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教学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教育学院;安徽省数学学会;安徽师大数学系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4123

国内刊号:34-1070/O1

邮发代号:26-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数学教学范文第2篇

1. 数学教学艺术的描述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以及数学本身都有艺术的特点。所谓数学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高效地学习,并感受数学美的精湛的教学技巧。

2. 数学教学艺术具有四大特点 (1)形象性。数学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形象化的语言、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一个高明的数学教师,不仅应善于运用严密的逻辑,而且也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性语言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能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等对所讲授内容给予形象表达;能借助比喻、类比、数形结合等艺术手法对学生感官材料作形象处理;能借助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网络等电化手段,使学生通过视听形象学习。

(2)情感性。数学教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作为一门艺术,则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具体表现在各种情感手法的运用上。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能表现出情感性的教态,创设出情感性的情境,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置学生于一般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情感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能消除疲劳、激发创造,学生可乐此不疲,思维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

(3)审美性。教学过程必须融进美的创造和追求中,才能达到艺术的境地数学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正如庞加莱所说,这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以及恰到好处的平衡等等。井然有序、和谐协调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与演化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应包括仪表、体态、语言、风度和内在的品格。端庄大方的体态、亲切和蔼的表情、豪放潇洒的风度以及自然得体的服饰,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

(4)独创性。数学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不可能用刻板的公式去解决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教案、内容处理、教法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过程的组织、数学解题的指导,都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独创性。

3. 数学的艺术 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但许多数学家认为数学是一种艺术,与音乐类似,看成是人类思维的自由创造。

毕达哥拉斯说:数学和音乐能净化人的灵魂。

19世纪数学家西尔维斯特认为:“音乐可否看作是感觉的数学,数学可否看作是推理的音乐?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

美学可看作是具有四个中心的构架的学科,它就是“史诗、音乐、造型和数学”。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数学科学的艺术性。数学中的定理、公式等都是“艺术的造型”,这种数学艺术造型是由概念塑造的(概念是雕塑材料),是由数学家创造性地运用雕塑技法(主要是逻辑)加工而成的。抽象数学,是一种理念的艺术,抽象的概念还要再抽象,表现出层层而上的秩序美。“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字和数学符号,是一种典型的表象,在人们认识过程中,都可以得到一种乐趣,欣赏数和形的精美的和谐、欣赏题解中的新的发现,都会给我们展示出意外的前景,使我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它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它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4. 数学学习的艺术 数学学习根据教学计划、目的要求进行的由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过程。学习者在原有的数学认识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这种同化与顺应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在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过程中,需要创造,要体现创造的艺术、定理的发现,需要发现的艺术,由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组成演绎体系,要体现一种构建的艺术。不同的学习方式,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都会具有一些艺术的效应。数学定理的和谐美、数学推理的严谨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学构思的创新美,都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真实感受。

5. 数学教学的艺术 数学教师更多的责任恰恰就在于他应当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应该像演员仔细揣摩编导者的意图及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心理那样,必须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演化,对知识内容的传授形成进行设计和选择;在讲解中注入自己的理解、观点和感受,这样才能在课堂的教学舞台上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做出准确、细腻、深刻地表演。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感染力量,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并不断地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训练。

追求数学教学艺术,还要正确地处理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学生、知识诸多关系,要看作是可控的动态的平衡系统;三者要协调一致,教学的艺术也就产生在“教师、学生、知识”三位一体的配合和协调之中。数学教学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数学教师的创造;其次取决于学生的创造;再次取决于师生配合与协调,在师生的交流中,师生处于一种配合与协调状态中,教学过程就会产生一种同构互补,神来神往的默契。这正是数学教学美的核心所在。

数学教学范文第3篇

如教学“图形的运动(一)的平移现象”这一数学知识时,我慢慢地走进教室,站在窗户的旁边,把玻璃窗推到另一边,然后告诉学生:“玻璃窗在移动时在移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随即回答:“玻璃窗在移动时在移动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方向。”于是,我马上引导:“像窗户这样的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运动,而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接着,我又一边动手操作给学生看,一边讲解平移的数学定义给学生听。学生的视线移到窗户来,注意力集中了,便可以清楚地听到我的讲解。当学生明白平移现象时,为了巩固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我又拿出一辆玩具小轿车,放在讲台桌上面,向着直线方向上运动,讲台下的所有学生又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我直接问他们这是什么现象?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这是平移现象。在这个基础上,我又举例了几个平移的例子,给学生判断,我指向旗杆,这是不是平移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判断平移现象。这说明直观教学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掌握新知识效果更好,使数学教学课堂的效率更高了,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更为牢固了。

二、在设计有针对性作业中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了一项数学知识,就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训练,并从中反馈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者作出相关的教学策略调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时,就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好数学作业的难易程度;针对教材特点突出作业的训练坡度;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有利于突破重难点的作业题型等等。例如,当学生学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并了解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于是,我针对学情及教材特点,设计了如下作业:判断下面这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圈一圈。A、B、C、D、E、F、M、N。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地判断出A、E、M是轴对称图形,并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根据。设计这样的题目,一方面体现了“轴对称图形”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其数学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字母学生较为熟悉,分辨起来不是那么难,而且有利于突破这一知识点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印象深刻。这节课我教学了图形的运动(一)中的剪一剪。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和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探索剪纸后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节课中练习剪蝴蝶,学生非常积极,学习热情非常高。学生准备好了纸、胶水、剪刀。我先把准备好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不约而同喊出:“啊!我说你们想学吗?”“要。”学生用渴望的眼神盯着我的作品。我先教折纸,要求他们对折时图形与图形要重合,就对折一次可以了,接下来要认准方向,用铅笔画蝴蝶的一半,学生跟着我一步一步完成。我到下面巡视一下看大多数学生是否完成素描?如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我就开始剪纸给他们看。我告诉他们沿着刚才画的线条剪,用剪刀慢慢剪下来了,打开图案后一只蝴蝶就展现出来啦!有的学生激动地喊出来:“好漂亮的蝴蝶啊!”学生沉醉在丰收的喜悦中,课堂是有些热闹,为了不打破他们欢乐的气氛,我也和他们同庆!

三、在及时数学小测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范文第4篇

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下)《乘法分配律》时,是这样运用情境图教学的。

[案例]出示教科书第54页情境图,师生共同观察、整理信息。

师: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张阿姨买了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她需要付多少元?请同学们帮助算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生:我先算5件夹克衫的钱65×5,再算5件裤子的钱45×5,然后再相加65×5+45×5,就是张阿姨要付的钱。

师:很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

生:(65+45)×5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请你说一说

生:我把一件夹克衫与一条裤子搭配为一套衣服,那么5件夹克衫与5条裤子刚好搭配成5套衣服。我先算1套衣服的钱65+45,再算5套的价钱(65+45)×5,也是张阿姨要付的钱。

师:你说的方法真有创意,那么这两种方法计算的都是张阿姨要付的钱,得数应该相等。请大家算一算,是这样吗?

(学生计算两种解法的结果。)

师:既然两道算式结果相同,那么就可以写成一个等式:(65+45)×5=65×5+45×5,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出一些吗?

(学生自由写类似等式,教师引导观察比较众多等式。)

师:像这些等式的规律,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a+b)×c=a×c+b×c

(师生共同揭示乘法分配律。)

此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张阿姨买衣服要付多少钱”这样一个生活问题情境,而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因解决的是同一问题,故两算式结果应该相等,并经学生计算验证。继而就推出类似这样的算式都相等,从而揭示其规律――乘法分配律。教师对情境图这样的处理,缺少对问题情境的数学思考与理性分析。由一个特殊的生活问题情境简单地便推理到一般的数学规律,从而生硬呈现“乘法分配律”,数学建模显得十分突兀与过于肤浅。学生学习活动的“数学化”过程严重缺失,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也未能体现。

[思考]一个情境图的恰切运用,不仅仅是一块“敲门砖”,而更重要的是为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正如郑毓信教授所言:情境设置仅是“数学化”这样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中的一个环节。如何给予问题情境数学的理性思考,“去情景化、去个性化、去时间化”,正是情境图教学的“数学化”过程,由现实生活的原型抽象出数学模型,实现“日常数学”到“学校数学”的升华,使数学教学富有“生活味”的同时更具“数学味”。,基于此,对上教学片断可这样处理:

出示情境图,师生共同观察、整理信息。

师:张阿姨要付多少元钱?请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组织反馈交流)

……

师:解答同一个问题,大家想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那么这两道算式得数应该是相等的,对吧?

(学生计算验证。)

师:那么这两道算式如果不是解答“张阿姨要付多少元”这一问题的,它们还会相等吗?类似这样的其他算式相等吗?

(引导学生猜想、列举、计算、验证。)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像这样的两道算式结果都是相等的。那么再写出一些这样的两道算式,我们是否只有通过计算才知道结果是否相等,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生:65×5表示65个5,45×5表示45个5,那么65×5+45×5表示65个5加45个5也就是(65+45)个5即(65+45)×5

师:对呀,从乘法的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确定像这样的两道算式一定相等。那么类似这些算式的等式,又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比较列举出的众多等式)

师:这样的规律,我们怎么表示呢?

(引导学生或语言文字或图画符号等方式表示)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表示:(a+b)×c=a×c+b×c,请大家比较一下,这种表示法有何好处?

(引导学生认识这种表示法的严谨、简练,继而揭示乘法分配律)

数学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数学教学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学使传统的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走向生动活泼的屏幕教学,真正向创新型教育教学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信息化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每年举办的全国性信息化教学大赛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要掌握常用的数学软件的使用,如几何画板、PPT、Authorware、Flash等。同时要学会将发达的网络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如:我们在给学生讲授“圆锥”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这时我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迎刃而解。在讲解圆锥定义之前,首先让学生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圆锥的应用,并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这时创设问题情境----圆锥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用动态的演示过程让学生非常直观的观察圆锥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出圆锥的定义。这时提高了学生学习圆锥的浓厚兴趣以及立体几何的空间感。之后我们再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激烈的讨论声中,我们用几何画板和Flash给学生清晰的展现展开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很轻松的得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扇形的半径与圆锥母线的关系、扇形的弧长与圆锥底面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轻松推导出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公式。圆锥的体积公式更难理解,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激发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圆锥定义、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在后面的解题、应用过程中学生就会轻松自如,变“苦学”为“乐学”。

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资源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在进行数学建模竞赛辅导中,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网站,搜集相关的资料、数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教师指导建立数学模型,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探索创新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更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所以信息化数学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