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含花的诗句

含花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含花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含花的诗句

含花的诗句范文第1篇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8、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9、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10、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4、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1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含花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一、重视课题研究,端正科研态度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无处不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庞大的传统美德系统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有心发现、静心提炼,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德育工作有所建树。因此,课题的确立与研究会使得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具体化和更具可操作性。

但是不少人仅仅是把“课题研究”看成是学校工作的一件霓裳,认为不管课题实施过程和效果怎样,只要有了课题,学校就是优秀学校、先进学校,课题越多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越好。课题研究工作固然可以为学校的声誉和成绩“添砖加瓦”,但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说明一个教育现象和问题。所以开展课题研究首先要端正态度,要知道“欲速则不达”,要把课题研究工作看作是凝聚师资力量的平台。德育工作涉及面广但必须有侧重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多、内容广,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德育工作必须以点带面才能干出成效,所以我们必须端正科研态度,才能在课题研究中始终保持持续和主动的状态,切实地抓好课题研究。

二、积极探讨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营造良好氛围,学会赏识孩子,丰富校园活动

首先,要注重对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而养成的。研究表明,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提高一般是由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开始,到伦理道德,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个规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他就无从谈及民族精神。

其次,德育是无形的,它存在于一切有益的活动中,在现代社会形势下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打开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赏识中快乐成长,树立一个基本信念:“我能行!”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围绕着所定的德目和课题研究内容,通过诸如红领巾广播宣传、主题班(队)会、诗歌朗诵会、课本剧演出、绘画展、小小商品交易会、趣味体育竞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搜集谚语、拟订计划、收集史实资料、讲解历史、编辑小报、观看影片、展示成果等,精心组织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在此期间,孩子们走出了课堂和课本,他们用心感触着祖国的尊严、民族的精神和集体的荣誉;他们从《 赠汪伦 》里感触到了对友情的珍惜,从《 两小儿辩日 》的疑问中看到了科学的发展精神;在趣味体育竞技活动中,终于能和可敬可畏的老师、家长一起尽情呐喊,相互加油,大朋友与小朋友之间形成了一道靓丽的彩虹,增进了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和团队意识;在小小商品交易会中,孩子们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做了一回真正的主人,他们自由支配着自己的财产——商品。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完全被打开,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角色中,于是自强自信的品质、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协作的意识、诚实守信的态度、勤俭节约的习惯以及创新手段的运用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2.走出校园,体验人生,认识社会,辐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体验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的原则。孩子们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工作必须激发和引导孩子们内在的积极性,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特别强调他们的真实情感、真实体验和真实的思想收获,从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让体验教育真正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首先,可以在班(队)会、平日教学和德育活动中渗透“体验”活动,引导孩子们用心看待人生和社会。譬如,在课堂上组织游戏——体验盲人、伤残人,教会孩子们“换位思考”,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在《 下课了,放学啦 》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认识到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是放学后该做的事,会做的事帮着做,不会的事学着做,当好家庭的小主人,同时引导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活,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孝敬父母”与“家庭责任”的关系,陶冶孩子们美好的情操,同时也将使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辐射到家庭,拓宽其教育的覆盖面。

同时,要根据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围绕着“立志勤学”“求索创新”“团结协作”等德目组织社会实践竞技活动。譬如,在低年级中开展穿衣戴帽等生活自理能力项目的竞技活动,在中年级中开展废旧物品再利用、科普小创作活动,在高年级中开展拼盘、汉堡和剪纸手工特长展示竞技活动……把孩子们平常生活的一些想做却没做成、做了却不尽兴的各种社会实践性的活动搬到校园中来,这将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和自由的操作平台,让他们在体验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节假日,广泛组织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工作是无时无处不在的,“5+2=0”的现象绝不能出现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之中。社会实践也是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联系的必要手段。“社会实践体验教育活动鉴定表”的制定可以引导孩子们在家里、在社会活动期间仍然不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在社区和家庭的督导下参与诸如孝敬父母——坚持承担一件家务、对爸爸妈妈说一句心里话,勤奋学习——读一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书籍,立志勤学——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上班”劳动,求索创新——完成一份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团结协作——合作完成一份环境小报,天下为公——体验社会公益劳动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家长、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去体验学习、生活和劳动中的困难、乐趣与喜悦,使孩子们受到立志勤学、求索攻坚、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的熏陶,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现代社会中民族精神之所在,同时,这也将使得社会和家庭进一步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验教育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充实当代青少年精神食粮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现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探究教育活动模式,深化德目内涵

1.采取“阶梯式”动态研究模式

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针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时代特点采取“阶梯式”动态研究模式,进行教育探究活动。

一年级:主要围绕“团结互助”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二年级:主要围绕“孝敬父母”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三年级:主要围绕“立志勤学”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四年级:主要围绕“求索创新”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五年级:主要围绕“诚实守信”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六年级:主要围绕“见义勇为”德目内容开展实验研究。

这一“阶梯式”动态研究模式,从纵向对比来看,每个年级段的教育主题内容是不变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本身每年所涉及的活动目标和内容都在改变。从横向对比来看,同一个德目经过6年的教育,会在6个同一年龄阶段却不同对象和不同时间段的范围中得以不断地实践和论证。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从他入学就读一年级到他小学毕业时,经过6年的学习活动,一共会走完“6个德目”为主要目标和内容的活动过程,全校6个年级段,经过6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就能走完“36个德目”为主要目标和内容的活动过程。而同时,以一年级所开展主要实验研究的德目“团结互助”来看,在6年的教育活动中,仅这一个德目就会被实践、论证6次。这种研究模式,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每项活动的宣传工作,可以采取先造舆论、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再引导孩子们带着无限的遐想和饱满的激情融入集体、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然后再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做出激励性的总结,即采取评比、鉴定、反馈的“情境—体验—鉴定(反馈)”的实践活动模式来组织开展活动。

2.深化德目内涵,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在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应该本着易于学生接受、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不断深化德目的内涵,将活动具体化。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认识到“团结互助”也少不了“诚实守信”;引导孩子们通过“立志勤学”来“孝敬父母”,意识到在现代这样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里“立志勤学”才能更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孩子们明白“立志勤学”必须有“求索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在提倡“见义勇为”的同时更要提倡“见事巧为”……这些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从思想意识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使得德目内容紧密联系、相互渗透,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涵,更符合时展的要求。

“阶梯式”动态研究模式和“情境—体验—鉴定(反馈)”的实践活动模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推广。

四、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在内心世界闪耀民族精神

现代的教育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对电教设备的使用能力,熟悉和掌握网络信息的收集方法。尤其是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分会和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主办的“中华美德网”,为我们交流研究信息、开展科研活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网络安全与德育教育的科学处理和有机融合是今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工作(乃至德育工作)必须认真思索和探讨的实际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但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在学校这一块“净土”上网络为德育服务,两者相得益彰。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用好“中华美德网”,在网上论坛发表文章,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开设“中华美德网”学习浏览课,以班级(中队)为单位,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课时间,引导有条件的孩子参加东方美德论坛,接受更好、更广的弘扬民族精神的社会教育。

含花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文化 影视 内涵 蒙太奇 成吉思汗

如果说在历史剧中,能否塑造出鲜活生动而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是衡量一部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的话,那么特定而独有的音乐元素就是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因为特定故事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更多是通过本民族极具代表性的相关文化来体现的。电视剧《成吉思汗》便是成功运用这一文化的优秀之作。它以写实风格与艺术手法相结合的方式。近乎完美地描绘了英雄人物所处的时代景观、民族情怀、地域风情等,用古朴苍劲和内蕴丰富的音乐语言细腻贴切地刻画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同时深化了电视剧本身的思想性――民族独有的。

谈到电视剧音乐自然要谈一谈曲作者张千一,他是目前国内唯一在严肃音乐领域、影视音乐领域、舞蹈音乐领域、通俗音乐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作曲家。为电视剧《成吉思汗》作曲他曾三赴内蒙古,“我是有意识地接触各民族的音乐,我有想法一个一个地搞各民族风格的作品,成熟一个推出一个。我对《成吉思汗》的音乐有信心。生活在这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对艺术家来讲真是太幸运了。”他善于从特定的题材出发,赋予音乐作品以丰富的内涵。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天赋,但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根植的这块大地――多民族的文化养分是他艺术创作用之不尽的源泉。草原精神与影响的异化在电视剧里通过音乐得到了完美体现。

一、剧中主题性音乐:英雄赞歌与浪漫传奇

“主题音乐是运用旋律,即没有歌词的音乐对电视剧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表现功能与主题歌相似,可以把人们带到特定的历史情景、文化氛围或某种情感范畴之中。”在剧情的发展中,本片使用了多段音乐主题,并交错贯穿于电视剧的整体叙事中,同时也在多种叙事的情境下显示出异彩纷呈的精神内涵和英雄气质。

主题1对英雄气概的颂扬

在电视剧中,当“蒙古人”被提起时,无疑是自豪勇敢坚强的同意语,是草原的雄鹰。正如安巴亥汗(成吉思汗的祖父)被铁木真・兀格钉在木驴上的那一刻曾说:“举起你们的刀,我安巴亥汗要皱一皱眉头就不是蒙古人的子孙!”因此,赞颂英雄气概的主题音乐就成了该剧的重要主题。

在电视剧的第一集中,当铁木真母亲遭遇绑架时,纵使护送者被杀,丈夫逃离,她依然毫不犹豫地抓起马缰。竭尽全力地逃脱即将来临的灾难。此时主题音乐响起,烘托出一种身临绝境时的危急与悲壮的氛围,刻画了逆境中的倔强和坚韧气质的伟大母亲。同时也预示了这位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过的蒙古女人,将用自己超乎寻常的毅力和信念造就一位蒙古族未来顶天立地的英雄。当然,这段音乐也自然成了预示铁木真提前降世的前奏。

当铁木真运用智慧和勇气巧妙地把原属于他的马匹从敌人手中抢回时,主题音乐再次奏响,音乐气质的豪迈隐喻着铁木真将在未来岁月中的成长轨迹,其象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正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此外,在主题音乐中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正是这种欲言又止的停顿,大音希声的意境以及与之配合的定音鼓的鲜明节奏都恰当地表现着一种正义的崛起,势不可挡。还有,在第四集中铁木真解救被金兵逮捕的蒙古人、二十二集中大将那牙阿带兵出征、二十七集中蒙古人追赶花剌子模人等不同场景中都选用了这段主题,不仅渲染了场景的气氛,同时也塑造了英雄们驰骋草原征战南北的英勇和无畏。

主题2,对主人公多劫命运的描述主题

节奏是一种动力的源泉,是深蕴旋律中的灵魂。同一音乐素材在不同的节奏的进行中其产生的音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赋予主题以新的内涵(主题2由主题1变奏而来):

打破原来音符等的排列组合后,在通过节奏的扩张,尽管主奏乐器仍然是弦乐,但却演绎出命运的多劫和残酷。

如在第三集中,当同为乞彦部落的族人们要离开铁木真一家时。小提琴如歌如泣地诉说着一个丧失了支柱的家庭是多么悲凉和凄惨。同时也仿佛是用无声的语言斥责了族人过河拆桥的无情,以及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的冷漠。同样的素材。不同的节奏演绎了不同音乐情绪的意境。烘托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进一步对比强烈地描绘了失去也速该前后铁木真一家生活状况的巨大落差。使人物的境遇更具震撼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此外,在第五集与岳母告别;第六集也速该别妻遭蔑尔契人侮辱后自杀;第十七集处死三次结拜的安达扎木合前二人共饮;第二十九集长子诸赤被独自留在玉龙杰赤城远离家人;以及第三十集铁木真逝世等场面都出现了主题2。进一步渲染英雄成长中的磨难和艰苦的经历,揭示着必将降大任与英雄的历史必然。

在剧中,这段主题虽大多数是用来渲染命运的坎坷,人生的无奈,然而,在一些场景里,它又烘托出漫长苦涩中短暂的喜悦,成长中的欢乐。铁木真在父亲去世后成了家中最年长的男人。被家人视为首领。年少的他,难免遭欺凌,然而也正是这种不幸的现实锻造了他刚毅和果敢的个性。当他经过一番战斗从托朵手中抢回马匹武器之后,镜头里是铁木真策马回家的画面,这时主题1和主题2先后出现,以或激情或舒缓的情绪演绎相同的素材,这种对比式的音乐处理似乎表现出主人公不甘屈服于悲惨命运的愚弄,试图以顽强的斗争来改变现实的信念,以及在战胜命运时所拥有的愉悦与欣慰之情。在这里音乐最好表达了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复杂情怀――磨难与艰辛;无奈与自信;胜利与悲伤;痛苦与尉籍……

另外,多段音乐主题贯穿于整个电视剧中,它们分别担纲着自己的角色,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塑造着共同的形象。总之,这些主题的加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进一步深化了电视剧的主题。揭示着剧作深层的文化底蕴,铺垫着布满荆棘的英雄的成长道路。

主题3:对乡情、友情、亲情、爱情的渲染和烘托

少年时期遭遇的磨难,父亲惨死、亲友离弃、生活的艰辛等种种不幸打击,使成长后的铁木真倍加珍惜身边的亲情、友情、爱情。在这种背景上剧中出现了一段先由竖琴以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演奏的引子,继而是小提琴娓娓动听的旋律演绎出了英雄心中的温情与浪漫:

曲调婉转、优美而辽阔的音乐经常伴随着主人公动情之时闪现。先后出现在第二集,铁木真与孛尔帖初次相识后的谈话场面,两个孩子天真烂漫,无忧和无虑。音乐伴随着铁木真度过童年时期最后的幸福时光。在第三集中落难的主人公与不趋炎附势的扎木合结拜安达时,不仅渲染了气氛也揭示了人物内心对真情的渴望。还有第三集铁木真杀死同父异母的兄弟,母亲爱恨交加、泪流满面地责打他:在第 五集铁木真与九年来朝思暮想的未婚妻孛尔帖在火堆旁抒发相思之情;第十五集铁木真只剩下4000余人的兵将,境况惨淡,但镇海等人仍慕名而来,并慷慨地给予他经济上无私的支持,第二十五集与远征花剌子模。预示这是与母亲最后的离别之时;在第二十七集中。当母亲离世消息传来之时,影片画面是一系列回顾铁木真与母亲相处的感人场面。这段音乐在许多抒情段落里都有精彩呈现,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母子情深以及夫妻的恩爱。当然还有表现跟随他的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兄弟们的手足之情。这无不揭示着主人公看似外表刚毅但内心深蕴柔肠的儿女情怀。

主题4对主题歌的延伸与内涵的深化――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

主题歌是对剧情的内容高度概括和提升。以主题歌为素材发展的主题音乐不仅能起到营造氛围、渲染情感、塑造人物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全剧音乐风格的统一性和贯穿剧情发展的整体性。主题4(谱例四、谱例五)的两条旋律是从片尾主题歌(谱例六)的框架音发展而来的,虽然它们的节拍不尽相同,它们相同的主音,相同的调式(羽调式),半终止均落在属音上,从低音向上四度跳进等相同的旋法都体现了它们的一致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一致性为剧情的贯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凝练地展现了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与歌词相契合的旋律抒发着人们对主人公的由衷的赞美。以及对生养和锻造英雄的这片土地的热爱,当然还有发自心底的感恩。

首先简短回顾一下主题4,在电视剧第三集的开始第一次出现,其情节是:九岁的铁木真和十岁的扎木合这两小无猜的初次相遇竟然是无意中为一起先后射中同一个狍子而发生归属纷争,在这里表现了铁木真和扎木合的智慧:有勇、有谋、有诚、有信、有规、有矩。这段剧情始终有主题4的伴随。女声演绎的长调嘹亮而深远,仿佛飘荡在空中的柔软绸缎,低吟的呼麦好像展示着草原的辽阔和神奇的魅力。实际上是暗喻在肥沃的草原和蒙古人宽广胸襟滋润下的铁木真将茁壮成长。

虽然它们的主旋律、节拍等不尽相同。但它们相同的主音,相同的羽调式以及相关的旋法等都体现了它们的一致性,也正因如此它为剧情的贯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剧情发展的重要烘托

在剧中音乐是一种形式同时更是一种内容,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运用使人物塑造更加鲜活、情节进行更加逼真、氛围营造更加浓郁。史诗性的题材注定了恢弘气势和宏大场面。同时为音乐表现力的展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应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不仅运用器乐。还运用了清唱、重唱、合唱、独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表现手法。来刻画出剧中不同人物、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神态、表情,准确地烘托出场景氛围。在显示主人公超然卓绝的王者气势和英雄气节中,片首曲采用了管弦乐队的合奏形式;在剧中描述主人公一些日常生活的场景时,音乐却是用小提琴或马头琴的独奏来演绎;众多厮杀场面却运用合唱音乐作为配乐来展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仇家之子札岭不合斟毒酒给也速该时,这里采用了清唱的独唱形式。这显然胜过配有乐队的独唱或合唱能更有力的反映出这位身世凄惨的孤儿对杀父仇人的憎恨。

当然。除了音乐本身丰富的表现力外,本剧还巧妙运用了多种画面与音乐结合的手法。在这里称之为画面、音乐同步蒙太奇。

“同步指的是音乐与画面中演绎的内容是同一种情绪、情调、同一种运动节奏。”在第二集中也速该喝下了札岭不合下过毒的酒后,这时音乐出现了在纯四度与增四度之间徘徊的旋律音程(如下谱例),与画面也速该将死的不幸遭遇属于同一种情绪。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加强了紧张感,同时也增添了对这种不光彩手段的唾弃与憎恶(谱例七)。

本片中音乐与镜头画面相结合的同步手法多次出现。有力增加了画面和音响的感染力。

“音乐蒙太奇是指当一组镜头用音乐来组接时,音乐不仅成为连接这些镜头的纽带,音乐同时赋予这组镜头以镜头之外的含义。”如二十九集范延堡之战时传来的女声合唱,在一组接一组的用愤懑堆积出来的战争场面背后,响起的却是清澈无邪宛如来自天国的歌声。画面配以音乐使人深切感受到人性的卑劣、战争的凶残和命运的多劫。随着弥漫的战火,伴着悠远的歌声,牺牲战士们的灵魂将永远安息于宁静的天堂。仿佛是给予牺牲者无奈的慰籍!

三、音乐语汇的个性:民族气质与地域风情

民族的风骨符号是区别与他民族最重要的特点,民族音乐是最能体现其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电视剧《成吉思汗》创作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蒙筝、盅碗舞:还有萨满神乐马刀舞等”民族特色都凸显了具有蒙古风情和地域文化。为剧情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长调是一种蒙古民歌,其“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这种被视为蒙古音乐灵魂的长调音乐作为特定的民俗艺术贯穿于全剧,它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共同营造出深邃的意境,同时也与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野马、挥舞的马刀和果敢刚毅的英雄形成了视听上的呼应。在本剧中长调还表现出另外一种功能――以悲伤的情怀哭诉战争带来的悲剧。第二集中,当铁木真全家来到也速该坟前祭拜时,响起了优美的长调,它高亢婉转久久地回荡――她穿透云层。延伸于地平线,预示了也速该一家将堕入痛苦的深渊。长调在该剧中多次出现不同展现着不同的事件和剧情有力渲染着草原上各种悲情、亲情、友情等,同时也倾诉着大众百姓对战争的恐怖和无奈以及对平的渴望和期盼。

谈到长调更要提起“呼麦”,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蒙古唱腔。“呼麦。也就是浩林・潮尔,指的是由一人唱出两个声部,其中一个声部为持续低音的独特二重结构。”呼麦在剧中的运用不仅明确地展示了地域的文化特色,也为抢救这种濒临绝迹的古老唱腔做出了明确的暗示。在本剧中的第一集,当也速该带着从塔塔尔人手中抢来的新娘额尔论,策马返回部落时,首次响起了这段呼麦唱腔的长调。曲调悠长、节奏自由。低声部的喉音落在了低主旋律三个八度的主音上,形成浑厚粗壮的金属气泡音,荡漾在美丽的草原上,仿佛大自然的天籁。美妙绝伦的音乐与歌声,不仅折射出也速该欢愉的心情,也显示了蒙古民族被辽阔草原锻造的豪爽与质朴:

含花的诗句范文第4篇

    韩剧带来的不仅是动人的爱情故事、跌宕的人生情节,它同时也将韩国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服饰潮流、消费习惯、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等民族文化持续地对外输出。事实上,韩剧已经成为文化输出的主要途径,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含义。

    一、韩剧中的文化输出

    韩剧的成功,是文化产业的商业成功,同时也是文化输出的成功,并由此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大发展。如今,中国服装市场流行的是韩版服饰、淘宝网上热门的是韩国品牌、各大超市叫卖声很响的是韩国泡菜、公交车广告荧屏上不停播放的是韩国风味餐厅,还有韩国的手机、化妆品、汽车、医药产品、家电等等,“韩流经济”渗透力之强可见一斑。韩国的经济效益得益于韩剧编剧文化输出的自觉意识,或者这种自觉意识根本就是后续商业目标的要求,不管怎样,由于这种自觉意识的存在,韩剧最大限度地将韩国的饮食、服饰、消费习惯、道德观、家庭伦理等对外输出,使其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韩国的国家形象深植于观众脑海中。

    1.生活方式的输出

    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在韩剧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其服饰文化和饮食习惯的传播上,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生活安定美好又极具民族特色的韩国。

    (1)服饰文化

    韩剧将市场定位于女性群体,本文主要从韩式服装对女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韩式服装可分为韩服和韩版服饰这两大类。韩服主要是指韩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服装。在《大长今》、《女人天下》等古装历史剧中,大量韩服络绎不绝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韩剧将目标受众定位在女性观众,而韩剧中韩服的展示亦是以都市女性为主要目标。它在向观众传递着这样一种观念:韩服是端庄闲雅、是展现女性柔美的象征。韩国人对韩服的重视和喜爱,在镜头中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乞丐王子》、《可爱的你》等任何一部现代剧中,都会有结婚时主人公认真准备、隆重穿戴韩服的情节。可以说,韩国人的韩服情节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民族自豪感。这无疑使众多观众对韩服更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韩版服装不同于传统的韩服,它没有像韩服一样的深刻内涵,但是它却比韩服占有更大的消费群。受韩剧影响,存在基数庞大的年轻人成为韩版服装的忠实消费者。韩版服装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种是以学生为目标群体的搞怪休闲类。《新娘十八岁》中的贞淑尽管身着校服,但却极尽能事地搭配上色彩鲜艳的围巾和手套,整体风格奇特而抢眼。另一种则是以都市白领为目标受众,以新奇的搭配、得体的剪裁、典雅的设计夺得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韩服、韩版服装的成功登陆,使得韩国服装饰品企业也不断积极进军中国市场。上世纪90年代第一毛织、迪可、衣恋公司等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以后,韩国服装饰品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更多的人开始将目光停留在韩国品牌上。这种现象引起了韩国服装企业来华投资的热潮,到2004年,利用自有服装品牌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达到了21家。

    (2)饮食习惯

    韩国电视剧风靡十余年,它的特色之一,就是美食飘香。在韩剧中,韩式烧烤、酱汤、拌饭、酒酿,甚至泡菜都有着一丝不苟的讲究。韩式餐饮在中国已经借韩流东风进入白领餐饮选择的主流。

    韩剧中随处可见韩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温暖的小吃馆、街头排挡常常成为韩剧的场景,展示了韩国独特的泡菜和清酒文化。《Only You》、《蓝色生死恋》、《新娘十八岁》、《人鱼小姐》等等,几乎所有的现代剧中都有这样一些场景:男女主角坐在街头的小排档里喝酒聊天,或是女主角一个人、婆婆妈妈辈的妇人盘着腿在家喝闷酒等等,而贤惠的主妇制作泡菜的场面几乎出现在每部现代剧里。

    韩国饮食在中国的市场随着韩剧的热播拉开帷幕。韩式泡菜、石锅拌饭日益红火,韩式烧烤遍布京城乃至全国各大城市。韩国料理虽然价格昂贵,但依然人气十足,特别是《大长今》播放以后,韩国饮食在中国的口碑达到了最高峰。

    2.价值观念的输出

    关于韩剧中价值观念的输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观念某一突出方面的传播进行分析。

    首先看政治观念。韩剧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不忘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一剧中,老金头时不时会冒出几句爱国言论,比如支持韩国货,疯牛病并不影响韩国农民的牛肉等等。细看各类韩剧会发现,它在整个剧情的安排中不会特意说他国的弊处,却会极端强调韩国的优秀和韩国人对本国的热爱和支持。再看经济观念。韩剧常常塑造这样一些角色:《他们样的生活》中,玄彬被塑造成作为电视剧导演的白领却会去超市跟阿姨、大婶抢购打折商品的人物;《屋塔房小猫》中的郑多彬喜欢在街头的地摊里购买衣服;《Only You》中的韩彩英时常与其好友坐在街头简陋的排档里喝酒聊天……在绝大多数韩剧中很少会出现剧中人物铺张奢华的场面,即使是达官显贵,也只是在衣食住行方面较为精致,却不会突显这些物品的经济价值。可以说,韩剧在向观众传达着韩国人的一种节俭务实的消费观念。第三是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首先是韩剧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其国人的礼仪风尚:父母面前毕恭毕敬,长辈面前温文有礼,男女之间互相尊重。鞠躬、下跪成为韩剧中演员们出现频率最高的动作。其次,在各类韩剧中,非常注意女演员对东方女性含蓄、内敛和敦厚气质的表现,她可以不是女主角,但是剧中必须有这样一个人物存在。此外,曾提及的韩剧对韩服的重视,也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韩国人特殊而鲜明的民族情怀;最后是社会生活观念。韩剧对社会生活观念的传播主要表现在家庭伦理剧中。家庭伦理剧是韩剧的主要类型之一,占据其总量的一半左右。家庭是此类剧中出现最多的场景和叙事单位,客厅、起居室、厨房往往就是剧情发生的主要场景。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孪生兄妹》、《看了又看》等这样一系列作品,其对家庭题材的刻画直接反映出了韩国人对家庭的重视。与此相联系,由家庭伴随而来的是韩国人对血缘亲情、伦理纲常的态度和观念。韩剧很多有意思的情节设计就是从血缘、人伦、长幼、礼爱入手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孪生兄妹》、《人鱼小姐》、《看了又看》等这样一类家庭生活剧,应该说它们的人物设计很少有善恶之分,情节冲突多来自观念层面的冲突,如传统与现代、平凡与富贵、消极与积极等等。

    韩剧重视爱情,重视婚姻,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这一特色使韩剧深受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喜爱。韩剧中爱情的美主要是以悲情为主打,它总喜欢把感情放在生死的关头,白血病、血癌等不治之症成为考验爱情的试金石。人为造成的兄妹苦恋的迷惘困惑、三角恋和绝症车祸等都是常见的元素,在这些一波三折的故事里,总会有家庭的温馨和对爱情的美好,以及对它们的细心呵护和恒久坚持。

    3.国家形象的输出

    韩剧尤其是青春偶像剧对韩国本土品牌的电子产品、汽车以及韩国风景名胜等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在很大意义上成功塑造了韩国科技发达、景色优美的国际形象。

    (1)电子产品与汽车业

    电子产品以手机为例。在韩剧中,主人公接听电话的特写镜头通常都能让观众看清手机的商标,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手机品牌是LG和三星。《达子的春天》中吴达子手中拿的是三星SCH-V900。《My Girl》里穷得叮当响、到处被人追债的女主角珠裕琳,用的是明晃晃、厚度不到16mm的超薄手机三星SCH-V840。《宫S》中男主角Se7en用的是LG手机高端系列“BlackLabel”的最新力作LG Shine。可以说,韩剧为LG和三星打了不小的广告,让所有的韩剧迷都记住韩国的手机品牌,并形成了该品牌的优质概念。

    同样的,这种隐性广告的威力也在韩国的汽车业里发挥着神奇的威力。韩国的本土品牌——现代,通过韩剧的“扩散”,成为韩迷心中的首选。近年来,韩剧中的一大类型剧即青春偶像剧,赢得了巨大的市场。而青春偶像剧的一大特色就是“灰姑娘情结”,有了灰姑娘当然少不了王子及其华丽的出场,由此,韩国汽车作为必备的现代交通工具在屏幕中得到了成功的展示。

    (2)旅游景点

    在景点方面,如今引起疯狂旅游热潮的各个韩国景点大多数都是韩剧的拍摄地。无论是青春偶像剧,还是家庭伦理剧,韩剧对景点的选取都十分讲究。这不仅是追求剧情的需要,更是对外推广其旅游资源的需要。作为韩国风景最优美的地方,济州岛在一大半的韩国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大长今》、《All In》、《收信人不明》、《恋风恋歌》等都以此作为主要拍摄地,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大长今》和《All In》两部电视剧。与济州岛不同,阿爸村和祥云废校之前都是默默无闻的地方,甚至连韩国本土的人都很少来过这里,但一部《蓝色生死恋》却让这些地方成为旅游胜地。南怡岛是江原道首府春川市远郊汉江上的一个小岛,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自从2001年电视剧《冬季恋歌》放映后,这里便成了旅游热线。

    韩剧对韩国本土风景的刻画,成功引发了各国韩迷的神往,为韩国创下了巨大的旅游收益。概言之,在文化、社会生活观念的传播之外,韩剧还为韩国塑造出了科技发达、景色宜人等外在形象,还包括深厚的文化内涵、优良的礼仪传承和较高的国民素质等内在特质,它们一起塑造了韩国良好的国家形象。2004年,由影视作品引发的韩国大众文化产品在日本社会广泛流行,形成了“韩流”现象。在“韩流”的影响下,融合了旅游与影视、音乐等文化要素的新的旅游产品甚至改变了日本游客对于韩国的固有印象。现在日本游客对于韩国的主观印象可以用“浪漫”、“时尚”、“有品位”、“怀旧”、“纯情”等词汇来代表。

    二、文化输出的背后:文化与经济的共赢

    韩剧、韩国产品、韩国文化大规模的对外输出,归根结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正是对文化经济价值的凸现。

    1.“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韩剧输出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蕴含着国家经济观念的全球化。随着国家的经济和市场界限越来越被突破,无论是政府、跨国公司还是国际组织都树立起了全球性的经济视野,日益重视把国家利益放在全球范围内来考虑。

    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在文化领域显示出它的特殊效应。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那些旧的阻碍文化传输的各种壁垒,各种信息畅通无阻,遍布全球。在这种文化传输的过程中,强势文化以其强烈的同质化力量影响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体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人们的统一味越来越加强。

    经济全球化时代韩剧的成功输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韩国面临本土市场狭小,消费能力有限的困境,急于开拓海外市场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适时地为韩国制定其“文化立国”的国策赋予了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

    其次,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为韩剧的跨国跨文化输出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与此同时,在当前时代大背景下,以全球化、高速化、个体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覆盖全球,广播、电视、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全球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体验,而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跨国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充实的媒介环境。

    此外,全球性的扩散使各国观众在观念上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使韩剧海外传播的受众市场得以保证。

    2.文化渗透:弱势韩国文化的成长

    韩国文化伴随电视剧的输出,是为经济搭台的手段,而它所带来的弱势韩国文化的成长,则是韩剧输出的文化附加值——韩国是当今东亚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之一。然 而韩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作为一个文化弱国而存在,它给世界的印象是文化底蕴不如中国,国际影响力不及日本。而如今,“泡菜文化”、“韩服文化”等韩国民族文化正越来越多地被异族人们了解和接受。

    韩国文化的成长并非偶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依托经济实力,它一方面大量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性因素,努力将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挖掘本国的文化价值,形成新的民族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又主动走向世界,实现文化扩张。韩剧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明显的强调自己的国别身份和意识形态特征,而是将这些元素融入细节之中,在剧中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的生活里一点一滴地展示出来,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传递。由此,韩国摆脱了文化弱势的枷锁,逐渐成为强势文化的代表被世界所认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朝鲜半岛在长达35年的日本殖民统治中一直面临着日本倾销工业产品和流行文化的威胁。直至1997年,韩国政府因金融风暴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8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方针,并于当年宣布将逐渐解除引进日本流行文化方面的禁令,适当放松日本文化的输入。这种做法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他们要大胆地向日本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向外扩张自己的文化,其最终目的是推动韩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出场。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开拓国际市场,把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的台阶,利用国内市场收回制作成本,通过海外市场赢利。韩国的文化产业主要以韩剧为龙头。据韩国文化观光部统计,韩国电视节目出口额2001年为1235.6万美元,其中韩剧出口约790万美元;2002韩剧外销收入达1639万美元;2003电视节目出口额达4300万美元,韩剧就占86%(约3698万美元)。韩剧成为韩国电视最大的输出品。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韩剧文化输出之所以成功,其文化元素的打造自有其高明之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在全球一体化下,所有受大众欢迎的产品,都必须在文化的共享性和差异性上与既存文化相融。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对电视剧文本的解读,实质上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博弈,在经过了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之后,达到文化接受和文化认同。美国学者曾经提出了文化折扣(Culture Discount)的概念,他们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一部电影(或者其他产品)在其本土之外可能不会流行,而文化折扣越小,则越容易流行。其次是缺少把传统文化底蕴和当代精神意蕴相揉和的智慧。韩国电视剧在文化观念上采取了八面玲珑的策略,尊重的同时又在隐忍着自己弱势的地域文化,在不忤逆西方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直接高举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旗帜,从而规避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韩剧给我们的经验是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本民族文化,发展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正在增强,但是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却还远远不够。而通过国产电视剧对外传输中国文化来重新塑造中国的形象,让世界认识中国,韩剧告诉我们的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电视剧经济效益的全面拓宽

    韩国在全球化时期集各种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电视传播尤其是跨国电视传播,在经济功能层面“成为经济侵略的一种方式”的最好佐证。在取得文化之战胜利的同时,“韩流”借助电视剧的传播,在中国和儒家文化圈内各国先抢占电视市场,然后一步步扩展至整个文化市场,最后到整个经济领域,为韩国挣得了滚滚财源。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电视传媒可谓是功勋卓著,它透过自身平台促进了这种沟通交流的发生,使不同文化能够融合,从各自身上吸收具有生命力的成分,融汇成一种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电视通过反映一定的文化符号,塑造一定的文化形象,带来经济效益和产业利润。”由此,电视剧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成为一种可向纵深挖掘的经济资源,进而成就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韩剧品牌传播的营销策略,使韩剧得到了二次甚至多次收益。反观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目前还缺乏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 文化品牌,电视剧的价值实现形式还主要依靠广告这种传统单一的模式,获益不多,又受制于投资方,失去了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因此,实行多种赢利模式,推动电视剧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电视剧发展的当务之急。

含花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近代汉口;城市文化;文娱空间;后湖;汉口民众乐园

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中心,经济、政治乃其主要功能所在。然人类休闲的本能诉求决定了文化娱乐亦是城市的应有之义。因此,关注城市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历史流变,不仅是对城市发展变迁的长时段审视,亦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的理性关照。“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效益和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鲍尔断言,“城市空间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生态过程,还是经济过程和文化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常呈现出一定的时间递进关系。帕克则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认为“城市过程如同一切生物为生存而适应或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城市最初就是通过各种物质的高度积聚形成的,作为一个集散中心,人类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和丰富,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注重文化积聚功能,大众文化娱乐空间随之产生并迅速兴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众文化娱乐空间作为城市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跟随城市的发展变迁而聚散更张。

近代汉口的大众文化娱乐空间就是如此,跟随城市的铺陈而展演,大致经历了由聚到散、散而再聚的演变历程。

一、第一次聚集:汉口城市发轫与大众文化娱乐的后湖时代

近代汉口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初兴是城市发轫和工商业繁华的直接结果。从汉口滥觞到开埠以前,后湖一直是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聚集地。明清时期,汉口作为新兴商业市镇迅速兴起并达到鼎盛。商人的集中、物资的集散和贸易的频繁为人们在汉口的生活带来了更多活力,谋生机会的增多和经济观念的转变使得人们的休闲方式大大增加。后湖地区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娱乐项目和紧邻市廛的地理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汉口民众娱乐中心,此为汉口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第一次集聚。

(一)汉口发轫、工商业繁华与后湖兴起

城区的形成促进了后湖的发展。汉口和后湖的形成都要追溯到明成化年间汉水的改道。“成化初,忽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口迳从此下,而路道遂淤”,原先的汉阳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岸,汉水之南成为汉阳,北岸一侧就是今日的汉口。汉口因水而兴,迅速成为华中地区的水上中转码头,它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路运输优势,商业价值不断彰显,开始吸引几乎遍及全国各省的商人前来牟利。汉口市区也沿汉水而下持续扩大,“其地形如棉帚,上直而下广”,这一上直下广的扫帚形市区,在沿汉江的长堤街、汉正街一线。

与此同时,原先的襄河故道“淤积日高,襄水不能灌注,河遂湮塞矣”,使得毗邻的后湖演化成水陆相间的郊野,布满农舍棚户、农田菜地、湖塘荒坡。明崇祯八年,为了防御水患,官府在汉口镇后面修了一道长堤。由于堤内人烟稠密,寸土寸金,人们陆续选择堤外地势较高之处,以土、石或筑墩,或围垸,与水争地,盖房造屋,寺庙庵观、会馆公所与茶楼酒肆,点缀于民居之间,一年比一年热闹。由是,在汉口从一片满滩芦花的泽国向商业巨镇的转变中,后湖亦步亦趋,从一个郊野荒坡发展为休闲胜地。

商业的繁荣刺激了后湖的兴盛。汉口形成后,因地处江汉交汇之点,水道纵横、交通便捷,成为“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繁庶”的华中重镇。汉口明末清初“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列,为天下四大镇之一”。到康熙年间,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和繁荣的商业活动更使它在“天下四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汉口商业的繁荣带来了人口的聚集,物质生活的满足催生了更高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娱乐空间的发展。后湖紧邻繁华商肆,其兴盛是汉口经济功能发挥的产物,也是适应汉口民众提高生活质量和丰富休闲娱乐生活内在需求的必然结果。至清代中期,后湖这片毗邻汉口市区的广袤土地,不仅成为农户的家园,也成为商家牟利之所,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后湖成为明清汉口大众的“销金窝”与狂欢地

在汉口成为一个“万家灯火彻宵明”的商业都市之时,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改变了汉口的物质基础,给汉口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无论社会上层还是下层,仕宦富贾还是普通百姓,身处这种浓厚的商业氛围中,其日常生活方式自然深受影响”,人们更加追求悠闲的生活做派,娱乐业随之兴盛。最先带动后湖娱乐业发展的是商人群体,后湖被他们视为踏春、闲步、郊游、聚会的最佳地点。商人作为汉口最重要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行为方式成为传统基层社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非官方导向力量,在商人这一庞大群体的推动下,后湖成为汉口民众最衷情的文化娱乐场所,风靡一时,风光无限。

1.欣赏美景

后湖景色四季不同,情致各异。后湖民居间点缀着风格各异的寺庙庵观、会馆公所与茶楼酒肆,还有潇湘八景吸引着无数游人:晴野黄花、平原积雪、麦陇摇风、菊屏映月、疏柳晓烟、断霞归马、襄河帆影、茶社歌声,美不胜收。后湖的风景“以看新绿为第一”,人们在此欣赏“几抹远山轻染黛,千条新柳嫩含烟”的初春美景,流连忘返,“踏尽斜阳未肯归”。平时也可在此体味“散步人来远市阑,一回心境得宽闲。眼光直到天穷处,夕照黄陂数点山”的闲适。

2.喝茶会友

后湖茶肆林立,大量行商孤旅、平民百姓抬脚走进后湖,在这儿赏景、品茗、宴饮、猜拳行令,暂时忘却生计烦累、路途之劳顿。“夏汛初看几近添,平湖万顷镜中天”说的是在后湖茶肆纳凉的乐趣。“一枕清凉消午梦,自烹活水试新茶”道出文人墨客在此吟诗雅集、以茶人诗的风雅。后湖茶肆还可以听曲,“沿湖茶肆夹花庄,终岁笙歌拟教坊”,“茶香烟雾袅灯光,为恋清歌不散场。四座无言丝肉脆,望湖泉外月如霜”,歌伎在此清唱,音清而雅,余音绕梁。士女也在此嬉游,“结伴闲步,倦即歇坐茶寮,呼烟唤茗,不以为嫌也”,适情写意。范锴与友人“每于夕阳斜下,则相约白楼瀹茗,以遣客愁,故有句云:几年同作江湖客,一半茶寮笑咏来”,一半时间投掷后湖白楼喝茶,虽略显夸张,却展现出时人对后湖茶寮的青睐。

3.观看表演

后湖令汉口民众趋之若鹜,所谓“晴日游人擦背肩”,这与其丰富的娱乐项目密不可分。后湖的娱乐活动可谓百戏杂陈,玩武术的、演杂技的、演木偶戏和清唱的,还有耍魔术、玩猴戏的,以及卖狗皮膏药的,都荟集于此,招徕生意。人们可以看戏,所谓“芦棚试演梁山调,纱幔轻遮木偶场”,还可边看边享用小吃,其间“更有下茶诸果品,提篮闲汉似穿梭”,让人乐不思蜀。后湖地还有各种街头表演引人驻足,“走索车坛尽女娃,十人到有九人麻”、“猴子狗熊顽棍棒,雀儿老鼠打秋千”、“打拳人聚夕阳天”。在二三月还可以观看放风筝,所谓“二三月内喜天晴,草色青青画不成。一碗粗茶嗑瓜子,布棚厂下看风筝”,乐趣无穷。人们在后湖有丝竹盈耳、美人顾盼,还有马戏杂技,雅俗共赏,的确心旷神怡。难怪时人感叹,后湖成为汉口民众的“销金窝”,多少光阴、多少金钱,都可消遣进去。

后湖成为汉口大众文化娱乐的第一次聚集地并非偶然。明清时期,汉口因水而兴,后湖紧邻汉口市廛中心,其文娱空间集聚是汉口工商业繁华与城市发展的衍生物。可以说良好的区位优势、自然风光、流畅的城市发展轨迹,加之汉市商人群体和普通百姓的精神娱乐需求共同催生了后湖这一狂欢之地。

二、由聚而散:汉口城市化展开与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离散时代

自被迫开埠至民国初年,汉口大众文娱空间呈现出无中心的离散发展状态。1861年汉口开埠,西方元素不断植入,继而张之洞督鄂,主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内外因素交互作用下,汉口步入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车道,城市化进程加快是重要主题。“城市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总是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集中进行的。这一空间并非由城墙所界定的地理空间,也不是为行政管理权力所覆盖的地理空间,而是与城市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的一个人文生态系统,一个在地理空间上覆盖城市内外的特定区域”。文化娱乐空间的分布随着城市化步伐发生改变。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以及城市居民的高异质性和高流动性使城市成为一定区域的不同层次、不同流派、不同地域文化的中心和综合体。随着城市化的展开,汉口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居民异质性增强,大众文化空间的聚集失去根基,随之步人离散时代。

(一)汉口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与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异动

1861年开埠以后,汉口的商业中心由沿河地带的汉正街、黄陂街向沿江租界区发生位移,形成多个新的商业中心。人流随着商机走,文娱场所又扎根于人群密集处,由此,远离城市中心的后湖逐渐失去聚心力而丧失了文娱中心的地位。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深深影响了当时汉口市民文化,人们娱乐休闲方式的选择更加多元,娱乐场所也随之多样化,功能划分更加明确。汉口文化娱乐进入全新的探索和转轨时期,呈离散分布状态。

1.城市中心的位移改变了娱乐空间的分布

城市的空间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输工具和交通条件。1861年汉口开埠后,随着列强纷设租界,原本被商民视为水急浪高的长江滨江地带,因为海关设置、轮船开通,遂由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逐渐变成汉口的闹市区。沿江租界蕴藏更大的商机,吸引了原来沿河的工商业者。“后来老城区也由沿河今汉正街、花楼街一带向六渡桥、歆生路、后城马路一带推进,形成多个商业中心。”汉口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走向发生改变,城市布局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从过去的沿河发展、溯河而上伸向内陆的内贸型城市,转向沿江延伸、通江达海的外贸型城市”。

因为租界有国际贸易,外商和外资大量涌入,呈现更多的商机,人群纷纷向新的城市经济贸易中心聚集,以谋取生存空间与发财机会,经营大宗商品的汉口行也纷纷向租界靠拢。于是,为商民提供生活服务的休闲娱乐空间也跟随人流转移。此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原文娱中心——后湖逐渐远离闹市区和城市中心,虽然其也在不断的改造开发,并最终形成新市区,但其繁华程度远无法与新的商业中心媲美。在改造过程中,后湖曾经的美景也渐渐销声匿迹,其大众娱乐聚集地的位置最终衰落。

2.外来文化的冲击催生了新的娱乐空间

汉口开埠以后加快了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城市现代性表明了通常作为现代文化主要特征的相应的跨文化传播。汉口作为近代崛起的一个新型城市,“外国商品和传教士的进入,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文明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城市社会生活”,故汉口自然成为“内地中西文化交流十分发达和冲突十分尖锐的地方”。开埠后的汉口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迈向现代化转型的轨道,中西文化在此碰撞、冲突和交融。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外界传人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影响同本地的同类物相互交融。汉口大众文化娱乐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发生改变,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中西杂糅,新旧并举。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娱乐需求,新的娱乐空间相继涌现。

(二)大众文化娱乐空间呈无中心离散分布状态

自开埠以后到民国初年,新旧中西各种文化元素在汉口发生共融,各种异质化文化娱乐活动也各放光彩。各种文化娱乐空间分散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吸引不同人群,各自为政。

1.新式娱乐场所

来自遥远国度的人们所从事的光怪陆离的娱乐活动方式让汉口本地人颇感新奇,激发了市民娱乐的兴趣,吸引着求新逐异的人们。跑马场、俱乐部、影剧院等新的娱乐场所诞生,它们主要分布在租界和城郊,部分也在华界找到了立足地。跑马场的惊险刺激吸引了众多民众前往。每逢赛马之日,成千上万的市民有的出于好奇,有的出于侥幸发财心理,纷纷前往观看,通常都是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分道扬镳各自由,此风原是创西欧”、“络绎香车去马场,春秋两赛竞华商”。俱乐部不仅能娱乐休闲,还是社交的主要场地,许多富商巨贾把它作为市内的主要娱乐场所,“夥颐宫室却沈沈,日侣相将乐事寻。看报打波随意便,夜阑微醉好谈心”,流连忘返,乐此不疲。作为近代科学技术和表演艺术结合物的电影,以奇趣妙境和独特魅力从租界传播到华界,吸引汉口人的视线,影剧院遂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个新选择。

2.传统娱乐场所

本土传统娱乐场所在这一时期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茶园、会馆、街头等活动场所,仍然是汉口民众闲暇消遣的主要去处。茶馆顺应时代需求,把生意重点放到上演地方戏上,卖茶则退居其次,转变为节目更加丰富的剧场,可以称为“茶馆戏园”。茶园最初主要在六渡桥附近的土垱,此处商贾云集,特别是黄陂人在此集聚,半夜三更常在此演出黄孝花鼓戏,所谓“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墙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1900年前后,茶园开始在下游的沙口、水口等地盛行;1902年,茶园在租界区打开了空间,各国租界开设了一批又一批唱花鼓戏的茶园。

汉口的会馆、公所亦为同乡、同业提供了休闲娱乐。会馆是异籍人士在客地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各省、各县在汉的同乡会或各行业的同业公会在汉建有会馆,其中山陕会馆就有六七个戏台。“祀神、合乐、义举、公约”是其基本功能,合乐为流寓人士提供了集会和娱乐的空间。风时伏腊,演剧酬神,同乡诉桑梓之情,同行联樽酒之欢,在此尽情享受,寻求放松。

自古以来,中国城市居民就热衷于街头娱乐。各式各样的娱乐场所往往设在小街陋巷,无论是繁忙的商业区还是拥挤的贫民区,流浪艺人的街头表演随处可见。在汉口的汉正街、六渡桥等人群密集的商民聚居区,街头这一娱乐场所广受欢迎,成为“江湖艺人、杂耍、卖假药、诈骗术士等的聚集地,也成为下层民众的娱乐中心”。这类表演很合大众口味,随时都演,只需在演出后给几个小钱,无论是居民还是外来者,都可驻足观看,是市民找乐子的好去处。

3.临时性娱乐空间

不少临时性的市井娱乐空间继续存在,它们往往是在特殊时节搭建的。官府有时为了款待来宾或庆祝节日,会邀请戏班子前来表演,此类表演称为“差戏”,普通民众是享受不到的。民间的嫁娶之日,有钱人家会请戏班子到家里唱戏,敲锣打鼓,好不热闹。有的商店在开业之日,也会在门口搭戏台,请戏班子进行表演以招徕顾客。在特定的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在龙王庙、四官殿等庙宇附近的空地上也会有草台班子演出。这些临时性的娱乐空间虽然形式简陋,布置粗糙,却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蹭戏的机会,可免费欣赏,给城市中下层民众带来欢乐和回忆。

汉口大众娱乐空间由聚而散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迁的自然结果。汉口伴随开埠,将西方元素内化为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进展,城市中心亦沿河向沿江发生位移,“一般情况下,城市中心的迁徙对应着城市整体地域的变化,当城市向某个方向发展时,空间中心也随之位移,具有一定的联动性”,原先坐拥地利的后湖逐渐丧失了大众文娱中心的地位。中西新旧因素交织共融,加之城市不同人群诉求各异,造就了汉口多元文化和异质性娱乐场所的兴盛。进而,自开埠及民国初年,汉口各种大众文娱空间虽齐头并进但无中心,而呈离散分布样态。

三、散而再聚:汉口城市发展完善与大众娱乐的民众乐园时代

随着现代市制逐步确立、城市发展完善和1919年汉口民众乐园建成开放,汉口大众文娱空间散而再聚,形成了现代化的中央文娱区。中西城市现代化历程显示,当城市经济功能与空间拓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市民综合性的文娱休闲需求达到一定水平,一个现代化的一站式娱乐集大成者即呼之欲出。汉口民众乐园的出现即是近代汉口城市发展完善的一个标志。

(一)汉口城市发展完善与现代化大众文娱中心的出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汉口由一个内贸型商业中心发展为一个外贸型的国际商埠,其文化积淀、经济发展、市民休闲文娱需求以及注重精神含量的都市生活方式都逐渐成熟,这为汉口综合性文娱中心——汉口民众乐园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很快形成大众娱乐空间新的聚集。

1.“天时”:现代化进程的日渐推进

近代武汉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为汉口民众乐园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区位经济优势与文艺基础。同时,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城市,汉口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在此集聚,汇聚了人脉条件,为汉口娱乐业的繁荣储备了庞大的消费群体。随着汉口租界区的日益繁荣,长江上的外贸商品吞吐频繁;加之张之洞督鄂成就初现,尤其是京汉铁路通车,使得汉口“完成了从汉江时代的船码头向国际性港口城市的历史性跨越”,成为19、20世纪之交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都会,并凭借其中国内地水陆中转码头和商品集散中心的交通与商贸地位成就了“东洋芝加哥”的辉煌。至此,汉口度过了面对开埠冲击的震荡期,城市现代化进程走上有序轨道,城市物化环境逐步优化,各种文化娱乐形式日臻完善,为汉口民众乐园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地利”:中心聚集的空间分布

汉口开埠后,租界区的繁荣程度很快超过了老城区。汉口华界的中心城区也从老城厢向租界区扩散和转移,六渡桥和江汉路的商业中心地位逐渐稳固,成为汉口最繁华地带。汉口民众乐园正处于这个地段上,是租界区和老城厢的交界地带,且位于汉口主干道后城马路边,处于近代汉口中心商业区之核心位置。这里“生产资料集中、金融资本集约、服务产业发达、市民数量集聚和游客人数庞大”,为民众乐园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有利于形成一个城市文化娱乐中心。

3.“人和”:市民娱乐的强烈需求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为”。城市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人们更加注重人际交往与精神愉悦,对休闲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商业的迅速发展,其明显结果就是导致民众的群体价值准则与行为方式与传统悖离开。人们注意交往,注意信息,追求变动,慕异喜新。不单在生意场上仰慕新潮,在休闲娱乐和生活方式上也赶时髦,看戏、听书、品茶、观艺不再是官绅学士的专利,普通商民也习已为之。”在工作辛劳之余,人们自然有消闲之需以缓解身心疲惫,所谓“看他汲汲争名客,笑尔纷纷逐利人。以财以势以权力,无年无月无晨昏”,休闲娱乐能帮助人们减轻都市生活的倦怠感。武汉市民的动态性、参与性与猎奇性的游乐活动需求呼唤一个娱乐中心的出现。

(二)汉口民众乐园成为近代汉口大众娱乐的代名词

1919年建成开放的汉口民众乐园以其一站式、集成式的娱乐模式和大众化的亲和娱乐理念引起广泛关注,曾“邀请各界入场参观,是日到者二千余人,武汉各官厅均派代表莅席”。正式开业后,民众乐园百戏竞呈,百业俱兴,凭借种类繁多的休闲项目和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持续吸引人们前往,对汉口乃至武汉市的文化娱乐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完成文化娱乐空间的再次集聚。

1.“百戏纷呈”:游乐文化形式的多元化

汉口民众乐园建立的初衷就是一个娱乐、商业功能兼备,能游、能看的综合性游乐场。它的游乐文化形式是多元的,“不仅融合了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也体现了本土地域文化的多元性”,“艺术越来越走出了少数人的樊笼而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所谓“百戏纷陈新市场”,汉口民众乐园的娱乐项目充分显示了当时市民的游乐喜好、外来时尚和地域色彩。

从开幕起,汉口民众乐园的娱乐项目就让人应接不暇。“有营业场、动物园、陈列所、剧场、书场、中西餐室、弹子房各种游戏场,各国奇巧机器、动物亭台、花木无所不备”,每种游戏场的演出内容极为丰富。其中,营业场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有百货布匹、化妆用品、工艺美术、书画古玩,还有理发店、照相馆。动物园不仅搜罗全国各地的飞禽走兽,如广西金花大蟒、广东梅花雪豹等,更有来自国外的珍禽异兽,如印度的象皮鸟、非洲金钱大豹等。在陈列室可以参观文物和动植物标本。剧场有三个,上演京剧、汉剧、话剧、楚剧,还播放电影和进行魔术表演。书场有两个,表演各种曲艺,种类繁多,有大鼓、快书、苏滩、双簧、荡调小曲等数十种之多。在之后的发展中,民众乐园又陆续修建了趣园、溜冰场、雍和厅、图书室、哈哈亭、大舞台等,并不断的更换节目,抛出新花样,在春节、端午节等特殊纪念日还进行大型游艺表演,燃放焰火。不愧时人评价,“民众乐园,是汉口最伟大的游艺乐园,同时也是个有悠久历史性的游艺场所,它的园内,所包括平、汉、楚、评、话剧、苏滩、清唱、电影、大鼓、武术、魔术、相声、口技、动物等,应有尽有,蔚为大观,使参观者,大有乐而忘返之慨”。

2.雅俗共赏:游乐文化趣味的多层次

汉口民众乐园是个平民消费场所。人们花费不多,购买一张门票,便可在其间从早玩到晚,所以游客包罗社会各个阶层。为满足不同人群多种文化需求和心理倾向,汉口民众乐园的演出节日层次丰富,雅俗共赏。

汉口民众乐园里的表演有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京剧大家梅兰芳和程艳秋都曾在此登台亮相,享誉国际的邓肯舞蹈团也在此给汉市民众留下了美好的艺术享受,各种经典话剧也时常在此上演,汉口民众乐园还举行过多场美术展览会。这里更多的是下里巴人的游乐项目,更加世俗化和贴近人众的生活。本土剧楚剧和汉剧在此发扬光大,大鼓、苏滩、双簧、快书、杂技、国术等民间艺术也经久不衰。

作为近代汉口文化娱乐中心,民众乐园真正实现了“民众俱乐”、“与民同乐”。市民在这里感受平等,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可以在此寻找自身所看重的价值,追求愉悦与满足,人们对此处的钟情确定了汉口民众乐园的辐射力和文化娱乐中心地位。

天时、地利、人和不仅催熟近代汉口日趋完善的经贸、交通等城市功能,成就了汉口“东洋芝加哥”的美誉,而且也衍生出了一个文化娱乐英雄——汉口民众乐园。它在半个多世纪的离散后,再次形成汉口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聚集。更有甚者,民众乐园超越了文娱中心的意义,而成为近代汉口城市标记与集体想象之所在。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民众乐园是武汉三镇人民娱乐的首选,逛民众乐园是感知汉口的最好方式,市井坊间耳熟能详的民谣——“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左玩右玩,玩不够民众乐园”、“玩在新市场,吃进生基巷”充分映射出汉口民众乐园成为汉口大众娱乐的代名词和市民想象的共同体。汉口民众乐园成为城市之魂的一部分,代表“城市所具有的文化传承、文化积淀和文化品味”,展现汉口的独特个性魅力。

四、结语

在城市发展变迁的潮汐里,近代汉口大众文化娱乐空间亦一波三折,历经了由聚而散、散而再聚的演变轨迹。大众文化娱乐中心与城市发展呈现出互为表里、相生相促的联动效应,凸现出文化空间对于城市有机体的不可或缺的价值。“场所的形成与其占据空间的社会价值密切联系”,可以说,“文化空间乃度量城市的另一种尺度”。

相关期刊更多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染整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硅酸盐通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