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学习

语文学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学习范文第1篇

这样陈旧的了无生趣的语文学习,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局限了学生学习的思维视野,完全与新时代倡导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背道而驰。鉴于此,为了让语文学习真正能深入生心,铸就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激活学生思维和创造性,我提倡语文学习的“内化”。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需要经过内化才能成为语文素质,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一个人把所学的语文中山市,所掌握的语文能力,经过自己的选择、吸收、融合、创新,变为自己的灵魂,内化到骨子里,融化到血液中,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语文素质。这种经过内化之后的具有个性的语文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1、稳定性。语文知识和能力一旦内化为个人的素质,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如学生的汉语知识和文学常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语文品质,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和特色,真正体现学会终身受益。

2、直觉性。被内化的语文知识、能力,表现为无形状态,完全直接化、直觉化了,一旦被运用,就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感觉的驱使。如写作中的灵感,阅读中的语感,日常学习中的顿悟联通等。

3、关键性。作为内化主体的学生,能对日常语文学习中的现象,迅速、准确地抓住核心、实质、关键所在。如阅读欣赏时,对作品的主题,语句的内涵,主要艺术特色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写作时能较快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等;听话、交谈时能迅速抓住要点。

4、智能性。内化的语文知识必然会将知识转化为智力内涵和能力的外现形式。因此,语文学习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人,如不考虑其它因素,其综合能力,乃至智商,相对来说要高于其他人。

5、心理能量性。内化了的语文知识、能力已经转换成一种物质意义上的心理能量,这样的学生,其精神世界丰富,外在气质更高雅,有魅力。

如何具体实现语文学习的内化呢?首先,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内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学生具有了必备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然后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渴求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具有自己个性色彩的素质,这个时候的“内化”才能有成效。因此,教师要多下功夫在如何调动和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上去,譬如:竞争激发,肯定激励,正当学习的主人等。

其次,帮助学生掌握优良的学习方法,抑制和克服那些不良的个性习惯,对内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语文学习为什么不能与学生融为一体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漠视和滋长了学生学习中的懈怠、冷漠,目的不明确,而且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多用心指导给学生学习的优良方法,消除学生学习的冷漠懈怠,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甚至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就有了语文学习内化的心理趋动力和心理苛求。

语文学习范文第2篇

我们在谈及语文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语文其实是一门语言。把握住这一点,也就明白了语文学习是向生活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话虽这样说,但语文究竟要怎么学呢?我认为,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勤积累。

所谓勤积累,就是多读、多记、多看、多写。

(一)多读

读什么呢?高考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生,我们广泛涉猎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读书看报了。正如鲁迅先生那句经典的比喻所说:读书要像蜜蜂,不但辛勤地采蜜,还要多方汲取,采集各种花粉,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来,紧叮在一处是绝对不行的。王蒙说作家要学者化,也是这个道理。

一般说来,我会把名著放在假期阅读。一方面,平时空闲的时间太少,不允许我们花费精力;另一方面,假期可以集中精力,更好地体会名著精华。平时我就多看一些报纸杂志。一本高品位的杂志,带给你的不仅仅是文章的美感,还有心灵的愉悦和启迪、视野的开阔与知识的丰富。在我看来,《读者》《视野》《青年文摘》都是很不错的杂志;《环球时报》《南方周末》《语文报》都是很好的报纸,我基本上是每期必读。另外,我还读一些散文和小品文,如余秋雨、刘墉、乔叶、史铁生、林清玄等人的作品。这些文章,或娓娓道来,或鞭辟入里,或给人启迪,或发人深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辞精美,读来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枯燥的学习之余,读读这些文章,既可以调节大脑,又能够陶冶性情,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读书,要用心去读,必要时还要做读书笔记,要摘抄。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到认为比较好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我都会把它记在专门准备的本子上。读书的时候,如果有什么感悟,有什么启发,我也随时写下来。它们都是一些被称为灵感或者是思想火花的东西,往往一闪而过,如果不及时把它抓住,可能再也不会有了。记下来后,时不时翻翻、读读,这些东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的东西,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就可以了。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养成了作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初是在老师的逼迫之下去摘抄一些东西,每周上交一次供他检查,我的习惯就这样保留了下来。读书的时候,只要看到有什么优美或有启发性的句子,我就会随时摘记下来。我觉得,这些东西,如果我不记下来,以后可能就再也见不到它了。习惯就这样养成了,甚至在我紧张的高三生活中也没有放弃过。积少成多,平时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一点点东西,渐渐地变成了一本、两本……到高中毕业,我已经有了满满四本了。

读书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知不觉中你的语文知识、文学素养会提高很多,不但对学好语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对人生观、个人气质、修养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一向认为,书中有美好的世界、丰富的人生。

(二)多背

多背诵一些诗词名句、历史典故、优美篇章、成语俗语。我高一的时候曾经迷恋诗词,摘抄了很多,也背了很多,古今中外的都有。我在用到诗歌的时候,基本上可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只要用心去读,诗歌中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掘,比如说感情的抒发、景色的描绘、叙述的手法等等。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别人没发现的他发现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别人没感受的他感受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乐观自信!“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何等的细腻生动!

此外,尽可能多地了解历史典故。一方面,有利于你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尽快地把握住文章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有利于作文的时候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历史典故来做论据,或者做联想的依据,甚至以此来构架文章。还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成语、俗语。所谓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在读书、作文的过程中理解并运用。

(三)多看

这里的看,是指要学会观察。

注意观察,对学习语文有很多好处。观察什么呢?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自然万物,天地间的一切都是我们可以观察的对象。看到它们,我们就应该想,如果要我来描写它,我该写什么呢?看到一个人,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如果让我来写他,应该抓住他的什么特点呢?

世界上绝对没有相同的人和事,我们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特征,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人物和事物的特征。我们平时这样想了、这样写了,作文的时候就不会无话可说,就能扩大选材范围,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充实、更丰富。

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一定要从观察生活起步,深入生活,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活。

(四)多写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写,多练笔,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我喜欢坐在台灯下安静地整理自己的思绪,俯拾生活中的点滴。那种感觉,好像是收藏过去的日子,收藏自己的生命,我确实有这样的感觉。偶尔翻翻以前的日记,当时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心中的感觉真的很温馨。

语文学习范文第3篇

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语文教学方法,还是一种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与学习离不开背诵。在实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今天,背诵非但不应该受到轻视,反而应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背诵历来是中国人学习重要手段和“看家本领”,中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在古代,学生集中识字以后,就开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学生学习主要在“诵”上下工夫,朝夕吟读,甚至背诵。文字读顺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了,可收到无师自通的效果。

背诵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背诵是学生积累、丰富知识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从小积累大量的知识来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让学生背诵优秀诗文,就是要学生多积累一些知识。背诵的核心是要增加学生的原始积累,如果知识不加积累,成为过眼烟云,学过就忘,不留痕迹,还谈什么思维培养?还谈什么智力开发?新课标不但反复强调了背诵积累的重要性,而且对背诵文章的质量、数量,甚至是篇目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背诵有利于增强理解能力。人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机械记忆,一种是理解记忆。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主要是机械记忆,所以同学们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就像牛儿吃草一样,先抢着囫囵吃进去,到吃饱了以后,再卧下去慢慢反刍、咀嚼、消化、吸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者的精心构思、锤炼词句的功夫、作品的意境、读物的风格等,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必须让学生反复朗读,把它背下来,即使暂时不能完全理解,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深、智力渐佳后,便能通过吟诵深思,对文章的脉络、文采及其精义融会贯通。所以说背诵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的独特的作用。

背诵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学习语文主要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而不是依靠理性分析。熟记大量的语言材料,其中语汇、句式、谋篇布局方法和修辞手法等,就逐步在头脑里形成各种各样的写作范例。一旦构思成文,那些适宜的篇章结构、生动的词汇语句就会蹦出来,涌集脑际供选择,任驱使,从而意到笔端,挥洒自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人作文的经验今天同样适用。而从古人的名言中,足见读书对表达所起的作用。课本上选编的范文不少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行文流畅,文句优美。通过诵读能培养出好的语感,熟读、背诵精妙词句、名段名篇,在脑海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对说话写作有很大的好处,不至于在表达时思路闭塞,词语贫乏。

语文学习范文第4篇

一、小学第一年应打好听说基础

学习英语之初,听说能力的积累是第一要务。小学第一年的积累非常关键。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充分的听说机会,多加鼓励。小学《新标准英语》要求在第一年的时间里是不需要孩子书写和学语法的,课程主要内容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英语思维习惯以及进行听说刺激。所以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课程时,先听,再读,熟读到背,达到流利背诵的程度就行,千万不要要求孩子一定写出来。

学校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满足中等及以上程度的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学有余力的。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家长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利用第一年听说能力积累的时间,从听觉上给予孩子充足的语言材料刺激,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在头脑中准备充足的语言素材。这个阶段可以使用的听力材料除了《新标准英语》配的磁带及课件,对应的辅导可选福尼斯系列教材的1、2级别和《英文经典童谣123》《迪斯尼神奇英语》,迪斯尼的原版动画片及Longman(朗文)、Scholastic(学乐)等著名出版社的影音材料。如果家长有时间和精力,还可以为孩子补充国外原版儿童绘本的阅读和听音(不一定要家长会读,找到书的音频,用MP3在孩子看书的时候,放给孩子听就行),阅读书目可以参考亚马逊书店的100本必读书。

二、小学第二年应增加拼读训练

《新标准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拼写单词,稍微学习些语法,但语法绝对不是这个阶段的重点。事实上,这个阶段是在学生有了一定听力的基础上,由听说向读写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学完了汉语拼音,掌握了字母文字的拼读技能,这项技能可以向英语学习正向迁移,因为英语就是一种拼音文字。结合第三册书中字母的学习,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辅导以自然拼音或Phonics的学习,对孩子学习信心的树立是必不可少的。这为后来的词汇量拓展、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的课外听音、阅读还要继续,同时要增加Phonics的拼读训练。对应的辅导课程有福尼斯系列教材的3、4、5、6、7级别、《小狐狸英语拼读法》系列、配套的拼读训练书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人类学习的新知识,事实上是新知识在已有认知结构里的归类和巩固。自然拼音或Phonics的学习可以在学生原有的汉语拼音结构的辅助下形成新的稳固的认知结构,而这个认知结构又是后来的很多学习,比如音标、拼写、词汇、阅读等可以依靠的基础,是帮助孩子全面掌握英语技能的一个有力武器。

三、小学第三年应开始分级阅读

《新标准英语》在第五册、第六册还是继续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的,所以对于听说,家长要养成长期培养孩子的习惯,不能放松。读写也开始成为英语学习的要点。简要而系统地理解语法也将从这里开始。

在第一、二年的阅读与拼读的基础上,家长按照以前孩子的学习习惯,适当安排听读英语材料的时间,同时伴随拓展孩子的视野,开始引导孩子树立对未来的向往和比较远的目标,这对以后长期的学习是有好处的。这个阶段对应的辅导课程有福尼斯系列教材的高级别和《小狐狸英语拼读法》系列。这个阶段英语阅读除了绘本阅读,还要引入分级阅读。参考可用的有麦克米伦出版公司(《新标准英语》的合作出版单位)的系列书、柯林斯出版社的“Big Cat”系列书、海纳曼公司Sails培生出版公司的Scott street系列等,总数有上千本的电子书。这些书内容生动,文字简单,词汇重现率高,同时只有少量的词语注解,没有大篇的汉语翻译,有利于孩子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

四、小学第四年应深化听说能力

《新标准英语》要求在第七册、第八册继续深化听说能力的培养,语法的学习更深入。在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书面写作能力也开始是学习的要点。这个阶段继续听读活动,每天安排一定时间听英语、读书。如果前面的学习习惯比较好,学习目标都能基本达到,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跟随老师的教学步骤就可以达到。

语文学习范文第5篇

(一)语文学习活动泛化

如果说,小学语文学习基本上是课堂的学习,学校和家庭的学习,那么,中学语文学习的范畴就已经大大地延伸,逐渐趋社会化,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举凡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成为他们涉猎和探求的对象;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范围,比如: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座谈会、主题班会,文娱晚会、时事报告会,模拟法庭,模拟记者招待会;办墙报、板报、小报、手抄报;写周记、日记、书信、观察笔记、调查访问记乃至进行文艺创作等。“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泛化,给中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智力背景,使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一部无比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语文能力的训练有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英雄用武之地。

(二)学科学习兴趣分化

中小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学习兴趣的分化,有的从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学则日趋明显。中学生群体中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呈现出日益分明的差异性。虽然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强化,越来越爱学语文,甚至立志终身从事语文工作,但是,这类学生却为数不多;而主要的、带倾向性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出现偏科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一,学科爱好表现个人差异,随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偏爱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难于避免的心态。其二,课程增加,学习负担加重,使中学生不可能还像小学时那样将主要兴趣集中于语文学习。其三,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日渐形成,使他们对语文教学现状逐步感到不满,兴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其四,“重理轻文”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使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但是,据对中学12门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语文占“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2位,占“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8位,这说明从总体来看,中学生还是喜欢语文课的。语文学习理应受到学生和整个社会的重视。有一位学生说:“说我不爱语文吧,可我是爱看文章的,甚至连小弟的小学语文课本也愿意看;说我爱学语文吧,可上语文课我总不爱听讲。”由此看来,学生不喜欢的并非语文学科,而是某些语文课。只要努力改进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分化庶几可望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