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滑滑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构建“人性化”管理体系,凝聚发展合力
幼儿园管理重要的一环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思维的,且思维的类型、方式、内容更是千差万别,这就是做人难、做人的工作更难的原因。所以遵循人性的制度管理,是幼儿园营造教职工和谐相处、友好合作、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愉快的工作氛围。作为园长,要赢得教师们的爱戴与支持,就要尊重、信任、理解和关心教师,领导和教师之间在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相互分享的基础上,强调教师在幼儿园的管理地位,把传统的单项管理转向主体参与、多方互动的双向管理,给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关心温暖,唤起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全园上下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平常的工作中注重对教师情感投资,真情体现关心爱护教师,理解教师,用自己的真情满足教师的情感需要,多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教师有归宿感与成就感。为此,我们把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理解教师、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使每位教师感受到在幼儿园工作是快乐和幸福的,从而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园教育达成共识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逐步意识到知识对一个人未来生存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对教育达到了空前的关注,希望孩子快成才、早成才的迫切心理,促使他们将这种希望转嫁到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由于乡镇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意识存在偏差,而他们把幼儿能写多少字和算几道题作为评价幼儿智力的标准,常常跑到幼儿园要求教师教幼儿写字,布置家庭作业。面对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要求,幼儿园教师决不能盲从家长错误的观念和要求,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与幼儿园教师达成共识,让家长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做法是:1.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学习,并辅以一些案例的解读与分析,让家长看到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方式并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在教育孩子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给予家长一些具体的科学育儿方法的指导,让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达成一致;2.多举行一些诸如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吸引家长参加,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坚信幼儿园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权威性。逐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从而达到家园和谐,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三、营造快乐氛围,创设温馨和谐的育人环境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机构将小学课程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渗透于幼儿教育中的一种错误教育倾向。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教育观念上
教育观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小学化的教育观认为,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要想小学成绩优秀,就不成输在起跑线上,应将小学的部分知识灌输给孩子,如算术、拼音、笔画、认字等。
(二) 课程设置上
学前教育的基本课程是以游戏为主的五大领域教育内容,小学化的课程却严重超载。要么是教学计划中的五大领域形同虚设,要么是将五大领域畸形特色化,如语言重在拼音和写字、科学重在数学加减法等。
(三) 教学方法上
3-6 岁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游戏化。用符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的方式开展活动,会事半功倍。然而,强调小学化教育的教师,因课程内容幼儿难以接受,便采取灌输的教学方法,一遍遍的让幼儿被动的学习知识。
(四) 教育评价上
教育评价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大多数小学化的幼儿园,采取测评的方式评价幼儿的发展,如加减法的计算、识字的数量,甚至是每天作业,每周小试卷和每月的大试卷的得分。
二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 一) 对幼儿生理的危害
幼儿园小学化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过早的让幼儿长时间的握笔写字,并要求其像小学生那样有正确的坐姿。殊不知,学前期,幼儿腕骨、指骨和掌骨的骨化没有完成,幼儿腕部的力量不足,手的精细动作比较困难,不宜长时间作业。而脊柱发育的时间也很长,一般到青春期开始时才基本定型,在整个发育时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生变形,导致脊柱侧弯、后凸、前凸等脊柱弯曲异常。因幼儿的生理特点,无法在适宜的时间内用正确的坐姿及握笔姿势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长期如此,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不良症状的产生,从而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 二) 对幼儿心理的危害
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危害远大于生理危害。首先,其超前学习的理念,让幼儿提前接受了小学低年级的内容,使之再学习时,认为内容简单,不用认真听讲也能拿到高分,从而注意力集中度下降,而三年级定律警示我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优异成绩的最佳保障;其次,其超越幼儿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的小学化内容,使之学习困难,易失去自信;再次,其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强制性的学习和管理,使幼儿被迫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本身独有的乐趣,久之易产生厌学的情感;最后,其重结果的评价方式,使幼儿长时间作业,无法得到更多人际交往的机会,使其人格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三 幼儿园小学化的管理学对策
笔者走访大量幼儿园发现,幼儿园教育是否小学化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其管理。而幼儿园管理体制对幼儿园管理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园长负责制、董事会制或是独立法人制,其领导者的办学理念、专业素质等对幼儿园的运营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一) 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体现在其办学理念上,而办学理念决定了其提供给幼儿的活动内容。如在走访过程中,某私立幼儿园办学理念为做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其健康理念定位于每日的体育活动,如以动作发展为主的晨间活动,早操的研究、特色体育活动的开发等;快乐理念定位于早期阅读,如每班开展的图书漂流,每位幼儿每日可借阅图书,评比书香家庭,开展自制图书义卖和书香文化节等活动,引导幼儿在阅读中寻找快乐。而有的幼儿园,办学理念却远教育,近利益。为吸引更多生源、提高在同行中竞争力、获取更多经济利益,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开设小学化课程,教授珠心算、拼音、识字等。
(二) 建立科学的课程模式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所以,对幼儿园课程的管理是解决其小学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园课程具体体现在其教育计划里,在笔者走访的幼儿园中,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把周计划粘贴在教室内外的墙面上,供教师、家长及参访者浏览。根据对周计划的观察、对比发现:小学化教育倾向的幼儿园,几乎都是要求幼儿在小班年龄段,认字、词、成语和10 以内的数字,体现在形,即对汉字和数字的初步认知;中班年龄段开始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书写数字、笔画及简单的字词,其中数字书写是1-30,每周一个数,书写篇幅为两行,笔画则是横、竖、点、弯钩等,字词即是学习笔画后相对应的字及其组词,书写篇幅为一行;到了大班,除了继续认识100 以内的数字,笔画、字词外,加上了拼音和20 以内的加减运算,及10 以内的连加连减运算,篇幅较中班稍微增加。到了周末,教师会额外布置一份试卷,内容为数学和语文,A4 纸各一面篇幅。由此可见,其教学计划中除了幼儿园提倡的游戏、五大领域外,额外增加了小学的教育内容,并大大压缩了幼儿该有的游戏和领域活动。甚至有的幼儿园,把小学语文内容称为语言领域,把科学领域单纯的认为只有数学,并且只有数字和加减法的运算。
这些不科学的课程模式,根本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来说,就是摧残身心的利器。访问中,有数名小学老师说到,喜欢教授零起点的孩子,在他们的眼中可以读到求知的欲望,而那些入学则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到了小学二年级,成绩就开始下滑,甚至从学霸变成学渣,其原因就是在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一年级,由于对课堂上的知识已经掌握,注意力不集中,不用认真,也能得到高分,长此以往,遇到没有学过的高年级知识,仍然不倾听,不主动学习,成绩便一落千丈。所以,建立科学的课程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三) 设立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幼儿的评价,是对其分析、判断的结论,为引导幼儿健康的发展和建立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幼儿建立自信、为他人着想等人格,而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的评价方式单一,即分数,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幼儿聪明与否。殊不知,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幼儿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在访问中,有个小女孩说到,今天又有作业,我不想做作业,我不想去幼儿园,有个家长则说太多作业了,我有的时候实在看不下去,帮她做,但是被老师发现了,扣了她的小红花,她回来后跟我们发脾气,说讨厌我们。甚至在观察中发现,有个令人痛心的场景:
某幼儿园大班,孩子们早上来园,把前一天的作业交给老师检查其完成的程度,做完的可以玩玩具,参加晨间活动,没做完的,便集中在一张桌子,统一做作业。这时,笔者发现一个小女孩儿东看看西看看,就是不下笔,如果眼光遇上老师,便低头,没遇上,又是东张西望。过了一会儿,老师注意力转移了,在忙其它班务,这个小女孩儿飞快地去数学区拿了一份别人做好的作业,开始淡定自若的抄作业!敢问,才6 岁的女孩儿就学会了抄作业,以后她的学习热情在哪儿?
( 四) 确立家长科学的教育观念
笔者在调查访问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倾向多数为迎合家长的需求而产生。如: 有的家长说到,我的孩子很调皮,没有办法管住他,希望教师多布置点作业,让他安静一些,小孩儿不认字怎么行,我亲戚家的孩子6 岁就开始看《红楼梦》了,她才认识几个字,我家的才小班,就认识展翅高飞这几个字,好厉害呀,我家的我随便报加减法他都会,我家的不认识的字都会用拼音来拼了因此,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帮助其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创设科学幼儿教育良好环境的重要条件。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1、创办家长学校,引导家长了解幼儿教育,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可定期请园长、有经验的幼儿教师,或当地的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专家等,来开展专题讲座,或者开展参与式和体验式的专题教育活动,让家长科学地理解真正的幼儿教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语言教学多姿多彩
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多媒体课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配以悦耳的音乐,很容易唤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愉快轻松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健康、愉快的学习心理。大班的诗歌《摇篮》,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理解飘、吹、翻、唱等动词及运用,学习仿编诗歌。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生动地表现出白云飘、浪翻滚等形象,配上美妙的背景音乐及老师富有感情地朗诵,一下子就把诗歌的优美意境表现出来了。动态的画面帮助幼儿理解了这些动词,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中的图片讲解。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按传统方法教学往往比较枯燥、乏味,也比较抽象。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后,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树叶变黄了,叶子慢慢地从树上飘落下来。盛开了,枫叶变红了,果子成熟了,人们忙着采摘果子,糖炒栗子冒着香气……在这如诗如画的教学情境中,幼儿定会个个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注意力集中,主动把所听、所看到的秋天告诉大家。活动中情景交融,幼儿能充分感受到散文中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
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动态性,能够随意的放大、缩小、定格。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要求,灵活运用相关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让幼儿更好的感知作品,增强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力。它不仅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二、直观演示,难点不难,让科学教学生动易懂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于抽象的现象、知识或概念往往不易理解,许多教学内容运用传统的说教方法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具有动态性、可重复性,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往往无法体会、理解那些平时不易看到的自然现象,使活动的重点、难点不易突破。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科学知识变复杂深奥为平易近人。如大班科学活动《壁虎的尾巴》,当教师讲解动物的再生现象时,幼儿虽然感兴趣,但由于不理解而显得迷茫。于是教师播放课件:蚯蚓的断裂再生、螃蟹的断螯再生等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幼儿随即明白了再生的意思。幼儿在活动中备感无穷乐趣,在快乐中丰富了科学知识。大班的科学活动《种子找家》,一般人不易看到莲蓬种子在水底如何传播,但是电教媒体可以让幼儿完整清晰地看到莲蓬种子的传播过程,让孩子直观了解到种子在海、陆、空中的不同传播方法。多媒体课件集形、声、色为一体,幼儿可以边听、边看、边娱、边想,极易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多媒体可以将消化系统各个部位的名称,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排出的整个消化过程通过课件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的直观易懂了。这几幅小小的多媒体动画片,代替了教师的许多不能讲明的语言,且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种教学手段既节省时间,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呈现出的教学内容是图、文、声、像等多层次、多角度的,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把认识的对象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使幼儿得到较多的感性知识。多媒体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让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清楚易懂。多媒体课件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教学活动最优化的目的。
三、升华情境,强化新知,让美术教学兴致盎然
幼儿的学习动因在于“兴趣”。如果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在头脑中有个鲜明清晰的形象,就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形象、有趣的情景氛围,能生动直观地帮助幼儿理解、感知事物,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如在主题活动《小蝌蚪》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生动的动画形象、故事情节和美妙的配音让幼儿看得津津有味,兴趣勃发。幼儿对事物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幼儿就会根据自己的记忆进行联想、概括、取舍,进行创作,从而生动地画出其形象。展评是美术活动的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个美术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有的作品,如泥工、立体手工等因尺寸小而难以展示,这时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和数码相机,对细小的部位加以放大,或拍下来输入计算机,使幼儿更清楚地观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差异,精心设计新颖有趣的作品展评,让幼儿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帮助幼儿树立成功感和自信心。
多媒体中可爱的形象、有趣的声音,吸引幼儿的注意与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一起观察、讨论、交流,让幼儿能主动地投入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增加活动的互动性。通过幼儿的自主参与,刺激他们对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更轻松、容易地掌握知识,并享受成功的乐趣。
四、引起共鸣,发挥想象,让音乐教学活泼有趣
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为形象塑造载体,需要欣赏者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在聆听音乐时自发地产生联想。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幼儿在音乐欣赏时,很方便地对图像、声音、色彩等信息进行存储、加工、变换,更好地将各种信息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画面的引导下,在完整的音乐声中,自由地发挥想象,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在幼儿园里,音乐欣赏课中那些无法捉摸的音乐形象令小朋友如坠入云雾之中。而多媒体能迅速将抽象的音乐通过图片、动画转化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使原来许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啤酒桶和小老鼠》中,我用课件展示了啤酒桶在仙女的帮助下随着音乐节拍逐渐长出手脚的过程,孩子们被啤酒桶的可爱模样深深吸引住了,有的还不自觉地跟着啤酒桶一起随音乐表演。在幼儿无意的模仿过程中,他们对音乐的节拍有了一定的感知。把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图片再现、音乐渲染等手段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与歌曲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大班歌唱活动《剪羊毛》中,课件呈现给孩子们澳大利亚广袤的大草原上白羊成群的美丽景色、忙碌地剪羊毛的农场、牧场等景色给幼儿以视觉冲击,孩子们的兴奋点被引爆了,他们兴致勃勃地观赏着每一张图片,理解了歌曲中所唱到的“洁白的羊毛像丝棉”、“你看那周围雪堆像冬天”,切身地体会到了澳大利亚人剪羊毛时的愉快心情。这也使得幼儿在学习歌曲时能始终用欢快的情绪来演唱,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具有诸多优势。多媒体课件能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不同的刺激下,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掌握音乐技能,让幼儿园音乐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五、形象生动,真实情境,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
[关键词]幼儿 民间游戏 园本化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31-02
幼儿民间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像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点及教育价值,在幼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幼儿园课程强调课程内容和形式多元化、园本化的今天,从园本课程开发的角度审视民间游戏,研究幼儿民间游戏的园本化路径,对于幼儿园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非常意义的。笔者结合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民间游戏的特点,从民间游戏目标的拟定,内容筛选分类及玩法的创编等方面尝试构建民间游戏的园本化体系,以期为民间游戏有效的融入幼儿园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检验的借鉴。
1.拟定园本化民间游戏的各层次目标体系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它不仅有助于指明教育活动的方向,也有助于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教育活动实施的依据与评价的重要准则。构建一个目标适宜的目标体系,是探索幼儿园民间游戏园本化的首要任务。教育者可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社会的需求及民间游戏自身的特点作为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园的实践及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发现的问题,构建全园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的民间游戏活动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
1.1全园总目标
民间游戏的全园总目标应指向幼儿在民间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身体和认知发展,同时也应关注幼儿在性格情感方面的发展,为幼儿将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而做准备。因此,主要可从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幼儿身体和认知发展方面拟定全园的民间游戏活动总目标。具体示例如下:
(1)通过感受民间游戏的乐趣,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民间文化的认同感
(2)体验和了解本地丰富的民间文化,学会玩常见的民间游戏,促进体能与认知发展
(3)尝试对民间游戏玩法、规则的探索,能与他人共同游戏,积累合作经验,促进社会性品质发展。
1.2年龄阶段目标
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教育者在设计民间游戏活动应关注各年龄段幼儿发展情况。小班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及抽象性较低,独立性相对较弱,游戏规则意识较差,游戏中与同伴交往不多。而中大班的幼儿思维品质进一步发展,在民间游戏活动中体现出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较好的够遵守游戏规则和同伴合作开展游戏活动。在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可参照总目标中绪情感、社会性发展、幼儿身体和认知发展的三个维度,制定年龄阶段的目标,每一个维度随着幼儿年龄和游戏能力递增而体现出渐进性的要求。具体示例如表1:
1.3具体游戏活动目标
在具体的幼儿园民间游戏活动组织实践中,可结合每一种民间游戏活动本身的特点去挖掘其教育价值,形成民间游戏活动的具体目标。特别是可应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同一种民间游戏活动,制定具体活动目标时,应结合幼儿民间游戏的年龄目标,体现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要求。如下面的具体民间游戏活动《弹蚕豆》的目标:(如表2)
2.对民间游戏活动进行园本化的内容筛选和分类
2.1民间游戏的收集渠道和筛选原则
确定园本化民间游戏内容的第一步,是有效的收集和筛选民间游戏。民间游戏极为丰富,但是均散见于民间,因此,对民间游戏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而言,民间游戏的可通过发动教职工收集、向家长和社会人士收集、查阅相关文献等渠道渠道进行收集。
为了将收集到的民间游戏引入到幼儿园活动中,构建以园为本符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内容,教育者应对之进行认真的,整理与筛选工作,探索出民间游戏园本化的筛选原则,确保从民间游戏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具体可遵循以下原则:
2.1.1本土化原则
尽量搜集整理本地区的本土幼儿民间游戏资源。教师对本土的幼儿民间游戏相对比较熟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更易驾驭,同时生活在此地区的幼儿也对其中的生活内容较熟悉,更易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文化内涵。
2.1.2年龄适宜性原则
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游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幼儿感兴趣才能真正投入幼儿民间游戏的活动中,去享受其中的乐趣,得到能力的提升。
2.1.3教育性原则。
幼儿民间游戏中内涵着祖先以及前辈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智慧,对幼儿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但所受产生幼儿民间游戏的当时社会的局限性,有些幼儿民间游戏对当今的儿童已没有实际的教育价值,甚至还会对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育者在对幼儿民间游戏的选择时要对其教育价值做深入的分析,使幼儿接触适宜的教育内容。
2.2按领域和年龄特点进行分类
在筛选的基础上,教育者应对幼儿民间游戏进行分类。具体可按照民间游戏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分类。首先将民间游戏按照领域进行分类。根据民间游戏本身蕴含的不同教育价值,可将幼儿民间游戏按领域分为四大类:益智类、艺术类(民间音乐游戏、美工操作游戏)、体育类、语言类并融入教育活动及区域活动。在将民间游戏按领域分类的基础上,再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特点,以幼儿的年龄以“3-4岁、“4-5岁”“5-6岁”为标准,将各领域内的民间游戏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
通过分类,教师将能更准确的把握每一种民间游戏蕴含的教育价值侧重点,同时也能保障民间游戏应用各年龄阶段幼儿的适宜性。如游戏小班幼儿动作协调性差,合作意识差,因此手指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等简单的游戏就较适合小班开展;中班幼儿动作、合作意识都有了一定进步,因此,如炒黄豆、拉大锯等需两人一起合作的体育游戏,问答歌、数数歌等民间艺术游戏就较适合中班开展。大班幼儿动作、语言、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因此一些对动作、合作能力要求较高、很具挑战性的游戏,如:打竹竿、滚铁环、手工剪纸、套圈、抬轿子等对动作、节奏要求较大的体育、艺术类游戏,颠倒歌、绕口令等对发音要求较高的语言类游戏就适合在大班开展。
3.在实践中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和创编
进行园本化的民间游戏研究,对民间游戏玩法的创新和改编是很重要的部分。玩法,顾名思义即进行游戏的方法。教师应注重和幼儿在民间游戏的过程师幼共同创造民间游戏的玩法。玩法的创编不仅能提高幼儿对民间游戏玩法探索的兴趣,也更深地挖掘了民间游戏的价值内涵,使得应用于幼儿园的民间游戏将更符幼儿园的教学实际及幼儿的发展需要。
3.1根据幼儿的兴趣改编游戏的玩法
在民间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幼儿在对一个游戏的基本要领掌握后,玩几遍后就丧失了兴趣,要么很快玩别的游戏,要么就坐在旁看别的幼儿玩。这样既浪费了游戏的宝贵时间,也不能有效发挥幼儿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幼儿的兴趣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
案例:摸拐
教师教给幼儿一个游戏“摸拐”,游戏方法是:其中一人用手帕蒙住眼睛,一人将左手抓住左小腿当“拐”。“拐”一边吹口哨,蒙住眼睛的幼儿分辨哨声去摸“拐”,其他幼儿则在一定范围内四散作掩护,“拐”被摸住,双方对换角色,其他人被摸住就退出游戏,下一轮再玩。每次玩这个游戏时,“拐”吹口哨吹累了,蒙住眼睛的幼儿也摸不到人,大家玩得精疲力尽,眼看就要失去兴趣。于是教师引导幼儿想办法,怎样能尽快摸到“拐”,大家纷纷出主意:让保护的幼儿单脚跳着进行游戏;请两个幼儿来摸……大家又一起来尝试新办法,终于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家高兴的鼓掌。
在上述案例中,当幼儿即将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引导幼儿想办法和幼儿一起共同改编了游戏的玩法,有效的吸引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3.2尝试将不同民间游戏的玩法进行融合创编
在民间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可尝试将几种玩法不同的民间游戏,取长补短,融合成一种新的民间游戏,如此即能有效吸引幼儿兴趣,又创新和丰富了民间游戏的内容。如案例中,教师就是将《老虎、鸡、虫与棒棒》、《找朋友》、《抢椅子》三种游戏的玩法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幼儿的游戏活动没有“遗憾”。
案例:民间游戏三合一
民间音乐游戏“找朋友”、手指游戏“老虎、鸡、虫与棒棒”体育游戏“抢椅子”都是很受孩子欢迎的游戏。手指游戏“老虎、鸡、虫、与棒棒”多为两人一组游戏;改编为体育游戏便可多人游戏,但被“吃掉”的幼儿要暂时退出;而“抢椅子”游戏没有抢到椅子的幼儿也要退出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逐步改变了游戏的活动方式,保存游戏中“追”“抢”这一竞争形式,改变了“淘汰”这种遗憾,“找朋友”传统的玩法是找任意一幼儿就是“朋友”。改编后“朋友”有了限制,老虎只能找虫子做朋友,鸡只能找棒棒做朋友;也可以找同类一家的做朋友,如老虎是一家,鸡是一家。改编后幼儿能自始至终饶有兴趣地参加游戏活动,这一改变,不仅发展幼儿的动作,体验到自己的成功,还能感受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3.3鼓励幼儿自主改编民间游戏的玩法
在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与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自主改编民间游戏的玩法,并将之作为一种民间游戏创编的重要方式。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也非常积极的想出了许多游戏的玩法,如《老鹰捉小鸡》,幼儿由此想出了《猫捉老鼠》、《青蛙捉害虫》等新的游戏。
4.结语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含义是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幼儿教育资源,通过选择和生成两个过程,使之逐渐成为适合本幼儿园的课程。将民间游戏纳入园本课程,应结合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特点,采取游戏与课程融合的方式进行民间游戏的园本化,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和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对民间游戏进行收集、筛选,以目标制定、内容选取、玩法刨编为主要切入点,构建园本化的民间游戏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完善,从而达到传承民间文化、促进幼儿发展、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姗泽,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及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6(9).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7.
[2]郑三元,姜勇,论幼儿教师的课程参与一兼议园本课程的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3]陈时见,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4]沈文,充分挖掘民间游戏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教育价值[J],山东教育,2004(6).
一、善于在营造有归属感的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德育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既是幼儿园教学教养活动的场所,又是幼儿园独有文化特征的体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对于幼儿的刺激和影响是具体而又直接的,幼儿从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中,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有归属感的文化环境对孩子德性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营造美好舒适的物质文化氛围,使幼儿、家长、教职工有归属感,使师生都感到幼儿园就是自己的“家”,在幼儿园门厅、教室、活动室、走廊、甚至洗手间等设施的布置上都应渗透射出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在花圃边附上《花儿好看我不摘》的诗歌;在草地边附上“草儿青青,脚步轻轻”的小标语;在盥洗室附上幼儿自制的节约用水标志等等。这种渗透德育元素的环境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幼儿的道德品质,激发幼儿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二、重视在贯彻办园理念中突出品德教育
办园理念是一所幼儿园长期办园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它承载着幼儿园的教育观念文化。从办园理念中能透视出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即促进幼儿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好的办园理念能深刻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幼儿园理念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如影随形,在幼儿园内外形成一种无形的氛围和张力,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因此,要把德育内容放在幼儿园办学方向的重要位置,围绕提高德育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实现幼儿德育效果的逐步提升。
三、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加强师德及幼儿品德教育
幼儿园制度文化既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幼儿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师德教育是搞好幼儿园文化软件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幼儿园教师、保育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幼儿德育的实施主体,他们的人格力量和魅力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他们是否重视幼儿德育,能否合理运用规章制度,对幼儿的德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园一方面要以教师为本,既要在制定与教师有关的制度时充分体现民主和面向全体的原则,放权给教师,赋予教师各种权利,又要加强德育文化培训和教育,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开展幼儿德育成为全体教师和管理者的自觉行为,在日常教育和管理活动中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更新教师的德育理念,改变 “重认知,轻实践;重意识、规范的灌输,轻行为、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的传统做法,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幼儿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让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教师不但要依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要发动幼儿参与制定,尊重幼儿的意见,使规章制度得到幼儿的认同而乐于遵守。在良好的制度文化背景下,使德育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