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大师

建筑大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大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大师

建筑大师范文第1篇

1、Architecture MasterPrize奖,翻译为美国建筑大师奖,是AAP美国建筑奖,是最具权威的世界级建筑奖项之一,为全球建筑和设计行业树立新的标杆。

2、10月21日,江一燕“跨界”获得建筑大奖,引起建筑设计圈的沸腾,大家对江一燕的获奖纷纷表示质疑。江一燕之所以引起“众怒”,是因为在获奖作品“LJVilla”的获奖项目详情里,设计团队一栏江一燕的名字排在第一个,但是她并不是设计公司Garbers & James Architectural Studio的成员。

3、江一燕表示:“设计师和我的想法已经高度契合,最终呈现出来的,主要是我和他一起的想法。”

4、设计作品当然会受到业主想法的影响,但业主不是设计团队的一员,这本来是建筑设计行业的行规。而现在江一燕作为业主,却依靠这个设计作品获了建筑设计奖,无疑成为建筑设计师们的争议点。

(来源:文章屋网 )

建筑大师范文第2篇

19世纪晚期,钢筋混凝土问世。20世纪初开始,欧洲桥梁工程师将钢筋混凝土用于桥梁建设。瑞士工程师罗伯特•麦拉特最早设计了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券桥,展现了钢筋混凝土富于感染力的结构之美。混凝土的可塑性使曲线造型非常容易,钢筋的“加盟”增强了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如此可以方便地按照结构逻辑设计造型,呈现结构自身的艺术表现力。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建筑师爱德华多•托洛哈最早在建筑中运用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又薄又轻,受力合理,可实现大跨度,曲面造型轻盈飘逸。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誉为钢筋混凝土诗人的意大利工程师兼建筑师皮埃尔•奈尔维(1891-1979)的展现钢筋混凝土美妙结构的建筑作品引起了轰动。一提到混凝土诗人,人们往往想到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同样被誉为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善于运用清水混凝土,表达的是质感诗意。而奈尔维呈现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之美,表达的是结构诗意。奈尔维是学结构的。大学毕业后在混凝土学会干过两年,由此对混凝土的技术特点有深入的了解。他的这一经历与贝聿铭类似。贝聿铭毕业后做过几年混凝土防空工事设计。奈尔维和贝聿铭都对混凝土的美学价值非常敏感,是发掘运用混凝土艺术美学的大师。在混凝土领域,奈尔维的成就更突出一些。奈尔维设计的意大利都灵展览馆(1949年建成)是钢筋混凝土薄壳建筑,屋顶采用波浪形薄壳拱,纵横两个方向都是拱型。波浪形薄壳拱截面惯性矩大,受力性能好。都灵展览馆跨度是80米(如图4所示),是当时跨度最大的混凝土屋盖。奈尔维创造了新的空间形式,通畅而优美。奈尔维还发明了钢丝网水泥,用于都灵博物馆的波浪形薄壳拱。钢丝网水泥壁薄体轻,抗拉强度高于普通钢筋混凝土,厚度只有3公分、4公分,最薄可做到2.5公分。钢丝网水泥形成造型也比较容易。

为了缩短工期,降低造价,奈尔维创造性地采用了装配式技术,将薄壳拱拆分成小块预制,连接处用后浇混凝土进行连接。现在装配式建筑应用的叠合技术源于奈尔维。都灵展览馆是世界上最早的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由于采用了装配式,都灵展览馆建设工期得以大大缩短,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都灵展览馆的双向薄壳拱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拱腹壁开设天窗,既实现了采光通风功能,又减轻了预制构件的重量,还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都灵展览馆建成后受到了建筑界的好评,被誉为自英国水晶宫开始的现代建筑一百年来最优秀的建筑之一。都灵展览馆之后,奈尔维又设计了罗马小体育宫。罗马小体育宫对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之美展现得更为全面,更为淋漓尽致,获得的好评更多。罗马小体育宫是一座圆形建筑,直径60米,奈尔维用36根倾斜的Y字形钢筋混凝土柱和抛物线薄壳构成了轻盈优美的主体结构(如图5所示),巧妙地运用了拱券原理和薄壳原理。小体育宫也是装配式建筑,运用了带肋的钢丝网水泥薄壳和预制与现浇叠合的技术。柱和屋盖表面为清水混凝土质感,没有任何装饰。奈尔维为美国旧金山设计的圣玛丽教堂于1972年建成,是一座著名的地标性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透过圣玛丽教堂可以看出混凝土可塑性具有无限选择。但我觉得奈尔维的这部作品没有什么诗意,看不出诗的浪漫和激情,诗的节奏和韵律,外观像一顶怪异的礼帽(如图6所示)。不过,从教堂内部看钢筋混凝土网格肋,倒是别有韵味(如图7所示)。奈尔维设计的最后一个建筑作品是梵蒂冈会堂—一座宗教建筑(如图8所示)。在梵蒂冈会堂中,他更为精致地展现了力学逻辑,采用变截面柱和按等压力分布的屋盖抛物线拱券。除了诗意,还有神圣的严谨与精确。奈尔维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他富于创新精神,大胆尝试新的结构技术,将混凝土结构之美妙作为艺术元素表达出来。他的目的首先是实现建筑功能,形成无柱大型空间,其次是降低建筑成本。在运用合理的结构形式的同时,也获得了优美的力学美学。奈尔维是把建筑功能、建筑艺术、结构合理性和成本控制结合得最好的设计师,他不仅能表达钢筋混凝土的诗意,也能表达钢筋混凝土的哲学逻辑和理性,展现出科学之美。奈尔维是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发展贡献最多的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墨西哥城建造了一座体量不大的薄壳建筑—罗斯马南泰阿斯餐厅,在建筑界影响很大。这座由西班牙裔墨西哥建筑师费利克斯•坎德拉设计的餐馆于1957年建成,造型犹如花瓣,30米跨度的薄壳只有4公分厚(如图9所示)。在利用、呈现钢筋混凝土结构艺术元素方面,有一位比奈尔维名气更大的建筑大师—埃罗•沙里宁,尽管沙里宁在混凝土领域的艺术成就未必比奈尔维更突出。埃罗•沙里宁(1910-1961)是芬兰人,13岁随父亲移民美国,后来加入美国籍。芬兰是一个只有几百万人的国家,却出了三个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阿尔托、艾里尔•沙里宁和埃罗•沙里宁。埃罗•沙里宁是艾里尔•沙里宁的儿子,也被叫做小沙里宁。埃罗•沙里宁的建筑作品风格被称作“有机功能主义”。埃罗•沙里宁的母亲是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他从小学习雕塑,最初的职业理想是当雕塑家。他的第一任夫人也是雕塑家。埃罗•沙里宁后来改学建筑。他的建筑设计非常巧妙,既保持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传统的简洁,又富于雕塑感;既简单,又不凡。他对混凝土的运用可谓巧妙自如。

埃罗•沙里宁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他为母校设计的冰球馆(1958年建成)是一个呈现钢筋混凝土结构之美妙的著名作品(如图10所示)。耶鲁大学冰球馆的结构,中间是一道钢筋混凝土拱形龙骨,两侧为倾斜的钢筋混凝土基墙(如图11所示),龙骨与基墙之间为悬索结构屋盖(如图12所示)。结构构件表面质感为清水混凝土。沙里宁将龙骨端部向上悬挑扬起,使建筑物充满跃跃欲试的动感。1961年建成的华盛顿杜勒斯机场和1962年建成的纽约肯尼迪机场第3航站楼,是埃罗•沙里宁展现结构美学的最著名作品,也是建筑界公认的艺术珍品。可惜,沙里宁1961年死在脑科手术台上,没有看到自己的伟大作品。华盛顿杜勒斯机场航站楼用16对倾斜的钢筋混凝土柱撑起了悬索结构的屋顶,斜线和抛物线的美妙结合,形成了美妙通畅的空间与造型(如图13、图14所示),既简洁,又丰富,表面为骨料外露质感。1962年建成的肯尼迪机场是钢筋混凝土Y型柱支撑薄壳屋盖的结构,跨度45.6米,长度182.5米,造型像展翅飞翔的大鸟(如图15所示),结构所展现出来的美妙和寓意与建筑物功能恰到好处地契合在一起,使这座建筑被誉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埃罗•沙里宁还有一个伟大的成就,是作为设计竞赛的评委,在落选方案中发现了丹麦建筑师约翰•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方案,并极力推荐,使人类建筑史上多了一件伟大的建筑艺术珍品。悉尼歌剧院是钢筋混凝土薄壳建筑,造型像风帆,也像贝壳;表面质感光洁,建筑整体具有雕塑感(如图16所示);既有着简洁的斯堪的纳维亚传统的灵魂,又蕴含着丰富的表达,远近高低各不同。悉尼歌剧院造型优美的帆型屋顶由预制的预应力带肋薄壳板装配而成,预制构件的连接点采用后浇筑混凝土叠合技术,帆型屋顶下的墙体为清水混凝土。悉尼歌剧院是一部混凝土艺术交响曲。悉尼歌剧院的设计师约翰•伍重(1918-2008)受过很好的建筑专业教育,曾经以丹麦和瑞典最著名的建筑师为师,并与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芬兰的阿尔托共事过。但在参加悉尼歌剧院方案竞赛时,38岁的伍重并没有什么名气,方案在初选时就被淘汰。

建筑大师范文第3篇

梅溪湖国际服务区位于岳麓山下,规划面积14.8平方公里,分为创新研发区、文化娱乐区、TOD混合利用区、高端居住区、中央商务区、低碳邻里社区、码头混合区、混合居住社区、混合利用区等9大功能区,按照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商务中心、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居住中心的定位,到2018年,梅溪湖国际服务区将建设成为河西新城的城市中心。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启动建设3年来。定位为国际服务区的梅溪湖相继引进多家科技研发中心和商业项目,正逐步朝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商务中心等迈进。但纵观梅溪湖,乃至整个先导区及长沙,仍缺失一个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文化艺术中心。长沙歌厅、酒吧全国闻名,但没有一座能承接国际一流音乐、戏剧演出及展览的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为补长沙文化艺术设施的短腿,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的三大引领性项目之一,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于2011年率先启动。

正在规划建设的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由奥地利的汉斯・霍莱因建筑事务所、意大利的阿克雅建筑事务所、法国的保罗・安德鲁建筑事务所、奥地利的蓝天组建筑事务所、英国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等5家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团队设计,总用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由文化艺术中心和商业配套两大功能区组成。其中文化艺术中心由大剧院和艺术馆组成,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其核心为一个拥有1800座的大剧院,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建筑大师范文第4篇

拒绝浮夸隐居深山的大师

在西方当代建筑大师中,祖索尔与主流保持距离。作品很少,地处偏远,设计时间漫长,和明星建筑师个性完全不同,他本人低调,坦率。 明星建筑师大都在世界有名的城市,设计举世瞩目的地标性庞大建筑,而他却不想当明星设计师,他大都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如阿尔卑斯上,设计小型建筑,极少庞然大物。

祖索尔1979年起至今在瑞士中部小山村哈尔登施泰经营小型工作室,工作团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小规模上,不超过20个人。祖索尔说,“这是我工作的方式,这样我才能成为每一个细节的创作者。”

对于一个成功建筑师来说,祖索尔很耐得住寂寞,尤其是与媒体的接触非常少。祖索尔说,之所以隐居山间,是为了“摒除世间的杂念”。他说:“频繁出入在五光十色的大都会,我担心自己的作品会变味。”

专注一直是祖索尔的从业精神,他甚至感慨:“获奖耽误了我很多时间。我必须调整自己,重新专注工作。”他曾拿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安德烈・鲁布廖夫》中的男主角圣像画师安德烈・鲁布廖夫自比。电影末尾,鲁布廖夫在一个混乱不堪的环境当中,依旧选择承担责任。“建筑师是一份相当艰辛的工作,它受到政治、法律、金钱以及客户的约束,难以将创意100% 发挥出来。所以,我必须选择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专心致志地创作。”在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现场,祖索尔说道。

近几年,祖索尔接受的设计委托逐渐向“家门外”扩散。平均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出差的他说,“‘隐士’下山的感觉并不好。在我看来,一年最理想的的出差时间应控制在20% 至25%。如果我一年里有一半的时间在旅行,我一定会生病的。”

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

祖索尔坦言贝聿铭的建筑“有点冷”,认为建筑首先应该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容纳睡眠的寂静”。谈及设计目的,祖索尔说,他意在使建筑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建筑具有自己的领域,它与实际生活存在着物质的联系。我不认为建筑是一种信息或象征。它首先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敏感地容纳地板上脚步的节奏,容纳工作的专注,容纳睡眠的寂静。”

祖索尔的作品类型包括住宅、浴场、教堂、博物馆等,多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附近。他的作品低调且打动人心,被业界称作是“唤起感觉的建筑”。

祖索尔最被人熟知的是其在1996年在阿尔卑斯山的瑞士小镇Vals中为此地的温泉旅馆所建筑的温泉浴场。这一建筑是祖索尔十年磨一剑的产物。这是一栋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一半陷入山中。它的外部全部使用Vals当地的石材,内部由6万块精确切割的石英岩打造,让人回想起古罗马时期建筑中那到处可见的堆砌砖块,祖索尔借鉴了古罗马和土耳其的浴场造型,并从中抽象出现代性。游客们在此可以尽情体验着大自然的水中的温度、矿物或者花的味道。透过玻璃望向窗外,还能够看到阿尔卑斯山的余脉。

寻找建筑的永恒性

“他为他的每一件作品仔细地思量,寻找到了独特的建造方式。”普利兹克奖的九人委员会这样评价祖索尔,“他发展了建筑伟大的整体性和永恒性――不为一时的潮流和狂热所侵蚀。只有当他感到和这个建筑物之间有着某种契合,他才会接受这个项目,这种使命感在当今的建筑界正在逐渐消逝。而一旦产生了这种使命感,他将全心投入,彻底检视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呈现出最完满的效果。”

在获得普利兹克奖后,身在瑞士小镇Haldenstein的祖索尔接受媒体电话采访时依然言辞平静:“你只是在工作,在做事情,然后就被认可了。” 而这个偏远的小镇也是祖索尔至今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评论家认为,对于永恒价值的湮灭,祖索尔有着一种深沉的羞罪感,他的工作就是要让这种永恒的价值在价值虚无化的当代重新彰显。因此,祖索尔的作品能够令人感受到千年经验中遗忘已久的永恒价值。这是一种伟大的复兴,但祖索尔的复兴并非简单化的复古,在他的工作当中隐藏着先锋主义。他认为,日常的往往就是永恒的,所以简朴风格和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点成为祖索尔的坚定信念。

回归材料和空间

祖索尔对于建筑材料的运用也十分有名,比如对于木材,在圣Benedict礼拜堂――一件位于瑞士Sumvitg的作品中,用树枝和木料做成的内外装饰尤为引人注目,整个建筑形似一个巨大的浴盆。

此次,普利兹克奖对祖索尔对于材料的运用也给予了褒奖,“就像那些追求完美的手艺人,无论是用雪松制成的墙面板还是磨砂玻璃,在祖索尔灵巧的双手中,这些材料都体现出各自的特质,并一同为建筑的永恒。”委员会评价道,“剥下了建筑的各种虚幻外皮,而出其最本质的、同时也是最高贵的要素,祖索尔重申了一个建筑师在这个脆弱的世界上不可替代的位置。”

祖索尔说他的作品大多从材料本身获得灵感,“我基本上对作为一门职业的纸上建筑毫无兴趣”。“我的工作方式有点像一个雕塑家。”他说,“当我开始创作的时候,我对于一个建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和材料一同产生的。我相信,建筑就是因材料而生的。建筑不是在纸上,也不是关于形式,而是关于空间和材料。”

尊重建筑物周遭的环境

祖索尔自己在书《思考建筑》中写道,“我认为现代建筑必须反映出所附带的任务和自身本质。建筑不是一辆车或者一个象征,能将其本质显著的表现出来。在社会中,建筑以自己的语言抵制浪费,赞美精简。我认为,建筑语言的结构问题不在于具体的风格。每个建筑均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因特殊的用途而建立,我的建筑试图回答这一从简单事实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并且通过尽可能精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祖索尔是一个保护历史古迹的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建筑师。他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有很周详考量,去反应出不同的感受,每一个作品都反应出人对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祖索尔曾经说过:“在找寻答案时,与其讨论风格,还不如去探讨方法或者特定的觉醒。” 祖索尔的设计自然朴质,不强调风格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是从材料、构造、细节出发,结合地质地基特点,融合周围环境去设计作品。

形式取决于个性

祖索尔的作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形式,它们从高的、圆形建筑到低矮悬挂的或是方形的建筑。

2007年,德国完成的礼拜堂建筑中,祖索尔用112根树干做成了整个礼拜堂的内部装饰,就像是一个木头的帐篷。在24天的时间中,一层层的混凝土向这一结构上倾倒。然后,在三周的时间中,内部用火持续燃烧来使得干燥的树枝能够从混凝土壳中被方便地移出来。而这个礼拜堂的地板被铅所覆盖,这些铅土是当场融化并人工舀取铺上地板的。

建筑大师范文第5篇

贝聿铭于1983年获得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最好见证,这本全集专注于贝聿铬本人最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现大师的巨大影响力,作者用设计草图、设计图、效果图结合背景文字资料对每一个项目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是研究贝氏风格的最权威资料。该书的译者之一、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郑小东认为,贝聿铭之所以在中国家喻户晓,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获得了几乎所有建筑方面的重要奖项。尤其是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崇和对“留住中国建筑的根”的不懈追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和价值取向。

《香巴拉的迷途:十四世达赖喇嘛人和事》在京出版

本刊讯(记者韩阳)1月9日,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世界知识出版社共同在北京举办新书《香巴拉的迷途:十四世达赖喇嘛人和事》的媒体推介会。该书由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专家厉声、孙宏年、张永攀历时三年写作而成,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根据大量国内外史料和档案撰写了十四世达赖从灵童寻访、坐床到亲政以及流亡国外的整个过程。

该书是大陆迄今首部详细记录和评述十四世达赖喇嘛其人其事的作品。在推介会上,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勇、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沈国放(曾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分别作了主旨发言。作者张永攀从人物传记的角度阐释了本书的写作构架以及当前“达赖集团”在海外的现状。沈国放总编辑还就本书的出版缘起、价值、特点等作了说明,并回答了记者提问。据悉。香港即将出版繁体字版,并将在英国出版英文版与欧美读者见面。

在传统、跨界与新知中思考万卷出版公司参展2012北京图书订货会

本刊讯1月8日,万卷出版公司的近30种精品图书正式亮相“2012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本次参展的图书,既有《国情备忘录》《旱码头》《价值起源》等口碑经典,也有新鲜出炉的特色产品。作为2011年的重点项目,《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展台上格外醒目。该书是柏杨先生晚年耗lO年之功才翻译、评断而成的著作,由万卷出版的这套《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不仅订正了字词,还重新核查了地名地图,并把图谱增加到千余幅。据介绍,2011年万卷出版公司新开发了军旅文学、图文国学、创意手工等产品线。其中,全新打造的“军旅文学精品万卷文库”在2012年推出了第一辑长篇小说卷,由麦家的“茅奖”作品《暗算》领衔,汇集了徐贵祥、周大新、柳建伟等名家的经典名篇。

万卷在主抓纸质书的同时,还开辟了电子书的实验田。目前,万卷与中国移动、电信天翼、腾讯阅读等u家单位形成了合作网,以铺网合作和定向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图书资源立体化,从字、声、图三方面释放资源的潜在能量,实现优化配置,并将在2012年将这种优化向更广阔的平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