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放烟花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古以来,农民一直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而王龙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其实代表的就是大多数的中国人。通过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赛珍珠让世界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改变了中国人在世界心目中的形象,正像在1938年瑞典皇家学院授予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型宴会上,主持人介绍说:“赛珍珠女士,你通过自己质地精良的文学著作,使西方世界对于人类一个伟大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重视。……由此,你赋予了我们西方人一种中国精神,使我们意识到那些弥足珍贵的思想感情,才把我们大家作为人类在这个地球上连接在一起。”由此可见,赛珍珠在改变中国人在世界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极大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在《大地》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跨文化的叙事视角,也就是以主人公王龙的眼睛看这个世界,而王龙是一个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国农村的中国农民,他日夜心心念念的都是他的土地,土地是他的命根子和全部希望。小说中曾多次提到中国农村的自然风光和气候,都是以王龙的口吻在叙述。小说开篇“一阵柔和的微风从东方徐徐吹来,湿漉漉的。这是个好兆头。”(郭英剑p3)这里所描写的农村风光,完全是一个普通农民在关注天气对庄稼的影响,而不是西方文人眼中秀美的自然风光。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地方如此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在此不一一赘述。赛珍珠采用中国农民非常熟悉的观察角度来描绘自然,干净利落,但也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自然界的风雨对于作为农民的王龙来说意味着粮食的收成和全家人活下去的希望。赛珍珠站在王龙的视角看这个世界,除了让西方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中国之外,也想为无声的中国说话,她从中国人角度观察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真实地再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写作手法,能让西方读者了解更真实的中国,体会别样的异国情调和中西的文化差异,这无疑有助于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
《大地》这部小说是以中国农村为题材的,描写的也是中国农民的故事,但赛珍珠的目的读者却是西方大众。因此,赛珍珠用英文创作这部小说。文学作品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传播是通过信息编码和译码来赋予意义的过程,编码必须以接受者能够理解为前提,否则信息难以传递。而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传播双方使用的是不同的编码本,这无疑会造成传播的障碍,进而造成文化的误读。根据罗杰斯的观点,“在跨文化传播中,要想使一个文化群体接受某个新观念和新事物,……需将新观念和新事物转化成该群体可以接受的语言、观念等进行传播”。(孙英春p164)
《大地》这部小说虽然描写的是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作者的目的却是是想向西方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小说的主线——恋土意识,则最能体现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用英文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得益于赛珍珠的双重文化身份,正因为她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接受的西方高等教育,才使她能够用英文驾轻就熟介绍中国文化。这种创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中国文化的外传,比起中国文人的作品,赛珍珠的作品,西方人读起来更容易理解。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美国总统尼克松会在她的葬礼悼词中,称赞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她搭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双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作者:段玉莎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星期天没有课,同学们又浑浑噩噩地过了一个下午——“叮当……”学校的食堂发出“信号”——“可以来吃饭啦!”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去了食堂。小溪跟着筱晨和文琪,活蹦乱跳地到了食堂,打好饭,却发现自己的位置已经被一群男生“抢”走了,要说,这也不是三个女生的位置,只是前几天都在这里吃饭,“理所应当”的,这里就是她们的“地盘”喽!
“诶,你们怎么坐在这里?这是我们的位置耶。”小溪想也没想就开口说道。
“什么?你们的位置?上面有标你们的名字吗?”一个男生满不在乎地反问道。
“我……”小溪刚想继续说,筱晨却又抢先了一步劝解她,“小溪,我们重新找个位置嘛,不要跟‘男儿国’的人吵架。”
“什么?我们还‘女儿国’来的呢!干嘛怕他们啊?!”小溪毫不示弱。文琪捧着饭菜,懒得去管这些“吵架事儿”,在旁边找了个空位置坐了下来,吃起晚饭来。
“算了,你慢慢吵,我还是‘识相’点好。”筱晨也跟着再文琪身边坐下了。
“诶,你……你们……哼!你们这群男生,走着……”小溪刚想说“瞧”字,却发现付子承正坐在那个位置香喷喷地吃着饭,竟然半句话都不讲,根本就是熟视无睹嘛!“付子承,你——怎么也抢我们的位置?!”
“嗯?我抢你们的位置,没有啊?他不是说了吗?桌子上没有刻名字,谁都可以坐啊,如果你想的话,我可以腾出位置给你坐。”付子承一脸无辜却又“善良”地说。
“气死我了,我才不要坐呢!”小溪气呼呼地坐在文琪旁边,大口地吃着饭,看来,她的“美好愿望”——跟男生成为好朋友,还是不能实现嘛。
就这样,小溪气呼呼地吃完了晚饭,又气呼呼地走回了寝室,一路上,碎碎念都快把筱晨和文琪的耳朵说出茧子来了。
晚上,大家都洗漱完毕后,管校长突然出现在了门前。
“管校长,您晚上怎么不回家?”林一雯问出了所有人心里的问题。
“我想要看看你们口中的‘鬼’是不是我想的那样,还有,看看‘怪音’是不是蟑螂发出来的,以便于解决你们寝室里所谓的‘闹鬼’问题,不然,传出去同学们知道了,都会人心惶惶的,闹大了就不好了,尽量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嘛!”
“哦。”“嗯。”……女生们都明白了似的说。
“今天晚上你们关了灯睡,我在这里——巡视,呵呵。”管校长笑着说。
“不要啊,如果女鬼又来了怎么办?”秦静一口否决掉。
“孩子,世界上可没有‘鬼’这东西,你都是学生了,要有知识,不能像老婆婆一样迷信,不然别人会笑话你的。”管校长语重心长地说。
“可是……那窗户边上的东西,真的很像鬼啊,我也知道世界上没有鬼,可是那影子真的很吓人。”
小溪看不见文琪的脸——文琪是背对着她的,如果小溪看得到她,小溪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她还没有见过文琪哭呢!小溪不知道的是,文琪表面坚强,不理会任何人,但她也一样是一个孩子,也需要宣泄自己的情绪。她并不是铁人。
小溪于是这样在文琪家里混过了好些日子,受文琪的影响,每天不是看书就是做作业,两个人已经把寒假作业完成了一大半。
这天晚上吃完饭,天还微微亮,文琪妈妈为了自己的麻将事业干得痛快一点,便让文琪带着小溪“出去玩玩”,小溪倒也高高兴兴地拉着文琪出来了,只是文琪就这么自顾自地走,不知道要走到哪里,小溪问了好多遍“去哪儿”,文琪都没有回答,她也只好跟着文琪后头。
已经是深冬了,每个行人都裹着厚重的羽绒服、大衣,这地方也不下雪,只是冷。迎面不时吹来一阵寒风,冷得人瑟瑟发抖,路边的大树也被吹得摇摇欲坠,路灯下张牙舞爪的样子怪吓人的。两个人走了没多久,太阳就消息得无影无踪了。文琪往那个灯火通明的广场走,小溪在后面跟着,她知道文琪要去哪儿了。
这个广场即使还灯火阑珊,但是因为天冷,没有多少人,放眼望去,诺大的广场也只有寥寥几个人影,于是广场更显得冷冷清清。文琪并没有意思要为广场添点生机,她去了广场旁边的那个小竹林。
只一个月没有来小竹林,这儿却也有了变化,石桌不知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弄得站不稳脚,估计过不了几天就要被广场的工作人员拆掉。
文琪在一把石凳上坐了下来,小溪跟着在另一把石凳也坐下。竹林里都是竹子,白天阳光少,晚上月光几乎没有,愈显阴森可怕,不过小溪并没有说话,她知道这个时候说话不合适。
文琪坐着,眼睛无神地望着一片叶子,她没有想什么,只是默默地发呆。小溪看不清她的脸,她也没有决定去看文琪的脸,小溪也在独自发呆,于是两个人就这么坐着,脑袋里一片的空白。
小溪偶尔会回过神,搓搓自己的手,然后往长袖里面缩,她的大红色大衣显得她异常高贵。文琪不动,后来她竟忍不住把眼泪含在了眼眶里,她竭力不让它们夺眶而出,她知道小溪看不见自己,看不见自己脆弱的一面,但是这个时候她觉得小溪似乎就在盯着自己看。文琪默默地把眼睛闭上,她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竹林,好每天呆在这个地方。
“郑雨溪,你爸爸来看你了。”冯老师笑着对小溪说。
“嗯。”小溪边应边跑出教室——爸爸就在教室外头,“爸爸——”小溪撒娇地叫。
“呵呵,在这里还好吧?”门外的“董事长”笑着说。
“嗯!”小溪重重地点头。接下来,便是冯老师跟董事长的一阵客套,还有说了说小溪的成绩呀什么的,老师碰上家长,话题总是不离孩子。而孩子最怕的也正是这个时候。
没多少时间,林管家就上来了,他在小溪的爸爸耳边说了几句,小溪的爸爸皱起了眉头,“知道了。”小溪的爸爸对林管家说,之后又转向冯老师,“老师,小溪就拜托给您了,我有点事,先走了。”言罢,小溪的爸爸跟小溪告了别,就匆匆忙忙地跟着林管家下了楼。
“你爸爸就这么走了?”筱晨问正回来的小溪。
“嗯。”
“怎么不多待会儿?”
“他忙啊!”小溪天真地说。
“真是缺根筋耶!你爸爸为了看你,大老远从外地来,这么短时间就走了?”筱晨振振有词地说。
“对啊!他的时间本来就很宝贵的嘛!”小溪很了解爸爸似的。
“……”筱晨说不过小溪,只好自己看书,反正别人家的事,跟她也没什么关系。
“对了,文琪,”小溪像是突然想到什么,转过身说,“你的爸爸妈妈呢?怎么都不来看你啊?”
真是自己找打,筱晨心想。
“……”文琪自顾自地看书,不理她。
“哎呀,你说呀!”文琪越是不理,小溪就越来兴致。
“……”文琪依然不言不语。
“喂!你不要打扰别人学习,人家可是对学习很重视的。”筱晨说。
“哦——考一中有什么用啊!我以后可以到爸爸的公司里工作啊。”小溪轻声低语,却还是被筱晨听见了。
“诶,你可以去你爸爸那里工作,我们呢!”筱晨没好气地说。
“也可以跟我一起嘛!”
“诶,拜托,我帮你白做啊,你忘了我还欠你住校的费用啊?”
关键词:语言濒危;方言文化保护;高校
变化是语言的本质特点。语言趋同、语言濒危现象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而一种语言的消失,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亡,不可避免地将会在政治、心理、社会、文化、语言等方面造成各种消极的后果。因此,拯救、保护语言和方言是一项全球性的工作。拯救濒危语言和方言,目前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语言学家。除了语言研究者之外,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身处高校的语言工作者,也可以利用高校丰富的方言资源,为汉语方言保护工作尽绵薄之力。在某种意义上,高校可以看作是方言文化的集散地。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把各种方言带到学校,为方言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语言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高校开展汉语方言保护工作。在高校开展汉语方言保护工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组织、指导学生建立方音社团
“方音社”在各高校并不少见,很多高校都有这样的社团。组织这样的社团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使这样的社团发挥保护方言文化的作用。首先,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以往学生们的活动多是凭兴趣自发组织的,活动内容随意性比较强,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比如,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介绍自己家乡有代表性的词语或有地域特色的风俗文化,录成音频或视频等。一种方言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并不是几个特征词语可以代表的,因此,从方言保护角度来讲,要有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内容进行组织和设计,争取在保证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使社团活动更有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活动内容尽量涵盖语言的多个层面,语音、词汇、语法,当然也离不开地域文化。活动要有目的、有步骤地持续进行,因为学生年年更新,不能因为旧成员毕业而解散社团,这也需要有教师专门组织好社团成员的新旧更替和工作交接。其次,要保存好活动资料。如果学生仅仅为了兴趣爱好而组织这样的活动,则很难有资料保存的意识。把每次活动的资料整理保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语料库,这不仅对方言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方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比较都具有重要价值。“方音社”类社团的建立,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方言认同感,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二、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工作
方言的田野调查工作,一般限于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多是在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接触调查实践的机会很少。高校的语言类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有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加上语言学理论本身的抽象和枯燥,使得学生对语言类课程的兴趣大打折扣。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调查实践的内容,其中一项重要的调查内容就是方言调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类课程的兴趣,有助于其对语言学理论的消化和吸收。同时,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活的方言,增加对方言的认识和了解,调查所得成果对于方言文化保护也很有意义。对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以组织建立方言调查兴趣小组,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培养更多学生的方言保护意识和对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
三、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方言文化选修课
中国的地域语言、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的学子把风采各异的方言和文化带到了同一时空。有效地利用这一丰富的资源,合理开展地域方言文化的展示和交流,可使学生在较少时间内更多地了解祖国的语言和文化。方言文化选修课的设计,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以生动灵活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方言文化的兴趣,并避免过去全程理论讲解的授课方式。
(一)教师结合录音录像等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介绍和讲解,对汉语方言、濒危语言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介绍。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组织和指导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家乡的方言和文化;也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制作录像和视频,在课堂上展示;也可利用网络平台,把这些资料传到网上,供其他学生浏览和学习。笔者曾开设过一段时间的方言文化课,在课堂上充分了解到学生对家乡方言的热爱之情,这既是传播方言文化的一种手段,也是保护方言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阅读文献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阅读的多为与本专业有关的文献,而对于方言类文献,往往觉得晦涩难懂,望而生畏。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结合家乡方言阅读,并及时交流,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家乡方言,既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当今的大学生,多数人在学校接受的是普通话教育,利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应该没有太多问题,而他们对家乡方言的了解反而不多,甚至不会说家乡方言。也有一部分学生会说家乡方言,但对家乡方言的认同感很低,认为家乡方言很土,不屑于说家乡方言。在高校开展方言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可以使学生对方言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树立热爱方言和保护方言的意识,这样才能暂缓方言濒危的步伐。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方言能力和方言认同感的动态观察,也是我们观察、了解方言消亡速度的一个窗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很大一部分文化依托方言这一载体而存在,也将随着方言的消亡而消亡。这是任何一个以汉语方言为母语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每个人都有义务为祖国文化的长期保存做出自己的贡献。身在高校的语言研究者,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高校丰富而独特的方言资源,为方言文化保护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梁晓玲 王双宁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志耘.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