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1篇

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现代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交往等方式从方方面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下,在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互动性、广泛性等方面,网络媒体更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冲击着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其中之一便是对新闻评论主体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之间的便捷交流、信息的快速传播、社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而自由的平台。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汹涌而来的信息大潮让人应接不暇,而对这些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则让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者力不从心,互联网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高效而便捷的方式,同时也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无障碍空间。

当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报纸杂志,而是主要转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上的时候,新闻评论主体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出现了如下特点:

新闻评论主体多元化,人数增多、范围扩大

传统的新闻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评论的主体是单一的少数人的特权,主要是从事专业新闻评论的人员或编辑、大学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以受雇或受邀的方式,针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引人争论的现象发表专业的评论。这样的新闻评论者虽然以看似客观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表达观点,但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却不一定是自己的思想,更不是广大普通受众的感受,而是社会主流媒体或主导思想的产物,受政治、社会、传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

当下的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则全然不同,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提高,相对于传统媒体没有太多的限制;参与门槛的降低,只要接受过基础的文化教育,有思想、有表达的欲望,都可以对时下热点新闻及焦点事件发表评论;表达方式便捷多样,无论是BBS论坛、聊天室还是专家互动,都没有明确限制规定某一职业或者某一阶层的人不能参与其中。“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对一直生存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精英人士对话语权的垄断被打破,新闻评论的主体更加多元化。”[1]早在上个世纪,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就指出: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这是对普通大众话语权和参与权的一种肯定,更是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平等性的重要表现。传统媒体做不到的“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交互性沟通,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得到了轻松解决。

新闻评论者之间,以及评论者与写作者之间的平等性、互动性增强

传统新闻媒体评论主体的单一性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的隔阂和不平等的地位,二者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单向的,用语言学中的一对概念来表述就是:一个是施事者,另一个是受事者。中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施事者由于受教育水平高、人数少,故而带有一种潜意识的优越感,而受事者人数众多,受教育水平和生活背景差异较大,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精英——大众”的评论及解读方式,加上评论者自身的社会地位、知识背景及生活层次,造成了新闻评论者和阅读者之间隐蔽的不平等性,二者很难实现文字上的、思想上的直接沟通交流,对某一事件看法的传播是单向的。虚拟的网络空间,为新闻评论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提供了这样“面对面”平等交流、互相对话的机会,这在实质的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实现的。

互联网的出现对这一现象的改观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新闻评论这一领域由原来的“单一灌输”,变成了一种“你来我往大家说”的热闹局面。话语权的放大、沟通交流的便捷带来的是思想表达上的自由,畅所欲言的结果是传播者和接受者天平的逐渐平衡,互动性的增强。传统的新闻媒体评论虽然也开辟了读者来信、专家答疑等方式进行交流,但由于版面的大小限制、受众的数量众多等实质性的问题,这种交流互动是极其有限的。但现在的网络媒体则不然,它没有信息容纳的上限,没有审核某种思想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编辑,你甚至可以开辟一个空间来自说自话,只要你有想法,总会有听众。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表达愿望的增强及表达思想的自由化、便捷化

话语权力的放开和舆论参与门槛的降低,对广大平民参与网络新闻评论的愿望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当下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成倍增加,这其中不乏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就业、升职、加薪息息相关的信息,以往只能隔着玻璃看花一样看记者写写、专家评评,而现在自己也可以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了,这样的变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BBS论坛、聊天室已经过气,博客之风刚刚刮过,微博便排山倒海般袭来,手机等移动互联媒体的普及和开发使这种无处不在的沟通交流更加深入人心,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拿着手机对网络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加以评论。

新闻评论同样是一门艺术,且在当下来看,是一门更加强调“对话”沟通的思想交流艺术,随着大众话语权意识的加重和表达欲望的增强,单向灌输式的新闻评论注定日渐式微。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思想、境界、文化内涵的两极分化

便捷化、互动性、平等性、开放式的新闻评论方式带来的必然是新闻评论主体在思想、境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两极分化。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不需要真实的姓名、性别、教育程度、个人背景,所发表的言论完全由自己决定,这样无限制的言论空间,虽然表达意愿很少受政治观念、文化传统、主流背景的约束,真实性大大提高,但仅仅依靠道德力量的约束,难免鱼龙混杂,产生一些诋毁、中伤和起哄、凑热闹等不负责任的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和特点,有其不可改变的必然性。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全国各大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也都开始在各自的官方网站上设立名目繁多的与网民交流互动的专栏,以便及时迅捷地捕捉当下人们对时事的态度和观点,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找到准确定位,普通大众也给自己的声音找到了恰当的输出窗口。我们在为这些新特点欢欣鼓舞的时候,更要以理智清醒的态度看到诸多不利的方面,为自己在面对这些爆炸性的信息评论时,应该采取何种态度,给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门槛降低,全民皆可参与,话语权的开放性本来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一大表现。但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网民法制意识淡薄、舆论监督力度不够,也暴露了网络发展过程中的“漏洞”,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网络话语权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变成了为自身利益摇旗呐喊的工具;“语言缺乏理性,易于偏激”[2];等等。这样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广大新闻评论人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更应给我们以警示。

更有大量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直线上升,网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平均文化素养水平自然会有所下降。因此,当网民获取真实的资源和信息渠道的缺失时,便很容易造成“网络跟风评论”现象,尤其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之后,一个极小的事件就有可能在“盲目”而“好心”的网民中引发一场“舆论风暴”。动辄发起的“网络追捕令”、“人肉搜索”更是让这个信息网络化社会中的个人失去安全感。一件很平常的事,一旦被大量无知却好心的网民蛊惑煽动,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与打击都是沉重的。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有着蓬勃向上不可阻挡的生命力,它带来的对社会及个人方方面面的有益性变革,常常会使人盲目地去大加追捧,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只是二者在某一发展阶段所处比重大小不同而已,故而我们应始终保持理智冷静的态度,趋利避害,才能使其真正为社会发展及个人生活造福。(来源:新闻爱好者 文/陈茁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选:)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2篇

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其共性要求主要有:选题广泛、是受众所关心的,论据充分并具有典型性,作为评论主体的论证要科学准确。但要使电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电视特色,则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努力探寻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评论采用广播或报纸的评论形式。

面对收视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的态势,电视新闻评论更应该发挥个性优势,强化“电视特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保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选题的贴近性电视传播对象广泛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应该具有广泛的贴近性

电视观众是多层次的,直接面向老百姓的电视新闻评论不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泛泛而谈;而是要紧密结合新闻事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选择大多数人关注、最能动人心弦、事关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从剖析具体事物着眼,层层递进,深入人心。

二、论据的形象性电视声像兼备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应该具有形象性

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评论相比较,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但由于表现方式不同,导致效果不同。具体来说,报纸上的评论以论证的深刻性见长,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字符号和表达意见,使得报纸评论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多是理性的概括叙述,较为抽象,因此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上只有一个渠道——撰稿人的文字叙述。这在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上自然有所欠缺,因而也在感染力上打了折扣。

当然,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遵循评论论据方面的共性要求——论据的典型性。如果说形象性是解决感染力和生动性的问题,那么,典型性则是解决说服力的有效方法。电视新闻评论中合格的论据必须是形象性与典型性兼备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群体性电视节目参与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证应具有群体性

组织各界人士参与评论新闻事实,充分展示电视的个性,在电视评论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融合,已经成为电视评论的特有优势与走向。

报纸上用文字传播的评论是评论员的主体意识传播,虽然引用受众的意见,但完全是主体转述,缺少形象性和感彩。而电视新闻评论恰恰是以它论证的群体性见长,有评论员的主体传播,也有各界人士的客体参与,充分显示评论论证方面的电视特性。

电视新闻评论成功的论证往往是由具体的人在镜头前讲述来完成的。论证的主体是评论员(记者),由他来把握论证的主题并加以论证,同时还有两个客体,一是群众(参与),二是专家(参与)。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群体性这一特征,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互相转化。

受众的参与论证,主要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来实现,受众从自己的角度就主题的某一方面来评说,作为对评论员评说的补充。有些时候也可以转化为主体,由受众主评,记者(评论员)来串连、补充、引伸。

专家参与论证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专家(参与)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电视评论应该是评论员、专家、受众三方面形成的合力共同完成论证任务。光有群众的逐个讲说,易失之过散;光有专家的讲说,易陷于专业性强或失之抽象;光有评论员的讲述,则成为记者的“独角戏”,显得单调。三方形成合力,才能相得益彰。

四、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核心作用电视能实现和观众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主持人——电视新闻评论员具有核心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的一大优势是评论员直接出面述评,而不是像报纸评论员那样靠文字来传播。他既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又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同时又是论证主题的评论员。其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策划。在确定评论选题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就要参与选题的总体策划,开拓题材资源,捕捉社会焦点,并根据电视特性,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选题。

2.即席评说。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评,是电视新闻评论中经常运用的一种电视语言形态。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说任务有三:

(1)参与提供论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相对讲是比较丰富的,有图像提供的论据,有现场采访提供的论据,也必然要有评论员提供的论据。

(2)组织、串连作用。电视新闻评论既然是多种电视语言的合力,那么在图像、群众参与、专家论证方面需要有评论员来组织、串连,作简洁的必要补充、引伸,通过必要的有声语言使图像与现场采访人,使论据与论证都和谐的结合

(3)对被评论事物的直接论证。

在镜头前真实地讲自己对事物的剖析意见,而这必须是评论员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加以具体分析。

3.现场采访。

电视新闻评论员经常在现场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他既要懂得现场采访的一般要求,还要十分明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现场采访的特殊要求,认真按照特殊要求来展开现场采访活动。

4.是否说到“点子上”。

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的共性原则,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员既要善于展开评述,深入剖析,又要能在最后提炼出精粹的思想来。

五、用多种电视语言贴近观众电视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必须使多种电视语言形成合力来完成评论任务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3篇

电视新闻评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表一个电视台的实力,由此可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重要性。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直接关系着电视台的长远发展,因此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尤为必要。那么要充分彰显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效果,需要满足以下四点要求:

1.选题具备代表性与社会性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选题不仅是节目制作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节目制作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选题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灵魂。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拥有新颖的选题,它就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眼球,博得良好收视率,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时,所选的题目一定要具备代表性与社会性,电视新闻评论要能够产生社会反响与共鸣。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当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可能一一诉说,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新闻内容进行有效筛选,选择一些典型的、有评论价值的、能够给人一定启发的新闻评论选题。然后将其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可以通过正面引导或者批评辩论的方式来影响受众,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在众多新闻播报节目中脱颖而出。

2.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最大的禁忌就是胡乱编造事实,这不仅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同时还损坏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声誉,对电视台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节目制作期间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据,通过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来阐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要具有十分明确的态度及观点,能够为受众传达真实可靠的社会知识,让受众及时了解社会的整体动向及面貌。不论是主题、采访或者解说词写作在评论过程中都应该始终围绕新闻事实,做到用事实说话。

3.要重视文化品位及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电视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其具有承担社会行为的能力,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从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效果可以看出一个电视台的文化品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节目制作中要重视文化品位及社会责任两方面内容,只有包含了文化品位与社会责任的评论节目,才会散发出其本身独有的魅力,走进受众的心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商业媒体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制作中不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应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为目标,深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内涵。

4.对评论节目进行准确定位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中要对节目自身的作用及目的进行准确定位。在编制之前要结合自身特点对整个电视台的发展趋势及目标等进行定位,充分展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魅力,打造独有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品牌效应。另外在节目编制过程中要少喊口号,所编制的内容要真真切切地体现社会群众的心理诉求,贴近社会群众的实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百姓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总结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4篇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新评论类节目在我国电视媒体中出现并渐渐兴起,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创新开办《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一大批电视新闻节目播出之后,具有我国电视媒体特点的新闻评论类节目逐渐成型,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凭借着时效性强、互动性强等新的特征得到了受众的青睐,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影响力受到新媒体的强势挤压,生存压力倒逼传统媒体寻求改革创新。特别是随着视音频技术的成熟和网络宽带的扩容,我国电视媒体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卫视对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其中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了贴近性,《时事开讲》《新闻公开课》《新闻1+1》等节奏明快、形式多样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大量涌现,让受众在节目内容的多次传播中易于接受。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分析

1.选题关注时事热点,兼顾时效性和深度

200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改版中推出了《新闻1+1》节目,节目以新闻事实报道与评论员评论相结合的形式出现,节目突出“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象,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的宗旨。

《新闻1+1》聚焦国内当天发生的新闻热点、社会民生新闻,密集关注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人物等,在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中彰显出新闻节目的人文情怀。例如:《安倍晋三狂妄的代价!》《井下人的新生活》《高校反腐,正在进行时》等选题都是根据最新发生新闻作为切入点,从中选取观众更为关心的话题,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评论,起到舆论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这档新闻评论类节目中,将各大媒体的重要新闻和重点内容梳理归纳后重组在观众面前,使新闻更具有纵深感和跳跃感,视角更犀利视野更开阔。

2.注重名主持人、名评论员的培养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综艺娱乐节目不同之处在于不注重主持人的身材、相貌、口才等外在因素,而是更注重他们丰富的学识与阅历,睿智的头脑和谈吐,成熟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新闻1+1》和《实时开讲》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相貌平平,没有过人的外表,而是往台上一坐,像聊天一样。但是他们却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表达力,对新闻时事拥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在节目形式上《新闻1+1》也是独树一帜,从最初的固定两个主持人白岩松加董倩模式,到现在加入更加灵活多变的评论员点评模式,形式更加灵活,评论角度更多。主持人白岩松,其学者般的反问、机敏的智慧、犀利的语言、咄咄逼人的口吻、深刻活泼的节目风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使其在内地电视荧屏上树立了明星主持人的形象,如今,白岩松已然成为《新闻1+1》的代言人。除此之外,央视正培育着一批像白岩松这样的名记者、名评论员团队,通过主持人和评论员团队打造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央视最动人、最具魅力的一道风景线。

3.事件与评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借助电视这一平台,利用其声画兼具之特征,新闻事件在电视画面和记者采访中多角度展示,比单一的语言评论和文字评论更加直观,特别是在评论中通过与新闻现场画面的结合,对受众来说更是新闻事实的生动再现。除了画面语言对新闻事件的解读,电视新闻发挥其在视觉、听觉综合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大量加入同期采访、背景解说、背景数据动画展示、图表特技、场景再现等多种传播手段。让原本晦涩的抽象观点表达更直观易于接受,增强了说服力,信息传播更有效。为了增强节目吸引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内容组织和编排中更讲究技巧,演播室和事件发生现场,主持人、事件当事人、独立第三方(专家、学者)等这些因素在节目中相互交错,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对其评论交织并进,以非线性模式将整个节目编排在一起。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新媒体时展趋势

1.增强评论的价值,将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相融合

随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广泛,互联网、手机移动媒体客户端快速发展,传统电视媒体早已不是信息的第一者,新闻信息也不再是稀缺之物。海量的新闻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耳目,让受众在海量的新闻信息面前束手无策。传统媒体为了抵抗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压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转向深度、观点、背景解读、大数据分析、综合梳理等层面,多元挖掘新闻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重事实轻评论是早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明显特征,如今已经无法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传播手段中赢得受众。只有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背景,持续追踪热点话题,解读新闻事件发生的因果,梳理呈现各方面观点,并将新闻事件在横向比较的同时放入社会生活全局中纵向解读,迎合受众对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新需求,丰富了节目模式。

以《新闻1+1》为例,它关注最近发生的时事、经济、政治、社会新闻事件,并不断深挖事件发生的内在逻辑机制和事件的影响。它不仅对新闻时事进行调查追踪,同时配合多角度解析评论,环环相扣穿行,改变过去线性陈述的模式,形成跳跃组合的非线性信息传递的模式。既注重对新闻事实的挖掘分析,又注重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对观众的舆论引导和对相关部门的舆论监督。例如《新闻1+1》中的《高校反腐败,正在进行时》,这一期中并没有单纯地说明近期发生的3个高校腐败现象的新闻事实,而是通过这一事件延伸到整个中国目前高校存在的腐败问题以及如何反腐的高度,最后依靠第三方评论和评论员对高校腐败现象进行了评价。

因此,新媒体时代新闻事实已不是观众看节目的重点,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了解了新闻事件,其重点在于评论员的第三方的评论,这样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评论比新闻事件本身更显价值。

2.融合发展,电视媒体争夺新媒体多次传播的新高地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和压力,电视媒体唯有与新媒体相融合发展才能克服其自身缺点,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积极开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沟通渠道,把电视观众的关注点留在屏幕上,把交流互动环节放在屏幕下,把电视节目内容与新媒体互动融为一体,信息沟通更加便捷。拓宽观众参与方式,增强观众参与热情,可以反向增加节目粘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可通过微信、微博平台获取网友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在节目中穿插。同时,网络已成为电视新闻节目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多屏传播时代的来临,许多电视节目将实现电视、电脑、移动智能手机等多屏传播。受众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的线性传播,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择所观看的内容,让实时互动成为可能。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范文第5篇

电视新闻评论的

现实环境

在这里,我们将现实环境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主要选取一些与电视新闻评论直接相关的因素作为考量的对象。其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制环境、社会特征、媒体市场的竞争以及受众需求,其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内部环境主要指目前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困境。

法制环境。整体而言,我国在广播电视管理方面的管理法规有待完善,管理边界有待厘清。到目前为止,1997年8月1日国务院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是我国目前在电视管理方面最权威的一部法规,但因颁布时间较早,所以其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人为判定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也经常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影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和传播的独立性。

社会特征。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也处于攻坚阶段,与此相伴生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三农、医疗保险、就业、环境、能源等问题时有出现,新闻媒体有义务做出建设性的反应,特别是评论类文本和电视节目。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人民的言论空间越来越大,参政议政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这都为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了绝佳的时代背景。

媒体市场的竞争。电视讲究收视率,互联网无疑抢走了电视收视率的一块大蛋糕,何况是电视新闻评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新闻评论迅速崛起,成为新闻评论一支不可小视的新军,并对电视新闻评论形成强有力的冲击。②此外,同类节目的差异化、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威胁则更为直接,竞相瓜分收视率。

受众需求。受众都有自己的偏好,充分了解受众的特征和需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位一定要明确。如《时事开讲》就是高端观众,《社会零距离》就是本地市民。此外,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长和增长空间还很大,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电视观众15.5% 的时间是在收看新闻时事类节目,仅次于收看电视剧的比例(36.6%),且近年来观众对新闻时事栏目的需求逐年增加。

内部困境。根据学者和业内人士的观点,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遭遇的困境主要包括:节目定位不准,经常出现游移偏离;电视语态僵化,宣教的色彩过于浓厚;同质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偏好模仿和复制;有能力、有特色的专业评论员或主持人匮乏。虽然问题较多,但成绩也不小,如在改善新闻材料的时效性、丰富评论

的形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优秀电视新闻

评论节目的特点

何谓“优秀”?这里选取了三条标准,即稳定性、有特色和权威评价。没有考虑“收视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统计起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是相互之间没有可比度。因此,我们在筛选时主要是基于受众的视角,并参考了相关专家和学者在媒体、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文章。这里我们分别列举了中央台、地方台、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和台湾中天综合台等(见表格)。

根据表格所展示的内容,我们不难总结其各自取胜的特点。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打“高端”“权威”两张牌,在议题设置上选择大家普遍关心的议题。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则在“本土”“民生”两方面做足文章,甚至不惜用方言来做节目。此外,注重故事性也成为一大看点。对于凤凰卫视而言,新闻和评论一直是其主打产品,节目发育得比较成熟,电视新闻评论的专业化水平高,同时具有高端和权威性,选择的议题也是社会议题。台湾中天综合台比较特殊,它的新闻评论节目将娱乐和时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与当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很有关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还表现在:财经类、军事类等节目异军突起,谈话、辩论互动类等节目表现形式生动、丰富,民生电视新闻评论在地方被奉为“圭臬”,评论和娱乐在言论比较开放的地区已经开始融合等。

未来电视新闻评论

发展的趋势

结合目前电视新闻评论所面临的现实环境以及当前优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彰显的一些特征,我们对未来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做出如下预测。

电视述评、专业评论依然是电视新闻评论主要的表现形式,电视述评仍居于主要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因特网等技术手段的推动下,公民的言论空间越来越大,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身处转型大环境下的中国公民,他们要求表达自身意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些因素都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因此,就需要媒体不仅要向观众提供新闻,还要提供观点。由于中国的电视观众主要以8亿农民为主,因此地方电视台不断崛起的电视书评类节目还会持续几年,直至饱和。而高层次的专业化评论仅限于学历较高或所谓的“精英阶层”,但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如果节目供大于求,势必适得其反。

高端型与本土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并行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从目前来看,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市场格局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中国大陆。一是传统的高端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虽然历时弥久,但凭借其权威性和深刻性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地方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这几年不断推陈出新,对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发起了挑战,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干脆直接放在《新闻联播》之前播出,而且时长基本覆盖了随《新闻联播》之后的《焦点访谈》。这类节目避开高端,走“下里巴人”路线,以关心民生为宗旨,以敢于为老百姓说话而深得人心,收视率一直居高。如此看来,高端型与本土化电视新闻评论的对垒局面虽在所难免,但也能和谐共处。

小众化(或专门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将面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待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小众”相对于“大众”,在这里指因关心或爱好某一事物而忠实地、有规律地观看某一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小群体。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军情观察室》,它是一档军事类新闻评论栏目,它的目标受众就是“军事迷”,而将“军事迷”放在一个“大众”当中,相形之下就是“小众”了。当前,小众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有湖北卫视的《左道财门》、凤凰卫视的《金石财经》,其受众主要瞄准股民这个群体。在将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小众化电视新闻评论内容还将拓展到国际关系、体育时事、明星娱乐、生活保健、科技文化等领域。

专业评论员、观察员的数量增加,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并形成稳定的队伍。电视新闻评论对“人”的要求格外高。主持人个性化传播的效果有两点最值得关注,一是个性化的主持人能与栏目融为一体,他们就是栏目形象、栏目“名片”,能够吸引大批如期而至的忠诚的核心受众;二是个性化的主持人具有极强的号召力、粘合力和拉动力,其个人魅力具有无可替代的广告效应。目前,像曹景行、阮次山、杨锦麟、白岩松这样的评论员寥寥无几,人才极度匮乏。这在另一方面也会促使电视台下大力培养人才,以及吸引一部分纸媒评论员转向电视新闻评论员。

网络视频新闻评论成为一种可能的新尝试。汶川地震期间,千龙网曾邀请凤凰卫视评论员曹景行、《北京青年报》时事评论员张天蔚做过一期《明星到场》访谈节目――《爱,在废墟上诞生力量》。节目录制结束后,在千龙网首页播发。网络是这期访谈节目首播的承载主体,因此它具备了网络视频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目前是否具备播发“网络视频新闻评论”的条件?笔者认为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网络视频新闻评论是否越过了法律的边界,其制作主体是否具有资格,制作的内容是否违法或触犯道德伦理,传播的渠道是否稳定等。现在,网络评论发展旺盛,如果网络电视新闻评论一旦实验成功,其前途未可限量。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