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神话故事哪吒闹海

神话故事哪吒闹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话故事哪吒闹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神话故事哪吒闹海

神话故事哪吒闹海范文第1篇

1、哪吒闹海是人们熟悉的神话故事。传说托塔李天王在陈塘关作总兵时,夫人生下一个肉蛋。李天王认为是不祥之物,一剑劈开,却蹦出一个手套金镯,腰围红绫的俊俏男孩,这就是后来起名为哪吒的神童。

2、哪吒自幼喜欢习武,有一天,他同小朋友在海边嘻戏,正好碰上东海龙王三太子出来肆虏百姓,残害儿童。小哪吒见此恶徒,义愤填膺,铤身而出,打死三太子又抽了它的筋。东海龙王得知此讯、勃然大怒,降罪于哪吒的父亲,随即兴风作浪,口吐洪水。小哪吒不愿牵连父母,于是自己剖腹、剜肠、剔骨,还筋肉于双亲,借着荷叶莲花之气脱胎换骨,变作莲花化身的哪吒。

3、后来大闹东海,砸了龙宫,捉了龙王。人们借助这个神话故事,发泄对造成水害的龙王——最高封建统治者——“真龙天子‘的怨恨。

(来源:文章屋网 )

神话故事哪吒闹海范文第2篇

动画题材的选择是影响一部动画片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名段等都是非常好的动画题材,这使得我国的动画艺术家在进行动画剧本创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动画片。中国的动画艺术在题材的选择上,一直注重向中国文化丰富的古典小说、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民俗等进行取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就取材于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哪吒闹海》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天书奇谭》取材于明代小说《平妖传》。《小倩》和《崂山道士》取材于《聊斋志异》。而《宝莲灯》《九色鹿》《葫芦兄弟》《女娲补天》等则是以民间故事为基础改编而成的。《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等取材于寓言成语典故。这些动画作品的取材都源自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中的一些作品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不但赢得了我国观众的喜爱,也获得了世界人民的一致好评。当前中国动画的发展落后于美、日等国家,创作出的优秀动画片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动画剧本创作质量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在进行动画剧本的创作时,对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寓言成语典故等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因此,我们在进行动画题材的选择和剧本的创作时,必须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深入的再挖掘与整合,并注重与当前的流行小说、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时装、网络内容等流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动画剧本,推动我国动画艺术的快速发展。

二、动画形象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形象无疑是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只有创作出好的动画形象,才能把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充分地表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动画片就是因为它塑造出了许多鲜活而极富个性的动画角色形象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我所熟知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哪吒闹海》中的小哪吒、《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等杰出的动画角色形象,虽然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却仍然记忆犹新。我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进行动画形象的创作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动画形象的创作与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如戏剧、壁画、年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就是借鉴了京戏脸谱的元素,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玉皇大帝和四大天王等动画角色的形象造型,都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包含了敦煌壁画、中国戏剧、庙宇艺术及民间年画等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元素,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哪吒闹海》中的动画角色造型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它融合了中国门神画、壁画及中国戏剧等民族传统造型元素,运用简练的线条、传统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彩,把哪吒、龙王、李靖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的造型则吸取了新疆的地域性元素。这些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都是从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成分,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民族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动画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行业的大力扶持,我国的动画市场日渐繁荣,动画公司也越来越多,动画片产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真正让人印象深刻、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都开始模仿日本和美国,却逐渐丢失了我们自己的形象塑造风格,创作的主动性不突出,造型语言单调而重复,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因此当前我们在动画形象创作中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大力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三、动画音乐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必须将画面与音乐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将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表达出来,刻画出经典的动画角色形象,烘托感情等。我国大多数经典动画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对音乐的合理运用与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充分运用,以此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音乐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画面主要借鉴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国画风格,优美画面与美妙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牧笛》则是把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相结合,并大量运用中国南方音乐曲调,再结合中国水墨风格的画面,使影片达到了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美国评论家将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于1979参加丹麦举行的第三届欧登赛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获得金奖,影片能取得重大的成功是与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密不可分的。《哪吒闹海》也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乐器编钟、京剧中的打击乐器等,再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及场景设计,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完美地融入到动画片中,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多个国家大奖。《阿凡提的故事》充分发掘了新疆地方音乐的特色,音乐的运用使动画片呈现出独特的风情。总之,我国动画能创作出很多成功的作品,是与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的精华分不开的。我们在当前的动画音乐创作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将我国丰富的音乐资源很好的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另一方面,在动画音乐的创作中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注意将传统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神话故事哪吒闹海范文第3篇

动画电影的定义是以动画形式制作的电影。2017年中国动画电影总票房是47.17亿元人民币,其中国产电影总票房仅占28%。而早在20世纪初,中国动画工作者从传统文化元素中获得灵感,融合在动画作品中,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经典动画电影。然而遗憾的是,自九十年代起国内对该领域的重视不够,动画技术停滞不前,使于国内动画生产水平落后于国外。纵观国产经典动画电影,都曾从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元素中获得创作灵感和收集素材。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国产动画发展,丰富国产动画的内涵,找到一条在21世纪新时代的国产特色动画发展道路。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片剧本题材中的应用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璀璨丰富,拥有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传统文学等。国产经典动画电影很多都取材于这些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比如经典动画《哪吒闹海》(1979)取材于神话故事“哪吒闹海”。影片中哪吒从一个天真浪漫的顽童成长为一个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小英雄,被奉为经典。又如动画电影《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2003)就是取材于梁祝的民间传说。电影“3D+2D”动画技术巧妙、准确地呈现出现实中难以做的特效,完美地融合了传统和创新。

另外取材自古代寓言故事的还有《猴子捞月》(1981)《阿凡提》(1980)等;取材自传统文学的有《小倩》(1997)《三国演义》(2009)等。国产动画以民族文化融入动画艺术剧本题材的创作中,歌颂了善良勇敢、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并对腐朽、罪恶给予批评,是传统道义的再现。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动画造型设计是将文字剧本或概念上的动画角色设计为可现的艺术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艺术元素被大量地运用在动画作品的人物形象设计中。传统艺术――戏曲脸谱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千?万化的脸谱造型可以更加地塑造人物形象。在《骄傲的将军》(1956)和《大闹天宫》(1964)等动画片中,戏剧中的脸谱艺术融入了人物的形象设计。如动画作品《骄傲的将军》,将军骄傲自大,故用京剧中花脸的大花脸,来设计上窄下宽的头部外轮廓。眼圈用蓝色,蓝色代表刚猛,在影片中有反讽作用。如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孙悟空顽本领超群、善恶分明,他是猴,故用京剧象形脸中的猴脸。脸颊用红色,红色代表着忠勇,有着火眼金睛,眼圈用金色,成功塑造了一位勇敢忠义的英雄形象。

此外,《猪八戒吃西瓜》(1958)《桥》(1964)等动画作品,在角色外形设计上具备传统皮影戏和传统剪纸的艺术风格,造型活泼且独特,独具艺术美感,备受人们喜爱。国产动画产业与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相交融,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动画的新类型动画。又如《聪明的鸭子》(1960)影片中运用了折纸造型表示角色造型,生动有趣,风格独树一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动画作品的人物角色性格的设计中。比如充满智慧的《阿凡提》(1980)、团结善良的《葫芦兄弟》(1986)、乐于助人的《神笔马良》(1955)、坚持不懈的《小鲤鱼跃龙门》(1958)、忠诚勤劳的《金色的海螺》(1963)、孝顺勇敢的《宝莲灯》(1999)等。角色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树立了正确的正面主角形象。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艺术风格中的应用

艺术风格的定义是整个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的面貌。这种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征,它相对稳定、固有,反映了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和审美。中国传统动画的艺术风格是独特灿烂的,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式为基础的。

以绘画为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绘画的表达形式众多,如:水墨画、剪纸、皮影戏等。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融合这些艺术手法和新兴动画,最终形成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的动画风格。中国画是中国独有的绘画形式,融入动画效果奇佳,比如《牧笛》(1963)、《山水情》(1988)等水墨动画,它描绘了人和自然相互融合的领域,每一个画面极赋水墨的韵律和诗画的意境,展现了国画水墨画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展现了国产水墨动画的独特风格。国产水墨动画的成功,开创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学派”。

又如动画作品《九色鹿》(1981)改编于敦煌第257洞窟中的《鹿王本生》壁画,影片融合了传统敦煌壁画和古代佛教的艺术风格,呈现了精美绝伦的镜头画面,角色造型丰满,色彩亮丽,场景神秘而诡异,让观众身临其境,好似正在敦煌莫高窟沉浸在壁画故事中一样。

神话故事哪吒闹海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引导语;多点辐射;感应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52-01

语文教学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这并不是排斥教师的必要引导,而是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提升教师引导阅读的辐射力,才能有效激活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感应力,促使学生尽快启动学习思维,形成重要的学习动力。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语设计。

一、学情调查,确认学生思维感应点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悟性、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学生的学力自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通过观察、询问、谈话、提问、训练等方式,探知学生语文学习的感应点在哪里,从而为教学语言设计提供重要参数。

不同学生群体对文本感应的角度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激趣手段的选择。如《蒲公英》一课,文本描写很生动,教师给出个性设计: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做好分工,两个人负责朗读,两个人负责表演,朗读、演绎同时进行。朗读要整齐、有情感抒发,表演要用动作、表情展示文本内容,尽量与朗读形成同步。学生听说有演绎活动,都兴奋起来,课堂学习气氛良好。在学生演绎时,教师组织好课堂秩序,并给出积极点评,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同学生群体学力总存在差异,这样的活动设计,恰恰观照了学生的个体实际。学力较强的负责朗读,其他人负责演绎,并在共同活动中形成学力成长。教师准确抓住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感应点,给出精确设计,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导语优化,提升教师语言激发力

在具体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情调查情况展开优化活动,注意教学语言的层次性,提升教学语言的覆盖面,给更多学生的思维以有效刺激,这必将形成重要的W习感应力。

精练、简约、明确、有启发性、有鼓舞性,这应该是对教师引导语言的基本要求。如《哪吒闹海》一课,教师开课导入:“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学习一位神仙的故事,这位神仙年龄不大,可本事了得,他和孙悟空一样,天不怕地不怕。孙悟空能够大闹天宫,这位神仙去大闹龙宫。同学们知道这位神仙是谁吗?”在文本解读时,教师给出引导:“阅读课文,按照哪吒闹海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如果能够总结出每一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就更好了。”结课时,教师引导:“这篇神话故事,让人看了真是过瘾。小小年纪的哪吒,大闹东海,制服了龙王,为民除害。这表现了哪吒什么精神呢?”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见解,课堂互动气氛和谐。

从教师引导语言的设计可以看出,有引导、有感慨、有启迪,像是讲解又像是讨论,学生当然很受用。教师课堂引导语言不能太生硬,更不能自话自说,要关注受众群体接受实际,平等式、亲切式、互动式的引导语言,其引导效果最为显著。

三、反馈分析,促生课堂引导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语言的设计、整合、优化、调整,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为进一步引导设计做好铺垫。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堂训练的有效性,甚至从学生表情上都可以获得具体的反馈信息。学生学习热情、学习体验、学习认知等,都会以不同形式展示在其表情上。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展开导语调整,实际上是教学生成的具体实践,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动力。

《掌声》叙述的故事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对文本人物有亲近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听歌曲《掌声响起来》,然后给出思考问题:“这首歌讲述什么内容?看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展开议论,有的说:“唱歌是唱歌,学习是学习,那些歌手每天都会听到无数的掌声,我们是没有办法比的。”教师跟进评价:“你关注了歌手能够赢得掌声的情况,这说明你观察思考得非常细致,单凭这一点,你就应该赢得掌声。大家为他鼓掌。”这个学生紧张而兴奋,积极要求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也受到感染,课堂参与主动性更强了。

从这个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中,教师抓住机会,及时做出反应,其激发效果非常突出。这充分说明,课堂教学感应点无处不在,教师需要擦亮眼睛,给出对应措施,成功点爆课堂,为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动力。

神话故事哪吒闹海范文第5篇

是的,他的课堂亦如一杯清茶,平淡而真切,温馨而恬静;亦如田园生活,自然而惬意,宁静而悠远;亦如一幅简笔画,简洁却充满张力,明朗却又意味深长。他,就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薛法根!很有幸,工作至今一路浸润着他“组块教学”的思想,经常能聆听他的课,今天就让我先回味这些年薛老师的一些课。

寻“根”课堂

教学实践:积淀智慧的力量

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好的研究阵地,教学实践是教师最好的研究方式。薛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尝试,他从不重复自己,总是在否定中走向超越,在不断实践中积淀智慧、积蓄力量,让我们通过他典型的课例去发现他成长的足迹。

第一阶段:重结构,走向综合

《卧薪尝胆》、《螳螂捕蝉》、《九色鹿》这些课例,着实让我们的眼前一亮:语文教学眼里仅仅有教材、教本是不够的,必须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形成“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以学生语文能力为‘内核’”“以语文问题解决为‘内核’”的内容板块。于是,你会发现,教学不再是对课文内容翻来覆去地讲解,不再是对文本思想内容流连忘返地咀嚼。应重组、整合散落在文本中的语文知识;训练、发展学生潜藏着的语文能力。板块式的架构,聚焦核心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活动板块,课堂才有了灵动的可能,自由的空间。

第二阶段:重文体,走向运用

《我和祖父的园子》、《桂花雨》、《爱如茉莉》这些课例的推出,让更多一线的语文教师知道:“语文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文体不同读法的视角,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什么样的课文,就应该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来呈现。薛老师说语文老师要有专业的眼光,应用专业的眼光看教材,“从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要从孩子的天性去看作品、选作品,什么样的年龄读什么样的书,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适切的教学内容,就是文本的深浅程度刚好是儿童能努力解读透彻的;教给的具体方法刚好是儿童能自如运用的策略性知识。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不是让我们的孩子掌握一个个语文知识点,而是通过语文能力的发展去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并能更好地生活。

第三阶段:重言语,走向智慧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哪吒闹海》、《猴子种果树》是薛老师最新推出的一批课例。通过这些课例,薛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是“教课文”,而是“学语文”、“育智能”。语文教学,学的是语文,我们要发现文本中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要素,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内容板块,每个板块集中一个核心目标,设计多项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学的是语文,学语文总是学生读与思、说与写的实践在先,而不是说教概念,灌输思想起步。每篇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言语意图,而这种言语意图则是借助特定的表达方式、一定的语言结构呈现的,发现、并准确地把握这样的表达方式、语言结构,语文教学才能跳出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挖掘出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体现薛老师所说的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即“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教”。

寻“根”课堂,我们发现,薛老师的组块教学,就是建立在他个人典型的成功的课例解析基础上,通过同一时期一系列课例的推出和深入解析,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方法,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明晰组块教学思想,进而再将组块教学中的新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新的课例设计,再通过教学实践进行验证、反思、改进。从早期的课例《螳螂捕蝉》,到最新的课例《哪吒闹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组块教学那常态化的教学样式,感受到薛老师那日趋丰富的教学实践、日渐完善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这是薛老师鲜明的教学主张。语文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为核心,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走向智慧。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建立在三根支柱上,即“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

扎“根”组块

组块教学:寻找智慧的密码

“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薛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教学主张就是在“组块教学”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从朦胧到清晰,从浅显到深刻,从随性到自觉,从零散到系统……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学习心理学原理上的一种教学策略,即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散乱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有序的实践板块,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充分生长。组块教学中,教师将引领学生围绕语文核心知识或生活情境,选择、重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整合语文学习活动,变革语文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言智能的充分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其基本特点是:(1)在内容上基于教材,植根于生活,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文、引进课堂,及时充实、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2)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3)在功效上,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减少无效劳动,具有增值性。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是常态化的教学样式,具有“便教利学”、“学以致用”和“用能有效”的特点。