅游收入载荷相对较高的主成分F3的得分相对高于其他三个主成分得分,这与开封是一个历史名城,旅游业相对比较发达是相一致的.

再次,经济基础对城市的竞争力影响较大.从表5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郑州遥遥领先居于首位,同时从表3的各个主成分得分情况分析,郑州城市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指标载荷相对较大的主成分F1.洛阳由于其拥有基础较好的重工以及机械工业,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主成分F1在洛阳城市竞争力中拥有最大的贡献率.在一般竞争力的城市中,由于其各有发展特色,但是经济基础相对不是特别雄厚,所以城市竞争力相对不强.在弱竞争力城市中,开封以及漯河,城市规模不大且经济基础较为单一,基础竞争力不强,因此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弱.

4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4.1 把落脚点始终放在促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

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实现一体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原城市群的良性发展给单个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目标和落脚点.中原城市群的九个城市,由于发展基础不同,再加之政策对于一些地区的倾向,导致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4.2 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示范、互动效应

郑州在中原城市群城市的发展中处于领头羊的位置,加强同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郑州的模范带头作用.其他各城市之间应加强联系,应积极学习其好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应用到自己的发展当中去.

4.3 着力增强城市经济基础实力以及对外实力

分析表2、3、5,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基础实力指标和对外贸易指标在主成分1上占有较高的载荷.表3和表5表明,最终综合得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成分1的得分,因此经济基础实力和对外实力对于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排名第1/2的郑州/洛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成分1.

参考文献:

〔1〕屈晶.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J].经济管理,2009,20(1):78-79.

城市竞争力范文第5篇

中原城市群位于我国东西部的经济缓冲带,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域优势,面临经济腾飞的大好机遇,但由于不了解自身的竞争的地位和环境、优势和劣势,城市竞争的无序和盲目性导致竞争城市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缺乏合作难以形成区域内城市的优势互补。在这种形势下,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将具有重要意义,是进行科学决策、加快经济发展、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实现“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其测度

1.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含义,有许多种解释,比较典型的说法是,城市竞争力是一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显示和潜在的能力。

2.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对城市竞争力进行测度,目的在于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定量地表现城市竞争力及所包括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不同城市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为此,本文在对指标选取时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由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即构成要素构成。

(2)科学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能够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城市竞争力体系还应该以一定的理论学说为基础,体系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3)可比性原则。指标可以在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和评价。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相对意义的指标。例如, 平均指标和比例指标, 便于反映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

(4)绝对指标分析和相对指标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依据上述原则,以《河南统计年鉴2007》的数据为基础,参照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我国一些学者所建立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了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结合我国国情,从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文教科技水平、产业竞争力、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选择了20个原始指标或生成统计指标组成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可比性, 这些指标大多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指标体系如下:

三、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

评估城市竞争力需通过多层次、多系统、各类型的指标体系进行,而这些指标对城市竞争力的说明程度各不相同,彼此间又有一定的相关性,使它们在信息上发生重叠,从而导致评估结果模糊,甚至产生矛盾。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原来选取的多个指标,利用线性变换的方法重新组合成尽可能少的且互不相关的几个综合性指标,并且使这几个指标能尽量多的反映原指标所包含的信息,从而达到简化数据和揭示变量间关系的目的。主成分分析法能够较理想地评估测算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水平。

具体计算是借助统计与计量分析软件SPSS中的主成份分析功能来完成的。综合得分值越高,说明该城市竞争力越强;得分越低,说明该城市竞争力越差,根据综合得分可得到各城市排序名次。根据模型计算出主成分得分时,有一部分为负值,这里的负值并不表示被评价城市竞争力的真正含义,而是说明该城市的竞争力处于被评价城市中的平均水平之下;主成分得分值为正值,说明该城市的竞争力位于平均水平之上。最终结果如表2。

*(i)为第一主成份到第i主成份的累计贡献率

四、分析结论

经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到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的比较结果。其中,综合得分的排名从前到后为:郑州、洛阳、焦作、济源、新乡、漯河、许昌、平顶山、开封。各个单项指标的得分具体见表2。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在综合和各个单项指标上的得分,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得分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中心城市竞争力强,但还未发挥核心城市的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作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最大的综合性城市,郑州的竞争力远远领先于中原城市群的其他城市群各城市,除了基础设施与环境排名第5和经济实力排名第6外,其他各项竞争力都高居榜首,充分说明他是中原城市群的领头羊,是中原的经济增长核心。但是,其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增长极核,其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郑州的经济首位度仅为1.5,而武汉的首位度却已达到了4.5。由此可见,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其核心地位远不如武汉在武汉城市圈中突出,在经济实力上也与武汉有着相当的差距。从具体指标的排名来看,郑州的投资回报率(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排名倒数第二;教育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仅为12.96%,远远低于平均水平14.39%,进一步显示郑州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不强,真正成为拉动中原城市群经济腾飞的超级核心城市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而且,基础设施与环境的排名也比较靠后,说明郑州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方面历史欠账太多,与区域性城市的地位还不相称。

2.工业型的城市经济竞争力较强

从表2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工业型城市的竞争力较强,除了工业型城市郑州外,综合得分排在二到四位的洛阳、焦作和济源的城市经济实力比较强,其中,洛阳作为一个比较老的工业城市,其在机械制造(拖拉机)、玻璃制造等部门在全国都具有很高的区位熵,其经济实力在中原地区一直较强。而济源由原来焦作的一个县级市划拨为省管市后,由于人口的基数小,本文的指标大多采用人均指标,导致其排名较前。但也有特例,平顶山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性城市,但经济实力排在新乡、漯河、许昌之后位于第八,远远落后于老的煤炭工业基地城市焦作市,这与二者产业调整的差别大是分不开的。在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焦作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道路,即适当遏制煤炭产业的发展,从单纯的煤炭采掘转向电力、炼铝、轮胎以及机械转变,加大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成功完成了由老牌工业城市向新兴旅游城市的转变。但是平顶山的城市转型,一是思路不对,二是速度较慢,导致二者竞争力的出现明显差距。但在总体上,中原城市群的工业城市其竞争力整体要比非工业城市要强。

3.资金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各城市竞争力的排名和资金实力及产业竞争力十分相似,由此可以推断资金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与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说明两者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子,因此,要想提升综合竞争力,中原城市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以产业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夯实产业基础,支撑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此外,要想尽一切办法优化投资环境。打造人文环境,提高文明程度;打造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率;打造市场环境,提高开放程度;打造法制环境,提高和谐程度。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国内外投资,加大城市发展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