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伤透心

伤透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伤透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伤透心范文第1篇

2、给过我最痛的那个人,却是我为他付出过最多的那个人。

3、爱上你,只用了一瞬间,忘记你却用了一辈子,甚至还不够。

4、爱情里,总有一个主角和一个配角,累的永远是主角,伤的永远是配角。

5、别拿尊严,去追求一个不爱你的人;别拿时间,去苦等一份不属于你的情。

6、当看破一切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失去比拥有更踏实。

7、爱到分才显珍贵,很多人都不懂珍惜拥有。只到失去才看到,其实那最熟悉的才是最珍贵的。

8、你期待什么,什么就离你越远,你执着谁,就会被谁伤害的最深。

9、忘不了你,因为你是我心里永远的伤疤。

伤透心范文第2篇

她的各种行为是在她的第一次之后,她的男友离她而去,她年轻美好的情感受到巨大的打击,但是她一直企图用自己的各种行为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内心的恐慌,她不断地用连续地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给她自己的心灵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她所遭遇的是一种有关性和情感方面的创伤:

强烈的性和情感创伤,使她开始模仿侵略者的行为

在她21岁的那一年,被一个男人所追求。在第一次发生关系之后,她就不小心怀孕。而那个男人对她说的是“你要对自己负责任”,一句冷冰冰的话语,没有任何更多一点的关心。这就形成了木子美对性的开始反应:被迫的、突然发生的性。一颗年轻、纯洁、美好的心就这样受到了伤害。这个男人从此消失了,她又再也找不到他。美好的爱情就在这样的仓促中开始,并仓促地结束了。受伤害的心灵没有得到任何的医治。这种伤害的痕迹就这样保存在了她的脑海中。她以后的行为是竭力想摆脱这种伤害。但是她采用的唯一方式是模仿侵略者的行为。因为年轻的她没有任何心理学的知识,何况这种创伤给人留下的烙印又很深。她不断地用强迫性重复的来企图摆脱这种创伤的阴影,然而这种伤痕和阴影却永远存留,她的不断重复的是在企图证实自己能够超越这种精神深处的伤痛。

人格的分裂

真实自我,理想化的自我,现实中的自我的分裂。她的真实自我是一个内心纯洁的女孩子,希望有一份美好的感情,希望有一份光明的未来。可是这一切中,属于女孩子那最美好的爱情却破裂了。她明白自己再也得不到完整的爱情,那么就用性来麻醉自己。她跟一个网上情人聊天,恋爱,却从来都不见面,共同谋划美好的未来。那是她的理想化的自我。而在现实生活中,她的心灵却遭到了重创,这种痛苦她将之隐藏,连自己都不愿意看见。

在这种分裂的状态下,她只能够不断的延续这种状态,她本人也已经习惯了这种人格分裂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是她忘却痛苦的最好办法。

强烈地掩饰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

她的内心世界极为痛苦,这种痛苦让她自己无法面对。她的潜意识在对自己说,我也反复发生短暂的了,可是我仍然活得很快乐。我并没有受伤,我已经恢复了。她每天都在欺骗中生活,她欺骗的那个人就是真正的她自己,内心深处伤痕累累、自己都无法面对的真实自己。因为这种痛苦一旦打开,可能很难恢复。打个比方,有个人的胸口插了一把剑,暂时还不能拔下来,如果当时拔下来,大量的失血可能造成死亡。

如果没有掩饰和对痛苦的压抑,她就难以生存下去。她采取的方式正如同她的方式:遗忘――有一次,短暂的,然后遗忘,因为她的内心企图去遗忘这心灵的痛苦和悲伤。

仔细阅读在木子美的各种日记中,她总是详细地记录发生的一些具体的事情,但是很少谈到她本人对这件事情的内心世界的感受,即使谈到感受,也是很短的一句话。比如第一次她受伤害了,而关于这种伤害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灵的反应,她甚至都不能够去详细地描述。因为她的心灵实在是太痛苦了,这种强烈的痛苦让她都不能够再去碰触那份心灵的感受。所以木子美会说的时候不要多说,而是更多的动作。

失去控制感

她在第一次的性创伤之后,最大的一个反应就是失去控制感。她不断反复地发生,也是在心理上想获得控制感的一种反应。第一次,莫名其妙地遭到了抛弃。她无法摆脱这种感受。在她的描述中,证实了这一点。她喜欢看见男人被她控制的感受,喜欢由她来主宰男人的快乐,也喜欢主宰自己的快乐,因为她在第一次的过程中是完全的一个无辜的受伤者,处在被对方控制的局面。她的第一次性是由对方操纵的,对方想要,就要;对方说分手,就分手。而木子美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自信,她要用性来控制男人,她要主宰自己的性,她要超越第一次的创伤体验。

报复的欲望

第一次的性创伤,通过各种行为反应出来。她不断地和男人上床,并将他们出卖。利用他们发财,出名。她企图用报复来超越这场身心的创伤。她在内心深深地仇恨那个男人,但是却无法去报复他,她开始恨男人,她于是报复所有的男人。她宁可牺牲自己的名誉,也要把这些男人所有的表现公之于众。她要体验报复的快乐。

性和爱的分离

她的性和爱产生了严重的分离,实施已经成了某种生理神经冲动的延续。而她的爱呢,她已经不再去追求完整自己和完整的爱。她成了性的机器。不断地去实施性,而把自己的爱分崩离析。现在她只能追求感官的快乐和各种生理的冲动。

企图自己医治自己心灵上的伤痛

她对于有问题的男人总是很照顾,很耐心,比如恋袜癖,比如。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存在着这样的渴望,希望有人能够来医治她自己的创伤,可是没有这样的人。于是她对那些有问题的男人总是格外的同情,愿意去耐心地给他们治疗性方面的问题。她的内心世界是混乱的,那种混乱难以面对,许多潜意识的冲突涌现,她无法去面对,只能用短暂的,肤浅的性的感受来充填。起码在性活动的时候,在动作中,她能感觉到不是寂寞的,有人在爱她,在给她制造欢乐。管它这欢乐是肉体,还是什么呢?,只要看着一个人在给她欢乐就行。 她用这短暂地爱的感觉来欺骗自己,在这瞬间即逝的爱的动作中,她能够不去面对那些心灵深处的痛苦,她再一次地忘掉了自己的一切混乱和不幸。她用各种方法,如写作,如连续不断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这都是企图自我医治的表现。她用各种方法企图重新获得自我的肯定,自我的信任和自我控制感。

对爱情失去信心,失去爱的能力,对自我心灵的抛弃

她在一段日记中写到,她有一个交往了两年的网友,“他希望我成为的人和我想成为的人是一个人”,她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真正美好的爱情,而痛苦的存在让她失去了追求真正爱情的勇气和爱的能力。她已经对自己彻底地放弃,如同她自己写的,和太多的男人交往,她生理的气息已经紊乱。她已经没有能力再去爱了,她本来是一个有灵性的女孩,现在剩下的只是把自己作为肉体的机器,冲动满足的个体,欲望的实现者,失去爱的生活让她经常有被抛弃的感觉,她所抛弃的不是别人,所抛弃的那个人正是她自己的心灵和内心的真实感受。她不能真正的去爱她自己,怎么去爱呢,她真正的自己的心灵已经是遍体鳞伤,惨不忍睹,她只好在这种扭曲的状态中寻找新的心理平衡点。因为旧的支撑系统已经全部打破,剩下的欲望和冲动呈现,她试图以牺牲自己来获得博爱的感觉,企图获得一种新的超越,然而那颗受伤的心在流血,这痛苦连她自己也不能察觉和不敢面对。

伤透心范文第3篇

此时,成年的我却被寂寥困扰着。说不出,是悲,是悔,还是念。

抬起低垂的眼帘,透过窗子,借着月色向夜的更深处望去——那是我们青春的笑脸吗?举着带有晶莹水珠的莲藕,捧着清香扑鼻的荷花的我们,是那么的快活。

……我和我的好友们又一次来到溪边的亭子游玩,并携带了一壶美酒,几碟小菜,不胜美哉。天边的红日随着醇醇的夕阳红渗透周边的云彩而逐渐隐退了。亭亭的荷花在池中随风飘动,婀娜的身姿在水面投下倩影,连池中的鱼儿都为之心动,跃跃预起,荡起圈圈涟漪。清风拂过我们的脸颊,不禁使人心旷神怡。我们围坐在石桌边,饮酒作对,欢声笑语,不时地猜几下行酒令,不胜快活的我们全然不顾两颊泛起的红晕,浑身也开始有些发热了。隐隐约约的我们听到了蛙声。这才想起天色已晚,早该回去了。

匆匆地收拾好桌上的残局,一行人登上来时的游船往回划去。可是,被夜色笼罩的我们已看不清东南西北,加之喝了许多酒,脑中已没了思绪,更是胡乱地划动着浆。不知不觉中才发现自己已身居藕花深处。酒意逐渐散去,望着周围的处境,我们越发地着了慌,不约而同地操起手中的浆,奋力地在夜色中挥舞,浆碰到了身旁的荷发出沙沙的声音,荷左右晃动着,一群水鸟被惊醒,扑腾着翅膀都飞起来了。估计它们是在瞧,究竟是谁这么放肆,扰了它们的清梦吧。再回头看看我们这一个个手忙脚乱的样子,不约而同地我们相视笑了,笑的那么爽朗,快活,无拘无束。

……想到这里,一丝惬意涌上心头,我不禁笑了。诗性顿起的我,顺口吟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伤透心范文第4篇

美国前总统林肯的父亲曾以低价在西雅图买到一处农场,农场里有许多石头。林肯的母亲建议把石头搬走。林肯的父亲反对:“那是一座小山头,根本搬不了,要不主人不会便宜卖给我们。”林肯的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开始挖石头。没过多久,石头全被搬走。那些石头都孤零零的,根本没有连着山,挖上一英尺,就能晃动。

林肯的父亲不去搬动那些石头,大概因为他心里也压着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名叫“不可能”。其实,只需一点勇气,只要一点尝试,结果就会完全改变。扪心自问,我们的心上不也压着这样那样的“石头”吗?它们可能是懦弱、懈怠、自私、我不行、没希望、无法比……被这些“石头”压着,就没有冲动,没有干劲,没有渴望。那些及时果断搬走“石头”的人,往往迎来另一片天地。

卡夫卡从小生活在家庭的阴影里,敏感多疑,内向悲观。最悲观失望时,他甚至将巴尔扎克的格言“我能摧毁一切障碍”改成“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上大学时,在好友的鼓励和支持下,卡夫卡开始走出封闭,提笔写作,还试着参加文学沙龙。最终,他写出《城堡》、《审判》等不朽作品。“孤僻”曾是压在卡夫卡心上的一块“石头”,所幸的是,它被搬走了。

维克多 格林尼亚出生于豪门,从小过着无所事事、奢侈放浪的生活。年轻时,在一次宴会上,他遇到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孩,厚着脸皮搭讪。没想到,女孩嗤之以鼻。格林尼亚羞愧不已。他不像一般花花公子那样丧心病狂、变本加厉,而是对过去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产生深深自责。通过一番拼搏,他成为化学家,荣获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格林尼亚搬走“骄纵”这块“石头”,改过自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黛米 摩尔是一个勤奋且幸运的女人。她第一次登上荧屏,是在电视剧中演一个小角色。不久,她就在电影中担任主角。《人鬼情未了》轰动一时,她声名大噪。她A级女星的位子还没坐热,演艺事业就开始走下坡路。她参演的数部影片惨遭败绩。为了挽救,她甚至不惜牺牲形象,扮演脱衣舞娘一类的“堕落”角色,可还是无济于事。经过深思熟虑,黛米 摩尔不再继续挣扎在舞台上,走到幕后做制片人。由她担任制片人的喜剧片《奥斯汀 威力》取得巨大成功,其续集《王牌大间谍》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偏执”这块“石头”曾一度压在黛米 摩尔心上,如果不搬走,恐怕她到老也无法翻身。

伤透心范文第5篇

全心全意

听音乐的时候不要乱翻杂志,全心全意地体验一下那份闲适,那份沉醉;重逢时不要问长问短,全心全意地体验一下那份惊愕,那份喜悦。

做完一件事,立即把它完全忘却,然后去痛痛快快地踢一场足球,洗个热水澡,让自己彻底体会一下休息与放松的滋味。还有,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好书时便一口气把它从头至尾全部读完,不要想还有许多其他好书没有读,也不要想这事要做那事也要做,更不要理睬频频的敲门声。

当你以心不在焉、若有所思的心态处理生活时,你会觉出生活是那么广博深远,那么趣意盎然,但你同时也会感到生活是那样难以捉摸,那样难以应付,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缠着你,人生似乎是走不到头的单程车。相反,当你以全心全意、了无牵挂的心态面对生活时,你固然失去了许多其他的乐趣,但你也尝到了“完全”的滋味。同时,你也会感到生活是这样简单明了,这样节奏分明,你再也不用为明天发愁了。

爱情至上

他和她,算是世间卑微的男女――收入不高,工作不轻松,朝九晚五的上班下班;一个人的薪水供着房子10年的按揭,另一个人的薪水管吃管喝刚刚够。

他们下班通常是一起去菜场买菜,回家做简单的饭菜吃;然后看电视,他总让她选台,有时她看的直乐,他却在一旁睡着了,她就笑他,让他选一个喜欢的节目看,他说随她;他们很长时间才会去吃一次浪漫的西餐或去喝一次奢侈的咖啡,她点什么他就跟着点什么;过节时他们也会去看一场电影,也是她指定喜欢的片子和时间。

刚开始,她很高兴也很满足,渐渐地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终于,在一次晚餐是吃米粉还是面条的左右为难中,她生气了,执意让他自己拿主意:“你自己就没有想吃的东西,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吗?你自己就没有一点想法吗?你以前不是这样的,你对和我一起生活真的没有一点兴趣了吗?”

他低下头,半天才说:“我爱你,可我不能送你跑车,连旅游一次我都得让你一等再等,我怕实现不了你的梦想。而你在我的心里,是该得到这世界上最好的一切的女人。所以,我愿意满足你在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心愿。就像今天晚上,你想吃什么?”

她看着他,泪就流下来了。

这世间,有卑微的男女,却没有卑微的爱情。

低头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年轻气盛的他,挺胸昂首迈着大步,进门撞在门框上,迎接他的前辈见此情景,笑笑说:“很疼吗?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无独有偶,有人问过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苍穹?”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大师们提到的“记住低头”和“懂得低头”之说,就是要记住不论你的资历、能力如何,在浩瀚的社会里,你只是一个小分子,无疑是渺小的。当我们把奋斗目标看得更高时,更要在人生舞台上唱低调,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轻些,把别人看重些。富兰克林就从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并把它列入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

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自认怀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只有敢于低头并不断否定自己的人,才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才会为别人的成功而欣喜,为自己的善解人意而自得,才会在挫折面前心安理得。

当你从困惑中走出来时,你会发现,一次善意的低头,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低头亦是一种能力,它并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一种嬗变经营。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爬山,有的人在山脚刚刚起步,有的正向山腰跋涉,有的已信步顶峰,但此时,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请记住: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处,即使“会当凌绝顶”,也要会低头,因为,在你所经历的漫长人生旅途中,总难免有碰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