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行为习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行为习惯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40―01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急剧变化的时期,是增长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养成教育要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反映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质。无数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品质往往是从小打下的基础,而不好的,甚至坏的思想、行为习惯也往往是从小或者小学时期开始的。改造比塑造更困难。因此,我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小学生应具有专心听讲、阅读课本、动脑多思、完成作业、课外自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提出,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别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了解学生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和多发错误,让学生认真纠错。还要把好作业有意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榜样看齐的向上心理,自觉纠正错误,书写规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养成教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配合做起,齐抓共管

1. 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小学生行为习惯范文第2篇

第一: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所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思想。但是我们现行教育思想仍然忽略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我校许多学生在学校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喜欢乱丢乱扔,讲脏话,如此种种现象我们老师会提出来批评教育学生,但是一转身,学生又会照旧。所以每天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各种惩罚治标不治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我认为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原因有两个。其一,家庭教育。农村学生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他们大多忙于生计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留守学生越来越多,无人管教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即使父母在家闲暇时也只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无暇教育孩子。农村家庭的家长们“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能出人头地就是有出息,其他的也就无所谓了,有的甚至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穿得暖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这些思想是农村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所致,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会慢慢突显出来。其二,学校教育工作失误。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升学竞争和考试压力的环境影响,虽然学校知道德育和行为养成的重要性,但是农村学校为了在成绩上能够赶超城区学校,只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农村学校教师也存在只要学生成绩好就是对学校和家长最好回报的思想,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也就没有下足功夫,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了一些坏的行为习惯,却无人管理。其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虽然最多接触的是家庭和学校。但社会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一定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环境。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差,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对社会有着一颗好奇的心,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崇拜金钱、过度消费、自私自利等等会让他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并不小于家庭和学校。

第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父母要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身教重于言教。首先要为孩子作出榜样,孩子好奇心盛,爱模仿,家长务必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不希望孩子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例如,要孩子举止文明,自己就不可言行粗暴;要孩子穿着整洁,自己就不可衣冠不整;要孩子读书学习,自己就不可打牌搓麻将。只有在家长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下,方能自觉地建立起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其次,家长要真正把孩子当成朋友,尊重他们的意见,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言传身教。要蹲着和孩子讲话,彼此拉近距离,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其内心世界,这样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对于农村学校的家长,生计固然重要,但也及不上孩子重要,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孩子眼里父母是神圣的,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们,希望我们农村孩子的家长能陪着我们孩子一起成长,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受益终生。

第三:教师的教育作用

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在一起的,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走进学校、教室,只要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讲桌也清理干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也就养成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在农村学校班主任的作用不容忽视,家长也许忽略了孩子的行为养成教育,但是班主任不能。我们的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遵守纪律、遵守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的自觉性不强但是学习能力强,所以要我们的教师时刻提醒、引导和教育。

第四:学校的教育作用

我们的学校是双语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在不断完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我们要利用德育八分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这些守则常记学生心中。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教育,所以要家校一致,形成合力。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我校经常对那些行为习惯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家访,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的问题,一起商讨解决方法,通过家校联系,这些孩子已慢慢的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学校一共有31个班级,其中双语班有19个,少数民族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在教他们学习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爱校如家,不要有民族倾向,坚决维护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把各民族学生视为兄弟姐妹,把他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对待,团结进取,努力拼搏,快乐学习,幸福成长,遵照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走群众路线,把教育事业推向新的台阶,所以我们各民族之间一定要和谐,一定要团结,才能把教育办好。

小学生行为习惯范文第3篇

我们觉得,要想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目的,仅凭学校的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仅凭学生家长的言传身教也还是微不足道的,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呢?思考之余,我们试着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行为特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把问题化解于萌芽之中,以便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一、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关系到其一生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三字经》中就极其准确而又通俗地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意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就是说人刚刚出生时,头脑之中没有任何信息储存,无所谓善恶,是以为“本善”。当人一旦融入社会,并在社会大潮中成长发展之后,其善恶分化便显而易见了。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个孩子生长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父母都能以身垂范,孝敬老人,待人诚恳,彬彬有礼,处事大度,行为高雅,仪态端庄;那么,孩子就会得到最初良好行为习惯的启蒙,适龄入学之后,在一个具有良好道德规范和校风的学习成长环境里学习;并且能够在家和学校以外的社会上所接触的任何事物都是美好且高尚的。试想,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怎么会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生长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并有一对生活情趣低俗的父母;而且在一个校风不正的学校里读书;更兼在社会上所接触非人。那么,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么能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呢?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统一认识,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积累经验,寻求方法

要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摆正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系,共同努力,以求达到最好的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多最广的还是他们的同龄人,身边的人和事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榜样。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可让学生学习的榜样。要知道,榜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素养,以身示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这些细节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学生。如,一个动作,一个神态,说话的腔调,就连书写的字体等等都有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时刻检点自身的行为,以求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形象。同样的,每一位家长也应该力求如此,这样循序渐进地把行为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个区间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会尽快养成。

三、采取措施,把握效果

依照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来达到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例如,可以结合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通过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情感体验,并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使他们身临其境,就会激发他们感情的共鸣。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像看一些爱国教育影片、开展主题教育班队会等。如果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所以我们应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以避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小学生行为习惯范文第4篇

经调查,居住在我地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他们大多忙于生计,即使闲暇时也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等。家长们“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无所谓,更谈不上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至此,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突显出来。孩子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明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下面就谈谈自己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些粗浅实践。

一 、规范训练,加强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

例如,我班根据上学年龄及农村孩子家庭的实际生活,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1)刷牙、洗净脸、勤洗澡、勤剪指甲,出门照镜子,整理头发、服装、红领巾、校签、鞋子等,保持个人卫生。(2)整理好书包、带足学习用品。(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4)爱护校园环境。(5)学会感恩,每月至少为父母、他人、集体、社会做一件好事。(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小学生。(7)每周向家长讲解几个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8)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事不拖拉。(9)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社会调查等。(10)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等,同时还要注重训练。如平常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训练: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课间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佩戴红领巾比赛……教师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还要注重亲自检查与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

例如,在监督、强化学生课前学习用品准备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我先是每次下课提醒学生收好、准备好学习用品(要求摆在书桌的左上角),一段时间后,再下课,我便有意地站着不动,用眼睛不作声地看,直到学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准备学习用品,我才允许自由活动。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自然习惯。同时,我还及时地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当然,规则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则存在差距。对于习惯较差的孩子,我就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三、师之品行,良好习惯的示范者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比如,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味盎然地读书,便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则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我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会在早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读书,同时,在教室设立图书角,为同学们的课间、课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主要发动同学捐赠,并定期进行更换。这一方法切实可行,其效果也非常明显,孩子们爱看书的习惯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了。

小学生行为习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教育;行为习惯;素质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所以在很多方面的学习和理解能力不强,他们对自身的认知还不够深刻,所以需要教师和家长能够积极地引导小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前提,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但先决条件是先学会做人,这样学生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帮助小学生认清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自身或者他人有怎样的影响,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讲究教学的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强,对于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还不能够深刻地理解,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认清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的时候,应该采取适合小学生理解的教育方式,通过轻松的简单的歌谣或者漫画让小学生在小故事中体会人生的大道理,当然这是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可以不断地调整教育方式,让学生逐渐地认清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兼顾鼓励和批评两种方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逐渐地改进,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每个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难免会有差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保证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性,让他们从小学就学会辨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在教会学生认清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前期的教育非常关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

二、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不是通过简单说教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达到目的的,小学生还处在感性的思考问题的阶段,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方式和方法,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地发展,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认真的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分析小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不要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是通过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改正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客观地对待自己的行为问题,所以,心灵的沟通对于教育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对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帮助,师生之间的沟通不仅能够促进师生情感的培养,还能够为更好地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沟通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只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教育和教学上的问题,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的说话方式,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对待,能够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让学生可以主动表述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逐渐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大多是源于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问题,小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不强,所以,需要教师为他们指出正确的方向,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样学生才可以逐渐地改正自己不正确的地方,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也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逐渐完成的,所以在小学生刚入学的阶段就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考方式,这样学生在以后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逐渐有了自己正确的想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思考,这样在学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考虑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否是正确的,是否能够做到不影响别人,是否不危害他人和自己,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是通过不断的教育和经历逐渐地积累出来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保证学生以后道路的正确性,这也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所以,必须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小学生的行为养成一定要受到重视,首先学生很多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之后步入社会进行工作,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和自身有关,还影响着身边的人,所以对待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一定要进行纠正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发展做好铺垫。

作者:但云 单位:重庆市铜梁区外国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