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标准农田会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2010年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以来,永城市累计整合电力、交通、国土、农业等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2860万元,用于支持该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建设,使项目区真正达到田间平整肥沃、水利措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大局观念
资金整合涉及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影响到各地的工作平衡与积极性,更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针对这些问题,在项目建设之初,永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永城市农开办)主任高传恒积极向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市政府召开了由水利、农业、土地、财政、交通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议。会议指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模大、资金多、标准高、综合性强,因此要求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主,其他支农资金为补充,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所有涉农项目资金都要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倾斜,切实改变原来的单打独斗为齐抓共管,“各炒一盘菜,共凑一桌席”,合力把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成为永城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典范和样板。
通过协调会议,各部门认识到,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是做大做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快当地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次发展机遇。
科学制定规划,全力整合资金
进行资金整合,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提升规划水平,完善规划内容。在制定规划过程中,永城市农开办注重做到四个结合:一是长远目标和现实可操作性相结合,二是统筹兼顾和重点突出相结合,三是总体全面和分项具体相结合,四是专家指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确保规划的任务目标和各项措施既是积极可行的,又是符合实际的。如2013年永城市制定了2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建设计划,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为平台,以其他涉农单项工程为补充,整合交通部门8公里水泥路资金600万元、电力部门17个台区井井通电资金200万元、国土部门土地整理资金280万元、水利部门3支沟治理补助资金30万元,全力打造该市高标准农田亮点工程。
财政部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补贴政策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补贴方案,尽快落实补贴兑付工作,力争春耕前将新增补贴资金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支持春耕备耕,促进粮食生产。
加上此前拨付各省的835亿元,截至目前,今年财政部已累计拨付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8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30%。
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召开
记者从国家粮食局获悉,具有稳定及调控粮价意义的“全国粮食调控与统计工作会议”于3月28日、29日在上海召开。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人士表示,会议为接下来本年度全国粮食调控工作定出主基调,并对2012年粮食供求和购销作出研究、部署。今年我国粮食调控政策倾向于粮食的收储和购销活动,同时在收购、调控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民营粮企参与。
农业部农产品
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对外挂牌
3月23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向首批65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进行授牌,全面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工作,标志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会议指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风险评估是国际通行做法,是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会议要求将“米袋子”、“菜篮子”主要产品全部纳入风险评估监测计划,全面摸清危害因子的品种、范围和危害程度。要依托风险评估结果主动做好热点问题解读和科普宣传,加强生产指导和消费引导,增强公众消费信心,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管理、明白生产、放心消费。
河南拟建6000万亩“吨粮田”
关键词 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现状;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89-0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此,连云港市各级农业部门把耕地质量建设作为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认真贯彻耕地保护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按照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投入引导、规划指导等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实施和先进技术推广,耕地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回顾
1.1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1.1.1 建立耕地质量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连云港市农委组织成立耕地质量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会商、解决耕地质量方面的重大问题,并通过各种形式落实任务和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1.1.2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耕地质量建设的良好氛围。近年来,连云港市各级涉农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落实《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管理办法》《连云港市县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法律法规,形成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1.2 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工作
1.2.1 组织实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工作。按照江苏省农委开展耕地等级划分、中低产田类型调查等相关要求,及时组织召开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工作会议,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调查,根据基础地力、耕作条件、基础设施、主要作物生产能力等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制定合理的耕地质量建设规划。
1.2.2 初步建立区域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连云港市不同农区生态环境、土壤类型、耕地制度等,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分层次建立农作物土壤肥力、农田环境质量等耕地质量定位动态监测点20个,主要分布在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砂姜黑土、棕壤5种耕作土壤上,基本覆盖连云港市主要土壤类型。在耕地质量监测中严格按照《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方案》要求,规范操作,严格试验、逐项分析,确保土壤肥力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为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提供可信的基础数据。并分年度撰写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保护、耕地质量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可信的基础资料。
1.2.3 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连云港市政府出台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意见,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体现了“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农业部门切实履行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职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1.2.4 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自200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以来,全市按照“试点启动、区域调查、全面开展”的步骤,开展新一轮土壤普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四县先后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有效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粮食产量的增加,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国家、省先后下拨项目资金1570万元。通过多种形式培训830多次。累计参加人数5.162万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逾273.919万份;采集土壤样品38602个,植株样品5616个,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等19个项目,累计分析化验大、中、微量元素等46.59万项次;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上开展“3414”等各类试验示范2568个;建设万亩示范区29个、干亩示范片136个、百亩示范方288个,发展示范大户1320多户。累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3.75万hm2,研制并推广主体配方28个,推广专用配方肥29.64万t,应用面积47.04万hm2。氮肥利用率提高4.89%,磷肥利用率提高2.32%,钾肥利用率提高2.55%,减施肥料总量为82790.208t,累计节本增效14.8亿元。土壤肥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与1982年相比,连云港市土壤全氮含量上升0.211g/kg昏有机质含量上升927g/kg。
1.2.5 大力推广土肥新技术。根据不同土壤的主导障碍因素,按照灌溉改良型、盐碱耕地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类型,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改造,不断提高中低产田肥力水平,实现中产变高产、低产变中产的目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先后实施“百日增肥”、“补钾工程”等重大项目,推广精确施肥、有机质提升、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化肥深施等耕地质量保养综合技术,年推广秸秆腐熟还田1200hm2,微量元素叶面肥逾120t。促进耕地用养平衡,遏制农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趋势。
1.2.6 扩大有机肥推广应用范围。截至2010年底,累计推广商品有机肥8.4万t,在粮食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应用面积为4万hm2,节约纯N63.00kg/hm2,P2O524.30kg/hm2,K2O 29.25kg/hm2;粮食作物平均增产12.8%以上。蔬菜作物增产24.3%以上,平均增产增收1473元/hm2,累计增加效益5892万元。同时全市积极积造有机肥,年均积造优质有机肥600万t以上。
1.2.7 高点定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云港市农委以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精心组织,集聚合力,整体推进,强化考核,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的高标准农田。一是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步步落实;二是因地制宜,高点定位,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制定具体方案;三是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年终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四是整合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等项目资金集中连片建设,确保项目资金整合最优化、使用最大化、效用最高化;五是严格对照标准,确保项目实施一片、优质一片、成功一片,达到“项目建设集中连片、粮食为主经作示范、提高标准强本固基”的建设特色。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1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6.24%。
2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服务能力无法满足耕地质置建设需耍
由于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善,导致耕地质量管理与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不足,科技服务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一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20年时间,由于土壤利用强度增加和外源物质的大量投入,使土壤质量变化剧烈,原有的土壤理化性状数据普遍过时。不能代表现今的土壤质量现状;二是全市耕地质量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不能满足对耕地质量宏观监管和分类指导的要求,难以做到对耕地质量进行预报预警和对耕地质量实行有效监管;三是耕地质量监测投入过低,监测点过少。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监测点仅有20个,与省农委按1:2:3比例要求的100个相差甚远,无法满足耕地监测的需要。
2.2 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造成质量退化
一是补划与占用的基本农田质量不相当,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占用基本农田,而补划的基本农田及复垦的土地质量普遍不高,以劣补优、以次充好现象严重,综合等级落差在1-2个等级;二是西部丘陵岗地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较重;三是耕地土壤缓冲性能下降,造成部分耕地质量下降或隐性下降。由于长期实行少免耕制度,土壤物理性状普遍变差,耕层厚度日益变浅,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耕层变浅,影响土壤耐旱、蓄水、降溃等抗逆性能,土传病害增多,土壤抗御自然灾害的缓冲性能明显下降,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本居高不下。四是土壤养分非均衡化。由于对农田的有机肥投入不足、重氮轻磷少钾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微量元素入不敷出,导致耕地养分不平衡性增大,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五是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及生活垃圾日益增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过量施肥、盲目用药的现象严重,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在土壤中的积累也日益增多,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耕地土壤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土传病害和生理病害增多,不仅增加防病治虫的成本,也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据调查,受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面积已达10%以上,接近警戒线面积的12%。
2.3 农业投入不足。制约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
对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不足,仅靠少量项目资金难以维持,致使田间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沟渠林田路不配套,灌溉排水效能低下,有的甚至完全丧失功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影响高标准粮田建设速度。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6.24%,低于全省39个百分点。特别是农业措施方面的投入过低,例如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投资标准仅为7500元/hm2,与高标准农田要求的投入18000元/hm2相差甚远。
2.4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限制土地贡献率
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必须以农机作业为手段,通过技术与装备的有效集成,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贡献潜能。目前,连云港市农业装备以小型机械为主,动力不足。配套水平低,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难以支撑农业科技贡献水平的不断提升,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的发展需要。例如:积造施用有机肥仍以传统的人工措施为主,劳动生产率低;化肥施用也以撒施为主,缺乏深施器械,氮肥利用率长期徘徊在30%;缺少深耕机械,难以改善土壤通透性能和协调水、肥、气、热功能;缺少反转灭茬、粉碎秸秆等高效还田机械,造成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污染环境,对交通安全和人民财产构成威胁,而且也浪费大量的有机肥资源。
3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对策
3.1 建立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耕地质量监管机制。加快制订耕地质量建设规划和具体管理措施,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完善耕地质量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质量跟踪制度、占补平衡质量验收制度和耕地质量建设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各级农业部门相应成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专项机构,确保农业部门职责履行到位。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对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不重视、质量管理不到位的状况。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业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在项目验收时把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作为重要的验收依据。二是建立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机制。尽快研究落实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专项资金。三是建立耕地质量护养机制。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综合治理、高效监管”的方针,强化耕地净化与地力培肥工作。根据不同的污染物源、不同的污染程度分别采取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等措施,使其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标准,恢复和改善其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展能力。依法严厉查办假肥料、假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业用上“安全药”、“安全肥”;防止和减少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及生活垃圾、污水等对农田的污染;开展一系列耕地质量保护与改良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引进、推广先进施肥技术,引导农民合理施用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合理运筹施肥比例,科学配置肥料资源,全面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到位率,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以达到节本增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构建全市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结合连云港市实际,积极争取土地出让金中的部分资金用于地力监测,实现耕地质量保护“四个能力”的较大提高,即尽快提高耕地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全面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科技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基本农田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农田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县2级配套监测点规模,实行常年定位监测,确保省、市、县耕地质量监测点比例达到1:2:3,构建全市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耕地质量进行实时、动态、长效、有效监管目。动态掌握全市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实现对耕地质量变化的预警预报;建设市、县2级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区域站每个监测站含若干个监测点;建立县级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县域范围内监测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及县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更新;建立1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综合监测站;改造市级土壤肥料化验室。更新和完善监测仪器设备。提高其对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和环境质量指标的分析化验能力;建立市级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市级范围内监测数据计算、存储、传输、汇总和区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更新。提高耕地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形成网络健全、层次分明、手段先进、功能齐备、管理规范、与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监管体系。查清全市耕地质量状况,调查全市主要耕地污染的类型、程度、范围以及耕地质量退化的类型、面积和程度,对主要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和土宜性评价,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的发展
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资料。
3.3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质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市《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力度,确保农业部门的职责履行到位,全面推进全市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向良性方向发展。通过进一步改善基本农田田间基础设施,推行节水灌溉措施,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功能,示范区田块整理及灌溉设施符合“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开”的要求,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旱作地区土壤的保墒能力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水网地区农田排涝降渍能力显著增强。示范区基本农田地力水平提高0.5-1.0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达到标准粮田下限标准。粮食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50-1500kg/hm2。建设障碍型耕地土壤改良工程示范基地。复垦型耕地土壤熟化工程示范基地,污染型耕地土壤修复工程示范基地,绿肥良种繁育基地,尽快出台有关秸秆还田鼓励政策,对完成秸秆还田指标的给予物质奖励,对焚烧秸秆的给予经济处罚,确保大量秸秆回归农田。
3.4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
以粮食核心产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开”的要求,增强水网地区农田排涝降渍和旱作地区土壤的保墒能力,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重点推广平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先进保养技术,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制定有机肥积造施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精制有机肥推广、城肥下乡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建设土壤改良、熟化、修复等示范基地,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性土壤进行修复、对障碍性土壤进行改良、对脊薄土壤进行培肥。同时扩大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对低洼易涝地、低坡旱田和灌区末梢等区域。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压缩旱作面积,扩大早改水实施面积,“十二五”期间全市旱改水面积2.67万hm2。
3.5 加大整建制推进力度,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贡献率
加大粮、蔬、果、茶等农业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实行整建制推进,并建立相应的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全面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贡献率。通过精确施肥参数采集体系、精确施肥高新技术试验示范体系、科学施肥指导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构建全市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施肥指标体系。重点搞好全市肥料信息网络、施肥科技入户培训工程及新型农化服务联合体建设,加大新型肥料的推广力度,确保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氮肥用量削减40%以上,以降低施肥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施肥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为深入贯彻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发展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良好形势,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市政府研究决定,对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建立健全目标管理体系、评价考核体系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有效、持续健康发展。现将年的工作目标任务等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一)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各县(市)完成20个万亩方、200个千亩方、2000个百亩方高标准粮田规划,年内完成5个万亩方、50个千亩方、500个百亩方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川汇区完成1个万亩方、2个千亩方、5个百亩方规划建设任务。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各县(市、区)要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选择1个乡(镇、办事处、产业集聚区)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建设2-3个有示范性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打造特色示范区精品线路。各县市区要打造2-3条各具特色的示范区精品线路。其中1条高标准粮田示范线路,1条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线路,1条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或1条农、林、牧、新型农村社区统筹发展的综合示范线路。
(四)林业生态建设。按照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植树造林和中幼林抚育任务,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
(五)畜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每县(市)新建大中型标准化养殖场区15个以上。
(六)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项目建设任务,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大搞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自主规划建设一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
(七)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原则,培育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
(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发展数量比上年增长15%,其中有3—5家被认定为市级以上(含市级)示范社。
(九)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整村推进、雨露计划培训、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十)秸秆禁烧工作。不出现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不给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无被省、市通报批评事件发生。
(十一)涉农项目建设。主要指上级下达的项目,目标任务按照上级下达的指标。
二、工作标准
(一)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要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要统筹协调,科学合理,尊重民意,开展市、县、乡、村“四级联创”,把百千万工程项目区建设成“田成方、林成网、地势平、无坟头、生态好、环境美、地力肥、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旱涝保收田,达到“田地平整肥沃、灌溉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标准,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100%,粮食亩产在1100公斤以上。
(二)新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要有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人口不少于1万人;社区内水、电、路及文化、教育、卫生、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完善。
(三)特色示范区精品线路。示范区交通便利,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突出,水、田、林等协调发展,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好、亮点多、规模大。示范线路周边生态良好、村容整洁、道路通畅。高标准粮田示范区要有万亩以上示范方,单产水平在600公斤以上;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品牌化销售、集约化管理,生产基地规模大、产品内在品质优,生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新型农村社区示范区要符合建设标准要求。
(四)林业生态建设。全面完成当年造林和中幼林抚育任务,新植树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林权证发证到户率达到95%以上;“一区两点一网络”生态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五)畜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奶牛、肉牛存栏分别在200头以上,生猪存栏1000头以上,肉羊存栏200只以上,蛋禽存栏1万只以上,肉禽存栏2万只以上。场区选址和场区布局科学,符合规定要求。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备,养殖废弃物能做到达标排放。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得到严格执行,无使用人用药和“瘦肉精”等违禁物品现象。无畜产品安全事故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发生。
(六)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科学、重点突出,行动快、氛围浓、投入多、规模大、质量高、效果好,完成市下达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构建较为完善的排灌体系,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
(七)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提供当地农民收入占年纯收入的20%以上,每个集群吸纳农民就业2万人以上。集群应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有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支撑,有物流园区等服务设施配套,集群产业链相对完整,并辐射带动一定区域;集群内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应达到60%以上。
(八)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登记注册,组织机构健全,制度章程完善,财务管理规范,带动社员增收显著。示范合作社成员数量要达到100名以上,成员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主要产品(服务)统一销售(提供)率超过80%,成员收入比非示范社成员收入高出20%以上。
(九)扶贫开发工作。整村推进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重点县要打造5-7个亮点村,面上县要打造3-5个亮点村;雨露计划培训要保证培训就业率在90%以上;扶贫对象收入达到或接近当地平均水平。
(十)秸秆禁烧工作。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到位,秸秆禁烧责任明确、措施有力,疏堵结合,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宽,禁烧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涉农项目建设。按照上级有关项目建设标准和时间要求,严格操作规程,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争取进入全市全省先进行列。
三、工作机制
(一)建立责任机制。各级要把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列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以目标统揽、以责任联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落实责任主体。实行市直农口单位包县、县乡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负责同志分包项目制度,指导协调、跟踪问效,确保各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要建立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督查机制。市政府将抽调人员组成专门机构,加强对各项重点工作的监测和督查,实行常年监测与适时督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摸清情况、及时通报,研究措施、推进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职能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督查机制,深入一线,真督实查,务求工作实效。
今年以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政府乡村振兴工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编制完成《甘州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对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等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实施前进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小区、天倚生物2万吨小麦淀粉、高标准农田、平山湖乡喀尔喀小镇等乡村振兴项目71项,完成投资22亿元;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认真研究投资政策,申报争取乡村振兴类项目30项,资金1.35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签约东盛融通肉牛养殖、贯党珍稀菇业恒温保鲜库、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等项目34项,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政策趋紧、市场不景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尤其是生产经营性投资呈断崖式下降;二是近年来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逐年减少,受支持项目的条件提高,给争取资金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招商引资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一、抓项目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认真落实乡村振兴规划,发挥好我委综合协调职能,整合部门项目资金,紧紧围绕“一圈七带”示范工程,科学谋划布局项目。坚持示范带动,配合建设局及沿线乡镇加快国道227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带和张肃公路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抓好出城口改造、沿线绿化带建设、明永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园、新墩双塔民宿客栈等项目。尤其是我委牵头实施的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向国道227线和张肃公路沿线村社倾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二、抓资金争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省市十大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机遇,加强政策集成研究,围绕国家省市投资领域和重点,科学谋划储备项目,强化汇报衔接沟通,提高捕捉、筛选项目信息的能力。特色小镇方面重点争取碱滩屋兰古镇、平山湖喀尔喀小镇、甘浚镇祁连温泉小镇3个特色小镇项目;十大产业培育方面重点争取循环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等项目;对已经上报省发改委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棚户区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高标准农田、黑河甘州段河道治理等64个项目,盯死看牢,力争更多的项目得到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