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凌波不过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凌波不过横塘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凌波不过横塘路范文第1篇

——题记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品读着贺铸的《青玉案》,仿佛让我陷入了诗人与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我好像成为了诗人最亲密的友人,当我看到如此情景,就不禁为这对痴情儿女感到扼惜,欲消心中一丝忧郁之意,却无从下手,惟有到词院漫步……

赏花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我一边安慰着诗人,一边给他讲了许多有关花的故事。诗人意少舒,抹去了刚才的愁眉苦脸,露出久违的微笑。我也忘却了刚才的伤心事,沉浸于花海中。那灿烂的花朵,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我想摘下一朵仔细地观察,手刚刚碰到花茎,花瓣随之散落,它是那么的软弱;可又想到它是源于遥远的宋代,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却从培养凋谢,它又是那么坚强。确实美丽。

品月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我眼望明月:月光是那么皎洁。诗人给我斟了一杯淡而浓香的普洱茶,陷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我又一次偷望了白纸般的月亮,发现它已被黑色的云敝盖,如同白纸上的笔墨。是不是哪一位醉酒的文人不慎打翻了文房,又是不是哪一个顽皮的小孩拿着先生的毛笔当金箍棒来玩耍呢?确实有趣。

沉睡

凌波不过横塘路范文第2篇

唐磊的《丁香花》,幽怨多情的曲调,朴素简单的配乐一下抓住了听众的心。丁香花一样的女孩她是怎样的令人神往啊!

丁香素雅洁净、幽香醉人,是爱情和幸福的象征,被人们誉为“爱情之花”、“友情之花”、“幸福之树”,是花和树中的珍品。自古以来每逢春暖花开之际,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争相上山采摘丁香花,赠送给自己的恋人、爱人和友人,表达对爱情和友情的坚贞不渝。但当爱情不如意时情人便愁肠百结,这便注定愁怨成了它生命的一种基调。所以丁香又叫百结、情客。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古今骚人墨客,多以丁香表达情怀。

一、花韵

赋得池上双丁香树

唐 钱 起

得地移根远,交柯绕指柔。露香浓结桂,池影斗蟠虬。

黛叶轻筠绿,金花笑菊秋。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洲。

交错的枝柯,绕指的温柔。浓浓的幽香,投影的虬枝。黛叶素花,美不胜收。

丁香和韵

清 邹升恒

春空烟锁缀星星,两树琼枝占一庭;交网月穿珠络索,小铃风动玉冬丁。

傍檐结密人难拆,拂座香多洒易醒;只恐天花散无迹,拟将汀管写娉婷。

咏白丁香花

清 陈至言

几树瑶花小院东,分明素女傍帘栊;冷垂串串玲珑雪,香送幽幽露簌风。

稳称轻奁匀粉后,细添簿鬓洗妆中;最怜千结朝来坼,十二阑干玉一丛。

曲径通幽,深深的小院之东,静静亭立着几树如同琼瑶般的丁香;远远望去,就像素雅高洁的女子依傍着帘栊,默默无语又脉脉含情。那已经开放的丁香花,一串串垂首低眉,如雪雕一般玲珑剔透,洁白冷艳,矜持不苟;微风吹动绿叶白花,发出簌簌的声响,送来了缕缕清雅的幽香。那美丽素洁的丁香花,就像刚刚打开梳妆匣,均匀地敷上淡粉的姑娘,又像细细打扮之后,容光焕发的美女,楚楚动人。然而,最可爱的是:千万丁香花灿烂开放,阳光下,到处是美玉熠熠生辉的神奇景象。

丁香娉婷如美人,晶莹如白雪,高洁如玉璧,香幽如清风,确实如同纯洁素淡而又情意款款的小家碧玉,真是娴雅醉人,无与伦比!

二、花神

江头四咏 丁香

杜 甫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遮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丁香很柔弱,结子又多,叶子和花都漂亮,但是是素色中的美丽,不是艳丽的。把丁香种在房子后面,为了是给有思想的人欣赏。丁香自己呢?它早晚像兰麝一样发出芳香,但却不必想到自己会磨成粉的。一种柔弱的生物,也有坚强的特质。大家以为雄壮的松树柏树岁寒而知后凋,没注意到柔弱的丁香也是有这种坚强的特性。丁香一辈子,生前死后都发出了它的特质,虽然长得一点也不雄壮。

丁香之芳能与空谷幽兰相提并论,那自然也是一种高境界的花儿了。

点绛唇 素香丁香

南宋 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王十朋,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少时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高宗即位,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力排和议,荐用贤臣,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生逢乱世,渴慕贤君,图谋恢复大业。

这首词借素香柔树的丁香在落木萧萧的季节吐露琼葩,不是与梅蕊争先,而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幽人志向。丁香结满含春雨,愁绪万千,无意争春,而是怀想着一位贤明的君主,让自己施展恢复大业的雄才大略。读完全词,一位忧国忧民独立于世的忠臣形象赫然眼前。

三、花怨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丁香是愁怨和苦闷情感的象征符号。

《代赠》二首

唐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暮春里的黄昏时分,一位女子倚楼而立,不知不觉间已是如钩弯月高挂天上。芭蕉未展,丁香不开,此情此景正如同女子与情人不能相见而各自牵肠挂肚,愁肠百结。

点绛唇

近代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

四、花事

贺铸与丁香。贺铸,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孙。为人刚介耿直,不媚权贵,因此宦途多舛。博学强记,能诗文,尤长于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结尾叠写三句闲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新奇有趣,让人叫绝!就是这个贺铸,爱恋过一个女子,两人感情很深。他与她分别了一段时间,那个女子孤苦无依,思念甚切,作《寄贺方回》诗表达闺中心绪:

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

深思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贺方回收到情人的诗,回寄《石州引》词:“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还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两人诗歌唱和,聊寄愁思郁结的离愁别绪。丁香结,实乃丁香的花蕾。古代文人墨客常以丁香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用来表现夫妻或情人之间的离情别绪没有一个结果。

阮郁与苏小小

丁香花(明)许邦才

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

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

苏小小者,南齐时钱塘名妓也。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一日,苏小小乘油壁车去游春归来,断桥弯角处迎面遇着一人骑马过来,那青骢马受惊,颠下一位少年郎君。郎君名叫阮郁,是当朝宰相阮道之子,奉命到浙东办事,顺路来游西湖。他见小小端坐香车之中,宛如仙子,一时竟看呆了。直到小小驱车而去,阮郁才回过神来,赶紧向路人打听小小的来历住处。此后一连几天,小小和阮郁都在断桥相会。一个驱车前往,一个骑马相随,沿湖堤、傍山路缓缓而游,好不快活。小小与阮郁来到西泠桥头,正当夕阳西下,飞鸟归巢之时,周围一片静谧,小小激动地轻声吟道: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当夜,由贾姨妈作主,两人定下终身。之后,选了个黄道吉日,张灯结彩,备筵设席,办了婚事。阮郁成婚的书信送到家中,阮道气得差点昏倒。他设计将儿子骗回家中,为阮郁另择名门闺秀成婚,小小只能吟诗以解愁闷,愁度终生,含恨病逝。当年缔结的同心化作云烟散去。

这首诗化用小小典故,为负情郎痴情女洒一把同情的辛酸泪。如果有春风,有成全爱情的家长,当年的同心结一定化作美丽的爱情之花绽放在心头。

凌波不过横塘路范文第3篇

先看一首唐诗: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最后两句是即景设喻,“天地一沙鸥”应该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旅途之夜,诗人独宿江边孤舟,面对辽阔江天,想起自己坎坷的命运和漂泊的处境,不禁悲从中来,百感交集,而眼前那只在江上飘飘而飞的沙鸥,那样渺小,那样孤独,更是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诗人十分感慨:“四处飘零的我像什么呢?就像那天地间一只飘飞的沙鸥。”这既是抒情,也是写景,景和情如水乳一般交融,自然而然,即景设喻的妙处得以充分体现。试想,如果将“沙鸥”这一喻体换成“飞蓬”“杨花”“浮萍”等意象,虽然也能表达身世飘零之感,但却完全失了神韵,而有陈词滥调之嫌了。

再看一首宋词: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其中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是千古传诵名句,也是著名的博喻。这几句最大的妙处也在即景设喻。前面“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起引领的作用,此时词人想要抒情,道出他内心的无限闲愁。这“闲愁”总共有多少呢?他抬眼望去,满目是江南梅雨季节的迷茫景象:整个原野长满了青青小草,满城都是随风飘舞的柳絮,天地间弥漫着细丝般连绵不绝的黄梅雨。这情景本身就能让人生出无限怅惘和愁绪。词人觉得他的闲愁就像眼前的“烟草”“风絮”“梅雨”一样的多!于是他接连用三个比喻来写闲愁之多,这是景语也是情语,形象生动而感人至深。

其他还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寇准《夜度娘》),“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i尽还生”(秦观《八六子》)等句,有人赏析其中的“春草”“春水”“芳草”时,喜欢说它们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从修辞角度看,词人通过比喻来抒情,而所选择的喻体是一种物象,故可称为喻象。因为这喻象就在词人眼前,是一种自然界的真实存在,所以又是景象。词中所写景象,寄寓着词人的情感意趣,是经由他们心灵创造而成的,因此更是心象。这一说法其实是解说了即景设喻所创造的艺术效果,而以上这些词句也都是即景设喻的典型。

唐宋诗词中即景设喻而趣味横生的句子,颇有一些值得品味欣赏的,下面列出几例。

首先是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从内容看,这是一曲凄美的情歌。前两句描写蜀地春天优美的山水景色,是所谓的乐景,用来反衬将要抒发的愁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两句紧承前面的写景,通过形象鲜明的比喻来表现深沉哀怨的情意,语言直白而生动感人,有着显著的民歌特色。这两句翻译成白话就是:那开得正红的桃花容易凋谢,就像哥哥的爱情转瞬即逝;那滔滔的江水流个不停,就像阿妹的忧愁无穷无尽!这两个比喻的妙处,不仅在于从眼前景物中信手拈来,毫无雕凿痕迹,还在于本体和喻体可以相互置换,而景和情也圆合无间,更添许多趣味。其中意思用民歌比兴手法可表达为:好花不长开,真情难永在;江水无尽流,愁绪终难排。刘禹锡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表达了这一意思,如果说他的原句是借景抒情的话,那么,把本体和喻体互相置换一下,变成“郎意易衰似花红,侬愁无限似水流”,就是直抒胸臆的味道了,但意思还是那点意思。

然后是唐代女诗人李冶的《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这首诗抒写相思之情,语言清新质朴,手法生动别致。前两句叙事写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第三句“别后相思人似月”如奇峰突起,令人眼目一新,它用的正是即景设喻的手法。前面的背景设置必不可少,试想这样的情景:明月无声,静静地将光辉洒满长天大地;月光下,一对有情人即将离别,彼此默默无语,内心情意绵绵。此般情景本来是人世间常有的,并不稀奇,而对于别后相思之情,不少诗中也多有描述,怎么写出新意呢?诗人突发奇想,让主人公表达心声:离别之后唯有彼此思念,多么希望自己像空中那一轮明月,能够照彻云间水上,直达情人所在的层城。这里用“月”来比喻“人”,看似不经意,而着实有点新奇。按照常理,喻体和本体有相似之处,故可用来作比,而此处的“月”和“人”是实难找到相似点的。那么,这一比喻怎能成立且令人感到奇妙呢?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梦想――“人”梦想自己能像“月”一样。这种手法,姑且称其为梦想式比喻。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梦想,是因为明月高悬中天,普照寰宇,“云间水上到层城”,处处都有明月光,照着你也照着我,有情人即使远隔天涯,也能望见同一轮月,使彼此的心灵得到慰藉。试想,如果自己就是那一轮月,能够追随着思念的人,那该有多好啊!当然,这只是一个梦想。

最后是周邦彦的一首《玉楼春》: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

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凌波不过横塘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人文素养教学方法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承担起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语文学科当仁不让,尤其是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古典诗歌,它们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是人文教育最丰富最全面的现成教材。

然而,在实际的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由于应试教育客观上还有相当的市场,机械、刻板的教学方式依旧流行着。一些老师只抓住高考常考查的题型来组织教学,对那些意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标准化题型反复操练,很少对诗词进行人文性的解读;或者只是让学生背诵,默写;或者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阐述内容、分析句法,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少。这些做法往往扼杀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使之难以体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智慧。久而久之,枯燥乏味、单一呆板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腻味”、厌“学”甚至厌“看”。因此,古典诗歌教学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单一的诗歌教学形式以及当代流行文化的冲击,学生会对古典诗歌产生厌倦心理,欣赏能力比较低。所以,要想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从改善课堂教学入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知人论世,调动学习兴趣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古文学批评中一种传统的方法,由孟子提出。鲁迅也说到:“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人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要想在古典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吸引住学生,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故事性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此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进行教学,便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办法。由于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匮乏,他们对古代诗人及其作品知之甚少,在讲述诗歌的过程中论及诗人背后的故事,解读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进而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作诗人的“知音”。这样学生所学的就不仅仅再是一首单纯的诗歌了,还有一个丰满而充满个性魅力的诗人,会使学生不仅对所学的诗歌内容产生期待心理,还可以在故事中受到诗人人格魅力的感染,提升精神境界。

比如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讲“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故事,体会李白特立独行自由洒脱的性格;读苏轼和秦观的词,讲“乌台诗案”的故事,感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比较苏轼和秦观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不同反应;读杜甫的诗,讲“杜甫草堂”的由来,体会杜甫一生漂泊,命途多舛,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却始终心怀天下的博襟;读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讲“昭君出塞”的故事,体会“才士不遇”的悲哀;读李清照的词,讲她和赵明诚的感人故事,感受词人的家愁国恨……每一首好诗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性情乃至生命写成。就如太史公云:“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因此,把诗人的故事讲给学生,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引起他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诗人进行心灵交流的平台,超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他们的生命,感悟他们的情感,引起他们心灵的震撼。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搜集一些诗歌背后的东西,用诗人们独特的人生经历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借助多媒体,全方位感知文本

中学生还没有深刻地接触社会,生活经验不丰富。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诗人特殊的思想观念他们还不是很理解,由于时空的阻隔,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再现当时当地的历史风物,这就阻碍了学生对客观物象的把握,也不利于提高其审美鉴赏力。利用多媒体,再现当时的风土人情、服饰器物,配以画面、音乐,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深刻领会诗歌内涵,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例如讲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在讲授作品之前,先让学生欣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画描绘的是关中景色:重山叠峰,草木蒙茸,山石坚硬,山势雄健,丰富却多变化,有空间感。在欣赏完图画后再来为学生讲述作品,为学生明确明月、清泉、松、竹、浣女、莲舟这些意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夜色愈来愈浓,月华如水,在林间投下斑驳的影子,波光与明月涵漾着一片澄澈的光辉,明净而清幽。清澈的泉水淙淙流过山石,打破了夜的宁静,洗衣的姑娘们回来了,清风传来她们清脆悦耳的笑声。此时,抽象的诗句转化成了一幅富于美感的月下秋山图,学生自然产生了兴趣。

另外,音乐和诗歌是密不可分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可以有效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迅速融情入境。

比如学习《月下独酌》时,用《高山流水》的古乐声,演绎李白孤傲的心情;在讲授《长亭送别》时,先播放一段《西厢记》的昆曲,拉近学生与这篇文章的时空距离,莺莺悲歌的形象感染学生,可以使之产生期待心理;学习《登高》,用阿炳的《二泉映月》引导学生体会郁积在杜甫胸中难以疏解的爱国情思和羁旅愁思;学习《虞美人》,可以用古筝《倩女幽魂》的凄楚基调将学生带入那个时代,恍惚之中仿佛自己变成了李煜;和着《广陵散》铿锵的乐音,朗诵《将进酒》可以增添雄浑与豪迈的气势……当学生感受到配乐朗诵的乐趣时,笔者引导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换成古典诗歌,他们以出乎意料的热情配出了不少现代流行的诗歌歌曲。学生给苏轼的《念奴娇》配上了《故宫的记忆》,给柳永的《雨霖铃》配上了张信哲的歌曲《雨霖铃》……经过不断的尝试,学生感觉学诗就像玩,是一种有趣的娱乐形式。这样做,产生了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学生也在和歌而唱的过程中感受诗中真味。

3. 比较异同法

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可以比较相同题材的诗、相同背景的诗、相同风格的诗、同一作者的诗等等。通过比较,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文学修养。

下面介绍几种不同方面的比较。

(1) 在同题诗作之间展开比较

品味相同题材的诗作,有利于把握诗歌的精妙之处。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的《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虽然题材相同,但情趣殊异:陆游的寄寓了词人忧国伤时、坚守节操的情志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的词则显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情怀。而王安石《梅花》中的梅花同样也是傲寒,但表现了另一种风度与品格:洁白无瑕而又暗暗给他人送去清香。通过对比赏析,情感意蕴的不同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例如:教学李煜的《相见欢》,就可以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诗句作比较。

(2) 对诗的意象比较

笔者在讲授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试从古典诗歌中找出用“青山”“流水”“古道”“夕阳”等意象来写愁的名句,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多角度的描写。学生纷纷找到相关名句,比如李清照写“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林逋“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长相思・吴山青》),这两首诗歌用“青山”表示国破家亡之愁的沉重而难以舟载;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用“流水”表示亡国之愁如滚滚东流的春江水;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秦观“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山抹微云》),用“夕阳”“古道”来表示离愁别绪。再来分析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用“烟草”“风絮”“梅子黄时雨”表示愁之深、之广、之绵延不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创作中“意”与“象”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在诗的不同情思之间展开比较

学清照的诗词,老师可以把这位古代才女、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传奇的一生告诉给学生。李清照的一生,感情是丰富的,爱国爱家,爱得深,爱得切,可家国两失,只能在凄凉中度过晚年。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

过江东”这样豪放慷慨的诗句,讥嘲当政王朝苟且偷安,显示出她超出自身之苦的另一番洒脱和刚毅。她用她的作品诠释了爱和生命的过程,也让她的爱和生命在她的作品里留下了千年永恒的灿烂。李清照凄美的一生,能够深深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对这位超群脱俗的才情女子悲叹感伤的同时又多一份热爱和敬佩。学完李清照的词以后再比较舒婷的《致橡树》,可以体会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

4. 倡导个性化阅读,自由鉴赏诗歌

相关期刊更多

波谱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大功率变流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3-6个月

中国南车集团公司

中国儿童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